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3/24 11:58:57

面神经麻木《面部痉挛》浅淡!二例

   例二、许XX,女,46岁,广州市白云区人,2005年11月21日就诊。

   主诉:右侧面肌痉挛八年多。患者自1997年5月因着急而病剧烈前额疼痛,头晕恶心。当时用毛巾热敷,服止痛药头痛缓解。一个月后出现面肌抽动,始则一天抽动1~3次,以后病情逐渐发展为终日抽动,毫无间歇,甚至于出现长时间紧抽(强直性),使患者不能睁眼,夜间醒后亦抽看书、讲话、天气变化、经前抽动明显,冬天重于夏天。曾先后去过五家医院做治疗,接受中药,西药,针,炙,电针,拔罐和药物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等封蔽等。在这些治疗过程中,最短坚持2~3个月,长则半年~9个月,但均未能到收效。经常失眠,饮食、二便均正常,月经周期经血多。

   检查:舌质胖大,舌边有齿印,中有裂纹,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弦,面部呈现出一种异常怪形。

   辩证:证属于气血两虚,肝风内动。
   治则:补益气血,熄风解痉。

   针灸:阳陵泉、足三里、百会、合谷行气法,治疗二十天后,痉挛减轻,夜间醒后已不抽了,痉挛已明显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每日口角抽动仅出现1~2次。在前方加哑门,经四十五次的治疗,症状基本消失,在48小时内未出现抽动。平素仅偶尔口角抽动一下,看书,看电视时间长,说话时抽动一下。前方加哑门、风府交替使用,治疗五十次后,体质增强,能骑摩托车来余诊室就诊。前方加合谷、列缺交替使用,经六十次的治疗,痉挛停止,经期,阴雨天仅有面部发紧,总共治疗八一次,历时一年,2006年2月份随访,遇过情绪激动或高兴时,偶尔右侧面部发紧的感觉,有时抽动一下,但无其它症状。

   结语:

   上述两例,虽然都是面肌痉挛,但其两者的病因不同,故其取穴、治各异。陈XX系风寒客于少阳、阳明,筋脉收引所致,故取少阳经的完骨、外关,足阳明经的足三里以疏散少阳、阳明的风寒。因寒为阴邪,故用烧山火,火针,行气法,使气至病所“面部发热”,以温散寒邪。寒得散,筋脉则舒,故痉挛缓解。
   许XX病因着急,阴血暗耗,筋脉失养致使肝风内动。血虚故夜间醒后抽动,看书、讲话、看电视、经期前抽动明显。冬季寒冷,气血凝滞,筋脉失养尤甚,故冬重夏轻。经血量多,舌质胖大,舌边有齿印,此气虚之征。舌质淡,中有裂纹乃阴血不足之象。脉沉弦细,实由肝血虚所致。方中足三里用以补益气血,百会、风府、阳陵泉、合谷、列缺、哑门用以熄风止痉,使病获而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4 12:19 编辑 ]

roomshow 发表于 2007/3/24 13:07:12

患者性别:男,患者年龄:36岁,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运动神经元病,现证:神清,目明,舌质淡红,苔白,舌中有裂纹,边有齿印,脉弦细。大便正常,小便黄,浑浊。气短,多汗。偶有肉跳,全身不定。食量较大,睡眠尚好。双上肢虎口凹陷,小臂,上臂均有明显肌肉萎缩,双手无力,难举过头顶,手指不易伸直,伸直易抖动,以先起病左肢较重。双下肢萎缩不明显,感觉肌肉僵硬,无力,易摔跤,行动缓慢,迈不开步子,上下楼较吃力,平地行走感觉向后倒,需低下头,已不能完全下蹲,以先起病右肢较重。舌肌有萎缩,构音不清,吞咽尚可。症状感觉早晚较重。患者一贯体健(幼时曾患过急性肝炎,治愈),从事电器安装调试工作,病前有过几次较强触电史,病程约1年。请楼主帮忙辩证治疗?感谢!!!

[ 本帖最后由 roomshow 于 2007/3/24 17:14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3/24 22:59:12

"血痹"黄芪桂枝汤主之……

原帖由 roomshow 于 2007/3/24 13:07 发表
患者性别:男,患者年龄:36岁,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运动神经元病,现证:神清,目明,舌质淡红,苔白,舌中有裂纹,边有齿印,脉弦细。大便正常,小便黄,浑浊。气短,多汗。偶有肉跳,全身不定。食量较大,睡眠 ...


   患者性别:男,患者年龄:36岁,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运动神经元病,现证:神清,目明,舌质淡红,苔白,舌中有裂纹,边有齿印,脉弦细。大便正常,小便黄,浑浊。气短,多汗。偶有肉跳,全身不定。食量较大,睡眠尚好。双上肢虎口凹陷,小臂,上臂均有明显肌肉萎缩,双手无力,难举过头顶,手指不易伸直,伸直易抖动,以先起病左肢较重。双下肢萎缩不明显,感觉肌肉僵硬,无力,易摔跤,行动缓慢,迈不开步子,上下楼较吃力,平地行走感觉向后倒,需低下头,已不能完全下蹲,以先起病右肢较重。舌肌有萎缩,构音不清,吞咽尚可。症状感觉早晚较重。患者一贯体健(幼时曾患过急性肝炎,治愈),从事电器安装调试工作,病前有过几次较强触电史,病程约1年。请楼主帮忙辩证治疗?感谢!!!

   现证:——神清,目明,舌质淡红,苔白,舌中有裂纹,边有齿印,脉弦细。大便正常,小便黄,浑浊。气短,多汗。偶有肉跳,全身不定。
   辨证:(幼时曾患过急性肝炎,治愈),从事电器安装调试工作,病前有过几次较强触电史,从症状分析肌表腠理开张,外邪乘虚而入局部血脉痹阻,循行不周而致血痹。
治则:益气固表,调和营卫。(黄芪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10g,白芍15g,黄芪20g,鸡血藤30g,当归12g,川芎8g,防风12g,钩藤15g,桑枝30g,大枣10枚,生姜10,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期间可以适当活动与锻炼。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4 23:18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3/24 23:03:27

误治辨析案例

    中医学的误诊误治案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提出变证,坏病,亦是误诊误治的总结,告戒后世医家慎用。例如《金匮要略》里的:“太阳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此为温针以助署邪的记载。又如《伤寒论》里的:“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这是误用艾灸伤阴,导致坏病的记载。
   
    针灸的辩证论治是一项既复杂又细致的临证辨治工程。例如问诊不详,诊察不细,分析不周,或不会“探幽发微”,“见微知著”,或主观认识违悖了客观实际等等。虽然临证力争四真实诊合参详周详,辩证分型严谨,论治力争合乎法规和选用处方力求中病的,常谨防误诊误治,但稍一疏忽误诊误治即可发生。正如方孝孺在《深虑论》篇中所说:“……常图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亦可发生祸患一样。
   
    本篇的病案是从1994年以来复查和总结的病历中,发现误诊误治之病历,通过证侯辨析,纠偏补弊后取得疗效的案例,筛选列举出来的。

    本篇举出了基础概念不清,检查不细,问诊不详,辨证有误,治则有悖,处方或补泻不当和难免误诊误治等五个方面的典型病历进行辨析。严格来讲,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有互为因果,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截然分开。为了便于读书学习,深入探讨,仅作为概括性划分。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4 23:07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3/24 23:04:32

基础概念不清

    缘由中医基础理论匮乏;或对腧穴功能认识不足,选穴组方不当;或多或对内伤杂病针治较少,习于症治疗的简单模式等等,都可导致误诊误治。例如:
    例一,病历: 阳痿,早泄
    患者张某某,男,38岁,1994年6月20日初诊。
   
    症状:患阳痿,早泄已2年。3年来夜间盗汗,五心烦热,多梦多寐,心烦易怒,健忘,咽干,渴不欲饮。近2年来逐渐出现阳痿,虽有性欲要求,但阴茎起时短而不坚,勃起短暂而精液排出。舌尖红,无苔少津,舌有裂纹,脉象细数。
   
    治疗经过:患者曾在本市某医院针治10次,所取腧穴据患者讲有关元(加灸),肾俞,三阴交,合谷,足三里等,医生是按肾阳不足治之。不仅无效,反而盗汗,五心烦热,多梦少寐,心烦咽干等症加重。即来我院求治于针灸,以肾阴不足,心火亢盛直之阴虚火旺,热爱耗阴津,宗筋失养之阳痿证侯施治。针泻神门补复溜,配泻风池,施用滋阴清火交通心肾,佐以清脑安眠之法。每隔1-2日针治一次,针治15次,不仅阴虚火旺证侯治愈,阳痿早泄亦随之治愈。
   
    辨证:本例阳痿早泄是继于阴虚火旺1年之后而出现的。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则多梦少寐,心烦;阴液不足,水不上承,周围咽干,渴不欲饮;心母火旺则养子气,故肝盛易怒而心烦。“肾主封藏,又主五液”。肾阴不足,失其封藏,加之心火亢盛,迫液外泄,故而盗汗;盗汗日久,更伤阴液,阴液不足,宗筋失养,故而阳痿,阳痿继于阴虚之后。阳痿,早泄并有性欲要求,则是阴虚火旺,相火妄动之故。舌尖红,少津无苔,舌有裂纹,脉象细数,五心烦热等,均属阴虚火旺之征。市某医院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之,施用温补肾阳以益宗筋之法,违悖病因病机,与治则相反,故而不仅无效反而加重,所取腧穴也繁多杂乱。这都是中医基础理论匮乏,尚未详问伴有症状,而仅根据主诉治之。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4 23:10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3/24 23:05:58

虚劳

    例二,患者陈某某,男,48岁,于1997年9月12日初诊。
   
    症状:3年多来一直头晕耳鸣,烦燥易怒,咽干舌燥,多梦少寐,腰膝酸软,面部烘热,颧红,脉象细数。西医曾以脑神经衰弱之不效,中医曾以阴虚火旺久治,终不见效。
   
    治疗经过:3年多来曾在本市几家医药经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多次更医,西医均以脑神经衰弱治疗无效,中医曾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治之,给以“六味地黄汤”不效,改用“知柏地黄汤”,“杞菊地黄汤”等方加减化裁治之,复感虚火上炎加重。前来本科针治,又以阴虚火旺和阴虚火旺上扰阳明之证侯治之,针治6次诸恙依然。
   
    本案多方会诊,详查舌脉,观其舌苔薄白,按其寸脉显现沉细数而无力;问及二便,溲清便溏,并感到下半身有冷感,性欲减退,冬季畏寒明显于常人。确认属于阴不敛阳,阳气浮越,火不归原之病机治之。针补关元,复溜,肾俞(时而改补太溪)温补肾阳,滋阴摄纳,使之火归原,针治10次而病减大半,继治10次而告愈。
   
    辨析:本例误治之因,主要是前医其次概念不清,混浊了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和真阳不足,但有其病理上的共性和个性。如果 通过会诊,仅以便帽症状施治,误诊误治必然无疑,用以滋阴降火之法,当然无效。
   
    本例在会诊时的分析是:阴虚火旺和火不归原二者共同具有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多梦少寐,咽干舌燥,面部烘热腰膝酸软等症状。然其鉴别之处:本例还有溲清便溏,下半身感冷,冬季畏寒明显于常人和性欲减退等肾阳虚于下之症状;其舌苔薄白不是舌红少苔,其脉似属细数,实属沉细主里虚,西湖而无力是虚火不是真火,故确诊属于阴不敛阳,阳气浮越于上,真火虚于下之火不归原证侯。今改补关元用以温补真阳,温阳以安宅,配补复溜,肾俞(时而改补太溪),用以滋阴摄阳,引而归之,以阴中求阳,使阴平阳秘,火安其宅,以回坎离之位收效。即所谓“导龙人海,据其窟宅而招之”。
   
    例三,病例痹证

    患者张某某,女,45岁,于1996年4月25日初诊。
   
    症状:3年亲因睡卧潮湿新居之处,而患两膝关节肿痛,下肢沉重,肿重于痛,局部微凉,活动欠灵,阴雨感寒加重,时轻时重。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沉均属正常,局部X线拍片无异常。近3个月来曾以寒痹治之,微凉减轻,膝肿仍存;改用针灸治疗不效反重;又更医仍以寒痹治之,内服中药,外贴寒气膏药,终成现证。即来求治于针灸。
   
    现证;两膝关节红肿热痛,触之发热,痛不可近,伸屈不利,仅能屈曲扶杖行走,并出现口苦咽干,渴不欲饮,脘腹觉热,面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有力等症状和体征。
   
    治疗经过:详问治疗经过,方知用西药无效,在外院以寒痹治之,给以川乌,草乌,桂枝,细辛,姜活,独活等药,连服了3剂后,膝部觉热但湿肿未消。更医针灸膝眼(加艾条)3次不效反重,又更医认为前医用药效微,仍以寒痹治之,方药基本同前,8剂之后,即出现现在证侯。
    本案以燥热伤及胃肠及膝,出现胃肠燥热忽然膝关节由湿痹化热已成为湿痹证治之。首先针泻中脘,下脘,天岖,足三里之“胃肠承气方”,攻下腑实,针治4次后胃肠实证明显好转。再治湿热痹证,改泻曲池,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清热化湿,活血和中之法,针治10次而告愈。
   
    辨析:本例误治之因,主要是前医基础概念不清,将痹证中的湿痹误诊为寒痹。患者两膝关节肿痛,肿重于痛,下肢沉重,为湿邪下注所致。阴雨感寒加重,是为外湿痹之故。湿属阴邪,故感膝微凉。湿痹症状非常典型,与寒痹,风痹很易鉴别。前医草率以寒痹施治,给以燥热之品治寒而未祛湿,故局部凉感减轻而湿肿仍存;针灸膝眼以增局部郁热;更医又未详查细问病患特征,以为前医用药有效(凉轻),但未达到祛寒的目的,复以寒痹治之,复用温燥之品,连服8剂,更增燥邪,更伤阴液,致使胃肠出现燥热,膝关节湿郁化热,以致最终造成膝关节红肿热痛之湿热痹症。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气有该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本案第一处方是“胃肠承气方”攻下腑实,待胃肠腑实好转,改用第二个处方,方中针泻曲池,阴陵泉热利湿,加泻三阴交用以活血止痛,加泻足三里既有整体治疗的通肠和胃的作用,又有局部治疗的消散膝部湿热的功效,故而终告治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5 12:20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3/28 21:49:42

激素依赖型哮喘病机特点及演变规律

    近年来,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中气道炎症学说的建立,具有强大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吸入型糖皮激素已成为哮喘治疗的一线而广泛应用临床。但并非所有哮喘患者对此治疗都敏感,还有部分哮喘患者需要长期大剂两口服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症状,停药或减量即可导致哮喘复发或加重,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此类被称为激素依赖型哮喘。激素依赖型哮喘属于难治哮喘范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对本病的治疗,西医多采用免疫抑制剂为主的非激素类药物进行替代或部分替代激素治疗,但疗效并不可靠,且毒副作用较大。导师武维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针对本病病机特点及演变规律,以乌梅丸加减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激素依赖型哮喘的中医病机特点及辨证论治阐述如下。

    激素依赖型哮喘归属哮证范畴,同样具有哮证风盛,气逆,痰阻,血瘀,正虚的基本病机特点,而激素依赖型哮喘患者因病程长,病情重,存在激素应用的不同时期,因此其病机特点及演变规律更为复杂。阴虚火旺,痰热互结:此证多见于激素应用之初,激素可视为中医纯阳壮火之品,大剂量长期应用的易使阳气阳气亢盛,火热之邪内生,尤其是患者素体阳盛,或平素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者。可出现满月脸,水牛背,妊娠腹以及壮热,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燥动不安,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或浮滑大等火热炎上症状。而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长期大量应用激素易灼伤肾水,日久多由实热证转化为虚热证或实阴亏证,多表现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耳鸣,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阴虚火旺之证。同时热邪炼液为痰,若患者素有痰湿中阻,寒痰热化,则可见胸憋,喘息难以平卧,气粗痰鸣,痰黄黏量不多,排吐不利,两肺散在干啰音,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

    阴阳两虚,寒热错杂;此证多见于撤减激素过程中,应用激素后哮喘症状得以缓解,开始逐步撤减激素,由于外来助阳物作用力,加之本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出现阴阳失衡,寒热错杂之势。在这一时期患者本虚标实之证愈加明显,患者既有气急,烦躁,口苦,舌苔厚腻之气译郁化火之热象,又有手足厥冷,痰液稀,脉沉之寒象;既有气急,痰鸣,脉滑之邪实征象,又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喘甚,汗出,舌胖边有齿之正虚征象。

    肾阳亏虚,痰瘀互阻:此证多见于撤减激素后,阳虚失去纯阳之品的支持而更加明显,表现为肺脾肾心阳俱虚,肾阳亏损尤为突出。肾阳为一身阳气根本,阳气亏虚则布津行血无力,故痰阻血瘀。痰瘀郁久,蕴而化热,2瘀热互阻,内伏于肺,患者出现胸憋,动则尤甚。面色咣白,形寒怕冷,腰酸腿软,心慌气短,乏力自汗,尿多便溏,极易外感等症,

辨证论治

    激素依赖型哮喘总的病即特点为虚实夹杂,寒热兼见,阴阳俱损,气血同病。虚以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为多见,实周围以络瘀,痰阻,风伏,气滞为关键。在激素撤减过程中,存在着撤前阴虚火旺证侯为主,撤中以阴阳两虚证侯为主,撤后以肾阳亏虚证侯为主的病机演变规律,而痰瘀互阻则贯穿整个激素撤减过程的始终。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应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而《伤寒论》厥阴证主方乌梅丸寒热并用,阴阳双调,清补兼顾,散收结合的特点与激素依赖型哮喘病机特点甚相吻合。根据各期病机特点,制订激素撤减前滋阴降火,清热化痰,激素撤减中寒热中寒热同调,阴阳双补,激素撤减后温肾助阳,降逆平喘的基本治疗原则,以加减乌梅丸治之。具体辨治与用药如下:

    滋阴降火,清热化痰:对于激素撤减前以阴虚火旺,痰热互结为主要证侯特点者,当治以清补,故以滋阴降火,清热化痰为法,拟养阴乌梅丸治之。药用乌梅,当归,细辛,附子,桂枝,黄芩,太子参,黄柏,白芍,生地等。在乌梅丸基础上,重用乌梅之大酸,以酸属木,先人肝,取其敛肝熄风,养阴生津而有柔之功;加知母,生地以滋阴降火,白芍养阴和营,黄芩清泻肺热,共奏滋阴降火,清热化痰之功。

    寒热同调。阴阳双补:对于激素撤减中以阴阳两虚,寒热错杂为主要证侯特点者,当治以调补,故以寒热同调,阴阳双补为法,多守乌梅丸原方以气血双调,寒热互济。药用乌梅,细辛,黄芩,当归,附子,椒目,桂枝,太子参,黄柏等。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证主方,集酸苦甘辛于一方,阴阳双补,气血同调,寒热并施,标本兼顾,与激素依赖型哮喘呈现的寒热兼见,阴阳俱损,气血同病,厥阴风动气逆的病机特点甚相吻合。乌梅丸调肝正可以理肺,使厥阴风木复其条达之性,肝气能生发上达,则肺气自可从容兼降,理法方药可谓丝丝入扣。

    温肾助阳,降逆平喘:对于激素撤减后以肾阳亏虚,痰瘀互阻为主要证侯特点者,当治以温补,故以温肾助阳,降逆平衡为法,拟温阳乌梅丸治之。药用乌梅,当归,细辛,干姜,附子,补骨脂,仙灵脾,肉桂,黄芩,赤芍,太子参,黄柏等。激素停用后,由于久病及肾,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因此肾阳亏虚更为明显,此时应温阳补肾以培补根本,重用附子,干姜,细辛,同时以肉桂代桂枝,并加用仙灵脾,补骨脂等甘温补肾之品,以达温肾助阳之效。

典型病例

    靳XX,44岁,支气管哮喘史10余年,每逢季节交替或情绪波动时发作。曾口服强的松2年,后开始逐渐撤减激素,但减至强的松5mg/d后就不能再减量,减量即复发哮喘,此次因受凉感冒后哮喘加重来诊。症见:喘憋不能平卧,咳痰黄白相兼,痰不易咳出,气短,动则汗出,心烦口苦,口唇紫绀,腰酸膝软,四肢厥冷,夜寐不安,纳呆,大便干结,小便尚调,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略数。证属寒热错杂,痰瘀互阻之哮证,拟加乌梅丸治之。处方:乌梅15,当归10g,太子参15 g ,仙灵脾12g,黄柏9g,地龙10 g,黄芩12 g,椒目10 g,桂枝9g,赤芍10 g,生地12 g。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5剂后喘憋好转,痰色变白易咳出,夜能安卧。随症加减1月余,将口服激素给为普米克都保100mg,一日三次吸入。继服中药半年,诸症皆平,但激素不能完全撤停。后采用调整肾中阴阳,活血化痰,止咳平喘等法间断调治一年余,激素停用。

结语

    激素依赖型哮喘总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寒热兼见,阴阳俱损,气血同病。虚以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为多见,实则以络瘀,痰阻,风伏,气滞为关键。乌梅丸寒热并用,阴阳双调,清补兼顾,散收结合的特点与激素依赖型哮喘病特点甚相吻合,根据各期病机特点,以乌梅丸加减化裁辨证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可获良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8 22:19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3/29 19:53:05

古方治疗乳腺放化疗并发症

放射治疗和化疗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二者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它我一把双刃剑,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将正常细胞杀死,造成机体的气血耗伤,脏腑功能失调,使有的病热不能耐受其毒副反应,被迫中断治疗。相当部分的病人未死于癌症,而死于放化疗,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而合理运用中药则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减轻患者症状,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庸俗可以避免癌症的转移和复发。笔者就临床中放化疗常见症状的治疗归纳如下。

  放化疗后常见症状及治疗

  如暖气呃逆,恶心呕吐,心烦不宁,神疲体倦,大便失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脉细弱。中医认为是邪毒内侵,脾失健运,胃内浊气不降上逆所致。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5g,白术9g,苻苓10g,黄芪15g,陈皮9g,半夏9g,佛手9g,木香9g,瓜萎20g,竹茹9g,旋覆花9g,焦三仙9g,水煎服,每日二次。
  如厌食,恶心,四肢酸困乏力,嗜睡。证属湿阻中焦,脾失健运。治以利湿化浊,健运脾气。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味;藿香9g,厚朴9g,半夏9g,苻苓15g,佩兰9g,紫苏9g,苍术9g,陈皮9g,石菖蒲9g,水煎服,每日二次。
  如头晕眼花,口干唇燥,牙龈,咽喉疼痛,虚烦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证属阴虚津伤。治疗宜益气养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0g,麦冬10g,知母12g,天花粉30g,太子参15g,生龟板(先煎)30g,鳖甲(先煎)15g陈皮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二次。
  放化疗使机体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白细胞数下降,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毛发脱落,四肢酸困,月经延期,量少色淡,舌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证属气血两虚。治则气血双补,滋补肝肾。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15g,党参20g,当归10g,熟地10g,黄精15g,龟板胶(烊化)10g,阿胶(烊化)10g,补骨脂9g,枸杞子10g,茜草9g,女贞子9g。水煎服,每日二次。同时嘱咐患者不必惊慌,要对白细胞下降心理准备,要知道这一现象的必然性和可恢复性。
  放化疗并发患肢水肿。由于局部脉络阻滞,血行不畅,而出现上臂刺痛,舌紫暗等症,证属瘀血内阻。治宜疏通经络,散瘀行滞。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9g,红花9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2g,姜活9g,独活9g,没药6g,香附9g,地龙6g。水煎服,每日二次。同时可以用中药煎汤熏洗,疗效甚佳,方剂如下:姜活,独活,红花各15g,鸡血藤30g,细辛3g。水煎熏洗,每日一次。

  讨论

  目前化疗药物还存在着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大等缺点,特别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有的还有远期毒性,疗效不理想。针对上述这些问题,中医应以扶正固本治疗为主,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细胞增殖,保护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并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乳腺癌患者明显存在内分泌激素及受体异常,化疗对患者的质料作用一部分是通过干扰患者机体内分泌机制而实现。扶正固本方药对乳腺癌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对患者卵巢功能有保护作用,与化疗造成的对机体内分泌机制的影响具协同作用,减轻了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疗效。
   在放化疗过程中,患者宜饮食清淡,应选择富有营养,清淡,少渣,细软食物,如半流食及新鲜瓜果汁,忌辛辣等刺激食物。恢复后,可适当增加一些高蛋白,高营养食物,但不可过于滋腻。
   乳腺癌患者还应适量运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把脏腑的代谢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9 19:54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3/31 19:36:44

针刺治疗肾绞痛50例

    在临床治疗50例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10-19岁者10例,20-29岁者30例,30-39岁者5例,40-45岁者4例48岁者1例;尿常规红细胞(+)10例,红细胞(++)15例,红细胞(+++)25例;尿路X线平片提示,左肾结石10例,右肾结石5例,左输尿管中段结石12例,右输尿管中段结石8例,膀胱结石10例,未发现阳性结石5例。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患侧耳穴膀胱,输尿管,肾区的压痛点,体穴取外关,阴陵泉,至阴。手法:依次针刺患侧至阴,阴陵泉,外关,耳穴膀胱,输尿管,肾区的压痛点。以山峰穴位均直刺留针,按穴位所在部位的肌肉丰厚情况决定针刺的深浅度,得气后留针15min,期间用捻转手法加强刺激1次。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在肾绞痛发作时,经针刺至阴穴后疼痛立即缓解10例,针完全部穴位并行捻转手法后疼痛缓解者40例。其中10例用杜冷丁疼痛仍不缓解者,经针刺诸穴得到缓解。在4次后2-3h疼痛复发者,可再刺上订述穴位,仍可使疼痛缓解。本组肾绞痛患者针刺镇痛有效率为100%。

   典型病例

陈某,女,30岁。剧烈运动后,致右肾绞痛,伴恶心呕吐。尿常规红细胞(++)。经肌注杜冷丁100mg,阿托品0.5mg,1h疼痛不减,后改用针刺,5min后疼痛缓解,4h后疼痛复发,再刺,疼痛缓解,未再发作。

   讨论

   疼痛的产生是由于气机受到干扰而致。脏腑经络血阻塞不通,发生“脉满”“血少”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疼痛。“脉满”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炎症引起病边部位的充血;“少血”相当于病变局部组织缺血而产生疼痛。《内经》指出:“用针之道,在于调气。”针刺可以使脏腑经络的气血通畅,运行正常,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至阴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出的井穴,可治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等症,有改善泌尿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和缓解痉挛的作用。阴陵泉为足太阳脾经脉气所入的合穴,可治腹痛,水肿,黄疸,小便不通,失禁,膝痛等症,该穴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主治胁肋痛。耳为宗脉之所聚,通过有关耳穴的针刺,能调理内脏诸气。故针刺以上各穴能起到缓解肾绞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31 19:39 编辑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3/31 19:41:12

针刺治疗失眠51例

一般资料

   本组对符合纳入标准而又不在排除标准之列的51例失眠患者进行观察。病人均系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0岁;病程最长者21年,最短者2个月;有29例曾经中西药物治疗。
    诊断标准:失眠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ND-2-R)1996年修订标准中失眠症诊断标准制定:1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及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中医辨证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治疗以属阴虚火旺证为主。必备症状:失眠或多梦易醒。次备症状: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心悸,健忘,烦燥易怒,舌红或舌尖红少苔,脉数或脉细数。凡必备症状加次必备症状3项,辨证即成立。

   治疗方法

   主穴;大椎,风池,神门,内关,三阴交。配穴头痛头晕甚者,加百会,太阳,印堂;性情急噪易怒,加肝愈,太冲;善惊易恐者,,加心愈,胆愈;体虚,腹胀,纳差,加足三里;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加肾愈,太溪。得气留针30min,期间行针2次,用提插捻转运气手法,每日针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5天,继针第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暂停服安眠药。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经针灸治疗后,患者入睡容易,且睡眠时不易醒觉,睡眠时间达7-8h者痊愈:患者睡眠时间达5-6h者为显著;睡眠较治疗前好转者为有效;经治疗7次以上,失眠无好转者为无效。
   本组痊愈32例,占63%;显著13例,占25%;有效3例占6%;无效占3例,占6%,总有效率为94%。其中经针灸1个疗程治愈者13例,经2个疗程治愈者12例,经3个疗程治愈者7例。

   典型病例

   邓某,女55岁,2003年5月24日初诊。主诉:失眠10年,近1年加重。伴头痛,健忘,神疲乏力,多梦,心悸,耳鸣,腰酸。长期服用安定,夜间睡眠时间2-3h,舌淡红少苔,脉细。证属心肾不交。取大椎,风池,三阴交,内关,神门,足三里,安眠穴,心愈,太溪,太阳,印堂,悬灸百会。每日1次。经治疗1个疗程后,病情改善,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夜间能睡4-5h。经治疗40次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每日睡眠7h,随访半年未复发。

    讨论

    中医学称失眠为“不寐”,西医称之为“神经衰弱”。中医认为失眠与许多病症有关,其中心,肝,脾,肾的虚损为主要原因。由于气血,脏腑失于调和,阴阳逆乱而使阳不入阴,阴不敛阳,神不守舍,故而发病,西医则认为脑功能的紊乱,植物神经的异常兴奋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故“养心安神,恢复脑功能的平衡协调,抑制植物神经的兴奋性”是治疗失眠的关键所在。主穴中,三阴交,内关,神门养心调神;百会系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具有温养诸脏,安神健脑,镇惊熄风等作用 ;印堂,太阳,大椎调畅脑部气机,针之可以刺激大脑皮质,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植物神经的异常兴奋。背愈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所,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促进阴阳的平衡。故对于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者,针其心俞,脾俞可补养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者,针其心俞,肾俞,使水火相济以补益心肾;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者,针肝俞以清泻肝火;心虚胆怯,心神不安者,针其心俞,胆俞,大陵,丘嘘以安神定志。安眠穴属经外奇穴,针刺之能镇静安神。诸穴相伍,针灸并施,使阴血得生,心神得养,共奏“养心安神,镇静安眠”之功。针灸治疗失眠见效快,疗效显著,经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临床病例分析浅谈(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