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发表于 2010/11/16 18:03:22
本帖最后由 随风潜入夜 于 2010/11/16 19:54 编辑
小柴胡汤加芍药,即大阴旦汤
肝虚则恐,肝为阴,大阴旦汤扶阴,助肝一臂之力。扶而非补,补有虚不受补之嫌,扶之助之更为温和,其实我们用药治病可不就是身体有恙,扶一把就好。
水中火 9:43:52病情
病人 9:44:09心悸、恐惧(肝虚)
===恐惧为本,心悸是本之开枝,项僵、手抖、背有时会痛、从腰到足趾,酸痛、凉,麻,有时会痛,这些症状为叶。
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翻手为云
发表于 2010/11/16 18:35:27
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心气虚则魂魄不安,以小麦补其心气不足,甘草大枣和中缓急。
double_mj
发表于 2010/11/16 20:44:34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既补肝又去水
后来加的一味药:阿胶--中午最厉害,中午是阳气最旺时,病加重说明缺阴,午后阴生,病减轻
wcyerik
发表于 2010/11/16 23:24:09
黄芪建中汤。
虚劳,诸不足。
心悸,心慌,恐惧,肝虚为病。少气懒言,恶风,汗出,又是卫阳虚卫外不固之证。
至于加味药,应该是扶阳之品。
可能是附子。
沙尘
发表于 2010/11/17 08:09:50
wcyerik 发表于 2010/11/16 23: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黄芪建中汤。
虚劳,诸不足。
心悸,心慌,恐惧,肝虚为病。少气懒言,恶风,汗出,又是卫阳虚卫外不固之 ...
同意您的观点。
随风潜入夜
发表于 2010/11/17 09:53:06
本帖最后由 随风潜入夜 于 2010/11/17 10:28 编辑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标本皆阳,少阳受邪易从火而化。而少阳阳气极度衰弱时可从中厥阴而化出现寒证
有升有降,题外话,温胆汤亦效。
阴阳本为一体,治阳亦治阴,治阴亦治阳。如果再细分下去,方法更多,人说,商场如战场,这治病何尝不是呢?其实不管怎么样都能赢,病家受罪多少、时间长短而已,在审时度势的前提下,如何赢得漂亮才是极致。
抛砖引玉尔。
水中火
发表于 2010/11/17 15:48:59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0/11/17 16:21 编辑
注明:没有标准答案。愿此帖能为同道在遇到类似病例时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云:肝虚则恐
仲景云: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仲景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汤世人鲜用者,由于以“奔豚”冠名耳。而持此方以待奔豚症者,乃弃良方与不用,亦无异于守株以待兔也。奔豚汤不限于治疗奔豚
一诊的处方是:
炙甘草6 川芎6 当归6 黄芩6 生白芍6
法(姜)半夏12 生姜12(三片) 葛根15
桂枝10
二诊的处方是:李根白皮6 炙甘草6 川芎6 当归6 黄芩6 生白芍6
法(姜)半夏12 生姜12(三片) 葛根15
桂枝10
水中火
发表于 2010/11/17 15:56:10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0/11/17 16:27 编辑
李根白皮是奔豚汤的主药,《外台》治奔豚方十三首,用李根白皮者八首,其中李根白皮配桂枝的六首,由于医道失真,奔豚汤世人鲜有能用者,李根白皮如今药店多不备。所以一诊的处方里面就缺了李根皮一味。后来患者通过邮购,在二诊的处方里面补齐了李根皮,效果就大不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宋本《金匮》奔豚汤在传抄过程中丢失了桂枝,《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在传抄过程中丢失了李根皮。正确的处方应该是:
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桂枝三
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十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水中火
发表于 2010/11/17 16:19:27
注意:没有标准答案。愿此帖能为同道在遇到类似病例时提供参考。
翻手为云
发表于 2010/11/17 16:43:59
先生对伤寒论的理解颇深,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