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佬 发表于 2013/7/22 17:09:01

2.24 看和想的相似性   我们的看和想的规律是相似的,看是新输入的视觉语言,想是记忆中整合的视觉语言。

  假如一个人对一百个人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是由流动的情节框架和一系列概念组成的。每个人由于经验不同,关注方面不同,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再复述的版本就会各不相同,但情节框架差别不大。这反映出我们想事情的方式。

  假如一幅生动的彩色画由一百个人来看。这幅画是由流动图像框架和一系列概念图像组成的。每个人经验不同,关注方面不同,对图像理解不同,每个人回忆这幅画会出现百样,但画作的整体框架差不多。这说明接受故事的想和接受图像的看,方式上是相似的。

  眼睛看的面积很大,都是模糊的轮廓和框架。眼睛集中看的点很小,只有这集中点是清晰的,眼睛集中点不断变换流动,我们误认为看到的都是清晰的。假如你坐车穿过一条街道,事后让你回忆,你只能对注意看的地方能有描述,其余部分大致是轮廓,若当时漫不经心在想其它的事情,只能留有模糊印象。

  睁眼睛看见的是生动形象画面,感觉一切都鲜艳清晰,当闭上眼睛时,大脑里留下的是没有细节的模糊轮廓。我们所以能描述出其中的细节,那是因为不断往其中填加经验中的轮廓而已,描述过程就是轮廓叠加轮廓或轮廓拼接轮廓的过程,我们是用图像轮廓来认识世界的,这就是视觉语言的特点。

  小结——我们的想是按照看的规律在想。






山佬 发表于 2013/8/18 16:41:23

本帖最后由 山佬 于 2013/8/18 16:41 编辑

2.25 心灵中的情感是什么
  动物为了生存,对食物和配偶的主动追求,表现出一种愿望,得到食物和配偶时,表现出享受和快乐,遇到伤害时,表现出疼痛和痛苦。

  研究发现,脑部有个“多巴胺系统”,通过特定区域的特定化学递质能使脑部产生欲望和催促感觉,使身体产生一种参与到行动中去的热情。研究还发现,脑部能分泌一种脑啡肽的化学物质,还与一种特异的神经电路有关,当与多巴胺系统结合时,可以产生渴求的快乐。因此,动物的吃、喝、性和触摸与快乐相联系。

  人类继承了动物的成果,发展丰富了这些感受。对人类而言,所有的情感只能源于追求、愿望、享受、快乐、疼痛和痛苦等等基本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延伸。如追求,人有追求近期目标的愿望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志向,愿望也可延伸成为爱意和关怀,享受和快乐能发展成美食和爱情,疼痛和痛苦这类感觉可以衍变出悲伤和失望之类的情感。总之,人的情感是在动物基础感受上发展延伸出来的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感受。发展延伸的推动力就是人类社会交往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由视觉语言转换为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后的灵活性所推动的。

  小结——我们心灵中的丰富情感是承继动物感受延伸来的。

山佬 发表于 2013/8/21 22:43:12

2.26 关于心灵的结论语

  心灵起源于太阳光。

  心灵决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精、神、灵、魂”之类的东西,心灵不过是脑细胞对太阳光和电脉冲变化做出的反应。

  心灵是“体、触、脑、看、我” 综合体验的生理活动。

  心灵的本质就是视觉语言图像的比较取舍记忆过程。这个过程用电脉冲信号介导,用神经细胞电路整合并记忆。所谓记忆就是保持整合的细胞电路。整合的规律就是概念、判断、推理、决策的逻辑过程。这种视觉语言在脑中的拼接整合效果,既能发明创造,也能闭门造车,还能白日做梦。

  智慧存在于脑之外,人的智慧都是从外界装进脑中的。

  眼睛的本质是“视觉语言”器官,有眼睛和脑袋的动物都会逻辑思维。人类应当反思自以为是的态度。

  光是物质,图像是物质,图像变电脉冲信号是物质,图像整合是物质,神经细胞电路是物质,电路间整合是物质,视觉语言是物质,声音语言和符号语言是物质。若把这些不同物质形态说成是与物质不同的精神,显然是违背唯物主义的态度。

  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哀是什么?一些人,拼接一些谁都不能真正说清楚的虚假概念,整日在那里做文章。书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字代表着概念,而绝大多数概念又都是以人为中心拼接出来的虚假概念,并不能真正反映自然的世界。人类社会堆满了那么多书籍,虚假概念犹如洪水淹没了整个社会,后代子孙站在哪里?不淹死才怪。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最大悲哀!

  以人为中心看世界是人的最严重错误,至今不悟。人类这最后出场的地球物种,真智慧假智慧?能否升华?关键在于能否纠正以人为中心看世界的坏习惯,即能否“超越自我”。

山佬 发表于 2013/9/2 22:19:06

本帖最后由 山佬 于 2013/9/2 22:19 编辑

三、人体是什么

3.1 人体遵循单细胞规律

从解剖学视角看人体很复杂。一些人主张分组织、分器官、分系统、分科去看他;一些人主张要用整体观念去看他;一些人主张应当按大系统去研究他;还有一些人主张那是信息控制系统,要用信息论去看他。无论怎么主张,身体有自己的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的中心系统。他不理睬人的意志,自有一套固有规律。人体只按他自己的规律运行,谁制定规则都无效,他会我行我素。我们眼见的复杂结构只是表象,只有抓住本质才能理解结构。否则你会眼花缭乱,越乱反而越觉得有理。不信你就打开《解剖学》和《组织学》,句句是真,句句有理,因为都能证实。这个世界就是有意思,你能证明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然而那是地球自己在转;你能证明降生的子代像亲代是遗传,然而事实上既没有遗,也没有传,那只不过是细胞的分裂;我们的身体看起来如此复杂,然而我们的起始点就是一个细胞。这不是世界有意要捉弄人类,而是人以自我视角看世界,顽固不化。

生命有38亿年的历史,生命的共性、本原、终极规律永恒不变。人体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是生命永恒规律“生产线”上的产品,我们必须以这样的生命观来认识我们自己。

前面指出,“膜及两侧优化水及一分为二分裂方式是对生命规律的统一”。对单细胞生物而言:基本上是用细胞壁外壳包裹着“膜及两侧优化水”,壁与膜之间空间较小,称为周质间隙,间隙中含有优化水。单细胞是以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延续着。对多细胞的人体而言:基本上是用皮肤包裹着“膜及两侧优化水”,皮肤与膜之间可以看成是以血液为集中代表的优化水。体细胞各种形式的损伤都是以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补充的。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生命世界是统一的。

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的人体进化,是一步步严格按照原有规律逐渐进化而来的,只会增加包裹的层次和形态,绝对不可能偏离本原,肯定不会改变生命的终极规律。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万万不可被复杂奇特的器官组织形态迷惑住双眼。

进化过程概括如下:大约在8亿年前,真核单细胞分裂产生的姐妹细胞们黏连在一起,共同生存于一个空间,此时是多细胞生物体的起源。单细胞生物仍用细胞壁包裹方式稳定一侧五元液优化水。而多细胞生物除了包裹方式稳定以外,还以多细胞合作方式共同调控五元液优化水的稳定性,这增加了一种灵活的适应方式。腔肠动物有胃水管系统,以运输氧和代谢物。纽虫形成初级血液循环系统,靠血管收缩可双向流动。蚯蚓等环节动物进化出类似心脏,血液可定向流动。脊椎动物鱼类开始进化出心脏。两栖类动物开始有了肺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分四室,血液循环系统的效率提高了,结构适应性更加完善。

这样看,人体的复杂结构和众多器官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膜及两侧优化水”服务的。更明确地说,人体生理本质就是细胞与血液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关系主宰着人体。

上述结论,科学和医学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都很难理解。历史是一面镜子。当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1578~1657)用极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血液循环的存在。结果遭到巴黎大学医学院高智商医学权威数十年的激烈反对。至今,关于血液循环的问题在认识上仍然阻力重重。一个黑白分明的、实验验证清晰的简单事实,承认起来竟如此艰难,那么,靠理性、靠心智、靠尊重健康的良心来承认人体本质,再艰难它几百年也不奇怪。医学如此悲哀!

小结——人体的生理本质必然会遵循单细胞的规律。

山佬 发表于 2013/9/9 10:06:33

本帖最后由 山佬 于 2013/9/9 10:06 编辑

3.2 两种视角两种结果


生命有38亿年的历史,生命的共性、本原、终极规律永恒不变。人体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是生命永恒规律进化“生产线”上的产品。决不可能是出自上帝之手的一件工艺品。人类也不应当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超越动物的至高无上的精密绝品。

生命世界从始至终都是以单细胞生命为中心的世界。因此,无论人体结构有多么奇妙,也不可能脱离原中心另行搞一套规律,只能是在基本规律之上结构层次更丰富、更多样化而已,万变不离其宗,规律丝毫不会改变。只要我们不带偏见就会认识到,人体的起点和传承点都是以单细胞形式(受精卵)运行的。

生命统一在“膜及两侧优化水”这一简单事实中,这是生命规律的源头。本原的规律永恒不变。因此,人体必然会遵循细胞体与细胞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细胞境必然会维持五元液平衡;细胞境五元液必将决定着细胞体的命运;细胞体必然会以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维持其存在。我们以这种视角从新解读人体,将会为身体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提供真实有效的科学方案。

摆在生物学和医学面前的问题是:以人体解剖结构视角去看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以单细胞生命规律视角去看人体,“人体是单细胞生命集体化的产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一种是以组织器官形态的改变去研究疾病;一种是以细胞体液失去平衡去研究疾病。两种视角给全人类带来截然不同的健康结果。问题又回到了古老的争论,是全身的病,还是局部的病?是体液的病,还是病灶的病?古人能懂,我们能懂,偏偏有些人就是装着不懂。这不是科学问题,不是理论问题,仅仅是良心的问题。因此,生物学和医学在重大是非面前,在全人类健康安危面前,必须要表明态度。今天不表态,明天也要表态;现在不表态,将来也要表态;这辈子不表态,子孙会表态。这是因为,追求真理,追求健康,是人类持之以恒的追求!
小结——人体是单细胞规律的人体,这是永恒的真理。

山佬 发表于 2013/9/24 16:26:05

本帖最后由 山佬 于 2013/9/24 16:27 编辑

3.3 以单细胞视角看癌症

生命的特征是细胞以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的存在。多细胞的人体当然也具有这个特征。每个人的起点就是一个受精卵细胞,通过不断的分裂,形成由10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多细胞体。细胞由于专职各类工作,发生形态改变,我们称为分化。由于各种原因细胞会衰老、损伤、死亡,因此预备细胞会不断分裂、修复、补充,维持人体的完整性。这样看,人体完整存在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分裂的过程。我们感觉到的生长、成熟、衰老过程,虽然认为“我”没有变,其实,身体细胞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新。

用细胞分裂不断更新的观点认识癌症,就可以纠正我们目前对癌症这个疾病的错误认识。癌细胞对人体正常细胞来说,是一种错误细胞。需要明白的是,错误细胞是怎么发生的?懂得错误细胞产生的机制,才可能找到癌症的路径。

38亿年前,膜一侧优化水用分子序列的变化适应膜另一侧五元液优化水无休止的变化,变化38亿年后,由4种碱基排列出30亿碱基对,称其为人类基因组。说细胞是按基因表达分裂的。

现代科学认为,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错误才导致错误细胞。所以认为,“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基因病。”(摘自第五版《病理学》第107页)这一医学理论错误,是基础性的认识错误,正在严重危害着全人类的健康。

问题是,生命起源之前,细胞体就能分裂。生命起源当初,还没有所谓基因存在时,细胞就能分裂。细胞以一分为二的方式分裂,这是生命固有的特征。问题摆在面前,是基因决定分裂过程,还是分裂过程决定基因?这是谁因谁果的问题。显然,分裂过程决定着分子序列的正确复制。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很大精力用在复制这些分子序列上。如果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生理障碍,一定会出现细胞核方面的大量错误。事实正是如此,错误细胞的细胞核体积肥大,可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形核。染色质异常、核膜异常、核仁异常、染色体异常,出现多倍体或非整倍体,当然细胞形态也会异常。稍稍动动脑筋就能想清楚,细胞分裂过程异常才会出现各个环节的异常。仅所谓的基因突变不可能产生这么大范围的变化。另外,分裂异常还会涉及到免疫细胞的分裂质量,这也是免疫机制低下的原因。

请不要轻视细胞分裂异常导致癌症的理论。细胞正常与否取决于他周围的环境状态,如血液黏稠、超阳离子状态、淋巴液阻塞、缺氧状态等都会使周边恶化。“细胞境”异常导致细胞生理功能降低,或细胞损伤,或细胞死亡,再生过程异常,再生细胞分裂不正常,免疫细胞纠正错误的能力低下,使局部组织的混乱状态无法收拾。仅基因突变搞不出这大场面,只有局部环境混乱才有一系列环节的不正常。是什么原因造成细胞环境出了问题?当然是血液循环。因此,血液循环异常的人群是癌症高发人群。这样,改善血液循环是降低癌症发生的有力措施,人人可操作。基因突变理论,只能医学操作,操作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医学常把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叫癌。上皮细胞死亡快,更新快,分裂次数频繁,所以癌症常发生在上皮细胞。放射性对人体细胞是大范围损伤,影响各个生理环节,对细胞分裂过程影响大,所以放射性易引发癌症。植物种子在太空强射线照射下引起基因突变,以此改变性状,我们就是用基因突变理论来解释的。植物种子是一套休眠的多细胞系统,太阳风射线对这套系统的一些分子结构造成破坏,损伤的情况既随机又复杂,各种可能性都存在。不过,只有种子系统变化,才可能改变植物的整体性状。如果硬要说那就是基因突变,那只是话语权的问题。

以单细胞规律看人体,以单细胞视角看癌症,决不是简单的理论问题。这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状态,关系到降低癌症发病率的大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理论无小事,错误的医学理论是一把无形的杀人刀。
小结——癌症不是基因病,癌症是细胞分裂障碍的病。

山佬 发表于 2013/10/5 21:48:36

本帖最后由 山佬 于 2013/10/5 21:48 编辑

3.4 错误理论导致错误研究

若认准癌症就是基因病,会使研究变得十分幼稚。

请看,【欧洲新闻社马德里2012年5月29日电】“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圣祖德儿童研究医院联合开展的儿童癌症基因组项目近日在《自然遗传学》上公布了迄今最完整的人类癌症基因组数据来加快对癌症及其他疾病的研究进程。”该研究“破译了来自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样本的520个基因组排序”,就是“破译每一名患儿肿瘤细胞中的所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排序。”还说“将破译出1200多个基因组排序。”公布的研究结果是,使“人类基因组数据增加了一倍。”

公众不研究癌症和基因,并不了解实情,对上述报导会产生错觉,认为这是科学的进步,这是医学的进步,这是在努力攻克癌症。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这是科学和医学层面上的荒唐。

细胞分裂异常会使分子排序乱套,这种乱套随机性很强,测出乱套情况并不能纠正细胞分裂错误。再说,人类基因组有30亿碱基对,排列数目非常庞大,按细胞先后分裂秩序,各排序段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正常数目再加上乱套数目,增加一倍,变成60亿,把这套滥数据算做科研成果十分可笑。照这样往下测,增加到600亿也不难。这就好比智障孩子摆多米诺骨牌,我们热心测牌数,精心比对排列错误的情况,这能治愈孩子们的智障吗?

若追根究底会发现,高深的医学科学问题,犯起错误来并不高深,成人的爱好也并不比孩童的爱好能高明多少。有一些孩童习惯在网吧玩电脑游戏、上瘾。成人也容易染上习惯,坐在实验室里排序、比对、上电脑,本质上就是高级医学游戏,照样会上瘾。把治病救人,挽救生命的医学实践,转化成专注对一种分子的排序比对,千方百计与电脑挂钩,这也算是医学一大发明。

小结——把疾病都归结为基因病是医学的严重错误。

山佬 发表于 2013/11/28 18:41:51

3.5 血液是细胞外液的集中代表 人体约有100万亿个体细胞组成人体,大部分细胞固定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不能自由移动。而每个细胞需要吸纳氧气,需要吐出二氧化碳,需要吸收各种营养成分,需要排出多余代谢物质,需要保持五元液的平衡,需要免疫细胞的帮助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还需要清理死亡细胞的残骸,每个细胞的唯一任务是接受指令后发挥自我生理功能。而每个细胞的生理活动都是紧密依靠细胞外液而实现的。细胞是固定的,细胞与外液相互作用关系是固定的,所以细胞外液也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看,细胞的吃和排都在一个局部环境内,对环境的清理和平衡要由专门的系统来执行,这就是血液循环系统(包括淋巴系统)。最初多细胞生物是由体液化学信号协同一致的,当进化出神经系统后通过神经高速路快速指挥远方体液的化学信号工作。当身体细胞构造庞大后,身体逐渐形成统一的血液循环系统专职负责各处细胞外液的局部环境工作。从本质上看,血液就是细胞外液的集中代表。 人体的本质就是单细胞的规律。本质就是膜及两侧的优化水,一侧优化水由血液代表,一侧优化水由细胞质代表。如果把身体的疾病归结为细胞的病、组织的病、病灶的病、器官的病,那就都是以血液为媒介的病,或者说是由血液主导发生的病。如果医学真的希望人体无病,或治小病阻止大病,那就要从血液着手。 细胞的命运由谁做主?细胞境!而血液是细胞境的集中代表者,内环境的集中体现者,因此,身体细胞的命运决定于血液。 小结——抓住血液的健康就抓住了身体的健康。

山佬 发表于 2014/1/2 16:16:07

3.6 通俗正确地认识血液 水是由一个氧两个氢,仅仅三个原子组成的水分子,由于电子云不对称,形成所谓氢键,水分子表现出电极性。由于带电,就能和众多分子发生电的作用。所以能在地球上演绎出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归根结底在于水的这种电极性。毫不奇怪,奥妙宇宙若要简明说,就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在正负电作用下产生的。我们看到星球世界的多样性,那是电作用的结果;我们看到生命世界的多彩性,那是氢键弱电作用的结果。人是这种结果中的结果。说到底,人是水中带电分子的产物。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要害问题都会凝集在血液中,而血液的根本问题就是电平衡。因此,人体生理的集中点是血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的健康是血液的健康,人体的疾病是血液的疾病。这样理解不会错。 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液”,去掉血液中的细胞叫“血浆”,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叫“血清”。血液中电平衡的基础是五元液中的五种离子,或者说这五种离子支撑着血液中阴阳电平衡的架构。血液中的分子进进出出,也可以看成是电荷进进出出,都不会影响整体的电平衡,就是因为五种离子支撑的架构不倒。可以想像这个架构一出问题,血液立即乱套。所以,《病理生理学》中叫电解质代谢紊乱,五种离子多一点和少一点都是严重的病。让我们列出血液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保证五元液的电平衡。第二个作用:输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第三个作用:输送营养,排出代谢物。第四个作用:通血和止血功能。第五个作用:防御功能和清理现场。第六个作用:保持体温。第七个作用:化学信号通道。第八个作用:还有“打包装船”的功能。 小结——重视自己的血液状态就是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


山佬 发表于 2014/1/22 22:53:21

3.7 血栓和血稠的概念
血液在大血管和微循环中流动,大血管主要是输送血液,微循环主要是代谢场所。血栓主要是即时影响血液输送,血稠主要是缓慢隐性影响代谢,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 血管破损时,损伤处会发生血管痉挛收缩,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胶化,形成血栓,阻止破损溢血。局部血栓的这种好处若扩大到妨碍血液流动,就会变成坏事,因此血液在远离现场处还有一套防止血栓形成的机制。就是说,形成血栓与防止血栓保持着生理平衡。引发血栓的原因是血管破损。脑血栓与心脏的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到血管破损而诱发出来的。阻止血管破损的进程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如果置破损于不顾,一味采用抗凝药和溶栓药的治疗方法,是弊大于利的错误方法。如果这种片面治疗方法不纠正,将会增加更多的“刀下鬼”! 血液去掉血细胞是血浆,从血浆中去掉一种纤维蛋白是血清。若没有这种纤维蛋白的血液不可能凝固。这种纤维蛋白质既可以连接起来形成纤维网,又可以断成很多小段游离于水,所以叫纤维蛋白。在微循环部位代谢交换效果,一方面靠单层内皮细胞的裂隙大小,一方面又靠纤维蛋白网疏密程度调节通透性,这样共同影响着细胞的代谢程度。纤维蛋白在血液中成网状和成段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偏重网状时,血液会变的黏稠,导致微循环灌注不足。血栓和血黏两种血液循环障碍机制不同,所以,血栓和黏稠是两个概念。 血液是十分复杂而特殊的悬浮液。他的流动性极大地影响着细胞的代谢功能。这就是所有疾病都伴有血液流变性障碍的原因。近百年来,对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偏向理论化,把过多因素搅到一起不得要领。导致在病因、检测、指标、仪器、诊断、药物、治疗等方面与客观真实情况相差较远。现有的离体血黏度测定仪所测数值不能正确反映血管中血液稀释程度的真实性。 纤维蛋白网对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在形成血栓时有网罗作用,在流动状态下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血栓和黏稠都与纤维蛋白质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而纤维蛋白的平衡问题,由于医学历史上的理论错误,导致医学长期放弃了研究。 血液的特征就是平衡,平衡的核心必是阴阳平衡,而钙离子的平衡是核心的基准。当作为基准的钙离子失衡以后,血液会在失衡状态下运行,这是心脑血管病以及癌症几十年病程中的血液状态,还远远没有被我们所理解。过多的钙离子影响着血液中的每一个过程:提升了血栓形成倾向,降低了溶栓能力,提升了纤维蛋白网形成倾向,降低了纤溶的能力,提升红血球聚集程度,加大了流动阻力,还导致血管壁发生炎症和沉积等,都源于钙离子过多这一事实。了解事实极其简单,破除迷信却极其困难。 小结——血液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是钙离子浓度过高。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