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箫客 发表于 2007/10/30 02:15:53

教科书上无排病反应之类的章节.

各名老中医著作中,也极少有无排病反应之类的论述.

自已在临床实践中很少遇到排病反应.

访问同道中人,所遇排病反应极少.

古籍中排病反应的记载也不多见.即使是几位火神派大师数百则医案中,有排病反应的医案也只占不到总数十分之一.

       不是说没有排病反应,但至少排病反应不是常态.而现在网诊中,排病反应是不是太多了一点.这些疑问如果不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对中医何益?对医师本人何益?对患者何益?

       错误的观点不但误已,还会传染给更多的人,轻则产生越来越多的坏病,重则错上加错,将病情加重当作排病,早晚会因治疗失误而出现医疗事故!那时,医生如何?患者如何?皆悔之晚矣.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望明者鉴之!

lltiger 发表于 2007/10/30 09:18:17

即使会有汗、吐、下的排病反应(痹证还会有酸痛等表现),病人伴随的必然是精神饱满,睡眠改善,胃纳改善等好的状态,而不是反之。

山青青 发表于 2007/10/30 17:45:14

支持楼主的观点,见解精僻!

火神派先贤之用附子,在于其慧眼识病,不是凭臆测用药!------------有值得我们学习地方,执于一派或执于一法,本身就已经偏了!关键在于辨证。楼主文章剖析症状,用心良苦,谢谢楼主!

dequanli 发表于 2007/10/30 18:58:16

总体说,楼主讲的不错,但有些观点不敢苟同,比如“对于一位中焦湿证患者,许多中医可能先用平胃散之类化湿,舌苔浅薄后,若有寒象,再用温阳。而火神派则可能直截用四逆汤加茯苓砂仁之类。可能二者皆有效,有时甚至火神派效果更好一些。但若患者湿偏重而寒热指征并不明显,妄用温阳,服药之后,会感脘腹不适,或胀,或吐,或泻。现在一些自认为火神派的弟子治病,之所以“排病反应”特别多,特别大,根源可能在于以上二点。如果分层次用药,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排病反应”。
    我觉得楼主讲的是网上的所谓”火神派”医家,并不是真正的火神派风格,我看了《扶阳讲记》最后记载卢崇汉先生所用的方子,并非一味使用四逆汤加减,甚至也不像他自己讲的那样,使用附子的频率那么高,而使用祛湿温阳的药物以及砂仁、生姜、炮姜之类较多,比如平胃散加减,有些方子是加一味附子,但方子主体是以平胃散或其他药物为主。祝味菊把附子与很多药配伍使用,比如温潜是附子加磁石或龟板,还有温清、温散、温润等等,也并非一味是用四逆汤辈,因此我觉得楼主把网上的所谓自称火神派医家的做法,认为是火神派的做法是不妥的,我认为那不能代表真正火神派用药的风格,这些人动辄使用四逆辈,便自认为自己是火神派的。对火神派还要详细分析医案,最近我看了吴佩衡的医案,里面治疗温病也使用的清解的方法,并未用四逆一类的,可见他们在临症时也是辩证的,不是一概使用附子,而是他们识别阳虚或阴盛的水平高人一筹,或者在理论上强调保护阳气,用药上善于固护人的阳气而以。所以希望大家研究真正火神派的病案,找出其规律,以便提高我们临床疗效。
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楼主的文章收藏,有价值。

[ 本帖最后由 dequanli 于 2007/10/30 18:11 编辑 ]

jssz2001 发表于 2007/10/30 19:34:28

非常好!学习!

杏林箫客 发表于 2007/10/30 19:49:41

我对火神派的前辈范中林,吴佩衡是很仰慕的,他们的医案中,用再大量的附子,也经得起推敲,符合中医原理,但有些后学者的医案就感觉莫明其妙了.感觉一些人在凭医理推断用药,而不是"有是证则用是药".即没有用温阳药的指征时,也在大剂温阳.

       从医理上说,眩晕以肝阳上亢居多,但具体到某个患者的病情时,却不一定是肝阳上亢证.所以,要强调用药的指征.

黄龙居士 发表于 2007/10/31 02:56:27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篇首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有是证,用是药,有故无损。只要阴阳判断无差,可放胆使用。

7766 发表于 2007/10/31 11:57:15

好!

7766 发表于 2007/10/31 11:59:46

吃坏推在退病反应上,可能不是医生,是无证游医利用网络在胡作非为!

师苦 发表于 2007/10/31 18:06:26

不错,学习了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火神派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