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澄 发表于 2005/11/30 11:08:13

澄空简单说脉诊

脉诊在中医诊病中只能算巧,下工之法。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既然很多人这么神秘切脉。我就简单说一说脉诊。
切脉是根据脉的位、数、形、势来断病的。
脉位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寸看心肺头,关看脾胃,尺看肝肾腿足膀胱。浮取看心、 肺、头,中取看脾胃,沉取看肝肾。看脉之上工,并不必分严格左右手。
数: 就是脉跳的频率。用医生的呼吸算,一呼一吸四至(跳四下闰一下为五)为缓脉。脉和缓有力就是正常脉。
形:就是脉的形状。
势:就是脉的力度。
然后以六脉统领二十八脉。
六脉:浮、沉、迟、数、虚、实。
浮脉类:浮濡洪芤革散
沉脉类:沉伏牢弱。
迟脉类:迟缓涩结
数脉类:数促疾动豆
虚脉类:虚微细代短。
实脉类:实滑紧长弦。
具体规则:浮沉以求表里,迟数以求寒热真假以求属于阳证或者阴证。有力无力以求虚实。
我在临床中主要是据内经理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看寸关尺之太过与不及,太过是实证,不及是虚证。但求和缓有根。有根就是尺脉有力。数而有力有根是阳证实热,数而无力是阴精不足的虚证,迟而无力无根是虚寒阴证。再看尺肤之寒热,参见二便辨清阴阳之证。
举一例来说明:临床上来一患者,坐诊医师都必须试脉,否则医术再高,患者也不相信你,首先的第一感觉是尺肤的寒温,如果尺肤寒,接下来,看寸脉数而且力度大于关尺,这时就可以断患者:头昏、头胀、心慌、乏力、腿沉重甚至腰痛。病人一般会说断得不错。为什么呢? 寸脉数上有热,热则头胀,因为寸脉管头、心肺。而关尺力度少,就可以断患者脾胃运化无力、 肝血不足,肾阳亏虚。此例寸脉数也是假的,那是因为肾阳亏虚,虚阳外越。其他脉以此类推。

[ Last edited by 刘文澄 on 2005/12/11 at 08:47 ]

行者 发表于 2005/11/30 11:58:57

好。
再辅以察六部之陷,以明五脏气禀。
周学海所倡位数形势确为脉象入门之良法,后世医家多宗之。

heilian 发表于 2005/11/30 12:10:29

好,简单明了。

行者 发表于 2005/11/30 12:18:38

持脉不别左右,何以为诊?
《伤寒》不别,《脉经》有别。诸家脉论皆以别之。《素问》《难经》六部所主亦别之。如果不别,何称六部?太素脉法何以断六亲?
仲景不言,我辈岂可颟顸?

刘文澄 发表于 2005/12/1 07:45:32

任何一只手,分寸、关、尺、然后浮、中、沉取,三而三之为九,九族都在,岂无六亲?不要说得太玄了,太素诊法我用过,断六亲确实信而实。不分左右手照样可以,不过我说的是诊脉之上工。张仲景诊脉用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诊《伤寒》为原创,《脉经》为发挥。上法为古人所传,经我临床实践检验,行之有效,若分左右手效果更好。脉诊可以看风水,不知行者知道么? 我在临床中按照《易经》之理用过,还真神!

行者 发表于 2005/12/1 10:10:00

变化随心,何拘部位,上法如是。不过初学者还宜循续渐进。
太素脉上学时在图书馆看过一遍,以后再没见过。改日请教。

寻找中医 发表于 2005/12/1 22:20:11

澄空先生的文章,读来自然亲切。先生写了不少文章,堪为后学之辈的启蒙,感谢先生!

寻找中医 发表于 2005/12/2 23:23:55

请教澄空先生,后学对脉法有一个问题始终体会不出来,以洪脉为例,所谓“脉来洪盛去还衰”,脉的来和去是怎么回事呢?我摸了好几个人的脉,脉就跳那么一下,怎么体会脉的来、去呢?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先生将滑脉和弦脉归为一类,但是《伤寒论》里面说“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也就是说滑是阳脉,弦是阴脉,应该不属于一类,不知道是怎么样一个道理?

[ Last edited by 寻找中医 on 2005/12/2 at 23:31 ]

刘文澄 发表于 2005/12/3 07:40:20

滑脉属于实脉类。《伤寒论》里面说“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也就是说滑是阳脉,弦是阴脉,应该不属于一类,不知道是怎么样一个道理?这里说的阴阳不是阴证阳证,郑钦安先生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不管三阳证还是三阴证,只要出现了阴证的症状就是阴证,不管他是否在三阳经。

david92003 发表于 2005/12/3 08:02:01

怎么体会脉的来、去呢?

请先生指点一二.

谢谢!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澄空简单说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