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6/12/31 10:39:08

后遗证

【证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治法】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地龙、赤芍各15克,当归尾12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丹参、鸡血藤各20克。水煎服。

若语言不利者,选加石菖蒲10克,胆南星、郁金各12克。口眼喁斜者,选加白附子12克,僵蚕lO克,全蝎5克。兼肝阳上亢者,选加石决明、代赭石各30克,白芍、菊花各15克,钩藤20克,天麻12克。

2.中成药

(1)川芎嗪注射液,15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华佗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中风回春丸,每次1丸,每日3次。

(4)散风活络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血换解方(方药中验方)

处方:水蛭50克,郁金20克,川芎30克,共研粉。每次10克,每日3次。

(2)中风回春方(河南省中药研究所验方)

处方:当归、丹参、白花蛇、蜈蚣、地龙、红花、忍冬藤,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每日3次,每次5—6片,1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瘫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芪60克,川芎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水蛭末2克(冲服)。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补气活血汤(赖天松《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芪30克,当归尾12克,赤芍9克,地龙6克,牛膝15克,玄参12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天竹黄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5)五虫四藤汤(赖天松《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蜈蚣3条,地龙15克,乌梢蛇9克,土鳖虫9克,全蝎6克,鸡血藤25克,忍冬藤15克,络石藤20克,钩藤15克,黄芪90克,丹参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1/1 16:14:37

针灸治“中风”在临床上得到良好的效果

我国对急性期中风病一般以西医内科或外科急救诊治,有科研条件的中西医结合医院适当辅以中医针灸急救。当代许多针灸专家经过深入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中风急性期越早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其预后越好,自主意识恢复越早,后遗症越轻、越少,疗程也明显缩短。中西医有机结合能进一步提高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风病的恢复期一般在急性期两周以后至半年。此时病人神志渐醒,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肢体偏麻、舌强语謇或不语。该期疗程较长,不予治疗而自行恢复好转的可能性较小,故此期治疗对提高疗效、减轻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极为关键。
  中风半年或一年以后遗有肢体或语言、听力、视力障碍等为后遗症期。其证多见:视物不清、眼睑下垂或斜视、偏盲、舌强或短缩、语言謇涩、耳鸣耳聋、时感眩晕。患者虽然内风已熄,但精亏液耗、神气不充、窍闭血枯、正气虚弱、筋脉失养、神衰肢废,故其治疗颇为棘手,有的甚至难以康复,留下终身残疾。
  中风病中脑梗塞的康复治疗与训练一般来说应该在患者神志清楚,各项生命体征稳定2~3天左右即可开始;脑出血病一般在一周以后开始。中医及现代针灸的诸多疗法是中风病治疗康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中风的产生,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虽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但神匿窍闭、瘀滞不通,却是根本病机之所在。因此,通过针灸促其神醒窍发、瘀通血畅、正气来复是治疗的关键一环。急性期治疗宜早勿迟;选穴宜少勿多;刺激量以中和为度;针灸术式宜辨证施法。据了解,一些病人发病时病情并不是很重,但在病后特别是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仅用一些西药,虽然急性发作的病情被控制住了,但机体功
能恢复差,丧失了中医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非常可惜。

[ Last edited by 蓝天百云 on 2007/1/1 at 16:55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1/1 16:15:56

中风病中医针灸治疗的原则是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即施法、施方、施药、施穴。实践证明,中西医及针灸理疗诸法综合用于中风各期,是目前疗效较为显著的治疗方式,中风病患者和家属无论在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切不可忽略中医针灸这一重要手段。中风辨证分两大类型:中脏腑与中经络。中脏腑又分闭证与脱证。治疗脱证,多采用独参汤或参附汤救急,同时可针刺人中、关元、足三里或加艾灸神阙、气海、关元,以回阳救逆。治疗闭证,有的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醒脑静及羚羊角粉冲服以开窍启闭,辅以针刺人中、合谷、太冲、十二井穴,以醒神开窍。

[ Last edited by 蓝天百云 on 2007/1/1 at 16:32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1/1 16:16:54

中风中经络总属本虚标实,病因病机以风、火、痰、瘀、气、血立论,病位多在肝、脑,与心、脾、肾三脏息息相关。病期不同,病机随变,治法亦应调整。中经络临床可分四大证型:肝风窜扰型、痰火(热)闭阻型、阴虚风动型和气滞血瘀型。各型临床征候同中有异,立论遣方与用药施法施穴也各不同。对肝风窜扰型,中药治宜平肝熄风、潜阳降逆之法,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味,针刺取太冲、三阴交、太溪,十宣穴点刺放血。对痰火闭阻型,中药治宜清热豁痰、清心开窍之法,可用温胆汤加减化裁,针灸取大椎、内关、合谷、太冲、丰隆等穴。对阴虚风动型,中药治宜育阴熄风之法,可用地黄饮子加减,针
灸取太溪、肝俞、肾俞等穴。对气滞血瘀型,中药治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之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针刺取膻中、膈俞、血海、曲池、三阴交等穴为主。
以上诸型之辨证取穴应与按症状取穴相结合。上肢偏瘫一般选极泉、肩禺、曲池、手三里、尺泽、外关、合谷等。

[ Last edited by 蓝天百云 on 2007/1/1 at 16:29 ]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1/1 16:20:28

下肢偏瘫常选次?、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悬钟、三阴交、太冲等穴。语言障碍,取廉泉、金津玉液、通里、照海等。应注意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深度、角度及刺激量。同时,可以适当选择或配合艾灸、电疗等方法,随证施治。根据临床分期,施治选穴应有所偏重。急性期针灸以督脉、任脉,取穴为主,心经、肝经取穴为辅。恢复期以手足阳明经穴与手足厥阴、少阴经穴并重,交替取穴为主,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以平为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后遗症期除针灸治疗外,还应配合按摩导引之术及自我功能锻,炼等综合康复疗法。另外,中药之脐疗、外洗热敷、拔罐、各种灸法、刺血疗法、穴位注射及头针等各种特殊针法,均可灵活采用,不可拘泥。中风病属疗程较长的疑难重症,疗效好坏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与患者的自信心等心理因素和家属的护理等关系也较密切,加上综合中西医各种治疗手段,中风病的康复是大有希望的。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巨著《千金方》中所说:“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1/1 16:51:18

中风患者常见症状之一,轻则转舌不灵,言语蹇涩;重则舌体强硬,喑哑不语,中医称其为“舌痿”。中风失语在临床上分为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等,肖老认为:运动性失语者系支配舌肌及发音器官的运动神经麻痹所致,症情相对轻缓,治以近部取穴为主,可用廉泉、海泉、金津、玉液、天突等穴治疗,且针之辄效,甚可一刺而愈;命名性失语及感觉性失语系大脑高级语言中枢功能瘫痪所致,症情相对重笃,治以近部取穴和对症取穴并重,除用上述诸穴外,还可选用神门、通里、哑门、四神聪、内关、大陵、神堂、神道、心俞等穴治疗,但疗程较长,疗效亦逊于运动性失语者。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三类失语症均可远取阳明经穴足三里、丰隆、合谷等穴治疗,又因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故可再选用三阴交、脾俞等穴治之。上述穴位颇多,肖老临证时辨证用穴,每次取穴约为4~8穴,以冀效宏力专。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1/1 16:54:27

除不可深刺之穴(如哑门、心俞、神堂等)外,均可采用深刺法,一般为1~2寸,且用强刺激手法,舍此难以奏效。以用透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如:廉泉透海泉、内关透大陵、通里透神门、心俞透神道、心俞透神堂、哑门透风池、百会透四神聪等。至于天突一穴,可沿胸骨后缘刺入1?钡~2寸,刺入深度达3寸左右,但此穴一般不宜留针,一俟得气,即予退针。上述诸穴,均施泻法,只针不灸,每日针刺1次,7~10天为一疗程,间歇3~5天再施第2疗程,患者多在第2、3疗程中获愈,症情顽固者需治多个疗程。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1/1 16:58:40

临床病例一

案一:黄××,男,50岁。其子代诉:一周前患者始觉头重脚轻,步履飘浮,两臂酸胀,指端作麻犹如虫行,舌肌痉挛,言语不利。昨日上午突然跌仆,不省人事。经某医院检查,血压210/110mmHg;胸透主动脉弓扩大,诊断为“高血压病、舌咽神经麻痹”。经该院治疗后血压降至190/96mmHg。刻诊:面容苦闷,语言蹇涩困难,饮水则呛咳不已,脉象弦劲而滑,舌苔淡黄而腻,小溲短赤,大便干燥,证属肝阳上亢,痰结舌本使然。即取百会透四神聪、太冲透涌泉以熄风开窍;针天突、丰隆、内关、通里、廉泉以祛痰利窍;针少商(刺出血)、阙上、合谷以启喉扬声,经施刺1小时后,舌窍展转灵活,渐能说话,翌日,语言已转清晰,血压140/80mmHg,诸恙消退。

    按:高血压病及舌咽神经麻痹并见,亦即《千金方》所谓:“风懿者,奄勿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也”之症,方中选用天突、通里、廉泉、内关、四神聪等穴开启舌窍;合谷、丰隆调气行血以治“舌痿”;肾经上挟舌本,刺涌泉意在通利舌窍,诸穴共用有利窍除喑之功,故针后1小时即可言语。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1/1 17:08:44

临床病例二

案二:李××,男,65岁,家属代述:素有高血压病史,经常头晕发胀,手指发麻。一年半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向右侧歪斜,不能讲话,左侧偏瘫。经当地医院诊为“脑血栓形成”,经服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偏瘫已渐恢复,惟暴喑难言,历年半而不愈。刻诊:面容憔悴,舌缓不语,舌红苔黄腻,脉弦劲而滑。证属中风失语之候,治当平肝化痰,宁心开窍。即取百会、太冲、三阴交以平肝潜阳;取脾俞、丰隆以化痰浊;继取心俞、通里、哑门、廉泉以宁神开窍。均施以深刺、透穴、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针治1次,共针3次,患者诸恙消失,喉间遂能发音,语言如常。越3年随访。患者语言正常。

    按:本案舌缓难言,亦即《金匮》“唇缓失音……则为中脏,病之最深者也”之候,方中取哑门、廉泉、通里宁神开窍,为治标之法;取心俞、脾俞、丰隆、三阴交等穴既化痰通窍,又健脾益气调血,润泽舌本,为治本之术,诸穴合用,标本兼顾,虽年半之痼疾,亦可三刺而愈也。中风半身不遂,古称“偏枯”,因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血凝气滞,经隧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故体虚废不能用。中风不语为风痰上阻,经络失所致。

蓝天百云 发表于 2007/1/1 17:27:05

针灸治疗中风病历史悠久,见效独到。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即有明确记载:“偏枯(即半身不遂)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以后历代医家对针灸治疗本病各有论述,无论是取穴还是针灸方法,都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针灸工作者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使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和痊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传统的针灸方法以疏通经络为主,多取阳经穴,辅以阴经穴,对中风瘫痪的多数症状确有疗效。近来又有针刺“醒脑开窍”法应用于中风病的临床治疗,该法在选穴组方、运针手法方面进行了革新,以取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主要是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功能,醒神通络,因而显著提高了本病的治疗效果,使治愈率达到54.8%,总有效率达97.3%。我们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以上两个方法,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同时配合头针、穴位注射等方法,使针灸治疗更具针对性。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病人乐于接受针灸治疗,积极配合,克服了恐惧心理。以往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证实,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粘稠和聚集度,调整血脂代谢,扩张脑血管,增加脑部供血,从而促进了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论"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