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dest 发表于 2005/11/1 18:11:54

太好了,谢谢。他的方言是有些听不懂。

寻找中医 发表于 2005/11/3 18:27:15

好啊!!!
人之生存,首重阳气,即便阴虚也用阳药!无阳无以化阴!
临床上阳不虚,阴独虚的情况,怕是极少见到!所以所谓六味地黄丸之类的东西,真是害人不浅!
大哉乾元!!!

刘止吴 发表于 2005/11/5 20:46:00

卢老师的讲座我听过。就是有的地方没有听懂。今看到赤兄的文字。我好象有回到了那个讲堂。收益非浅啊。

道在途中 发表于 2005/11/7 17:31:15

听听去。

古月 发表于 2006/1/30 10:23:06

请注意这些统计数字:
==============================

我在临床上用了一年的病例,这一年的病例一共涉及了,就是治疗了2745人,一共接待了20013人次,一共开出了20076张处方。就一年的时间。那么在整个治疗,在治疗这两千多人的病例里面,它涉及的病种有83个,就涉及了各科病种。在整个用药,全年用了42味药。整个的治疗有效率在98%以上。那么这个98%,就是凡是在病历上没有复诊的病人,都算无效。由于没有复诊就不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情况。包括感冒没有复诊,都不算有效。临床治愈率在92%。那么这个临床治愈率有什么标准?这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患者的自我临床症状消除。再一个标准,就是通过西医的化验检测结果,最后化验检测结果完全正常,这样才算是治愈。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生姜,一般都谈到用姜桂附,用生姜的处方,这个生姜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那么整个生姜,就是用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用桂枝,包括了用肉桂,官桂,一共是19852张处方,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同时使用。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克到200克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克到90克之间。桂枝的用量15克到75克之间。肉桂或者官桂的用量在15克到30克之间。

制附片,制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附片,熟附块,它都属于制附片。一共用了19423张处方。在全年的处方里面,它占了96.8%。制附片的用量在60克到250克之间。

==============================

整理如下:

◆ 一年治疗了2745人,一共接待了20013人次,一共开出了20076张处方,
病种:83种,整个用药:全年用了 42 味药。整个治疗有效率:98% 以上。

■ 平均:
每天新增病人 2745/365=7.52人 (假设全年无休,此为新病人数字,不含复诊人数)
每天看诊人次:20013/365=54.83 人(假设全年无休,含新病人及复诊人数)
每人疗程 20013/2745=7.29次
每人处方 20076/2745=7.31次


◆ 凡是在病历上没有复诊的病人,都算无效。由于没有复诊就不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情况。包括感冒没有复诊,都不算有效。
■ 医生重视复诊。统计严格。真正的疗效应该不只是「临床治愈率在92%」而已。


◆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姜的处方(包括了生姜、干姜,煨姜,筠姜)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 用姜比例: 20016/20076=99.70%


◆ 用桂枝,包括了用肉桂,官桂,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同时使用。一共是19852张处方。
■ 用桂枝比例: 19852/20076=98.88%


◆ 制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附片,熟附块)一共用了19423张处方。
■ 用附子比例:19423/20076=96.75%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30 at 10:44 ]

xww 发表于 2006/2/1 20:17:52

阳主阴从,不提为好!

《内经》认为,人类生命变化是按照阴阳对立统一原则进行的,因而人体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几千年来,这在中医界是早有共识的.但因人们在理解和实践上的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用药偏好.因此有了重(壮)阳学派和重(养)阴学派.不管是重(壮)阳学派和重(养)阴学派,都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病作出了较大贡献.

其实,阴阳偏盛偏衰,人体都会生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治病就是调整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 ,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如果提出 "阳主阴从",那"阴平阳秘"等中医理论 又放何处?                                        前几天我在回复张流秀先生一个帖子中说:                                                                           “阴不足就补阴,阳不足就助阳,不论那里痛,都有效。”此言极善.但要辨证分明,掌握好分寸,绝非易事.                                                                                                有的人要重补阴,轻温阳;有的人要重补阳,轻养阴.                                                   有时为了重补阴,反而要轻温阳,有时为了重补阳,反而要轻养阴. 在补阳药中稍加少许养阴药,更有益于补阳; 在补阴药中稍加少许温阳药 ,更有益于补阴.                                                    男女相随,阴阳相助,传承治病之大道也.      xww2006-02-01

xww 发表于 2006/2/1 21:18:13

续上

卢崇汉先生97%以上的处方都用到了生姜、桂枝或附片,这是一种偏好.凡有偏好者,往往就有一定的专长.每个中医高手都有自己的偏好和专长.正因如此,中医学说才会光芒四射.但我敢说,卢崇汉先生的处方中,至少有五分之一不一定是非要用生姜、桂枝或附片不可.有的是可用可不用的,之所以用了,也是偏好所致.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另外一些不喜欢用生姜、桂枝或附片的中医高手也能较快治愈那些病.
不过,四川老乡卢崇汉先生善用生姜、桂枝或附片的经验是值得我学习的.            学习中医要兼收并蓄么?   xww   2006-02-01

生地 发表于 2006/2/4 22:22:45

观楼上之言 想必也是高手啊

古月 发表于 2006/2/5 14:01:45

Originally posted by xww at 2006/2/1 21:18:
卢崇汉先生97%以上的处方都用到了生姜、桂枝或附片,这是一种偏好.凡有偏好者,往往就有一定的专长.每个中医高手都有自己的偏好和专长.正因如此,中医学说才会光芒四射.但我敢说,卢崇汉先生的处方中,至少有五分之一不一定是非要用生姜、桂枝或附片不可.有的是可用可不用的,之所以用了,也是偏好所致. ...

一开口,五分之一 (20%)的姜桂附就去掉了?

17 楼文有提到,卢先生的统计是严谨的。
这样严谨的态度,在用药的时候会只是凭「偏好」吗?

讲座中提到的几个病例,为什麽在他医手里没有效,到了卢先生手里就有效?难道都是幸中吗?
为什麽他医的「偏好」没能把病治好,卢医师的「偏好」就可以?

这麽高的疗效,如果是真来自「偏好」,我倒想好好研究一下卢医师的「偏好」。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2/5 at 14:06 ]

xww 发表于 2006/2/6 22:34:51

中医治病,各有偏好,无可指责,只是学者应尽可能兼收并蓄.

五分之一 (20%)的姜桂附就去掉了并不算多,再去掉五分之一那些病照常可治好.结果哩,有的可能比卢先生的方效差,有的哩,可能比卢先生效果更好.                           古月先生也不会说卢先生的近两万张处方都是经典处方吧!难道大多没有再提高的可能、都到了顶峰吗?本人六十有余,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称得上国内外领先的中医药处方也只有两三张.其他处方大都有可再斟酌之处.卢先生既然还不是全国最著名的中医高手,近两万张处方中也没出现一张最著名最经典的处方,我们没有必要迷信.                                                                  我的看法是:中医看病,姜桂附不可不用,但不一定每方必用.卢先生确有用姜桂附的偏好.但中医治病,各有偏好,无可指责,只是学者应尽可能兼收并蓄.          xww   2006-2-6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卢崇汉先生在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讲座《业医感悟》的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