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李园主人
发表于 2012/1/11 12:23:47
福气喽 发表于 2012/1/10 20: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温潜法值得学习,感谢楼主分享经验。
欢迎参与
杏李园主人
发表于 2012/1/11 12:27:01
现在流行的所谓“退病反应”,又叫“排病反应”,不过是郑钦安“阳药运行反应”的又一种说法而已,大体是指服药后正邪相争、药进病退的一种佳象,预后为良,与中毒有本质的不同。关于服药后的反应,古人早有“药不瞑眩,厥疾不瘥”之论(《孟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的服法中也有“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的说法,在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的方后亦注“右五味,、、、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其它如“汗出愈”、“衄乃解”、小柴胡汤后的“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太阴病的“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温病的战汗而解等等说法,均可以理解为退病反应,是治疗得当、药后正邪一胜则一负,邪负则溃败而出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一过性的。
杏李园主人
发表于 2012/1/11 20:13:23
由上可知,所谓退病反应并不是火神派的发明。但是,如此大剂量的、广泛的使用附子等辛温药物的,确实是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的独到之处。基于这样长期的、广泛的实践,使郑钦安在服阳药后的反应是正常还是异常、是药效还是药误、是病退还是病进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避免无良之人窃取其义,特将郑氏相关论述悉数摘录于此:
“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出血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毛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毛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医法圆通卷三·服药须知》)”。“久病与禀赋不足之人,忽见身疼,而却不发热者,是里有寒也,法宜温里。但服温里之药,多有见大热身疼甚者,此是阴邪溃散、即愈之征,切不可妄用清凉以止之”(《辨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但服回阳等方,初次小便虽痛甚、而尿来觉快者,气机将畅,而病当解也”(《医法圆通卷二·淋证》)。“余常治阳虚阴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阳二三剂,即有现口苦、口酸、口淡、口辛、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剂,而此等病形即无,余仔细推究,皆缘真阳失职、运化力乖,兼之服药停积未去,今得辛甘化阳之品,运转复行,积滞即去,故口中一切气味出矣”(《医法圆通卷一·口臭》)。
以上数条,显示了郑氏深厚功力和独到见解。归纳而言,服热药后,阳药运行、阴邪化去,可从上、中、下、毛窍等周身各处而出,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复杂的表现。
杏李园主人
发表于 2012/1/12 11:26:39
唐步祺先生服膺郑氏之学,对阳药运行反应亦了然于胸。进一步补充:“服热药而腹痛泄泻者,大多系风泡沫状,遇咳嗽即减轻,并未用攻下药品如大黄、芒硝等,自然是阳药涤去腹中凝聚渣滓从大便而出”。其他火神派传人也大多继承了郑钦安的这种理念,并有所发挥,如范中林指出:“服药后比较理想的反应,是周身暖和,舌质和面色均现红润”。
杏李园主人
发表于 2012/1/14 14:17:39
本帖最后由 杏李园主人 于 2012/1/14 14:18 编辑
重点到了
笔者应用附子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小结如下:
1.瞑眩。常见,老年人尤多,不可再加量。
2.腹内雷鸣。一患者心率近200次/分,疲乏萎顿,畏寒,用温阳益气潜镇之品,附子30克,一昼夜2剂连服,次日复诊时诸症大减,惟诉药后肚子里象开了锅一样,又像霹雷,它无不适。
3.矢气频频、臭不可闻。一患者自觉胸闷、心悸者,心电图(-),用岳美中先生变通血府逐瘀汤加附子,药后则矢气频频、臭不可闻。
4.腹泻、便黑。一寒痹患者,药中附子10克,无泻下之品,却出现腹泻、黑便,附子加至20克,连服10余剂,泻停、便黄、痛止。此腹泻乃阴邪从下而出,黑便乃寒邪入肾之象。这类患者虽现腹泻而绝无腹痛,可资鉴别。
5.疼痛加剧。北方寒痹患者甚多,大多积聚关节等处,随天气变化而反应明显,诊断不难。这类患者邪重者,药后出现疼痛加剧的机率非常大,再服则渐减,我经验多人,绝非药证不符或毒副反应。
6.舌苔成片脱落。凡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而不燥者,用附子、木香为伍,7--8剂后即现此象,随之全身症状亦好转,我经验多例杂症,疗效确切。此苔落后舌质可见鲜红,原因多样,不可概为附子伤阴。
7.一女自诉小肠火,屡治屡犯。投温暖下焦并利水滋阴之五苓散、猪苓汤合方,6剂后自云发作频繁而每次痛涩时间明显缩短,口渴亦止,此乃钦安所云“气机将畅”,再服则愈。
8.一女,胃痛,处黄芪建中丸,药后口甜甚。自己怀疑糖尿病,化验则非。他医谓脾瘅,我力斥其非,患者犹豫不定,未取他医之药,亦未服黄芪建中。第二日晨即来告口甜全消,我让其继续服用,后未再出现口甜,而胃痛亦愈。
9.一女,膝痛、畏寒,口苦夜甚。经辛温散寒通络数剂后,膝痛、畏寒好转,口苦也明显减轻,此口苦乃阴火也。
10.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会出现患侧剧烈疼痛或麻木的情况,病情越重反应越剧烈。不一定就是附子惹的祸,即便不含附子的方子,只要药证相符、药量充足,也会出现,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不是“三五日自已”。只要患者无头晕头痛、健侧无明显不适、血压无明显增高,且随着服药时间的增加患肢功能明显增强,即属佳兆。笔者治此类疾患颇多,所见出现这种反应的也颇多,老乡称之为“找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正邪相争。只要遵循上面所说的这几条细心剖析,不难分辨药效药误。
福气喽
发表于 2012/1/15 19:47:30
3.矢气频频、臭不可闻。一患者自觉胸闷、心悸者,心电图(-),用岳美中先生变通血府逐瘀汤加附子,药后则矢气频频、臭不可闻。
这点我身边也经历过这种病例,确实如此
lmh189
发表于 2012/1/15 21:05:18
通行十二经,无所不到
杏李园主人
发表于 2012/1/16 11:18:05
福气喽 发表于 2012/1/15 19: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3.矢气频频、臭不可闻。一患者自觉胸闷、心悸者,心电图(-),用岳美中先生变通血府逐瘀汤加附子,药后则 ...
呵呵,看来不是偶然反应了,
杏李园主人
发表于 2012/1/16 11:18:22
lmh189 发表于 2012/1/15 21: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通行十二经,无所不到
欢迎参与
杏李园主人
发表于 2012/1/16 11:18:33
以上所列,皆临床亲见。我临证日浅,而附子剂量从未超过100克,所遇阳药运行反应尚如此之多,长期大量使用者可想而知。故研习使用附子温法者,的确有必要将阳药运行反应烂熟于胸,提前告知患者,否则,批评、怀疑、诽谤接踵而至,虽怀济世之心而遭无穷物议,求荣反辱,岂不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