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按摩手法是否也有补泻之分?
针灸中有补有泻,请问按摩手法是否也有补泻之分?当然有了,通常:顺为补逆为泄,轻为补重为泄! 什么是补泻按摩的运向?补泻按摩的运行方向,有界然两种不同的运行方向,有质的区别。是补,泻,平,调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运行方向,不仅有形式上和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更有质量上的区别。不论是“向心运行,离心运行,往返运行”,还是“顺时针旋,反时针旋,往返旋转”的运行方向,都是竭然三个不同的运行方向。运行方向的不同和相反是质的区别。不同的运行方向所产生的“补、泻、平、调”作用也界然不同。几千年实践证明:“向心为补,离心为泻,往返运行为平”,“顺时针旋为补,反时针旋为泻,往返旋转为平”,“垂直运行方向为调”,这是公理,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泻”而不是“向心为泻,离心为补”?又为什么“顺时针旋为补,反时针旋为泻”,而不是“顺时针旋为泻,反时针旋为补”?不同的运行方向所产生的“补、泻、平、调”作用也界然不同。使用什么样的运行方向,不是那一个人的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疾病的虚实和脏腑的盛衰等客观因素来决定。 你连最起码的常识就不懂,补泻只对神而言。
好讲究啊,3楼的能不能提供些相关资料上来呢?
针灸、按摩,抑或药石、导引,法不同而理一也,故必有补泻。补泻之理,论于《灵枢 九针十二原》,解于《灵枢 小针解》,简言之即“迎而夺之,泻也。追而济之,补也。”后世著书者论之不可胜数,然理皆出于此。2楼4楼所论,失之太简,无济后学。
3楼所言,有抄袭之嫌,似无亲身体证。如“向心为补,离心为泻”之说,对于手之阳经,符合内经迎随补泻之意,对于手之阴经,则与内经之意相违。其“顺时针旋为补,反时针旋为泻”同样有此理论缺陷。或言有效就是硬道理,如果以此施术者有效,以自己经验之浅见,定为个别案例或病症轻微者(病症轻微者,不必用补泻手法亦有效),因此法舍去经脉之阴阳、性别之男女,断非普遍规律也。
评论234楼,无意冒犯,还望海涵。
此不论诊病之辩证,单言按摩之手法,手法轻重须参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病症,男宜重,女宜轻,成年宜重,老少宜轻,体强宜重,体弱宜轻。轻重多少,不可以多少千克而定,应多临床,仔细揣摩,心中方明。
手法之方向,须参性别男女、穴位所在经之阴阳,而后确定按摩运动之方向。按摩运动之方向,定之以体位之阴阳:对于两侧之穴位,中为阴,外为阳;前为阴,背为阳,对于任督二脉之穴位,男左为阳,女右为阳。男女者,女为阴,男为阳。数者,偶为阴,奇为阳。终成术者,阴为阴,阳为阳。
手法之补泻,须知经脉之流注。迎而夺之为泄,随而济之为补,指端用意微行此,万古不变之术。愿以此技,为众造福。
[ 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09/7/25 15:59 编辑 ] 迎而夺之,泻也。追而济之,补也。
这句话是对精气神那方面讲的? 一般指气。
古医经书,常常精气混称,即精、气常指一个东西,为了行文顺畅而用不同的字。后来有所分别,用现在的话说,精偏向物质,气偏向能量。古书还常常气血连称,血偏向物质,气偏向能量,阴阳六经,气、血各有多少,如太阳多血少气、太阴多气少血之类。这样看来经脉中运行的就是气血,补泻的就是气血了。
有一个血头行走歌曰:周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这样看来经脉中运行的是血,但我以为这里不言气是省略,其实仍是气血的意思。
关于精和神,《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阐述了气和精的转化关系,神即人的五志,“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神也是气产生的。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是正显示了一种神韵吗?
补上了正气,一切健康就都有了!泄去邪气,一切疾病就都不见了!
[ 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09/7/29 22:23 编辑 ] 回复 柳之心 的帖子
气之所行为经,而气又为血之帅,所以我想血也在经中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