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结合临床是研读《内经》的最高境界——读《内经临证发微》有感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4:17 编辑结合临床是研读《内经》的最高境界——读《内经临证发微》有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结合临床实践是研读《内经》的最高境界”,这是在认真学习了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新近力作———《内经临证发微》后得出的结论,也是该书向读者开启研读《内经》门径的重要著作。《内经》之所以被历代中医学家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家,是因为其运用古代多学科知识论证了生命规律,解决了临床医学的诸多问题,从而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使中医学成为一门具有特殊科学内涵和思维方法的医学学科,因而不深刻研读《内经》就难以掌握其中的真谛,不结合临床实践、不运用其理论指导临床,就失去学习《内经》的意义。
历史已经演绎到21世纪的今天,《内经》的理论是否还管用?《内经》研究专家王庆其教授的《内经临证发微》,以毋庸辩驳的事实予以了肯定的回答。书中列举了393例临床实例,阐述了《内经》的要义精华,是一部学习、研究、应用《内经》的重要著作。
“读经典,做临床” 临床实践是医学学科的主旨和归宿,是《内经》医学理论发生、发展和存在的基石并贯穿于其缔造理论的各个层面,因此,在学习、研究和应用《内经》时,就必须以临床实践为切入点并与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内经临证发微》作者以临床实践家的睿智目光,审视《内经》的精髓,用393个临床案例,对238条名言警句予以深刻洞彻的诠释,这不但将学习、研究《内经》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也为当代青年中医学子如何研读、应用经文示以典范。王庆其教授在“前言”中之所以6次深刻地释解“读经典,做临床”,不但昭示其治经的思路,也是该书的立题主旨,并以此六字真言为纲贯穿全书,还有力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内经》和怎样应用《内经》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崇尚该书和作者治经思路的关键所在。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内经临证发微》谨守“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合、结合)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音义同‘术’)极,所谓明也”的治经规范和法则。 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是指医者大凡研究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等自然事理时,一定要结合人类的生理、病理,乃至临床诊断与治疗用药。王教授以此为据,解释人体的物质代谢和病理变化,认为“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成功地治疗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肾功能不全。该书“阴阳五行篇”所论的13条经文,其原意多从“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的立场出发,论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本书的作者以其驾驭经文的高超能力和丰厚的临床经验,简洁明了地运用24个临床案例予以解读,这也是作者对“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治经原则成功而有效的践行。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所谓“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是指大凡医者在研究或借鉴前人的经验时,务必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研究成果,古为今用,师古而不泥古,这也是历代医学大家之所以有所成就的经验和必由之路。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刘完素、张介宾、张锡纯皆如是,王庆其教授紧呈并超越之。全书393例病案80%均有西医的临床相关检查,有的还用实验室检查结果指导临证用药并作为疗效判定的依据。这就使得2000年前《内经》时代确立的理论原则和临证经验涣发出青春活力,赋予《内经》理论以时代的气息。通览全书,无论是对《内经》的理性研究,还是用临证治验予以诠释,处处彰显着作者源于古人而又超越前人的创新精神。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所谓“善言人者,必有厌(合、结合)于己”,是谓研究和学习别人的经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而有心得并融会贯通之,使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王庆其教授体悟、应用、弘扬《内经》,善于将别人(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感悟而灵活加以应用,这种勤求古训,博采百家的治学作风,正是历代医学大家的成名之路。此外,书中吸纳了包括当代中医大家裘沛然、凌耀星、王琦、邱幸凡在内的百余家的临证经验于一书,充分印证了作者“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的谦谦风格。
“纵横联系”的解经方法 所谓“横”,是指对相关经文涵义的解读,不能将其孤立看待,既要考察经文的局部语言环境,又要分析其在篇中的地位,有些内容还应当结合《内经》相关篇论进行分析,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其本义。所谓“纵”,就是要结合历代研究《内经》的成果予以解析。如对“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观点的研究即是其例。
运用“纵横联系”方法解经,既要有雄厚的功底、丰富的临证实践、长期的知识积淀,更要有高超的驾驭知识的能力,非此则难以达到高超的境界。《内经临证发微》的作者洞彻了《内经》的奥旨和由其缔造的中医理论体系,因而全书对238条经文的论证,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将相关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迸发出一束束耀眼的火花。
内经临证发微出 版 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7-10-1 •字 数: 416000 •版 次: 1 •页 数: 635 •印刷时间: 2007/10/01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2387052 •包 装: 平装 作者:未知市场价: 50 元
内容简介本书系王庆其教授据其多年教研《内经》及临床实践中运用《内经》的经验编撰而成,并征集当代医家在《内经》指导下之临床验案,发经旨之幽微,述临证之得失。全书从“阴阳五行篇”、“藏象篇”、“病因病机篇” 、“病证篇”、“治则治法篇”共五个方面来阐述经典之要旨,五大篇又细分为《内经》之原文条目,从《内经》原文条目结合临床医案进行分析,把经典之要义运用于中医临床之精华阐透无疑。
本书可作为中医临床医师提高临床疗效、融会贯通中医经典的参考书。编辑推荐本书系王庆其教授据其多年教研《内经》及临床实践中运用《内经》的经验编撰而成,全书从“阴阳五行篇”、“藏象篇”、“病因病机篇”、“病证篇”、“治则治法篇”共五个方面来阐述经典之要旨。本书可作为中医临床医师提高临床疗效、融会贯通中医经典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阴阳五行篇
阳化气,阴成形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二)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三)
阳气者,柔则养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一)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二)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和,故能有子 阳加于阴谓之汗(一)
阳加于阴谓之汗(二)
阳加于阴谓之汗(三)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清阳出上窍 亢则害,承乃制(一)
亢则害,承乃制(二)
天运当以日光明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藏象篇 心藏神 心主身之血脉 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耳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脾和则口能知五谷 心为汗(一)
心为汗(二) 心合小肠 肝为语 肝开窍于目 肝者,将军之官 肝者,罢极之本 人卧则血归于肝(一)
病因病机篇病证篇法则法治篇
作者简介王庆其,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44年出生于上海中医世家,1981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师承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裘沛然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40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心身疾病等。从事内经教学20余年,曾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学术著作25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兼任《辞海》中医学科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内经》临证发微(一) 关键词:《内经》 临床 医案 消渴,治之以兰 《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经文提示以下意义:一、脾瘅是以口甘为主要特征的病,瘅者热也,脾瘅即是脾热;二、脾瘅是由嗜食甘美多肥的食品所引起;三、脾瘅可以转化为消渴,或者说脾瘅是消渴之先兆病症;四、消渴可用佩兰治疗,以祛浊清热。古之消渴病类似今之糖尿病(当然消渴不完全等同于糠尿病),糖尿病的形成,除与遗传因素及自身免疫有关外,与长期嗜食甘美肥脂食品有一定关系,而这些食品可令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故《内经》提出“治之以兰”。
目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大多采用清热润肺、补气养阴、清胃泻火、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等方法,而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被人们忽略了。诚然,糖尿病辨证属虚、属热者居多,但属痰湿内盛,湿浊化热者其实并不少见。据查痰湿内阻型糖尿病,多见于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此类患者胰岛素并不缺乏,而是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反应性降低,血糖利用率减少,此型糖尿病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实践证明,经临床辨证确属痰湿内阻型者,可采用芳化痰湿之方药,如苍术、陈皮、藿香、佩兰、竹茹、枳实、茯苓、米仁、通草等,不仅对控制血糖,而且对改善肥胖、高脂血症等有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阮××,男,48岁。素体肥胖,体重指数约在28左右,平素身体尚好,偶有血压偏高,用药后即缓解,未能坚持服药,近单位体检发现,胆固醇7.8mmol/L,甘油三脂2.1mmol/L,空腹血糖8.1mmol/L。家族中其母有糖尿病史,因长期服用西药降糖药,后并发糖尿病性肾病,导致慢性肾功衰竭。故患者情绪较紧张,尤其害怕西药的副作用。遂来请中医诊治,诊其体型肥胖,舌体胖,苔腻,舌边有齿痕,血压基本正常,脉濡滑,目前基本无明显自觉症状。辨证属痰湿之体,治拟芳香化浊,淡渗利湿。药用苍术15g,米仁30g,制半夏12g,茯苓15g,藿佩兰各15g,砂蔻仁各4.5g(包),通草3g,滑石30g,陈皮6g,竹茹6g,枳实9g,车前子30g(包),泽泻12g,此方加减中曾用黄连、连翘、汉防已、茵陈、葛根等,治疗1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6.8mmol/L,胆固醇6.4mmol/L,甘油三脂1.8mmol/L,还是无自觉症状,苔腻明显改善。继进1个月后,再次复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正常范围,胆固醇6.5mmol/L,甘油三脂1.6mmol/L。嘱注意饮食控制,适当运动,遂停药,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内经》临证发微(一)胃为之市语出《素问•刺禁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消化食物,犹如市场之营运不休。《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既为“市”,就必须保持市场营运的每个环节通调,才能生生不息。《医学入门》云:“胃司纳食,主乎通降”。类似记载有叶天士“胃宜降则和”,王孟英之“胃以通降为用”,等。大凡胃之病理,无非通降失调而已,胃不通则气不运,或胀、或痛、或痞、或满,诸症蜂起;胃不降则胃气逆,或呕、或吐、或哕、或噫,诸症丛生。历来治胃病者,方法虽多,总以通降胃气为不二法门。胃寒者,温而通之;胃热者,清而通之;胃燥者,润而通之;胃湿者,燥而通之;胃气虚者,补而通之;气滞者,调气而通之;气逆者,降逆而通之;气陷者,补气升陷兼以通降之,不一而足。近年治胃食管返流病甚多,患者常主诉胸中疼痛、烧灼感,以饭后1小时为甚,常伴嗳气、泛酸、痞满、隐痛等,有的还表现为咽部如有物堵,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进食无妨,夜间有因泛酸入气管出现咳嗽等。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由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胃、食管炎性改变,继而发生功能障碍。治疗通过促动力药物、抑酸药物、粘膜保护剂的使用,有一定疗效。但往往病情迁延,易于反复。《内经》云“胃为之市”。今因胃气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不降而吞酸嗳气,治宜辛开苦降,取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诸方化裁,往往得心应手。病案举例:张×,男,48岁。近4个月来,每于进食后1小时半左右,中上腹痞满隐痛,胸口有烧灼感,弯腰,头低位仰卧时,症情加重,伴有嗳气、泛酸,食欲尚好,就是不敢多食,食多必作。外院胃镜示:返流性胃炎,活动(++),伴粘膜糜烂,幽门螺旋杆菌(+):查患者素喜甜食及醋等,凡食必加重。察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滑。此中焦升降失司,胃气上逆,酸随气逆,胃气不得和降,故中上腹痞胀、隐痛。治宜和胃降逆、理气制酸。药用:制半夏12g,川连6g,黄芩12g,炒白术12g,旋覆梗15g,代赭石30g,枳壳12g,木茴香各9g,煅瓦楞30g,延胡索12g,制香附12g,竹茹6g,炮姜4.5g,甘草4.5g,14剂。后症情明显缓解。嘱其食不必太饱,保持大便通畅,忌食酸、辣、甜食,缓解工作压力,保持充足睡眠等。再以上方加减调治3个月,诸证消失。停药3个月后胃镜复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期间,偶因饮食不慎而小发,用胃苏冲剂即平。
转自: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11538&show=0
[ 本帖最后由 黎小裕 于 2009/8/10 14:53 编辑 ] 学习学习,学以致用, 又有个超越仲景的名医“新鲜出炉”!大家赶快“吧唧”吧,还等什么呢?再晚都赶不上2路公共汽车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