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果
发表于 2012/3/26 21:39:35
本帖最后由 雪莲果 于 2012/3/26 21:43 编辑
甘补脾,酸柔肝。想像下土中栽木的情况,土少了木会倒的,土厚实了木长得慢。木长得大了,根就会松了土。就是这种意思。
steven1
发表于 2012/3/26 21:40:07
那么,您为了过这个沼泽地,你是继续用稀泥往里放呢?还是用其他的办法?
steven1
发表于 2012/3/26 21:41:26
我估计,最简单的办法是找点树枝搭一个路出来.
steven1
发表于 2012/3/26 21:42:10
这就是酸胜甘的道理啊.
steven1
发表于 2012/3/26 21:42:54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味为酸。
steven1
发表于 2012/3/26 21:48:31
回复 中立善良 的帖子
再举个例子,当您垒砖墙的时候,您要和水泥.
steven1
发表于 2012/3/26 21:49:46
赶水泥肯定不行啊! 这个时候您就要将之搞湿,然后才能用来垒砖啊!
中立善良
发表于 2012/3/26 21:55:45
感谢各位答疑。
以上两位分析的结论是不是,对于土:甘补酸泻?
不过,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土:苦泻甘补;
《辅行诀》又曰: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分别是甘补苦泻,甘补辛泻,感觉也都是大家,不知道各自是否也都有道理?
黄师《四圣心源》: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土爰稼穑。
曲直作酸,炎上作苦,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润下作咸。
润下者,水气之不浮也;炎上者,火气之不沉也;直则木升,曲者,木气之不升也;从则金降,革者,金气之不降也,甘者,稼穑之正位,平则不见,不平则见,甘味之见者,土气之不运也。五气湮郁,而后无味以生。土气不运,则四维莫转,此五味郁生之原。
正常的一气周流应该是:土运转枢轴、木金顺性(木生发、金敛降)、水火立极(水要升、火要降),那这样来看,五味都是未能按预期运行才出现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正常的应该是淡无味?
那出现五行偏颇,应该如何对应补泻?
补泻究竟是何意义,目的是什么?
1)是否补泻要分阴阳,补阴泻阴补阳泻阳?但为何各处均未提到阴阳分别该如何补泻,均是只提到一个?
2)黄师《素问悬解卷二》《脏气法时论》解里提到:辛散则为补,酸收则为泻,是否并非仅仅针对木?加速一气周流外扩的为补,减速一气周流、内敛的为泻?
3)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又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脏生成论》说: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这五味正是五脏本味,对应为补?是否过则为灾,当太过的时候需要克制的时候要用相应五行生克之味来泻?
谢谢!
steven1
发表于 2012/3/26 21:55:53
所以说补泻不是机械的,要看具体情况.这就是中医的哲理啊!
中立善良
发表于 2012/3/26 22:00:16
我觉得中医这些经典书籍里这点很困扰人,每处的描述感觉都是一句话,言之凿凿的,似乎都很肯定就是这样了,也没说什么情况下辛泻,什么情况下苦泻,什么情况下酸泻,甚至都没提到有其他的可能性,为何不同篇章里描述有不一致呢?
曾经想过把所有影响因素都一起列一下,排列组合,最后给出个解决办法,类似数学的分段函数。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