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13 13:57:15

【浅谈肺病治法】——寒热咳嗽

《寒热咳嗽》与伤寒咳嗽,都兼有风者,有挟热者,有并湿者,现简述兼证之辨证治疗如下:


风寒咳嗽

伤风咳嗽节已论述,可参看之,对证下药。


寒挟热咳嗽

亦即外寒内热之证,此为肺热内壅,外感寒邪,肺气发泄不畅,上壅而咳嗽。其人恶寒发热,痰稠而难咳出,口渴咽痛,有时咳而声嘎,甚则气逆而喘。舌苔白腻而带黄。脉浮紧而数。治宜外散寒邪,内清肺热,则咳自平,麻杏石甘汤治之。


寒湿咳嗽

先感于寒,继伤于湿,症见头重身重,恶寒,胸脘作闷,气滞不舒,食少面黄,精神不振,咳嗽痰多,痰清稀而易咳出,有时自觉清水上冒,满口津液。舌质淡红,苔多白润而腻。脉多弦滑而细。法当祛寒除湿,麻黄加术汤治之。
本病之护理,首先应注意饮食起居,盖伤寒咳嗽,四时皆有,人体最易感受外寒之侵袭。服药期中,方中有麻黄、细辛,禁食酒、肉、油脂,生冷瓜果。处方中有附片,应先将其煎熬一小时,使其毒性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并且易溶于水,取其治病有效药性,摒弃其毒性,然后加入其它药味同煎熬。以后各种咳嗽、哮喘之论治处方,凡方剂中有麻黄、细辛、附片,其禁忌及汤药之煎熬法,皆与此相同,后文不再赘述。

方解:


麻黄汤:

麻黄, 杏仁, 桂枝, 甘草,汪昂谓:“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能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杏仁苦甘,能散寒而降气。甘草甘平,发散而和中。”麻黄与杏仁相配,可以解表散邪,降逆平喘。《神农本草经》谓:“麻黄止咳逆上气,除寒热;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杏仁治咳逆上气。”《名医别录》谓:“甘草主伤脏咳嗽。”则本方每味俱能治咳,配伍最佳,其效益著,故为治寒咳之名方。但近世医家以及病者,认此方为发汗峻剂,畏之有如猛虎,相沿成习,因噎废食,医家不敢用,病者不敢服,可胜浩叹。个人认为有是病即当用是药,病家切不可畏发汗,汗出即是邪出也;医家切不可不发汗,总在辨证之确切。今为明确用麻黄汤标准,特举恽铁樵用此方经验证之。浑氏云:“至于用此汤之标准,除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更须注意两点,第一是无汗,第二是口中和。如其有汗,麻黄是禁药;如其口渴、舌干、唇绛,桂枝也是禁药。只要是真确无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无二的妙法,可以药到病除。”其加减法,所适应之症状,已详正文内,此处从略。


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芍药, 五味子, 干姜, 细辛, 甘草, 半夏,木方即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减去杏仁、生姜、大枣,而加干姜、五味、细辛、半夏。考所增四药功能:干姜主温中,治胸满咳逆上气。细辛辛温,配麻黄能祛痰利水,散风寒外出而治咳逆上气。五味收纳肺气以入肾,故治咳逆合干姜同用,一开一阖,咳之来路去路,均告肃清,故仲景治咳,皆姜,辛、五味同用。半夏澡痰,降水气,和胃,止咳逆呕吐。麻黄汤辛温发表,逐邪之峻剂。桂枝汤和营卫以祛风。合用之肌表可开散,然不去水饮停蓄之邪,非特不能廓清其源,即麻桂之功力,亦必被停聚之水饮所阻挠也。故必用姜之温,夏之降,细辛之提曳,则附着水液之寒邪,随麻佳以外出,尤必借五味之收降,使真气不随与俱泄,此立方之大意也。其不用生姜、杏、枣者,以杏之油滑,枣之甘奎,俱可滞其酬波逐浪之功,且方中既有干姜之温守,固无须生姜之辛走也。本方亦为治痰饮咳嗽与哮喘之常用方,有关运用,此处未一一列举。


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制附片, 细辛 ,桂枝 ,干姜 ,甘草,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本方乃针对表里同病而拟订。麻黄、桂枝,太阳证用药也;附片、干姜,少阴证用药也。恶寒发热,无汗而脉沉,是表里同病,故用麻黄以发汗解表,附子以温经扶阳,麻附配伍,可使体力增强而表邪易解,并使汗出表解而无损于心阳;更益以细辛配麻黄,能祛痰利水而治咳逆上气,配附子能温经散寒而除一切疼痛。桂枝辛温,能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干姜辛烈温散,能祛寒邪。甘草之甘平,调和诸药,兼以润滑喉头气管。加入桂、姜、草三味,温通散寒之力更强,且有和中而顺接阴阳二气之效,而三味又俱有治咳之功。故凡一切阳虚感寒之咳嗽、哮喘,皆能治之,并为治各种伤寒虚弱咳嗽、哮喘,以及因伤寒而引起之寒痛要方。


新订四逆加麻黄汤:

制附片 ,干姜, 炙甘草, 麻黄,按四逆汤为回阳之主方。《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而微者。个人临床体会,凡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前哲谓寒病多为阳虚,而四逆汤亦不独为少阴立法。凡太阳病脉沉与寒入三阴及一切阳虚之证,俱能治之。实以附子大热纯阳,能加强心肾功能。干姜辛烈温散,能荡尽阴邪之阻塞。复配以甘草,和中缓急,调协互济,其效益彰。麻黄为太阳证伤寒之主药,用以发汗解表,附子以温经扶阳,麻附配伍,麻以解表,附以增强身体抗邪力量,使汗出表解无损于心阳。麻黄辛温气薄,又为肺家专药,能开腠散寒。《内经》谓:“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本方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均称极选,故为一切阴寒证之主方。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13 14:03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13 14:33:32

【浅谈肺病治法】——临床麻黄汤应用

麻杏石甘汤:

麻黄, 杏仁, 石膏, 甘草,《伤寒论》谓:“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故诸家治伤寒者,皆以此方为治风温之主剂,辛凉透表法也。喻嘉言谓:“麻黄发肺郁,杏仁下肺气,石膏清肺热,甘草缓肺急。”尤在径亦谓:“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独救肺气之困,亦以缓石膏之悍也。”石膏为清热之重药,其味辛,又能发汗解肌,两擅内外之能,与善治咳逆之麻杏甘配伍,均着重肺,故解热、镇咳、平喘之力均强,为治寒挟热咳,或寒郁久化热之咳名方。今之所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麻疹咳等之由于郁热壅陷于肺者,悉能治之。

麻黄加术汤:

麻黄 ,杏仁 ,桂枝 ,甘草 ,白术,麻黄汤为解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为治感寒咳嗽与哮喘主方。寒湿之邪俱甚而咳喘者,乃寒湿之邪,著于肌表,肌表实故无汗,邪无从出,上干肺脏,故咳嗽喘急。用麻黄汤发肌表之汗,以散表寒;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反不去,入白术补土燥湿,助除湿去,此发汗中寓缓汗之法也;且助脾之转输而利水。寒湿俱去,咳嗽自愈。

治验:

林XX,女,33岁,2000年8月20日初诊。

现症:患者面容浮肿,色黄而黯,两眼无神,恶寒,两膝以下冰冷,如泡在水中,通夜睡不暖,两腿随时发抖,抽搐,肌肉疼,气短,心累心跳,总觉精神不支,喜静坐而恶行动,胸部苦满,不思饮食,口虽干而不饮茶水,经期推迟,量少而色乌黑。平日最易感冒,恶寒发热,喉管发痒即咳嗽喘促,吐白泡沫涎痰。注射青链霉素,半月或一月才能告愈。但不久又感冒咳喘,如此循环不已。近又复感冒,咳嗽喘促吐痰,一如从前,嘴唇乌白,满口津液。舌质淡红,苔黄白。脉浮紧而细。此为外感风寒之邪,由太阳而入少阴之咳喘,法当温经散寒以平咳止喘。从上述各种症状来判断,身体阳虚为病之本。因阳虚则卫外不固,不能抵抗风寒之邪入侵,故最易感冒。因感冒引起之咳嗽喘促,亦不一定是慢性气管炎复发,此为肺脏有沉寒,外之风寒入而附之,发为咳喘,非清热解毒一类方药所能治。并告诉患者,勿为方药所畏,有是病即应服是药,炎症应当清热,寒症则应辛热以散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干姜31克甘草31克 苏叶12克 防风15克上方可服二剂。服第一剂时用黄酒引,使虚热下行;第二剂,即可不用。据患者云:服第一剂后,咳喘大减;五剂服后,咳平喘止。

陈XX,男,35 岁,矿工,1995年10月25日,初诊。

患者从事矿工,经常在矿区工作感受风寒而致咳嗽,由于误治失治,经历数年,长期未愈,久之兼喘。若受凉后,咳喘更严重,因此,对治疗失去信心,成为慢性病疾。此次发病,较已往为重,头痛,一身酸痛,恶寒发热,咽喉发痒,则咳嗽气喘不已,吐风泡沫清痰,口不渴,需饮极热之茶水,喘咳能稍缓解。舌质淡,口中有津液,舌苔白腻而微黄。脉象浮紧而滑。此乃外感寒邪所致。法当辛温解表,麻黄汤加苏、防治之。麻黄8克 杏仁18克 桂枝12克 甘草15克 紫苏12克防风12克服药三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俱大减轻,喉已不发痒,咳喘随之亦减。但表寒尚重,麻黄汤加姜、夏散表寒而降逆。麻黄9克 杏仁18克 桂枝12克 甘草15克 生姜31克半夏18克又服三剂,而告痊愈。

庄XX ,女,80岁,1999年12月20日,就诊。

患者家人代主诉:患者年老体弱,每年冬季都要发咳喘病,整天睡在床上。
这次发病更重,咳嗽吐脓臭痰,日夜不能平卧,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经治疗无效。诊其脉沉迟而细,舌苔黄腻而厚,略带微白,不饮食已三日,腹痛身疼,四肢厥冷,神识已不清楚。此由阳虚不能卫外,寒中三阴,引动宿痰,并误服寒凉药味,注射青霉素,以致形成阳虚欲脱之症状,必须大剂回阳,并加散寒药味,主以新订四逆加麻黄汤。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炙麻黄12克 ,尽剂后,神识渐清,咳喘略减,能吃粥一小碗,但四肢仍厥冷,上方加重分量治之。制附片124克 干姜62克 炙甘草62克 麻黄18克又服一剂,咳喘大减,已能平睡,脓臭痰化为泡沫痰,四肢渐温和。舌苔黄腻减少。脉仍沉细。以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而平咳定喘。麻黄9克 制附片62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62克甘草31克连服二剂,诸证悉退。惟胃纳不佳,微咳,吐清稀水痰。法当温脾健胃,处以附子理中汤去参,加砂、蔻。制附片62克 白术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砂仁15克白蔻15克又尽二剂,咳喘痊愈,饮食渐增,嘱以附片、生姜炖羊肉汤调理,以竟全功。制附片62克 生姜62克 羊肉500克患者炖服羊肉汤两次,有如平人一样,不怕冷,即能做一些家务劳动。第二年冬季,亦未复发咳喘病。

许XX,男,63 岁,农民,2001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咳嗽痰多,喘不能卧,心累心跳,微热不渴,一身重痛,早晨咳吐清痰更多。舌苔薄白。脉浮而微弦。此内挟水饮,外受寒邪之侵,小青龙汤治之。麻黄9克 桂枝18克 白芍12克 甘草18克 干姜31克五味6克 细辛3克 半夏18克服药二剂后,清痰减少,喘咳亦轻。但作寒冷,面色青黯,脉转沉迟,是阳虚而寒邪入里,新订四逆加麻黄汤以温隔上之饮,利肺气而止咳平喘。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麻黄9克又尽二剂,病现平稳,此是病重药轻,原方加重剂量治之。制附片124克 干姜62克 炙甘草62克 麻黄15克服一剂后,精神转好,心累心跳及咳喘均减轻,但清晨仍多清稀痰沫,微恶风寒,脉仍沉迟,是内、外之寒皆未祛尽,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麻黄9克 制附片62克 细辛3克 桂桂15克 干姜31克甘草31克 又尽一剂,诸证悉减,惟胃纳不佳,法当温建中宫,处以附子理中汤去参,加公丁香,健脾胃以复元气。制附片31克 白术31克 炮姜31克 炙甘草31克 公丁香15克连尽二剂,元气复而咳止。

杨XX,男,42 岁,2001年春初诊。

患者过去曾患肺结核,已治愈。此次,因淋雨,复脱衣感寒,咳喘大发,吐脓痰,气紧促,整夜不能睡,心慌,四肢冷,出汗,口虽干燥,但不思茶水,诊断为支气管炎,治之无效。面色青黯,精神疲乏。舌苔黄腻。脉沉细。此阳虚不能卫外,寒邪深入少阴。法当温经散寒以利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麻黄12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干姜31克,甘草31克服药二剂后,喘咳都减轻,四肢渐温和,舌苔黄腻减薄。但全身胀痛,复用上方加重分量,并入生姜以散表寒。炙麻黄12克 制附片62克 细辛3克 桂枝20克 干姜62克生姜31克 甘草62克又尽二剂,已能步行,咳喘大减,痰虽多,已由脓痰变为白泡沫痰,已不出冷汗,全身胀痛减轻。但腹痛,小便不利,头眩,心下悸,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治之。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白术31克 炙甘草31克 生姜31克茯苓24克连服二剂,诸证又减。惟白泡沫痰仍多,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4克 桂枝24克 白术18克 甘草18克 半夏18克生姜31克尽二剂后,基本上已不咳喘,眩悸都止,整夜能安睡。惟大病之后,食欲不佳,微吐清痰,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砂、蔻、茯苓治之。制附片31克 白术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砂仁15克白蔻15克 茯苓24克连服五剂,咳喘告愈,随即上班工作。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13 14:36 编辑 ]

秋雁南飞 发表于 2007/5/13 14:41:32

百云又开始向大家奉献心得了!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13 14:42:15

【浅谈肺病治法】——燥热咳嗽

《内经》谓:“热淫所胜,民病寒热咳喘,甚则腹胀,腹大满膨膨而喘咳。”又谓:“火淫所胜,咳唾血,烦心。”盖火、热实同一气,言热即可赅火,是即由火热引起之咳嗽。其伤于人,多为温热之邪,而形成种种急性热性病;亦有风、寒、暑、湿、燥各邪入内,而化火化热,均应从热施治。清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主咳,故种种热咳,大多由此而生。温为阳邪,伤人身之阴,故宜清凉滋润等法救其阴,治以辛凉宣透,清金降火,邪去咳止,而禁用辛温发表之剂,以免动耗津液口热邪之伤人也,其邪多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亦有皮毛先受热邪,皮毛者,肺之合也。故肺受邪热之侵,初起即见咳嗽,吐黄痰,有时涕唾见血,头痛发热,面赤心烦,口渴唇干,微恶风寒,或不恶风寒,小便黄或浊。舌质鲜红,无苔而润,或有黄苔。脉现浮数。治宜轻清宣透,辛凉发表,使在肺之热邪,从皮毛而汗解,则咳嗽随诸证自愈。其咳嗽甚而身不大热,渴亦轻者,应以辛凉轻剂宣透,宜吴鞠通桑菊饮加味治之。若肺热甚,气粗似喘,津枯而口渴,上方加黄芩、花粉治之。

如其发热重,有汗,口渴思饮,烦躁,咽干喉痛,咳嗽甚而痰亦多。舌质红绛,苔黄腻。脉现浮数,而兼洪大者。宜吴氏银翘散治之。因其轻扬宣散,辛凉透邪,退热,解毒,利咳之力,较桑菊饮为强,故应用广泛,此为温病学派治温病在表之主方。如其时时咳嗽,烦热口渴,胸膈不利,面红,溺黄浊而短。舌苔干黄。脉现洪数。是肺热流连不解,当以清金降火为主,则宜上方去桔梗,加鲜石斛、灯芯治之。若邪热内迫于肺,不随汗出,高烧不退,头昏痛,自汗,口渴饮冷,便时觉胀,里急后重,其色金黄,小便黄浊。舌质红,苔绛。脉洪大而紧。则为火刑于肺,以麻杏石甘汤治之。据个人临床经验,此方利肺、清热、消炎、止咳之力,实较桑菊、银翘两方为强。如咳甚痰多,肺为水气壅塞,宜加葶苈,取效尤速。因葶苈辛寒,泄热、下气、行水、止咳、定喘之力均强。个人常用此方,皆应手取效。如咽喉干痛,鼻孔出热气,口臭气粗,咳嗽而痰难出,色黄且稠,有时成块成坨,或带血腥臭,面赤潮热,更兼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舌苔干黄。脉洪大有力。宜辛凉重剂白虎汤治之。如胸隔痞痛,潮热汗出,咳痰如鸡蛋黄色者,则加贝母、灯芯治之。如口大渴,极欲饮冷,腹满便秘,咳嗽声如洪钟,是邪火旺极,反刑于肺,肺与大肠通表里,肺病及于大肠,宜大承气汤下热存阴,下通则上不壅,则咳嗽自止。若咳嗽发高烧,久热不退,甚至谵语,吐黄浊浓臭痰,应加石膏、杏仁、贝母以清热、止咳、化痰。伤热咳嗽之证治,有如上述,但有兼风者,挟寒者,兼湿者,兼燥者。前二种兼证,上已论及,兼湿兼燥之证治如下。

湿热咳嗽

此为热挟湿上蒸,湿热壅阻,肺失清肃,气逆咳嗽。证见头面烘热,身重疼痛,发热恶寒,痰多稠粘,微带黄色,胸闷不舒,烦渴溺赤。舌苔白腻中带黄。脉濡数。宜宣肺散气,清热化湿,则咳嗽自愈,苍苓白虎汤加味治之。如发热倦怠,四肢酸困,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小便赤浊,咳嗽而痰难吐出,舌苔淡白或浊腻,加茵陈、黄芩治之。

燥热咳嗽

初起有头痛、恶寒、身热等表证,乃风邪化燥与热相并,而成燥热伤肺之证。因津液被灼,肺气不利,故喉痒干咳而无痰,或痰碉粘,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喉痛,心烦口渴,咳甚则胸痛,除有津液干燥现象外,纯是热重象征。舌尖舌边红赤,苔干黄,脉浮而数。法当清肺润燥以止咳,沙参麦冬饮治之。如燥热之邪,消烁肺阴,干咳而久不愈,舌红绛少津,形体消瘦,渴欲饮冷,可用清燥救肺汤治之。本病之护理,饮食方面宜清淡,忌油脂厚味、辛辣椒姜、燥性及含碱食品,药宜冷服,多在凉爽处休息。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13 14:44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13 15:17:01

原帖由 秋雁南飞 于 2007/5/13 14:41 发表
百云又开始向大家奉献心得了!

学术是知识的源泉,即使业务繁忙!也不会抛弃阅述。谢谢!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13 15:30:55

【浅谈肺病治法】——方解与主症

方解:

桑菊饮加减方解见伤风咳嗽。

银翘散

银花 连翘 桔梗 薄荷 竹叶 荆芥穗 豆豉 牛蒡子 芦根 甘草
本方为吴鞠通所立诸方之冠,治温病在表主方。银花性微寒,散热解毒。连翘治心经客热,散血结,通小肠,利小便。芥穗祛风发汗,散血消瘀。牛蒡辛平润肺,解毒散结,除风利咽。豆豉治时行热病。竹叶、芦根除上焦风邪烦热,消痰止渴。薄荷发汗祛风热。桔梗清风热以润肺,用治感冒咳嗽,对气管有消炎化痰之效。甘草协和诸药,兼以润咽喉而宁咳。此方配伍最佳,凉血散风热力强,风热既去,则咳嗽自愈。胸膈闷者,加蕾香、郁金。渴甚、咳甚者,加花粉生津,杏仁利肺气。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

麻杏石甘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白虎汤方解见伤风咳嗽。

大承气汤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按《伤寒论》有大、小、调胃承气汤之别。大承气汤治正阳阳明,小承气汤治少阳阳明,调胃承气汤治太阳阳明。盖阳明病者,胃肠热病也。大承气为攻下重剂,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胃实不大便,发热澹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全见。《内经》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芒硝之咸寒,以润燥软坚,配合大黄之苦寒,泻实滞,清结热。再加枳实苦寒,厚朴苦温,下气破结而除痞满、实满。唐容川谓:“三承气不但药力有轻重之分,而其主治亦各有部位之差别。大承气汤,仲景提出大便已鞕四字,是专指大肠而言,大肠居下,欲其药力直达,不欲其留于中宫,故不用甘草;大肠与胃同秉燥气,故同用硝、黄,以润降其燥;用枳、朴者,取木气疏泄,助其速降也。”借用本方以治热咳者,是邪火旺极,反刑于肺,肺与大肠同病,故下热存阴,下通则上不壅,咳嗽自愈。


苍冬白虎汤加味

苍术 茯苓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杏仁
白虎汤方解,见伤风咳嗽。加苍术之苦温,以化其湿;茯苓甘淡,淡渗利窍,色白入肺,泻肺热而下通膀眺,治咳逆之要药,杏仁宣畅肺气,止咳平喘。合白虎则能清利湿热,宣肺利气,湿去热清,肺气不壅,咳嗽自愈。

沙参麦冬饮

沙参, 麦冬, 冬桑叶, 玉竹, 甘草, 生扁豆, 花粉,本方治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秋令燥气伤人,阴液受伤,必须用甘寒清润之法治疗。参、麦、玉竹都能清润燥热,而滋养肺胃之阴液。花粉生津止渴。扁豆健脾胃而消燥热。桑叶清疏肺中燥热,散邪止咳。甘草泻火和中。若久热久咳不止,肺中燥热益盛,加地骨皮之苦寒,泻泄肺中邪热,则咳自止。

清燥救肺汤

桑叶, 石膏, 阿胶 ,杏仁, 党参 ,麦冬, 胡麻仁, 枇杷叶, 甘草,本方为喻嘉言所订,全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肺金,而避免苦寒下气伤胃之药。桑叶宣肺。石膏清热。杏仁、杷叶润肺降逆。麦冬,阿胶、麻仁滋阴润燥。参、草健脾益气。故能解除肺中因燥邪造成的郁气咳逆,又能滋润干燥而恢复肺中被燥邪耗伤之阴液。陈修园日:“喻氏宗缪仲淳甘凉滋润之法,制出此方,命曰清燥,实以滋水,即《易经》所谓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是也。名日救肺,实以补胃,以胃土为肺金之母也。最妙是人参一味,仲景于咳嗽证去之者,以其不宜于风寒水饮之咳嗽也。惜医不读《本草经》,疑仲景之法而试用之,用之增剧,遂有肺热还伤肺之说,以人参为肺热之禁药,不知人参为肺寒之禁药,为肺热肺燥之良药也。”本方治燥热、温燥消烁肺阴而致之咳嗽,有显效。

治验:

黄XX,男, 46岁,农民,2002年10月2日初诊。

患者面赤高烧,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双白眼仁现红丝,神昏谵语,口鼻出热气可炙手,咳嗽喉痛,而痰难吐出,用力咳出痰,色黄且稠,大便结燥,小便黄浊而短,唇焦、口干,此热伤津液。舌质红绛,舌苔干黄。脉现洪大而滑。但患者前所服处方,乃一派滋补药品,显系误服补剂,以致热邪内陷而不能出,故神识昏乱,频发谵语,必须以辛凉重剂白虎汤治之,祛热外出,则诸证自愈。石膏18克 知母9克 甘草9克 粳米一勺一日内连服二剂,诸证大减,尤以烧热减退为显著,不复谵语,咳嗽亦随之减轻,吐痰易出,但仍烦热口渴,小便黄而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浮而洪数。乃外寒内热之征象,以麻杏石甘汤治之。麻黄9克 杏仁15克 石膏18克 甘草15克连服二剂,热去而病更减轻。因寒而咳,三拗汤治之。麻黄9克 杏仁18克 甘草31克又尽五剂,即告痊愈。

陈XX,男,35 岁,2005年3月28日就诊。

现证:患者头晕痛,口臭气粗,大便结燥,里急后重,咳嗽,吐痰带黄绿色,口渴饮冷。舌质红绛,苔干黄。脉浮紧而有力。此乃邪热内迫于肺,外挟寒邪,以麻杏石甘汤加味治之,以清热、散寒、逐水、化痰平咳。麻黄9克 杏仁15克 石膏15克 甘草12克 黄芩9克葶苈9克 贝母6克服药一剂,诸证有所减轻,痰由黄绿色变为白涎痰,晚上咳得厉害,气紧,此乃心肺之间,为水气壅塞,必须逐水以止咳,上方重用葶苈;去芩、贝治之。麻黄9克 杏仁15克 石膏15克 甘草15克 葶苈18克连服二剂,寒、水俱去,而热亦轻,但肺热仍留连不解,咳嗽虽减,尚不能竟其全功。新订贝母散加味,以养阴、清热而平咳。贝母6克 茯苓12克 杏仁12克 桑皮12克 橘红9克甘草9克尽剂后,即收全功。

汤 XX,男,39 岁,2002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患者咳嗽,声响特大,叶痰带鸡蛋黄色,发高烧,心烦躁,胡言乱语,胸部隐隐作痛,头亦昏痛,口干舌燥,以饮冷水为快,大便秘结,里急后重。舌质红绛,苔干黄,舌根现红点。脉洪大而数。此乃邪火旺极而刑肺,肺与大肠为表里,表里同病,故大便不通,急用大承气汤下热存阴,下通则上不壅,咳嗽自止。大黄9克 芒硝9克 厚朴12克 枳实9克服药后,一日而大便六次,屙涎沫,高烧减退,不再胡言乱说,盖邪热从大便而解。下通则上不壅,热邪不逼肺故咳减,声亦不很响亮,痰减少,此因涎水从大便排出。舌质由绛红变为鲜红,舌根上红点减退,口中已有津液,舌苔仍干黄。脉浮紧而数。此外寒内热之证,麻杏石甘汤加味治之。麻黄9克 杏仁18克 石膏18克 甘草15克 黄芩9克贝母6克尽剂后,诸证减轻。再以银翘散加味治之。银花9克 连翘6克 桔便9克 薄荷3克 竹叶6克 杏仁15克 麦冬6克 甘草3克荆芥9克 牛蒡9克又服三剂,乃告痊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13 15:33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13 20:20:41

【浅谈肺病治法】——伤暑咳嗽讨论

暑邪伤人,亦常自皮毛而入,首先犯肺。《内经》谓:“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又谓:“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由于暑则腠理开,故邪易入以从其合,犯于肺而为咳嗽,必须清其暑而咳嗽始愈。

伤暑之证,其时令多在小暑后,处暑前,亦即夏月之热病。暑之为病,又有阳暑与阴暑之别。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阳暑者,因暑而受热者也。凡盛夏暑热之时,或行长途,或在田野,不辞劳苦而伤署,为阳暑,即一般所称中署。署与普通火热之不同,在于夹湿而兼虚。关于夹湿,《金匮要略》治暍(即中署),将其与痉、湿合并列一章。其谓:“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此言暑合湿邪为患。喻嘉言说:“热蒸其湿是为暑,无湿但为干热而已,非暑也。”曹颖甫说:“夏令地中水气,随阳上蒸,是为暑。

暑者,湿热相搏之动气也,此气不著于人体则已,著于人体,无有不身热疼痛者,以有热复有湿也。”可谓简明扼要。关于夹虚,《内经》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张景岳亦说:“凡暑热中人者,其气必虚,以火能克金,而热伤气也,而热者不可不清,虚者不可不补。”可以概见。至其证状,张氏谓:“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凡治此者,宜调理元气为主,清利次之。”所言比较赅括。固然除此八证外,尚有兼见恶寒、发热、头痛、喘渴、便闭、或泄泻者,但不若八证之普遍,而脉多见弦、细、芤、迟、微、弱一类虚象,咳嗽则大都干咳无痰,或吐痰稠浊带黄色,故治疗亦须清利、益阴,二者兼顾。

仲景治暍,禁用汗、下、温针,汗则伤阳,下则伤阴,温针则引火热内攻,故禁之也。《金匮要略》治暍,用白虎加人参汤,甘寒以生津,清热以保肺,益阴以固气,实为治暑咳之准绳。暑热之邪初伤于肌表,随即犯肺,五脏之位,惟肺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暑热下迫,先伤乎上;且暑中有火,肺体属金,火未有不克金者。故暑邪伤人,初起即干咳无痰,或吐少量稠浊之痰,头晕、头重,身重汗出,若热渴较轻,大便结燥,小便不利。舌苔红燥而滑。脉则濡滑而数。宜六一散治之。若心慌心跳,而烦躁甚者,加辰砂以清心镇心。如肺热特甚,咳吐黄痰而浓结成块,加薄荷以清肺热。如兼小便黄浊而不利,再加木通、车前仁,以清之利之。如咳嗽甚,高热、烦渴、津伤、汗多。舌质鲜红,舌上干燥,苔干黄。脉洪大而微芤。宜白虎加人参汤治之。如吐痰带黄色,加贝一母。如咳嗽特甚,发热烦躁,胸闷胁痛,大渴饮冷,舌质红绛,苔黄而干燥,脉洪大浮数而虚滑,再加花粉、麦冬以疏
泄肺气,养阴清热而止咳。

此外,还有一种暑祭病,骤然吐血衄血,烦热口渴,头目不清,咳嗽气喘,不思饮食,有时甚至昏迷不醒,舌赤乏津,脉现芤大,系由暑热侵肺,迫血妄行所致,故咳嗽、气喘、吐血、衄血,此由暑邪上扰清阳,气阴两伤之证,应清热、凉血以保肺,地榆散治之。至于一般所谓阴暑,系因暑热贪凉,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所致。其证状为身热、头痛、项强、腰背酸痛,甚至一身骨节疼痛,恶风寒,无汗,咳嗽吐清痰,或泡沫样痰。舌多无苔而润,或带微黄而薄。脉浮紧或浮缓而细。张景岳论阴署谓:“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风寒,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荫,或以乍寒乍热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证。此以夏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惟宜温散为主,当以伤寒法治之。”但张氏所提出治疗方剂,为正柴胡饮、小柴胡汤,或一、二、三、四柴胡饮之类,用柴胡为主药之方,似觉不妥。《神农本草》云:“柴胡气味苦平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无一字言及发汗,亦未言能散寒。伤寒少阳证有汗、吐、下三禁。首禁发汗,仲景小柴胡汤用柴胡八两之多,实非用以发汗。故张氏提出治疗阴暑之原则与所用方剂,自相矛盾。治阴暑,法当从寒论治,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为主,参看寒咳辨证施治,此处不再赘述。暑病患者,多由行旅长途,务农田野,或烈日下劳动,触冒暑热而得之,故应预防为主。其护理方面,饮食宜清淡,禁忌辛辣燥性、油腻食品,药宜冷服。

方解:

六一散主要成份:滑石, 甘草。

本方为伤暑之通用方,其份量滑石为甘草之六倍,故名六一散。药价廉,冷、热开水调服,合乎简、便、廉之原则。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故能通治上下表里之湿热,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祛暑止泻,除烦竭,利小便。甘草泻火和中,又以缓滑石之寒滑。刘完素谓:“能治上下表里诸病,盖取其能通除上下三焦湿热也,然惟体盛湿多之人宜服,以解暑利水,湿热从小便出。或无热之人,而多服此,则反耗其津液,而渴转盛矣,又当服生脉散。”加辰砂,名益元散,除清热利湿外,以清心镇心而安神。加薄荷名鸡苏散,兼清肺热以解表。加青黛名碧玉散,能兼清肝火。以上四方,都是夏季治疗暑病的常用有效方剂。

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党参,本方即自虎汤加人参,仲景用治中暍者。石膏能清三焦火热,功多在肺,退肺中之火。知母苦润,苦以泻心火而清肺,润以滋水源而润肺。党参生津补气,亦即补肺。甘草、粳米调和中宫,兼补土生金。故肺胃之暑热得解,汗渴咳嗽诸证自愈。先将石膏入水煎熬数十沸后,再将它药及米(布包)放入同煎,米熟汤成,温服。


地愉散(一名泼火散)

地榆, 黄连, 赤芍药 ,青皮去白,本方用治中暑昏迷、咳嗽、气喘,甚至咳血、衄血。地榆味苦微寒,除血热,治吐衄,能止痛收汗。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元、明医家,妄改其味为酸寒,认为系收敛之品。药之性能功用,可以强辨,气味不可讹传,试将芍药咀嚼,酸味何在?故曹颖甫谓:“近世庸工,误以芍药为酸寒。”因而没其苦泄之功。赤芍、白芍,仅花开赤白之差,《神农本草》未之分也。李时珍曰;“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黄连味苦寒,徐灵胎谓:“苦属火,性皆热者,常理也,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而两得焉。”青皮辛苦而温,色青气烈,入肝胆气分,疏肝泻肺,除痰消痞,合之则清热凉血以保肺,清解深入血分之署邪,则咳嗽、吐血、衄血、昏迷诸证,皆可愈矣。

治验:

黄 XX,男,50岁,农民,1995年8月就诊。

患者于抢收稻谷后,即感头痛,口干舌燥,渴饮冷水。次日,又冒暑热,在酷烈之太阳下进城运肥料,日光晒其皮肤,暑邪从皮毛而入;热邪亦可从鼻窍入内。于是,暑热之邪传于里而成暑病。证见头疼身热,腹痛泄泻,小便短赤,烦渴思饮冷水,心慌呕吐,咳嗽无痰,连续咳嗽数声,能咳出少量黄痰,有时眩晕,口中乏津液。舌质红,苔黄燥而滑。脉细数。法当清暑利湿,兼以解表,使湿热从小便而出,鸡苏散治之。滑石62克 甘草12克 薄荷6克服药后,小便增多,暑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微感头痛、眩晕、咳嗽,舌苔红润,邪热未尽,必须清其余热,则咳嗽随诸证自愈。嘱用鲜荷叶、车前草,共煎汤水,频频服之。病者遵嘱用荷叶、车前草熬水,当作茶饮,二日告愈。

谢XX,男,29岁,农民,1998年7月份就诊。

患者于暑热炎天,在田野耕作。回家后,即感觉头昏痛,发热、自汗,大渴饮冷,干咳无痰,唇焦,小便黄而短赤,大便秘结,口无津液。舌苔红绛,现裂纹。脉洪大而弦。此系暑热外伤。暑邪初袭肌表,随即入里,肺经受邪。法当养阴清热,疏泄肺气以利咳,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治之。泡参30克 石膏24克 知母12克 甘草15克 麦冬9克花粉9克 粳米一勺服药一剂,心烦口渴,咳嗽,皆有所减轻,能咳出黄痰,但肌肤仍热,续用上方去麦冬、花粉;加贝母,以化痰止咳。泡参30克 石膏18克 知母9克 甘草15克 贝母9克梗米一勺尽剂后,热退而咳止,乃病告痊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13 20:23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13 20:52:05

【浅谈肺病治法】——伤湿咳嗽分析

湿邪伤人,有上、下、内、外之分。上湿系天气、雨露等之湿,伤人多从上部入。下湿系地气、水土等之湿,伤人多自下部起。外湿多从皮毛而入。内湿多从饮食而来。亦有因大气湿度太高,及骤寒骤热,与其它种种原因而汗出不透,或以大汗沾衣,未及解换,亦常蕴于肌肤而成湿,积久则成水饮。曹颖甫谓:“湿不甚者为湿,湿甚者即为水。”“气与水相为变化,汗与湿相为虚实。”可见湿邪伤人,确属多种多样。而《内经》说:“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见湿邪亦常侵入肺部,引起咳嗽。

至于时令,则因古今之异,地域之别,似不必过于拘泥。伤湿咳嗽之证状,一般是痰多而吐涎沫,有时吐清痰,头晕重如裹蒙,身体痛重,胸隔痞满,口淡或腻,面黄不渴,小便不利,干呕、微肿,满口津液。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有浮有沉,大多弦细而兼濡滑。至其治疗原则,何廉臣曾本叶天士“湿在气分,宜辛淡开肺”之说,而加以发挥。其谓:“湿多者,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邪弥漫,本无形质,宜用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蔻仁、杏仁、半夏、厚朴、翟梗,淡如薏苡、通草,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诚足为治湿咳之借鉴。至于古人治湿之法,惟以利水为主,亦不可执一,必当因其证而药之,斯为得矣。如伤于表湿,大都面色微黄,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发热无汗,身重而痛,口不渴,小便清长,咳嗽而吐涎痰,满口津液。舌苔白润。脉浮细而滑。治宜宣肺祛湿,用麻杏苡甘汤取微汗,即能湿去痛解,而咳嗽自愈。

因湿邪粘腻,不似风寒,大汗反不能尽去,故取微汗以祛之。伤于里湿而咳嗽者,证见肌肉隐黄,头眩,涎痰或泡沫痰特多,脘中不畅,有时呕吐清水,身体倦怠,小便不利,口中津液多,虽渴不欲饮水。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系因膀胱气机不利,湿邪反上干清道而咳,则须以渗利为主,表里上下分消其水,五苓散治之。如更发热、心烦,不得眠,则系浮热在表,水湿内蕴,上逆而咳,宜导水逐湿,清热益阴,上方加滑石、木通治之。

如伤于水湿,心下痞,气逆咳嗽而兼呕吐,头眩心悸,或微渴者,法当利湿降逆,止呕平咳,宜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据个人经验,此方之疗效,在一般湿咳通用名方二陈汤(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之上。凡阳素虚而湿盛之人,乃至身重如山,筋脉疼痛,不能转侧,愈咳而痰涎愈多,如以治湿之常药施之,或以利小便为正法,其虚阳必随湿而俱去,故必须以附子为主药,助阳以祛湿。在表之湿,其有可汗者,用桂枝加附子汤以祛之外出。在里之湿,其有可下者,用大黄附子细辛汤以祛之下出,阳回湿去而咳自止。大凡人身水湿之气,只有三条出路,一从汗出,一从小便,一从呼吸。湿咳之治,虽应重在治理主司呼吸之肺,但仍应紧密配合汗液与小便之具体情况而参合施治,始为适当。又湿有兼热者,治宜苦辛寒。兼寒者,治宜苦辛温。兼风者,治宜苦辛散。而俱佐以淡渗,不可纯用甘酸腻浊之药,庶不致壅滞其湿而益增其咳,此皆为治湿咳,应当注意之要则。关于伤湿兼证,如风兼湿,寒兼湿,湿兼热,其证治已于前三节论述,此处从略。本病护理,首应预防,勿冒雨涉水,或穿汗衣湿鞋,以免湿从外感。平日少饮茶水,少啖生冷瓜果,以杜湿自内伤。碱性、油脂厚味食品,当知所忌。

方解:

麻杏苡甘汤;麻黄, 杏仁, 薏苡仁, 甘草。

麻杏石甘汤为治寒包热,及热咳之名方。薏苡甘淡微寒,色白入肺,微寒清热,甘益胃,淡渗湿,以易方中之石膏,合麻、杏、甘三味,故能除湿利肺止咳,并治风湿关节诸证。陈修园日。“痉病非风不成,湿痹无寒不作,方中麻黄散寒,薏苡除湿,杏仁利气,助麻黄祛寒之力,甘草补中,予薏苡胜湿之权,制方之精密如此。”

五苓散;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本方功专利水,乃化气行水之料。《伤寒论》太阳腑分主方也。茯苓甘温,助阳益脾,淡渗利窍,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猪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利便行水与茯苓同。泽泻甘淡微咸,入膀胱,利小便,功专祛湿行水。三者皆为利尿药。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健脾去湿。桂枝化气行水,气化乃能出,下通而上不壅,则水湿消而咳嗽宁。陈来章曰:“治秘(小便不利)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化气,故用二苓、泽泻之甘淡,以泄肺而降气。一曰,脾湿不能生津,故用白术之苦温,以燥脾而生津。一曰,膀胱无阳不能化气,故用桂枝之辛热,以通膀胱而化阴。使水道通利,则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湿,下可以泄邪热也。”本方现多改作汤剂。

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 生姜, 茯苓, 旋复花, 紫苑,水气上逆则呕,水停膈间则痞,上干头则眩,凌于心则悸。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生姜兼以散寒。茯苓淡渗利窍,祛湿,泻热而下通膀胱。《金匾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用治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也。新订加旋复花、紫苑二味。前者下气行水,温通血脉,入肺大肠经,消痰。后者辛温润肺,苦温下气,消痰止渴,咳逆上气。合之治水湿为患,咳而兼呕吐者,收效极佳。但旋复花、紫苑不宜多用,多用则伤正气,而体虚之人,更宜慎用。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枣 ,甘草 ,附片,本方《伤寒论》用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借用治阳虚湿盛者之咳,其湿在表而可汗者,亦甚恰当。桂枝汤方解,见伤风咳嗽节,附子大热纯阳,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用桂枝汤发汗以祛湿止咳,恐发汗遂漏不止,故加附子助元阳,兼以祛寒湿,阳回而汗止,湿去而咳宁。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 附片 细辛

本方为温下方剂,阳虚里湿之人,不能邃下以祛湿,恐阳随湿而去也。大黄大苦大寒,以荡涤肠胃,行水除痰。细辛散风寒,温行水气。大黄合细辛,能祛水湿从下而出。附片扶元阳,则虽下利而无损于阳。方中附片主治咳逆,细辛治咳逆上气,故里湿去而咳嗽自愈。

治验:

陈 XX,男,48岁,于1998年5月份初诊。

患者喜食生冷,喜饮冷茶,以致水湿阻于胸膈,上逆而咳。其人面色苍黄微肿,人困无神,咳嗽而吐涎痰,有时呕吐清水,头重、目眩、满口津液。舌苔白腻。脉弦细而濡。法当利湿降逆,止呕平咳,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治之。半夏15克 生姜31克 茯苓15克 干姜15克服药后,小便增多,咳嗽减轻,不再呕吐清水但痰涎多,上方加味润肺化痰止咳。半夏15克 生姜31克 茯苓15克 干姜15克 紫苑6克旋复花6克尽剂后,诸证大减。惟感觉心下逆满,短气而咳,当温阳利湿,降逆止咳,等桂术甘汤加味治之。茯苓15克 桂枝15克 白术18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生姜31克服药五剂,咳嗽即愈。惟胃纳不佳,乃以四君汤加砂、蔻治之。党参15克 茯苓15克 白术24克 炙甘草18克 砂仁9克白蔻9克服五剂后,饮食日增而痊愈。


黄 XX,男,25岁,货车司机2001年10月22日就诊。

主诉:开车途中患上感冒;回家时,头昏重,鼻塞,腹胀,小便短少,咳嗽痰涎多,有时吐清水,面色苍白浮肿,自觉腹内水响,唇色青黯,口多津液。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迟而细。此由膀胱气化不运,水湿之气,不得下降,反而上干清道,以致咳嗽,五苓散治之。猪苓18克 茯苓18克 泽泻15克 白术24克 肉桂9克服药三剂后,小便增多,色白而清长,病从小便解,诸证虽减,但仍咳嗽。舌苔由白腻转微黄。脉现浮紧。此为感寒之咳嗽,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平咳。麻黄9克 杏仁18克 桂枝6克 甘草15克尽剂后,寒去而咳平。

李 XX,男,40 岁,工人,2001年12月5日就诊。

患者系饮食店内服务员,在餐厅工作时,因而口干舌燥,喜饮冷水,久之则水湿积聚,停于心肺之间,复加感寒,发为咳嗽,咳时吐清稀泡沫痰,头晕、发热,但口不渴,身重,腰背酸痛,无汗。满蔻津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而滑。治宜宣肺利气,并以祛湿,两法同施,咳嗽自止,麻杏苡甘汤治之。麻黄9克 杏仁15克 薏苡仁24克 甘草12克连服药三剂,晚上睡后出微汗,湿从汗解,头晕,身重,腰背酸痛告愈。但仍咳嗽,痰涎多,此为停于心肺间之水湿未尽去,必须温阳利湿,降逆止咳,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茯苓24克 桂枝18克 白术24克 甘草15克 半夏18克生姜31克,连尽五剂,湿去而咳止。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13 20:55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13 21:25:17

【浅谈肺病治法】——伤燥咳嗽讨论

《内经》谓:“金郁之发,燥气以行,民病咳逆。”又谓:“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可知燥邪伤人,多因秋令西风肃杀之时,亦常先犯肺与皮毛,而发生咳嗽。故喻嘉言说:“试草木箐英可掬,一乘金气,忽焉改容,焦其上首,而燥气先伤上焦华盖,岂不明耶?”

叶天士亦说:“秋操一证,颇似春月风温,温自上受,燥自上伤,均是肺先受病,但春月为病,犹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夏月发泄之后,其体质之虚实不同。初起治肺为急,当以辛凉甘润之方,燥气自平而愈。”诚属经验有得之言。其特征则《内经》谓:“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刘完素释之曰:“涩、物湿则滑泽,干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枯、不荣王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皱揭、皮肤启裂也。”一般分凉燥、温燥两种论治,以“水流湿,火就燥”言,则燥属热邪,以六气“风、热、暑属阳,寒、燥、湿属阴。”

又“阳热生湿,阴寒生燥”言,则燥又属寒邪。大抵秋候初凉,西风萧瑟,感之者多为凉燥。若久睛无雨,秋阳以曝,则感之者多病温燥。俱由大气温度降低,人体不能适应此种干燥气候而引起。燥而偏寒,即为凉燥;燥而偏热,即为温燥。燥病的特点是:一病即有津液干燥现象,治疗应遵《内经》“燥者濡之”的原则,以滋润为主。但因燥病有温燥、凉燥之分,故应在滋润的同时,还必须分别病邪的属性,合解表法以透邪外出。故治凉燥咳嗽宜温润,用药应苦温佐以辛甘。治温燥咳嗽宜清润,用药应辛凉佐以苦甘。此一船治疗燥咳的通用准则。凉燥证状,除有轻微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类似外感风寒而外,大都唇燥咽干,干咳连声,或有沾腻稀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燥而痛,津液干枯。舌苔薄白。脉多细涩,纵兼浮大,重按必虚。初起时葱豉汤加昧治之,以辛润利肺,润燥止咳。

如迁延不愈,咳甚痰稠,咳痰难出,加竹茹,茯苓、桔梗,以滋燥润肺,化痰止咳。温燥证状,大体上与凉燥相同,特见心烦、口渴、咽痛,除有津液干燥现象外,纯是热重象征,干咳无痰,或痰稠而粘,不易咳出,气逆作喘。舌苔虽薄白,但舌尖舌边红赤。脉洪数。宜清燥救肺汤治之。如肺胃同燥,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口渴心烦,思饮冷茶水,干咳无痰,或吐痰胶粘,微带黄色。舌苔干黄,而无津液。脉现浮大而数。则应肺胃同治,麦门冬汤治之。固然,燥邪伤人,以秋令最多,但因地域节序之差,人体燥湿之异,亦有非其时感燥而咳者,仍当视其偏凉、偏温,及体气之虚实,用温润,清润、保肺、生津治法,当不致误。外感咳嗽中,惟燥咳缠绵,故护理应注意配合,禁忌辛辣椒姜燥性食品,多吃瓜果及水分多食品,配合药物治疗,始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方解:

葱豉汤加味;葱白 ,淡豆豉, 紫苏, 橘络, 杏仁, 紫苑, 百部, 甘草。

本方即《肘后方》葱豉汤加味而成。葱白辛温,其用有二.一为通阳,一为扶阳,其合豆豉用者,以豉能启发水阴上行,具有宣达功能,得葱宣通阳气,在上在表之邪,可从汗疏泄。紫苏辛温,疏表气而外散风寒,消痰利肺,橘络通经络滞气,治卫气之阻于肺,驱皮里膜外之痰,兼以活血;杏仁祛风散寒,降气行痰而润肺燥;紫苑辛温润肺,治肺经虚热,下气、消痰、止渴,故主咳逆上气;百部甘苦微温,润肺,降气、化痰,宣肺止咳,治肺热咳嗽;甘草协和诸药,兼以止咳。综合言之,以温散表邪,清润肺金为旨归。故凉寒得去,炽燥得润,肺利咳止。

清燥救肺汤见伤热咳嗽

麦门冬汤;麦冬, 党参, 半夏, 甘草, 大枣, 粳米。

胃为肺母,肺燥宜增胃液,斯为治本。故喻嘉言谓:“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弗知补正气以生津液,不惟无益,而反害之矣。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大枣、甘草、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唐容川亦谓:“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则津液愈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肺胃同燥之咳嗽,极为有效。

治验:

杨 XX,男,28岁,建筑工人,2004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病者于立秋后,在工地作业,由于气候反常酷热,未能得到适当休息,以致头痛身热,咽干口渴,干咳无痰,连续阵咳一二十声,才能吐出少量稠枯痰,微带黄色,大便结燥,口中少津液,舌苔干黄,脉浮大而数。此乃燥气伤人,首先犯肺,发为咳嗽,法当清润肺金,则咳自愈,清燥救肺汤治之。泡参18克 桑叶9克 石膏15克 枇杷叶12克 杏仁12克麦冬12克 阿胶9克 胡麻仁24克甘草9克服药一剂后,头痛、身热、口渴等证悉除,咳嗽较利爽,大便仍结燥,上方去石膏、桑叶治之。泡参18克 杏仁12克 枇杷叶12克 麦冬12克 阿胶12克甘草9克 胡麻仁24克18剂后,咳嗽随诸证而愈。

邱 XX,女,32岁,小学教师,2004年9月8日,就诊。

主诉:三年前患支气管病,经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于去年二月患重感冒而咳喘加重,曾不断内服西药,无大效果。现证:患者头痛,干咳无痰,行走气逆作喘,咽痛、烦躁、口渴,胸腹胀满,嘴唇皮开裂干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口无津液,舌边红赤,苔白薄,脉浮大而虚。此乃立秋以后,久晴无雨,气候反常,俗说:秋老虎当令。感此秋燥之气而病咳嗽,法当润其燥,则诸证自愈。麦门冬汤治之。麦冬18克 泡参24克 半夏12克 大枣18克 甘草12克粳米一勺服药五剂后,诸症大减,但燥邪化为热邪而伤肺,必须加清润肺金药味以止咳,上方去枣加桑叶、百部治之。麦冬18克 泡参24克 半夏12克 甘草15克 桑叶15克百部15克 粳米一勺20剂后,肺润而咳止。2005年冬随访未再复发。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13 21:27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5/13 21:47:11

【浅谈肺病治法】——“百日咳”的含义

古人所谓顿咳、顿嗽、顿呛、痉咳、或天行咳,就其所述证状言,即西医所称百日咳,乡俗亦有呼琪蟆瘟者。就其称为天行及瘟而言,当已知其为能传染之病。西医谓本病为嗜血性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染而发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本病的证状和治疗,早在公元七世纪时,祖国医学就有详细记载。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谓:“小儿咳,日中差,夜甚,咳不得息,不能复啼。”元朱丹溪《幼科全书》谓:如咳久连声不已,且口鼻俱出血,……昼夜如此,面色晄白,气急痰鸣,体虚发热。”俱系本病部分证状记述。

至清高士宗对顿呛之叙说,更为详备,其说谓:“咳嗽俗名日呛,连嗽不已,谓之顿呛。顿呛者,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则十数声,呛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拘挛,痰从口出,涕泣相随,从胸膺而下,应于少腹,大人患此,如同哮喘,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呛不服药至一个月亦愈。……若一月不愈,必至两月,不与之药,亦不丧生。若人过爱其子,频频服药,医者但治其气,不治其血;但理其肺,不理其肝,顿呛未已,又增他病,或寒凉过多而呕吐不食,或攻下过多而腹满泄泻,或表散过多而浮肿喘急,不应死而死者不可胜计矣。”不特述其证状较详,而申言误治之害,诚属洞中肯綮。清沈金鳌谓:“气喘息高,连声不止,甚至咳血,或呛出饮食,此毒归于肺,肺叶焦举也,名曰顿嗽。”所述亦甚恰当。本病系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多见于十岁以下儿童。因气候不正,寒暖失常,调护不当,小儿身体抵抗外邪力弱,故发而为病。由于病程的顽固缠绵,故称百日咳。以阵发痉挛性之咳嗽为主要特征,故一日常阵咳数十次,夜间尤甚。严重的呕吐见血。剧烈时,面肿,唇色发紫绀,有将欲窒息状态,有时发高热,亦有不发热者。大多数患儿,虽精心治疗,亦久不愈。若病程迁延日久,容易发生其它并发证,如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病程长达数月,或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据个人临床经验,百日咳主要有感寒与伤热之别,亦有因水湿,因阳虚者。由于辨证不明,未能审因而施治,以致牵延日久而不愈,比比皆是。其更甚者,有如高士宗所言,误治失治,不应死而死者,不可胜计矣。惟有按证求因,对证下药,始能获预期效果。伤热之百日咳:凡咳时呕吐,痰多,喷嚏,气急,胸闷,或有汗,或无汗,舌苔红润,唇口鲜红,面部有光泽而带红赤,咳时涕泪交并,眼胞浮肿,咳嗽一经发作,便连声不断。法当疏表清热,化痰降气,银翘散加味治之。如咳嗽吐泡沫水样痰,恶寒发热,舌苔红润而带微黄,此乃外寒内热之证,麻杏石甘汤治之。热甚痰多,加贝母、黄芩,清热涤痰。

感寒之百日咳:如咳时连声不断,痰多、呕吐、头痛、恶寒、无汗、腰背痛,舌苔白滑而薄,或菜黄色而润,则麻黄汤之辛温发表为主剂,如现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四逆加麻黄汤证咳嗽,亦非用附片、干姜大辛大热之药,以温中散寒不可。此种类型与下述因阳虚之百日咳,最为难治。此因医者及患儿之父母,惑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有热无寒,而顾忌用姜、附等药味,故久治不愈。

水湿为患之百日咳:如气逆咳嗽而兼呕吐痰涎或清水,恶寒不发热,面色青黯肌肤隐黄,系水湿积聚为患,甚者成痰饮,并呕吐乳食,舌苔白滑或白腻,应以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如呕吐痰涎特多,或又微渴,加干姜治之。因阳虚之百日咳:凡咳逆甚,痰多而冷,呕吐清水,面色白嫩,额上现青纹,困倦无神,不思饮食,恶寒、肚泻,舌苔白滑,此乃因阳虚而致。此类百日咳,因辨证不明,顾忌用扶阳药味,故最缠绵,若治之得当,仍然短期即愈。法当扶阳,轻则六君子汤补其阳虚,阳旺而咳自止。如咳时出冷汗,四肢冰冷,面容晄白,嘴唇乌黯甚至发紫绀,此类百日咳,非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不可,阳旺阴消,则咳嗽自愈,四逆加茯苓汤治之。以上数方,均常用治百日咳之剂,疗效卓著。至于伤热,感寒、受湿、阳虚等部门诸方,皆可随证选用,勿拘泥以上所举之方。

还有吃奶之婴儿,其母在妊娠期中,喜食生冷,或因营养不良,以致胎儿在母腹中,即未健康成长,发育不好,生下后而身体即为阳虚者;又因母体不健康,乳汁不足,或乳汁稀薄而不浓,婴儿吸食母乳,营养不良,则母病及子。此类婴儿咳嗽,更属缠绵,经久不愈,除治婴儿之咳嗽外,必须兼治其母之疾。母病愈而身体健壮,则乳汁充沛,其子吸食乳汁,子病亦易愈。个人在临证中,常兼治其母之疾,而婴儿之咳嗽,亦随之而早愈。百日咳之病因各殊,其护理宜参照伤热、感寒、受湿、阳虚咳嗽之具体情况而调理,不可执一。平时应以预防为主,对气候之寒热变化,小儿的饮食起居,应特别注意,以免小儿因调护失宜而诱发百日咳。

方解:

银翘散方解见伤热咳嗽;麻杏石甘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麻黄汤方解见伤寒咳嗽;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解见伤湿咳嗽。

六君子汤加味;党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半夏, 陈皮 ,干姜。

参、苓、术、草四味,名四君子汤。张璐曰:“气虚者,补之以甘,参、苓、术、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故凡病久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故用参,苓、术、草,随证加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之不效哉!”加入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六君子汤,补阳益气,调和营卫。入干姜利肺气,化痰而止咳逆。营卫既调,肺气宣达,则咳逆自愈。

四逆加茯苓汤;附片, 干姜, 炙甘草, 茯苓。

四逆汤方解,参见伤寒咳嗽。入茯苓健脾行水,水者,痰之本也,水去而痰自不作,阳回水去则咳嗽自愈。

治验:

陈 x x,女,1岁。

患儿年仅一岁,每日咳嗽不止,一咳连续一、二十声,有时涕泪俱出,咳痰不易吐出,经医院检查为百日咳,服中、西药无效,注射针药亦无效,有增无已,半年来未有宁日。面色青黯唇白,舌质淡红,苔白腻。此乃初伤于水湿,继化痰涎,痰饮积聚而引起之百日咳。法当祛痰饮而降逆止咳,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治之。半夏9克 生姜9克 茯苓9克 甘草6克 紫苑3克。连服二剂后,咳嗽有所减轻,由于患儿因水湿化痰饮为患,以致阳虚,必须温阳逐水化痰,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治之。制附片18克 白术12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15克。又尽二剂,咳嗽即告痊愈。但面色苍白,唇口及舌质淡红,苔白润,饮食不佳,用六君子汤加砂、蔻健脾胃而法痰,巩固疗效。党参15克 茯苓9克 白术12克 炙甘草15克 半夏9克陈皮6克 砂仁6克 白蔻6克又服二剂,即恢复健康。

李 x x,女,4 岁。

患儿从生下后,其父母即托人照护,时常感冒,服药后即愈。从一岁时起,随时咳嗽,一月半月始能告愈,但不久时间又复发,统计一年内,即有三、四月患咳嗽。经检查诊断为百日咳。但中西医治疗,迄无良好效果。咳时兼喘,头痛、口不渴,有时恶寒,有时又发热,无汗,咳时吐清泡沫痰,晚上咳得更甚,一咳连续一、二十声。唇白,舌质淡红,苔微黄。受凉即发,或受凉后咳得更厉害。根据以上病情,乃属感寒之百日咳,应以麻黄汤之辛温发表为的剂。但现时咳而发呕,故加半夏、生姜治之。麻黄6克 杏仁15克 桂枝6克 甘草12克 半夏9克生姜15克。尽剂后,晚上睡觉时出汗,咳嗽大大减轻,已不发呕,清泡沫痰亦减少,继续用麻黄汤原方治之。麻黄6克 杏仁15克 桂枝6克 甘草12克又尽二剂,咳嗽痊愈。患儿所以随时感寒咳嗽,因身体虚弱,缺乏抵抗外邪侵袭能力,必须增强体质,乃以六君子汤补阳益气,调和营卫,巩固疗效。党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炙 甘草9克 半夏6克陈皮6克据患儿父亲谈,共服四剂。迄今十年,小儿身体健康,未曾复发咳嗽。

李 x x,男,3 岁。

小儿患咳嗽,已经月余,经医院检查诊断为百日咳,但服药无效。一咳就连续一、二十声,头倾胸曲,有时涕泪俱出,吐泡沫涎痰,出冷汗,喘促气紧,晚上尤甚,面色青白,唇乌黯。舌质淡红,苔白带微黄。此乃阳虚而寒重,以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麻黄3克 制附片18克 细辛2克 桂枝3克 生姜15克甘草15克。服药后,喘咳有所减轻,但里寒重,必须扶阳以散寒止咳,四逆加麻黄汤治之。制附片24克 干姜18克 炙甘草18克 麻黄6克。尽剂后,咳喘更减,冷汗已敛。舌苔微黄去,略现红润,涕泪俱无,四逆汤加味治之。制附片24克 干姜18克 炙甘草18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连服二剂,喘平咳止。并嘱其父母,这段时间,禁吃生冷瓜果,巩固疗效。

葛 x x,女,半岁。

患儿年仅半岁,生下半月后即每日咳嗽,并兼喘气,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百日咳,但迄未治愈。其面容晄白,额上显出青纹,口唇青白,有时呕吐清水,或吐奶汁,一咳连续一,二十声,咳不出痰,有时其母感到婴儿喉中有痰,随即咽下,大便屙稀,哭时声不洪亮。舌质淡红,苔白腻。其母在妊娠期中,喜吃生冷、瓜果、冰糕,及水分多食品。根据上述诊断,胎儿在母体内即受损伤,生下后即现阳虚之象。婴儿吸食母乳,母亲身体不健康,奶汁不浓;所吃牛奶内,开水加得多。以致婴儿因阳虚而伤水饮咳嗽。法当温阳逐水以利咳,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茯苓6克 半夏6克 生姜12克 甘草12克尽剂后,咳嗽微有减轻。由于其母身体有病,婴儿吸食母乳,故必须兼治其母之病。俗说:娘壮儿肥。又可由乳汁过药。母刘 x x,二十八岁,所现证状为一身痛,心累,感觉疲倦,嗜眠,全身怕冷。舌苔微黄,脉浮紧而细。此阳虚而寒中三阴之证。法当温经散寒,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婴儿亦同服此药。

麻黄9克 制附片31克 细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甘草31克连服两剂,婴儿喘咳,有所减轻,但水湿仍重。其母服药后,全身痛告愈,总感觉无精神,不思饮食,此为阳虚之象。为之分别处方用药。婴儿用苓桂术甘汤加半夏、生姜,祛湿降逆而止咳。其母则用附子理中汤扶阳。茯苓6克 桂枝6克 白术6克 甘草12克 半夏6克生姜15克制附片31克 党参31克 白术24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婴儿服药后,水湿之邪去,而咳喘大减,但阳虚甚,必须扶阳固本止咳。其母服药后,精神渐佳,饮食增多,但仍疲乏嗜眠,行走就觉心累,仍为阳不足之征。故母子皆须扶阳,同服通脉四逆汤。干姜62克 炙甘草31克 制附片31克 葱白引服药两剂,病证都减轻,婴儿仅微咳,母亲精神亦转好。仍用四逆加茯苓汤扶阳利水以平咳。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茯苓24克,母子共服二剂,诸证悉愈。因母子身体皆虚,故用六君子汤加桂补其虚,巩固疗效。党参31克 ,茯苓24克 ,白术24克 ,炙甘草31克 ,半夏18克,陈皮15克, 肉桂9克,连尽三剂,即病告痊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13 21:52 编辑 ]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肺病治法】在临床上应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