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春晓
发表于 2013/4/23 11:13:10
中医论治梅核气(上)
一、梅核气的历史探源:
梅核气是中医传统病名,了解核梅气的历史渊源及古代医家论治梅核气的经验,是我们认识和治疗梅核气的重要途径。
梅核气有关病证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大甚为喉介”。又曰“胆病者,善太息.....恐人将捕之,嗌中介介然,数唾”。介、芥古通 ,乃芥蒂之芥 ,喉间有物 ,有妨碍之谓,即为异物感。最早以梅核之状形容本病,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卷4云:“四七汤,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气结或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之所为也”。另宋•杨仁斋《直指方》说:“七气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徐春甫于1556年辑订《古今医统大全》,卷27云:“梅核气者,似饱逆而非饱逆,似痰气窒塞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状,故俗谓之梅核气”。对梅核气的症状进行了较完整的描述,得到后人的遵从。
“梅核气”一名最早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其云:“梅核气……塞咽喉,如梅核絮样,咯不出,咽不下”。而最早以梅核气命名者,可能在明代,朱崇正于嘉靖年间续增《仁斋直指》于卷5中“附遗”部分有“梅核气”论述;此外,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痰结块于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是也”。清代《医宗金鉴》乃正式命名为“梅核气病”,至今沿用。
对梅核气的病因各家多有论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十九指出:“咽中如有炙肉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明代龚廷贤之《万病回春》卷五:“梅核为病,大抵因七情之气郁结而成。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遂成此症。唯妇人女子患此最多”。清张璐之《张氏医通》说:“凡嗝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清唐宗海《血证论》亦云:“冲脉亦挟咽中。若是冲气上逆,壅于咽中而为梅核”。
最早述及梅核气治疗方药的为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次,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七汤,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气结……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
二、梅核气的病机
要探求梅核气的病机,需要从梅核气的症状着手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梅核气的典型症状是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不碍吞食。从这些症状描述来看,梅核气的病位是在咽部周围,是一种意识上的感受,从临床上看,病人的感觉病位不固定,大体在口咽和胸骨上窝之间,以喉咽部较多。这种病位变动不居的情况中医认为是风,风的特性是多行善变,此风不是外来,而是内风。《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风,风主动”。风者气也,肝风即肝气运行的状态。肝气循行无阻,则隐而无觉,若循行有阻,则旁行而生内风。这个所阻者或为痰,或为瘀,初多为痰,久而成瘀。梅核气以气为名,病位善变,不碍吞食,说明不是实结之病,古书云:如絮如膜,是言其痰之状,非是实体。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说明不在食道之内。临床观察亦咳之不出,说明亦不在喉管之内。所以病位应在咽周气血循行之处。
梅核气病人有食后减轻、按揉后减轻、热敷后减轻的现象,说明增加和疏通气血可以减轻症状。间接说明,局部气血不足是梅核气的病因之一,梅核气病人多有颈部紧压感而不敢扣领扣,也是这个问题的反证。
一部分梅核气病人欲咽气而快,气顺而后舒,有气逆感。常伴有精神抑郁,心烦疑虑,胸胁胀满,纳呆,困倦等。
综合而言,梅核气的产生的原因是局部气血不足引起的生理性病变,引起气血不足之因为气郁、气逆与气虚。气郁的结果是气逆,气郁、气逆的结果是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虚也,气血之不足由此。所以梅核气的起因是气郁,表现是气逆,结果是气虚。
《万病回春》卷五:“梅核为病,大抵因七情之气郁结而成。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遂成此症。唯妇人女子患此最多”。《金匮》言此病亦特指妇人,大概是古代妇人善忧多郁,中年妇女气血渐虚,所以多见。至老年则感觉迟钝,不觉为病也。现代临床观察患此病者男女皆有,差别不大,是否是因为现代男人已经变得与妇人一样多愁善感了,待证。
三、梅核气的界定
论治梅核气,首先要对梅核气进行界定,弄清什么是梅核气?怎样准确认定梅核气?现代中医界对什么是梅核气界限模糊,不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包括:将梅核气与中医病名喉痹、乳蛾及噎隔混淆不清;或等同于西医病名咽异感症、咽神经官能症、癔球症、慢性咽炎及茎突综合症及等。只有对最易与梅核气混淆的几种咽部疾病进行研究和对比,才能最后对梅核气进行准确界定。
1、梅核气与喉痹
百科名片:喉痹是指以因外邪侵袭,壅遏肺系,邪滞于咽,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所致的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咽部疾病。或可伴有发热、痛、咳嗽等症状。
区别:
A、病因:梅核气病因是七情不调所致的气郁、气逆为主;喉痹病因是外邪侵袭为主,兼有脏腑虚损。
B、症状:梅核气的症状是异物感,不碍吞咽。喉痹的症状是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病重时吞咽不利。
C、病位:梅核气病位不固定,在口咽和胸骨上窝之间。喉痹病位在病灶处。
D、病灶:梅核气无可查之病灶。喉痹多可查见病灶,或红或肿。
评述:喉痹包括了咽喉红肿、阻塞、麻痹、疼痛等症状,异物感亦在其中,有虚有实,有内因亦有外因,是痰湿热毒交阻喉部所致。广义的喉痹包含了梅核气,非器质性病变而有异物感的喉痹即属于梅核气。
2、梅核气与咽异感症、癔球症及咽神经官能症
咽异感症、癔球症及咽神经官能症是西医病名,实际上是西医对梅核气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上的观察、描述与称谓。梅核气在排除咽周局部肌体组织实质性病变后,西医认为是精神性因素引起,先后称之为“癔球症”、“神经官能症”或“咽部神经官能症”,但后来临床上发现,此病往往由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多发病,所以又把这一类疾病称为咽异感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指出:“梅核气是因情志波动,气机不畅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感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咽神经官能症”。用咽神经官能症来统称癔球症、咽异感症和梅核气本来也没问题,任何阻塞感与异物感者是神经传导的,这是下大包围的作法,不太严谨。这种称呼容易让人从精神和神经异常的角度来观察和治疗,有失偏颇。实际上西医目前对咽神经官能症的解释和治疗也基本是这个思路。百度如此说:咽神经官能症,亦称癔性咽喉异感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多种咽喉异常感觉或幻觉。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其原因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癔病、疑病症、恐癌症、神经衰弱、焦虑、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外伤后精神创伤等......诊断本病应详细检查,如食道钡透、胸透、间接喉镜等,以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上对病人应进行耐心的解释,使其去除不必要的顾虑,配合镇静剂、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或用暗示治疗。预防本病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戒除烟酒。
此外,癔球症的名称略显狭隘,癔的意思是精神幻觉与幻想,球是指形象,西医解释癔球症为: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此与梅核气多有不符,梅核气的发生是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形不仅为球形同,部位也不仅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
所以,相对说来,西医病名咽异感症与梅核气的概念和范畴基本相符,可以并称。
geodesy123
发表于 2013/4/27 01:38:23
请问脑震荡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 多谢!
acan333
发表于 2013/4/27 15:32:57
持之以恒,笔耕不辍,小弟在此受教了!
acan333
发表于 2013/4/27 16:00:13
本帖最后由 acan333 于 2013/4/27 16:20 编辑
麻黄汤证的原文是: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但实践中并非是诸症悉具才用麻黄汤。伤寒论后面还有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的条文。可见麻黄汤证的主证是脉浮紧,但伤寒又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紧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可见除脉浮紧外,麻黄汤证还有一个必然症状——无汗。 甚是!
“断为麻黄汤证。处方:麻黄9克、桂技9克、杏仁9克、甘草6克(麻黄少了点)”“跟老婆说:中午时间太短,没有持续监护,吃的药量不够,不用担心,今晚一定治好。”
--给家人诊病人下药,时有剂量不足者,诚人之常情乎?
lzy420
发表于 2013/5/2 16:51:04
老师好!我43了!175高83KG!血精有一年了!看中医西医!效果都不好!请教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多谢了!
杏园春晓
发表于 2013/5/2 20:30:48
情况不明,不便建议。
杏园春晓
发表于 2013/5/2 20:32:28
3、梅核气与慢性咽炎百度名片:慢性咽炎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弥漫性咽部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局限性咽部炎症则多为咽淋巴组织炎症。症状表现:咽部不适感、异物感、咽部分泌物不易咯出、咽部痒感、烧灼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有微痛感。根据患者的连续咽部不适感3个月以上的病史,结合患者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小血管曲张,呈暗红色,表面有少量粘稠分泌物或咽后壁多个颗粒状滤泡隆起,呈慢性充血状,咽侧索淋巴组织增厚呈条索状,或咽黏膜干燥、菲薄,覆盖脓性干痂,可诊断慢性咽炎……区别:A、病因:梅核气病因是七情不调所致的气郁、气逆为主;慢性咽炎的发病不一定是七情不调,环境、气候、气血不调、体虚、常用咽嗓的职业等都可以成为病因。
B、症状:梅核气的症状是异物感,不碍吞咽,无器质性病变。慢性咽炎的症状有咽部不适感、异物感、咽部分泌物不易咯出、咽部痒感、微痛感等。病重时吞咽不利。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器质性病变。C、病位:梅核气病位不固定,在口咽和胸骨上窝之间。慢性咽炎病位在病灶处。D、病灶:梅核气无可查之病灶。慢性咽炎多可查见病灶,表现有咽部慢性充血、咽后壁滤泡隆起、咽部分泌物或咽黏膜干燥等器质性病变与病理产物。评述:慢性咽炎为器质性病变,梅核气为非器质性病变。二者易于判别。但临床一部分慢性咽炎病人具有异物感或梅核气的相关症状,应视为慢性咽炎与梅核气共存,因梅核气日久不愈,有可能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日久不愈也容易激发梅核气。可视其主次轻重,辨证治之。4、梅核气与茎突综合症百度名片:茎突综合征是因茎突过长,或其方位、形态异常,导致与邻近血管、神经相抵触,引起的咽部异物感、咽痛及反射性耳痛、头颈部痛和唾液增多等症状的总称。临床表现:咽部疼痛,常为单侧,多不剧烈,可放射到耳部或颈部,有时在吞咽、讲话、转头或夜间时加重。咽异物感或梗阻感,较为常见,多为一侧,如刺感、紧缩感、牵拉感等。吞咽时更为明显。颈动脉压迫症状,茎突方位过度向内偏斜时,多压迫颈内动脉,疼痛或不适感向上放射至头顶部或眼部;而向外偏斜者,则易压迫颈外动脉,疼痛或不适感多始于颈部相当于扁桃体窝处,放射至同侧面部。其他,有时可有耳鸣、流涎、失眠等神经衰弱的表现,也可引起咳嗽。区别:A、病因:梅核气病因是七情不调所致的气郁、气逆为主;
茎突综合征是因茎突过长,或其方位、形态异常。表面看来二者病因全不相同。但如果追溯茎突过长原因,则不一定全无相干。百度显示,茎突过长原因是发育异常或茎突尖端舌骨韧带发生钙化,进一步而言,舌骨韧带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资料未言。据临床观察,局部失养,气滞痰瘀是舌骨韧带钙化,进而茎突增长的可能原因。B、症状:梅核气的症状是异物感,不碍吞咽,无器质性病变。茎突综合征的症状有咽部异物感、咽痛及反射性耳痛、头颈部痛和唾液增多等症状。吞咽有时更为明显,为器质性病变。C、病位:梅核气病位不固定,在口咽和胸骨上窝之间。茎突综合征病位固定,且多为一侧。D、病灶:梅核气无可查之病灶。茎突综合征多可查见具体病灶,即增长的茎突。评述:梅核气为非器质性病变,茎突综合征为器质性病变,二者易于判别。茎突过长者不一定有咽异物感,有咽异物感者也并不一定茎突过长,所以不能将茎突综合征视为咽异感症或梅核气。临床将部分茎突综合征病人症状与梅核气相近者,当作梅核气进行对症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打破了茎突过长必须手术的规矩。这有三种可能:一是症状与茎突过长引起的刺激有关,通过中医治疗缩短了茎突,所以症状消失。二是症状与茎突过长引起的刺激有关,但也与周围组织的神经过敏有关,过敏的原因是气血运行不良,从西医来说是有炎症或局部营养不良,通过中医治疗改善了这种状况,不再对茎突刺激过敏,所以症状消失。三是症状与茎突过长无关,只因即有茎突过长,又有其它原因引起的咽异物感,被认为是茎突综合征。症状消失,茎突依然过长。真实情况待证。5、梅核气的界定认真比较核梅气与中西医其它相似疾病,有利于我们对梅核气的清晰了解,也有利于我们对梅核气的正确界定,在此基础上方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分析比较,让我们认识到中医的梅核气与西医的咽异感症同症而异名。治病求因,综合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引起梅核气与咽异感症的病因包括:(1)器质性因素A、咽部疾病:咽部各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如喉痹,肿痛、噎隔、乳蛾、症瘕、外伤等。西医病名:咽炎、扁桃体炎、鼻咽炎、悬雍垂过长、舌扁桃体炎或增生、咽囊炎等。B、邻近器官的疾病有:鼻部、耳部、颈部、口腔、喉部、食管的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咽异常感觉,如鼻渊、瘿瘰、项强等;西医病名:鼻窦炎、茎突过长、颈部肿块、瘘管及淋巴结炎、颈综合征、颈动脉炎、返流性食管炎、风湿性环杓关节炎、甲状腺肿以及上述邻近器官的早期恶性肿瘤等。C、远离咽部的疾病:胸腔疾病、膈部疾病、胃与十二指肠疾病等,如胸痹、心痞,胁胀,肺胀,咳嗽病等,西医病名:左心扩大、高血压心脏病、肺部肿块、主动脉瘤、膈疝、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减少或缺乏、胃癌、幽门痉挛、胆石症等。D、全身性因素:肝阳上亢、升降不调、阳虚水泛、气血亏虚,如:消渴、尪痹、郁病、痛见等;西医病名:更年期综合征、风湿、痛风、重症肌无力、贫血、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消化不良、维生素缺乏症等等。(2)精神因素与精神性疾病较常见的如癔病、疑病症、恐癌症、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外伤后精神创伤等。面对如此繁复的病因,我们必须抓住本质。以上引起咽异感的因素和疾病,对非器质性的因素引起的咽异感症可视作梅核气治疗。对器质性的因素和疾病引起的咽异感症,则不能简单的把它们归为梅核气范畴,但不能说它们与梅核气无关,可以原则上认为是梅核气与该因素和疾病的合并,或是几种因素和疾病与梅核气的合并,它们与梅核气之间相互影响,需要视其主次轻重进行辨治。如慢性胃炎与梅核气,单纯慢性胃炎不会引起梅核气,但如果加上七情不畅,肝气不疏而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浊气凝而化痰,交结于喉咽,则会产生梅核气的症状;反之,单纯梅核气不一定引起慢性胃炎,但梅核气病人久而不解,郁气必然横逆犯胃,若病人胃气壮则无碍,若病人胃气弱或胃气受伤,则将剩虚而入,渐成胃炎。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慢性胃炎与梅核气并存。又或胃病及脾,脾病及肺......而梅核气仍在,则形成梅核气与多病并存的情况。知此,则应综合治之。以梅核气为主则主治梅核气,兼治它病;以它病为主则主则它病,兼治梅核气。然风为百病之长,风者肝之气也,梅核气以肝气不利,郁而致病。常使全身气机不顺而致它病,或影响它病的治疗效果。临床发现,梅核气与它病并存之时,治愈梅核气,则它病易愈;否则,只治它病或治梅核气未效,则它病难以治愈或见效。
yghfirst
发表于 2013/5/3 11:41:56
喜欢看先生的贴,还要多学习!
怡然1
发表于 2013/5/3 11:52:13
事情是这样的:我与女儿去年夏天暑假去桂林旅游,回来后约三天这样,我晚上洗头没吹干进空调间了,然后当晚咽喉痛,感冒,第二天发烧持续三天高烧到近39度。然后女儿也感冒高烧,后我们二人都是吃退烧药好的,当时以为这事过去了,可后来发现自己温度一直在37.1-37.4之间,去医院做了各样检查,无异常。孩子也是,至今体温仍在37-37.5之间。我自己发现低热后,吃了几个疗程的中药,多是清热解毒类:如金银花,柴胡。感觉效果不明显,现在自己感觉慢慢有好转,就月经前后仍感觉有热,量量基本正常。37.2以下。
但是女儿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始终在37-37.4之间。去医院查查也无异常,西医说正常,但确实不正常,能感觉到孩子的体质有所下降,学习也有所下降,以前喜欢爬山,现在却常常叫累。我很着急却无从下手,本来有吃中药,后来没有坚持,一是孩子很抗拒喝药,二是感觉药不对症,都是苦寒类药剂,但孩子眼睑周围有青色,应该不能用苦寒药。希望好心人能帮帮我们,感激不尽!
我补充一下孩子的症状:我怀孕时体质不好,因为工作原因,孕期一直比较晚睡。孩子生下来后吵夜吵了三个月,(现在才知道是胎毒)。
现在主要症状:入睡困难,晚上特别喜欢踢被子。醒得早
大便:一般一二天一次,不是很顺畅。以前也是
饮食:无明显变化,不喜欢喝水,但天一热就特别要喝水,不怎么爱吃零食。胃口不算好。
头:作业多了,思考问题多了,会觉得头晕,觉得烦躁。说如果蹲久了起来也会晕。
眼:眼睑有青色,眼袋明显。
舌苔:白,厚,从小就有草莓舌,有口臭
牙:刷牙如果重点会牙龈出血
脚:最近晚上睡觉时总说脚底板痒
皮肤:一直不好,特别是夏天,蚊子一咬就特别痒,持续很久,象过敏一样。
指甲:有点偏紫
恳请版主和各位老师帮我分析一下病情。
杏园春晓
发表于 2013/5/4 21:53:36
凭上所述,尚无法作出诊断。如无年龄、胖瘦、面色、舌质、经行情况、病史、嗜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