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讲堂:070421【桂枝人参汤】研习资料
请大家分工合作,提前整理课前资料,方便学员预习。谢谢!整理资料的方法及格式可参阅下帖: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6605
(2楼)
[ 本帖最后由 白熊熊 于 2007/3/31 22:58 编辑 ] 宋本《伤寒论》163条: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桂本《伤寒杂病论》
【8.41】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①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
注①:
此方另见于【15.22】条,但在该条中,顺序、甘草药量、炙否、方后注等皆有与本条有所不同。
-----------------------------------------
【15.22】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方
枳实四枚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厚朴四两 栝蒌一枚(捣)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本帖最后由 古月 于 2007/4/1 02:39 编辑 ] 【方名】桂枝人参汤
【分类】温里剂-温中祛寒
【功效】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附注】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其中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桂枝人参汤,有时被拿来和葛根芩连汤对看:
桂本:
【7.3】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热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
古月按:
此条宋本(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和桂本(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条文有异。
或可参阅下帖,我贴了一些蔡德元先生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相关内容: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2224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古月按:
理中汤,又名人参汤。
贴桂本《伤寒杂病论》有关理中汤的条文,以便大家参考。
为求简洁,以下各条只贴正文,略去理中汤以外的其他方药,如想找完整版,请参见:
UC讲堂:070113【小建中汤】研习资料+作业+心得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0202&page=2
请注意:
在桂本《伤寒杂病论》中,理中汤各条中的“甘草”,有炙与不炙之异,不知何以并不统一。
手边无宋本电子档,未查。
(以下出于桂本,即白云阁藏本)
======================================
【5.22】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5.50】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8.38】 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与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
【9.98】 夫病人腹痛绕脐,此为阳明风冷,谷气不行。若反下之,其气必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当温之,宜理中汤。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10.15】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
【10.23】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理中加黄芪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芪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12.4】 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12.10】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脉弱而濡者,理中加人参栝蒌根汤主之。
理中加人参栝蒌根汤方
人参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栝蒌根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12.11】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迟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理中加附子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12.12】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脉濡而涩者,理中汤主之。(方见前)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12.13】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理中汤方见前)
======================================
【12.14】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荣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方见前)
======================================
【12.15】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
======================================
【12.42】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见霍乱)
[ 本帖最后由 古月 于 2007/4/1 22:13 编辑 ] 以下出自黄煌教授所著《经方杂谈》,相关帖: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6388
============================
理中汤
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祛寒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理中汤是治疗消化系统虚寒性病症的代表方。这种虚寒性疾病,其特征就是消化液分泌亢进但吸收功能却低下。在上可见口腔唾液分泌增多,成人可为多唾,小儿可为流涎。此症也可继发于口腔溃疡。在中可因胃液分泌增多而有脘腹疼痛,嗳气吐酸。在下则肠液分泌增多而有泄泻。消化液分泌亢进还可表现为胆道术后胆汁分泌异常增多。这种状态可能与支配内脏腺体分泌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有关。理中汤可以看作是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而成,因此,其方证自然包含甘草干姜汤证的不渴,多涎沫、遗尿及小便频数清长。即使无明显遗尿或尿频,起码也不会有小便不利。用人参白术,说明消化吸收机能不佳,有纳少之症。
就方证而言,本方证痛不如大小建中,胀不如大小承气,痞不如诸泻心。同为主利,五苓散证有小便不利、口渴,本方证则小便清长而口不渴。本方也可治疗上有口疮下有腹泻,也当与甘草泻心汤证相鉴别。彼方也有人参、干姜、甘草,但更有黄连、黄芩、半夏,腹证以痞为多见,且口疮也多色红,疮口分泌物多色黄,伴口苦心烦不安。本方证则纯寒无热,不难鉴别。理中汤毕竟是小方,临床单用的机会也不多,多加味或合方使用。呕吐者加半夏;黄疸者加茵陈,返酸口苦合左金丸;见四逆神萎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兼烦躁、心下痞痛,舌红苔黄腻者加黄连,名连理汤,慢性胃肠炎、口腔溃疡多见此方证;兼汗出恶风者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伴冷食积滞胃脘胀气者,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加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丸,治疗本方证兼痰湿内聚,呕吐清水者;加枳实茯苓名枳实理中丸,治理中汤证伴腹胀痞满者。本方所主虽为虚寒,但夹湿、夹痰、夹热、化火、兼气滞也屡见不鲜,用方自当化裁。 桂枝人参汤
【 来源 】伤寒论 ,张仲景, 206前
【 处方 】桂枝12克(别切)甘草12克(炙)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
克
【 用法 】以水900毫升,先煮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四味,取500毫升,纳
【 功用 】解表温中。
【 主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
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
【 方论 】
本方证因表邪未解,故用桂枝以解表,又因中焦虚寒,故以理中汤温中祛
寒。表里两解,以里为主,自然利止痞消,表证亦解。 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性根双子叶植物,素有“东北三宝”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我国古代人参别名很多、据历代医书记载、有人衔、鬼盖、地精、神草、血参、土精、玉精、黄参、黄丝、白物、海艘雏石还丹、百尺杆、金井玉兰、孩儿参等。明清以来有人按产地赐名如:紫团参、辽参等。近代通称东北产的为吉林人参。山林里自然生长的称为山参、人工栽培的称为国参。
有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根状茎很短,多不明显。人参生掌状复叶,轮生。视人参叶片数同论年限多寡。一年生为一枚三片小叶复叶,称"三花";两年生为一枚五片小叶复叶,称"巴掌";三年生两枚五片叶复叶,称"二甲子";三年参方能开花结果;四年参有三枚复叶,称"灯台子";五年参有四枚复叶,称"四品叶",六年参有五枚复叶,称"五品叶",也有六枚复叶的,称"六品叶"。人参生长六年后,叶数再不变化。有诗赞人参曰:三丫五叶,背阳向阴;人来求我,椴树相寻。人参仲春初夏中秋采根,竹刀刮,暴干,勿令见风。根如人形者良。人参野生的称"野山参",栽培的称"园参"。
根含皂甙、人参酸、挥发油、植物留醇、维生素等。中国医学以加工之后的干燥根部入药。生者性微寒,制后性微温,味甘微苦。有补元气。生津液之功能,主治虚脱、虚喘、崩漏失血、惊悸以及一切元气虚弱,气虚津少。 《神农本草经》:
人參味甘小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人参
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陈修园曰:本经止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阳亢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为定之、安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即邪气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味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故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自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尤为杂沓。学者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是因汗、吐、下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
又曰: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草经》遂废。即如人参,《本经》明说微寒,时珍说生则寒,熟则温,附会之甚。盖药有一定之性,除是生捣取汁冷服,与蒸晒八、九次,色味俱变者,颇有生熟之辨。若入煎剂,则生者亦熟矣。况寒热本属冰炭,岂一物蒸熟不蒸熟间,遂如许分别乎?尝考古圣用参之旨,原为扶生气安五脏起见。而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者,肺也。人参惟微寒清肺,肺清则气旺,气旺则阴长而五脏安。古人所谓补阳者,即指其甘寒之用不助壮火以食气而言,非谓其性温补火也。
陶弘景谓:功用同甘草。凡一切寒温补泻之剂,皆可共济成功。然甘草功兼阴阳,故《本经》云:“主五脏六腑”。人参功专补阴,故《本经》云:“主五脏”。仲景于咳嗽病去之者,亦以形寒饮冷之伤,非此阴寒之品所宜也。
白术
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仲景有赤术,即苍术也。功用略同,偏长于消导。汗多者大忌之。)
陈修园曰:此为脾之正药。其曰:风寒湿痹者,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三气杂至,以湿气为主。死肌者,湿浸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也;疸者,湿郁而为热,热则发黄也;湿与热交蒸,则自汗而发热也;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斯食不能消也;白术功在除湿,所以主之。“作药饵”三字另提。先圣大费苦心,以白术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张隐庵云: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
今以生术削去皮,急火炙令熟,则味甘温而质滋润,久服有延年不饥之效。可见今人炒燥、炒黑、土蒸、水漂等制,大失经旨。 御心老师给大家出的思考题:
一、什么是“外证未除”?“外证”就是表证吗?
二、什么叫:“协热利”?
三、什么叫“心下痞硬”?“心下痞硬”是什么状态?为什么不用泻心汤治疗?
四、参照葛根芩连汤证之协热利。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