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丸新用
驰名中外的六神丸,是家庭常备良药之一,沿用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它主要由牛黄、麝香、蟾酥、雄黄、冰片、珍珠6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等症,加之它有易服、高效、速效等特点,故深受人们青睐。近几年来,通过药理研究,发现它还有强心、抗惊、镇静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随之又开拓了一些新的用途。流行性感冒六神丸具有抗病毒作用,不论有无咽痛红肿症状,均可应用。成人每次10粒,一日3次,一般服至次日体温可降至正常,周身乏力等症也明显好转,若能合用复方扑尔敏片,则效果更佳。
流行性腮腺炎每次服六神丸5-8粒,一日3次,同时取六神丸10粒研碎成粉末,以食醋调和涂患处,,可超过肿胀范围0.5厘米,用纱布固定,每日换一次。
哮喘3岁小孩每次服六神丸10粒,一日3次。服后1小时,症状减轻,3日痊愈。若成人患者伴有心衰,每次服六神丸20-30粒,每小时1次,连服2-3次,病势可化险为夷。
牙痛凡龋齿合并感染、牙根周围炎、牙龈炎、牙髓炎等引起的牙痛、或中医辩证为实火牙痛,均可用六神丸治疗。每次含服4粒,3小时1次。同时用10粒研末,以醋调成糊状,涂于患者。对症状较轻者,可用药棉将六神丸10粒裹成条状嵌于患处,一日3次。
中耳炎用六神丸60粒、枯矾6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调匀,用药棉捻干脓后,将药末用洁净塑料管或麦管吹入耳内,1日1次。
乳痈孕妇产后,若发生乳房红肿痛,触之有包块,伴有口苦干喜饮,大便干结,小便黄,可用六神丸治疗,每次10粒,一日4次。
同时,取六神丸30粒研末,以适量凡士林调匀后,外敷患处。
静脉炎由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局部红肿热痛,可见蚯蚓样硬结,可取六神丸10粒研碎,以陈醋或米醋调成糊状,连敷1周。
软组织损伤取六神丸90-180粒研碎,用白酒适量调匀,涂于患者,每日3-5次。
蛲虫病患儿晚间入睡前,用温开水清洗肛周,取六神丸5粒纳入肛内,再六神丸10粒用水研磨溶解,涂搽于肛周。
滴虫性阴道炎病人临睡前用温开水清洗外阴,上床后呈仰卧位,自取六神丸15粒塞入阴道,每晚1次,经期停用。
皮肤溃疡取六神丸60粒,加适量枯矾、冰片研成细粉撒于溃疡处,进行包扎,每日一次。
带状疱疹每次服六神丸5-10粒,一日3次。也可以同时取六神丸5粒,加醋2-3滴研磨成糊状。外涂患处,一日2次,能提高疗效。
丘疹性的荨麻疹又称细皮风疹,于四肢及躯干起风团样疱疹,色淡红,呈纺锤形,顶端见针尖样水疱,瘙痒异常。取六神丸30粒研成细粉,用冷开水调匀,外搽患部。
粉刺、痱子每日早晚各服6粒六神丸,待病愈后。每日服半量,巩固疗效7-10日。
寻常疣取六神丸5-10粒,用醋研成糊状敷于患处,用胶布固定,一般5-7日可结痂脱落,最长至20日痊愈。
鸡眼先用10%洗必泰液消毒,用利刀削去鸡眼表面的角质层,以出少量血为度,然后用10%盐水浸泡20分钟,使其软化,再取六神丸6粒研细粉,用陈醋调成糊状敷患处,用胶布固定,3日换药1次。
需要指出的是,六神丸除小儿慎用、孕妇与新生儿及过敏者禁用外,由于六神丸含有雄黄,不宜与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富马铁片等用服,否则会降效或失效,更不宜与硫酸阿托品、山莨岩碱(654-2)等合用,不然会促使雄黄氧化,增强毒性反应。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0 21:47 编辑 ]
风寒与风热的辨证治疗
刘XX,男,16岁,2006年10月22日就诊。现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脉浮,苔薄白。证虽为太阳中风却不甚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生姜30克、红糖3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风热感冒
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张XX,女,20岁,于2003年9月20日就诊。
症状: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脉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三天后随访已愈。
按: 风热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药,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该病类似现代医学的上呼吸系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单纯型流行性感冒
临床上罹患此型的病人最多,发热较高,体温会急速上升到摄氏三十九度至四十度左右,发烧持续四到六天左右,才会慢慢下降。
发病的初期会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疼痛等症状。
病毒侵袭上呼吸道後,出现头痛、发烧、畏寒、乏力、全身酸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泻、便秘等消化道之症状。
毒血症状严重时,常常呈现全身乏力、表情冷漠、脸部潮红、脉搏及呼吸加快,有时甚至会发生虚脱。女性患者可能月经不规则、月经提前,也会使部分孕妇发生流产情形。比较特殊的现象是全身乏力,常常在发烧期或退烧後数天内,有明显的疲倦感觉。
(二)原发性肺炎型流行性感冒
临床上,幼儿及老人最易罹患此类型感冒,症状是高热不退、呼吸急促、胸部疼痛、支气管痉性咳嗽,偶有咯血现象,病程往往延至三-四星期才能获得改善;也有部分患者因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中毒型流行性感冒
比较严重的是因病毒经淋巴及血液循环侵入其他组织而使人中毒。
临床所见之症状为高热不退、神志昏迷;成人常有谵言妄语,幼儿也常发生抽搐。
部分患者会由於血管神经系统紊乱或肾上腺出血而导致血压下降或休克。
一般说来,感冒後预後情形都不错,但若体质虚弱,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其预後往往不佳,因此平时的预防就很重要。
平时应注意天气的变化,避免与患有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接触。
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以增强体力、增加抵抗力。
多摄取含有维生素A及C之黄绿色蔬菜及瓜根茎类及水果等,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
平时多喝水,以供调节体温及促进新陈代谢。
流行期,最好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降低被感染的机会。
感冒初期的迅速疗法如下:
1.小金桔三个榨汁,加些些冰糖备用。
2.将数根葱的根部及须切成细碎状,加入约五钱重的老姜片,放入两碗水,一并在锅中煎熬二十分钟後去渣。
3.加入榨好之金桔汁及冰糖,趁热服下,即有明显效果。
[ 本帖最后由 山茱萸 于 2007/3/21 22:30 编辑 ]
苍耳子治鼻炎的验方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曾患过慢性鼻炎,多少患者都服过中西药一大堆仍不见好转,用苍耳子治疗鼻炎有一定明显疗效。方法是:备苍耳子40余粒,将其捶破放入锅中,倒入香油50克,用文火煎炸。待苍耳子炸枯时,用筷子夹出苍耳子,然后把锅内的油盛到碗中。待油冷却后,装入玻璃瓶备用。使用时,用消毒棉浸油少许,于每晚睡前塞于鼻腔内,每天1次,1周即可见效。为防止夜间呼吸困难,轮流塞两鼻腔即可。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鼻炎内因以肺、脾、肾虚损为主,外因多以风寒侵袭或异气、异味刺激而诱发,目前国内外治疗这种病尚无特效药物,中医治疗有一定效果。苍耳为菊科一年生草本,苍耳果实名“苍耳子”,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入肺、肝经,《本草》记载此药有“蒸脑止涕”功效,具有发汗、散风湿、通鼻窍、止痛的作用,在民间和临床上作为鼻科要药,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并为历版中国药典收载。苍耳子鼻炎胶囊为我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四册收载品种。但鉴于苍耳子有毒,临床用药不要过量,且必须经过合理、规范炮制。慢性鼻炎需长期用药者,要当心药物慢性蓄积中毒,其中毒症状为食欲减退、流涎、呕吐、腹泻、精神萎靡、常倒卧、口渴,严重者可见黏膜黄染。
鼻炎的种类
鼻炎的分类,可分两大类,即过敏性与非过敏性。过敏性鼻炎大致可分成季节性与全年性过敏性鼻炎两大类:【过敏性】
(一)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病人进入花粉季节的最初症状通常就是打喷嚏,严重者其阵发性的喷嚏发作频繁,甚至整天都会,此与组织胺的释出有关。大量的鼻粘液分泌物,系粘膜下腺体受肥大细胞与嗜硷性细胞的介质刺激的反应,粘膜因其下的血管扩张与水肿导致鼻腔阻塞,不但会鼻痒,眼睛、皮肤也会发痒,眼睛看起来泪汪汪、泛红及各种程度不一的眼球周围表皮水肿,其他症状还包括喘鸣而感胸闷、喉咙灼热感等。
(二)全年性过敏性鼻炎
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不同在於,未治疗病例其粘膜看起来为炎性状态,打喷嚏、鼻痒及鼻分泌物很显著,但鼻分泌物较粘稠,甚至为黄色脓鼻涕。结膜炎较少,但常有不同程度的嗅觉及味觉障碍及因欧氏管功能异常所致的听觉障碍。
过敏性鼻炎在症状出现时,局部检查可见粘膜颜色苍白,其上覆被有粘液,有时使粘膜表面看起来似沼泽的湿胀。结膜有时可见充血样。鼻腔内有的可见鼻息肉,或因鼻痒而挖鼻孔引致的粘膜损伤。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通常是直接依其具季节变化的症状,及对树、草或花粉等抗原的皮肤试验阳性而诊断。全年性过敏性鼻炎,则是依整年的打喷嚏及流鼻水病史,加上对屋尘、动物皮毛等抗原的皮肤试验阳性而诊断;但有时常有困难,因为可能同时存在其他类型的鼻炎,如一些慢性鼻炎或对一些非特异性物质的过度反应所致,例如对烟、刺激味、冷风或强光等等。
【非过敏性】
除了上述过敏性鼻炎外,尚有许多不同原因引致的鼻炎,包括解剖上的阻塞、对一些非特异性物质的过度反应,如前述的烟、刺激味、冷风以及强光等,免疫力不足而引起的发炎、粘膜本身不正常如萎缩性鼻炎、粘膜上的纤毛活动不正常(原发性或续发性)、肉芽肿、恶性肿瘤、荷尔蒙变化如月经周期或怀孕期、不当使用药物、以及情绪变化等等。
(一)血管运动性鼻炎
在50多年前,人们认为绝大部分的鼻炎都是因感染引起,现在已知鼻炎另有许多致病原因并非由感染引起,其中血管运动性鼻炎,即是常见的此类疾病之一。鼻腔粘膜内含有许多腺体、血管网丛、以及自律神经的末梢丛,整个构成一个微妙的感应器官,今已知,交感神经的神经末梢控制鼻粘膜本身的血管收缩,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末梢则控制血管扩张及增加粘液腺之分泌。所以血管运动性鼻炎顾名思义就是因副交感神经兴奋而显示出症状,包括神经性血管、神经性肌肉、以及神经性分泌过度反应。因此,依其引发症状的原因此项疾病可分3类:
1.物理性因素的过度反应:
例如冷空气、温度突然变化、脚打湿、过度劳累、气压改变等等而引起鼻粘膜肿胀及鼻粘液过度分泌。
2.情绪性因素:
生活压力大时,有时可引起一些人的鼻粘膜过度反应的症状。
3.非特异性因素:
有不少情况的鼻塞及流鼻水,并无法找到明确的特异因素来解释,而这种病人反而可能占了此类病的多数。
因此,像绝大多数疾病一样,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病人也须靠详细的询问病史,是否有何种因素可能导致症状的发作。最明显的症状是打喷嚏、流鼻水及鼻塞,局部检查可见各种程度不同的鼻粘膜或鼻甲肿胀,鼻分泌物的流量不一,多为黏液。鼻分泌液检查少有细菌及嗜伊红性血球,此可与感染性鼻炎作监别诊断。
(二)感染性鼻炎
鼻腔的急性炎症症状在临床上是常见的。通常以病毒感染为起始,至今为止,约发现100种以上之病毒能够发生急性鼻炎。症状有鼻痒、鼻充血、打喷嚏、流鼻水(涕)、鼻塞等。病毒性鼻炎後,宿主抵抗力下降,而续发细菌性鼻炎或鼻窦炎。
中医治鼻炎
中医方面对於鼻炎之观察叙述有伤风鼻塞、鼻窒、鼻槁、鼻鼽、鼻渊、鼻痔等几种疾患。相对於现代西方耳鼻喉科学之比较分析,伤风鼻塞即所谓之急性鼻炎,是一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引致的鼻腔黏膜急性病理变化的疾病。鼻窒则是鼻塞,时重时轻,两侧鼻孔呈交替反覆发作,经久不愈,偶或伴有嗅觉失灵的慢性鼻病,相当於慢性鼻炎。鼻槁是以鼻内乾燥、恶臭,出现绿色痂皮脱落、鼻腔宽大无嗅觉为其特徵,又名臭鼻症,相当於萎缩性鼻炎。鼻鼽即是西医所谓之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全年性或季节性反覆发作之鼻塞、鼻痒、喷嚏、流清鼻涕的鼻部疾患。鼻渊是以鼻涕浓浊、鼻塞、伴随头痛、咳嗽为其主要特徵,有急慢性之分,相当於急慢性鼻窦炎。鼻痔即所谓之鼻息肉、鼻腔内赘生物,有单个或多个,可生於一侧或两侧鼻腔。综合以上之叙述可归纳如下:中医对於鼻病之病理变化的认知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所有病症的发生皆以内脏肺腑的病理变化为基础。由於缺乏西医现代化仪器之侦测和临床鼻部局部检查之训练,故对於鼻炎之病理概述,往往陷於大而玄之的解释。常见之病因病理有邪毒侵袭、肺脾气虚、胆经热盛、肾气亏损等几个方面。强调鼻炎致病之外在因子为风、热、寒、湿等邪毒侵袭所致。内在因子则为肺、脾、胆、肾等脏腑失调造成。对於鼻病之辨证,则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综合病人之局部和全身之症状,作出病症的诊断。其辨证之要点以鼻塞之情况,鼻涕的性质,嗅觉功能之改变,头痛、头胀加上全身脏腑辨证作为治疗之依据。鼻炎的中医治疗有多种方法,包括内治、外治、针灸及按摩等。内治法是针对不同病因病理施予不同功效之中药服用,如服用芳香药物可使鼻孔通畅,用寒凉药物清里热可解邪毒,用补气益血排脓解毒的药物,可治疗涕脓经久不止,虚性鼻病等。
外治法包括吹药、滴鼻、外敷和药物蒸气吸入等。针灸疗法则可使用针刺、穴位注射、耳针、埋线和悬灸等。按摩疗法则利用明力或暗力对治疗鼻病有关之穴位施行按摩,以达疏通经络,温行气血的作用。台湾地处亚热带,是属於潮湿多变的海岛型气候,在这种气候的影响下,加上日益严重之空气污染,罹患鼻炎患者为数甚多。病人除了接受西医耳鼻喉科治疗外,也有为数不少的患者求治於中医,主要是因为无法忍受服用西药所引发之副作用,加上民间流传之中药药性温和无副作用,长期服用可改变体质等不正确之观念促成的。其实中药对鼻炎之治疗有其优劣之处,若能和西药相辅相成,可大大提高治疗之疗效。现简单介绍几种主要鼻炎之中医疗法并和西医之治疗作一比较:
1.急性鼻炎:伤风鼻塞
临床辨证分风寒与风热两型:风寒型以鼻塞、流清鼻涕、鼻黏膜淡红肿胀为特点,同时伴有全身性之风寒表徵。内服方剂主要作用为辛温通窍,疏风散寒,其代表处方为通窍汤加减。风热型则以鼻塞、鼻涕稠黄、鼻黏膜赤红肿胀为特点,全身伴有风热之表徵。其服用方剂主要作用为辛凉通窍,疏风清热,如银翘散、桑菊饮等。不论寒热所引发之急性鼻炎,如果服用中药煎剂,可在数小时内缓解大部分症状,唯若改用浓缩中药(科学中药),由於疗效较差,需1-2天方可缓解症状,约需一周可以痊愈,比起西药之抗组织胺和去充血剂(decongestant),若不计较些微嗜睡和口乾舌燥之副作用,服用西药对急性鼻炎之疗效似乎快速多了。至於中医之外用药,滴鼻灵、辛夷花粉之吹鼻剂和针刺迎香印堂等穴道皆有短暂鼻通之效果。
2.慢性鼻炎:鼻窒
是以持续性鼻塞为其特点之慢性鼻病,主要是由於伤风鼻塞反覆发作致使邪毒久留、气滞血瘀,或因体质虚弱、肺脾气虚、邪毒滞留、阻塞鼻道。前者局部可见持续性鼻塞、涕多黏稠、鼻甲肿胀、硬实色暗。其内治原则主要需调和气血,行滞化瘀,如当归芍药汤等。後者鼻部可见交替间歇性鼻塞、鼻涕黏稀、鼻甲肿胀色淡,间或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晕等症状。其治疗则需健脾,补益肺气以 风通窍,如参苏饮、温肺止流丹等。外治法可用辛温通窍、 风散寒药物吹鼻或滴鼻。不管内治或外治,慢性鼻炎之治疗效果不佳且无法持久,故坊间许多中医师对鼻甲肥厚,阻塞鼻道呼吸之鼻炎患者,皆以鼻息肉告知,并施予腐蚀收敛之中药药粉如鶦砂散、明矾散等,涂抹於鼻甲黏膜表面。由於药物之作用,加上缺乏适当之局部治疗,使得有些病患出现黏膜粘连、鼻内恶臭、涕脓疼痛之并发症。近日有大陆文献报导,使用6%明矾注射液局部注射鼻甲黏膜下,使其组织硬化萎缩,可得鼻通畅之效果。
中医治过敏性鼻炎
是以突然反覆发作性鼻塞、鼻痒、流清鼻涕、打喷嚏为其特徵。其致病之原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或外在感受风寒,异气邪侵所致。对於过敏因子,中医方面甚少提及,故其治疗主要著重於脏腑辨证,再分别按肺、脾、肾之虚损服用不同之方剂。如肺气虚者可选用温肺止流丹,肺脾气虚者,选用四君子汤加补肺敛气的药物,若肾阴虚者可服用左归丸。外治方面可用芳香通窍的药物、滴鼻、吹鼻或用鹅不食草乾粉涂鼻。至於针刺和穴位注射药物,亦有多篇报导颇具成效,对於打喷嚏流鼻水有显著的改变,也可减轻鼻塞、鼻痒、眼睛痒等症状。至於有些中医强调长期服用中药,可以改善体质,根治鼻炎疾患,此应指非过敏因子引起之血管运动性鼻炎,由於服用一段时日之增强免疫功能之补药,故停药後确实数年未再发作,唯谓能根治此疾患,著实令人怀疑。至目前为止,对鼻炎中西医皆无根治之道。但若能善加利用,取其中西医疗之长处,可减少副作用,增强治疗之效果。不管任何年龄阶层的人,一年之中多偶会罹患或轻或重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的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所引起的,会在呼吸系统中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发炎,而造成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症候群。
流行性感冒的原因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滤过性病毒引起,所以愈接近患流行性感冒的人,或常在公共场所出入,被传染的机会很高。流行感冒主要是由於飞 传染,而且其病毒极易变异,人类对於变异後的病株缺乏免疫力,如未及时控制加以治疗,很容易便引起大流行。
依血清抗原的不同,流行性感冒可分为A、B、C型三种,其中各型又有许多亚型出现。A型及其亚型,常常引起全国性或世界性的大流行。曾经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的亚洲型和香港型流行性感冒,便属於此类型。B型及其亚型亦有引发、流行及散发的病例,目前也有广泛性流行的趋势。C型及其亚型所引起散发的病例,过去不曾流行过。
由於各型、各亚型彼此间抗原不同,所以没有免疫性效果。除了流行性感冒病毒外,引起流行性感冒的滤过性病毒,会伴随有腺病毒、科沙其病毒、RS病毒、呼吸道病毒、鼻病毒。
流行感冒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仅数小时或数天,发病的病程一般为七至十天,依临床所见,其症状之表现可分为单纯型流行性感冒、原发性肺炎型流行性感冒、及中毒型流行性感冒三种。
对早期肝硬化辨治验方
软肝缩脾方 :组成: 柴胡6克 黄芩10克 蝉衣6克 白僵蚕10克 片姜黄6克 水红花子10克 炙鳖甲20克 生牡蛎29克 生大黄1克 焦三仙各10克功能 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 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用法: 上方每周5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
方解
肝硬化早期表现为胁痛、腹胀、徵瘕等症,(迁延日久,后期多成膨胀,属中医“四大危症”之一)其形成,气、血、食、湿之郁是关键。诸郁不解导致血瘀结聚,形成徵瘕。同时,气血脏腑受诸郁所伤,功能失调,正气渐弱,多数属虚实夹杂之证,根据阶段不同,各有所侧重而已。肝硬化早期,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总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见症。治疗时,不宜因虚而纯用补剂,否则瘀结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气,与病无益。治以行郁活血,软坚散结,调整阴阳为法,达到软肝缩脾的目的。方中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开通内外,平调升降,受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之内热;水红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肠胃;鳖甲、牡蛎 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牌之功效。
加减运用
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片10克、香附10克;厌食呕恶,胁肋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九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6克、三棱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每日1丸; 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象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气血阴阳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淡面黄,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象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3克、吴茱萸3克;舌红尖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黄20克、拘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按语
本方系在“升降散”基础上加味而成。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诸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一小时,使精神放松。
[ 本帖最后由 山茱萸 于 2007/3/21 22:42 编辑 ]
甲亢——浅析
甲亢汤:组成, 白芍9克 乌梅9克 木瓜9克 柴胡6克 沙参9克 麦冬9克 石斛9克 白术6克 莲肉9克 桑叶6克 黑山栀6克主治: 甲状腺机能亢进(瘿证)。
功能:
以酸泻肝木为主,兼有强金、培土、滋水、和阳熄风之效。
用法:
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一煎。3个月为一疗程。俟病情稳定后(化验检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当按所服处方,剂量加3~4倍配制丸剂,每丸重9克,日2丸。服用九剂时间,不少于4~6个月,这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至为重要。
方解:
“甲亢”一病,属于祖国医学“瘿”证范畴。本文所指五法,即酸泻肝木,强金制木,培土荣木,滋水涵木,和阳熄风。用此五法是由本病病机要点在肝所决定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怒”,由于肝木亢盛,故本病患者多表现情绪急躁、易怒、手颤;肝开窍于目,肝之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吭颡,连目系,上出额……”,故突眼、甲状腺肿大均与肝经有关;消谷善饥是由于肝胆阳亢,灼伤水谷精微之气,所以引食自救;肠鸣腹泻、肢体倦怠乏力是由肝木乘脾所致;“阳加于阴谓之汗”,由于阳气亢盛,迫津外泄,故烦热汗出;木火相生,心火亦甚,以致心悸、失眠、面红惊惕、脉数。
总之,其病机要点在于肝阳亢盛,木横土衰,木火相生,灼伤阴液。故本方以白芍、木瓜、乌梅酸泻肝木为主,因白芍、木瓜、乌梅既无苦寒伤中之弊,且有敛阴止泻之益;柴胡配白芍,疏肝敛阴;沙参、麦冬、石料强金制木,以抑肝亢;莲肉、白术培土荣木; 桑叶、黑山桅清热平肝,和阳熄风;白芍、麦冬又可柔肝涵木。
临床应用此方时,可据患者之阳亢、脾虚、阴伤的孰轻孰重加减剂量,但酸泻肝木之法通用不变。
加减运用
一、关于突眼治疗:突眼明显的患者,在运用上述诸法治疗时,随病情好转,多数患者不但自觉眼突、眼胀有所改善,而且眼裂增宽现象亦有所改观。但在用丸剂调理时,需加白蒺藜、生牡蛎、夏枯草以加强疗效。
二、缓解心率问题:单纯中药治疗“甲亢”,心率的缓解较诸症为慢。可在方中酌加沙参、太子参、麦冬、生地、生甘草、生龙齿、生牡蛎、枣仁等味,以益气养阴、安心神。
三、关于含碘药物的应用:现代医学认为含碘药物不能根治甲亢。
临床观察,对重症甲亢或心率明显加快的患者,开始治疗时,于上述辨证论治诸法中,酌加海藻、昆布各9克,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疗效。但此类药不宜长期服用,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三个月。若单用或大量使用,有可能出现甲状腺变硬的不良后果。
临床治"面瘫"浅淡
李局长,男,42岁,江门人。于2006年5月19日初诊。主诉:于2006年5月15日因工作外出,甚感疲劳,当晚饮小量酒,发现口角漏水,右侧面颊骨部麻痹,当即第二天到医院治疗打针服药三天,未见疗效,反有加重之感觉。
现证:右眼闭合困难,右侧不能邹眉,口唇微歪向左侧,不能鼓腮吹哨,在吃饭时稍不主意口角流涎。脉浮紧,诊为面神经麻痹。
治疗以取太阳穴、风池穴、颊车透地仓、睛明穴、阳白穴、四白穴、人中穴、承浆穴、合谷穴等,十次为一个疗程,休息十至二十天再行第二疗程,手法先用泻后补,针灸注意面部保暧,预防复发。
5月20日: 经针灸五天,神志清爽,右面肌活动正常,额纹显露,眼能闭合,鼻唇沟显现,食物滞留颊内现象消失,胃纳佳,苔薄润,脉缓。再中药,以天麻白术钩藤饮加减:
菊花10 g,钩藤10 g,羚羊10g, 全蝎15 g,炮山甲10 g,天麻15 g,石决明20g, 僵蚕10 g,地龙10g, 薄荷10 g, 麦冬15g, 蜈蚣3条、葛根10 g,陈皮 10 g,丹参10 g,金蝉10只、白芷10 g,川芎6 g, 龙骨20 g ,牡蛎20 g,白芥子10 g ,鸡血藤10 g,川贝10 g,白疾藜10g, 甘草10g,水煎服。
经服中药、针灸患者自感经络已疏通,食欲增加,气血运行得复,风邪已祛,经络得濡养,故诸症得除。十天后患者称:经十多次针灸后诸症若失,十天来自感病情已稳定,视之面部丰满,活动自如,容光焕发,病已愈矣!
按:口眼歪斜是一种症状,引起面神经瘫痪原因颇多,由于病因不同,疗效与预后也各异,如属继发性(如乳突炎,肿物压迫)疗效较差,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引起疗效多不理想,且均需作针对病因治疗。本例形气本虚,加之感受风寒,遂致面部经气失调,经络、肌肉失养而致病,证与风邪中于脏腑或继发于他病之口眼歪斜有别,针灸对此类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满意。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如《灵枢-经筋篇》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贼邪不泻,在于络,肌肤不仁”。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口歪候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歪僻。认为此病是内因身体虚弱,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感风寒及外伤等所致。手足六阳经,以手足口眼歪斜。本例在治疗原则上,应以扶正除邪,温经散寒为主。祛风散寒而使面部经络功能恢复正常,使面瘫治愈。从穴性来讲,是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颊车、地仓、上巨虚是胃经穴,能调理胃经的经气,使胃经气血畅通;合谷是大肠经原穴,本经多气多血,能温通经络,以达气血旺盛,致使面部受阻经络功能恢复正常。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3 12:19 编辑 ]
面神经麻木《面部痉挛》浅淡!二例
颜面神经麻痹大多数患者突然起病,主要症状是:表现肌松缓不收,前额及眉间皱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鼻唇沟变平,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咀嚼咬鳃,唇颊沟积食,口角流涎。个别女性患者照镜时,发现自己的面容变丑陋,害怕见人。多数前来就诊的患者有情绪的变化,有的产生焦虑、恐惧、忧郁的情感,有的心情紧张,激动,有的患者担心治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而唉声叹气,内心充满苦恼。根据患者不良的心理特征,对患者耐心解释、安慰、同情、关心,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稳定患者的情绪,克服焦虑、忧郁感。并告知患者,如在患病期间心理上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可以导致体内病理生理的变化,促使病情发展。中医学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提高针刺的疗效,在针刺疗时要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使患者能保持镇定的情绪,密切配合治疗,获得适宜的针感,提高针刺的疗效。如果患者在焦虑、消极、紧张和不配合的情况下,就不能充分的发挥针刺的作用,影响针刺的疗效。中医辨证论治,二者也有共同之处。面瘫,中医古称为“口僻”、“口”一般均列入“风门”类疾病论述,甚至均可论为中风病。但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面瘫与中风有本质的区别。
现代中医对面瘫病的含义系指西医面神经麻痹,其中医的正名称为“口僻”面瘫是口僻的习用名,二者意义相同。本病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虽然现代将面瘫归于瘘病类,但指出了其病因为外风入中,故与古代将其归于风门也是一脉相承的---。
例一:陈XX,女,38岁,潮州市区人,于2003年2月7日初诊。
主诉:右侧面肌痉挛半年多。患者于半年前病口眼歪斜,在当医院经针灸、维生素B1、B12穴位注谢,口服:华佗再造丸,西药:维生素B1、B6,口眼歪斜有明显好转。半年前右侧下眼面、面肌,口角抽动,次数频繁,尤其吃饭、说话、阴天雨天明显。自觉右侧面肌拘紧,无疼痛,纳可,失眠多梦,心跳,二便正常。
检查:额纹存在,闭目,皱眉、耸鼻力弱,口角向右拘紧,不能鼓腮,右侧面肌蒌缩,齿时口角向右歪,鼻唇沟存在。脉沉细无力,苔薄白,舌质红。
辩证:风寒滞留,筋脉收引所致。
治宜:温散寒邪,舒筋缓痉。
针取:完骨同侧,行烧山火,外关双侧,重侧行气法,足三里双侧。每隔十天火针点刺四白,觀髎一次。治四次后,痉挛次数明减少,由发作频繁变成一跳动10次左右,每次持续1~2分钟,但跳动力增量加强。治疗十次后,眼睑、口角还抽动,但自已无感觉。治疗二十次后,痉挛基本缓解,面部痉挛拘紧减轻。治疗三十次后,阴雨天未出现痉挛。治疗四十次后。停针观察。2004年1月随访:现已停针八个月,病情基本稳定。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3 23:1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