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不生(转贴)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9/25 10:09 编辑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
点破“百病不生”的最大玄机 2#
气血足,百病除 3#
吃喝不愁的人照样会有气血不调的毛病 4#
我的气血不调吗——7种方法让您一目了然 5#
通补五脏气血,方法各有不同 6#
第二章
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
心悸:用充盈的气血找回失散的“心神” 7# ~ 8#
健忘:君子动手又动口,改善“贵人多忘事” 9# ~ 10#
失眠:一碗好粥,一晚好眠 11# ~ 12#
盗汗:补心血,赶走身体的盗贼 13#
第三章
肺是“气之本”,它的任务就是制造“气”
咳嗽:止咳良药,甘甜代苦口 14#
哮喘:手上就有通肺气的良药 15#
感冒:罗汉果,东方神果,感冒神药 16#
第四章
“肾主纳气”,它是储存“气”的仓库
尿结石:疏通气血,荡尽“河道沉沙”17#
尿频:根在脾肾,治用药膳 18#
骨质疏松:肾气足,骨骼坚,养肾就相当于养骨 19#
第五章
脾,既是血的制造者,又是血的管理者
便秘:红薯补气,一通百通 20#
腹泻:我有一手可能让它“急刹车”的绝活 21#
湿疹:根源在脾胃,吃吃喝喝就能祛顽疾 22#
糖尿病:首要任务是“涵养”身体里的“水源” 23#
消渴:24#
第六章
“肝主藏血”,暂时不用的血都在这里储存着
银屑病:内外兼治,各有一方 25# ~ 26#
中风:把无形之风化解于无形 27# ~ 28#
抑郁症:我用食疗医“心病” 29#
第七章
女人如花,怎能没有气血的浇灌
月经不调:这里有最简单的防病治病法 30#
黄褐斑:喝桃花酒,每个女人都能面如桃花 31#
减肥:刮痧刮出来的好身材 32#
更年期综合征:关爱和补养就是一剂通治方 33# ~ 34#
作者:王彤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9/3 13:49 编辑
第一章气血足,则百病不生(1)
古人告诉我们,人体的各种疾病都是气血不调造成的,气滞血淤和气血亏虚是疾病的主要原因。要想百病不生就必须调理好气血,气血淤时要通,气血虚时要补。掌握好这“通补”的原则,也就掌握了健康的真谛。
点破“百病不生”的最大玄机
人体百病不生的玄机,古人早已知晓。先贤说:“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
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每次望闻问切之后,总会有病人这样问我:“大夫,我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呀?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尽快地祛除病根呢?”
问到“病根”这个词,可是一下子说到点子上了。每每遇到这样寻根究底的病人,我总是非常高兴,也很愿意跟他们多说上几句。
能够一眼辨别疾病的根源,一下找到祛病的妙方,是每位医生不懈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执业医师,我也不例外。
诊病之余,我常常钻研医学古籍,希望将古人的智慧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来探寻人体“百病丛生”的根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原来人体“百病不生”的玄机古人早已知晓,只不过是他们秘而不宣,等待有缘人来发现罢了。
这个玄机就是气血。《 黄帝内经·素问 》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景岳全书 》也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而形强。人生所赖,维斯而已。”正是上面这两段话让我悟出了人体“百病丛生”的症结所在,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我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
原来,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
气血通调则身体无恙,百病不生;气血不调则怪病不断,痛苦不堪。一切人体的健康问题都是由气血不畅、气血不足导致的;所有身体问题的调理都要靠通畅气血、补足气血来实现。
只要我们让气血畅通,就能百病不生;只要我们把气血补足,人体的自愈能力就会自动开启,发挥作用。
思路打开之后,我突然发现,原来历代中医名家在治病和养生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气血”这两个字。著有《 医林改错 》的清代医学大师王清任对气血的认识最为精到。他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因为无论是外感疾病,还是内生疾病,最初都不会是伤人的脏腑、筋骨、皮肉,而是伤人气血,所以,治疗的关键就在于“调气活血、补气养血”。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30 13:25 编辑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2)
气血足,百病除
气血是人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而只要气血充足、通畅,我们就能百病不生。
既然人体一切的健康问题都是由“气血”造成的,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气血”到底是什么?
先别急,容我卖个关子,给大家说两个场景。
去医院复诊时,医生看到病人的前期治疗效果不错,常常会说一句话:“现在看起来你的气色比以前好多了。”抑或是两位久未谋面的好朋友,见面时会寒暄:“瞧,您最近气色可真好呀。”这是我们最最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其实,上面所说的“气色”就是中医所讲的“气血”。说到这里,可能好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气血”呀!我知道!我知道!我每天都在说它!
是的,“气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其实并不陌生,它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如此之近!可能有时候,与生活联系得太过密切、太过稀松平常,反而会麻痹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忽略它的存在。其实生活处处皆中医!
言归正传,我再进一步说说中医里的“气血”。实事求是地讲,中医的“气血”是一个合成概念,它是“气”和“血”的合称。中医学是这样解释的:“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重要性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有体现。《 黄帝内经 》云:“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真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通俗地讲,气血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
再形象一点说,“气血”其实类似于汽车里的汽油、手机里的电能,如果汽油加满、电量充足的话,汽车和手机就能正常使用;而倘若汽油不够或电量不足的话,无论你怎么折腾它们,汽车在一定时间后都会熄火,手机也会因电量不足而通话效果不好甚至不能通话。
气血畅通、充足与否,成为一个人能否百病不生,健康长寿的关键。如果一个人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等,就必然会气血不足,那能供给五脏六腑的动力和能量也会不够,脏腑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超负荷运转,一天两天没有问题,时间久了,损伤出现,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身体内部环境一片混乱,那时我们的身体既没有力量及时清理内部的毒素,又缺乏能力抵御外来致病因子的侵袭,因而,生病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气血足,百病除。”只有气血充足,才有利于全身经络的通畅,有了充足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人体的脏腑才能得到更好的濡养而使功能强健起来,气血充足、经络畅通、脏腑功能强大,我们的身体就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强大的免疫体系,既能够及时清理内部的各种毒素,又足以抵御外来的致病因子。
气血畅通、充盈,则百病不生,活到天年;气血淤滞、不足,则百病丛生,半百而衰。所以说,气血掌握人的生杀大权,气血足,则身体壮;气血虚,则百病生。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30 13:26 编辑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3)
吃喝不愁的人照样会有气血不调的毛病
并不是说只要每天吃饱喝足,就肯定能气血充盈。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少锻炼以及生活工作多方面的压力,都会损伤我们的气血,导致疾病。
与同行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时常会探讨: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花样时时翻新,人们都“百病丛生”了呢?
每当这时,都是议论最热闹的时候,同行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每每这个时候,我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百病丛生”的最根本原因是气血不足、气血不畅。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现在都什么年代、什么生活水平了,吃穿不愁,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鸡鸭鱼肉管够,水果蔬菜任选,营养充足着呢,怎么可能出现气血不调呢?是不是你说错了?
一点没错。现代人气血不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养过剩。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大量吃鸡鸭鱼肉蛋奶等油脂多的东西。可中医认为,恣食肥甘,久必伤身,就是说,好吃的东西摄入过多,会加重肠胃的分解吸收负担,肝的合成、肾的排泄也不得不超负荷 工作,久而久之,五脏六腑的元气下降,功能减退,就会造成“食伤”,吃出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脑中风等现代文明病。
现代人气血不调的第二个原因是体育锻炼少了。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做体力劳动的机会少了。而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毒素排出,新血再生,保持健康的状态。现代人吃得好了,运动得少了,所以体内毒素堆积,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造成气血淤阻。
再者,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像山一般将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人整天不停地思虑,而思虑会消耗掉大量的血液,同时思又伤脾,脾主运化,脾伤则会影响血的生成,影响脾胃的功能,消化吸收减弱,久而久之,气血便会不足。
同时,日益污染的生活环境、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会损耗我们的气血,并且对气血的再生造成影响,导致身体气血不足、气血不畅。
气血不足、不畅,反过来又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久而久之,积劳成疾,最终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累得腰酸腿疼,头晕眼花,吃不下饭,或者干脆大病一场。
这些症状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该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了,该休息一下了。
但很多时候,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只有当“病来如山倒”,身体不能再承受时,才去认真反思,考虑我们的健康问题。而此时,我们的身体已经千疮百孔,成了“空壳”,再也经受不起任何微小的打击了。
而很多人恰恰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会真正重视自己的身体,积极地寻访名医妙方,亡羊补牢,希望重新修补好身体的“窟窿”,恢复往日的健康和精力,活到天年。
虽然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后知后觉”总没有“先知先觉”来得实在和有效。从对我们自己健康负责的角度而言,我们也一定要“先知先觉”,及早重视。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9/22 01:52 编辑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4)
我的气血不调吗——7种方法让您一目了然
气血不调不一定非得专业医生才能诊断出来,日常有很多症状其实已经在向您示警了。
很多人要问了,我们本身不是医生,怎么做才能对自己的身体“先知先觉”,知道有没有气血不调呢?
事实上,要想做到“先知先觉”并不难,只需要每天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关爱一点点,更加体贴一点点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自己和身体对话,来详细了解它的气血运行情况。比如,每天起床后,自问自答一下。
1 . 是不是有面色苍白或比较暗淡、疲倦无力、头晕耳鸣、皮肤干燥、头发脱落、指甲易裂的情况发生。
2 . 是不是觉得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
3 . 是不是出现经常性的心悸、胸闷,或阵发性的心胸疼痛,唇色暗淡,舌头发紫。
4 . 是不是肢体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脚总是发冷或莫名地发热。
5 . 是不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嘴角皲裂的情况。
6 . 女性是不是有月经过多或过少甚至闭经的情况。
7 . 男性是不是有小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的感觉。
如果我们的身体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上面这些症状,那我们就要注意了,因为身体已经提示我们:气血不调了!
此时,疏通气血、补足气血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调整饮食,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气血恢复。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等;血虚者需补血、养血、生血,补血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气滞者需通气,通气的食物有山楂、玫瑰花等;血淤者需活血,活血的食物有藕节等。
我们还必须加强锻炼。现代人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这就造成体内气血淤滞,运行不畅,身体出现各种不良的反应,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锻炼,畅通气血。
其实,健康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要我们能够在细微的问题上稍加留意一小下,我们的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9/22 01:52 编辑
第一章 气血足,则百病不生(5)
通补五脏气血,方法各有不同
老年人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劳碌奔波,过度劳心劳体,脏腑功能都出现不足,气血津液也开始衰退,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腹胀便秘等毛病都找上门来。这时候正应进行调养,特别是脏腑气血的调养。
《黄帝内经》说:“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环而无子。”
也就是说,人到中年,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劳碌奔波,过度劳心劳体,肝、肾、脾等器官逐渐衰老,血管老化,气血淤阻经络,身体开始出现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腹胀便秘、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各种各样的毛病也都跟着来了,这时候正应当进行调养。
中医认为,健康的根本在气血,要想恢复身体健康,就必须益气养血、疏通经络。而只有这样,才能度过一个健康的晚年。对此,我建议中老年人采取药物、食疗与经络按摩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人体衰老通常是先从肝脏开始的。《黄帝内经》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所以,我们要从肝开始调理。中药四逆散、四君子汤、四物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养肝护肝的效果都非常好。如果中老年人出现了肝经气血不调的毛病,我还建议他们平时多吃酸味、甜味的东西来补肝养血,比如,枸杞、高梁、牛肉、枣等。
我们常说,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与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人到老年,肾气逐渐衰微,精不足则化气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推动脏腑之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足,还会导致气血阴阳亏损,然后诸脏腑、四肢、百骸失其濡养,造成多个脏器的功能损害。所以很多老年人容易有思维迟钝,言语多误、健忘痴呆,或多虑多疑、淡漠孤僻、急躁易怒的情况,这些都是肾气衰的表现。为此,我常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进行辨证治疗。同时,我还建议肾功能出现问题的老人,不要久行久立,避免伤筋动骨,注意保暖避寒,防止寒燥伤肾。在饮食上可多吃点核桃、山药、茨实等补肾的食物。
中医还认为,脾胃在机体的生长壮老过程中不断摄取自然界的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发育及功能活动,人步入老年之后,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也会变得虚弱,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能力开始不足,很多疾病因此产生了。针对脾胃虚弱的问题,我通常使用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等,健脾补气升阳。对于此类中老年患者,我的建议是多吃粗食淡饭,以米粥、薏苡仁粥、茯苓夹饼、大枣等健脾养胃之品为主,少吃油腻等不好消化的东西,以免伤及脾胃。
心脏的作用更是不能小看,它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负责气血的总调配。同时,它又是精神、意志、思维活动的总指挥,在人体中,居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如今,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中老年人最多发,也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因此养心必须提上日程。最通用的方法是吃些莲子、桂圆、红枣、西洋参、柏子仁、麦冬等能保养心脏的食物。
肺是人体的娇脏,在五脏中的位置最高,它很容易被寒热邪气所侵袭。肺气不调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的问题,咳嗽、哮喘都是秋冬季节的常见疾病,所以适当地吃一些银耳、百合、雪梨等古往今来都公认的润肺食物,才是最佳的保养之道。
五脏都需要气血的滋养,才能正常的工作;而充足的气血则有赖于健康的五脏来提供。如此说来,您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9/22 01:53 编辑
第二章 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1)
心悸:用充盈的气血找回失散的“心神”
顾名思义,“心悸”的问题在于“心”。“心”藏魂魄,主神明,却由气血所养护。如果气血充盈,心神就不会轻易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也可以做到不动心。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心悸”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最古老的字典《 说文解字 》认为,悸是心动的意思;如今是权威的辞典《 辞海 》释义:“悸”乃“心跳”,指不因惊吓,自己感觉心中跳动不安的一种症状。心悸作为一种疾病出现在医学典籍中,是从张仲景的《 伤寒论 》开始的。张仲景第一个把“心悸”纳入医典,告诉我们心悸是指心跳—— 一种不正常的心跳,不因惊吓而自己无法控制的心神不宁的心跳。西医把它叫做“早搏”。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喝茶,其中一位女士要了很大一杯咖啡。咖啡喝到一半,这位女士的手突然不自觉地发抖,嘴唇苍白,说话的声音也变得虚弱短促。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矢口否认自己得病——没办法,工作和生活压力,让部分中年人不得不讳疾忌医。聚会结束后我悄悄告诉那位女士:“你可能是气血虚引起的心悸,我教你一个方法,你的毛病很快就会好。”
这位女士感激地看着我。我的方法很简单,如果再发生心悸,就用右手拇指稍稍用力按压左手臂上的郄门穴,然后左手腕向内转动45度再返回,一分钟重复30次,做完后,症状就能有所缓解。
郄门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郄穴,具有宁心、理气、活血的功效。在针灸学上,被称为郄穴的穴位一般都是对付急症的高手,能够快速缓解疾病急性发作时的症状。所以,心悸时我们只要稍按压一会儿郄门穴,症状就会缓解。当然,平常没事我们也可以按一按这个穴位,对于预防心悸很有帮助。
我还要提醒大家一下,郄门穴虽然两个手臂上都有,但消除心悸有效的是左前臂上的。
事实证明,就是这一个穴位让这位女士找回了自信。在坚持按揉了一个月后,她竟然专门请我喝了一次茶。还是同一家店,这位女士告诉我,以前每次喝茶、喝咖啡都会心慌心跳,她自己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感到莫名的害怕,尤其是会见客户或者是有重要工作的时候,她总担心自己突然就扛不住了,那种不明就里的恐惧,已经缠绕她好几年。
其实这位女士的心悸还并不严重,医学上称这种时作时停、不发作时如常人的心悸为“惊悸”。顾名思义,心悸的问题在于“心”。“心”藏魂魄,主神明,由气血养护。如果气血充盈,心和心包就会坚固,心神不会轻易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也可以做到不动心。但如果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那么碰到劳累、心情恶劣、饮食刺激等情况,就可能扰动心神,出现悸动。
因此打一个通俗的比喻,心和气血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要想让“鱼儿”活得欢腾,就必须有足够的气血。俗话说,气血旺,心气壮,所以汉语中有“血气方刚”“血脉贲张”的词汇;与此相反,我们在歌厅唱歌,老人唱着唱着声音就短了,那就是“气短”或“中气不足”。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如果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出现了自己感觉心跳突然停顿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的毛病,就不仅仅是心悸,而是中医学上所说的“忡怔”。
怔,是指心跳和脉搏出现间歇、停顿,比如平时我们所说的愣怔、发呆;忡,是突然启动、加快的意思,比如“忧心忡忡”就是指这种急切、冲动的心情。怔忡两个字同用,一正一反,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正是典型的心神散乱的表现,属于危重症。看看《 红楼梦 》第七十回:“怎奈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说的就是宝玉情感受到伤害,出现了心律、精神失常。
怔忡的病位在于心,因此预防怔忡的发生,也以护心为首要任务。在内是让气血充盈,心肌强固,提高抗刺激能力;从外应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以“惊”最容易导致“怔”,“忧”最容易导致“忡”。
对于已经出现怔忡的病人,在调理其情志的同时,还要通过食疗来辅助安定心神。在这里我推荐茯苓饼。茯苓饼的主要原料就是茯苓。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菌类植物,它性味甘淡,可以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对心悸、气短、神衰、失眠有很好的作用。
当然,有人会问,我这里没有茯苓饼卖怎么办?没关系,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我们把买来的茯苓细粉、精白面粉、白糖,按2∶2∶1的比例搭配,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状,然后用微火在平锅里摊成薄饼即可?
如果有人不喜欢吃饼,我们还可以换换花样,比如蒸馒头、包子等面食时,在面粉中加入茯苓粉,一起和面;或者用茯苓泡酒,每天喝5~10毫升,同样具有宁心安神、健脾延年的功效。
我把这个方法告诉了那位女士,3个月之后,她又一次邀我来到那家店,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现在来到这里再也没有那种莫名的恐惧感了,真是太感谢你了。我微笑地看着她,从心里为她的痊愈感到高兴。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9/22 01:53 编辑
第二章 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2)
健忘:君子动手又动口,改善“贵人多忘事”
传统理论认为,心脾气虚、心肾不交、肝郁血淤等脏腑不调都有可能引发健忘,但我认为,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一点——气血方面出了问题。因此,调理也必须从通补气血入手。
关于健忘症,我先说一些题外话。生物学中有几个奇怪的现象:小羊生下来就会奔跑,鱼儿出世就会游水,小狗闭着眼睛就会去抢妈妈的奶头。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遗传记忆”的存在。遗传记忆的观点是,一些生物完全不用学习,仅靠遗传记忆就能生存,比如蝴蝶,一生经过卵、虫、蛹、蝶四个阶段,它的上一代与下一代永远无法见面,但是化蝶后,它们却能精确地重复上一代的行为,甚至记住几千里的迁徙路线。这就是遗传记忆的作用。
同样,人的记忆也是由遗传记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物本能)与自身经历构成的。通常,我们只能遗传祖先的基本生理功能,但是一些宗教或传说记载,某人在得了某种疾病或一觉醒来之后,突然有了神力,记忆起几百甚至上千年前事情,比如突然会背诵遗失在历史长河中数百年的长诗等。另外还有西方科学家在心脏移植的案例中发现,接受心脏移植的人表现出心脏原体的行为特征,这算不算也是一种遗传记忆呢?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言论,不足为据。我想说的是,如果记忆的获得如此容易,或者说如此不可信,那么记忆的失去,是不是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呢?至少对于病人本身来说,如果没有严重到影响工作和生活,没有严重到使病人感觉到痛苦,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呢?
因此上,很多人根本不把纯粹的健忘当成一种病,这就有了对健忘的善意调侃,比如“贵人多忘事”之类。而在医学领域,健忘也很少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症存在,在中医学里,它一般与怔忡、不寐等同时出现;西医中的大脑皮质功能软化、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也会伴随记忆力衰退或记忆中断等症状。
我认识一位律师,平时都是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可有一次出差处理一个案子,在准备材料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只好拖延时间打道回府。当时他也没当回事,半个月后又一次出远门,竟然再次出现记忆中断,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好在他还有一点儿清醒,知道用自己的名片把自己带回来。过后一查,竟然是脑血栓,由于发现太晚,治好后还是丧失部分记忆。
我们还回到健忘症上来,虽然很多人不把“健忘”当成病,但在中医学上,健忘也是有药可医的——当然如果健忘严重到西医说的脑神经病症的程度,比如前面所说的那位律师,就不能叫做健忘症,也不能当成“健忘”来治了。我这里所说的健忘症,是指日常生活中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等情况,比如有些人出门总忘了带钥匙;手机明明就在手边,可是满世界乱找;刚刚放好的钱包,转过身就忘了放哪儿;进屋想拿东西,却不记得想拿什么……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9/4 11:17 编辑
中医认为,心脾气虚、心肾不交、肝郁血淤等都有可能引发健忘,但我认为,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一点——气血方面出了问题。因为有的人身体本身就很衰弱,气血两虚,心、脑等器官长期得不到足够的滋养,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有的人心事重,凡事都要思前虑后,遇到想不通的地方,也没有人可以倾诉,郁结在心里,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问题。
我个人认为,记忆力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健忘症也就无所谓“完全康复”,只要恢复到正常水平就可以。那么我没有必要下什么猛药,只要平时注意多动动手指,健忘就会自动地远离我们。
这招我是跟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学来的。这位老人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度丝毫不逊于年轻人,在我的一再追问下,老人才终于把养生的秘诀教给我——动手指头治健忘,又提神来又醒脑。
怕我不明白,老人还拿出一根绳子来演示,随手系了一个拴蹄扣,拆掉后,又系了一个翻花扣。十指翻飞,灵巧无比。
老人的这一招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大有学问。我们的十指连心,两手的指端是人体六条经络的起始点,心经、肺经、大肠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都源自这里。而且,十指的指尖都是穴位,中医叫做“十宣穴”,最能开窍醒神。动动手指头,不仅刺激了手上的众多经络穴位,而且也刺激了我们身体的气血运行,将淤滞在体内的垃圾统统带走,促进新陈代谢。
因此,我们没事的时候,就要多动动手指。方法很多,除了系绳头,还可以剪纸、转核桃、织毛衣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
当然除了运动手指外,健忘症还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调养。健忘症根据不同的症状、症型,要选用不同的食疗方案。心脾两虚的,平时多吃平补气血的食物,如糯米、大枣、龙眼肉等;心肾不交的,宜吃滋补类的食物,如白木耳、蜂乳等;痰淤闭阻者,宜吃化痰祛淤类的食物,如海带、萝卜、橘子等;年老神衰的,宜吃温补类食物,如羊肉、虾、核桃仁、黑芝麻等。只要按照以上食谱,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您的记忆力一定会有所改善。
中医也有“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的说法,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吃猪脑、鱼脑、鸭脑等动物的脑,能达到健脑益智的目的。核桃的外壳很像脑的结构,因此它也是补脑的良药,超市的芝麻核桃羹一直被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青睐。每当考试,爷爷奶奶等长辈也总爱捧出一堆核桃,在门缝里挤得嘎嘎响,为的是让孙子吃了能考100分!
回到文章的开头,对于自身经历的记忆减弱和衰退,一般都可以调治。但是对于遗传记忆(也就是生物本能)的丧失,比如一个成人突然退化到不会走路、不懂得吃饭、智力回到小儿的水平,那就不是一般的健忘症,而可能是很严重的其他病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