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3/4/15 20:58:52

【伤寒的阳病入阴与阴病出阳】
伤寒一般起于太阳证,对治错误或者不及时,就会传里,有传少阳的,变成少阳证(小柴胡证)。
也有一下子就传里,由太阳经,直接传变到少阴证,变成了里证。因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表里,故传变最易(这是《伤寒贯珠集》的观点),临床也是经常看到的。
郝万山说:“我们讲,一脏一腑,它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比如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里,所以太阳之邪有飞渡少阴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那么少阴阳气回复以后,有没有脏邪还腑、引病出阳的这种变化呢?有。少阴可以外出太阳。什么情况下少阴病可以外出太阳呢?就是当寒邪胜的少阴病,而不是真阳衰的少阴病。寒邪胜的少阴病,少阴阳气逐渐逐渐恢复以后,然后呢驱邪达表,使少阴脏邪还腑、引病出阳,可以外出太阳。”
一旦变成了里证,就麻烦多多,由于现在伤寒患者很少有能用《伤寒论》经方正确对治的,如果采用了西医吊水、消炎、退烧等等手段,由于抗生素本身属于阴寒药,就会将表寒引入深处,而变成了里证。所以,现在由于西医的介入,就将伤寒这锅水彻底地弄浑了,好浑水摸鱼嘛。此时再想将寒气弄出来就困难多多,但也不是不能达到的。
少阴证的方子,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如果应用得法,药力,加上患者的正气逐渐增上,再加上节气赶上冬至后大自然的阳气上升,三方面力量结合的合力,就会将里证(少阴证)的寒气逐步地向外赶出来,比较多的的情况,是寒气被赶到了少阳经,这时患者就会出现少阳证,寒热往来,偏头痛,头痛欲裂,两胁下痛,目眩等等少阳证的症状。随着寒气被一浪一浪地赶出来,少阳证会反复出现。
这个过程,就是阴病出阳的过程。
此时患者往往不知何故,以为出了什么坏情况。其实是伤寒好转的一个过程呢!
当然,如果患者的体质好,药力足,少阴证的寒气,也可以直接从太阳经祛除。
由于现在少阴证比比皆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时下火神派大行其道。其实,多数的火神门并不知道由阳入阴、从阴出阳的道理,只知道一味地大剂量使用附子干姜等。其实使用得法,像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四逆汤合剂,做成散剂,每次使用1-2克,就会有极好的效果,且无伤阴之虞。

香柚 发表于 2013/4/16 06:45:41

先生,请教:孩子冬天还好,到了春夏之交一直持续到立秋。孩子的脖子,后脑勺,和额头双侧就开始流汗,夜间睡觉流的汗是凉的(盗汗),白天吃饭,运动也是很多汗。而且怕热想(吃冰激灵)但也很怕冷,很容易招风,困倦,感冒
而且不爱喝水。流掉的还不能补充。只喜欢喝粥??越到夏天趴着睡觉的几率更多。
这个和自然界阳气上浮是一致的。先生能否解释下,最好介绍下不流汗的办法。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3/4/19 17:52:55

【继续研究太阳病】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3/4/19 19:52 编辑

【继续研究太阳病】

实际上《郝万山讲伤寒论》对太阳病的论述已经相当的完整和深刻了,不妨大家再来复习一遍相关的段落(LZ引用时删去了其中部分重复的语句,而完整的保留其核心内容),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文字,就可以充分理解了为什么外感风寒发烧使用《伤寒论》的经方进行对治,是唯一理智的选择;而时下西医采用滥用抗生素,及时方派采用寒凉攻下方剂的统统是彻头彻尾的、不着边际的谬误!下面就是郝万山先生讲课录音的原话:

%%%%%%

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所以我们这里要复习一下有关太阳的生理,我们:

①从经络,②从脏腑、③从阳气这三个角度来回忆足太阳这个系统的生理。

    ①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看,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它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它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经脉,这是它的循行特点。

    那么第二个要点我们要掌握的是,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这是在循行特点上我们要把握的第二个特点。那么和督脉通,督脉是阳经的总督,它主管一身阳经的阳气,调节全身阳经的阳气,所以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脉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这是它为什么它可以主表的一个生理基础。另外,它和肾相连,肾内藏元阴元阳,它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小结】这是经脉循行特点上,从头到脚,行于头、项、后背,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所以它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②、膀胱腑,它是司气化的,它位于下焦,和肾相连,它有气化的功能,那么它的气化功能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化生阳气,它怎么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产生阳气,那么这个阳气就叫做“太阳之气”,那么这种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通过三焦,通过这两个通道,向体表输布,有温养体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它有化生阳气的作用,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太阳的阳气,通过三焦,通过膀胱经向体表输布,因此《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样的话……什么意思呢?腠理毫毛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和三焦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这句话我们要记住,膀胱主表和三焦有关……因为太阳的阳气在输布的过程中,因为三焦(是)这个水、火、气机的通道,这是太阳膀胱腑气化机能的第一点----化生阳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这里所说的膀胱,它绝不是解剖学上所说的那个只有贮藏尿液(功能)的那个器官,而应该是指的整个泌尿系统的一组功能,所以我们说中医的脏腑的概念是以功能为边界,而不是以解剖学的结构为边界的。

③从太阳的阳气:
    太阳的阳气是三阳……其阳气巨大,阳气的量充足,是三份。
    太阳的阳气是化生于下焦的……阳气还需要补充于中焦,阳气输布到体表以后,在体表不断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所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能量。

太阳的阳气还要宣发于上焦……还必须要借助肺气的宣发,因为肺是主皮毛的,肺是主宣发的,所以把津液输布到体表,也把阳气输布到体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所以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来协同完成的。

    至于一些老年人,肾阳虚衰,一旦得了感冒,可能就会寒邪飞渡少阴,起病就表现了一派手脚发凉,精神不振,这就是“但欲寐”这样一个证候。


(反过来说)那么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也就容易影响和太阳主表有关的这些脏器的这些脏器的功能失调。你看,表阳被寒邪所伤,很可能出现(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也很可能影响中焦气机的升降失调。

    一旦感冒了,首先我们许多人食欲不振,吃得少了,不象过去那么有食欲,还有的人出现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还有的人再现脾气下陷的(症状),就是拉上几泡稀,也有的人呢,一得感冒好几天不大便,那都是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影响了脾胃之气升降功能的失调。

    所以我们还是重复那句话,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当太阳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也可以影响和太阳主表的功能相关的脏器而出现功能的失调,所以太阳病篇合并证、并发证、变证最多,这也是和它的生理有关。

那么为什么说太阳主表呢?换句话来说,太阳的阳气输布到体表它有什么功能?它的功能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是温养肌表,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有正常的体温,是靠太阳的阳气来提供能量的,所以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温煦失司,我们就出现了怕冷,一怕冷我们就知道阳气被寒邪所伤了,这就是给我们人的一个信号,你感受了寒邪发病了,温养体表是它的功能的第一点。

第二点、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天气热的时候,或者我们运动了,或者吃了热的饭的时候,体内代谢旺盛,产热增多,我们的汗孔就打开,以出汗的方式来散一些热。天气冷的时候,为了减少身体的散热,汗孔就关上,这是谁所主管的呢,是太阳的阳气所主管的,通过汗孔开阖调节体温。所以太阳的阳气一旦受邪,这种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失调,要么就象太阳伤寒证那样,汗孔关着不能开,无汗,要么就像太阳中风证那样,汗孔开着不能合,出现了汗出,汗出不断,这是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失调的表现。

第三点、太阳阳气在体表的功能的第三点是防御外邪。

    那么归纳起来是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肥腠理”就是温养肌表,“司开阖”就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卫外而为固”就是防御外邪。因此我们说太阳为什么主表啊,是因为太阳的阳气输布于体表,体表的防御功能,保持体表正常体温功能,保持我们正常的人一个恒温的功能,就都是太阳阳气所主管的,所以说太阳主表,那么外来的风寒邪气,侵犯了太阳的阳气,当然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太阳病”了。

%%%%%%%%

在引用了郝万山先生的话之后,LZ将就幼儿太阳病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分几次进一步进行讨论。

中国有两亿幼儿,而这些幼儿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着西医和伪中医的残害,中国之大,居然安放不下一个安全的摇篮!“少年强则国强”,是故,深入地分析讨论幼儿伤寒病的特点与使用《伤寒论》经方进行对治,就具有了特殊地意义。

我们不妨把使用《伤寒论》经方对治外感发烧称为伤寒“正治”;

而对应于经方正治的是西医的滥用抗生素,以及时方寒凉攻下派的伤寒“邪治”、“误治”,或者是“伪治”。

【未完待续】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3/4/19 19:22:52

【接上文】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3/4/19 22:11 编辑

【接上文】

小儿伤寒病的特点:

①小儿体质属于纯阴纯阳,病势来得快,急,凶猛,而真正的治愈了,去得也快,也很彻底。

②小儿真气未充,故比较成人特别容易外感发烧。其中医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两千年之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开篇就指出: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这是我们炎黄祖宗对于人体生老壮病死过程,所包含的生理机制的深刻剖析。

为何幼儿出生之后,在7-8岁之前,特别容易外感发烧呢?

就是与这个“肾气”有着密切的的关系!

郝万山先生所提到的“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脉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这是它为什么它可以主表的一个生理基础。另外,它和肾相连,肾内藏元阴元阳,它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其中“肾中的阳气”,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肾气”,和《难经》所说的“肾间动气”!

而《黄帝内经》明确的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也就是说,女孩子到了七岁,男孩子八岁之后,乳牙脱落,更换了恒齿之后,肾气才开始旺盛。

我们通过了郝万山先生的论述,已经知道了,

①太阳经的经气主表,起着“防御外邪”的作用;

②郝万山先生提到“肾中的阳气”(就是“肾气”、“肾间动气”)的发展规律是: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也就是说,女孩子到了七岁,男孩子八岁之后,乳牙脱落,更换了恒齿之后,肾气才开始旺盛。

反之,就可以知道,幼儿在7-8岁之前,容易外感发烧的根本原因,其内因就是因为孩子的肾气未盛!

而绝对不是像西医和时方派所强调外因,什么“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等等等等!

经方派的特色,就在于强调调整人体的内环境,像调动、顾护“正气”、“阳气”、“津液”等等。

而西医与时方派的特点,就在于强调外因,是以彻底地摧毁人体正气为代价的!

那么是在护持孩子肾气的前提下,彻底地祛除风寒外邪,还是以摧毁孩子的肾气为代价,进行伤寒的“伪治”、“邪治”、“误治”,就成了《伤寒论》经方派与西医及时方派的根本性的分歧所在!

而且,如果通过小儿外感发烧的契机,调动激发,并充分地将肾气充实到人体的皮肤表面(皮肤腠理),对于幼儿健康地成长发育,甚至于获得终身的健康,将具有特殊意义!

【未完待续。下文将揭示通过经方激发幼儿阳气的原理】

anniehe 发表于 2013/4/20 20:51:02

期待先生的下文.

叶子妈妈 发表于 2013/4/20 22:21:40

受益不少

吃红烧肉 发表于 2013/4/22 16:40:56

非常牛逼!虽然我还没有看帖子,但是看见大家的回帖,就感觉非常牛逼!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3/4/23 17:48:00

中医的特色,和有特色的中医!
下面这些,作为西医,永远不会知道,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
而做为一个纯粹的中医,这些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说的!
继续说足太阳膀胱经!这里面体现了中医的特色性思维:
一、一个脏器担负着多项功能:
1、【太阳膀胱腑气化功能表现的第一点,就是化生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的功能】
我们知道,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主管一身的表阳:足太阳膀胱经和是督脉相通的,督脉是阳经的总督,它主管一身阳经的阳气,调节全身阳经的阳气,所以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脉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这是为什么它可以主表的一个生理基础。
从经脉循行特点上,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行于头、项、后背,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它和肾相连,肾内藏元阴元阳,它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而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是化生于太阳膀胱腑。
反过来说就是,太阳膀胱府通过太阳膀胱经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太者,大也”,所以后世把太阳也叫做“大阳”也叫做“巨阳”,其阳气巨大,阳气的量充足,是三份。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论注》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太阳膀胱经,是动用了全身最大量的阳气来主管全身的皮肤腠理毛窍!
而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太阳阳气)的功能归纳起来是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
“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还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我们刚才说过的,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所以《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的话。
①、“肥腠理”:
就是温养肌表,我们知道,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是三份阳气,是三条阳经中阳气最足的一个。同时也是体表最外层的阳经。人体把这么足量的阳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疏布到体表,就是为了抵御阴寒的外邪。阴寒外邪是寒性的,那就必须调动足量的热性的阳气才能抵御。
②、“司开阖”:
就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当外界气温升高了,就适当地开大汗孔蒸发水气而降低体温。反之,当外界气温降低了,就适当地关闭汗孔,减少体内水气的蒸发,就保持住了体温,从而实现人体恒温的功能。
③、“卫外而为固”:
就是防御外邪。因此我们说太阳为什么主表啊,是因为太阳的阳气输布于体表,体表的防御功能,保持体表正常体温功能,保持我们正常的人一个恒温的功能,就都是太阳阳气所主管的,所以说太阳主表,那么外来的风寒邪气,侵犯了太阳的阳气,当然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太阳病”了。

2、【太阳膀胱腑气化功能表现的第二点:是参与水液代谢】
那么在参与水液代谢上,它也有两个表现:
①一个是排除废水,这个功能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人体多余的水液,通过膀胱的气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有排除废水的功能。
②但是还有个功能不被人们所重视,就是化生津液,通过气化,化生津液,并且使津液输布上承。所以当太阳膀胱受邪,膀胱气化不利的时候,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化生津液的功能,输布津液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了上面津液缺乏的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烦渴,这是膀胱腑在水液代谢方面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这就是我们以后要提到的,太阳膀胱腑证气化不利的五苓散证。

二、某一项功能的实现,需要多个脏器经络系统协同完成:
【太阳膀胱府向体表输送阳气,还和三焦通道有关】
膀胱腑,它是司气化的,它位于下焦,和肾相连,它有气化的功能,那么它的气化功能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化生阳气,它怎么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产生阳气,那么这个阳气就叫做“太阳之气”,那么这种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通过三焦,通过这两个通道,向体表输布,有温养体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它有化生阳气的作用,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太阳的阳气,通过三焦,通过膀胱经向体表输布,因此《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样的话,这个话我们讲义上也引用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什么意思呢?
腠理毫毛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和三焦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这句话我们要记住,膀胱主表和三焦有关,所以当我们讲到少阳病的时候,少阳病涉及到胆,涉及到胆经,涉及到三焦,少阳病三焦气机不畅可以导致太阳表气不和,为什么?因为太阳的阳气在输布的过程中,因为三焦(是)这个水、火、气机的通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这里所说的膀胱,它绝不是解剖学上所说的那个只有贮藏尿液(功能)的那个器官,而应该是指的整个泌尿系统的一组功能,所以我们说中医的脏腑的概念是以功能为边界,而不是以解剖学的结构为边界的。
再重复一遍就是:
①、中医的脏腑的概念是以功能为边界,实际上中医的脏腑概念是一个系统性概念。
②、而不是(西医)以解剖学的结构为边界的。在西医的观念里面,膀胱仅仅是被看做一个贮存尿液的容器而已。
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一个关键性的分水岭!
从无数临床实践的案例不难发现,中医的概念是正确的,但同时是深奥的,似乎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
而西医的概念则是显而易见的、肤浅的、荒谬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其原理则是很深刻的,LZ将在以后的以后加以论述……

小笑叮当 发表于 2013/4/24 13:35:33

继续学习

小笑叮当 发表于 2013/4/29 15:46:27

疫苗害人!

今日一大早同事过来说,女儿(6岁多了)周六打疫苗(百白破)打得急救了,打完就狂吐,脸色煞白,护士也吓坏了,说赶紧打针稀释药物,小家伙都喘不上起来了,马上吸氧,过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接下来就发烧,周六下午就烧到39.5,吃退烧药,下去点,到晚上又上来,退烧药不管用了,退不下去,然后赶紧去了妇幼急诊,又是挂吊瓶!慢慢退了一点,周日又烧了,转到内科检查,说喉咙已经烧到化脓,白细胞超高,超C反应蛋白也高,继续接着吊瓶!!!

同事说,看到状态很好才给她去打疫苗,因为9月份要1年级了,还缺几个疫苗没打,那本本没打说上学会有麻烦!

害人的疫苗,害人的西医啊!:Q
页: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