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火 发表于 2011/4/9 11:37:18

半夏散?

慧光 发表于 2011/4/9 12:17:16

本帖最后由 慧光 于 2011/4/9 12:19 编辑

网络纸上谈兵,把个人看到的层次发表下供交流学习,不正之处请各位老师作批评指正:患者素有体虚则荣卫不足,卫不足则不能御寒,故稍感于寒有毛孔竖起来之状,当别之寒邪是否中于表,(与寒邪已中于卫表当辨识之。)本来只怕冷,服温升发表之药虽畏寒稍有好转,反阻竭肺气,寒水于三阳不能下降,故上阻于喉窍则成痛状,中竭于二阳成燥屎状,里则肺气逆而化成痰状。用药思路可分别:肺主气,又主一身之皮毛,虚则毛孔竖冷。肺气中阻逆行先出其窍,喉先受之,次则鼻受之,故此例当以太阴治。里寒当以温里回阳之剂,气机不顺则以调枢之剂。痰阻不重调枢即顺,痰阻重者通调运化同治之剂可效。患者喉痛反复,此可为气机不顺欲降不能之状。(仲师谓相体以诊,不可独见形相畏冷,而不知其体所变。)

水中火 发表于 2011/4/9 20:39:19

我不为难大家了

这个患者使用的是附子泻心汤。类似于这样的咽炎患者大多数都是上热下寒的体质,单纯的苦寒药往往会使得炎症更利害,解决的办法是加上附子,把中焦的寒湿去掉。火也就降下来了。
另外,这个患者还有恶寒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使用承气汤。《伤寒论》云:大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解决的办法是使用附子泻心汤。 正确的条文应该是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复加烧针,因胸烦,心下痞,按之濡,其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者,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此段条文前后连贯,有条不紊,步步为营,丝丝入扣,理法方药一以贯之,其诊治过程活脱脱地跃然于纸上。但就是这样完美的一个症治条文,却被传抄者不加分别,强行分割为三条,导致前后的连贯性几近全无,无形中增加了对《伤寒论》理解的困难。正确的条文能在康平本《伤寒论》看到。康平本《伤寒论》小字部分是王叔和当年整理仲景遗论时的批语。可现在的《伤寒论》,将原文和注语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对经文的理解,是后人之过,非王叔和所为。

quanma 发表于 2011/4/9 21:19:40

本帖最后由 quanma 于 2011/4/9 21:31 编辑

水先生,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这话能看出有上热下寒的状况,
你说这病人中焦有寒湿,那么上焦有热,上焦热象是啥?既无热咳,也无汗出。吐黄痰
不足以证其热,你自己说的吧 呵呵。

慧光 发表于 2011/4/9 21:28:40

本帖最后由 慧光 于 2011/4/9 22:01 编辑

把条文之中次要的删一删直接连贯附子泻心汤部份看起来就明显一点: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复加烧针,因胸烦,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另:附子泻心汤不止通述所讲治上热下寒这么简单,看版主的份量加减即明,宣的和隐的两回事:
水先生9:44:44把昨天的方子,附子增加为4克
水先生18:13:46生大黄4 黄连2 黄芩2 熟附子4

比原方已偏重熟附子,机理已有所变异。

如意一生 发表于 2011/4/10 00:51:19

回复 水中火 的帖子

学习了,,,我觉得大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这里的下指的承气系列,,,仲师没把有大黄的大柴胡叫下。。应是和剂。。广意的下,我觉得就是邪往下走,附子泄心汤有大黄泄下,,黄连芩的苦降,也是往下走。。组方是有升有降。况附子的量并不多,怎个药的力量还是往下走的。。。。一孔之见。。。。。

水中火 发表于 2011/4/10 09:35:44

回复 如意一生 的帖子

大黄泻下。黄连止泻。两者产生拮抗作用。

水中火 发表于 2011/4/10 09:38:12

回复 quanma 的帖子

我感觉我喉咙疼就是感冒的前兆
我说慢性咽炎是上面火,下面寒,你怎么不能理解呢?

quanma 发表于 2011/4/10 09:52:21

本帖最后由 quanma 于 2011/4/10 09:53 编辑

嗯 这个可以有那我把你这标题改改
经方治愈慢性咽炎

小药虫 发表于 2011/4/10 10:33:15

本帖最后由 小药虫 于 2011/4/10 10:36 编辑

这个方子妙-附子补阳,大黄泄阴,黄连防止泄过。谢谢老师拨云见日-快哉!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经方从感冒开始4(附子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