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火
发表于 2010/11/15 10:17:47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0/11/15 10:18 编辑
肝虚的主证大家都抓住了。那么可以此为突破点。楼上的真武汤肯定有效的。但肯定没有我的方子效果好,后来我把一诊的处方加了一味药,治疗患者的心悸效果就明显了。
伤寒论里面治疗肝虚的方子很多。大家可以相互比较一下。
十枣汤
发表于 2010/11/15 11:44:39
谢谢老师的回复,学习了。
回头对比一下,《辅行诀》中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更加对症哦,可是用到旋覆花代赭石为了降逆,此病患应减少这两味药,同时大补肝汤里面没有附子,对少阴虚寒效果不够,所以舍去这个方子。
再想想患者面目青色,发热时肢体会抖,明显是风邪乘肝,《桂本》说此时当用小柴胡汤,但是病人同时有少阴寒证,要加附子的。找来找去,终于在《桂本》“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篇找到: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风邪入厥阴也,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当归四两细辛一两附子一枚(炮)人参二两干姜一两半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这个方子不仅去肝家的风邪,同时温少阴虚寒,十分合适。
ffjj112
发表于 2010/11/15 12:34:08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最后加的药是茯苓。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患者属血虚寒凝并肝寒犯胃症。“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血不足不能营养四肢也能引起怕冷。
阳主动,阴主静,故阴盛则“乏力倦怠,少气懒言,嗜卧,站立觉累”。肝寒犯胃则“睡时是有时要流口水”。水属阴,水气犯心则心悸,用茯苓淡渗利水除烦。
menglou
发表于 2010/11/15 18:14:53
主症:心悸、有汗、恐惧、心悬空无所依、心跳重,病始发于盛夏,显示热邪伤阳,心阳不足。
口渴、口腻,腿膝冷,阳不入阴,虚热伤津,上虚热下虚寒。
无痰、胸不闷,无呕吐、无胃脘涨满,显示无水邪无郁热。
虽有口渴,尿不多,偶尔有烧灼感,但小便通畅,无膀胱酸胀等,显示无膀胱蓄水。
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怕冷、身紧,无感冒,加味炮附子。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后当以桂枝新加汤、炙甘草汤善后!
paulcz
发表于 2010/11/15 21:19:36
静待先生解答~
搜风
发表于 2010/11/15 21:27:24
肝虚则恐,用虚为虚。此病土木二气皆虚,可否一试甘麦大枣汤?
张义火
发表于 2010/11/15 21:34:38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方用小建中汤。心悸不解加萸肉。
水中火
发表于 2010/11/16 10:23:21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0/11/16 10:27 编辑
回复 double_mj 的帖子
“感觉心悬在那里”这个症状应该是内经中提到的“心如悬 若饥状”
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好,很精彩,学中医就是不能脱离经典
水中火
发表于 2010/11/16 10:31:46
炙甘草汤治疗肝虚的力量不够
pjgsznz
发表于 2010/11/16 17:21:48
本帖最后由 pjgsznz 于 2010/11/16 20:57 编辑
黄连阿胶汤加紫石英.
黄连阿胶汤养阴补血,紫石英镇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