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体而言: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衰与内,故春夏要养阳(内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衰与内,故秋冬要养阴(内阴)
春夏要养阳,以资其用、以助志发,故补其阳、养其阳。过用则易内耗,此缘何夏吃姜也。(若暑热太过,易致内亦热盛,难维平衡,故可食适量绿豆汤西瓜以清暑热也,但切不可过食。)
秋冬要养阴,以养其体、以遂志收,故补其阴、养其阴。过敛则易内凝,故可食适量萝卜以通气也。(养阴以助其含阳、敛阳,阳为用、阳为生机,故当护;然而,阴为载体、阴为基础,亦不可补护也。)
道法衡,度也。平衡、适度也。
吾之浅见,见笑。
回复 #10 fangxb0608 的帖子
防空洞的比喻挺生动、合理。这也说明了中医的道在于取类比象。人之形体为阴,类大地,夏季外界阳盛、热盛,人之内体则表热、内凉(非寒)以期平和,不至过热,此时正似大地吸热、储能的过程;到了冬季,人之内体则表寒、内暖(非热)以期平和,不至过寒,此时正似大地放热、释能的过程,缘何可见湖水尚暖、地内仍温。
由此也可解释为何春夏需养阳,秋冬需养阴。春夏多追随阳光,以储能、吸能也,待冬之用也;秋冬收缓运动、减少耗散、以养阴精,阳藏于阴、慢速消耗阴方能维系阳之长用,以免动用先天储备,待春天到来,阴精充足,方能蓄能。此言其内也。
言其外,春夏阳光充足,草木生长而旺盛,于人则运动多、生机盎然、皮毛开泄,功用外显,此时阴液耗散虽多,然有赖于冬的储备,能量消耗虽多,但外界温热,身体能量易于恢复,还能储备。冬夏阳光少而弱,草木凋零而收藏,于人则运动减少、皮毛收闭,收势彰显,此时外界寒冷,身体能量处于向外扩散、不易恢复、渐耗之势,宜蜇藏、保暖身体、适度滋养以减少消耗以资长久。
由此还可推之,阴阳为本,不可偏颇。春夏需养阳、也在储阳,以何化阳、以何储阳,阴也,故若阴液消耗太过,还需适当补阴;秋冬需养阴、也在耗阳,以何维持阳之耗,阴也,故减少阴液消耗以养阴也以资长久,养阴亦备春来储阳,故若阳(能量、功用)消耗太过,在阴足前提下,可适当补阳。
人的生命体现在功用、运动、能量(阳),所以,我们自然很重视它,理应保障其充足、通达,从这点上讲,可以视其为第一要素。但我们更应注重阴阳互生、阴阳互根之性,无阴何以载阳,无阴何以化阳,正所谓孤阳不长。所以,重阳可,但不可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