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0:38:04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词解
脉滑而疾:脉象圆滑流利,应是快速。疾脉就是140~180次/分,脉律规则,提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
脉反微涩:反而出现微弱无力,涩而不流利的脉象。涩脉脉象往来艰难,反映两方面情况:一是血液粘滞,气滞血瘀;二是津液亏少,血液浓缩。第一种情况发展下去就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第二种情况见于严重脱水,发展下去就是低容量休克。这两种情况都是由多器官功能障碍向衰竭发展的关键环节。
解读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大便燥结这是大承气汤的适应症,但是本条脉象有虚的表现,出现疾脉,表现为脉搏极其快速,说明心脏的功能受到影响即有里虚的表现,这种情况下不应当应用大承气汤。先用小承气汤作实验性治疗,服药后如果放屁,再服一次;如果不放屁,不可再服药。如果次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里虚的诊断可成立,这是承气汤的禁忌症。《温病条辨》中的新加黄龙汤类可供参考。
放屁与不放屁是外科衡量肠麻痹、肠梗阻的重要依据。服小承气汤后不放屁,说明肠蠕动没有恢复,肠麻痹、肠梗阻没有解除,与涩脉并见,说明已经发生了休克等危重病象,所以这是承气汤的禁忌症。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解读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大便秘结这是内毒素败血症的典型表现。若“能食”说明肠麻痹、肠梗阻不太严重,是小承气汤的适应症;“不能食” 说明肠麻痹、肠梗阻严重,是大承气汤的适应症。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写之,戢然汗出则愈。
词解
写:同泻。
下血:不是邪热入血,热迫血妄行所致。因为“邪热入血,迫血妄行”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证态,刺期门、戢然汗出不可能痊愈。刺期门能够治愈的阳明病热入血室证只能是下血后得到引流的病理状态:一是妇女急性盆腔炎状态,刺期门后,促使感染从阴道得到彻底引流;二是盆腔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得到彻底引流。以上两种病理状态可以统称为热入血室证,太阳病热入血室证是妇女急性盆腔炎、太阳病蓄血证是盆腔脓肿的急性典型期;阳明病热入血室证则是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妇女急性盆腔炎或盆腔脓肿。阳明病热入血室证须经外科手术引流才能痊愈,针刺治疗如此严重的病情未必能愈。阳明病蓄血证另有所指,是指消化道出血。
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0:45:35
213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因而产生食欲减,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床表现。这些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以及大量出汗有关。发热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病人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有些病人出现头痛(机制不请)。在小儿高热容易引起抽搐(热惊厥),这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成熟有关。有些高热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表现为淡漠、嗜睡状态。发热时由于血温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快,刺激心脏窦房结引起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一度,心率大约增加18次/分。以上表现都是发热本身所引起的,当合并其它病理过程时,还会出现更复杂的临床表现。本条因为发热、汗多引起大便干燥与谵语为特点的病变,可以认为是发热本身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是最轻微的阳明病腑实证,所以用小承气汤治疗。如果没有大便干燥,可能就是白虎汤类的适应症。
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0:46:22
217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词解
过经:指太阳病表证已经解除,此处指表阳虚已经被纠正。
解读汗出、谵语、燥屎本来就是阳明病的表现,但是表阳虚也可以有汗出,汗出为风邪在表。本条省略了如20条所述的表阳虚症状,表阳虚与失盐失水低血容量休克代偿期是一个证态。本条表虚里实就是阳明病合并有失盐失水低血容量休克代偿期,所以不能用大承气汤,以免加重水电解质紊乱引起休克即“下之若早,语言必乱”;应当首先纠正表阳虚即失盐失水低血容量休克代偿期(方法很多,不一定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等到该证态被纠正后,需要用下法时才符合“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的原则,才可以用大承气汤治疗。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词解
脉沉:近代临床和血液动力学研究指出,心搏出量少时,血压降低,血管内压力减小,血管充盈不足,血流缓慢,使脉搏位沉。
喘满:喘是指呼吸加快,严重者为呼吸困难;满为腹部胀满。表证的喘满其满在胸部,其脉必浮;里证的喘满其满在腹部,其脉必沉。
解读 本条与上条相比病情各有侧重,本条出现呼吸加快,腹部胀满,但是没有谵语,说明阳明病燥屎不严重;脉沉即心搏出量少,血压降低,说明已经进入低血容量失代偿期,比上条严重,已经不是表阳虚,而是将要进入亡阳阶段。这时肠道血供减少、屏障功能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再发汗,就可能引发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形成二次感染,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产生谵语,此时机体已经进入多器官功能障碍阶段。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冷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词解
三阳合病:即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发病。
口不仁:口中麻木。可表现为语言不利,舌燥、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油垢污浊,如蒙尘垢。
解读176条已经讨论过白虎汤证,白虎汤证的发热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最早期表现,主要是由于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引起的,其适应症主要针对毒血症、病毒血症引起的高热。如果有细菌感染,必须与其它药物配合。如果体温不甚高,不宜应用。如果有燥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不宜单独应用。因为白虎汤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抗病毒及解热作用,抗菌作用较小。本条与213条对照,本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是由于高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这一点与213条一致,所不同的是,213条有大便必硬,所以小承气汤主之。
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0:53:54
220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觯只)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解读本条先见太阳病后转为阳明病,阳明病腑实证证据确凿,所以用大承气汤治疗。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词解
愦愦:形容烦乱。
怵惕:形容恐惧惊慌。
解读栀子豉汤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某一个器官感染的特异性症状;病位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包括膈在内。和痞证的病位不一样,痞证主要是在胃肠道内的感染,还具有器质性的改变。栀子豉汤证与小柴胡汤证、结胸证的病位一致,所不同的是栀子豉汤证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与213条小承气汤证、219条白虎汤证一样,也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是由于高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与213条、219条不同的是,栀子豉汤证的症状表现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都可以是发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只是病变部位的侧重点不同,它们是一个大证态,可以分为几个具体的证态,即发热小乘气汤证态、发热白虎汤证态、发热栀子豉汤证态。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解读 见太阳病26条。
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0:58:21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解读 22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是阳明经腑同病的临床表现。阳明经证就是白虎汤证;阳明腑证就是承气汤证。所以使用发汗及温针治疗都是错误的,单纯使用下法(若下之)会引起如下变证:(1)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阳明经腑同病,单纯使用下法,阳明腑证已去,或者去之未净,则遗留下的就是阳明经证即白虎汤证,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都可以是高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只是病变部位的侧重点不同。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一组临床表现也是五苓散的适应症,五苓散证侧重于表邪未净,病程较短的状态,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早期;猪苓汤证侧重于表邪已净,多见于外感热病的后期,多伴有浮肿。高渗性缺水与五苓散证是一个证态。服用五苓散,可以使水液在体内重新分配,把消化道内的水液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补充血容量的目的。当低血容量状态得到纠正后,尿量自然增加。猪苓汤的利尿作用 比较强,调整水电解质紊乱的能力比较差,不适宜于低血容量状态。所以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汗出多而渴者”正是高渗性缺水低血容量状态,是五苓散的适应症。
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1) 猪苓汤的利尿作用通过对猪苓汤、五苓散、柴苓汤利尿作用的研究,发现中药也具有与西药同样或更强的利尿作用,特别是猪苓汤的利尿作用显著,而且猪苓汤的利尿作用以不破坏水盐平衡为特点。对于人体在利尿的同时有保钾作用,并能改善代谢性酸中毒。 猪苓汤在水滞状态时服用有利尿作用。
(2) 猪苓汤具有排除泌尿道结石的作用。
(3) 猪苓汤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蓄积于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具有增加其从尿中排泄的作用。 猪苓汤中的阿胶含非必需氨基酸为主,故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0:59:31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本条与“194 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的机理一样。“胃中虚冷,不能食”诊断已经明确,“哕”则是“饮水”、“攻其热”引起的变证。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解读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以“能食、不能食”辨别 阳明中风与中寒,这是指一般情况下,并非绝对如此,也有不能食而中风者、能食而中寒的。 阳明中风“能食”,只是表明病变的性质是风热之邪,所以引起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鼻腔黏膜干燥容易引起鼻衄。这是因为在鼻中隔的前下区,黏膜下就是软骨,黏膜很薄,没有黏膜下层,却有五条小动脉在此交汇;发热使呼吸加快,鼻黏膜蒸发量加大,鼻黏膜干燥,加之鼻中隔的前下区的特殊结构,黏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解读 阳明病,有阳明经证(白虎汤证)、阳明腑证(承气汤证);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有 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并不是凡阳明病都用承气汤,就是阳明腑证(承气汤证)也要根据热与实的程度,分别使用大、小、调胃三个承气汤,如果使用不当,一是疾病未除或者除而未净;二是病情加重或者引起变证。本条就是热而未实,下之过早或者下之过重,可能引起结胸证,也可能引起栀子豉汤证,以出现的症状为依据。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这是栀子豉汤的适应症。这里主要应当强调的是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治疗错误、误用汗、下、火法可以促进这种演变关系,有些则是疾病本身的演变规律,因此在临床上主要根据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不必一定去追究是否误治或者误治的方法。例如本条,在阳明病的过程中,只要出现“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用鉴别诊断的方法排除结胸证、痞证、小柴胡汤证,分析其病机是热扰胸膈,就是栀子豉汤的适应症,即发热栀子豉汤证态。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
解读在太阳病向少阳病、阳明病的转化过程中,可以出现许多不典型的、过渡型的证候,例如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如果太阳病阳明病的主症不明确,则不能用汗、下、清法,这时遵循“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原则,与小柴胡汤和解即可痊愈。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 ,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解读231条、232条的病情复杂而且严重,历代注家都有争论。如此复杂而且严重的病情,使用针刺和小柴胡汤,显而易见治疗方法与病情不符合,病重而法轻;《伤寒论》所记述的疾病应该是常见病、多发病,这样才能符合医学发展的规律,如此复杂而且严重的病情,是很难见到的疾病;由于时代的原因,秦汉时期著书使用竹简刻写,非常艰难,《伤寒论》中的每一个字都很珍贵、精练、真实,所以上述的症状体征都是真实可靠的;综合以上分析,这种疾病可能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病,后来消失了,如同温病中的大头瘟一样。对于难以解释的条文不必勉强,留给来者也是一种科学态度。
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1:04:37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密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密煎导方
食密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解读大便秘结只是一个症状,根据它所伴随的症状,确定其病理状态才能给于正确治疗。本证的原因是汗出太多,但是由于机体的自动调节功能,机体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失盐失水现象,因为没有口渴、小便不利的表现,反而有小便自利;本证没有腹满痛、潮热的表现,说明没有肠梗阻与内毒素败血症;“当须自欲大便”即病人自己感觉到需要大便而又解不出来,说明粪便干燥而且到了乙状结肠和直肠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润肠外导法的适应症。与西医的灌肠,肛门内放置开塞露是一个道理。与承气汤证不一样,承气汤证梗阻部位在结肠以上,往往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内毒素移位败血症、腹痛、腹胀满等。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汗出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解读 中医认为此两条属阳明经初受外邪,以太阳病为主,故治当解表。尽管各名注家意见一致,但是非常勉强。阳明病,是指阳明经被六淫外邪所致病,六淫是指风寒湿暑燥火,当风邪侵入阳明经引起的阳明经病(如234条)不是胃家实,而是风邪引起的阳明病中的表虚证;当寒邪侵入阳明经引起的阳明经病,则是阳明病中的表实证,并非阳明病兼太阳病表虚证、表实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是指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如此。阳明病,有阳明经证(白虎汤证)、阳明腑证(承气汤证);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有 阳明中风、阳明中寒;有阳明病表虚证、阳明病表实证。阳明病是比较复杂的一大类疾病,不单单是胃家实那么简单,下面还有阳明病湿热发黄证。
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1:05:26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词解
热越:里热通过出汗越过皮肤散发于体外,使热邪得以发泄消散。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就是颈以上有汗,颈以下无汗。
水浆:泛指各种可饮用之液体,如水、米汤、面汤、果汁之类。
瘀热在里:即邪热淤滞在里。
解读 中医认为阳明病发黄,多由于湿热郁蒸所致。形成湿热郁蒸的条件主要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得出,因而酿成黄疸。
西医认为黄疸分为三类,肝细胞性、阻塞性、溶血性,或者肝性、肝前性、肝后性。本条茵陈蒿汤证黄疸有发热、无汗、口渴、小便不利、腹满等临床表现,符合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病毒性肝炎以及其它微生物引起的肝炎;二是感染病中的各种毒素、炎症介质对肝细胞的损害,即多器官功能障碍中肝脏功能障碍或衰竭。后者往往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其它器官功能障碍,所以本条茵陈蒿汤证黄疸主要指的是病毒性肝炎以及其它病原体引起的肝炎。
由病原体引起的黄疸,除了肝炎病毒之外还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斑疹伤寒、伤寒、大叶性肺炎等急性全身性感染病。急性传染病并发黄疸,常提示病情较重,且黄疸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它们的临床表现也非常相似,好发于夏秋季节,与水污染、媒介昆虫大量繁殖有关,以至于在古代的欧洲和中国古代医学家都很难把它们区别开来,只有到了近代和现代,有了显微镜和免疫学技术,能够准确的鉴别各种病原体,这些疾病的鉴别才成为可能。
茵陈蒿汤的现代研究
(1)茵陈蒿汤具有减低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的作用。
(2)茵陈蒿汤具有利胆作用。
(3)茵陈蒿汤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4)茵陈蒿汤具有显著的降血脂的作用。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
肥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一两,炙 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
蘖皮:即黄柏树的皮,中药黄柏就是黄柏树的皮, 黄蘖也就是黄柏。
解读 栀子具有保肝、利胆、退黄、降低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含量的作用、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和镇静、降温作用。黄柏具有非常广的抗菌谱,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黄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甘草有保肝作用、抗病毒作用。栀子黄柏汤的各组成药物均有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的作用,因此推测栀子黄柏汤具有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的作用。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去节,二两 连轺连翘根是,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个 赤小豆一升 大枣擘,十 二枚 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姜切,二两 甘草炙二两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词解
身必黄:即身体如果发生黄疸。必,作为连接词用,表示“如果”“假定”的意思。
连轺:现在多用连翘。
生梓白皮:即梓树的韧皮部。
潦水:即雨水。
解读麻黄具有发汗、利尿、抗流感病毒只作用;连翘具有广谱抑菌作用,抗炎作用,强心、利尿作用,保肝作用。梓白皮现在多以桑白皮代之,桑白皮具有利尿、降压作用,镇静镇痛及抗惊厥作用,抗菌作用。本方由麻黄汤加减而成,具有发汗、利尿、抗菌、保肝等作用。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复方研究较少,现在常用于黄疸性肝炎、小儿肾炎。临床上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可以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早期有表证者,但是其机理还不清楚,这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条思路:用发汗的方法能否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退黄的机理是什么?古代中医用什么思路创造出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我们不能满足于用现代药理研究解释方剂的治疗作用,而不知道组成方剂的原理,否则我们还是不能用现代医学原理组建新方,只能在原有的方剂上加减。揭示组建中药方剂的原则与原理,是现代医学的艰巨任务。
因为中医认为阳明病发黄的病机是里有湿和热两种病邪,这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形成湿热郁蒸,不能排出体外,其主要原因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得出,因而酿成黄疸。所以在治疗方法上就要利小便、发汗、清里热三法同用,因此就衍化出以发汗为主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清里热为主的栀子蘖皮汤、以利小便为主的茵陈蒿汤。 三方各有侧重。
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1:06:19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久有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词解
喜忘:喜忘、善忘意思相同,即西医的健忘。
畜血:畜通蓄,畜血即血液积聚、储留,与瘀血意思相同。
解读本条为 阳明蓄血证,其病机是“本久有瘀血”,其临床表现是“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与西医的健忘、柏油便一致。柏油便最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如果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以成为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及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除此而外,在感染病中消化道出血还见于应激性溃疡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本久有瘀血,故令喜忘”说明病程较长,由于长期多次出血,病人有慢性贫血,健忘正是慢性贫血的表现。所以 阳明蓄血证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及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一个证态;应激性溃疡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一个证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证是一个证态。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解读 如果把125条与257条合起来看,125条是蓄血发黄证,其临床表现有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前已述及这与宫外孕破裂盆腔积血一致。宫外孕破裂初时无发热,当积血吸收时会引起发热,不超过38℃,不伴有恶寒、往来寒热、潮热等特点,所以称为“无表里证”,实际上是指发热的特点,既不同与表证的发热,也不同于里证和半表半里证的发热。这是由于大量血球破裂引起的吸收热,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发热。中医也认为本证不属于外感热病,属于内伤。由于病人大量失血,所以“消谷喜饥”,因为“至六七日,不大便”,所以应当用下法。宫外孕急性期用抵当汤,当液性成分吸收之后,盆腔内遗留下的胎儿、血块机化后形成包块,这时可用其它的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如抵当丸等。盆腔内遗留下的胎儿骨骼不易被吸收,一般永久保留在盆腔,偶尔也可穿破直肠或腹壁排除体外。
赤那
发表于 2008/11/20 11:07:05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解读 此两条的临床表现特点是:“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转换成西医的概念就是:阵发性的脐周疼痛、烦躁,这正是腹部空腔脏器梗阻的典型表现,包括胆管、胰腺管、肠管等。梗阻早期还没有发热这个症状。中医认为绕脐痛、发作有时,主要由于是肠中燥屎不得出,而矢气冲攻,所以发作有时。西医认为腹痛是肠梗阻后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在腹中部脐周围附近,呈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剧烈的肠蠕动企图使肠内容物挤过梗阻部位所引起。腹痛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体在肠内窜行,到达梗阻部位而不能通过时疼痛最重;如果是不完全梗阻,当气体通过后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相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生。对于腹痛的发生机理,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西医认为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和肛门排气;与中医的绕脐痛、烦躁、腹微满、心中懊(侬)、不大便完全一致。所以阳明病腑实证与肠梗阻是一个证态,这个证态还应当包括腹部其它空腔脏器的梗阻。
以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当气体通过后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若肠梗阻发展至绞窄性时,有大量毒素和细菌聚积在腹腔内,刺激腹膜则转变为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到病程晚期,由于梗阻部位以上肠管过度膨胀,收缩能力减弱阵痛的程度和频率都降低。当出现肠麻痹后,不再出现阵发性绞痛,呈现出持续性胀痛。如254条、255条。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解读本条是界于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的状态,这时要根据其它临床表现来决定治疗方法。脉实者,脉浮虚者,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都是举例而言,不是定论。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词解
宿食:食物经宿不消,停滞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