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兰美兰 发表于 2008/5/30 12:38:19

请问59楼的,张奇文在哪里阿?
另外,张珍玉好几年前就去世了呀。

hhbffq 发表于 2008/5/30 23:47:53

张奇文, 男,1935年生,山东寿光市人。现任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会长;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会长;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联合会学术顾问、名誉会长;澳洲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学术顾问。两次被评为全国劳模,先后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全国卫生科技大会。省政协四、五、六届委员。 1998年退休后,回到故乡潍坊市先办本草阁,后办百寿堂,作为全国中医儿科 学会的联系员,沉潜社区,问病乡里。历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是儿科委员会创始人之一。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代表作有“麻疹透表法则探讨及重症肺炎的辨证施治”、“祖国医学对小儿保健与护理的认识”、“调补冲任”等。出版专著18部,如主编《实用中医保健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儿科医籍辑要丛书》(山东科技出版社1991)、《实用中医儿科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妇科医籍辑要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技出版社1984)、《幼科条辩》(山东科技出版社1982)、《中国灸法大全》(天津科技出版社1993)等。

    50年代提出流行性脑炎治疗中的“暑必兼湿”之争,应是“暑多兼湿”的观点。60年代对小儿“变蒸”、“胎毒”学说结合现代医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70年代提出“妇科治疗首重调补冲任”;80年代提出“小儿疾病诊断应重视望诊,四诊合参”、“儿科临床治疗应重内外合治”;90年代提出“肺胃肠相关论与肺胃肠相关病在儿科临床中的地位”、“儿科剂型改革的新思路”,均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重视。

    他发皇古义,融汇新知,担任中医儿科学会领导18年来,与江育仁、王伯岳、刘弼臣、王烈、王静安、汪受传、朱锦善等国内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为推进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hhbffq 发表于 2008/5/30 23:59:56

张奇文谈澳洲中医药发展
--------------------------------------------------------------------------------

http://www.scol.com.cn四川在线(2005-08-10 17:10:47)   
    自1991年以来,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会长张奇文先后6次应邀到澳洲考察中医工作及讲学。他考察了墨尔本、悉尼、布里斯本、堪培拉等主要城市,对澳洲中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对澳洲中医立法促进中医药发展,“洋中医”的所作所为对我国中医教育的反思,以及如何加快中医走向世界等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行医者科班出身为主

  澳大利亚现有人口1800万,应用中医药及针灸治病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当中,除少数被派往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受过半年到一年的短期培训外,绝大多数是在澳大利亚当地举办的私人学校或学院培训的。惟有墨尔本皇家理工科大学生物健康医学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办中医系开设中医全课程后,成为西方国家第一所为政府所承认学历的正规中医大学。至今已招收多届学生,首届学生已经毕业。另外,在墨尔本维多利亚大学也设有健康科学系,开设中医及针灸课程。在悉尼、墨尔本、布里斯本的医学院校中,均设有短期的针灸学习班,但均未被联邦政府所承认。

  在现有的中医执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以针灸、推拿、整骨、刮痧、气功等手段治病,一些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从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越南、新加坡移居澳洲的华人自己开药店,坐堂行医,用中医药治病。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后期广州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等院校的毕业生,也有在中国西医院校毕业的,因不能注册行医而改做针灸的。近两年来,居澳洲行医的中医有逐年增多趋势,而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到澳洲定居的中医为极少数,且多系祖传、师承和自学成才的。

  据调查,在澳洲找中医看病的女性占2/3,5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在中医治疗的病种中,以风湿性疾病、神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主要是哮喘病与花粉病)、皮肤病、不孕症、慢性疲劳综合征、骨关节及肌肉损伤、各类癌症等为多,其中44%的病例是风湿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也有一些像耳源性眩晕、糖尿病之类的疾病,因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求治于中医的。每次诊病的费用平均为20澳币,整个疗程的费用(包括中药),大约是670澳币。

  坐堂医开店以疗效为先

  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澳洲执业中医大多是坐堂行医者,既看病又卖药。仅墨尔本市就有50多家,多数为夫妻店、父子店。凡在最繁华的闹市区开中药店坐堂行医的,多是久居澳洲的老户,因竞争对手多,除注意门面装璜、药橱陈列外,多半还请上几位澳洲人做秘书、会计、挂号等工作。开中药店的如此,一些专门搞针灸、推拿、整脊的诊所也雇澳洲人帮忙。这些药店或诊所一般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澳洲人看中医比中国人舍得花钱,要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从不讨价还价,但必须以“疗效”为前提。在澳洲行医的老中医,也非常注重疗效。他们按照中医药传统理论,用先进的制药方法从中药材中提炼出各种有效成分,分成若干小份,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调配,制成携带方便、疗效显著的各种剂型,使得洋人频频光顾中药店。在收费上,有经验的老中医能做到“适可而止”,甚至向患者送医送药,从不搞那些“乘人之危”的缺德行为,因此就很受当地人的敬重,病人就会络绎不绝。相反,一些见利忘义、搞“一锤子买卖”之人,想利用医药来发横财,瞒天过海要价,不管用什么骗术,其下场都是可悲的。

  澳洲所用中药,绝大多数由香港进口。较大的药行有世光参茸药材食品进口有限公司、太平洋参茸药材进口有限公司、国泰药业有限公司、中华参茸国药行等。从香港进口到澳洲的饮片,多数药店只注重包装及外观,很少进行炒、炙等炮制。绝大多数的中药店杜仲都是生用,很少用盐水炒断丝的,而且也经常出现一些混乱品种,如把白薇当白前,王不留行以皮代籽,即使用籽者,也多数不爆炒使用,生熟不分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不仅造成伪劣药品时有发生,也大大影响了中医中药的疗效。加上政府对28种常用中药,如麻黄、杏仁、半夏、附子、川乌、木通等加以限制应用,还对动物类药禁用,大大局限了中药的用药范围,直接影响着中医工作的开展。

  中医立法促进中医药发展

  2000年5月9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议会通过了中医立法。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为传统中医药成功立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在澳洲的发展。

  立法之前,中医药没有列入澳洲医疗保险。人们如果看中医,必须全部自费。所以,除少数华人外,看中医的人甚少。立法之后,由于中医有了法律地位,已有多家保险公司承保中医治疗保险,诊费和针灸费都可按比例由保险公司偿付,大大方便了就诊者前来看中医。

  据调查,在澳大利亚约有40%的病人寻求非西医治疗。而在这些人当中,80%以上的都是寻求中医治疗。如RMIT大学中医系有一家中医诊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并且绝大多数是澳洲人。据系主任介绍,仅这一家诊所每年接待的病人就达4万人次。同样,立法之后,其他中医诊所接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中医已越来越被澳大利亚所重视。

  过去,中医药在澳洲没有地位,很难在高等院校有一席之地。如今不同了,维州的两所大学(皇家理工学院和维多利亚大学)先后设立了中医药学系。在短短几年里,两所大学的中医系发展很快。据皇家理工大学中医系主任介绍,该系初建立时,来求学的大部分都是华裔,人数甚少。而现在情况有了很大不同,来求学的90%以上都是当地洋人。从学生结构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中医药在澳洲已从不被人重视,到了广泛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的程度。

  为了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管理,维州政府卫生部专门成立了维州中医监管局。该局由9位成员组成,负责实施中医注册法案所赋予的各项工作内容,如对现有中医师进行登记、评核、注册,处理相关投诉及对某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进行把关,为各大学中医系制订和批准课程大纲等等。

  从“洋中医”的作为反思中医教育

  据了解,澳洲第一代“洋中医”,有的丢掉了自己原来的职业,有的甚至变卖家产物业,到中国四处拜师学习针灸、中医中药、整脊推拿,回来开办了自己的诊所。他们博览群书,对脉象、舌苔、气血、津液等都颇有研究,有的还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用英文作了解释,写成了一部部宏文巨著出版。在墨尔本有一位叫斯蒂文的美国执业中医曾经说过:“英文最好学,中国语言最难学,我们要永远拜中国人为师。”他把《黄元御医书十三种》输入电脑,花几年功夫写了一本逾百万字的《津液》一书。一个外国人,要先过中国语言文字关,再去攻读“之乎者也矣焉哉”,到写成如此深透的中医学理论书,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不学习人家认为好的语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呢?

  在澳洲的执业中医,大都是内、外、妇、儿、跌打、针灸、推拿的多面手,而不是像国内那样分科较细的专科医生。据80年代或90年代到澳洲执业的人讲,尽管国内本科生也学习中药学、炮制学、中药鉴别学等,但没有作为重点课程学习,而让有经验的老药师带领实际操作,有的甚至把医和药分开了。毕业后一直在医院工作,有干内科的,有干外科的,还有干其他科的。在干内科的医生中,又分搞心血管的,搞消化的,搞呼吸的……很少接触其他科室,特别是药剂科,因此连饮片都不认识,更别提原生药药材如何鉴别了。哪些是道地药材,如何酒洗,如何醋炒,如何蜜炙等全然不懂。到澳洲后,他们求职屡次碰壁,即使找到工作,也常常感到中药知识的匮乏,不得已在家自学有关中药知识,又多次报班参加培训。他们认为,做医生,不但懂医,而且要懂药。注重中医与中药的结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一个中医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洋中医”的所作所为和澳洲执业中医的经历,使我们不得不对如今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如中西医课程比例不合理、医药分开、针灸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及中医药院校的重视,并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使得培养的中医药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周 颖  
编辑:陈雪[关闭窗口]baidu














   
·

hhbffq 发表于 2008/5/31 00:11:16

澳洲中医立法有功之人 记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名誉会长、学术顾问张奇文
!--content ad-->
2000年5月9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了中医立法。这是在海外第一个正式宣布对中医进行立法的国家。该消息轰动了澳洲其他各省乃至全世界,尤其是久居西方国家的中国侨民,无不为此欢欣鼓舞。维多利亚州新成立了中医监督管理局,中医与西医有着平等的法律地位令居澳同仁骄傲与自豪。人们知道,全澳中医师为争取立法整整奋斗了15年,殊不知我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名誉会长张奇文也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澳洲中医立法,他功不可没。

1989年,澳洲联邦政府推出一个新的法案,对中医大为不利,使中医面临着被取缔的危机。当时,虽然当地政府不承认中医,但中医师们行医还可以作为商业行为继续下去。如果新法案被通过的话,中医连商业行为的资格也没有了。

在这危急时刻,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会长林子强先生先后6次邀请张奇文教授来澳洲讲学访问,帮助出谋划策。张奇文和一批澳洲同仁认为,要实现中医立法,必须从正规中医高等教育入手。在论证中医办学时,张奇文常常与澳洲同仁研究到深夜,精心策划每个环节,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从培养目标和方向到课程设置,以及如何准确地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传授给“洋人”,培养一批在澳洲扎根的“洋中医”,以促进中医立法的实现。为争取各阶层人士对中医的帮助与支持,他在讲学之余,先后拜见了联邦政府卫生部部长、维多利亚州州长、联邦药管局局长、维多利亚州卫生部部长等政府官员;多次到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拜访说服大学董事会和校长;三下大金山,考察中医在澳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举行多场学术报告会,传播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当地居民悉心诊病把脉,以中医药的神奇疗效赢得了病人的信赖。

澳洲联合政府药管局根据一些人对中药毒性的反映,不断制定出限制中药使用的规章制度,使得中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品种越来越少。如果查到超范围的药物,则按规定以违法论处,致使中医执业者不但开方缩手缩脚,而且大大影响了中医药的疗效。为此,林子强会长与张奇文专程到堪培拉,为澳洲联合政府药管局的官员们举行了一场“有毒中药的炮制和应用”的学术讲座,让官员们了解中药通过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方法,可以减低或去掉其毒性的医理。精彩的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受到居澳同仁的一致好评,而且受到当地政府官员的交口称赞。

林子强会长带领澳洲联邦药管局局长等政府官员一行到山东考察,张奇文进行了精心安排。从济南到潍坊,从潍坊到青岛,一路陪同,张奇文一路介绍。澳洲联邦政府官员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省中医药研究所、省中医院,潍坊医学院以及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单位,看到了学习中医药、应用中医药、研究中医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还亲眼目睹了气功表演和针刺麻醉的真实情况,使他们大开了眼界,对中医药疗效非常信服。此行,既增进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又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之后,澳洲教育部反复论证,批准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分别设立中医系和生物医学院,成为西方第一个将中医药纳入正规教育的国家。这不仅大大促进了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发展,而且对全世界的中医教育和立法都有重大影响。

到目前为止,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中医系有4届“洋中医”拿到了澳洲教育部颁发的毕业文凭,促进了中医药在维多利亚州立法的实现。这与张奇文、林子强会长及居澳同仁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为使中医更快地走向世界,张奇文担任主编出版了洋洋万条的《汉英中医词典》;张奇文还写了多篇论文分析澳洲中医现状,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中医走向世界的8条建议;为两国中医药学术团体牵线搭桥他事必躬亲;为加强中澳两国中医药的交流与合作他不遗余力地奋斗,弘扬和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是这位中医专家的毕生追求。

hhbffq 发表于 2008/5/31 00:16:18

弘扬仲阳学术光大幼科事业——敬贺张奇文教授七十华诞

汪受传南京中医药大学

  张奇文教授的大名,最早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屡屡从尊师江育仁口中听到。当时只知道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研习中医,业精儿科,又因管理才能出众,担任政府官员,是位“又红又专”的红色专家。自古谓“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似乎总是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知这位专家是怎样能双肩挑、两手强的。
  1985年,我在江老的引荐下,见到了这位心仪已久的良师。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位学者官员的社会影响力是相当大的。但是,学者官员又与弃学从政者有着显著区别,他虽然忙于政务,却舍弃不了中医情结。会议期间,他与我谈的主要话题是他的事业谋划:计划编写一本《实用中医保健学》和一套《儿科医籍辑要丛书》,邀我参加。我受宠若惊,当然满口应承。
  后来我们多次书信往来以至多次会晤,其间张奇文教授和师母的关怀之情,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表达的。

  幼科巨擘
  在现代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一位位医坛名家如星光灿烂。北京的王伯岳、王鹏飞、刘韵远、宋祚民、刘弼臣,上海的徐钟才、王玉润、董廷瑶、徐尉霖,四川的张锡君、王静安、肖正安,江苏的江育仁、曹济民、包慎伯,河北的马新云、杨医亚,天津的王士相、李少川,陕西的午雪峤,山东的周凤梧、李乐园、张志远、张吉人,吉林的王烈等等,他们在民众中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在学术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几十年来,中医儿科学术界还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英才,张师早就从学者官员的视角认识到,这么强大的实力若是各自为战,只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难以从整体上充分发挥出中医儿科学的优势和特色。于是,早在1978年,他就在山东潍坊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上,提出筹组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并被公推负责联系。
  受命于同道,张奇文教授随即积极联络组织。他在繁忙的行政、业务工作之余,四处发信、八方联络,请出中国中医研究院王伯岳研究员牵头,得到卫生部中医管理局吕炳奎局长支持。于1981年6月初在山东兖州召开了筹备会议,成立筹备委员会。1983年9月,又是由时任山东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的张奇文承办,在潍坊召开首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宣布成立全国中医儿科学会。会议确定,王伯岳为主任委员,张奇文、江育仁、王玉润、马新云、张锡君为副主任委员。从此,全国中医儿科同道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和合作上了一条快车道。
  自1983年首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到2004年的第21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21年来,共召开了21次全国学术会议,在全国中医各专科学术会议史上,独树一帜。其中的1、2、3、6、7次会议都是在山东召开的,尤其是1993年在青岛召开的6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有加拿大前总理克拉克夫人和加中儿童健康基金会执行主席谢华真教授率领的加拿大政府官员和医疗专家一行8人前来参加,会议开得隆重热烈,张奇文教授担任会长。从此,张奇文教授更走上了学会领导的第一线。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同时,运筹帷幄,广泛团结全国同行,依靠名老中医的学术带头作用,发挥中年专家的骨干作用,调动青年学者的参与意识,形成了全国中医儿科界团结在学会周围,共同为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献策出力的热烈局面。
  中医儿科学术的传播需要载体。张奇文教授特别重视学术著作的编写工作。20年来,在他的主持下,先后编写出版了《儿科医籍辑要丛书》、《实用中医保健学》、《妇科医籍辑要丛书》、《古今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中国灸法大全》、《实用中医儿科学》等大型学术著作多部,总数千万字。自古道:文官立德,武官立功,学者立言。张奇文教授既立德又立言,既做好了行政官员,又当好了学会领导,还成就了著作等身,其对百姓、学界、事业的贡献,是别人难以比拟的,在现代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志在千里
  近年来,张奇文教授逐步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他退而不休,“当官有时限,事业无止境”,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去实践,中医的路子应该怎样走?中医儿科事业怎样才能发扬光大?他想得更多,做得更多了。
  中医药执业的个体和国营、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孰优孰劣一向有争议。张奇文教授曾经在国营医院和大学服务几十年,同时又在个体、集体的道路上去探索。早在1994年,他就在潍坊创建“本草阁”、“慈幼堂”,提倡道地药材、遵古炮制,用人实行竞争机制,确实为振兴中医药摸索了一条路子。近几年,又办起了“百寿堂”,亲自坐堂行医,人称“厅级郎中”,名噪乡里,声播全国。他又招收弟子,以亲授带徒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旨在以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化组合,培养出新时代的高级中医人才。据师母说:家中人都劝他退下来后就多休息休息,不要再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了,可是,他心系中医,情系小儿,壮志不已,苦苦求索。他要执意为中医事业奋斗一生。
  张奇文教授的视野不仅在中国,他还把自己的视野扩大到了全世界。香港的陈汉水教授与他交流,参加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的活动,加拿大的谢华真教授是他的挚友,多年交往,切蹉学术,共商事业发展大计。澳大利亚的林子强教授在澳洲被誉为是“三绝才子”(武术、国画、针灸),被授予“太平绅士”,其热心为中医事业争取地位。从1989年至2004年,张奇文教授先后六次应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邀请前去讲学,与此同时,他又受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协助会长林子强教授争取立法工作,几经波折,终于争到了在维多利亚州中医立法的实现。新加坡的陈立健先生,是当地的中医元老,曾任新加坡中华医院院长,去年邀张教授去新,交流中医学术,交换翰墨信札,互传友谊和学术,成了中、新中医交流的佳话。
  转眼之间,张奇文教授为中医儿科事业奋斗已经50年,从跟随名老中医习医,到擎起巨臂带领大家前进,其间付出了太多太多。几十年风风雨雨,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振兴中医事业。全国同行团结在他周围,在现代中医儿科史上记下了他的光辉业绩。今天,我们在他的指导下,不断向前,相信中医儿科事业在新世纪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D4


--------------------------------------------------------------------------------

hhbffq 发表于 2008/5/31 00:22:04

张奇文--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扁桃体肿大、癫痫、心肌炎
http://jk.gmpgsp.com    2005-11-4    【本站原创】   【更多新闻】【健康社区】



姓名:张奇文
  出生年月:1935年11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务:历任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工作单位:山东省卫生厅
  学医时间:1947年
  从医时间:1957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扁桃体肿大、癫痫、心肌炎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钱仲阳、蒲辅周、朱良春、王伯岳、董廷瑶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小儿药证直诀》、《医宗金鉴》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读书宁涩勿滑”;“胆大、心细、志圆、行方”;“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最常用的处方:桂枝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四逆散、少腹逐瘀汤、七味白术散
  最常用的中药:升清降浊药、疏肝解郁药、益气养阴药、活血化瘀药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通过临床观察提出“肺胃肠相关论”与“肺胃肠相关病”。注重儿童时期扁桃腺的免疫功能,对急、慢性扁桃体肿大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一整套软坚散结、止嗽化痰、脱敏抗复发,以及咽耳鼻、肺胃肠相关的治疗方案。与江育仁教授共同主编《实用中医儿科学》获全国中医药优秀著作评选“康莱特杯”一等奖。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1.中医药机构与西医药机构相比,医、教、研经费投入不足,欠账太大,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因素。2.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本着韩愈《师说》所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名言,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应强调学好四部经典著作;对中医硕士生、博士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应注重临床处理急、慢性疾病能力的考核;提倡以“师带徒”的方法,培养更多的临床家。3.办中医院应突出中医的特色、名符其实。

hhbffq 发表于 2008/5/31 00:25:31

张奇文教授10月6日在潍坊百寿堂喜收高徒
http://www.sdnews.com.cn 2006-10-9 9:40:59 来源:潍坊报业网



 




  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原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潍坊市政协副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会长张奇文教授于本月6日在百寿堂接收北京中医药大学聘书,他被聘为该校儿科教研室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会长徐荣谦教授的老师。

  徐荣谦教授56岁,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研究工作30余年,是刘弼臣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根据国务院领导提出的三年内全国选拔200名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中医,拜全国著名老中医药学家作为指导老师,以“师带徒”形式,继承其宝贵的临床经验,承接岐黄薪火,传承中医衣钵的有关指示,北京中医药大学选拔6名中青年中医药专家在全国范围内拜师学艺。徐荣谦教授亲赴潍坊,后在百寿堂侍诊一天,向张奇文行拜师礼,于10月6日下午返回北京。(王众

甜桔梗 发表于 2008/6/4 10:40:10

我也正在学习中医自救!

释浩 发表于 2008/6/5 17:39:46

感慨!

看完你的实录,感慨万千!
我的遭遇跟你雷同,惨!
2003年无奈。。。。。开始学习中医,万无目的地看书,看啊看,到今天看过的中医书,用车都拉不完,
只要看到有好书都不放过,自尝中药附子高达60克,还死不了,
继续学,继续尝!!!
我要在磨难中成才!

laoqiaowo 发表于 2008/6/5 21:23:59

脾胃不好的人可以试一试"延年九转法"

脾胃不好的人可以试一试"延年九转法"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我为什么要学中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