w215894582
发表于 2013/9/24 09:13:00
我觉得还是定位在阳明经胃,胃有热象,再看过水先生曾经治过一个病人是手臂背痛的病人的案例,先生说有淤就考虑在阳明经,所以我定位阳明胃
damaoyuyu
发表于 2013/9/24 12:19:13
定位在心,其一,心主血脉,心脏出问题会导致血脉不利,瘀血内生,再者,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患者痒甚,考虑从心治之,其三,见心之病,知心传肺,故患者出现咳嗽,综合考虑,方选桂枝茯苓丸
悟道
发表于 2013/9/24 15:14:26
阴囊瘙痒、早上睡醒后短时间感觉身体沉重、他对女人不太感兴趣,从这三点看,把脏腑定位在肝,瘙痒时,用热水泡则缓解。偶尔脸起风疹,瘙痒就好了。脸上的风疹消失,瘙痒就又复发了(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出方桂枝茯苓丸
faming
发表于 2013/9/24 16:25:16
定位肝,肝经湿热----清泻肝热,茵陈蒿汤
水中火
发表于 2013/9/24 18:53:25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3/9/24 19:02 编辑
患者服用的方子是《伤寒》四逆散合《金匮》桂枝茯苓丸的加减方。
生白芍4g,枳壳4g,炙甘草4g,桃仁8g(一定捣碎),红花6g,川牛膝6g,桔梗3g,生地6g,当归6g,川芎3g ,北柴胡2g
此方是王清任一辈子的心血,名为血府逐瘀汤。其实,从这则案例看,首先,我定位为肝,想到了四逆散。其次,我仍然认为有瘀是导致阴囊瘙痒的原因之一,想到了桂枝茯苓丸。这样,四逆散和桂枝茯苓丸一个加减方,就是血府逐瘀汤。
处方药物一般不要超过14味药,而经方则多是10味以下。这样既能给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又能避免浪费药材。现在因医致贫,以药养医的社会现状,对国人来说不是好事。
有疑问,可楼下提问。
微微二两
发表于 2013/9/24 19:59:39
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可以定位在肝,可是定位在肝,为什么会想到四逆散呢?还有患者说吃大黄蛰虫丸起初有效后来再吃无效,为什么呢?既然后来再吃无效,又是怎么确定患者还是有瘀呢?望水师解惑
牵手
发表于 2013/9/24 21:26:54
回复 水中火 的帖子
生白芍4g,枳壳4g,炙甘草4g,桃仁8g(一定捣碎),红花6g,川牛膝6g,桔梗3g,生地6g,当归6g,川芎3g ,北柴胡2g药量开得少,但效果却明显又何解?
osun
发表于 2013/9/24 23:14:29
水师公布这则案例对我这种浅学者来说,可谓震撼!需要思考和学习的知识很多(很多还只是基础和常识)。在这里,每次提问,水师都耐心的解答,心里真是非常感激!这则案例我有很多不明之处,先提几个问题,恳请水师指教,
第一、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首先,病在肝即肝气不舒,然后导致气滞或气郁,再,气滞而导致血瘀?水师说血府逐瘀汤为四逆散和桂枝茯苓丸一个加减方,是不是四逆散泄肝解郁而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两者合方气血并治这样才获显效?先前,下瘀血汤仅是化瘀而没解气郁所以效果不著?
第二、上面有朋友分析脏腑定位时,有病在心或病在肝,但给出的方子都是桂枝茯苓丸,老师能否分析这个方子?四逆散和桂枝茯苓丸合方时,为什么要把桂枝茯苓去掉?
faming
发表于 2013/9/24 23:47:40
本帖最后由 faming 于 2013/9/24 23:50 编辑
岳美中:(血府逐瘀汤)方中以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动药与静药配伍得好,再加牛膝往下一引,柴胡、桔梗往上一提,升降有常,血自下行,用于治疗胸膈间瘀血和妇女逆经证,多可数剂而愈。(《岳美中医话集》)
说是:四逆散和桂枝茯苓丸一个加减方,个人觉得有点勉强,呵呵。
水中火
发表于 2013/9/25 16:54:25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3/9/25 16:55 编辑
回复 osun 的帖子
第一、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首先,病在肝即肝气不舒,然后导致气滞或气郁,再,气滞而导致血瘀?水师说血府逐瘀汤为四逆散和桂枝茯苓丸一个加减方,是不是四逆散泄肝解郁而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两者合方气血并治这样才获显效?先前,下瘀血汤仅是化瘀而没解气郁所以效果不著?
气滞血瘀,其实《汤液经法》里面,是以五脏的虚实来对病症进行分类讨论。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伤寒论里面则主要以六病来对疾病进行分类讨论。气滞血瘀,没有规定是先气滞后血瘀,也有可能是先有离经之血影响气的运行而导致气滞。下瘀血汤只治了瘀血,配合四逆散则治了肝气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