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 发表于 2013/7/26 01:41:54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1)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与疾病

   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人体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一个例子

   与头发相关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见的脱发、头发焦黄、白发等。在寻求治疗时,常常会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没有溯本求源,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其实明白了下面三句话,这一系列病都好办了!

   第一句:发为血之余。

   第二句:肺主皮毛。

   第三句:肾之华在发。

   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密切相关,临床中找到了这个大方向,治疗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头发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过养血、补肾精,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生发养血胶囊就是代表性的药物,其处方组成为:熟地黄、当归、羌活、木瓜、川芎、白芍、菟丝子、天麻、制何首乌。

   其中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为四物汤,是补血代表方;制首乌、菟丝子则是补养肾精佳品;配上羌活、天麻、木瓜祛风除湿,自然适用于斑秃、全秃、头皮发痒、头皮屑多、油脂多与病后、产后脱发了。

   对于脂溢性脱发,通过调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句话可能现在无法理解透彻,在后面谈临床的章节,我会专题论述。

   第二个例子

   口腔溃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医称为“口疮”,许多医生认为是虚火上炎,建议病人服用“知柏地黄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顽固性病例,反复长期发作,患者非常痛苦。其实在治疗时,如果首先想到“脾开窍于口”,从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舌上生溃疡,则以“心开窍于舌”作为依据,从心的角度论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
如果口、舌均生疮,则从心、脾两脏入手……

   第三个例子

   三四十岁的女性,经常面部长斑,治疗时,有时一时无法辨证,是血虚?气虚?肾虚?肝郁?

   有的中医给病人诊断“肝斑”;有的诊断“肾斑”;有的干脆诊断“内分泌失调”,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因为内分泌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几乎所有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都会出现内分泌的异常变化。“内分泌失调”不等于“肝肾阴虚”!下“内分泌失调”的诊断过于笼统!

   其实只要我们想想人体的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将面部的疾病归纳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从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

   第四个例子

   临床中遇到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折延迟愈合等病人时,别忘了“肾主骨”,肾才是这类疾病的源头,所有与骨头有关的疾病,从肾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临床中我们看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牵引的办法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严重者,采用手术的办法可以溶解或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理论上可以治愈,但都很容易复发。因为患者肾虚的状况没有解决,借用患者的话说,“手术后腰不疼了,但还是感到腰部酸软无力”。这样的患者,自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旧病复发。“腰为肾之府”,只要从根本上治疗肾虚,自然可以降低复发率。


moni 发表于 2013/7/26 02:41:53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7/26 02:43 编辑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2)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理解透了上面讲的人体中的五行属性,学习中医就会很轻松,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一系列疾病,抓五行,就好比撒网时抓住了渔网的拉绳一样。阴阳五行是中医纲领性的东西,这也是学习的捷径,也算是大门吧!

   了解了五行属性,对许多疾病的归属就有了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比较粗糙,比较肤浅,比如口舌生疮,你知道是“心、脾”的问题了,但为什么心脾会出问题,我们得追求其本,有时候单纯是心脾的问题,但有时候则不是,可能是其他脏器导致的。了解五行属性就好像进了大门,但还得进小门,这样才能曲径通幽,才能慢慢领略到中医的神奇之处!

   (二)五行之间的关系

   五行除了本身的自然属性,相互之间还存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生、克、乘、侮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感到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通过下面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1.关于相生的理解

   (1)“木生火”在临床中的运用

   木代表肝脏,火代表心脏,也就是说心脏的气血供给与肝脏的疏泄升发有很大关系。肝藏血,肝气升发,所藏之血能够补养心血,心血就充足。反之,如果肝气郁结,升发功能出现异常,则心脏气血供应就会差一些。临床上长期肝气郁结的患者,可出现失眠、心烦、心慌等心脏气血不足的表现,通过疏理肝气,滋养阴血,很快就能缓解病情。

   (2)“火生土”在临床中的运用

   心为君,居君位,如丽日在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才能化生万物。在人体,心火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胃温暖,从而起到腐熟水谷的作用。如果心火衰微,则胃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的病理状况,这样的病人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消化功能的作用。

   患者张某,男,35岁,长期胃胀,消化不良,饭后5到6小时,打嗝时还可以见未消化的食物,稍吃生冷食物,即出现腹泻,患病多年,健胃消食片、保和丸服用无数,仍不能解决问题,后建议服用中药,采用桂枝、薤白、瓜蒌、干姜、菖蒲等为主药,稍加健胃消食之品,一周治愈,而且多年的心脏不适,也好了不少。火生土的临床运用就是补充心阳,使心火旺盛,才能起到温土的作用。


moni 发表于 2013/7/26 04:16:16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3)

    (3)“土生金”在临床中的运用

   饮食入胃,经胃腐熟,小肠吸收,借脾上输于肺,通过肺之宣发与肃降,将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的部分肃降滋养五脏六腑,这里的“借脾上输于肺”,即是“土生金”。

   对于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肺病,通过调理脾胃,就能起到补肺健肺的作用,疗效是很显著的。患者陈某,男,45岁,患肺结核多年,抗痨两年,还是消瘦、咯血、无食欲。建议病人服用山药粥,培养脾胃,起到培土生金的目的,通过调理半月,患者体质增强,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两月后体重增加7.5公斤,再继续调理,同时结合抗痨治疗,数月后复查,病灶钙化,身体恢复,开始上班工作。

   (4)“金生水”在临床中的运用

   上面谈到肺将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通过宣发和肃降进行分配,其中向下敛降则成为肾脏的营养来源,如果肺的敛降功能出现了故障,肾之营养物质的来源就会出现障碍,自然会出现肾亏。这样的患者临床经常碰到,单吃补肾的药,一吃就上火,出现咽喉肿痛,腰酸稍好些,但面部却长包,停药后就肾亏。吃完补肾的立即吃下火的,吃完下火的,再接着吃补肾的,周而复始,还是肾虚得厉害。其实人体有很强的自生机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并不差,不需要天天吃补肾的药。只要明白了“肺生肾”的道理。只要通过改善肺的肃降功能,肾亏不治自愈。

   肃降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冬花、枇杷叶、白果仁、五味子、五倍子等,凡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都能敛肺气,肺气下敛生肾,就不会肾虚了。

   四两拨千斤,纠正机体的逆乱气机,改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许多疑难杂症就好了。

   (5)“水生木”在临床中的运用

   在大自然中,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则大地干枯,万物萧条,树木枯萎乃至死亡,古人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人身,结合五脏之规律,总结出了“水生木”即“肾水滋养肝木”的宝贵经验。

   在临床上碰到肝阳上亢的病人,其病机中除了肝阳过亢之外,其实蕴含着肝阴不足(火旺则水亏),如果我们一味采用清泻肝胆实火而忘却了培补肝阴,则肝火泻了还长,清了还旺,这就是为什么病人经常说:“医生,为什么我的火这么大,吃了那么多下火的药,还是火大呢?”对于肝火过重、肝阳上亢的病人,通过补养肾水,培补肝阴,肝阳自然就亢不起来了。

   2.关于相克的理解

   (1)“木克土”在临床中的运用

   木代表肝胆,土代表脾胃,肝胆的疏泄,与脾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就好比自然界中,树根能够疏通土壤一样,没有树根的疏通,土壤就会板结,肝胆的疏泄出现异常,脾胃的功能也会减弱,借用西医学的说法,胆汁能够乳化脂肪,如果胆汁分泌不足或不畅,人体摄入的脂肪就无法正常地消化。

   (2)“土克水”在临床中的运用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但其中的深刻含义,大家不一定会想到,如果将它与中医临床结合起来,大家可能觉得匪夷所思。

   其实这句话谈的就是相克,“土能克水”才有水来土掩!人体之中,脾属于土,肾属于水;肾主水,脾运化水液,有了脾正常的运化功能,肾的水液才不会异常。


moni 发表于 2013/7/26 04:21:41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4)

   这样讲来有些乏味,也不好理解,我们还是看一个案例:患者张某,腰部酸胀疼痛三月,清晨起床前最为严重,起床活动后减轻,逢气温降低时加重,天气暖和时减轻,服用芬必得等止痛药物,未能明显缓解,服用六味地黄丸,病情不仅未减轻,反而加重,舌质淡,苔白滑,右尺沉迟而紧。患者腰痛为腰部寒湿过重所致,其病因在于脾肾阳虚,内生水湿之邪,采用温肾健脾除湿的办法,处方:炒白术30g,茯苓20g,干姜20g,杜仲20g,附子15g,生甘草10g,3剂腰痛症状消失。

   从此病例中可以看出,通过重用白术、茯苓等健脾除湿的药物,以“土”制“水”,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3)“水克火”在临床中的运用

   人体心属火,肾属水,肾水随肝气的升腾,上升来济心火,这样心火被水制约就不会亢盛,这是人体的生理机制。如果肾水匮乏,肾阴不足,无以济上焦之心火,就会出现心火亢盛,失眠心烦,小便黄赤,甚至口舌生疮。这样的病人在治疗时,如果单纯清心火,当时有效,不久又会反复,清心火为治标,养亏虚之肾水才是治本,有了肾水的制约,心火自然就不会过亢了。

   (4)“火克金”在临床中的运用

   心属火,肺属金。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也需要心火的力量,凡心火衰微之人,必然会出现咳喘和肾亏的情况(金不生水),对于遇寒即咳,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只有通过补充心阳,以火克金,肺中阴霾之物才能消散,肺的功能才能恢复,咳喘才能彻底治愈。

   临床中常见哮喘的患者,背心经常感到发凉,稍稍遇冷,咳喘立即发作。中医教材称为内有“伏痰”,遇感引触。正常人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此类患者心阳不振,“火不克金”,肺中寒痰无以温化,所以才伏藏下来。就好像长期阴雨绵绵,看不到太阳,空气中自然阴霾四起。治疗此类疾病,温心阳才是关键,心阳足了,能够起到“火克金”的作用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就会健全,咳喘也就自然好了。

   (5)“金克木”在临床中的运用

   肺属金,肝属木。木的特性是升发、条达,金的作用是收敛,金气对木气的作用是克制,大自然中,当秋天来临时,秋金之气会使树叶变得枯黄、凋零。在人体正因为有了金的收敛,人体的肝气才不会升发太过;反之,如果肺金不足,无法克制肝木,肝木就会升发太过,出现肝阳上亢的表现。

   3.关于相乘的理解

   临床上常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说的就是“木乘土”(即肝乘脾),肝脏本身是克脾土的,但如果克制太过,就是病理性的相乘了,这样就会导致土的亏虚,所以当先实脾,实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相乘,防止出现脾虚。同理,可以说“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见肾之病,知肾传心,当先实心”;“见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见肺之病,知肺传肝,当先实肝”,能明白这些,也就算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了!

   4.关于相侮的理解

   以“木侮金”为例,金本身是克木的,但如果金气不足,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就是木侮金了。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就好比老虎是克狗的,但虎落平原被犬欺,就成了“犬侮虎”了,这里的侮,有点侮辱的意思,以小欺大,自然为侮辱了!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肝火犯肺的咳嗽,平常肺金是克制肝木的,但当肺气受损时,不能克木,就容易出现反被木所克的情况,不明白其中的病机,服再多的药也没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运用“黛蛤散”就能立竿见影。

   这就是中医的精髓,你明白了就很简单,想不明白,下药就很难起效。如果真正想学中医,临证时心中必须要装着五行,切脉时必须要思考五行在体内的状况,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一定要想通,不然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旅行提示:本章阐述了五行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通过五行对应五脏,系统阐述了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及临床运用。许多疾病的产生,是脏腑之间的失调,而非疾病本身的问题。因此,中医看病,看的是五脏所处的状态,看的是五脏之虚实盈亏,而不是看疾病本身。只有建立这样的思维体系,才能深入理解中医,理解五行,你明白了吗?

   如果要深入学习五行,建议反复阅读《内经》的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篇。


moni 发表于 2013/7/28 04:12:32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7/29 10:38 编辑

第三章 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概述

   “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反映的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之间的关系,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们将围绕这个图来谈中药、谈组方、谈病机、谈治法、谈医理、谈临床,这张图将是我们学习中医之旅的指南针!

   上面谈完了阴阳五行,了解了中医的理论框架,使初步学习中医的人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你也许会说,哦,中医就是这样子的!也不是很难嘛!

   但要继续深入学习,得对人体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不迷路,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

   就好比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陕西在西部,也知道了要经历哪几个省,哪几个城市,但如果你没有指南针,没有一个始终指引你方向的坐标,你可能在旅行中迷失方向,最终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即便出发前对要经过的城市作了了解,最终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下面我们来制造一个学习中医的指南针,指引初学者以及中医爱好者,让你们能清楚地知道学习中医的捷径及其方向。



moni 发表于 2013/7/28 04:19:06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7/29 10:31 编辑

一、指南针的演化过程

   《黄帝内经》对人体的描述很多,人为天地阴阳二气交融而化生,大自然的气有升、有降,天人相应,在人体中也存在着与大自然相对应的气机升降对流。

   下面我们通过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对流,推演出太极图,通过太极图推演出人体的阴阳气血的运行。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物初生一混沌,阴阳相混难分清;

   貌似糊涂实难得,由无变有是初生。

   天地万物初生之时,为一混沌状态,在这里没有阴阳的交融,也没有阴阳的对立,只是一团混沌,虽然是混沌状态,但非常不易,因为这是“由无变有”。是“有”!是万物之母。这个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在这混沌之中,清阳上升聚集而为天,浊阴下降聚集而为地,阴阳的升降对流是物质的本性。

   清阳飘荡上为阳,浊阴幽沉降为阴;

   从此阴阳两相对,恰似牛郎织女星。

   阳气聚集在上而为天,阴气聚集在下而为地,清升浊降,形成天地。从此阴阳两相对,天永远在上,地永远在下。但是在天地的形成过程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会形成转换。

   阴阳原本同根生,两两相望成对影;

   阳中一滴相思泪,阴中清阳上九天。

   阴阳相互转换,彼此相互交融,从而化生万物,正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阴阳的相互对流运动,就会形成“太极阴阳图”

   阴中清阳上为天,阳中浊物下阴间;

   阴阳交融生万物,循环无息太极生。

   阴阳相对运动、对流的同时,阴阳自身内部也在转化,我们可以画出太极阴阳图中的阴阳自身运动。

   阴中升阳又降阴,好比积沙坡下倾,

   阳中降阴又生气,正如开水冒白烟;

   相互交融一团气,内外流动如两轮,

   外围之气逆向转,内生之气分道行。

   从上面太极阴阳图的形成可以得知,阴阳的相对运动,形成太极阴阳图,同理在太极阴阳图的两仪内部,各自均有升降对流,太极阴阳图的中央,即两仪相交之处,也存在升降对流,所以一个太极阴阳图内,会化生三个太极阴阳图。如此推演下去,就会化生无数个阴阳太极图,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交融生太极,太极之中分两仪;

   阴阳各有交融处,太极之中生太极。

   人的出生,也是近似如此,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形成一个受精卵,看似一个混沌的细胞,却蕴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受精卵的产生就是由无变有的过程。此后受精卵不断分裂,化为亿万个细胞,而形成人体,就是一生万物的过程。

   精子与卵相结合,好比天地生混沌;

   受精之后一分二,人体乾坤即生成。

   阳爻积上为之乾,阴爻为地便是坤;

   人之初生乾坤定,阴阳交融成人形。

   乾二落入坤中央,化为坎卦下极泉;

   坤二上升乾空里,成为离卦如日升。

   人之化生如天地,东南西北如四轮;

   肝心肺肾在四方,脾胃属土居中间。


moni 发表于 2013/7/28 04:25:04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7/28 04:52 编辑

二、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 (1)

   让我们通过大自然的阴阳变化,结合我们推演的太极阴阳的能量流动图(见实体书),来看看我们人体内的阴阳对流情况。

   太阳从东面冉冉升起,而人体肝气从左侧徐徐上升!

   太阳从西边缓缓落下,人体内阴气从右侧通过肺的敛降徐徐下降!

   大地之中的水湿能够滋养树木,树木不会枯萎;人体的肾水也能滋养肝木,防止肝火过亢!
水被太阳照射,蒸发后化为水汽,上升为云,可以遮挡太阳的炎热;人体的肾水随肝气升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

   太阳的照耀能够温暖大地,大地得温能生长万物;人体的心火下移,可以温暖胃土,胃土得温,可以腐熟水谷!

   太阳照耀后,土地变暖,热量下传,可以使土中的水变温;人体心火的热量,通过胃气的下降,可以下交于肾,温暖肾水!

   大地的核心——地核中的热量可以向外散发,温暖大地的至深之处,其暖可以缓缓上升,土中水液得温后,化为水汽,上升为云,乌云汇集,化为雨水下降!

   人体肾中一缕阳气徐徐上升,温暖脾脏,脾脏得到肾阳的温养,将小肠转输过来的营养物质,通过沤的作用,化为精微之气,上输至肺,肺将精微之气中清的部分进行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废弃之气化为水液,通过三焦,进入膀胱,成为小便!

   日从东方冉冉起,水在西边沥沥声;

   肾水养肝能涵木,随肝上达济心炎。

   丽日如心照胃土,其温透胃暖寒泉;

   肾中潜龙为一阳,温脾如沤清阳升。

   肺如华盖能肃降,化汽为水三焦经;

   三焦水道通州都,浊去精存再入肾。

   外周气流逆向行,中央胃降脾气升;

   人体阴阳如两轮,右侧气分左侧阴。

   这就是天人相应,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参。我们通过大自然的阴阳运动,推演出太极阴阳图的形成,通过太极阴阳图的运动,感悟人体阴阳气血的循环。

   虽然《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谈到过阴阳的对流形成太极阴阳图,但很多人可能仍无法理解,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面粉加水调合成半盆稀稀的面浆,就好比是“天地之混沌”,然后在面浆中央用筷子划一条深深的线,将面浆一分为二,这也就算“分阴阳”,然后假定一面属阳,一面属阴。接下来用筷子沿着盆边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这时会看到阴中升阳,阳中降阴的情形,不一会儿,一幅完美的太极阴阳图呈现在面盆中。搅的过程其实就是阳升阴降、阴阳转化的过程,这太极阴阳图其实就是阴阳升降的过程呈现,古人绘制太极阴阳图,记录的是天地之间阴阳转换的过程,是阴阳转换过程的一个缩影。

   推而广之,凡是有阴阳对流的过程、有阴阳转换的地方,太极就蕴含其中……

   我们人体的肝气从左侧上升,肺气自右侧而降,这一左一右,一升一降,不就蕴含了太极吗?人身中央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太极阴阳图吗?练习太极拳,不就是加强人体阴阳的转换,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对流吗?通过这样的运动,人体的寒与热、虚与实就会得到调整,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我们将“人体阴阳对流”图简化、分离、归纳后,形成右图(图见实体书)。

   那么这张图究竟代表了什么?它的意义具体有多大?能否解决我们临床中的问题?只有我们深入了解后,才能给出结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我们来好好看看这个模型,这个模型表达了三层意思:

moni 发表于 2013/7/28 04:30:57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7/28 04:56 编辑

二、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2)

   其一:各脏腑之间的阴阳传递过程

   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的关系与西医学有很多不同之处,许多学习中医的人,思想常常受西医学的影响,不能从中医的角度理解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而此图清晰地将这些关系标示了出来。

   肾阴为一身之阴,肾阴就是肾水,肾水在肝的下方,能够滋养肝木,这样肝木才能条达,又不会过亢。

   肝藏血,没有肾阴的充养,肝藏血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体肾阴为肝阴之来源。
肾水借肝气升发,上达于心,其中精微物质能够借心火化赤生血,同时肾之阴寒也能救济心火之亢盛,使之不过亢。

   心火能够下移于胃,为胃的腐熟功能提供热量,有了心火的照耀,胃的腐熟功能才能旺盛。

   胃气以降为和,胃气下降的同时,胃中阴分为肾阴提供补给,同时心火也会随胃气下降,来温暖肾水,使肾水不至于过寒。

   肾阳立根于下焦,肾阳能够温暖脾阳,有了肾阳对脾的温煦作用,有了心火对胃的热量补给,人体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健全,中焦如沤才能得以体现。

   脾之功能健全,才能将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到肺,为肺提供营养,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将营养物质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

   肺敛降浊性物质的同时,人体上焦的水气也被敛降,化为水液进入三焦,经三焦入膀胱而成小便。
膀胱为三焦水液所归,是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水液由此排出体外。其中一部分被再次吸收,入肾补养肾水。

   从图中可以看出,心火的下移除了借助胃气的下降之外,还要靠肺气的收敛作用;肾阳除了温养脾阳之外,还能温暖肾阴(肾水)。

   我们将上面这段话总结一下,可以这样来概括:

   肾水寒,土下泉;养肝木,滋肝阴;

   肝得柔,无以亢;性条达,水随升。

   济心火,抗心炎;肝藏血,养心阴;

   火生土,土得温;能化物,变化焉。

   火透胃,交于肾;散水寒,万物成;

   肾之阳,如潜龙;似开水,起白烟。

   阳化气,脾来运;中焦沤,精气升;

   上焦雾,肺细分;清宣表,降浊阴。

   表得滋,皮肤润;浊阴降,养脏真;

   气化水,三焦经;入膀胱,成小便。

   其二: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而黏稠的液态样物质。二者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但由于西医学的影响力,很多人无法从感官上来认识气与血,“人体如两轮”图正好将气与血的关系清楚地描绘了出来。

   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阳气的化生是以阴气为基础的,血液具有运载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的功能,故曰血载气;而血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

   2.气重于血:气为阳,血为阴,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在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气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血就好似一潭死水。

   如果进一步理解这个图形,左边是血液系统,右边是经络系统;血液系统运行的是血,心主血,其力量来源于心;经络系统运行的是气,肺主气,其运行力量来源于肺,肺的开与合、心的搏动,使得人体的气血周流循环,相互影响。我们将上面这些话概括为:

moni 发表于 2013/7/28 05:00:22

二、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3)

   肺主气,心主血;气属阳,血属阴。

   太极图,如两轮;右为阳,左为阴。

   前轮走,后轮行;前轮滞,后轮停。

   气能行,血方运;气郁滞,血必凝。

   前之轮,力源肺;开与合,降与升。

   肾之阳,如油门;肾阳亏,气难成。

   肾阳足,脾阳旺;肺气足,轮欢畅。

   后轮阴,为辅佐;心主血,来鼓动。

   心血足,血行旺;鼓无力,血难畅。

   人之身,阴与阳;气与血,衡则康。

   其三:人体阴阳的划分

   “人身如两轮”这个图形(图见实体书)中,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人体阴阳的划分,即右侧为阳,左侧为阴。细看图形,我们会发现,胃虽然归于左轮(阴),但在中医理论中,胃属阳明,为阳;脾虽然归为右轮(阳),但脾属太阴,为阴。为了使这个图形更加符合人体脏腑阴阳之规律,符合太极“阴中含阳,阳中含阴”的规律,我们将图中两轮的距离进行调整,让两轮存在交叉,如右图(图见实体书),这样人体阴阳的划分在图中就更加准确了。

   或许有人会问,中医书籍中皆谓心为阳,为什么图中却在左侧,属阴?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此图定为“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这里的心,代表心脏的同时,也代表了“血”;肺代表肺脏的同时,也代表“气”。血属阴,气属阳;心血来源依附于肝,肺气来源依附于脾;我们可以将图调整,分出“上为阳,下为阴”。这样理解会更加准确些,如右图所示。

   或许有人会问,阴阳应该是左右对称的,为什么在图中阴阳的分界线却是倾斜的,这是否与实际不符?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学过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倾斜的,其倾斜角度为23.45°,这正好验证了上面《内经》所说的话。人体脏腑的阴阳气血左右也是不平衡的,是倾斜的,倾斜多少度?如果我们大胆的估计,借用天人相应的理论,也应当是23.45°。外表看起来,人体四肢九窍虽然左右对称,但从事鞋子、衣服制作的人都知道,人体的左右是不完全对称的。就好比地球,看似一个正球形,其实仔细地测量,地球也不是正球形,只不过因为相差不大,我们在视觉上经常忽略这点差异,人的左右也是如此。

   天地因为不正,所以才有了纠偏的动力,有了纠偏的动力才有了生机与活力。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要点:

   第一,心脏以阴为基础,但向阳转化。即心脏以阴血为基础,以心火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心血虽然属阴,但心是属火的,心脏就好比一个燃烧的火球,火球中央是油。火以油为基础,油以火为表现形式。

   第二,肾脏的根基为肾阳,但向阴转化。即肾脏以肾阳为基础,以肾水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肾阳虽然重要,但肾脏属坎卦,主水,属阴,肾脏就好像一个水球,但水球中央是一团火。

   第三,脾属阴,主湿,但向右倾斜,意味着虽然脾脏属阴,但升发的是人体的清气、阳气!脾喜燥!

   第四,胃属阳,主燥,但向左倾斜,意味着虽然胃属阳,但胃气沉降的是浊阴,胃喜湿!

   ……

   我们将上面的几句话总结一下,就是“图形左侧的脏腑体阴而用阳,图形右侧的脏腑体阳而用阴”!这句话领悟透了,图中倾斜线的意义就彻底明白了。


moni 发表于 2013/7/29 10:33:20

三、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的意义

   “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反映的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之间的关系,所以定名为“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们将围绕这个图来谈中药、谈组方、谈病机、谈治法、谈医理、谈临床,如果要强调其重要性,这张图将是我们学习中医之旅的指南针!

   临证之时,可将此图比作病人,图的左侧就是病人的左侧,图的右侧,就是病人的右侧。观此图,就好似观察一个站在你面前的病人,细心体会气血的运行规律,熟悉之后再切病人的脉象,感受患者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阴;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胃、肾阳。将脉象与指南针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寻找到气血运行的异常变化,看病就会豁然开朗!

   旅行提示:此图比作指南针,意义重大,其为“天地阴阳循环”与“人体气血循环”相参而得,如果能明白图中的运行规律,对你学习中医将有很大的好处,熟悉透彻后,可以简驭繁,使你在中医浩瀚的林海中穿行,而不迷失方向。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指南针的意义,可以参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这两本书,虽然理论上有些差异,但从这两本书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与指南针相关的知识。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医间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