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匠 发表于 2009/11/16 15:52:20

请教五味与五藏的关系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关于五味与五藏的论述有: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歧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㶼筋者,所以束骨而利机关也,瘘论语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如何能把上文中红色字体关于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说圆呢?


[ 本帖最后由 泥巴匠 于 2009/11/17 14:22 编辑 ]

33032681 发表于 2009/11/16 16:20:22

苦味补心阳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苦味是入心清火还是入心补火?


味过于酸:酸味补肝,为过于酸,反而能伤肝,引起肝气偏盛,这样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
  味过于碱:碱味补肾,味过于碱反而能伤肾,损坏骨头(肾主骨生髓),肾气偏盛,就会导致抑心气(水克火),引起心悸、气短。
  味过于甘:甘味补脾,味过于甘,反而能伤脾,引起胃胀不适,还会克伐肾水(土克水),出现面黑。
  味过于苦:苦味补心,味过于苦,反而能伤心,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火克金)。
  味过于辛:辛味补肺,味过于辛,反而能伤肺,出现筋脉迟缓不利(金克木,肝属木,肝主筋),又因为肺主气,伤气可引起伤神而发生的精神衰弱。

昨夜的风 发表于 2009/11/16 17:08:05

等高人解释啊

青色的木头 发表于 2009/11/16 23:39:50

黄元御说:
肝欲升散,故以辛味散之。辛散则为补,酸收则为泻,故用辛补之,酸泻之,凡本味为泻,对宫之味为补。

张志聪说:
肝生春生怒发之气,故苦于太过之急,宜食甘以缓之。
心以长养为令,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急宜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属阴土,喜燥恶湿,苦乃火味。故宜食苦以燥之。喜燥者,喜母气以资生,苦湿者,恶所胜之乘侮。
肺主收降之令,敌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下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者水脏,喜润而恶燥,宜食辛以润之,谓辛能开腠理,使津液行而能通气故润。
以上论五脏之本气,而合于四时五行五味也。

总起来说,我感觉黄师是从五味根原上来说,张志聪和高士宗本就是师徒,主要从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上说,这与命理中隐然相同。

以上结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和黄师的素问悬解。

泥巴匠 发表于 2009/11/17 14:40:25

原帖由 青色的木头 于 2009/11/16 23:39 发表
黄元御说:
肝欲升散,故以辛味散之。辛散则为补,酸收则为泻,故用辛补之,酸泻之,凡本味为泻,对宫之味为补。

张志聪说:
肝生春生怒发之气,故苦于太过之急,宜食甘以缓之。
心以长养为令,志喜而缓 ...

1、黄师说“对宫之味为补”,“本味为泻”,解释经文时只解一条,并说“下文皆然”。
    但是经文“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这两条的“泻之”就不是本味了。难道是经文有误?没人敢下此结论。
2、张隐庵条条分开解释,用的不是同一个理,难圆其说。

[ 本帖最后由 泥巴匠 于 2009/11/17 14:42 编辑 ]

泥巴匠 发表于 2009/11/17 14:49:07

原帖由 33032681 于 2009/11/16 16:20 发表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苦味是入心清火还是入心补火?


味过于酸:酸味补肝,为过于酸,反而能伤肝,引起肝气偏盛,这样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
...

先生之说与《内经》迥异,不知是源于哪家学说?

[ 本帖最后由 泥巴匠 于 2009/11/17 14:50 编辑 ]

吴向阳 发表于 2009/11/18 10:14:31

心苦缓,心为火,火势宜急,今火势缓,故急食酸,加强肝的功能,助火之势。

食酸后,肝的功能要变强,故肝易疲,肝有点懒惰,所以急食甘,让脾也偷懒。

食甘后,脾的湿气停留,不输送给肝,所以脾苦湿,脾又不想偷懒,故急食苦,让心加紧督促肝的工作。

心缓,火势不猛(阳不极而不降),气不降于肺,故肺苦气逆,故急食苦,加强火势。

肺不降后,肾又太干了,所以急食辛,加强肺的降雨功能。

(纯属好玩)。

[ 本帖最后由 吴向阳 于 2009/11/18 10:20 编辑 ]

lukeyu 发表于 2009/11/22 01:45:29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4549&highlight=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味的五行归属辨识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1029&highlight=

供参考。

自己从胡希恕书中知道,中医还是分门派的,神农、岐黄,还有一个说法:“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

黄元御对于五味的说法和辅行诀是一样的。他还说黄帝内经是先有灵枢后有素问。

伤寒好像是方技家的东西,和辅行诀都是源于神农本草。

我等初学者估计只能从一个宗门了。

黄元御说,伤寒编次乱于叔和,看他的悬解应2-3年能解。

自己也疑惑中,基本倾向于看伤寒和四圣心源入门,其它暂不看。

wanglei8381513 发表于 2011/10/8 13:32:30

对宫之味为补: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把这些放在一个时钟圆周上,水与火对宫,金与木对宫,土与土对宫
这样可以解释:对宫之味为补

ldxz 发表于 2011/12/17 12:27:18

看了似明白些,但还不全懂。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请教五味与五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