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瘦燕、朱汝功医案
陆瘦燕、朱汝功医案-、内、儿科病 眩 晕(3例)
[例-]陈××男41岁干部南汇县中心医院门诊卡:公费588
初诊:1965年8月7日。患者素有哮喘,昨宵骤然眩晕。迄今10余小时昏晕不能行动,视物飞旋,胸宇痞闷,面色咣自,四肢麻木,语言低沉,脉迟缓小弦,苔自腻质红。经日:“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又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例病者,肺气素虚,子夺母气,以致脾土虚弱,健运失司,湿浊中阻,真气不能上达,髓海空虚。金虚木无所畏,厥阳升动,上扰清空,而致斯症。治拟健脾和胃,平肝熄风。
处方:
(1)取穴:太冲-,双足三里+,双 (-为泻,+为补)
(2)手法:提插捻转补泻结合努法,留针20分钟。
注:先刺足三里,先泻后补,运用阴中隐阳手法,在2分钟内针下感觉空虚,不断运用催气法,过4分钟出现针下沉紧,但无放散感觉,患者亦无明显反应。将针轻轻提至天部,用弩法向下斜插1寸许,患者主诉酸胀感觉沿胫骨直透足背冲阳穴,胸腕顿觉轻快。再将针提出1寸,照上述针向用力将针直插,努针不动,约1分钟后,患者即觉针刺感应透达足趾,并有微微跳动,主诉胸脘压迫症状消失,胸襟舒畅,眩晕减轻,留针20分钟。再刺太冲,进针得气后紧提慢按,并左右捻转约3分钟,大拇指向前用力推动l0余次,患者顿觉头部轻松,俯仰旋转自如,留针20分钟。起针后,即能行动,眩晕已平。 ,
复诊;1965年8月8日。昨天针后,眩晕已除,惟精神不振,四肢酸软,苔薄腻,脉细缓。再施和胃清浊之法,以图巩固。
处方:
(1)取穴:足三里+,双丰隆-,双
(2)手法:提插补泻法,留针5分钟。
次日随访;眩晕平,体力渐已恢复。
按:先贤沈金鳌曾云:“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则风因木旺而煽动。‘木又生火”,“风火相搏”,“头目因为旋转而眩晕”。此例病者,素有哮喘,肺金不足,子夺母气,脾失健运,化生痰湿,兼以金虚木无所畏,而致肝风时动,厥阴气火妄行,真气不能上达,髓海因而空虚,遂为风痰所扰,眩晕之证顿作,诸恙因故丛生。胸宇痞闷,面色咣白,四肢麻木,均是湿浊中阻、真气行运不周之故。陆师用健脾和胃之法,培土以养肺金,金盛得御木侮,此子复母仇之意。兼施平肝熄风之法,风熄阳潜,经水得平,脾肺散精,真气得行,故能效如桴鼓,-诊而病若失。在治疗过程中,陆师先刺足三里,用阴中隐阳手法,先泻后补(盖因诊得病者脉象迟缓而苔白腻,知其痰浊阴霭之邪阻滞中宫,不先泻其邪浊,正气难以来复)。运针二分钟后,先觉针下空虚,此为邪气已泄之象,乃用催气法,谷气大来,神气朝会于穴,觉针下沉紧,然后却用弩法,引导气火痰浊下降,此即“引而下之”之法,故针后病者顿觉胸宇舒畅,眩晕减轻。再取太冲,用提插泻法,以泄肝胆有余之阳邪,兼用搓法,连搓+下,以降肝气,针出而眩晕消失,诸恙悉除,再以和胃化浊之法,巩固治疗-次而痊愈。
[例二]陈××女33岁干部南汇县中心医院门诊卡:4577
初诊。1965年8月6日。眩晕耳鸣,颞颥胀痛,动辄呕吐,病已4年,劳累后每易发作。来诊时,眩晕大作,两侧颞部剧烈胀痛,视物旋转,两目难张,颈项牵制,头重不举,脉沉滑,舌胖质淡苔腻。患者素本肥胖,气虚痰湿偏重,烦劳引动气火,风阳挟痰上扰,清空之窍失宁,乃为斯症,治拟熄风化痰,升清降浊为法。
处方。
(1)取穴:颔厌-,双风池-,双听宫-,双太阳-,双支正-,双飞阳-,双丰隆-,双太冲-,双
(2)手法: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注:因患者初次接受针灸治疗,比较紧张,手法无法进行。太阳穴捻针5分钳。
复诊:1965年8月8日。针刺后,当天晚上头痛缓解,耳呜消失,但眩晕未平,且觉头胀、头重,泛恶纳呆,神疲倦怠,脉沉滑,舌胖质淡,再拟前方加减。
处方;
(1)取穴t颔厌-,双风池-.双太冲-,双支iE-,双丰隆-,双足三里+,双
(2)手法:捻转提插补泻法,留针lO分钟。
三诊t 1965年8月12日。治疗2次后,眩晕已平,头部胀痛消失,颈项仍有牵掣,仍宗上法。
处方t颔厌-,双风池-,双太冲-,双留针lO分钟。
隔3天随访,病已痊愈。
按:《丹溪心法》云:“眩晕者痰因火动也。盖无痰不能作眩,虽因风者,亦必有痰。”此例病者,体质肥胖,痰湿偏盛,又因烦劳气张,虚火妄动,化风鼓激痰浊,上攻清空之窍。呕吐泛恶,头重不正,脉滑苔薄,均属痰湿有余之象。陆师用熄风化痰、升清降浊之法,取颔厌、风池、太阳、太冲以平降风阳;取丰隆以化痰降浊;用支正、飞阳以止目眩。盖《百证赋》有谓;“目眩兮支正、飞阳,”支正为足太阳之络穴,飞阳为足太阳之络穴,同为本部之“入”穴,手太阳之脉抵目内眦,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此两穴相配,为同名经相接,“同气相求”以及。根结相应”理论的运用。取听宫以止耳鸣,与支正相配,是本标穴同用之法。-诊而病势骤减,再诊宗原方去听宫,加补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图治其本,三诊而病获愈。昔贤窦默有渭:“更穷四根三结,明标本而刺无不痊。”此例的治验,足证古人“标本”、“根结”理论的实用价值。
[例三]曹××男59岁退休职员龙华门诊卡:74343
初诊:’1963年6月24日。眩晕2月,头颅胀痛,终日如泛舟荡泊,兼有耳鸣,浑浑淳淳。虽迭经医治,未得显效,刻下眩晕如故,动则尤甚,时欲泛恶,两耳作痒,腹胀胸闷。脉来寸口左缓、右弦滑,颔厌强实,太冲、太溪盛大,舌边红,苔薄。此病者年逾七八,肾气不足,以致肝木失涵,肝风挟痰,上凌清旷,横侮脾土,故见斯症。宜益肾柔肝,佐以化浊。处方-(1)取穴:风池-,双百会-翳风-,双Ij:渚-,双太溪-,双复溜+,双丰隆-,双太冲-,双三阴交+,双
(2)手法:提插补泻法
二、三诊:证如前述,治宗原议。
四诊:眩晕稍减,纳呆脘闷悉解,寸口脉左右渐趋平衡,颔厌偏亢,太溪仍大,太冲略静,冲阳转盛,厥阳气火虽减,而未完全平息,中土渐有振复之机,惟痰浊尚盛,根蒂未拔,恐有反复之虑,姑拟效方增损。
1.针灸处方:
(1)取穴:百会-风池-,双神门-,双关元+太溪-,双肾俞+,双丰隆-,双行间-,双
(2)手法:提插补泻法。
2.中药:羚羊尖粉(先吞)0.6克石决明30克磁朱丸(包)
tsA明玳瑁(先煎)1s克伯‘沥半夏12克陈皮4.s克明天麻4.s克广郁金4.s克黑料豆浣绿够悔4.5 Yg自芍’克杞于9克4剂
五诊:调摄不慎,眩晕复作如前,再从啄意ft}入。
1.针灸处方:
(1)取穴:百会-风池-,双内关-,双神门-,双关元+太溪-,双行问-,双
(2)手法:提插补泻法。
2.中药:原方3剂。
六~+七诊:病情次第轻减,治从原意出入。
+八诊;予以滋肾柔肝、熄风化浊后,太溪、太冲脉均平,痰湿渐化,眩晕亦止,脉症相安,唰停治-个时期以观察之。
处方:风池-,双内关-,双关元+太溪+,双丰隆-,双行间-.双
+九诊:停治四旬,诸症皆平。近因琐事暴怒,厥阴气火陡盛,脾胃湿痰为肝火鼓激,上蒙清空,以致眩晕复作,面赤轰热。诊得脉来弦细,右大于左,太冲脉弦,颔厌又亢,柔肝化浊,再望转机。
1.针灸处方:
(1)耿穴;风池-,双颔厌-.双百会-关元+太溪+双丰隆-,双行问-,双
(2)手法:提插补泻法
2.Ffl药:磁朱丸(包煎)15克石决明(先煎)24克夏似草9克料豆衣9克生自芍9克甘杞孑9克竹茹4 s克杭菊)克夜交藤,克玳瑁片(先煎)9克3剂
二十诊:眩晕渐平,脉来转静,舌苔薄黄带腻,肝阳稍潜,而痰浊未化,法当滋水涵木、扶土化浊。
1.针灸处方;风池-,双百会-颔扶-,双关元+太
,1 83·
溪+,双丰隆-,双行问-,双中脘-
2.中药:磁朱丸(包煎)1s克石决明(先煎)30克夏枯草9克大自芍6克甘杞子9克竹茹4.s克枳壳9克赤白苓,克杭甘菊9克2剂
二+-诊:案不复赘,治从上方,停药。
二十二诊;眩晕复平,脉症相安,再停药观察。
处方,
(1)取穴:风池-,双颔厌-,双百会-关元+太溪+,双丰隆-,双行间-,双巾脘-(2)手法:提插补泻法。1963年12月7日随访:患者-切情况良好,各症次第消失,目前身体甚为健康。
按:《河间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之论,是风火致眩而立说者。此例病者,年逾七八,肾气已衰,水亏在下,火炎于上,木失水涵,风阳乃动,风火相煽,挟痰上凌清空,究其病本,患在肾亏。颔厌脉实,为风阳上盛之象;太冲、太溪盛大,为龙雷气火虚炎之故;舌边红,肝胆火炽所致;苔腻,风火挟痰之征。按脉论证,陆师用益肾柔肝之法,泻风池、百会,清空窍之热,以止眩晕。取翳风、中渚,清耳窍以上呜响。泻太溪、太冲是泄龙雷气火,补复溜足少阴之经金穴,是金生水之意。补三阴交,统补三阴,是为滋水养阴之法,泻丰隆以降痰浊。施用提插手法,以调和有佘不足之阴阳。四诊时耳鸣已止,太冲略平,冲阳转盛,是木火渐平,土气转旺之兆。故于原方去翳风、l『1渚,改太冲为行间,泻厥阴之荥火,以熄肝火之余烬;改复溜为肾俞、关元,以增补肾益元之功效,并佐以中药调治。五诊因调摄不慎,旧症又作。泻神明,安神以降心火,用内关,宽胸以化痰,续用中药佐治。至+七诊,病势渐减,乃宗原方续治。+八诊,太溪亦平,故改泻为补。至+九诊因怒动肝火,病又反复,仍宗前治,至二十二诊乃告痊愈。
·1 84’
然已三遭波折,固知阴虚之疾,图治非易。讨论眩晕-{_iE,《灵枢》以址气不足”立说,《素问》以“诸风掉眩”为论。后世诸贤,有河间主风火、丹溪主痰浊、景岳主虚损等说。降至晚清,沈金整又有外因.内因之分,认为外因者,或因伤风,或因火热,或因风痰,或斟风热,或因伤湿l内因者,有痰饮眩晕、气郁眩晕、肾虚眩晕,气虚眩晕、失血l『幺晕,阳虚眩晕等,但‘‘感发虽殊,总必由于痰盛”。本组前二例虽同属脾虚肝旺,但前者属肺虚而致,后者属体质使然。第三侧麒肾水不足,木火同升,陆师重视化裁,同病异法,皆中其的。我等随诊多年,见陆师治疗本病,虽症因多端,但重在明辨上下虚实,凡上气不足,因气虚、血虚、阳虚而致晕者,陆师认为颔厌之脉多虚斫微细,治当“引而起之”,宜多补少泻。百会等头部穴可用灸法,而引清阳之气上填髓海。凡“风阳上僭”,气火挟痰湿而致眩者,颔厌脉多盛实,治须“绝而止之”,宜多泻少补。头部穴当用泻法,远道穴应视症因之不同,辨证用穴,补泻兼施。而下胺某些降气的穴位如足三里等,应施行气之法,或在涌泉(地才)穴施以温和灸,也可用盐附子敷扎,均可引导气火下潜,此皆《内经》所称“上实下虚、引而下之”之法。暑 症(2例)
[例-]俞××女75岁
伏天炎热,突然神志昏糊,手足抽搐,脉象弦数,舌苔垢腻,此暑风也,宜泄热定风。
处方:
(1)取穴:百会-后顶-风府-陶道-筋缩-手三里-,双上廉-,双下廉-,双髀关-.双伏兔-,双阴市-.双足三里-,双太冲-,双
·1 85·
(2)手法:提插补泻。针后神志即清,自觉如梦初醒,筋骨舒和。凡二诊痊愈。陆师云t此症病势虽然凶险,而脉来有根,可治-也;头部昏热,而足底不冷,可治二也,无大汗不止之象,可治j也。此属闭证,而非脱病,故其来也暴,其愈也速。
按:此例病者乃暑邪化风之证,虽症情险恶,但陆师据脉论证,断为可治。为泻督脉、手足阳明之穴以清泄暑邪,泻风府、筋缩。太冲,以熄风定惊,故能收效迅速,有如桴鼓之应。
[例二]杨××男40岁
天时炎热,皓日当空,烈m之下奔走,暑气侵袭,以致脉络闭塞,气机窒滞而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脉伏。治拟通其闭,泄其暑。
处方:
(1)取穴:人中刺出血中冲刺出血少商刺出血气海+百会-(2)手法;提插补泻。针后苏醒,复与玉枢丹少许吞下,即欢喜而去。按:本例病者乃暑热损伤元气,以致气机闭塞,神明受窒,暴然而病,为中喝之症。陆师为刺人中以通任督之阴阳;刺中冲以泄内传厥阴之暑邪;刺少商以清内犯太阴之暑热;泻百会以疏清空;补气海以益元气,故针后人即苏醒,收立竿见影之效。
讨论
暑邪伤人,先贤有“始伤肺,继传心包”之谓。故病者多有汗出、面垢、烦渴,甚至神昏卒倒、痉厥.脉伏等症。其中有}自夏日远行,阳气内伏,热舍于肾而致者,称为“中暑”;有由纳凉广厦,起居不时,邪入肉分而致者,称为“伤暑”;有由日中劳役,热伤元气而致者,称为“中喝”;有由暑热化风而致者,称为“暑风”;有由热深厥深而致手足逆冷者,称为“署厥”。治疗均当以泄热为主,可泻督脉、手足太阳、于足阳明,手太阴、厥阴等经。前举二例,俞x×患暑风
·186—
症,陆师为泻督脉、手足I_=l{明以泄川热,兼用祛风定惊之穴而愈;杨××虑巾喝症,陆师治重清泄太阴、厥阴之热,兼顾益元,-诊而愈。观此二例,可以举-反三,化裁而运用。肝 风(2例)
[例-]王××男10岁学生龙华医院门诊号:1875l
初诊:1963年6月19日。4月前某日,突发高热,神志昏蒙,肉酮筋惕,肢震头摇,经治疗后热退,神爽。嗣后,目霎不能自主,面部抽掣阵作,两手挥摇,时或角弓反张,久治无效,并伴有低热、便溏。诊得脉来濡细,舌质绛、苫薄滑。此乃童子稚阳,阴津未沛,邪热劫炼而亏损,木少滋荣,肝风乃作。其便溏者,亦木旺乘土之候。姑拟清热平肝,疏宣脉络。
处方。
(1)取穴:风府-风池-,双太阳-,双印堂-迎香-,双地仓-,双四自-,双大椎-合谷-,双
(2)手法:提插。
二~四诊:目霎唇动稍减,低热浙逊,再从原方增损。
处方:
(1)取穴:风池-,双风府-百会-曲池-,双大椎-合谷-.双太阳-,双四h-,双迎香-,双地仓-,双
(2)手法;捉插。
五~十二诊;低热已退,脾胃得和,日霎唇动,皱见轻减,仍守前方出入。
处方: -,
(1)取穴:太阳-,双四白-,双地仓-,双曲池-,双合谷-,双风池-.双印堂-
(2)手法;提插。
+三~+八诊:面目抽掣递减,两手仍有挥摇,此系肝风未平‘脉络尖涵,再以前法出A.o
处方:
(1)取穴:太阳-,双四自~,双地仓-.双风池-,双曲池~,双合谷-,双
(2)手法:提插。
+九~二+五诊:曾投平肝熄风,疏宣阻明脉络之治,目霎唇动大减,二手挥摇渐趋宁静,嘱其停治-月。
处方:
(1)取穴:太阳-,双四白-,双地仓-,双风池-,双合谷-.双
(2)手法:提插。
1963年12月7日随访。据患者母亲诉述:停治以来,日霎,唇动,手舞等症状,均已消失,低热已退,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精神焕发,病已告痊。
按:本例患者乃肝风窜扰阳明颊筋而致,兼有低热,是阴虚之内热;便溏、脉濡,是中宫阜土不足之象;舌绛,脉细,筋肉酮动是虚风旋动之症。陆师取风池、风府以熄风邪,用大椎以清虚热;太阳、印堂、四白,迎香、地仓佐合谷以疏上窜面筋之风阳。四诊而低热减退,去大椎。至二+五诊,治法均以疏泄阳明为主,四月之疾,历二月而治愈。
[例二]杨××男12岁学生龙华门诊卡:74098
初诊:64年5月19日。目霎头摇,两手舞动,甚至两肩牵动不能控制,延已6年。伴有遗尿,严寒尤甚,病由热损肝肾之阴,肝风时动,入于阳明之经,迁延日久,络道益虚,颤动更剧,终日不休。头晕神疲,面色无华,脉弦数,舌苔薄滑。治拟平肝熄风,佐以清泄阳明。
1.针灸处方:风池-,双太阳-.双肩鹏-,双曲池-,双
手三里~,双合谷-,双三阴交+,双关元+
2.中药:天麻s克白蒺藜9克蝎尾1克天虫班白芍9j芭夏枯草9克决明子15克坎熙s条海风藤9克嫩钩藤’克2剂
二诊:64年5月21日治疗后风动之象已见改善,眩晕平而复起,精神疲乏,脉弦,舌苔薄白,再拟原方酌泼。
1.针灸处方:
(1)取穴:风池-,双太阳-,双肩隅-,双曲池-,双手三里-,双合谷-,双三阴交+,双关元+
(2)手法:捻转。
2.中药:夏枯草9克料豆衣9克明天麻s克白蒺藜9克生天虫9克决明子1s克海风藤9克钩藤9克坎燕s条紫贝齿(先入)27克蝎尾l克3剂
四诊:(34年5月26日。两手舞动稍平,眩晕亦轻,再宗前法踵进。
处方。
(1)取穴:风池~,双肩髑-,双曲池-,双合谷-,双三阴交+,双肾俞+,双肝俞+,双
(2)手法:捻转。
七诊:64年6月5日。针治后,眩晕已平,纳欲转释,目霎头摇动作渐静,小溲较多,治再标本同调。
1.针灸处方:
(1)取穴:风府-风池-,双肝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曲池-,双手三里-,双合谷-,双
(2)手法:捻转。
2.中药:夏枯草9克制女贞9g料豆衣)克自芍9克白蒺藜9克蝎尾l克坎燕5条石决明(先入)30g 4剂
九诊;64年6月lO日。手指舞动已减,目霎头摇亦轻,肝风鸱张,
内风入络,治再原方出入。
1.针灸处方:
(1)取穴:风池-,双肝俞+,双肾俞+,双曲池-,双台谷-,双八斜-,双Ⅲ陵泉-,双
(2)手法:捻转。
2.中药:夏枯草9克料豆衣9克自获藜境明天麻3克蝎尾1克自芍9克桑枝尖1s克坎骶s条2剂
+-诊。64年6月15日。风阳渐息,病势渐退,再拟原方j'【;入。
处方:
(1)取穴:风池-,双肝俞+,双肾俞+,双曲池-,双合谷-,双八斜-,双阳陵泉-,双
(2)手法:捻转。
按;本例病者,亦风阳窜入阳明,所异者,H闫动在于肩臂,并兼有头晕,神疲,脉弦等-派肝肾阴亏之象。陆师首诊取风池、太阳以疏风潜阳,用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以祛阳明之内风;补三阴交滋阴以柔肝;补关元,益元以强肾。佐以平肝熄风中药,故-诊而症减,至四诊而症渐退。再补肝、肾之俞以加强培补肝肾之阴功效。七诊增足三里,培土以抑木。九诊用八斜疏肢末之风,加m陵泉胆台以泄肝热,敝至+-诊而告愈。
讨论
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冈0主动,其气易升,金赖肾水以涵之,营血以养之,肺金清肃之气下降以平之,中州阜土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用,遂其条达畅茂之性,则诸病不生。若精液内耗,肝阴不足,血燥生热,心火虚炎,以及伏邪化热,火热煽引,皆致风阳上僭,攻迫巅顶,走窜经络,眩晕、晌动之症,m是而作。《内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指此而言。本_例崩者均属伏邪化热生风之症,虽邪热已退,但阴津已伤,风阳之邪延久不清,故筋肉晌动久而不愈。前者王×表现为阴虚内
热、脾虚肝旺;后者杨×则显肝肾二亏、风阳上僭。病虽同而症因却异,陆师同病异治,均告痊愈,足见辨证乃施治之首要,临床者务须注意。麻木(1例)
黄××男43岁千部龙华门诊号:82】95
初诊:1963年10月16日。肝脾肾三经同亏,水不涵木,术盛克j}I,而致巅顶作胀,头眩目糊,大便溏泄,早泄健忘,渐致左丽颊及颞颅部麻木,症经数年。近来延及左肩背和下肢外侧也感麻术,左手指握力较差,脉来弦滑,舌苔黄腻,中脘有明显动悸,耳门脉盛,足三脉正常。参脉论证,治拟标本同调,补肾水、扶脾土、平肝木、宣脉络。
处方:
(1)取穴:脾俞+,双肝俞+,双足三里+,双关元+胃f;J『+,双丰隆-,双地仓-,左太阳-,左曲垣-,左风市-.左
(2)手法:捻转提插,曲垣、风市用提气法。
经用上法调治数月后,症状逐步好转。
按:祖国医学认为麻与木是两种不同的症状。麻者,非痛非痒,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按之不止;术者,不痒不痛,自己肌肉如他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麻木二症常相继出现,麻为木之渐,故合称为麻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指出。“卫气不行,则为不仁。”故后代医家论麻木之症,总以营卫气滞不行立说,虽症因多端,至其发病,都为营卫不足而致。本例病者,肝肾不足,土为木侮之质,脾虚津液失运而生痰,肝虚木火化风,而为风痰,风痰之邪入于脉络,营卫之气运行不周,故发为麻木之证。陆师正本穷源,标本同治,补脾俞、胃俞、足三里以运水化痰;补肾俞以滋水涵木,泻丰隆以降痰浊;补关元以培固精关;取地仓、太阳、曲垣,风市以疏经宣络。于曲垣.风市二穴并用提气法,微捻轻提,使气聚针下,此为古人用来治疗顽麻之特殊手法,详见论著《针刺复式手法的组合与应用》有关章节。哮 喘(3例)
[例-]林××女27岁教师龙华门诊卡;81790
初诊:1963年10月9日。哮喘发作有年,每发作于秋冬。发时喘急咳逆,痰多白沫,形寒肢冷,脉沉细,舌苔薄黄。病属肺气不足,外卫失固。皮毛为肺之合,风寒外来,循皮毛而入袭于肺,肺气彳:宣,治节不行,聚液成痰,风痰更阻,气道不利,喘疾乃作。先拟降逆化痰,冀其喘定,后议调治。
处方:天突△膻中△各5壮,艾炷如麦粒大。
二诊。63年lO月11日。灸后寒痰已减,咳呛亦稀,唯喘逆尚未乎息,是灸之热力已达肺络,但尚不足耳,脉细,苔薄黄,仍当依法再进。
处方:气户△,双各7壮,艾炷如麦粒大。
三诊:63年10月14日。寒喘之作,乃寒痰扶风互阻肺络所致,但得胸阳-宣,则寒散痰化,风失凭借而自去,吸道畅利气自平矣。两经灸治,咳稀痰畅,喘息亦平,脉沉细,苔薄滑,续当温阳,以助煦运。
处方:大椎△身柱△各7壮,艾炷为麦粒大。
四诊。63年10月18日。灸治以来,情况良好,虽气候骤然寒冷,仅有咳呛而已。肺气渐复,外卫自固,是皆胸阳煦运之效,脉、舌虫¨前,续为温阳为法。
处方;肺俞△,双各7壮艾炷为麦粒大。
五诊:63午10月21日。喘息日趋稳定,惟午后有轻微咳呛。脾土为肺金之母,子虚必求哺于母,惟母实乃能荫子,今用培土生金之法。
处方:足三里△,双各7壮,艾炷如麦粒大。
六诊:63年lO月25日。前用三里培土,兼寓“上实下虚,引而下之。”之意,灸治以来,午后尚有泛恶,喘息虽平,仍有轻微发作,兹从和胃健运之法,以冀清升浊降,平秘阴阳。
处方。上脘△中脘△各7壮,艾炷如麦粒大。
七诊。63年10月28日。两经扶胃益气之灸,正得清升浊降之效,泛恶已平。惟午夜阴盛之时,尚有轻微喘逆,乃风寒趁阳衰之隙而扰肺。经云:“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当依法灸之,以杜其风渐之门户。
处方:风门△,双各7壮,艾炷如麦粒大。
随访结果:白昼照常工作,夜间虽有发作也较轻微。
按:本例病者陆师辨为肺气不足,治节失行,水气凝聚成痰,更兼外感风寒之邪,以致风痰更阻,壅塞气道而成病。在施治过程中,前后凡七诊,临阵应变,循序而进,析理清楚,可师可法。首诊灸天突、膻中以开气道而降逆气,故灸后痰减、呛稀,是灸火之力,透达肺络,气道寒凝之痰浊,得温而行散之象。此法陆师习用于寒喘发作时,每收奇效。次诊痰减呛稀而喘未平,辨为火力不足,再灸气户以助胸阳而开阴霾,灸后喘息平息。三诊、四诊趁胜而进,再灸大椎、身柱、肺俞等穴,温督脉以补诸阳,益肺气而固表卫,故灸后能外御寒邪侵袭而不病喘。五诊、六诊病势已去,乃易实母萌子之法,健补脾胃,灸足三里、上脘、中脘,灸后脾胃之气健旺,清浊升降复常,肺气康复,病已基本痊治。然犹恐其外门失禁,再为风寒所乘,七诊灸风门以杜邪袭之路。前后七治而告痊。
[例-.3裴××女42岁龙华fJ诊卡:69~16,3
初诊:1964年9月5日。哮喘宿疾缠绵20余年,每值新感或劳累之后,辄有发作。近2天来发热气急,咳嗽多痰,痰呈白沫,不易咯
出,喉中有吼呜声,胸肮痛闷,而色暗滞,口唇指甲青紫,舌』贞微紫,苔薄白,脉浮数。证属肺气不足,复因外感风寒,以致孙失清肃之权,气机升降不利,气不化津,湿浊壅聚,阻塞气道。治拟温阳化湿,以冀邪退正复,气机得平。
处方:肺俞△,双膏肓△,双大椎△膻中△天突△气户△,双足三里△,双隔日-次,每次2穴,每穴7壮,艾炷如麦粒大。
二诊:64年9月15日。初诊灸肺俞后,顿觉呼吸较畅,咯痰稍利,以后循序施灸,上述各穴均已轮灸完毕。气急已平,胸闷亦得缓解,睡眠尚不宁静,胃纳尚佳,脉浮数,苔薄白,舌边紫斑,入暮虚热蒸蒸,咳嗽以夜间为甚,肺胃蕴热未息,面色带滞,颜容憔悴,病势虽减,仍防反复,再拟温蠲。
处方:膏肓△,双各5壮,艾炷如麦粒大。
三诊:64年9月19日。气急平静,近日胃纳不佳,小便短少,脉濡细,三部均弱,舌质淡,此三焦均虚,拟先宽中利尿。
1.针灸处方:
(1)取穴:中脘+气海+关元-水遭-,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
(2)手法:捻转,不留针。+2.中药:香砂六君子丸、金匮肾气丸
按:本例病者亦为肺虚痰盛,为风寒裹柬,气道失利之证,但脉数、发热,是兼有伏邪化热之象。按理热则清之,当片J针刺泻法,但陆师仍以施灸为主。盖灸法虽然温阳,亦能散寒。本例之热象,乃为寒邪所化,艾火系纯阳之品,能温经散寒,寒邪所化之热,灸之亦无不可,况乎哮喘之病,虽略有热象,究属标证,其致喘之因,盖在痰浊雍阻,灸治可以化浊豁痰,温通肺气,故可不必拘_Jj仲景“微数之啄,慎不可灸”之说。唯壮热脉洪,或阴虚内热者,才须慎用。至1:水例之用穴,意与前例类同,其有异者,唯后期见小便短少,水道不利之症,水为金之子,母邪传子,故病如此。陆师加用关元小肠·】94·
之募;水道、三阴交渗利水湿之穴以利尿,此乃随症应变之法。
[例三]赵××男33岁干部龙华门诊卡:68556
初诊;1963年4月27日。肺肾同亏,痰火上犯太阴,气促痰呜,病延+载。兼证眩晕、健忘、神疲梦遗,苔薄舌绛,切脉细而成人,尺部无力,太溪小弦,冲阳虚弱,颔厌脉盛。按脉沦证,似属肺肾同亏,虚刚_卜九,下虚上盛之疾,治宜先标后本。
处方;
(1)取穴:肺俞+,双天突~关元+肾俞+,双太溪-。双复溜+,双神门-.双
(2)手法:捉插捻转。
注;太溪脉转静后,可改用补法。
二诊:1963年4月29日。太溪脉依然小弦,相火浮越未平,寸口脉沉细,苔薄质稍淡润,睡眠较酣,余症如前,再拟滋肾宁神为主。
处方:
(1)取穴:肺俞+,双天突-关元+肾俞+,双太溪-,双神门-,双丰隆-,双
(2)手法:提插捻转。..三诊:1963年5月3日。睡眠较安,精神稍振,眩晕渐平,苔薄,寸口脉沉细,太溪脉转静,冲阳稍起,太冲微细,苒拟滋水以降栩火,宁心以安神明。
处方:
(1)取穴:肺俞+,双肾俞+,双神门-,双大陵-,双气海+关元+人溪-,双复溜+,双(2)手法:提插捻转。五诊:1963年5月10日。治疗以来,诸症均有好转,睡眠更著。连日阴雨,肺失肃降,略有微喘,太溪脉偏高,寸口脉沉细,舌苔薄黄,再拟肺肾同调,佐以宁心。
处方;
(1)取穴:肺俞+,双肾俞+,双天突-神门-,双气海+关元+太溪-,双复溜+,双(2)手法:提插捻转。八诊:1963年5月20H。喘促已平,眠象尚佳,精神渐振,梦遗已固,眩晕仍有轻微发作。左太溪较亢,余脉已平,再拟肺肾同调。
处方:
(1)取穴:肺俞+,双天突-丰隆-.双足三里+,双太溪-,双关元+肾俞+,双三阴交+,双(2)手法:提插捻转。十诊:1963年5月28日。病情良好,睡眠渐趋正常,夜间小便频数,脉濡细,苔薄,太溪转静,太冲细小,病在肺、肾,当再益肾宣m矗为主。
处方:
(1)取穴:肺俞+,双肾俞+,双关元+气海+三阴交+.双太冲-,双太溪+,双(2)手法:提插捻转。十二诊:1963年6月7日。诸症渐见轻减,相火虽有。F降之势,惟因五志太过而反复浮动,脉来见缓,舌苔薄滑,再拟原方出入。唑议休息,以观其效。
处方:
(1)取穴:肾俞+,双志室+,双心俞-,双关元+三阴交+太冲-,双
(2)手法;提插捻转。
按:本例病者陆师辨为肺肾同亏,虚阳上浮之证,放弃灸而用针。补肺俞、肾俞以培补肺肾;取气海、关元以益元纳气;复溜是足少阴水经之经金穴,补此-穴有兼补肺。肾之功;刺天突以降气;泻神门以宁神;唯太溪-穴,陆师先用泻法,以泄躁浮之相火,待太溪
脉平后,转用补法,以益肾水,此为驱龙入海、引火归冗之妙用。复诊除宗前法外,加丰隆以降痰,三阴交以养阴,乃原法增损之意。至十二诊,诸恙渐平,唯因五志太过而虚火仍有浮动之象,故泻心俞,盖心藏神,而统七情,心神安藏,则五志之火,亦不会妄动而为害。
讨论
哮之与喘,其为两证。先贤徐大椿曾云;“哮与喘,微有不同,其症之轻重缓急,亦微有异。盖哮证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要知喘证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此喘证之实者。若因根本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冲而喘者,此不过-二日之间,势必危笃……此喘证之属虚者也。若夫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并提出“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等治喘大法。还特别指出:“按穴灸治,尤易除根”的经验。可见运用针灸方法来治疗哮喘,早已引起古代医家的重视。以上所举三例病者,按症而论均属哮证范围,陆师治法也均与先贤合拍,足证针灸服药,其法虽殊,理论完全-致。噎 膈(2例)
[例-]邬××女73岁黄路公社卫生院门诊号:6387
家属代诉,患者于前日下午起,突然眩晕,肢体麻木,滴水不进,得食即吐,-昼夜达数+次,胸部痞闷,精神疲乏,闭目懒语,已有2天。脉弦大,两尺微细,舌淡苔薄腻,拧神阙、中脘有动悸应指。病系中气不足,肝木犯胃,胃气不能下降,遂致得食即吐。证属噎膈,宗前人经验取巾魁灸之。
处方:巾魁△,双米粒灸,各7壮。
灸后患者自诉胸脘痞闷见松。次日随访,眩晕平,呕吐止,并能食稀粥几匙。
按:本例患者,年事已高,乃因将息失宜,气火陡升,肝风时动,侮土伤津,以致食道枯燥,胃气逆上,而成此证。眩晕麻木者,均系肝风之故,脉强大,肝旺之候,两尺微细,年高肾衰之象。病者阴亏在下,阳浮于上,此为无根之火,兼以二天不能进食,病势危重,急则治标,陆师用古人经验穴“中魁”灸之而愈,足证奇穴有奇效,治之中的,犹钥之投锁,每有出人意料之功。
[例二]张××男54岁原诊所门诊号4382l
患者素嗜酒食,久病肠胃,-发半日。今见水谷不下,食则疼痛难忍,泛吐昏厥,形瘦肉削,呼吸迫促,不能言语,脉细弦,舌有垢苔。证属阴亏火旺,风因火升,热结血燥,横侮中土,而致脾气失运,胃气失降,冲逆膈塞于上,乃成此证。治以运脾和胃、疏肝降气之法,以观后效。
处方:
(1)取穴:中脘-气海△脾俞+,双章门+,双期门-,双足三里+,双 .
(2)手法:提插、捻转。足三里行补法后,向下插针,气海灸7壮。‘经治3~4次后,痛止,能进稀粥。7~8次后呕止而能进食。停治3日后,精神渐佳,食纳亦旺。
按。本例病者,酒食伤脾而病肠胃,兼以年逾六八,肾气早衰,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风因火升,损血侮土,是本在脾胃而标在肝木也。陆师为拟运脾和胃、疏肝降气之法,泻中脘(胃募),补足三里(胃合)以和胃,补章门(脾募)、脾俞以运脾;泻期门(肝募)以疏肝;灸气海益肾元而降逆气,此弓I火归原之法。足三里行补法针向下插,使气行向足跗,此亦引气下行之术。标本兼顾,渐收治效,则知钊‘之对病,虽痈疾亦不可轻弃。
讨论
《素问·通评虚实论》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噎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是胸膈阻塞,饮食不下,并称之为噎膈。先贤论噎膈之病因,则有张沽古“从气”之说;徐春甫“忧,食、劳,气、思”之分I王太仆“有火属热”之称。是故后世之论治者,多有从火从热立法施药。陆师认为本病属寒属热,不可尽拘,其病或由忧思气结,生痰结块,胶着食道;或因郁而气滞,道路窄狭;也有精血不足,或火动伤津而致食管枯燥,虽膈在上焦,然亦与脾气失运,胃气冲逆,肾失生化有关。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肾为水火之脏,化生之本,若肾亏于下,失腐熟纳气之功;脾失健运,无施布散津之能,胃气冲逆,拒纳水谷之气,食入而弓l动胃家气火,故食噎不下,下而复出,而胃气之冲逆,又每与肝胆之气火有关。故陆师治疗本病,多从和胃健脾、疏肝益肾立法,后-病者的治法可见梗概,而和胃用补泻兼施之法,尤为陆师的独特经验。盖胃家之实,实在气火冲逆,故中脘宜用提插泻法,以泄邪热,足三里先用补法益胃气而佐受纳,再扶针下插,引经气向下,以降冲逆,-泻-补,是乃和胃止呕法之灵活运用。我等随诊多年,每见其针出呕止,固知陆师之功,其妙专在手法。反 胃(1例)
陈××男68岁黄路公社卫生院老中医
去年6月胃脘疼痛,纳谷不香,呕吐泛酸,得食即痛,痛久则吐。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显,呕吐加剧,精神虚惫,于当年2月送中心医院采取支持疗法治疗。治经7月,全身情况好转,出院回家休养,2月后能上班工作。20天后旧病复发,神乏怯冷,呕吐更剧,不能进食。迭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患者丧失信心,嘱家属准备后事。是日中午,余趋前会诊,询知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症,诊其脉沉迟,太溪,冲阳均濡细。此脾肾阻虚,命门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拟温补脾肾,非灸不能急挽其危。
处方。
(1)取穴:中魁△,双足三里△,双中脘△关元△
(2)手法:每穴7~11壮,灸炷如米粒大,轮流施灸,每次2穴。
经灸中魁、足三里后,呕吐即止。次日复灸中脘、关元,脘腹温暖舒服,能吃稀粥,脘痛顿减。后以中药调治,食欲渐增,+余日即能起床行走,1月后恢复工作。
按:反胃之病,其特征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医通》所谓“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也。本例病者,年近古稀,精气早衰,阳气虚惫,两脉沉迟,太溪、冲阳微弱,乃脾肾阳虚矣。昔贤张景岳云,反胃之症“虚在下焦”、“除非补命门以扶脾¨Ii,则火无以化,_j:无以生,亦犹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终无济也”。本例意在振复元阳,温补脾肾。取中魁以止呕应急;配足三里以温中和胃,故灸后呕吐即止。次日复灸中脘胃募以暖中宫,加灸关元以补命火,而温下元,此釜底添薪之法。故二诊而脘腹温暖,症减其半,经调理而得愈。
陆师认为本病之因虽前贤也有邪热不杀,火炎而气多升少降之说,但临床所见,多为虚寒,故治疗重用灸法,以灸有温阳之功,能振复元气,常灸中脘、关I元,对反胃者大有裨益,然须持之以恒,勿浅尝即止,方收治疗之效。胃 痛(2例)
[例-]阎××女41岁龙华门诊卡:73676
初诊。1963年6月14日。头晕作胀,胃脘隐痛,小腹胀满,月经先期,病系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脉弦,舌苔薄质绛。治拟柔肝理气,扶助中宫。
处方:
(1)取穴;中脘+气海+胃俞+,双太冲-,双三阴交+,双
(2)手法:捻转捉插补泻,留针l 01分钟。
二诊:1963年6月17日。针后胃脘得舒,口苦,时有泛恶、暖气,临经腹部作胀隐痛,两乳亦胀,脉弦,苔薄质红。肝气郁结,气滞不畅,冲任失调,治拟疏肝理气,通调冲任。处方:1.针灸(1)取穴:内关-,双巾脘+气海+关元+归来-,双公孙+,双太冲-。双
(2)手法:同上。
2.中药:逍遥散60克每口早晚各服4.5克,开水送下。
三诊:1963年6月19日。前投疏肝理气之法,病势大减,脉来小弦,舌苔薄滑,再拟原法出入。
处方。
(1)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胃俞+,双足三里+,双太冲-,双
(2)手法:同上。
四诊:1963年6月21日。劳累之后,眩晕复作,胸闷肢软,腰尻酸楚,脉来小弦,舌苔薄滑质绛。肝肾亏虚,气火上凌,治拟柔肝益肾,宽中悦胃。
处方;
(1)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侠溪-,双足三里+.双肾俞+,双风池-,双
(2)手法;同上。
五诊:1963年6月24口。眩晕、头巅佧胡长,时欲泛恶,胸胁闷胀,夜寐尚安,脉小弦,苔薄滑。病久正虚,肝木鸱张,治再宗前酌议。
处方:
(1)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太冲-,双侠溪-,双
、
(2)手法:同上。
六诊:1963年6月26日。头眩时起,胃纳渐振,脘腹作胀,腰尻酸软,脉来小弦,舌苔薄自。证情好转,治再原议酌减。
处方:
(1)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双肾俞+,双风池~,双侠溪-,双
(2)手法:同上。
按:先贤叶天士有“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拂郁”之论。本例病者,年近六七,冲任渐衰,血气H减。肝者藏血之脏,全赖阴血濡润,才能柔和为用。今冲任血衰,则肝少血养而气必升动,动则横乘:t位而成胃病。头晕作胀者,肝阳上亢之症;少腹胀满、月经先期是肝郁化火,热在厥阴之故;脉弦舌绛,亦肝旺火盛之象。师施柔肝理气之法以治本,扶助中宫之法以治标。取太冲穴用泻以平肝火;用三阴交施补,和血柔肝;兼补中脘、胃俞,俞募配合,实胃以御木侮;佐用气海生气之原,以调理-身之气机,故-诊而胃痛得舒。二诊月事来潮,有口苦、泛恶、暖气、腹痛、乳胀之象,皆肝郁气滞之故。陆师改用八脉交会穴内关配公孙,以调阴维与冲脉之气;泻内关意在清营分之郁火,补公孙是调补冲任之脉气;并配归来,以调理胞宫而治腹痛;加关元,佐气海以补气理气;并用逍遥散,重在疏肝。故三诊时,病势大减。四诊、五诊、六诊,趁胜而进,加用肾俞滋水以涵木;用足三里以加强和胃;用侠溪疏泄少f5lj胆木之气,以释胃侮;取风池以治头晕作胀。此皆消息加减之法,虽小有权变,但仍不离疏肝理气、扶胃和中之宗旨。至六诊,病情好转而停治。
[例二]曹×x女40岁龙华医院门诊卡:8663
初诊:1963年5月17日。血虚失濡,络隧空疏,风湿外袭,乘隙而据,遂故膝踝壅8l}l酸痛,已4年于兹。中西迭治,诸法遍试,迄米
成效。迩来脘宁不舒,胃府湿壅,阳明失其束筋骨而利机关之能,故步履酸软;j卜难御木,风木乃动,故胁肋隐痛,心血本虚,风湿来扰,肝木自摇,故心惊胆怯。太冲、太溪、冲阻三脉俱偏细,苔薄白。此骨气失和,痹居经隧之证,治当标本两顾。
处方。
(1)取穴:神门+,双内关+.双太溪+.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居谬..,双内外膝眼-,双
(2)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二诊:1963年5月20日。针后脘胀得舒,但食后胃痛未除,脐周有动悸应手,肢节酸冷麻木、畏风,病久抑郁寡欢,土虚本难御木,因抑郁而木火愈旺,充斥肆逆,脾气式微,乃致生化之源告乏,气血更虚,营不营于脉中,卫不卫其脉外,内秉既虚,藩篱亦疏,于是肉酮筋惕,肢冷更著。惟有缓图,难求速效,法拟健运中气以资宣达。
处方:
(1)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胃俞+.双脾俞+,双内关+,双 足三里+,双屑谬-,双内外膝眼-,双
(2)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三诊:1963年5月24日。脉象细濡,舌苔薄白,脘闷、嘈杂、纳食有增,肩及肢节酸冷,冲阳脉稍起,法从原议。
处方:
(1)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胃俞+.双肾俞+,双内关+,双足三里+,双居谬干,双丘墟千.双阳陵千,双(均阴中隐阳法)肩隅+,双(烧山火法)
(2)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四诊:19(~3年5月27日。营卫不和,脉络空疏,风邪外袭,肩踝寒冷酸痛。施烧山火法,无热感出现,余穴得气亦迟,难治之症也。脉濡细,苔薄白,法从原议,佐以局部拔罐。
·203·
五诊:1963年.5月3l【1。肩痛虽减,仍恶风吹,脘宇胀痛,纳后甸甸,有下垂之感,天枢、气海有压痛拒按,脉濡苔薄。病属中气衰颓,仍拟和中理气之法。
处方。
(1)取穴:胃俞+,双肝俞-,双肾俞+,双属谬~,双天枢-,双气海+足三里+,双肩粥千,双肩骼千,双臂膝千,双(均阴中隐阳法)
(2)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六诊:1963年6月3日。昨起腹泻5次,腹胀肠呜,神疲纳呆,右肩酸冷,腰尻酸楚,寒袭下焦,法主温散。
处方s
(1)取穴:天枢-,双气海+大肠俞+,双肩髑千,右肩秽千,右肩贞千.右(均阴中隐阳法)臂脯+,右(烧【Il火法)上巨虚+,双足三里+,双
(2)手法;捻转、温针。
七~九诊:1963年6月7日至14日。脘痛纳果,胸闷,腰胁酸胀,食后脘腹有胀重感,脉濡细,苔薄白根腻。脾运失健,I々气下陷,拟补中益气法,又脾属太阴,湿土非温运莫能致效,宜予灸治。
处方。上脘△中脘△各7壮,艾炷如麦粒。
检查:肠胃钡剂造影。
十诊:1963年6月17日。症势如前所述,仍守灸治。
处方:下皖△气海△各7壮,艾炷如麦粒。
+-诊~+五诊:1963年6月19日至28日。
+七H肠肖钡剂造影结果:胃下极在髂嵴线下9厘米,蠕动及张力均差,钡剂后2小时,钭内钡剂尚存40%,系脾土虚寒,中气下陷。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阳虚故神态疲惫;又阳主煦运,阳运不力,故浊阴弥漫而畏寒、溏泄、腹胀、纳呆,诸症丛生矣。然自施缝以来,精神渐振,肼痛渐减,已得温阳之效,但腹胀、胜冷、消泄·204·
未已,脉来濡细,苔薄自根腻。仍属脾肾虚寒,醒脾阳、温肾气,乃-定之治法,仍以灸螨。 .
处方:气海△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双天枢△,双上巨虚△,双肩井△,双隔日轮流中炷灸7~9壮。
+六诊:1963年7月1日。丽照当空,阴霾自散,继续灸治以来,脘宇渐畅,大便亦趋正常,脉濡转力,苔腻化薄。病势已入佳境,皆是温阳之力也,仍当再踵前意,并嘱在家养火四周,以避就诊往返之劳。
处方:脾俞△,双,中炷灸7壮。
停诊期间,灸疮已发,嘱日以灸疮膏换贴之。
+七诊:1963年7月31日。俗云:“养火百日”,又云:“灸火容易养火难”,甚言其调摄之宜慎也。而乃起居不时,又为风寒之邪所袭,来复之阳,遂遭阻抑,迩来背膂酸楚,俯仰维艰,脉细,苔薄,急宜扶正达邪。
处方。
-(1)取穴。风池~,双大杼-,双膈俞+.双肾俞+,双脾俞+.双内外膝眼-,双
(2)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八诊~廿二诊:1963午8月2 Fj至16日。以未复之体,而当虚邪之风,症势又见反复,神疲纳少,脘痛叉作,日花头晕,四肢酸软,背部沿足太5fJ经牵掣引痛,下及胭腑,脉来弦数,舌苔薄黄。治从扶脾悦胃,疏凋太阳。
处方:
(1)取穴:膈俞+,双胃俞+,双肾俞+,双三熊俞-,双委中-,双昆仑-,双足三里+,双内关+.双公孙+,双环跳-,r舣秩边-,双上穴酌选轮用。
(2)手法:捻转捉插补泻。
二+三诊;1963年9月3日。胃纳已增,脘腹渐舒,无下垂之感,
’ ·205·
四肢寒冷亦渐还暖,迩来下肢酸楚较著,背部仍觉拘急,脉转有力,治从养营蠲痹。
处方:
(1)取穴:环跳-,双秩边-,双阳陵-,双犊鼻-,双足三里+,双大杼-,双丘墟-,双肾俞+,双(2)手法:捻转提插。廿四~卅五诊:1963年9月13日至儿月18日。迩来气候暴暖骤寒,腠理开阖不时,风寒之邪窜入络隧,酸痛游走,时而右扁左腕’时而腰中尾尻,时而两胁髀枢,大抵两膝为最,而右膝右踩则壅肿,着而不移,局部麻木不仁,脉濡苔薄。治拟循经取穴,以养营蠲痹。
处方。
(1)取穴:肩鹃-,双曲池-.双合谷-,双阳陵-.双内外膝眼-,双足三里+,双商丘-,双丘墟-,双秩边-,双肾俞+.双居移-,双上穴酌选轮用。(2)手法:捻转、温针。卅六诊:1963年11月22日。舌苔薄白,脉势渐平,胃纳巳健,四肢还暖,酸痛亦得轻减,脘宇舒适而无胀重之感,症势已趋稳定,拟手x光复查,治从前法。
处方t
(1)取穴:内外膝眼-,双阳陵泉-,双阴陵泉-,双足三卫+,双昆仑-,双商丘-,双(2)手法;捻转捉捅。上消化道钡剂透视结果:胃无空腹液潴留,盯1_极花髂嵴下4厘米,蠕动张力尚好,钡剂后2小时,钡剂已接近排空。与6月19 I_j片对照,胃下极上升5厘米,蠕动及张力由差而恢复正常,钡剂后2小时,原来钡剂存留40%,现已接近排空。
按:本例病者,久痹而兼胃痛,其发病机理,陆师论之已详,总因心m本虚,痹邪在经,胃腑湿壅,肝木升动而致病。陆师首诊标本两顾,补神门,内关以益心血,补足三里以健脾和胃,补太溪以滋水涵木,兼泻太冲平肝以释木侮,此治本之法;泻居谬.膝眼以蠲痹通络,此治标之意。二二诊诊得脐周有动悸,断为脾气式微,生化之源告乏,故改以健运中气为主,补中脘、下脘、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表里兼用,俞募相配,远近呼应,此为补益中宫之大方;补气海以培生气之源而佐生化;泻天枢逐肠秽而通降胃气。另取届醪.膝眼以蠲痹。三诊以肩及肢:常酸冷,卫阳之气不足,营阴之气外溢,阴15日易居,故陆师取届谬等穴施阴中隐阳之法,泻阴而补川。取肩隅施烧山火法,祛顽痹之僵冷。但连诊三次,阳气不见来复,乃于七诊开始改用灸法,冀艾火纯阳之性,能荡开其阴霾。并钡餐检查胃部,发现胃体下垂,胃功能低下,取穴以温补脾胃,补益元气为主。自七诊至+六诊,依法而进,阴霾渐散,脘宇转畅,大便正常,病势渐入佳境。但+七诊时,因起居不慎,为风寒所袭,痹痛之症转剧,故按治痹大法“循脉之分”、“各随其过”与“以痛为输”的原则,选取风池、大杼、膝眼、昆仑、委中、环跳、秩边、阻陵泉、阴陵泉、丘墟j肩隅、曲池、合谷、商丘等穴,施以泻法,以蠲痹通络;取膈俞、肾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培补脾肾、益血和营。至卅六诊,脉舌正常,胃纳冲和,经络舒通,卫阳布敷。X光复检,胃下垂及胃功能低下均有明显好转。
讨论
胃脘痛-证,前人文献每因《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语,与厥心痛混为-谈,不知厥心痛者,为五脏之气厥入心胞络而作痛,实非胃痛。盖胃秉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少壮者,胃气充实则邪不能干,虚弱者则邪干而为病。若烦劳冷热,致气血痰食停瘀与真气相搏,皆能作痛,但惟肝木相乘,所见最多。其诱发因素,每有因外吸凉风、忧思气结、怒动肝火、暴食伤脾、烦劳伤气等等。其病因有因胃寒者,有因胃热者,有食滞者,有气郁者,有停痰者,有瘀血者,有诸虫者。大凡痛而拒按者为贸,按之痛解者为虚。上例阎×是既有木旺之症,也见脾虚之象,故陆师平肝与和胃并重。曹×症情较为复杂,陆师三易治法,先针后灸,攻补兼施,而最后亦收显效。足见治病如行军临阵,贵在随机应变,不能株守-方-法,其关键在于辨证正确,施治得当。髀枢痛(3倒)
[例-]顾×女39岁家务龙华医院门诊号。81762
初诊:1963年10月9日。右髀枢疼痛有年,步履维艰,按之酸楚,叩之无痛,脉细弦,舌薄白。病由营血不足,筋失濡养,乃为寒湿所袭。髀枢为少阳所辖之地,经云:“痛留枢中,病在少阳。”是太阳行出其旁,势若毗邻,太阳为寒水之经,同气相招,故系寒湿两侵太少二阳,而以少阳受邪为甚,以病者无叩痛,病在筋肉之间。治拟和营蠲痹。
处方:
(1)取穴:秩边-,右环跳-,右承扶-,右居谬..,右侠溪-,右丘墟-,右
(2)手法:捻转补泻法,温针。环跳、屑骼向大转子进针用合谷刺,刺后拔罐。
■诊:10月11口。舌苔薄滑,脉来转平,髀枢酸楚已减,但迩来胃脘不舒,时有嗳气,纳谷不香,面少华色,此由中气不振,脾失健运,肝木失柔。致湿壅气滞。欲宣外湿,当理内气,治宜两顾,参入疏和之法。
处方:
(1)取穴:秩边-,右环跳-,右承扶-,右居穆-,右阳陵-,右丘墟-,右内关-,双足三里+,双
(2)手法。同上。
三诊:10月14日。胸脘之痞胀已舒,髀枢之酸楚也缓,内气外湿,已得宣疏之机,尻部微酸,脉势仍静,舌苔胖自。宗原方增损。
处方:
(1)取穴;秩边-,右环跳-。右阳陵-,右居谬-,右丘墟-,右
(2)手法:同上。
四诊。10月16日。经治以来,髀枢痛势日见减轻,仅臀中-处,尚余微胀,步履轻松无碍,脉细苔薄,治再宗前。
处方:
(1)取穴:-r谬-,右秩边-.右臀中-,右丘墟-,右
(2)手法t捻转补泻法,温针。
五诊:10月18日。寒湿系阴凝之邪,得经气之煦运,自难贮足,惟是病罹已久,邪势深伏,其宿根尚难全拔,故每逢阴雨天寒,病势尚有起伏。此后尚慎于调摄,当可望愈,原方巩固之。
处方:
(1)取穴:上移-,右秩边-,右臀中-,右丘墟-,右
(2)手法:同上。
随访结果;痊愈。
按;髀枢位当环跳之分,故俗称环跳风,乃痹邪在于髀枢,而经络壅滞不通所致。治疗时亦须分辨病在筋肉,或骨骼,恪守《内经》“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的治疗原则。一般须运用温通的方法,加用温针、火罐。本例病者陆师诊断为寒湿之邪袭入太阳、少阳_-经,以无叩痛,而认为痹在筋肉,故取环跳、居谬,用《灵枢·官针》篇中刺肌痹之方法——合谷刺法,针向大转子,深刺筋肉之分,并前后提插,形如鸡足,以扩大针刺感应,刺后加用火罐,以引邪外泄,其余乃一般治痹之方法,恕不赘议。
[例二]吴××女41岁、农民黄路公社卫生院门诊号1708
·209·
初诊:1965年6月29日。右髀枢痛历已8年,不能行走,动则刺痛,彻夜小能安睡,面色萎黄,脉微细,苔薄滑。迭经中西调治,未见好转,久病入骨,邪气深伏。治拟扶正祛邪,佐以宣络。
处方:
(1)取穴:环跳-,右秩边-,右风市+.右阿1陵泉-,右昆仑~,右
(2)手法。捻转补泻法。风市穴用青龙摆尾法,环跳穴用自虎摇头法。每周2次。
针洽6次后,有好转,以后加用居移,手法均为一般捻转补泻,连续治疗12次,逐渐痊愈。病者感谢信上写道;“感谢党派来了好医生,化钱少,治病灵。八年来日夜疼痛,不能行动,好像活死人,拜神仙,送客人,四面八方看医生,钞票用去几百元,毛病还是勿肯轻。这次救活了我这个半死人,行动不痛,能参加’田问劳动,今后要积极劳动,以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按:本例病者,邪在髀枢,动则锥痛,是病在骨分。陆师重用环跳,施白虎摇头法以行血滞;取风市施青龙摆尾法以行气。此亦关=仃交经法之活用,故收效迅速,八年之疾六诊而痛减,十二诊而治愈。
[例三]周××女40岁
1963{1三6月8日。会诊案:左髀枢酸痛,任脉牵剐,病已3月,转侧殊困,脉象濡细,舌苔薄自。按诊上骼.秩边、环跳各部有明显压痛。迭经针治,病痛有所缓解,惟行履仍感无力,疼痛尚未消失,又因陈伤背痛时作,转侧更为艰难。病系肝肾两亏,营lJ不和,巨阳脉气空虚,寒湿之邪侵袭,经隧阻遏,营气运行不通所致。治拟养营蠲痹,舒筋和络,是否当有,请裁用。
处方:
(1)取穴;上谬-,左秩边-,左环跳-,左承扶-,左委中-,左阳陵泉-,左天应-,左
(2)手法:捻转补泻。温针,祖!压痛处J1-]分刺,加火罐。
建议。陈伤请伤科处理。按:本例病者,用穴无特殊,惟于压痛穴处用分刺。此为《灵枢·官针》篇f}I“五刺”之-,专治肌痹,深刺丁分肉之间。这种刺法,陆师常与合谷刺综合运用,啊在分刺刺f肌肉之际,结合“前后鸡足”多向透刺,反复提插、适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腰腿痛(1例)
杜××男39岁龙华门诊号2075
寒邪侵袭少阳,病延多日,经气空虚,右侧腰腿酸痛,肌肉萎缩,以致不能站立,困于转侧,舌苔薄白起裂,脉来正常。当从疵不从脉,疏通经气以治其标,待痛势消失,再行治本补肾。
处方:
(1)取穴:环跳右阳陵泉右风市右
(2)手法:环跳穴施导气手法,5分钟后开始得气,感应渐向下移,至丘墟穴处,停滞不前,用循法后很快向下放射至第4、5趾尖端。调向后,针感仅在附近放射,同时右内侧阴廉穴处有压痛感。
阳陵泉穴向下导气,沿少阳经放射,感应较强。风市穴导气后,针感至丘墟穴处,经捻转结合循法后,感应迅速达足趾。
针刺晴,痛势大减,能站立转侧,屈伸自如。
按:腰腿痛,即腰连腿痛的症状,有因肩负晕川,扭闪损腰而致者;有因寒湿之邪侵袭经脉而致者;有因肝肾不足,督脉啦损,阴浊之邪瘀凝而致者;亦=『『因毒瘤内痈、石瘕、『扬覃阻压经气而致者。其表现症状,有腰连腿部循足太阳经作痛者,称“太阳腰腿痛”;布腰腿痛循足少阳经者,称“少阳腰腿痛;有腰连足阳明经作痛者,称“阳明腰腿痛”。施治用穴,当明辨病在何经,然后“循脉之分”,“符随其过”按经选穴,治疗才能愉中其的。本例病者,陆师辨为邪入少…(少脚{腰腿痛),故=々用足少阳胆经穴,并施以导气(行气)手法。陆师常用的导气手法是,以针向行气法为主,即欲气上行,针向上刺,欲气下行,针向下刺,然后频频捻转、捉插以催气,有时还结合“按法”和“循法”,每收针到病除之速效。白虎历节风(4例)
[例-]沈××男12岁
四肢关节游走疼痛,呼号欲绝,宁足骨节高突,痛甚拒按,昼轻夜重,脉紧而涩,苔白质红。此自虎历节是也,当施用行j}IL之法。处方:(1)取穴:膈会...双消泺-,双清冷渊-,双戈井-,双四渎-,双会宗-,双肩隅-.双五枢-,双维道、双膀释-,双风市-,双中渎-,双环跳-,双
(2)手法:捻转泻法。肩谬穴刺入4:分,施赤风迎源法,起针后,其痛f!i】减。环跳穴针入3寸,施以泻法,病者自觉骨节问如有物跳动状,起针后,痛势若失。
[例二]周××女25岁
发热,胸闷泛恶,不能行履,继而腕骨肿痛,昼轻夜重,脉软弦数,舌苔薄自。此风寒之邪流于关节,失于宣达,治以疏泄。
处方:
(1)取穴:臂膈-,双手三里-,双上廉-,双下廉-,双温溜-,双偏历-,双合。谷-,双粥!关-,双f尺兔-,双班i{f-,双犊彝-,双足三里-,双大抒-,双触¨-,双
手法:捻转补泻。轮流施龙虎交战法,删人杼.砜门,得微河:,凡十二诊而瘥。
[例三]江××男52岁
风热著于关节,致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此起彼伏,痛楚难忍,以致遍身不能活动。兼有发热,大便不通,脉象滑数,舌苔垢腻。须
泻阳明实热,使腑气下达,浊火撤退,病自瘥也。
处方:
(1)取穴:髀关-,双梁丘-,双足三里-,双冲阳-,双手三里-,双偏历-,双合谷-,双大横-,双腹结-,双府舍-,双大巨-,双归来-,双
(2)手法:捻转提插泻法。梁丘、手三里施透天凉法。
针后大便即行,热度渐降,痛减,凡二+四次而瘥。
[例四]徐××女50岁
病白虎风,身壮热,肢节掀肿,疼痛不可按。
处方:
(1)取穴:天府-,双侠白-,双尺泽-,双孔最-,双列缺~,双鱼际-,双手三里~.双合谷-,双伏兔~,双阴市-.双犊鼻-,双足三里-.双丰隆-,双
(2)手法:捻转提插泻法。手三里、丰隆施透天凉法。
针治-次热退,再针痛止,凡七次而痊愈。
按:白虎历节风之名,见于《丹溪心法》,为唐宋以后医家综合古代“历节风”与“自虎风”之名称而提出的。其症“遍身骨节疼痛,晷轻夜剧,为虎啮之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称“以其循历遍身,日历节风}甚如虎咬,日自虎风,概称为自虎历节,亦称痛风。”喻嘉言认为也是痛痹的-种类型。故本病的诊断,以“关节游走疼痛”为主要依据。以上四例,均具此基本特征,故陆师诊断为“白虎历节风”,治疗重用手法。沈×为施赤风迎源法以行络血;周×用龙虎交战法以住痛移疼;江×、徐×均有热象,故于阳明多气多血之经,施透天凉手法,以泄邪热。治之得法,故皆获显效。鹤膝风(2例)[例-]周××女18岁
初诊:1949年10月。病右足鹤膝,骨节不肿,大肉渐削,无痛无苦,只酸冷不能行履,面色咣自。
处方:
1.针灸:
(1)取穴:阴}1_『+,右犊鼻+,右梁丘+,右阴陵泉+.右血海+,右
(2)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2.中药;阳和汤内服。
调治3月,肉削渐现丰盛,面色转红,关节活利,酸冷消除。
[例二]徐××男50岁
初诊:1949年6月。右足鹤膝,肌肤1二黑,肉削不能行,面色枯槁,病延3、4月,经人介绍来所治疗。
处方; 。
(1)取穴:风市+,右复溜+,右犊鼻+,右膝关+,右阴陵泉+,右委中+,右阳陵泉+.右
(2)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调治4月,诸症悉除,恢复正常。
按;鹤膝风之名,见于明代文献,喻嘉言《医门法律》称:“鹤膝风,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清代医家林佩琴称:“两膝壅肿,内外皆痛,腿细膝粗,如鹤之膝,是名鹤膝风,多由三阴经亏损,风邪乘之使然。”“妇人鹤膝风,因郁怒致损肝脾,而为风邪所袭。”小儿鹤膝风,多因先天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但须与-膝弓I痛上下,不甚肿而微红者之“膝游风”相鉴别。本二例病者腿细膝粗鹤膝风之症已成,诊断当不困难,病在三阴不足,做陆师均用提插补法以益阳;行捻转补法以推助经气运行;内服f;jj和汤以补阳,认真调治数月,均告痊愈。·214·
痿 痹(1例)
黄××女36岁社员黄路公社卫生院门诊卡:36 46
初诊。1965~F7月19日。患者身体素弱,2月前正值阿天往稻田拔秧,当天晚上即两髀枢疼痛不能行动,迁延2月余,经多方治疗,疼痛不减,卧床不起,转侧痛剧,不能行走,肌肉萎缩,皮肤干枯不润,由其爱人背来求治。于环跳、秩边、承扶、承山等穴,按之均有压痛,面色萎黄,精神疲乏,脉细数,苔薄腻。系营卫不固,寒邪入络,闭阻脉道,不通则痛,痹阻日久,络脉刁:通,筋肉步:养,遂致枯萎而成痿痹,治拟养营蠲痹。
处方;
(1)取穴;环跳-,双秩边-,双承扶-.双委中-.双承筋-,双阳陵泉-,双昆仑-,双
(2)手法。捻转补泻、温针。
连续治疗3次,疼痛大减,并能站立,可行走3~4步。第四次复诊能自己乘公共汽车来黄路卫生院门诊。第五次行动更佳,共治疗12次痊愈。
按:痿之与痹,原分为两病,并称为痿痹者,晚见于明清医案。因久痹而肌肉瘦削、枯萎,骨弱不用,形如痿证,故而得名,其实也即是痹证。本例患者初病两髀枢疼痛,因延久不愈,下肢痿用而筋肉萎缩,皮肤干枯,成为痿痹。治疗当仍以蠲痹通络为主,痹去痛止,行动恢复,则枯萎之象,可以不治而自愈。虚 损(1例)王××女34岁工人龙华门诊卡:76832初诊:1963年7月30日。肝肾之先天不足,体质赢弱;脾胃之后
天相继失调,以致发育不良,矮小气怯。盖脾胃为气血之大源,脾胃失调,则气血之源告乏,脏腑肢骸失煦濡之养,内秉自虚;肝主筋而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失秉气之源,生化自缓。内秉虚而生气弱,乃为外邪所乘,于58年元月,举发左肩酸痛,伴有心悸、下寐、冷汗如渖,入浴时辄发晕厥,渐至不能工作,达经中西医治疗,皆未获效。服“可的松”后,心悸较前愈甚,行蒸气疗法则晕厥挖怍更剧。嗣后,病势每况愈下,疲乏不堪,两足发虚肿,多言即心荡。虽经长期疗养,然迄无起色。辗转于今,已7年于兹,始终未能复工。来诊时,面色萎黄,形'神俱疲,心悸不寐,眩晕时作,脘闷、纳呆、泛恶,胛背酸楚,时及下肢,每逢月经来潮,则巅顶作胀,脉象濡弦,苔薄质红。此因气血不足,乃为风湿之邪外凑。肾水下亏,则心火失济;肝体不足,则肝用乃亢。肝木旺,则脾土受凌,先顾其本,后议逐邪。治从调补肝肾,悦脾安神立法。
1.针灸处方:
(1)取穴:肝俞“双肾俞+,双神门-,双太溪+,双足三里+,双行间-,双
(2)手法: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2.中药:滁菊花9克白蒺藜境绿萼梅4铳夏枯草统当归片6克黄芪婉党参’克川断9克香谷芽,克广郁金琬合欢皮6克
按方增损,共服9剂
二诊。1963年舀月2日。前施调补肝肾、养心悦脾之法以来,眩晕渐平,寤寐稍安。但胸闷未舒,纳食仍差,酸痛亦未轻减。此盖脾失健运,中州为湿邪所困,内阻关窍,旁壅络道,不通则痛,势有所必然。且心肾上下之相交,胃腑为其枢机,惟有胃腑之通调,然后可望水火之既济。拟于前方参入疏调胃腑之法。
处方;
(1)取穴:肝俞+,双肾俞+,双神门-,双行间-,双三
·2】6·
阴交+,双足三里+,双
(2)手法:同上。
三诊:1963午8月5日。水火已成匿济,寤寒鼻趋正常,胃腑通调,纳谷乃增,近惟胭中酸楚,脉来濡弦,舌苔薄滑。再宗原意。
处方:
(1)取穴;肝俞+,双肾俞+,双神门-,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
(2)手法:同上。
四诊:1963年8月9日。寤寐已入酣象,纳食如常。但迩来又为风寒所袭,卫表遭其困束,肺气失于宣达,症见咳嗽形寒,气短懒言,背痛亦剧发,脉来浮滑,舌苔薄滑。当先治新感,后顾宿疾,此仲景之遗意,亦治病之大法。拟予疏邪宣肺。
处方:
(1)取穴:大椎-肺俞-,双列缺-,双外关-:双
(2)手法:同上。
五诊:1963年8月12日。外邪未楚,头目滞重,咳嗽仍作,肢体乏力。拟扶正以达邪,前方增损之。.处方:
(1)取穴:肺俞+,双胃俞+,双内关-,双列缺..,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2)手法:同上。
六诊:1963年8月14日。新感虽解,余波未平,肢酸不已,眩晕目糊,动辄心悸,下肢畏冷,寐象仍安,脉细,苔滑质红。再拟从本论治,兼顾其标。
处方:
(1)取穴;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郄门-,双神门-.双足三里+,双行间-,双
·217’
(2)手法;提插补泻。
七~+四诊:63年8月18日~9月16日。症势稳定,诸恙递减,守原方加减。
+五诊:1963年9月20日。经治以来,头晕减,纳谷馨,寤寐已入佳象,心悸神疲亦告消失,七年之疴,已显转机之兆。下月起,可试行半日工作。惟是风湿之邪,踞伏已久,根蒂深固,非短日所能蠲除。脉来濡弦,苔薄质绛,背膂酸楚,迟迟未退,预计仍需相当时日之疗治。
处方;
(1)取穴: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神门-.双行问-
(2)手法:捻转提插结合运用。
+六~+七诊:1963年9月23日~9月27日。经水来潮,波涌陇起,血海为之激扰,肝邪遭其触动,遂至巅顶作胀,两目滞重,咽喉疼痛,脉弦数,苔薄质绛。是乃虚阳化风上扰,诸症防其反复,急宜柔肝清热,育阴护胃。
处方;
(1)取穴:肝俞+,双脾俞+,双血海-,双三阴交+,双照海-,双复溜+,双足三里+,双行间-,双
(2)手法:捻转捉插补泻。
+八~+九诊:1963年9月30日~lO月4日。诸症均减,惟近感颈项酸楚,少腹胀痛,脉来渐见有力,苔薄滑,仍防反复。
处方:
(1)取穴:风池-,双大杼-,双大椎+脾俞+,双胃俞+,双复溜+,双足三里+,双关元+
(2)手法:同上。
二+~廿二诊:1963年10月7日~lO月14日。治疗以来,诸恙次第减退,唯是久疴之后,体气虚惫,非短日所能康复,三邪深
·2】8·
伏,-时自难拔除。幸其脾舒纳馨,已开中焦生m之源,寐静神安,业复阴阳交泰象。此后但当调息将养,慎于起居,待其气血充,营卫和,诸邪自去。嘱停诊3月,恢复原来工作,以观后效。
处方:
(1)取穴:风池-,双大椎+大杼-,双脾俞+。双胃俞+,双复溜+,双足三里+,双阴交-三阴交+,双
(2)手法:同上。
随访记录:患者停诊后,即恢复原来工作。辍工7年,-旦康复,患者本人之兴奋,自不待言,周围同志亦都为之庆贺。11月底,去患者居处探望,见其神情焕发,-扫以前忧郁阴沉之状,身体也结实得多。据述经针治后,体重由34.5公斤增加到40.5公斤。在停诊期间,除在阴雨时稍觉有关节酸痛及月经来潮时有目眶发酸外,平时均正常。初上工时,颇为小心翼翼,惟恐旧疾又发,乃至试工-个时期后,安然无恙,才完全打消顾虑。
按:邵新甫云:“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此虚损劳三者相继而成,乃病情发展之轻重,轻者为“虚损”,重者为“虚劳”o不若古代文献论虚劳有五劳、七伤、六极、二+三蒸、九+九种传尸鬼疰等症,庞杂寡要。盖虚劳之病,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筋骨皮肉皆有,唯有病情发展之轻重不同,不能截然以“伤于气血者为虚,伤于脏腑者为损”来划分。如本例病者,肝、肾、脾、胃先不足,气血筋骨因之而衰弱,不能截然区别何者为虚?何者为损?故陆师统称之为“虚损”。治疗遵张景岳“但当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之义,以治本图源,调补为先。其有偏亢偏衰者,亦以扶弱为主,抑强为辅。本例病者自初诊至三诊,均以调补肝肾,养心悦脾为治法。补肝俞、泻行间,是补肝体泻肝火之意;补肾俞、足三里、太溪、三阴交,是统补脾肾之法;泻神门,是抑亢盛之心火,佐行问有木火同治之意。四诊感受风寒而患咳嗽,扮改取大椎、外关以解表,肺俞、列缺
·2】9、
以宣肺。五诊外邪已解,抄仍恢复原法,佐列缺以清余邪。六诊至+五诊,基本上仍用调补肝肾、悦脾安神为治法。+六诊与+七诊,适逢月水来潮,肝风再起,故用柔肝、清热、育阴护胃之法,加用血海以益阴血,补复溜以滋肾水,泻照海以治咽痛。+八诊以后,因感颈项酸楚而加用风池、大杼,少腹胀痛而加用阴交,至二十二’诊后停治,恢复工作,七年痼疾,霍然而愈。头 痛(5例)
[例-]陆××男40岁教师
初诊:197 7,年3月8日。头部疼痛如裂半月许。今年2月19日,到农村家庭访问,过度疲劳,复受风寒。始见头巅疼痛,至24日疼痛转剧,到当地医院治疗。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服用止痛药和注射杜冷丁针剂,当时痛止,但5小时后又疼痛如劈,痫势延至前额部,眼球牵制作痛,流泪畏光,高热39.8。C,用四环素、青链霉素等药后热退,当地医院子3月4日转送上海某医院神经科急诊。经脑电图、超声波检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用消炎痛、地巴唑,七叶莲等药后观察1天,疼痛转轻而出院。继服止痛药及苯妥因钠等,到3月8日,症情又作,头巅及两颞部疼痛如劈,来针灸科门诊。
当时前额、头巅、后脑及两颞部疼痛如裂,眼球牵制而痛,冷汗蔷i漓,面色咣白,脚脘痞闷,泛泛欲吐,不思饮食,面容消瘦,脉弦滑,舌苔白腻。头为诸阳之会,外挟风寒,内蕴痰湿,清阳不升,湿浊不降,太少二阳之脉,经气阻滞,阳明蕴湿未化,治拟化浊宣络,和营止痛。
处方:
(1)取穴:束骨双后溪双足临泣双外关双合谷双足三里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220·
四诊:3月14日。治疗后,头巅、后脑部、两颞部疼痛明显好转,泛泛欲吐已止,仍守上方出入。
处方:
(1)取穴:束骨双京骨双足临泣双合谷双后溪双足三里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
六诊:3月16日。昨天针后,两颞部疼痛已止,头巅部疼痛亦减,惟目内眦至鼻频左侧尚感扳紧,仍守上治。
处方:
(1)取穴:足临泣双束骨双内庭双足三里双合谷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
八诊:3月18日。头痛较前轻减,各种西药止痛剂已全部停服,仅服。七叶莲”中药,仍从疏经和营止痛为治。
处方:
(1)取穴;足临泣双京骨双内庭双足三里双合谷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
九诊:3月19日。头巅痛基本好转,胃纳亦佳,舌苔薄白,脉转小弦,仍守原方投治。‘处方:
(1)取穴:足临泣双京骨双内庭双束骨双合谷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
忠者于次日(3月20日)回南浔,嘱其在当地再针刺治疗-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隔两个月后来信感谢,诉说回去后来曾复发。
按:本例头痛,痛势甚剧,反复发作。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为指导,朱师在临床上一般都以上病下取、分经取穴和辨证取穴棚结合为治疗原则,疗效比较显著。本例疼痛遍及全头,朱师辨为外挟风寒,内蕴痰湿,太少二阳脉失宣,阳明蕴湿未化,故取太阳经之束
骨、京骨、后溪,少阳经之足临泣、外关以疏通经气;取阳明经之足三里、合谷、内庭化湿健脾,和中止吐。三阳经同治,手足同名经合用,以起“同气榭求”的功效。治疗九次,头痛基本好转。
[例二:]杨××女30岁工人
初诊:1975年8月1日下午4时。右头额部疼痛3小时。今天中午1时许,右额部突然疼痛如劈,恶心呕吐不已,汗出如珠,面红,下肢冰冷,仰卧不能稍转,呻吟不已。询悉该病已经7年,开始时每年发作-次,2年后半年发作-次,去年以来每月发作-次,发作时均见上述症状。服止痛药,连续4~5天未效,这次发作较剧。于74年12月曾到某医院神经科摄片检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
当时除右头额部疼痛外,伴有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精神烦躁,微有口臭,下肢冰冷,脉弦滑,舌苔薄质绛。此乃肝阳上凌,中焦失运,清气不得上升,浊气失于下降,阳明郁火循经上扰,阻滞清空,上热下寒之证,拟泻火潜阳,宣络止痛。
处方:
(1)取穴。足三里双内庭双合谷双足临泣双太冲双
(2)手法:平针法,提插和捻转相结合,留针30分钟,隔lO分钟捻转1次(50~100转)
针后15分钟,右额部疼痛逐步减轻,20分钟后又见-次呕吐,半小时后疼痛全部消失,患者因口渴,饮温开水-杯,未见再吐,起针后身体能转侧起坐。当晚7时许,右额部又稍感疼痛,即再米针治,处方,手法同上,针后片刻,疼痛即止。
三诊:8月2日下午6时。昨天针后,晚上吃稀粥约50克,未呕吐,右额部亦未作痛,再用上法针治,以图巩固疗效。
处方:
(1)取穴:合谷双内庭双太冲双足临泣双
(2)手法:平针法,提插和捻转相结合,留针20分钟。
2月后随访,右额部疼痛未发。·222·
按:此例头痛已病七年多,近-年来每月发作-次,连续数天,服止痛药无效,现代医学诊断为“血管性头痛”,此病多见于女性的青年期。朱师辨为胃中积热,肝胆火炽,随经上逆,络道受阻,不通而痛,治以上病下取,泻火降逆之法。额颞部系阳明、少阳脉气所过,故取合谷、内庭,手足阳明同用,以泻阳明郁火;用太冲、肝原,足临泣、胆俞表里同治,以清肝胆冲逆之气火,双管齐下,融-诊而’效,再诊而愈。
[例三]姚××女48岁干部
初诊:1975年10月28’日。右侧头痛2月。右头角疼痛已30多年,并发头眩,每遇气体刺激、精神紧张或声音嘈杂等均能触发。曾经某医院神经科摄片检查,诊断为“神经性偏头痛”,服A·P·c、颅通定等止痛片,仅能短期止痛,不能巩固,此次发作已达2月。右头角疼痛欲裂,双日发黑、畏光,恶心呕吐,头目眩晕,面容消瘦,背部发冷,胃纳不馨,记忆力减退,脉弦细,两尺弱,舌苔薄自根腻。此素体虚弱,风寒外袭,寒凝血滞,少阳、阳明经气受阻之故,治拟祛风通络,和营止痛。
处方:
(1)取穴:太冲双足临泣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合谷双中渚双百会风池双
(2)手汝:平针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lO分钟捻转1次。针后头痛大减。二诊:11月1日。右头角有时仍感疼痛,但已减轻,头目眩晕已少,无泛恶现象,胃纳转馨,背部仍感发冷,守上方加膀胱之穴以疏经气,通卫阳。
处方:
(1)取穴:太冲双足临泣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合谷双中渚双百会风池双人杼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10分钟捻转1次。
三诊:11月3日。右头角疼痛基本消失,背部冷感亦瘥,偶有头晕,再守上方。
三脂1.9摩尔/升。诊断为“血管性头痛”、‘‘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曾用降压片、颅痛定、烟酸肌醇脂、珍合灵片、养血安神糖浆等20糸天,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又至某医院神经内科会诊,检查结果,同意前院诊断。治疗至2月下旬,无明显疗效,转我院内服中药治疗。经用育阴平肝、清热和巾之中药,效果仍然不佳,故来针灸科治疗,当时头痛、头晕、眼花、耳呜,口苦纳差,大便不畅,牙龈肿胀,颈项四顾不利。脉来细弦,舌苔薄质绎,边尖呈现瘀斑多处。证系体质虚损,阴虚火旺,复烦劳气张,遂致厥阴气火上亢,清旷受扰,气机阻塞而痛。先拟滋阴和胃,平肝潜阳,化瘀宣络为治。
处方:
(1)取穴:行间-、双复溜+、双后溪-、双合谷-、双足三里+、双京骨双
(2)手法:捻转补泻,留针15~20分钟。针后10分钟,转针】次,针时痛势若失。.
=诊l 4月16日。
上次针后,头项疼痛大减,耳鸣恶心亦见好转,项背牵制亦瘥,再守上方。取穴,手法同前。三诊;4月18日。针治以来,头额及后脑部疼痛均已明显好转,恶心已无,微感头晕,项背稍感筋掣,脉细弦,苔薄边瘀较淡,再守上治。
处方。
(1)取穴:太冲-、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金门-、双后溪-、双合谷-、双大杼-、双
(2)手法;同上。
四诊:4月21日。2日来因和客人谈话较多,精神疲乏,前额疼痛又发,再守上治。
取穴、手法同前。
五诊;4月23日。血压渐平稳,19/12kPa现(144/90毫米汞柱),头痛及后项牵制已好转,胃纳较增,脉弦较静,苔瘀已化,再用上方巩固之。取穴、手法同前。六诊:4月25日。头痛、后颈项牵制均已基本消失,血压19.3/12kPa(145/90毫米汞柱)。复查血化:甘油三脂1.32摩尔/升,B-脂蛋白6.6克/升,胆固醇6.25摩尔/升,血小板计数72×10。/升。
再宗上方投治,至5月9日共治9次痊愈而停诊。
按,本病例病历二月,诸治无效而来针灸,朱师诊为阴虚之质,烦劳气张,厥阴气火上扰,清旷气机失宣,放拟滋阴降火,和胃宣络之法。补复溜以滋阴;取足三里以和胃;泻行间平肝兼降火,此治本之法。兼泻后溪、京骨、合谷,通太阳、阳明之络道,此为治标,标本兼治,补泻同施,有的放矢,故九诊而愈。
[例五]顾××男46岁
初诊;1985年12月7日。右侧头痛已3天,6年来均服止痛片度日。今年以来工作较忙,头痛反复发作,痛连右眼底部,伴有恶心呕吐,今天早上疼痛更剧,服止痛片不能抑止,故来针灸。形体胖硕,平时易怒,脉滑数,舌苔黄腻。此气火挟痰,上扰清空之证,治拟清火降痰,宣络止痛。 -
处方:
(1)取穴:合谷-、双太冲-、双丰隆-、双足临泣-、双地五会-、双
(2)手法:提插补泻,留针30分钟。
留针盾起针,疼痛大减,连治3次,疼痛基本消失。又治2次,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发。
按。此例病者虽年逾不惑,但形体=胖硕,平时多怒,是气火有余之质。肥人多痰湿,气火挟痰,激而上攻,清旷之脉络受阻,遂致不通而痛。朱师临诊以清火降痰为主,取合谷、太冲开四关,镇摄浮
·226·
炎之阳火;泻丰隆化痰以降逆;用足临泣、地五会足少阳之穴,宣通少阳络道,此“随变调气”之意。本例病者,与例四相比,前者虚实夹杂,故朱师补泻兼施以治,后者纯属实证,故单泻而无补。立方临阵,进退化裁,固知贵在灵活多变。
至于头痛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已在前陆瘦燕医案中讨论,宜互参,此间从略。热 厥(1例)张×女32岁农民初诊。1965年12月23日。7天前因患血吸虫病接受锑剂治疗肟即高热不退,曾用青霉素及退热针剂都未获效。今晨8时,突然昏厥,体温39.7。C,牙关紧闭,舌强不语。于上午10时,请针灸科会诊。诊见患者形体肥胖,壮热不退,不省人事,痰鸣气急,四肢厥冷,脉滑数。家属代诉,病初起时,头痛如劈。证属湿浊中阻,气机运化失常,热毒郁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壅于胸脘,上闭清窍。邪侵太阳、阳明,敞颊车紧闭,后脑部疼痛如劈。急拟清热、豁痰、宣络、醒脑之法。
处方:
(1)玻穴:①合谷双外关双内庭双丰隆双束骨双金门双②大椎风府风门双(2)手法:先针第①组穴,用平针法,得气后,捻转3分钟,以后隔10分钟捻转-次(2分钟)。
针后10分钟,神志渐醒,牙关渐开,能看到舌苔(苔白厚腻)。20分钟后,能发轻语,头痛减轻。半小时后张口渐大,随后起针。
再针第②组穴,得气后,留针lO分钟起针。
-227·
针后20分钟,测体温38.1。C,到中午能吃稀饭50克。下午精神安定,入睡3小时。
二诊:12月24日。体温已降至37.2。C,昨天午睡后,头痛已减,晚餐吃米饭50克,青菜半碗,睡眠较好,再从前方投治,巩固疗效。
处方。
(1)取穴;上穴加手三里双、足三里双
(2)手法;同前。
三诊:12月25 rj。昨天晚上身热已退,头痛亦止,纳谷转馨,再拟针刺巩固之。
处方;
(1)取穴:合谷双太冲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风府风池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患者厥证已解,于翌日上午痊愈出院。
按:“热厥”亦称“阳厥”,首见于《素问·厥论》,是-种阳气盛阴气虚,阳乘阴而致气机逆乱的病证。其症唐代王冰称。“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卒不知人。”由于“热盛于中”,古々必“热偏于身”,所以宋代朱舷指出“热厥者必身热头痛”,“热气深则方能发厥”,即所谓“热深厥深”。
该例患者痰浊蕴中化热,并为外邪所闭。又因注射锑剂,损伤正气,遂致伏邪陡张,厥气上逆,阳明挟湿热之邪上蒸,太阳受寒逆之气外束,寒热交争,阳邪鸱张,脏腑气乱,神明昏昧,丽见上痖。朱师通过全面辨证,认为病者虽厥逆窍闭,宜用开窍之法,但窍络之闭,因在痰热,苟痰热不降,则开窍必难收功,敝施清本穷源之法,予清热豁痰攻邪之治。取合谷、内庭、丰隆、外关、大椎等穴,使太阳、阳明表解浊化,清阳得以伸发,郁热淑而神志清矣。
’228’
头嚣}f}阳2会,忠杼肝脑疼痛如劈,朱师根据“标本”,“根结”经络理论,上病下取,以“荥输治外经”、“郄治急病”之则,用太阳之俞穴束骨、郄穴金门以宣络止痛。缸三诊而壮热退,厥证解,头痛JE,寐安纳馨,诸症痊愈而出院。 ’气 厥(1例)杨×女26岁工人初诊:1975年5月30 f】。突然昏倒2小时,原有头晕、头痛、恶心、双目发黑史。第-次发作在1973午12月受刺激后,以后每遇到不愉快事或受到惊吓即发作。曾到精神病院治疗,服安坦、奋乃静等药,有好转,但未能根治。这次于4天前开始发病,多哭、多言,语无伦次,经厂医务室注射鲁米那、非那根等药后,连睡3天。醒后精神疲乏,往医务室复诊时,又受不愉快言语刺激,病又发作,但未昏倒。30日上午去车问上班,突然昏厥倒地。诊见形瘦体弱,而无华色,口噤握拳,不省人事,呼吸喘急,四肢厥冷抽搐,脉沉弦。此乃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逆阻气道,清窍郁闭而致,乃气厥之证,拟先清心开窍,顺气和营为法。
处方:
(1)取穴。人巾神庭大陵双太冲双三阴交双
(2)手法:平针法,提插和捻转相结合,得气后留针,每隔10分钟运针1次。
钋后5分钟四肢抽搐即止,10分钟后神志渐渐苏醒。人中穴先起针,其余穴位留针半小时后,神志完全清醒。诊其舌,苔薄质淡,患者自觉手足沉重疲乏。
二诊。6月1日。患者步行至医务室,气息低微,语言无神,自诉头晕,纳呆、脘字痞闷,四肢酸软,脉转细缓,苔薄白质淡。再拟顺气和营,宽中解郁为治。
处方:
(1)取穴:合谷双内关双手i里双足誓里双i阴交双公孙双太冲双气海
(2)手法:平针法,留针15分钟。
三诊:6月3日。头晕已减,脘守痞闷好}々,胃纳转僻,四肢尚感酸软。仍进原方,以固疗效。处方:(1)取穴:合谷双内关双手三幔双足三里双蔓阴交双公孙双太冲双巾脘气海
(2)手法:平针法,留针¨分钟。
隔天针刺1次,共治4次,诸恙均火。1975年lO月中旬随访正常,精神颇佳。
按:气厥之名见jf元明文献。元张从正说“暴怒而得之为气厥”,朱丹溪也说“气厥者,与中风相似”,“风巾身温,气r『I身冷”。本例患者得病于郁怒之后,以后发作亦均与情志怫郁有关,每次发病其身冷而无偏枯之症。故朱师遵古训而断为“气厥”。由于反复发作、正气耗伤,放见形瘦体弱,面无华色,舌质淡等虚象。朱师取人中、神庭、夫陵以清心开窍,更配太冲、三阴交以顺气和营,气顺血和则五脏安定,神明归含。临床上蹦整体观念出发辨证取穴,标本兼麒,是朱师的治疗特点之--。针后仅lO分钟,神志渐渐苏醒,留针半小时,神志完全清醒,以后叉对症针治三次,诸症痊愈。呕 吐(1例)张××女18岁渔民初诊:1976年6月28口。呕吐已5天。食入半小时即吐,不食亦吐,吐出清涎,每天数+次。脘腹疼痛,辗转{:宁,头目眩晕,胃部喜热按,面色萎黄,肢镕消瘦,脉沉迟,舌苔薄腻,质淡有齿痕。证系
脾胃虚寒,中阻不振,升降臾司晒致,治拟温中和胃,降逆止呕,针灸并施以治之。
处方;
(1)针刺:手三里双足■Ⅲ双梁丘双内关双公孙双
平针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麦粒灸:|卜魁右7壮。
二诊:76年6月29口。上次治疗后,呕吐好转,霄耽痛亦减轻,出现右少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检白血球9×1 0。/爿‘仍守原宵加减。
处方:
(1)针刺:于三蔓蜓双足三里双闭尾穴双内关双公孙双平针法,得气届,尉针30分钟
(2)麦粒灸:中魁左7壮
三诊:76年6月30日。脱腹阵发疼痫,麦氏点有反跳痫,呕吐次数减至每天3~4次,脉沉细,苔薄白。
处方:
(1)针刺:上廉双足三里双阑尾穴双梁丘双公孙双内关双手法同前。
(2)麦粒灸:巾魁右9壮
四诊:76年7月3日。右少腹反跳痛较减,呕吐基本好转。
处方:
(1)针刺:_lL廉双足三里双阑尾穴双梁丘双内关双公孙双手法-前.
(2)麦粒灸:llfl魁左9壮
五诊:76年7月4 H。脘唆疼痛好转,呕吐已止.守_卜方投治。
处方,
(1)针刺、手法同前。
(2)麦粒灸:中脘7r壮
·231·
六诊:76年7月6日。呕吐已止,尚感脘腹微痛,再从上治。
处方s
(1)针刺:手三里双足三里双公孙双内关双平针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2)麦粒灸:下脘7壮七诊:76年7月8日。呕吐未发,脘腹疼痛基本消失,守上治。
处方:
(1)针刺;手三里双内关双公孙双平针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麦粒灸:足三里双各7壮。
此证又问日针灸3次,以巩固疗效。针穴同上,麦粒灸:中脘下脘足三里双每次1穴,每穴7壮
按:胃气以通降为顺,胃失和降,上逆即至呕吐。《景岳全书》指出:“呕吐-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经》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融痛而呕。”临床上应首先辨明寒热虚实,然后对证治疗。本病例系渔民,长期在江河中作业,寒邪犯胃,日久中宫虚寒,不受水谷,治疗以温灸、针刺并用,而获温中和胃降逆之效。朱师用麦粒灸中魁4次,针刺手三里、足三里、内关、公孙j梁丘等穴4次,呕吐即止,又针灸6次(中脘、下脘、足三里每穴轮灸2次),脘腹疼痛相继好转,而告痊愈。泄 泻(1例)王××女34岁教师初诊:1970年7月5日。大便粘薄,-日数行已5年。患者经常消化,各良,大便粘稠,-日3~4次,伴少腹冷痛胀滞,四肢畏寒。有
情志抑郇史,常功恼怒,平时喜食生冷之品。脱腹时而作胀,得嗳,i或矢气后乃舒。面无荣色,肢体消瘦,脉搏细滑、尺弱,苔薄自质淡两边微红。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精微。患者情志不扬,木郁而实,横侮脾|t;喜食生冷,寒湿内滞,脾阻不振,因而运化失常,兼以久病,损及肾元,阴中少火,中焦生寒,转相因果,而成此证。拟温补脾肾,和胃理气,针灸两施为治。
处方:
(1)针刺:手三里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合谷双平针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隔饼灸穴:①神阙气海②天枢⑨水道④芙元4组穴位,每次针后灸1组,每穴灸7壮。隔天治疗1次,轮流灸治。
上法治疗六i=欠肟,火便fI行-次,已成形,腹痛腹胀已减。共治十二次停止治疗。隔-年患者因关节酸痛剂丁诊治疗,告知大便已经正常。
按:泄泻之证因,在陆师医案中已有详论。朱师认为虽致病原闪甚多,但总的米说,脾土强者,自能胜湿,若土虚不能制水,则风寒与热,皆得干犯而为病。本例患者大便粘稠不成形,H行3~4次;少腹冷痛胀滞,肢体消瘦,脉纲滑尺弱,苔薄白质淡,两边微红,证经五年。脾虚不运损及肾无,肾主二便为封藏之本,真阳寓焉,火为土母,肾火-衰,无以健运三焦而熟腐水谷,且积虚者必挟寒,肝失条达者必犯胃,故治以温补脾肾,和胃理气而针灸两施,冀收同功。
朱师临床对虚寒证患者,一般都主张采月1温灸治疗,取效常较显著。本例取手足三舅!、合谷、太冲以硎胃婵’i、条达肝木;取天枢、水道、神阅、气海、关冗以温补脾肾、分清别浊,体现了以上治则。积年之疾,共治十二次而告痊愈,皆针艾之力也。
呃 逆(1例)
李××女3l岁住虹桥路××号。
初诊:1957年11月20日下午4时。2天来连续呃逆不止,滴水不F。患者平时在睡眠f扣常易惊觉,前日傍晚,因受惊吓,到晚上8时半突发呃逆,并见左半肢抽搐,口角向右牵斜,滴水不能下咽。送某医院急诊,未能明确诊断,嘱家属转送神经科检查。至20日,因2天来不食不睡,疲惫不堪,故束我诊所求治。
诊得病者面色咣自,身衍:瘦弱,呃逆频作,LlI角抽动,全身震颤,状颇痛苦,脉象弦滑重按无力,舌苔厚腻。此系肝肾不足,心胆俱怯,惊痰挟风,随气上逆而致。治拟豁痰降气,熄风宁神为法。
处方;
(1)取穴:肝俞-、双膈俞-、双心俞+、双期门-、双日月+、双膻中~、双内关-、双中脘-
(2)手法:徐疾补泻法,留针20分钟。
先针胸部腧穴,再针背部腧穴,留针时呃逆渐减而至平静,同时肢体抽搐、口角牵斜等症也随之解除,当时就能喝水及吞咽糕饼,5时左右嘱其回家静养。
二诊:11月21日晚上10时。下午针后回家曾吃稀饭-碗,未见呃逆,后与邻居谈及当时受惊情况,触动心情,_j:晚上9时许,又有轻微发作,家属虑其深夜增剧,即登门求治,为虑瘸者兼有膈寒之证,乃改用灸法以温膈定逆。
处方:
(1)取穴:膻巾巨阙膈俞双
(2)手法:麦粒灸先胸后背,每穴7壮。
膈俞穴灸至3壮时,呃逆完全停止,给以开水饼下,饮食n如,
精神渐浙恢复,时匕深夜¨点,嘱其叫:婴多讲话,以免寒气入膈而病再作,并同家静养。隔数日随访,未再发。
按:呃逆之为病,古代文献常与哕并称。如《灵枢·九针论>称“胃为气逆哕”,认为是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予胃,新故才{j乱,真邪棚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逆哕。后代医客乃别哕与呃逆为二病,盖哕者干呕也,有声无物之称,呃逆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r口而作卢也。现代医学则称为“膈肌痉挛”。
呃逆之病因,历代医家虽众说纷纭,但明代张介宾则称;“总由气逆。”盖胃主纳降,其气以下行为顺,若因阴虚火炎、劳役伤脾、伤食气滞、痰浊闭塞、寒邪入膈、久病俸虚等,以致火动于中,冲逆而、f:,皆可为呃。《内经》所谓“渚逆冲上,皆属于火”是也。
本例病者朱师辨为肝肾不足,则生气之原不能畅达。病者体多虚弱,肝气不足则胆气怯弱;肾气不足,则心神不宁,故病者善惊多恐;惊则痰生,痰随风涌,挟火上逆,震动胸膈,而见是证。朱师治以豁痰降气、熄风宁神之法,泻肝俞.期门以平肝熄风;补心俞,日月以宁心壮胆;泻膈俞、膻中以降气清膈;泻中脘以降胃气,兼内关以宽中利膈,故…诊而I见逆1t复,再诊为恐及寒邪入膈之兼证.乃改用灸法,取膻『l_I、H 81j_j、膈俞,温敞胸膈:之寒邪,以巩嘲疗效。二诊而病获愈,效如桴鼓之应。,黄 疽(1例)
张××女61岁退休工人
初诊:1960年9月1日。肌肤眼目发黄已7月余。寒热时作,胸脘胀闷,右侧上腹部作痛,痛时作恶,纳谷呆滞,目黄肤黄。先在内科治疗,已服中药-40多剂,疗效不显,转来针灸科门诊。症情如上,兼有小便黄赤,大便色淡,口渴不欲饮,苔黄腻中剥,脉濡滑而数。实验室检查:GOT:55单位,GPT:13.8单位,黄疸指数:36单位,胆
红质。1.8毫克/分升。此系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湿浊内阻,郁遏化热,湿热郁蒸而发。治拟疏泄肝胆,培补脾i卜,以图其本,兼用理气乙法,以佐健运。土得昭明,则津液自行;气机得运,则湿热能化矣。
处方;
取穴。(1)阴陵泉双Ⅲ陵泉双光明双蠡沟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内关双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2)气海中脘胆俞双脾俞双平针法,得气后不留针。
四诊:9月7日。肌肤眼目黄色稍减,胸脘仍胀闷,右胁疼痛减轻,纳谷增加,唯大便秘结,仍守原方佐以通腑之法。
处方:
取穴:(1)阴陵泉双阳陵泉双光明双蠡沟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内关双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2)气海中脘大横双胆俞双脾俞双平针法,得气后不留针。
六诊:9月12日。大便已通,胸脘胀满较舒,胃纳转香,日黄身黄渐退,精神渐振,仍宗前治。
处方≈
取穴:(1)阴陵泉双阳陵泉双光明双蠡沟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内关双手法同前。
(2)气海中脘胆俞双牌俞双手法同前。
+七诊;lO月28日。诸恙皆减,均宗前治。
取穴、手法同前
+八诊。11月12日。停诊半月,主诉寒热又作,身目再度发黄,胸闷纳呆,旧症又作,守原意加减。
处方:
取穴:(1)阴陵泉双阳陵泉双足三里双中都双光明双太冲双内关双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2)气海巾脘』:腕肝俞双胆俞双脾俞双平针法,得气后不留针。
二十诊:11月17日。针刺后,胸闷又舒,症情均减,仍守原方。
处方:针穴及手法同前。
自11月19日至12月9日,又针治7次,前后共治2 7r次,诸症悉退。实验室检查:GOT:48单位,GPT:34单位,胆红质:0.3毫克/分升,黄疸指数:4单位,停止治疗。3年后随访,恢复日常家务劳动。
按s 1.黄疸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郁,久而不泄,流入皮肤所致。《经》日s“湿热相交,民病疽也。”除遍身发黄外,必有目黄见症,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皆得上薰于目。古代文献中虽有“五疸”、“三+六黄”之分,但临床上一般可分阳黄,阴黄两大类。阳黄主要由肝胆之火及湿热郁蒸所致;阴黄主要由脾肾两虚、寒湿泛滥外溢而成。本例黄疸有发热,胸脘胀闷,小便黄赤,苔黄腻等症,故属阳黄,但病程迁延日久,症见口渴不欲饮,大便色淡,乃正气不足之候,正虚邪实,治宜疏泄肝胆,培补脾_t,标本兼顾。
2.朱师取阴陵泉、足三里、脾俞以健脾化湿;取阳陵泉、光明,太冲、中都、蠡沟、肝俞、胆俞M疏泄肝胆之火;中脘、上脘、气海、内关以行气宽胸。正气得扶,病邪得泄,则肤黄消退矣。十二指肠溃疡(2例)亡例-]张××男21岁工人初诊:1975年7月12日。胃部疼痛已3年。72年春天开始,胃脘痛经常发作,发时服普鲁本辛、阿托品、胃疡宁等药能止痛。火便曾出现隐血(卅),到7.4年12月又出现大便酱黑色,化验隐血({}I}),经服维生素K、仙鹤草素、安络血等药而止。75年5月作胃肠道钡剂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来诊时,胃脘疼痛每于食后2小时左右发
·237‘
作,灼痛难忍,并有夜晚痛醒史。纳呆,神疲,耐色苍白,形休消瘦,嗳气吞酸,大便溏薄,每口2~3次,夜寐多梦,脉细弱,苔薄。检查:大便隐血(卅)。经络检查:中脘及右梁门有压痛,胃俞压痛拒按。此为脾胃运化失司,拟健脾和胃,宣络止痛。
处方:
(1)取穴。手三里双足三里奴内关双合谷双三阴交双
(2)手法:平针法,捻转和提插相结合,得气后留针20分钟。
二诊:7月14日。胃脘疼痛较前好转,胃纳转馨,再守上方加减之。
处方。
(1)取穴:手三里双足三里双内关双台嵛双脾俞双胃俞双膈俞双
(2)手法:同前。
三诊:7月16日。胃部疼痛续有好转,胃纳较馨,大便每H 1次,夜寐较酣,脉滑苔薄,再宗上法巩固之。
处方:
(1)取穴:足三里双内关双三阴交双脾俞双胃俞双膈俞双
(2)手法:同前。
四诊:7月18日。胃脘部疼痛消失,胃纳增加,夜寐安宁,大便正常,面有华色,脉弦苔薄,守上方。取穴、手法同前。患者续又巩固治疗lO次,胃脘疼痛未发,到9月巾j甸又作胃肠道钡剂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光整,无器质性病变。”
按;临床所见胃脘疼痛病者较多,但病因各异,治疗亦不相同。本例神疲纳呆,面色苍白允华,火便溅薄,心l}:寓虚空,{写火神I降,脾不健运,针刺治疗一般疗效较好。于三型、足三|里、合谷、内关等都是朱师常用之穴,此例在治疗中又加用背俞穴,脾俞、胃俞、膈
·238‘
俞,针治4次,疼痛即消失,大便亦正常。共治疗14次,溃疡愈合。
[例二]蔡××男47岁公社干部 .
初诊:1971年12月5日。胃脘部胀痛已6午,四肢无力,面色黄,平时因工作较忙,饥饱失常,胃脘胀痛较剧。自71年6月中旬开萎始,大便紫黑,化验隐血(卅),当地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来诊时检查:大便隐血({廿)。经络检查:中脘、下脘及右梁门、胃俞有压痛拒按。脉细苔薄,大便隐m-直未愈。此系脾-}=运化失司,气机阻塞;牌虚统摄无权,治拟健巾和胃、疏络止痛。
处方:
(1)取穴:于j哏双足三里双上臣虚双地机双合谷双上廉双内关双
(2)手法:平针汝,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
七诊:12月17日。针治6次后,胃脘部胀痛已减,大便已转黄色,尚不成形,大便隐血化验:(痕迹),胃纳渐馨,仍守上方出入。
处方:
(1)取穴:手三里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地机双合谷双内关双
(2)手法:同前。
+四诊:72年1月3日。胃脘部胀痫消失,大便颜色已转正常,但仍不成形。治拟健膊羽f胃为丰。
处方:
(1)取穴:于j三里双足三里双合谷双水分双阴陵泉双脾俞双河俞双
(2)手法;同前。
+六诊:1月7r|i。针后大便已成形,余无不适,再继续I巩固治疗。
处方:
(1)取穴;手三蟹双足三垦双台。谷双水分双阴陵泉双
·239·
脾俞双胃俞双
(2)手法:同前。
按:此病者,症状除胃脘部胀痛外,还有大便隐血,不成形等。故治则与前例基本相同,中焦疏和,脉络畅达,血能自止,主要取胃经、脾经、大肠经穴。七诊后胃脘部胀病已减,隐血基本消失,但火便仍不成形,故加水分、脾俞、胃俞健脾利水而见效。共治疗+六次,症状痊愈。75年随访,患者精神振奋,体重增加,病未复发。
本溃疡病可归属于祖国医学胃痛范畴,可与前陆瘦燕医案巾“胃痛”案例及讨沦互参。慢性结肠炎(1例)
罗××男48岁军人门诊号:06.2260
初诊;1981年6月6日。胃部气闷作胀,;卞能坐下将近1月。4月初因去沿海地区出差,多吃海鲜,出现便血,未加治疗。返沪途中自觉胃部不舒,大便日行3次,左少腹部疼痛。回厂后,医务室给服黄连素片,但未能控制。因患者自细胞较低(3900/立方毫米),不能用氯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转至龙华医院内科,服用中药14帖,但仍无效,转来针灸。来诊时,患者腹痛,大便杂粘冻,日行2~3次,胃脘胀闷嗳气,脉沉滑,舌苔白腻。此湿滞脾胃,复因多食海鲜油腻之物,再加乘船受凉,寒湿夹食,船滞气扰,传导之宫失可而成本病。拟温中化湿,理气逐秽为法,针药兼施。
处方:
1.针灸
(1)取穴:关元天枢合谷双太冲双脾俞双胃俞双
(2)手法:平针法,关元加用温针,留针20分钟。
2.中药:炒苍术,克焦米仁9克焦茅术9克青陈皮各)克涎胡索9克川楝子,克肖归9竞苏梗9克台鸟药9克香连·240’
丸f分吞)4.s克赤苓9兜泽泻12克牛膝12克生草6克5荆
三诊:6月lO日。
针后脘腹闷胀稍舒,嗳气仍多,大便日行1次,粘液减少,脉沉滑,舌苔自根腻。阳明湿浊仍盛,再守上治。
处方;
1.针灸
(1)取穴。上方加。『]脘地机双
(2)手法:同上。
2.中药:苍术)克茅术境米仁9克木香s克台乌药9克川楝子9克陈皮s克路路通9克砂仁(后入)s克旋复花9克代赭石30克香连丸(分吞)4.s克7剂
六诊:6月16日。脘宇闷胀减少,大便日行1次,粘冻少许,头昏如蒙,多汗耳鸣,两肩关节酸痛,脉沉滑,舌苔白腻。湿浊内伤,上扰清空,侵犯表卫,脉络闭阻,再拟化浊顺气宣络为治。
处方。
1.针灸: ’
(1)取穴:公孙双J勺关双地机双足三里双中脘气海天枢双脾俞双胃俞双三焦俞双
(2)手法:旧前,中脘、气海加瑚温针,留针20分钟,背部穴不留针。
2.中药:炒茅术9克炒苍术9g木香4.s克台乌药,克降香3克川檬子,克桂枝,克干姜3克淡附片,克陈皮6克泽泻9克赤自苓各9克车前子(包)15g 7剂
九诊:6月22日。6月18口作结肠镜检查示。“降结肠粘膜充恤、水肿,血管紊乱,结肠袋消失”,诊断为虬陵性结肠炎。”
针后暖气、矢气增多,胀气明显减少,脘腹转舒,胃纳增加,两耳呜响好转,但仍汗多怕冷,再守上方出入。
处方;
·24】·
1.针灸。
(1)取穴:上万』JJI_j:巨虚双人枢双外陵双水道双人巨双
(2)手法:同上。 .
2.中药:炒苍术揽炒茅术)克制半夏腕炒枳壳6克台乌药)克川辣子9克桂枝9克干姜3克附¨‘9克黄柏9克陈皮6克车前子15克泽泻9克生草9克7剂
+-诊:6月26 rl。针药以来,矢气增多,大便已正常,脘腹胀气已舒松,胃纳转馨,冷汗已无,但今天.J:午左瞍郫又感疼痛,脉苔如上,守前治。
处方:
(1)取穴:手j里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地机双内关双中脘气海天枢双外陵双水道双
(2)手法:同上,腹部穴加用温针。
+三诊:6月30日。针药以来,诸症明显好转,大便每日1次,无粘冻,无胀气,无不适感,胃口增加,精神良好,脉滑,苔薄白,再守上方投治。
处方: ‘
1.针灸:.取穴、手法同上。
2.中药:炒茅术9克制半夏9克炒枳壳6克木香4.s克台乌药9克川楝子9克桂枝9克千姜(克附片)克泽泻9克赤自苓各9克黄柏4.s克,乍前了(包)ls克7剂
+四诊:7月2日。睹恙已失,脉苔如上,续巩网之。
处方:
(1)取穴:手三里双j己=≯!双I』、J关双地机双中脘天枢双气海外陵双太巨双
(2)手法:m卜。
按:慢性结肠炎,其主要I止状发现为腹j蔚、腹泻H及粪便r11夹血、脓、粘液等物,类属于祖国医学中“肠游”,“注下”、”F利”、“滞下”、“痢疾”等症候,并与各种腹泻症概称为“泄”。《素问·太阴阳明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湃。”这种由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饮食与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腹泻,以后转变为慢性腹泻的载述,与本病的发病原因及过程类似。《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则称“注下”,《金匮要略》中则称”卜利”,“利”与“痢”通,故后代文献又称为“痢疾”,其有”F迫后重”之腹痛癍状,粪少而粘滞,故宋代文献又称为“滞r。其急性者,多兼脓血,可伴有发热,其病因金刘完素指出:“大抵从风湿热论。”其慢性者,间发而久不愈,粪中多兼白色粘液,其因多属肝郁气滞,脾虚寒湿稽留而致,故前者亦称“热痢”,后者又名“冷痢”。本例病者当属“冷痢”范围,朱师针对病困,拟从温中化湿,理气逐秽立法,取关元小肠之募,加用温针,以起温复元阳,釜底助薪之功;用天枢大肠募以逐秽通肠;用合谷、太冲开四关以疏肝理气;取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引导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故诊后症情日减。6月16日诊时见头昏如蒙,多汗,耳呜,关节酸痛,苔显白腻,朱师辨为湿浊上扰,侵犯表卫。故加用公孙、内关以宽胸利膈;佐地机脾郄以化湿利水;用足三里、中脘和胃畅中;加三焦俞以运行三焦决渎之官,使水液之输布,谷物之传化得能各走其道。理法分明,施治得当,故此沉痼之疾,得获治愈。 胃粘膜脱垂症(1例)
埘××女52岁外交官
胃脘疼痈,胀满不适,食煎炸之r讯及冷饮打更薜,胃镜检查为胃溃疡及胃枘膜脱艰,药物治疗未效,前术针灸测治。此中州气滞,脾胃不和之证,拟和胃理‘己为治。
处方。
·243‘
c1)针穴:内关双足三里双公孙双
手法:平针法,留针20分钟。
(2)灸穴:①上脘中脘②下脘气海③脾俞双④胃俞双⑤足三里双
灸法:每次用l组穴,先针刺,后灸治,每穴隔饼灸5~7壮。
治疗经过:
隔天治疗1次,5次l轮为1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症状减轻,即使食煎炸之品及冷饮后,胃部也不疼痛。2午后回国复查,胃粘膜已全部复原。
按:胃粘膜脱垂症是胃壁粘膜因异常松弛,而向上进入食道或向下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的疾病。临床上以后者为常见,故概称为“脱垂”,常伴随胃及十二指肠的炎症或溃疡发生。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祖国医学“胀满”或“胃脘痛”范畴。本例病者,朱师辨为中州气滞,脾胃不和。盖人以气为主,宋代医家杨士瀛指出:“(气)-息不运则机缄穷,-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转运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中州气滞,则必然导致脾胃不和,若胃腑之通降失宜,脾脏之健运失司,则必导致食滞中焦,血瘀脏腑。胀满疼痛之症由此而作。朱师用针法以开导之,灸法以温暖之,遵先贤孙真人之教诲,刺灸兼施,双管齐下。刺内关、公孙,调阴维冲脉,疏胃心胸之气机;配足三里胃合,统是和胃之穴。灸上脘、中脘、下脘,温复腑之阳气,以利通降之职;配灸脾俞、胃俞、足三皿,均是调治脾胃之穴;再灸气海为元气生发之海,是釜底添新之意。故针灸+五次后症情减轻而获全治。尿 血(1例)王××男12岁学生·244·
初诊。1975年儿月21日。血尿已1年半,1974年7月感觉头肇,腹部酸痛,到××医院求诊,小便化验:红血球(卅)。服中药3月,复查小便为红血球(*),以症状未减而停药,转来针灸治疗。当时小便中红血球(抖),便意频数,颜色淡红,头晕腰酸,面色咣白,形体消瘦,脉细,舌质淡苔薄。患儿平素好跑动、喜跳,伤气损络,营血外溢,治拟温气摄血,灸治观察之。
处方:
(1)灸穴f血愁命门
(2)治法:以上2穴,每-次灸l穴,问日1次,先上后下,艾炷麦粒大,每穴绿次灸5壮,每穴报灸3次,共6次为-个疗程。第-疗程后,休息1周,再灸第二疗程,方法同上。
该患儿第-·疗程结束后,小便化验为红血球4~6,自血球O~2。第二疗程第二轮灸完时,小便化验红血球已无,再灸-轮以巩固疗效。停治后1月复查小便,红白血球未找到,随访1年未发。
按:尿血在临床上有虚实两类,实者多属暴起,尿血鲜红,尿道有热涩感觉,即五淋中之血淋;虚者多属久病,尿血淡红而无热涩之感。在治疗上前者以清热泻火、滋阴凉血为主,后者应以温复督阳、补气固摄为主。,本例患者小便频数、颜色淡红,无热涩感,头晕腰酸,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病程已有-年半,当以虚证处理之。取督脉之命门穴,用艾灸法以温补督阳、固摄下元,气温则能摄血,血受摄则尿血自止矣。
其中血愁-穴为经外奇穴,主治-切廊证,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上,也在督脉经分野,督脉统摄垒身阳气,故血愁穴与命门穴同娜,能起相辅丰H成的功用。i 245‘
通 尿(2例)
[例-]李××男7岁
初诊:1976年1月9日。每夜遗尿3~4次,自小至今,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大便时有溏薄,此肾气不足,脾阳不振,治拟褴肾健中。
处方:
(1)取穴:关元中极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2)手法:平针法,捻转和提插相结合,得气后留针20分钟。
三诊:1月12日。针后夜间遗尿次数减少,继续针j台。
处方:
(1)取穴: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关元中极
(2)手法:同前。
五诊:1月20日。续针4次后,遗尿较前好转,唤之能醒,但夜间有惊呼现象,再宗上法加减之。
处方:
(1)取穴:三阴交双气海中极水沟
(2)手法:同前。
遗床,即为病态,轻者隔数夜遗尿-次,重者可-夜遗尿数次。病情较重不及时治疗者,可延长病期,甚至到成年。朱师认为《素问·灵兰秘典沦》说:“膀胱者,州都之宫,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因此,小便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的排泄,有赖于膀胱与三焦功能的健全,而三焦的气化,..}二焦以肺为主,中焦以脾为主,下焦以肾为主,故遗尿不禁,又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本例患儿f1小遗尿至今,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蝎脾肾不足。关元是足三阴经.‘J任脉的交会穴,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取此二::穴以补益肾。t,加J{j气海、F『1极以调整气化,患儿夜问晾呼,加水沟以耀脑宁神。共针治+-次而痊愈。
[侧二]缪××男16岁学生
初诊:1976年9月22日。夜尿10年余,自幼小便频数,每夜遗尿i~2次,唤之意识模糊,经各处针药治疗,疗效未显。于7r2年12月曾到××医院摄片检查示:“隐性脊柱裂(腰骶部)”。
诊得患儿面色萎黄,四肢怕冷,小便清淡,发育较差,脉细尺弱,舌苔薄白、尖红。此秉赋不足,肾气虚弱,试拟培本扶元,益肾固脬,针药并施之法。
处方:
1.针灸:
(1)取穴:关元中极水沟三阴交双上醪强次谬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lO分钟运针1次,,j骼、次骼纠‘刺得气后不留针。
2.巾药:太予参,克炒白术9克云茯苓9克五味予s克杭自芍腕全当归,克覆盆予9克补骨脂,克炙甘草6克5剂
四诊:9川29日。3次治疗肟,夜间呼唤易醒,仍有少量小便遗床,守上方投治。
处方:
·247’
】.针灸。
(1)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双水沟j醪双沙够双
(2)手法:同前
2.中药:太子参婉炒白术境云茯苓9克五味子5克杭白芍9克全当归9克覆盆子9克补骨脂9克炙甘草6克7剂
+五诊:10月23日。针药同治以来,夜间有时仍有少量遗尿。但有时能控制,呼唤时易醒,仍守原治。
处方:
】.针灸:
取穴、手法同前。
2.中药:上方。7剂
三十诊;11月28日。治疗以来,面色红润,食量大增,体重增加,小便能自控,再守上方巩固疗效。
处方:
1.针灸:
取穴、手法同前。
2.中药:上方。7剂
四十诊:12月20日。上星期因考试复习比较紧张,又有-次少髓遗床。四肢怕冷好转,脉转有力,舌苔薄白,守原方。
处方;
1.针灸:
(1)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双肾俞双}移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2.中药。上方。
四+七诊;77年3月14日。最近-直未遗床,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再巩固疗效。
处方;
1.针灸。
·248’
(1)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双上嚣爹不留针双次移不留针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2.中药:党参)克覆盆子境补骨脂9克菟丝子’克炒自术芍各9克云茯苓9克五味子5克炙草6克红枣5枚7剂
按:“脊柱裂”为现代医学病名,是椎管背侧的先天性闭合不全,按程度轻重可分为隐性脊柱裂、脊膜膨出和脊膜脊髓膨出。隐性脊柱裂多数无临床症状,少数有局部毛发增生、色素沉着或脂肪瘤,可有局部酸痛、不适感,个别病人的马尾神经粘着于骶骨或有异常纤维脂肪组织伸入椎管内,随着年龄增长,脊髓上移,这部分神经受到牵拉或压迫而出现功能障碍。夜间遗尿则是马尾神经轻度受损,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种f临床表观。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疗法。
“腰骶椎”位属督脉及∥移郎,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足太阳脉气会合,同贯脊柱,外出归属于肾脏。朱师取上谬。次谬二穴以疏通膀胱经气,促使脊柱裂症状缓解,取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以补肾益气,加水沟以清脑宁神。经针刺、中药并投共治疗四+七次,症状痊愈,随访五个多月,未遗床,取得满意效果。陧性尿路感染(1例)仇××女32岁工人初诊:81年5月19日。小便频急,尿时刺痛1年多。80年6月17日开始小便次数增多,且急而刺痛,伴有腰部酸楚。即至××医院诊治,诊断为“尿路感染”,服“呋喃坦丁”等药3天,并服中药2月余,未见好转。转至××医院治疗,小便尿常规检查:红血球(+),白血球(廿),诊断同上。服强力霉素、TMP、吠喃坦丁、四环素等,疗效亦不明显;又转××医院求诊,诊断与用药相仿,治疗仍无效。又
p 24 9·
服中药半年左右,症状稍见减轻,但仍腰问酸楚,晚上小便频数而刺痛,转来我院针灸治疗。诊得症状如上,兼有精神萎顿,胃纳呆滞,形体瘦削,夜寐不宁,脉细弦滑,两尺均弱,舌苔薄白尖有红刺,根部现滤泡。湿热下注,留滞州都,久病而脾肾两亏之证。拟清热利湿,补肾宣络为治。
处方: ’
(1)取穴:①阴谷+,双阴陵泉-双复涮+,双巾极-气海+②’阡俞+,双上移-,双次谬-,双
(2)手法:提插结合捻转补泻,得气为度,第1组穴留针20分钟,第二组穴不留针。
十二诊:6月16日。针治后,腰部酸楚、尿急尿痛均见明显轻减,精神较振,纳谷转馨,舌尖红刺已退,根部滤泡尚存,守上方出入。
处方:
(1)取穴:①三阴交-,双阴陵泉-,双阴谷+,双气海+中极-②肾俞+,双志室+,双上移-,双次移-,双
(2)手法;提插结合捻转补泻,得气为度,①方穴留针15~20分钟。②方穴不留针。
+六诊:7月11日。针刺15次后,各症状均已消失,夜寐较酣,胃纳亦馨,精神健旺,体重增加,续巩固之。
处方:
(1)取穴:①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关元+气海+②肾俞+,双命门+上穆-,双次秽-,双
(2)手法:同前。
7月11日后又针治4次,以巩固疗效j半年后随访未发。
按:尿路感染即包括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感染细菌后(又称泌尿道感染),使泌尿道引起炎症的病变。女性的发病率较高,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较易治疗,如急性期未治愈者,延时半年以上成为慢性。
·250·
祖圈医学根据其尿频、尿涩痛的症状,可归属于淋证范围,认为由于湿热下注膀胱而致。如《诸病源候论》说:“诸淋者,由于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下水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
患者病经-年多,腰酸尿频而消瘦神疲,是肾亏之候,尿时涩痛,是湿热未清之兆。朱师用针刺治疗,泻阴陵泉、中极。L谬,次谬利尿清热;补复溜、阴谷、肾俞、气海、关元、命门强肾以利气化。经治二+次而愈。朱师在临床上治疗急性尿感症,一般数次即愈,本例已延成慢性,且久治不愈,已成澜疾,得能痊治,已属幸事,费时二月,当在所不计也。中风后遗偏瘫(2例)
[例-]童××男55岁工程师
初诊:1975年3月27日。右半肢不能动弹,已有1月。
患者有高血压史已6~7年。71铜9月出现心绞痛,经常胸闷、头晕、胸痛。心电图检查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心室占优势,窦性心动过速”。74年11月发现眼底动脉Ⅱ级硬化。75年2月28日下蹲起立时,突然出现右侧上、下肢麻木,不能行动,随即神志昏迷,面色潮红,口角向左喁斜,流口水,舌强不语,送某医院急诊,诊断为“脑血管意外症”,曾服降压灵、维生素等药,后又至静安区某医院诊治,诊断同上,转来针灸。
当时诊得:打半身不遂,H角喁斜,头晕头胀,胃纳不佳,形怵消瘦,面色萎黄,尾骶部疼痛,大便秘结,痰粘色黄,脉弦滑,舌苔薄腻,边尖绛,此巾风后遗症也。风痰流窜经络,气备苄亍,m不荣,古称“偏枯”。治宜潜阳熄风,疏经通络。
检查:血压为21/】3.9kI)a(160/】05毫米汞柱),尉膝以’r麻木不仁,经络切诊为督脉长强处有压痛,右半肢沿胆经、膀胱经牵
·25】·
魁疼痛。
处方:
1.针灸;
(1)取穴:大椎肩髑右曲池右支沟右合谷左环跳右居鹪右阳陵右飞扬右丰隆右地仓右下关右风池左太冲双复溜双
(2)手法;平针法,因患者紧张,故得气后即起针。
2.中药,竹沥半夏’克’广郁金9克新会皮6克延胡索,克川芎s克桑寄生9克赤白芍各9克全当归9克黄芩9克云茯苓9克f正牛膝1碗生石决(先入)30克5剂
二诊。3月29日。针刺后尾骶部疼痛消失,右脚稍能迈步,余癍嗣上,再从上法针治。
处方:针穴同上,去大椎穴。
四诊:4月3日。右口角歪斜有好转,右半身不遂,沿小肠经经脉拘急疼痛,血压已正常,胃纳较馨,脉弦滑,苔薄腻,宗上法加减。
处方。
1.针灸。
(1)取穴:天宗右曲垣右肩中俞右肩贞右地仓右殷门右委中右飞扬右风池右下关右太冲双
(2)手法:平针法,不留针。
2.中药:竹沥半夏9克广郁金9克潞党参9克淡黄芩9克桑寄生9克赤白芍各9克全当归9克云茯苓9克陈皮s克牛膝1就石决明(先入)30克4剂
六诊:4月7日。口角左斜已正,右半肢麻木减轻,再守上法。
处方:
1.针灸:上方去下关、地仓二穴。
2.中药:竹沥半夏9克全当归9克潞党参9克桑寄生9克稀莶草9克淮牛膝9克羌独活各9克白术芍各碗云茯苓q兜
·252‘
淡黄芩9克威灵仙,克臭梧桐腕6弃IJ
十二诊:4月25日。上肢稍能抬举,右半肢麻木已减,已能履步,沿手太阳、足太阴经脉拘急疼痛,治以循经取穴以疏通经气。
处方;
1.针灸:风池左天宗右曲垣右腑俞右肩贞右箕门右皿海右圳陵泉右2.中药:上方7剂+六诊:5月7日。右半肢活动范围逐渐增火,筋脉牵制转为手足太阳二经,再宗上法治之。
处方:风池左天宗右曲垣右脯俞右肩贞右环跳右秩边右殷门右委巾右飞扬右
二+六诊:6月lO日。右上肢高举已能过肩,右下肢步履已趋正常,唯终觉筋脉牵紧,脉弦细,苔薄腻。单取筋会治之。
处方:
(1)取穴:阻陵泉双
(2)手法;进针得气后捻转100转,留针20分钟,再捻转100转,再留lO分钟起针。
三十诊:6月15日。右半肢筋脉牵紧犬减,右下肢步履已似常人,右上肢高举过头时稍抖动,同时在天宗穴处出现疼痛。根扒同名经“同气相求”原则治之。
处方; ’
(1)取穴:金门右京骨右
(2)手法;平针法,留针20分钟。
三+五诊:6月24日。右侧上肢已能举过头顶,下肢履步如常,瘸已恢复,再针刺以巩固之。
处方:
(1)取穴:申脉右金门右
(2)手法:同前。
·2.53 e
经治40次而停治,瘫痪肢体已完全恢复。
按:巾风后遗症往往缠绵不易痊愈。此例在治疗过程中开始以潜阳。熄风、疏经通络之法,继则根据经络理论,循经取穴,共治四+次。病情痊愈。朱师认为“治病为求其经,”本例患者自觉筋脉牵紧疼痛,须辨明在何经何部,而循经取穴。当手太阳经拘急酸楚时,即取天宗、陆垣、肩贞等小肠经穴位;当足太阳经拘急时,即取秩边、殷门、委中、飞扬等膀胱经穴位;当足太阴经拘急时,即取箕门、血海等脾经穴位。。随变而调气”往往效果较好。在上肢出现疼痛时,亦可用同名经柏应的部位上病下取,疗效也较显著。
[例--]莫××女48岁工人
初诊:1975年12月12日。左半肢瘫痪10天。患有高血压多年,本月2日下午和邻居吵架动怒后,出现头晕,出冷汗,恶心,神志模糊,送某医院急诊,继而昏迷加深,血压20/13.3kPa(150/100毫米汞柱),诊断为“脑溢血”,抢救2天后,神志渐清,10天后出院,转来针灸治疗。
当时由家属抬来,左半肢完全瘫痪,舌强不语,口角左歪,时流挺,神志虽清,但精神极为萎顿。伴有头晕,胸脘痞闷,寐寤不宁,胃纳不振,大便秘结等症,脉弦滑,苔薄中腻。检查:血压18.6/12.8kPa(140/96毫米汞柱)。此为暴怒生气,风腓于陡盛,挟痰上扰,壅塞空旷,灼伤络道,阴阳不交,故神明受阻,突发卒中。兹者神志虽清,但络道阻塞,营卫失和,而致肢体失用。治拟潜阳熄风,疏通经络,标本兼顾。
处方:
(1)取穴:①头针;右运动区。②体针:哑门风府下关左
地仓左行间双照海双
(2)手法:平针法,留针30分钟,隔lO分钟运针1次。
3.中药:全当归境赤白芍各9克川芎6克郁金9克竹沥半夏境陈皮6克自蒺藜≯克黄芩6克决明子30克忍冬藤12克
牛膝12克珍珠母(先入)30克4剂
另:润肠片50片,每晚服3片。
四诊:12月15日。针药后,头晕较好转,口Ⅱ呙稍迁正,夜寐已宁,大便已解,语言仍不清,左半舣滞重麻木,守上法续治之。
处方:
1.针灸:
.(1)取穴:①头针:右运动区。②俸针:哑门风府下关左
地仓左行间双照海双
(2)手法:平针法,留针30分钟,隔lO分钟运针1次。
2.中药:全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9克竹沥半夏9克陈皮6克白蒺藜9克黄芩6克决明子30克忍冬藤12克牛膝12克珍珠母(先入)30克独活9克干地黄12克秦艽e克6剂
+四诊:76年1月12只。服中药10剂后,单用针刺治疗,左下肢稍能抬动履地,左上肢尚感疼痛滞重,麻木已减,口角流涎好转,能讲简单语言,脉小弦,苔薄白,血压19/12kPa(140/90毫米汞柱)。仍守原治,头、体针并治之。
处方:
(1)取穴:①头针:右运动区。②体针:哑门风府下关左
地仓左行间双照海双
(2)手法:平针法,留针30分钟,隔lO分钟运针1次。
二+四诊:76年2月12日。经治疗后,下肢活动幅度增火,..ji股能抬举,唯肢节尚感牵制,伸展时酸痛,脉微弦,舌苔薄。转用体针治疗。
处方;
(1)取穴:风池左肩躺左肩移左曲池左手三里左环跳左秩边左阳陵泉左风市左飞扬左太冲双三阴交双合谷双
(2)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三+六诊:76年3月13丹。半:身不遂明显好转,活动方便,守上方巩周之。
共治48次后,结束治疗,嘱试复半工1月。77年2月因右肩臂酸麻又来针灸治疗,询悉-直全日上班,未有异常。
按:“中风”多由阴阳平衡失调,火盛化风,气血上逆,痰阻窍络而成。《内经》中亦早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说,一般“中风”昏迷清醒后,由于气血亏虚,瘀阻脉络,多有后遗症状,朱师根据临床观察在后遗症刚出现时,采用头针、体针结合疗法,疗效常较显著,在症状改善,半肢稍能活动后,改单用体针疗法。这样对初。中”而昏迷时间较短的病人,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张介宾注解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对大脑皮层进行了详细的分区,而头针疗法是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针刺,运用这种方法,对初起阶段的病人比休针收效明显。本例病者头针、怵针结合治疗二+次后,改单用体针治疗,共淅四+多次,完全恢复健康,证明了朱师的观点。面神经麻痹(3例)
[侧-]杨××男43岁干部
初诊:1974年12月4日。左耳后疼痛3~4天后,出现左面肌瘫痪麻术,迄今lO天。经医务室针治4次,未见显效,转来我院。当时左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流涎,;不能鼓气,咀嚼食物滞留颊部,无高血压史。脉浮滑,舌苔薄白。此N风您侵袭,首面脉络阻滞,经筋失养,治拟宣络和营。
处方:
1.针灸:
·256·
(1)取穴:下关左太阳左阳白透鱼腰左攒竹左四白左迎香透地仓左地仓透颊车左
(2)手法:平针法,针尾加电,留针20分钟。
2.中药:桂枝9克白芍9克当归9克羌活6克僵蚕9克红花s克地龙12克蝎蜈片f分吞)10片川芎茶调散(包煎)12克苦丁茶9克桔梗9克
上药服2剂后,药渣煎扬薰患部,薰后用热毛巾自左口角向耳眼部推擦。
四诊:12月7H。针药后,口角流涎较前好转,咽部感觉干燥,续守上方出入。
处方;
1.针灸:取、手法:同前。
2.中药:上方加黄芩9克射干9克7刑
七诊:12月11日。针后左眼能交睫,流泪减少,口角无流涎,食物无残渣存颊,仍守上治。(上药服完后,停服中药)。取穴、手法同上。+九诊:12月30日。皱眉渐有额纹,鼻唇沟稍深,能作鼓气动作。自10次连续治疗后,问日治疗1次。
处方:
(1)取穴:地仓左下关左颧骼左
(2)手法:同前。
二+三诊:75年1月12日。U眼已无歪斜现象,左唇微感牵板,洱拟针刺以巩固疗效。
处方:
(1)取穴:下关左颊车左四白左臣醪透地仓左
(2)手法:同前。
二+八诊:1月24日。左唇牵板好转,诸症痊愈,嘱停止治疗,恢复全日工作。
[侧二]石××女54岁江西省干部
初诊:1976年8月7日。右面瘫812年,面部阵发性抽掣。1964年8月,先有右耳后疼痛,相隔5天左右,右面肌出现瘫痪,经当地医院针灸,服中,西药物治疗,疗效不显,又挑刺,外敷斑螫,自芥子研末贴穴,口歪稍为好转,额纹、鼻唇沟稍现,但右眼仍不能闭合,仍易流泪,又内服中药100多剂,效果亦不明显。以后发展至面肌抽搐,扳紧,久治无效,转来我处治疗。诊见右侧额纹、鼻唇沟表浅,口角低下,眼裂缩小闭合不全,颊肌鼓气困难,胃纳尚可,脉来弦滑,舌苔薄腻。风邪袭于阳明之络,气血痹阻,秘久不愈,转为脉枯,此痼疾也。姑对症缓图之。
处方:
1.针灸:
(1)取穴:①下关右瞳亍谬古阳白透鱼腰右四白透睛明右迎香透地仓右地仓透颊车右翳风右②下关右太阳右风池右攒竹透睛明右鼻穿透巨谬宙地仓透颊车右籽骼透地仓右
(2)手法;上2组穴轮刺,每日1组,平针法,引‘尾JJ【1电,留针30分钟。2.中药薰洗方:桂枝9克川草乌各9克羌活9克当归12克红花6克川芎9克鸡血藤9克海风藤30克 5剂
上方浓煎约小半面盆加黄酒50克薰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分钟,薰后用药汤热毛巾擦患部皮肤。
上方连续治疗20次,面肌瘫痪及抽掣较为好转,无流泪现象,额纹亦较深。继续问日治疗12次,右眼睑已能交合,预纹已深,H喁明显好转,但仍间有肉H闰。薰洗法停用,继绕问口针刺治疗12次,右额纹、右鼻唇沟均现正常,面部肉酮消失,各症状基本好转。
[例三]陈××男34岁工人
初诊;1977~F1月29 L1。左面肌板滞,口歪2灭。2灭前做_仪·258·
班劳累、受凉,左耳后开始疼痛,继发左面肌瘫痪,111向右喁斜,生眼不能闭合,食物残渣存留左颊,口角流涎。脉浮紧,舌苔薄自。无身热现象,无高血压史。拟针刺、药汤热薰并进以疏风宣络。
处方:
1.针灸:
(1)取穴:下关左颊车才啼了渗主阳白左攒竹左四自左地仓左翳风左鼻穿透巨骼左
(2)手法。平针法,留针20分钟,针尾加电。
2.中药:薰洗方同前例。
八诊:2月7日。连续针治7次,左面板滞渐次减退,口角流涎好转,鼻唇沟稍现,额纹浅见,眼裂缩小,守原方间日治疗。
取穴、手法及中药薰洗方均同上。
+四诊:2月24日。隔天治疗6次后,各症已基本消失,因春节将临,乃嘱其停针在家休息,每天用热毛巾揩擦患部】次。春节后来诊,已完全恢复。
按: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可因脑血管疾患和脑肿瘤等引起。本三例均属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系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所致,治疗以局部取穴疏经通络为主,再配合中药内服和薰冼,疗效较好。
以上三例中,第-,第三两例经治痊愈,第二例好转。第-例治疗28次,第二例治疗44次,第三例治疗14次。三例中治疗次数最多的相反没有痊愈。这是由于此面瘫经脉痹阻已久,气血衰枯,加之患者年逾七七,肾气衰而气血弱,故治疗效果不理想。
朱师认为:①面神经麻痹初起时只感到耳后疼痛,面部稍有牵板,口眼歪斜逐步发展,要过1周左右才能固定下来。②起病后必须抓紧治疗,开始时要每日连续治疗,待症状减轻后,方可间日施
治。③病人开始治疗时要绝对休息,注意避风,少用目力,否则拖-延病期。
陆师与朱师虽治疗面瘫的原则相同,但在具体用穴,T-,~和中药辅治方面子有心得,为此并收以供漠者参考。面神经痉挛(1例)沈××男70岁退休工人初诊:1981~1三5月21日。右侧面肌抽搐已3年。3年前因与小孩争吵,自觉右面肌肉抽跳,到某医院针刺治疗20多次,未见显效。继贝Ij到本院针灸治疗20多次,穴位注射胎盘组织消10多次,效果仍不显著。又用颈丛刺30次,针后稍有好转,停针后又复发,且较剧,再用头针治疗1年多,开始时稍有好转,但停针半年许,复发如旧。辗转3年,到处求医,而未能获治。来诊时,因多吃香蕉等水果,呃逆发作。
诊得患者素有大便溏薄(日行3~4次)及高血压史,(最高26.6/14.6kPall.1】200/110毫米汞柱)。当时测得血压23.9/13.3kPa(180/100毫米汞柱),脉弦滑舌苔白腻。证系高年肾虚,肝失滋荣,臃阴风木之气横逆窜扰阳明颊筋,乘侮脾土,而致脾胃失和,中+不运,气火上冲,而呃逆作矣。治拟泄木滋阴,雨l中宣络,以观后效。
处方;
(1)取穴:太冲-,双复溜+,双太白+,双地机+,双合谷-,双
(2)手法:捻转补泻,留针15~20分钟。
复诊:5月28口。针后,面部抽掣较轻,守前治。
取穴、手法;同前。
三诊:5月30日。右面颊自觉松弛,痉挛次数也减少,续守上治。.260 0
取穴、手法:同前。五诊;6月2日~4 H。四诊以后,大便已成形,每H 1次,面肌痉挛亦已减少、减轻。前晚饮白酒后,昨晨呃逆又起,宗前方加减。
处方:
(1)取穴:上方加气海+气冲-、双
(2)手法:同前。
八诊:6月12日。而肌痉挛已明显减轻、大便已正常,呃逆已平,唯后脑部感疼痛。脉细弦,再苔白腻。
处方:
(1)取穴:上方加丰隆-、双金门-、双
(2)手法:同前。
+-诊:6月18日。又针治3次,诸恙均已消失。
按:面神经痉挛目前病因还不清楚,按其见症面肌抽搐,好发于中老年。符合祖国医学“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认识。本例患者已属古稀、肾气已衰,肝阳偏亢,又因郁怒伤肝,引动厥阴风木之气上炎,横侮脾土,以致=f:德不彰,健运失宜,而便下消薄,再加多食生冷,胃家气火为寒食裹遏,欲降不降,冲逆而上遂致呃逆频俘。朱师审证求凶,不治颊筋而治肝、脾、肾三经。泻太冲以平肝熄风;补复溜以滋水涵水;补太白、地机阱和中运:t;泻合谷疏通m明经气。五诊以后,疗效大著,计+-诊而诸恙悉除,此敢破前阪拾标之法而专治其本之验案,足证前贤“治病必求其本”之说。三叉神经痛(2例)
[例-]任××女40岁徐汇区邮电局职工
初诊:1981年1月3日。右面颊抽痛复发半月,左侧耳前疼痛1星期,不能高声讲话,右面颊疼痼已经6年多,经常发作,每、j:受
凉或进冷热饮食均能触发,纠‘刺能收近效,但1~2个月后又发,缠绵至今,由于右面疼痛,咀嚼经常用左齿,故近l周来左颞颌关节也作疼痛,不能咀嚼食物,口不能开合,夜不能寐,以致精神萎顿,形体消瘦,痛苦万状。脉弦细,舌边红苔薄。此肝胆气火,窜扰阳明之经,气机受阻而致,治拟滋阴降火,疏导颊经为主。
处方:
(1)取穴:三阴交+、双太冲-、双上巨虚-、双合谷-、双外关-、双
(2)手法:捻转补泻,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转针1次。
三诊:1月8日。二二次针后,左侧颞颌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口能开合咀嚼。右侧面颊痛入夜尤甚,纳呆、神疲,脉细弦,苔自腻。拟宣络和营,宗上方出入。
处方:
(1)取穴:太冲-、双复溜+、双上巨虚-、双足三里-、双合谷-,双外关-、双
(2)手法:同前。
六诊:1月15日。左侧下颔关节疼痛已基本消失,右侧面颊痛n五诊后亦明显减轻,开口自如,胃纳转馨,精神振作,脉弦转静,舌苔薄白。再拟上方投治,冀巩固疗效。
处方:
(】)取穴:太冲-.双三阴交+、双上巨虚+、双足三里+、双合谷-、双外关-、双
(2)手法:旧上。
七诊:1月17H。两侧面部疼痛均已消失,续守原方,嘱停针观察。
取穴、手法:均同上。
此例患者6年多来经常反复发作,其他医师曾用局部透刺法、硒:鄢直例法治疗,栩隔最多2~3个月即发。此次经治17次而痛出,
·262 e
予同年lO月随访,未曾再发。
[例二]胡××男83岁台湾国民党前组织部部长
初诊:1988年6月13日。右半面抽痛已8~9年,患者退休后在家写自传,将脱稿成书时,右半面突发作抽痛,曾在台湾针灸治疗数月,并用止痛西药治疗,均未能痊愈。服“癫通”5年,并服维生素E合利他命、鱼腥草等药,初始有效,几个月后即失效。曾作脑电劁检查示:“后脑血管硬化,血流不畅。”平时抽痛发作,每日多至数+次,常青头眩、恶心、呕吐等症状。脉弦滑,两尺细弱,舌苔黄腻质绛,血压1 8.6/lO.6kPa(140/80毫米汞柱)。此系高龄,肾水不足,木失滋涵,虚火上炎,窜扰阳明颊筋而致。拟益肾平肝,潜阻宣络为治。
处九:
(1)取穴:复溜+、双大钟+、双丰隆-,双足临泣-、双丘墟-、双上:巨虚-、双合谷-、双
(2)手法;捻转补泻,留针30分钟,针尾加电。
二诊~三诊:6月14日~15目。连续治疗3次,疼痛明显好转。又连续治疗5次,症状基本消失,但有牙龈肿腐,故针药并用之。
处方:
1.针灸;
(1)取穴;同上方加三阴交双
(2)手法:同前。
2·中药:羚羊角粉每日晚临睡时服O.3克,开水送1。。锡类散外敷牙龈肿腐处。
十二诊1 7月2日。共治11次,潇症消失,牙龈腐肿亦好转,血压16~lOkPa(120/75毫米汞柱)。
至7月6日。共治15次,三义神经痛已愈,牙龈肿腐亦好转。患者精神振奋,感谢握别同台湾。
谈:三叉神经属笫5对颅神经,分布J:面部,其发作疼痛的病
·263·
因目前尚不明白,发病多枉四+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其疼痛常为阵发性短暂抽痛,可反复出现,经年累月不愈。祖国医学据其疼痢的症状,以《素问》病机+九条判断,则,认为“诸痛痒疮皆科于火。”是火邪窜扰面部经络,经气失于宣通而致。叉据经络理论分析,ilI『颊为阳明之分野,前人有“面痫者属胃”之论。故三叉神经痛发病,在经络为手足阳明,在病因为火邪冲逆。朱师治此标水兼顾,取肝、胆二经穴泻之以清肝木之火;用手足阳明之穴,以疏泄颊经气血;补足少阴经复溜、大钟及足太阴经三阴交等滋阴以降火,标本同治,故而疗效卓越。而其不取面颊部穴而专取四肢穴的独特经验,犹足为读者师法。癫 痫(1例)
季××男6岁。
初诊:19 7r6年1月2lH。癫痫已经3年。出生8个月和2同岁时,曾有跌仆史,均头部碰痛。枉2周岁半及3周岁半时,有高热抽搐史。1973年初冬(刚满4周岁时),第1次发作时口流涎水,嘴向左牵,不能说话,神志昏迷,手足轻度抽搐,持续约1~2分钟。75年-卜半年发病转频,有时1周发l~2次,有时l天发2~3次,多数住凌晨4、5点钟发作,病后清醒如常。75年7月17日去××医院脑电冈检查永:“右半球尤以右颞、右额中央、右中央部有多量高电位负棘波、双相棘波发放,过度换气中,痫样放电增多。”诊断为“继发性癫痫,右颞中央癫痫波偏胜”。75年7月19日^去另-医院诊疗,同意以上诊断,用健脑片、安定、苯妥因钠等药后,发作次数未减,近半年来每天早晨均有发作,转来针灸。
患儿形体肥胖,平时喜食厚味,脉弦滑,舌苔白滑。此痰浊内聚,脏腑失调,厥气挟风,卒逆窍络,蒙昧清神,而致是证。拟隰脑宦络,豁痰开窍。 .
·264 0
处方:1.针灸:(1)取穴:百会四神聪风府天柱双风池双丰隆双(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2.中药:(1)白金丸1.5克×10每日晨晚各服1.5克。(2)葛根9克菖蒲9克5剂煎汤代茶送上药。四诊。1月28日。针后早上停止发作,但粘痰犹盛,嘱少食肉类、腑肪食物,仍宗原治。处方:取穴,中药同前方。五诊:2月9日。近10天来家长带病儿回原籍(外地农村),据述多食油腻,多玩疲劳,于2月5 H、8 FI、9日凌晨又连续发作,发作时问约j分钟左右,口多涎沫,口角牵掣,神志昏迷,再拟豁痰开窍,醒脑为治。
处方。
1.针灸:
(1)取穴;神庭百会四神聪风府天柱双风池双丰隆双
(2)手法;同前。.2.中药;
(1)白金丸1.5克×10每日晨晚各服1.5克
f2)菖蒲9克葛根9克陈皮6克 5剂煎汤代茶送上药。
f3)鲜竹沥5支,每天1支温水送服。
十诊:2月20日。于13日晨又发作1次,至今未发过。守上方加减。
处=Jj?:
,.针灸:
(1)取穴:神庭百会四神聪风府天柱双风池双丰隆双-265·
(2)手法:同前。
2.中药:礞石滚痰丸,每日晨晚各服1.5克,温水送下。
二十诊:3月10目。癫痫至今未发,涎痰已少,饮食?i便均见正常,西药在稳定情况下逐步减少,仍守原治。处方:针灸、巾药同前。王十二诊:4月12日。4月lO日晨及11日夜各发作1次,但症状减轻,发作时间缩短。西药已减少到每日1次维持量,再从豁痰,醒脑为治。处方:针灸、中药同前。四十二诊:5月15日。最近1个多月来未发作,症情初步稳定,停服西药,仍守上治。处方:针灸、中药同前。嘱患儿以后每周门诊治疗1~2次,巩固疗效。直至76年12月7日,癫痫-直未发。共治70多次,嘱其停止治疗,随访1年多未发。
按:癫痫-证,卒然晕倒,目瞪流涎,手足抽搦,状似厥证川帔《素问·大奇论》中称为“痫厥”,考其原因,先贤之说不外乎痰、火、惊三因。本例患者形体胖硕,嗜食肥腻,痰浊内盛之质,加之幼时曾有摔跌受惊、高热动风等病史,是以痰、火、惊三者杂集。明代医家楼英曾云:“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在膈上,则眩甚仆倒而不知人”。患儿痰热之邪,攻迫膈上心窍,壅闭脉道,故而突然昏仆,发为斯疾。朱师针对病因,拟醒脑宣络、豁痰开窍为治,取丰隆、神庭豁痰开窍,其余头部穴位均为醒脑宣络,再辅以中药,其治七+多次而愈。
朱师认为儿童患本病者除痰、火,惊三者外,少有情志因素参杂。如病期较短,一般多能治愈。成人须从辨证施治,另配取四肢穴位。在治疗过程中,忌食牛、羊肉类和脂肪等物,要注意劳逸结合。
雷诺氏病(I例)倪×× 男54岁工人初诊:1962年3月4日。四肢末端皮肤苍白、发紫、麻木,已历2年。1960年冬天开始发现四肢末端皮肤苍白,继财青紫、麻木。大便稀薄,日行2~3次,当时在××农村工作,经当地医院治疗,未见减轻。61年冬天发展到两上肢前臂麻木,四肢末梢失去知觉。62年春天到上海市××医院就诊,经内外科检查,诊断为“雷诺氏病”,无特效药物治疗,转针灸科门诊。诊治数次后,转来本院针灸治疗。
诊得患者四肢末端皮肤苍白、青紫、麻木、怕冷,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谷不馨,胃脘闷胀,大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根腻,脉细缓。此乃脾肾阳虚,脉道寒涩,气血瘀滞所致,治拟温补脾肾,通阻行瘀为法。
处方:
针灸:
(1)灸穴:①大椎命门②膈俞双③脾俞双④胃俞双⑤肾俞双⑥中脘关元⑦足三里双
灸量:每次灸1组穴,间日1次,每次麦粒灸7~9壮,轮灸完7组穴为--疗程。
(2)针穴#合谷双太冲双手三里双三阴交双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针尼烧艾3壮,间口1次,12次为1疗程。
针刺艾灸结合进行,第-疗程灸完,(温针施治12次),休息2同,继续灸治第二、第三个疗程。轮流施治3个疗程。至62年冬天请症有所改善,肢端青紫、麻木亦较减轻,再来作温针治疗1个疗程。63年暑天再按上穴施灸,冬天指端青紫基本好转,麻木消失。75年10月随访痊愈。
按s本症现代医学认为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肢端小动脉痉挛所致。据病者胃脘闷胀、纳谷不振、大便溏薄,两尺细弱等症状,朱师断为脾肾阳虚、中焦气化不振,水谷之精微不能输布阳末,兼以冬寒,邪客于经络。《灵枢·痈疽》篇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涩),血泣则不通。”故出现指端苍白、青紫、麻木等症。遵循《灵枢·阴阳二+五人》篇所说:“凝涩者,致气以温之。”的施治原则。须用温通化瘀之法,以灸治为主,并兼用温针温气以行血,气为血帅,气温则血滑,气行则血亦行,气血和通,肢端青紫之症自然消失。
再者,灸有振奋元阳之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陷下则灸之。”意指灸能温阻起陷。朱师认为此病脾肾阳虚是为本,脾主散精,脾虚则精气不能布散四末,肾中元气是十二经之根本,阴阳之橐龠。肾虚则肢体无气以温,故朱师重用任督二脉及膀胱经有关脾肾的穴位施以灸法,宣散阴寒之邪,振奋元阳之气,乃是治本穷源之意。巴金森氏综合征(1例)
夏××男52岁干部
初诊:1974年12月24日。两手震颤不能持物,右手较左手严重,病已6年。1',968年下半年开始,右手发现轻微震颤,70年症状加重,71年起右手不能吃饭、写字,同时出现胸闷。72年左手亦出到以上症状。73年至今,两手震颤时刻不停,入睡后才能消失。曾到杭州市××、××等医院住院诊疗,诊断为“巴金森氏综合征”,用针灸治疗100多次未效,又用中药及针灸并治,胸闷稍减,但两手震颤仍未好转。74年11月至上海市××医院检查,诊断同上,因无特殊治法,前来我院针灸科治疗。
诊得两手震颤不停,右手更甚,面包晦暗无华,双日模糊.时感
胸宇润胀,脉细弦,舌否自腻。此乃营阴小足,肝肾俱亏,内风震功所致,拟先头针治疗,以观察之。
处方:
(1)取头针穴:舞蹈震颤区视区胸腔区。
(2)手法:捻转后留针,通电20分钟。
二诊:12月26日。上次针后,右上肢震颤立即停止,起针后,隔2小时左右震颤又起,昨天(25日)下午又停1小时左右,再守上法加耳针。
处方;
(1)取头针穴同上。捻转后留针,通电20分钟。
(2)取耳针穴:脑点神门枕点用揿针埋入耳内。
三诊:12月28日。用上法治疗后,右手震颤较好转,在震颤时,用手按压耳部埋针处,震颤即刻停止,仍宗上法出入。
处方s
(1)取头针穴:舞蹈震颤区胸腔区运用区视区留汁,通电20分钟。
(2)取耳针穴及治法均同前。
四诊:12月30日。左上肢昨天开始又震颤,按耳部埋针穴也不停止。
处方:
(1)取头针穴及治法均同前。
(2)取耳针穴:脑干交感心点用揿针埋入耳内。
五诊:75年1月3日。症情进展不大,再从上方加用督脉、膀胱,胆三经体穴,并用银温针以加强疗效。
处方;
(1)银温针穴:风府天柱双风池双每穴烧艾7壮
(2)针刺穴:百会后顶强间玉枕双大杼双捻转得气为度,留针20分针,中间再加强针感,捻转1次。
(3)耳穴:皮质下肾点神门用揿针埋入耳内。
六诊:1月5日。上诊针百会、后项、强间后,右手震颤立刻停止,隔4~5小时又发,以手按耳针后震颤停止,相隔时间较长,再守上法投治。
十四诊:1月21日。用上法治疗后,右手震颤逐渐减轻,开始时每天震颤l~2次,治疗7次后,两手基本不震,脉弦转软,苔腻渐化。症情稳定,已能右手挟菜进口,续守原方。
处方:
(1)银温针穴;风府天柱双风池双每穴烧艾5壮。
(2)针刺穴。百会后顶强间脑户玉枕双火杼双手法同前。
(3)耳针穴;心点交感脑干埋针。
十五诊s 3月21日。第-疗程治疗14次后,震颤基本控制,患者四家2月过春节。在同乡期间症情稳定,仪劳累后有轻微震颤,每天3~5次,片刻即止。胃纳良好,精神振奋,来沪继续治疗,再守上法。
二十诊:4月1日。右上肢震颤已止,再守原法,隔日1次,以图巩固。
共治28次,症情稳定,震颤不再发字,停止治疗。
按:本病例古代医书无详细记载,朱师认为乃肝肾阴亏,筋咏臾养,肝风窜络,震动四末而致。该病人在抗战时期长期伏卧湿地,外邪久滞络道,并因工作紧张,营血暗耗,以致内风上旋,发为此病。始用头针,效果不显,改用银温针通调膀胱、胆、督脉之经,取督脉风府、胆经风池、膀胱经天柱等穴;针刺督脉百会、后顶、强阅、脑户穴;同时用耳穴埋针多法结合,第-疗程14次治疗后,震颐已基本控制,继续治疗14次,疗效巩固,震颤未再出现。
朱师取督脉、膀胱经、胆经诸穴,意在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太阳0少阴_{=l_I表里,治表经即所以治里经,此法在临床上应用颜广。督脉既主-身之阳,又与肾脉会于尾,与肝脉会于巅,入络脯窍,其支圳肯,则从上而下,循膂络肾,故与肝肾关系密切,欲补肝肾,取_胥脉之穴,可有异曲同功之效。
朱师过去临床用单纯体针疗法,效果不够理想,本案用体.头.耳针综合治疗,虽数度增损而终获效,说明治贵权变,两忌胶柱鼓瑟,执-而终也。心动过速(1例)韩××女28岁干部初诊:1963年8月7日。心悸心慌已3年,伴有背腰酸痛,怕冷,纳呆。曾服中药7帖,又经西医枪查,心尖区有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20次/分,律齐,心界未明显扩大,诊断为“心动过速”,转来针灸。当时病者气促、胸闷、肢端青紫,并有失眠、头晕、健忘、纳呆、足面浮肿等症,脉沉细,舌苔薄质淡。此系心阳不足,水气内停,心神受扰,不得宁静之故。治拟宁心安神,温阳化水。
处方。
(1)取穴:郄门双神门双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阴陵泉双公孙双关元
(2)手法:平针法,捻转结合提插,得气为度,留针15分钟,加用温针。
四诊:8月15日。问H连治3次,心悸较宁,气促胸闷亦减,寐寤较安,唯背腰酸痛未减,不耐久坐,仍从原方出入。
处方:
(1)取穴l内关双郄门双公孙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大杼双心俞双肾俞双水分气海
(2)手法:同前加温针。
七诊:8月21日。针治以来,诸症逐渐好转,足跗浮肿亦渐遐,
肢末青紫已减,今晨突然因事惊惶,心悸又作,气急胸闷,频频欲吐,背部酸痛渐向下移,仍守原方投治。
处方:
(1)取穴:公孙双太冲双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阴陵泉双郄门双大杼双肾俞双气海
(2)手法:同前用温针。
九诊:8月25日。近2次针后,惊悸已宁,胸闷得畅,气逆亦降,唯腰尻部仍酸痛,转侧时尤甚,再投原方观察。
处方:
(1)取穴:公孙双太冲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内关双郄门双大杼双肾俞双腰阳关气海(温针)。
(2)手法。同前用温针。
二十诊:9月28日。针治以后,心悸宁静,寐象转安,足跗肿胀已退,背尻酸痛减轻,面色渐转红润,脉细滑,舌苔薄白,再守原方。
处方
(1)取穴:公孙双太冲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内关双郄门双大杼双肾俞双腰阳关关元
(2)手法。同前用温针。
二+三诊:10月8日。诸症渐次消步,面色红润,胃纳增加,精神充沛,目前已恢复工作,再以针治巩固疗效。
处方l
(1)取穴:公孙双}天J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大杼双肾俞双关元
(2)手法。同前用温针。
按:“心动过速”在祖国医学中称“心悸”或称“怔忡”,其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已详述寸:前“怔忡盼针灸治疗”-文中。本例病者怕冷.纳呆、足跗浮肿、面色咣自,肢末青紫,脉沉细,舌苔薄质漩.-派阳虚阴盛症状。治疗取0孙.h戈,气海¨宽ii;啊气;关元,水分、足三里、阴陵泉以温阻健中兼化水;大杼、心俞、肾俞…通太阳之经气;太阳之脉贯脊络肾,内通五脏六腑,并刺心俞、肾俞以济水火之脏,心肾相交,故心宁寐安,而悸动比矣。无脉症(1例)周××女27岁农民初诊:1973年6月24日。双目暗黑,四肢无力,时欲跌倒1年又5个月。72年春开始有阵发性双目暗黑,经当地卫生院用维生素B,z及中药作贫血治疗,半年后症状加重,脉搏血压均不能测到。73年春到闵行某医院治疗,诊断为“无脉症”,用烟酸、谷维素、维生素B。、B。、C等治疗无效。73年5月到上海市××医院神经科诊治,脑血流图检查示:“两侧血管充盈力差,脑血流量减少”。上肢未测出血压,两桡动脉未触及,确诊为“无脉症”,用药与前医院相似。以后辗转南京等地各大医院水治,诊断与治疗都基本相同。73年6月下旬症状更为严重,转来针灸治疗。
诊得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四肢软弱颤抖,两手不能持物,目眩眼花,行履须人扶持,胃纳不佳,口颊不易张开,寸口脉无,舌质淡,苔溥白。先贤曾云:“脉资始于肾,资生于脾。”此脉绝不至,是脾肾不足,脉气下陷之故。《经》日t“陷下者则灸之。”拟补脾肾之阳,温经通脉为治。
处方:
(1)灸穴:①大椎身柱②至阳命门③大杼双④膏肓双⑤膈俞双⑥脾俞双⑦胃俞双⑧中脘气海⑨足三里双每次轮流灸治l组穴,每穴中炷灸7壮,间日1次,9次为1疗程。
灸后外贴淡膏药促使化脓。化脓期每天调换膏药l~2次,保持灸疮周围清洁,火约隔2~3周,疮口结痂脱落,再按上穴灸第二、三疗程。
(2)针穴:风府百会犬柱双风池双合谷双太冲双项部穴位用银温针,每穴针尾燃小艾炷7壮。其余穴均补,用提插捻转补泻法。
-个疗程后,症状渐有改善,双目暗黑减轻,眩仆次数减少,四肢无力颤抖较好转。灸治二个疗程后,四肢较前有力,眩仆继续好转,双目暗黑未现。治疗至同年儿月,可以参加家务轻劳动。74年伏天又按上穴中炷灸三个疗程.11月随访,病者已在田间劳动,按其腕部脉搏已有起伏,测左臂血压11.3/8.6kPa(85/65毫米汞柱)、右臂血压12/10kPa(90/75毫米汞柱)。
按:“无脉症”类属祖国医学“虚劳”证,据病者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目现暗黑,头晕眩仆,胃纳不佳,寸口脉无,舌质淡,均为-派脾肾阳虚之象。脉者血之府也,五脏六腑之气血通达于四肢者也。系于脐下肾间动气之元,资生于中焦(脾胃),受气化赤之血。若脾肾阳虚,生化之元不足,化赤之血衰少,则脉道无气以秉,故动而不至,至而不盈,无脉之症作矣。先贤曾对虚劳-证有“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立脾肾焉。”的论断,故亦可归属于“虚劳门”。
朱师按证论治,认为此种病症非用艾灸以调补脾肾、温经通脉则不能取效,故取督脉,膀胱经之大椎、命门、脾俞、胃俞、膈俞;任脉之中脘、气海等穴,施以化脓灸方法而获痊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例)[例-]纪××男40岁干部初诊:1969年11月5日。左下肢疼痛,行走不便已4月。因去外省野外劳动,半年后左下肢感觉怕冷、麻木、疼痛,行走无力,入夜呱lj痛更剧,皮肤干燥无汗,足趾、足背皮肤发紫,小腿叽肉渐见蒌缩。即回沪治疗,经××医院外科检查诊断为“m栓闭塞性脉骨炎”。用强的松、烟酸等药未效。半月后转来针灸治疗。
当时患者左下肢跛足不能久立,诸症同上,皮肤冰凉,胫内静脉怒张,足背冲阳脉微弱似失,面容消瘦萎黄,精神萎靡,全身怕冷,纳谷不馨,脉细弱,舌苔白腻。证系寒湿内滞,m脉瘀阻,拟温阳通络为治。
处方
1.针灸:
(1)取穴:足三里左丰隆左解溪左阴阳陵左外丘左三阴交左委中左承山左然谷左内庭左
(2)手法;先针足三里,用“烧山火”手法九度,其余穴位刚提插法得气后留针,针尾烧艾5壮。隔天治疗1次,12次为1疗程。
2.中药:桂枝9克当归9克黄芪9克淡附片9克独活9克牛膝l:克地龙1碗川芎6克鸡血藤30克红花4.s克7剂此药二汁服后,第3次加水煎薰患处,每天l剂。足三里穴施用“烧山火”手法时,至第3次针刺才出现微热。
十二诊:12月9日。针药投治以来,左小腿疼痛明显轻减,筋脉抽掣亦渐好转,冲阻脉微微鼓指,足背皮色转淡,足趾仍紫色,下肢仍怕冷,脉细滑,苔薄白。再宗温阳通络之法。
处方
1.针灸;
(1)取穴;足三里左丰隆左解溪左阴阳陵左外丘左三阴交左委中左承山左然谷左外庭左
(2)手法:足三里穴施用“烧山火”手法,其余穴位用提插法得气后留针,针尾烧艾5壮。
2.中药:党参9克桂枝9克当归9克黄芪9克鹿角胶烊冲9克独活9克牛膝12克地龙12克川芎6克淡附片9克红花4.s克鸡m£藤30克7剂
此药每日l齐lj二汁服后,第3次加水煎薰患处。
二+四诊:70年1月14日。2个疗程针药后,左小腿疼痛、筋脉抽掣均好转,下肢亦不怕冷,足背足趾皮肤紫色已退,胃纳旺盛,精神振奋,再以温通为治。处方1.针灸:(】)取穴:足三里左丰隆左解溪左阴【5H陵左外丘左■阴交左委中左承山左太溪左
(2)手法;用提插法得气后留针,针尾烧艾5壮。
2.中药:党参9克黄芪9E桂枝9E当归9克鹿角胶烊冲9克红花4.s克川芎6克熟地15克独活9E桑寄生9克鸡.【0lJ藤30E淮牛膝12克7剂
前后共针治40次,服中药31剂而停治。
[例二]PURCELI—CHARHEC男62岁
初诊:1988年6月8日。左下肢疼痛、发肿,不能行走。1963年开始发现心脏有疾,经心电图检查诊为:“右心房室传导阻塞”。到1973年发现高血压,同时发现左足趾发黑、疼痛,两下肢自膝以下抽掣,左足底微肿、麻木,每天服西药多种无效。外科建议截肢手术,病人不愿,经朋友介绍来我诊所治疗。诊得脉寸关弦滑,两尺细弱,左下肢膝反射及触觉均迟钝,足底红肿,趾端紫黑。足背动脉搏动未能触及,诊断为①左束支传导阻滞。③左侧血栓闭阻性脉管炎。病者年逾花甲,肝肾不足之质加之心营不健,脉血失宣,凝涩于足胫而成此症。拟宣络和营、化浊止痛为治,针药并施,以观后效。
处方:
(1)取穴:阴市左阴阳陵左足三里左三阴交左公孙左照海左足八风左委中左合阳左承山左郄门双心俞双
(2)手法;抛插补法。针垲加}也,加拔火罐。
·276·
三诊:6月14 R。左足底麻木红肿渐退,足趾仍感疼痛,两下肢抽掣好转,足背动脉略感搏动。
六诊:6月17日。针治以来,左足趾渐有知觉,疼痛减退,足背前l/3皮肤黑色渐渐转淡,肿胀渐退,足弓显现。
+-诊;6月28日。足趾转见白色,疼痛好转,下肢抽掣己无,按脉细弦,有结代,心营尚未健运,针守上方,加灸。
处方:郄门双心俞双督俞双足三里双4穴轮流隔饼灸s壮。
共治49次,而告痊愈。迄今随访,情况‘良好。
按:本病是中、小动静脉的慢性闭塞性疾患。由于长期吸烟、寒冻、外伤,情绪激动等因素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障碍,引起中、小血管持续性痉挛,血管壁营养不良,最后导致血栓形成和闭塞。临床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患者。
祖国医学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索问·痹论》中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宋严用和《济生方》称:“痹之为病,在脉则血凝而不通。”故其早期症状可归属于“脉痹”。到后期,出现足端坏死时,则称为“脱痈”。在历代外科著作中对本病的病因、辨证、论治均有详细的描述。其病损部位主要在四肢末端,下肢多于上肢,病变的程度下肢亦较上肢为甚。主要由亍情志内伤、肝肾不足,寒湿外受以致气血瘀阻不通,寒湿凝聚经络而成j由于不通则痛,故本病疼痛剧烈。四肢为诸阳之未,寒湿为阴霾之邪,最易伤人阳气,肾阳不足,阳气不能畅达四末,放病损部位主要在四肢末端。后期指趾可坏死,溃烂而脱落。
本两例患者,病属中期,朱师在病肢局部取穴,例-在足三里穴施“烧山火”手法,以补阻行瘀,针尾烧艾以温经散寒,再-服温阳活血通络之剂,进行综合治疗,共针治四+次,中药三+-剂而病愈。例二年事已高,并有心脏束支传导阻滞,故以心脉同冶之法,历四+九诊丽愈,收异曲同功之效。
·277·
本病在治疗期闻还须嘱病者所穿鞋袜宜苋大,注意保睃,,-吸烟,疵状减轻后,可适当进行锻炼。局限性硬皮病(1例)
王××女40岁病卡号:2100
初诊:1980年5月31日。四肢肘膝以下皮肤坚硬,指节屈仲不利,两面颊、颈、胸皮肤亦坚硬呈淡褐色,症已1年余。
1978年10月开始四肢末端现苍白,进而呈紫色,指节及足趾肿胀刺痛,屈伸不利,按之无凹陷。于1979年秋皮损扩展到面、颈、胸前部及前臂等处并逐渐坚硬,呈淡褐色,患部皮肤无汗。到1979tli冬天,四肢浮肿,皮肤冷麻,色自且紫,四肢关节酸痛,时有胸闷。曾到××医院检查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来诊时,胃纳尚可,吞咽顺利,大便溏薄,脉沉细,舌苔薄白质淡。此脾肾两亏,表卫之气温润不及,以致分肉皮肤腠理不固,为邪所中,营卫失和。拟温补脾肾,蠲邪宣络,针灸并施,以观后效。
处方;.1·针灸:
(1)针穴:公孙双地机双三阴交双太溪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内关双合谷双八斜双。平针法,留针10分钟。
(2)化脓灸:①大椎身柱②命门阳关以上2组,每次l组,每穴7~9壮,灸后外敷灸疮膏使化脓。
(3)隔饼灸:①膈俞双②脾俞双③肾俞双④璇玑紫宫⑤中脘气海。以上5组穴每次1组,药饼下垫丁桂散,饼上以艾炷燃烧,每穴3~4壮。
以上3法,先化脓灸,次饼灸和针刺同时进行。
2.中药薰洗:川草乌各12克川椒9克桂枝9克红花6克海风藤12克当归12克鸡血藤30克羌独活各lz克细辛9克·278·
煎浓薰洗患处,每日1~2次。
以上方法治疗20次后,皮肤坚硬度较软,微有汗出,四肢肿胀已退,关节酸痛好转,屈伸较利。按上方继续治疗2个疗程,前后共60次,诸症均明显好转。大便亦已正常,于1981年冬随访,皮肤正常,届伸如常。
按:祖国医学认为肺司呼吸之气而主皮毛,位居上焦,宣五谷味,泽肤薰身,有如雾露之溉。脾司健运而主四末,胃司受纳而主腐熟水谷,脾胃同居中焦而为营卫之气生化之源。肾居下焦而主藏精液,为水火之脏,命门真火生发之处。先贤称命门肾火为“五脏六腑之根带,阴阳之橐龠”,其气薰蒸煦育全身。此例病者皮肤变硬,斯乃命火式微,肺气不宣,五谷味不克布达体表,是以表卫之气温润不及而发为此疾。朱师治此针灸并用,远近兼治,针公孙、地机、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以健脾胃;取太溪以补肾阳;刺八邪、内关、手三里是“随变而调气”的近取法;灸大椎、身柱.命门、阳关均督脉经穴,温督阳以起固卫肌表、泽肤润身的治本作用。白血球减少症(1例)
凌××男6l岁中国驻联合国官员
初诊:1985年1月8日。失眠已5年(自来美后),每晚须服安眠药才能入睡,伴头痛头晕,精神疲乏,胃纳不佳,消化不良,时有便秘或便溏,血压在16~儿.3kPa(120/85毫米汞柱)左右,连续3周检查自细胞均在3.2×107/升’左右。来诊时,血压16.5~11.4kPa(124/86毫米汞柱),脉左细弦,右弦滑,两尺均细弱,舌苔薄质微红。
此年近八八,肾气渐衰,劳心过度,心阳独亢,思虑损脾,土失健运,兼以术失滋荣,肝阳失潜,又药物损伤脾胃,因果相循,是以消化不良,精神疲惫。拟益肾潜阳、补脾宁神,针、灸、中药综合治之。
处方:
1.针灸:
(1)取穴:三阴交+双足三里+双阴郄...双
(2)手法:提插组合捻转补泻。
2.中药:炙黄芪24克潞党参9克炒白术9克当归9克茯苓9克炙远志9克酸枣仁1s克紫丹参12克合欢皮9克珍珠母先煎30克甘杞子9克炙甘草9克上药6剂,每日l剂。二诊。1月11日。针药蹦来,睡眠较好转,守上治,针灸并施。处方:(1)针穴;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神门双、-手法同前,针尾加电20分钟。
(23灸穴:中脘气海隔饼灸各5壮。
三诊,1月15日。胃纳较振,夜眠较宁,头晕亦减,仍守前治。
四诊~七诊:1月18日~1月29日(每周2次)。针、灸、中药投治以来,胃纳渐馨,夜寐更为好转,安眠药已减少至常服舒的2/3,但尚感头额疼痛。。处方:
1.针灸:
(1)针穴:上方加束骨双、-京骨双、-手法同前。
(2)灸穴:①大推命门②脾俞双上穴每次灸1组,每穴隔饼灸各5壮,轮流灸治。
2.中药:上方去丹参,加柏子仁9克茯神9克首乌9克6剂
八诊:2月1日。针、灸、药兼施后,头痛好转,夜寐亦安宁。安眠药减少至微量,精神亦更为好转。治已收效,今后治以健脾益』fI【,和营固卫兼顾白细胞减少症状。
处方:
(1)针穴: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手法同前。e 280·
(2)灸穴;①大椎至阳②命门阳关③膈俞双④脾俞双⑤肾俞双⑥血海双⑦中脘气海⑧足三里双⑨绝骨双⑩三阴交双以上10组穴轮流灸治,麦粒灸每穴每次5壮,灸治2轮后,去①、③、④、⑦.⑩组,加膻中、紫宫,隔饼灸,每次5壮。
+九诊:3月15日。今天血常规报告,自细胞增至4×10。/升,胃纳,精神均好,续守上治。
二+五诊,4月22日。针.灸轮流使用,于4月中旬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已升至5.4×10./升。
按-祖国医学无自细胞之称,顾其为血液中组成部分,具有抗御病邪之能力,斯乃属于“正气”之范围。《灵枢·小针解》中说:“神者,正气也。”意指抗御病邪的“正气”,是人体神气的-种表现。神气在中医学中是生命现象的概括,产生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中说:“两精相搏,谓之神。”认为神气首先是秉受父母先天之精气而来,即所谓原气(或肾气)。《灵枢·平人绝谷》中还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认为神气的产生还须依靠从食物中摄入精气的不断充实,才能旺盛不衰。因此,综上所论,人体抗御病邪正气的生成和盛衰,与脾肾二脏最为密切。为此,朱师断为肾亏脾虚,心肝之阳亢盛为本病之原因,初诊取三阴交、足三里施用补法,意在补肾健脾;泻阴郄心经之郄,潜降火邪;佐健脾补肾,益气宁神之中药,而首战告捷。再诊在前方基础上加用胃募中脘、原气生发之海气海,灸之以温补脾肾之气。四诊诉有头额疼痛,仍取“荥输外经”、“泻络去络”之法,选足太阳束骨,京骨,盖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酗能治前额头痛,再灸大椎温阳,灸脾俞、命门温补脾肾。八诊更用至阳、阳关、肾俞,均为温阳益气之穴,用血海、膈俞养血以养神。绝骨髓会,髓者骨之充,骨者肾所主,灸绝骨补益骨髓,亦寓有益精强身之意,故能凑效如此。_28l’
腮腺炎(2例)
[例-]沈××女6岁新寺公社柘林大队
初诊:1976年6月8日下午。两耳下面颊部红肿、发热疼痛4天。6月5日开始左耳下感疼痛,育低热37.7~C,次日该部肿胀肤热,疼痛加剧,体温上升至38.4~C,即到某公社医院门诊后收住病房,曾用青霉素、卡那霉素、消炎痛,P.P.C等药。6月7日晚,患部红肿更剧,身热不退,加用垂盆草打烂外敷肿处。6月8日下午,身热38.5~C,并出现右耳下红肿热痛,转来针灸。
当时两腮部肿胀热痛,身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引饮,纳呆,小便红赤,脉数,舌苔厚腻。询知该患儿平时多吃甜味零食,终日在外游玩,小儿本乃纯阳.之体,此为阳明湿浊郁滞,蕴湿化热,加之时属春夏之交,风阳侵袭,内外兼因,热毒风阳交遏,邪壅少阳,阳明之经,阳脉失于宣畅,上攻头面,发为双侧痄腮。拟清热散风,宣络消肿为治。
处方:
(1)取穴:大椎曲池双外关双风池双下关双颊车双下翳风双足三里双
(2)手法:提插与捻转相结合,重提轻插,留针20分钟。
二诊:76年6月9日。双侧腮肿明显消退,身热亦减,体温37.8~C,精神较安静,守上方投治。(停用抗生素与止痛片)
处方:
(1)取穴:大椎曲池双外关双风池双下关双颊车双下翳风双足三里双
(2)手法:同上
三诊:76年6月lO日。今晨身热已净,两侧腮部红肿疼痛亦退,胃纳转香,精神又现活泼,脉滑,舌苔化薄,再守上方。
处方:
(1)取穴:A:椎曲池双外关双风池双下关双颊车双下翳风双
(2)手法:提插与捻转相结合,重提轻插,留针20分钟。
四诊:76年6月儿日。今天上午各症状明显好转。针刺以巩固疗效为主,针后即出院。
半月后随访,已痊愈。
[例二]王××男8岁新寺公社船浜大队
初诊;1976年6月16日。昨晚开始左耳下肿胀疼痛,皮肤锨红、灼热,按之稍坚,伴有身热,体温38.50c,苔薄白,脉弦数。此风热之邪郁于少阳、阳明两经,壅滞颊腮而成,治拟疏风清热,宣通经络为主。
处方:
(1)取穴。下关左颊车左下翳风左风池左曲池双外关双大椎
(2)手法:提插结合捻转,重提轻插,留针20分钟。
二诊;76年6月17日。左侧耳下部肿势较减,掀红疼痛亦瘥,身热渐退,体温37.50c,再守上治。
处方;
(1)取穴:下关左颊车左下翳风左大椎风池双曲池双外关双足三里双
(2)手法:同上。
三诊:76年6月18日。身热续退,体温为37.20c,左腮腺部肿胀疼痛均已消减,再守上方。
处方:
(1)取穴:下关左颊车左下翳风左大椎外关双风池双足三里双
(2)手法:同上。
。·9-83‘
四诊:76年6月19日。左腮腺部肿胀基本消失,尚有微热,余邪未消,仍守上治。
处方:
(1)取穴:大椎曲池双风池双下关左颊车左下翳风左
手法:同上。 ’
按:现代医学认为腮腺炎是病毒经呼吸道侵入,引起急性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但成人也可感染,以冬春两季发病较多,病变部位有单侧,亦可见双侧。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痄腮”,-名髭发,又名含腮疮,俗名“猪头风”。认为是风热之邪侵袭少阻、阳明所致,故取阳明经下关、颊车、曲池,少阳经外关以清此两经风热之邪。大椎为督脉、手足三阳之交会穴,外感热邪可用大椎穴加强清热之效。
“下翳风”-穴在“翳风”穴下五分,部位可属少阳经,朱师用以局部取穴,使加强宣络化瘀之效。本病针灸效果很好,治之得法,能收立竿见影之效。肝 癌(2例)
[例-]汤××男58岁服务员门诊号;80-91025
初诊:1981年5月18日。全身不适,胃纳减退已2月。3月20日左右开始感全身不适,胃纳减退,进食由每餐150克减至100克,原饮酒嗜好全无,自觉肝区胀痛,即去医务室治疗,检查发现肝脏肿大,转至当地人民医院诊治,4月2日作超声波检查:肝上缘在第5肋间,厚J.5厘米,左叶在剑突下7.5厘米,下缘平脐,为稀疏~较密微小低复波,可见丛状波反射P分迟钝,出波衰减。意见:①肝肿大,②肝癌波型。作肝同位素扫描,诊断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住院28天经中药、针灸治疗无效。转来上海市肿瘤医院治疗,再作超声波·284’
砭扫描检查,诊断相同,嘱其作化疗及放疗(已无乎术指征),患者..:愿,来本院肿瘤科服中药治疗,18日又来针灸科治疗。来诊时,精神极度疲乏,需人扶持行走,每餐进食50克,大便每日2次,小溲黄赤。
望诊:面色黧黑,肝掌,蜘蛛痣,巩膜黄疸明显,腹部膨隆,舌苔薄,密布瘀斑。
触诊:肝脏肿大,肋下6~7厘米,表面高低不平,质坚硬,压痛明显,腹水征阳性。
经络切诊:督脉右侧5~9椎压痛(卅);左侧8~9椎压痛(仆)。脉细弱。
实验室检查:81年5月12日。肝功能:SGPT:40单位以下,麝香草浊度20单位,麝香草絮状忡,锌浊度;15单位,碱性磷酸酶:30·5单位。81年5月16日。同位素扫描:肝脏右叶占位性病变。
诊断:原发性肝癌(右叶)
此肝郁气滞,脉道遏阻,留而为积,拟针药井施,疏肝通络,以观后效。
处方。
(1)针穴:太冲双、-盔沟双、~足三|里双、-中封双、-内关双、-捻转补泻法,留针lO~15分钟。
(2)隔饼灸穴:期门右上脘各3壮,『{j附子饼下垫丁桂散少沣,后同。
二诊:5月21日。症情如上。
处方:
(1)针穴:同上。
(2)隔饼灸穴:期门右水分各3壮。
三诊:5月23日。灸后感舒服,脉弦尺弱,舌苔薄,瘀斑较淡。
处方:
1.针灸。
·2R5·
(1)针穴:上穴加阴陵泉双、-
(2)隔饼灸穴;气海期门右各3壮(灸法同上)。
2.中药:茵陈12克丹参15克黑山栀9克干蟾皮9克地龙9克当归9克平地木15克莪术9克三棱9克生白芍9克柘木15克鳖甲先煎ls克半枝莲30克炒白术9克路路通9克生草9克5剂
四诊:5月26日。针、灸、药并施后,肝区肿块触之较软。
处方:
(1)针穴:同上。
(2)隔饼灸穴:期门右气海各3壮。
六诊:6月2日。肝脏较软,范围亦较缩小,胃纳转馨,大便每日3~4次,因昨去西郊公园游览,今天觉精神疲劳。
处方l
(1)针‘穴:足三里双、-曲泉双、-太冲双、-蠡沟双、-内关双、-中封双、-手法同前。
(2)隔饼灸穴:期门右水分各3壮。
七诊:6月4 R。大便次数减少,胃纳好转,精神较佳,舌瘀较淡。
处方。
1.针灸;同上。
2.中药;丹参1s克赤白芍各9克川楝子9克干蟾皮9克地佗千9克黑山栀9克牡蛎30克平地木30克刘寄奴15克莪术9克泳泻9克炒白术9克半枝莲30克柘术根15克生草9克7剂
七诊后患者不JH扶持,能自行来院就诊、配药,胃纳由每餐50克恢复至150克,自觉已和常人相仿,精神爽朗,肝区肿块明显缩小,已无胀痛。
十诊。6月13日。胃纳好,精神佳。今作超声波检查:肝在右锁中线肋下,厚1.5厘米,下界2.5厘米。刽突下厚1.5厘米,下界3,286-
厘米。呈较密、密集、微小,低小、结节波。牌:侧卧,厚l厘米,下界:2厘米。
处方:同上。仍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
二+~三十诊:7月lO日~8月6几。病情稳定,黄疸消退,面色红润,治法同前。
二!+JL诊:8月20【_I。近日来胃纳不振,肝区坚硬、肿胀逐渐减退,精神愉快。
处方:
1.针灸同上。
2.中药:丹参20克西赤芍12克郁金9克水红花子12克干蟾皮9克天地龙片各吞10克菝葜30克半枝莲30克制香附9克莪术9克越鞠丸包煎12克路路通9克台乌药9克7剂
结果稳定。
[例二]余××女38岁工人门诊号:80-092507
初诊:1981年6月16日。右上腹肿块已月余。从78年起感食欲不振、倦怠,当时认为是输卵管结扎后引起,未加重视。79年在单位普查身体时,肝功能正常,肝未肿大。81年4月22日突然感觉右上腹剧痛,步行或屈膝时,肝区疼痛加剧,继而神志昏迷,苏醒后去当地××医院检查,AFP(甲胎)>1 000毫微克/毫升,肝功能正常。6月初由当地转至上海市肿瘤医院诊治,诊断为“肝癌”,服巾药,后嘱病者回当地治疗。病者不愿,转来针灸。
患者明显消瘦,脘腹胀气,肝区隐痛,自5月份以来已有3次发作性右上腹剧痛伴晕厥,每次约l~2分钟,纳差,每餐进食50~lOO克,全身乏力,口干,二便正常。无肝炎及血吸虫史。家属无肿瘤病史。上海肿瘤医院放射性检查如下:正位:肝肿大,肋下6厘米,剑突下14厘米,形态异常,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右叶呈斑点状稀疏图象,右叶下方和肿块部位有缺损。脾显形。右侧垃:肝中上呈斑片状稀疏象,肝下方有-稀疏缺损区。诊幽÷:肝癌。
处方s
(1)针穴:手三里双足三里双内关双合谷双太冲双气海蠡沟双阴陵泉双平针法,留针3_0分钟。
(2)隔饼灸穴:①下脘期门右②上脘期门右③中脘朔门右④气海期门右以上4组穴轮流施用,每次l组,用附子饼灸,下垫少许丁桂散,每穴3壮。
二诊:6月】8日。症无变化。
1。针灸。
(1)斜‘穴:同上。
(2)隔饼灸穴:上脘期门右
2.中药:双半合剂】.瓶。
三诊:6月20日。
(1)针穴:同上。
(2)隔饼灸穴:中脘期门右。
四诊:6月23目。患者自述治疗3次后颇感舒松,纳谷见增。
(1)针穴。同上。
(2)隔饼灸穴:气海期门右。
五诊:7月2日。症有改善。
(1)针穴:同上。
(2)隔饼灸穴。下脘期门右
+六诊:7月21日。食欲增加,精神振作。
(1)针穴:同上。
(2)隔饼灸穴:气海期门右
二十诊:7月30日。患者诉白针治以来,食欲渐馨,精神转佳,每餐进食lOO至150克,症情稳定。
按;癌症-类,祖国医学概属于“瘢积”。《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瞧。”“寒则血脉凝涩”,叶卜沫与血相搏,则并l台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这是瘢积生成的外因。《百
病始生》中又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鉴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说明癞积之成还有忧怒气郁,六输不通的内在原因。东汉时代秦越人并《难经》称:“气之所积,名日积。”指出瘸积j兰成,首要因素是气积不行。至明代,医容李梃则指出“积聚瘢瘕痞漏,皆太阴湿-l:之’己,始闲外感山伤止‘郁”,“留之以成积”,还必须有湿邪瘀阻。趸于瘢积的分类,《难经》将五脏之积分别命名为“肝积为肥气,心积为伏梁,脾积为痞气,肺积为息贲”等,做本两例病者瘢积在于肝脏,斯乃肥气之类也。朱师治疗癞积,遵《内经》“六输不通”之论,用穴灵活,首视发病所在,以疏通病变之经腧为主,次重病因,疏解郁气,常用肝、脾、心三经有关穴位,再则据“气温则血滑”、“凝涩者致气以温之”的理论,或以温针,或以饼灸瘢积所在的局部或有关腧穴,以冀起温散的功效。本两例病者以肝脏右叶位在阳明、太阴之分,故取合谷、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同气相求,以疏通二经之气穴,并用内关、蠡沟、太冲,手足厥阴同治,以起疏解心肝二经郁气之功效;再灸期门肝募、上、中、下脘,统在病变附近,以活血化瘀;气海为生气之海,气行则血行,益此元气之海,俾阳,光普照而阴霾得散也。·2a9· ,
二、妇产科病痛 经(1例)
郁××19岁学生
初诊:1966年1月5日。每次经临,少腹疼痛难忍,症已6年。13岁初次行经少腹微感疼痛,以后每次经来(一般月经愆期),少腹胀痛,痛势逐年增加,经色紫黯,有瘀块。近3年来左乳发现-结块f如梅核大),经来前-天,少腹胀痛,乳下结块亦痛,经净时腹痛、块痛均消。昨日经期未至,腹痛又作,来诊时侧身倦卧,胸闷纳呆,四肢酸痛,有低热(37.6。C),脉细数尺弱,舌苔薄腻尖红。肝郁则ii滞,故乳房结块作胀,气滞则血瘀,不通而痛,故经前少腹疼痛,经色紫黯而有瘀块,拟行气通经、活血止痛为治。
处方:
取穴:
(1)三阴交双血海双平针法,得气后,三阴交捻转1~2分钟,留钟15分钟。
(2)关元平针法,得气后不留针。
二诊:1月6日。昨天针后,少腹疼痛已止,今天低热亦退,尚感四肢酸软,守上方加减。
处方:
(1)取穴:三阴交双太冲双合谷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m针15盐倒t
·290‘
终净后,按}:方叉针治2次,诸恙消步。
按:痛经之证主臻是山t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气滞则血瘀,不通而痛。在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可分虚证、实证二类;经前、经行时痛,拒按,经来后疼痛减,经色紫黑夹有瘀块者属实。经后仍绵绵作痛或经后;cfi痛、喜按,经色淡而少,甚则可见心悸、头晕等症者属虚。
本例病者,经前少腹胀痛,胸闷不舒。左乳结块作胀,经色紫暗,有瘀块,属肝郁气滞,血瘀阻络。肝经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抵小腹,挟胃、属肝,布胁肋,故病胸闷,左乳结块胀痛。朱师取三阴交、血海二穴,通调三阴经之气血;针刺关元,以助其行气散瘀,气行则血行,痛则止矣。
朱师认为痛经患者须在每次行经前未痛时先针刺治疗1~2次,经净后再针刺1~2次,如此经过2~3个月治疗,每可见良好效果。闭 经(1例)
陈××女21岁农民.初诊:1965年11月10 H。停经5个JI.患者于65年6月因劳动汗出口渴,多饮冷水,适值经期,以后即月经闭阻,8』=j份曾到卫生院治疗,注射黄体酮后月经虽来,但鼍极少。停用黄体酮,月经虽j;畏潮,要求针灸治疗。
诊得精神抑郁,而色萎黄,少腹胀痛,门纳小香,岁:便池薄,舌苔薄-根腻,脉米沉紧。证系临经饮冷,寒入胞宫,冲任失凋,脚m受损而致,拟健脾益气,调经通络为治。
处方:
(】)取穴:三阴交双足三里双血海双归来双气海关元
(2)手汝:平针法,得气后留钟15分钟。
二诊。11月16H。针治以米,胃纳较增,人便正常,少腹胀痛减轻,似有来经之意,守上万投治。
处方:
(1)取穴:三阴交双足三里双血海双关元气海归来双
(2)手法:同前。
四诊:儿月18日。昨天月经已行,少腹胀痛好转,患者精神愉快,嘱其下月至期未潮,再来针治。处方:(1)取穴:三阴交双足三里双(2)手法:同前。3月后偶遇病者,询知月经已正期来潮。按:妇女月经期饮服生冷或外感寒邪,每见月经闭阻,其次精神因素亦至为重要。病者虽未述及有精神因素影响,但工作疲劳,饮服生冷,寒邪随经袭入胞宫。《金匮要略》日:“妇人之病,因寒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即指此而言。
朱师取三阴经之会三阴交,足阳明之合穴足三里姒运脾行气;血海为足太阴脉气所发,意在导血归海;取归来以行气通经;爻冗为三阴经与任脉之会,配气海以益气诳】经,治之合拍,故三诊面经至。 针刺人流(2例)
[例-]沈××女33岁工人
初诊;1980l,j:5月29l=-j。月经过期5天,平时经期准时来潮,未见其他症状。尿妊娠试验阳性,HCG定量625单位/升。
处方,
(1)取穴:Ij』J交-石门.。.
·292-
(2)手法:提插补泻法,加电针20分钟。
二诊:5月3l口。今晨月经已临,量较少,续针冶之r
处方;
(1)取穴:上方加血海-、双三阴交-,双
(2)手法:同前。
该病隔月随访,月经准时来潮,身体健康,情况良好,据述上次第2次针后,经量较多,伴有血块。[例二]沈××女34岁工人初诊:1981年2月19日。月经愆期5天,无腹痛感,平时经期准时来潮,尿妊娠试验阳性。HCG定量5 000单位/升。
处方:
(1)取穴:阳交-石门-
(2)手法:提插补泻,针后加电针20分钟。
二诊:2月21日。月经未至,再守前法。
三诊;2月24日。针刺2次后,月经已来潮,但量较少,再守前治。
四诊;2月26 Fi。今晨月经已潮,但量仍少,宗上方加减治疗。
处方:
(1)取穴;血海-、双i阴交-、双
(2)手法:同前。
隔月随访,针后月经米潮,妊娠终止。本月信水按期而至。无其他不适。
按:针刺人流古史早有记载,南北朝时宋太子性善医书,出苑见-孕妇,太子自为诊之,是-女,令徐文伯亦诊之,乃-男-女,太子性急欲剖腹视之,文伯因自请针之令落,于是泻足三阴(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递之晚今,该术已少人继承,朱师躬身力行,治疗二例,均得成功。
胞胎者,冲任之所主,阴交为任脉冲脉之会,石门古有针之绝
孕的记载.此二穴为损动胎气之效穴,加配』f【L海、三阴交血分之穴,泻之也能影响血室,故而导致流产。-k"性不孕症(2例)亡例-]施××女三+四岁工人初诊:1977年11月29日。结婚lO年未孕。1968年结婚后有正常性生活,配偶健康,但-直未孕。于1977年3月17日赴上海市××妇产科医院检查:宫体中位,大小正常,宫颈、阴道均光,右侧骶骨韧带增粗。作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示:“分泌期子宫内膜”。施行“通液术”,发现双侧输卵管阻塞,诊为“原发性不孕症”。患者生育之望迫切,经人介绍来我院针灸治疗。
诊得平素每月经前双乳作胀,乳头触痛,少腹胀滞难忍,经来颜色暗紫,量少,伴有两膝腿酸软,神疲乏力,胃纳不振,脉细弦,苔薄。证系肝郁气滞,冲任之脉失调,拟疏肝理气,通调冲任以观之。
处方:
(1)取穴:关元气海水道双归来双足三里双内关双太冲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加电,留针20分钟,隔日1次。
三诊;12月1日。针治2次后,少腹胀痛减,但出现右肩关节沉重酸痛,守上方续治。
处方:
取穴、手法同前。
七诊:12月15日。经来少腹胀痛大减,经量较前增多,经色转鲜,双侧乳房胀痛亦瘥。两腿较前有力,舌脉同上,再守前意出入。
处方:
(1)取穴:气海关元水道双归来双三阴交双
(2)手法:同前。
-294-
+七诊:1978年1月17日。本月临‘jj,两乳房胀滞、乳孓触痈较前减,少腹痛亦瘥,惟胃纳欠馨,右肩关节酸痛感尚存,舌脉同上,嘱其去妇产科复查,仍守上方投治。
处方:
取穴、手法同前。
+八诊:1月21日。1月19日赴妇产科医院检查,再次作双删输卵管通气术,当气体进入两侧输卵管,加压至200毫米汞柱时,腹部两侧均闻及水泡音,伴有胸闷、肩酸感觉,证实双侧输卵管通气良好。再守原方投治后,嘱停针观察。
+九诊:5月25日。自1月下旬作通气术诊断双侧输印管已通畅焉,每月经前经后带下如注,经前少腹胀痛更甚,双侧乳房仍有胀痛,胃纳不佳,脉弦苔薄。并称上次月经净为4月13日,至今经水未潮,伴有胸闷、胁胀,两乳胀滞疼痛,不思饮食。仍以调益冲任续治。
处方:
(1)取穴:关元气冲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公孑,j双太冲双内关双
(2)手法:平针法,留针时间同前。
二+六诊:6月13日。月经迄今未潮,少腹胀痛尚存,胸脘痞闷,泛恶,腰膝酸软,神疲纳差,脉弦带滑,苔薄。疑为有孕之象,嘱赴妇产科作妊娠试验,以和胃理气观之。
处方:
(】)取穴:rJ、j关双公孙双三阴交双
(2)手法:平针法。
-+七诊。6月20日。小便妊娠试验阳性,嘱停针随访观察。
[例二]张××女35岁工人
初诊:1978年8月24日。结婚7年,婚后1年内2次自然流产,以晤l未孕。患者于1972年6月结婚,同年10月怀孕,停经50天后出现
阴道出血,经注射黄体酮及服中药安胎均未奏效而自然流产。次年2月2日于停经43天后,突然腰酸腹痛,阴道流血不止,汗出淋漓,面色苍白,送××妇幼保健院急诊入院。诊断为“宫外孕急性期出血(休克型)”,经抢救脱险出院。以后每次月经来临,两乳作胀,乳头触痛,少腹胀滞,腰酸骨楚。于75年3月至76年3月,曾作子宫,双侧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边缘光整,右侧输卵管充盈达伞端,左侧达壶腹部,峡部粗细不均。”二+四小时摄片示:“盆腔内未见涂布,碘油残留于两侧输卵管伞端,右侧积水。”诊断为“双侧输卵管阻塞。”给予中药调理3年余,依然未孕。于78年2月至3月,连续5次作通气术,均未获效。右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患者生育迫切,到处求医,经人介绍前来针治。
诊得每月经来,经色暗紫、量少,兼见神疲腰酸,纳谷不振,形寒体冷,面色少华,脉细,尺部无力,时而出现结代,苔薄质淡。证系宫外孕失血后,肝阴不足,太冲脉虚,兼以木邪侮土,脾气受制。肝者藏血,脾主生血,肝血之藏不足,生血之藏受制,以致血海久养,气滞瘀结而不孕也。治拟调益冲任以观之。
处方:
(1)取穴。气海关元外陵双大巨双水道双三阴交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加电,留针20分钟,隔日1次。
五诊:1978年9月9日。针治4次后,出现右肩背酸痛(以往无肩酸史)。余症无变化,嘱去妇产科作输卵管通气术检查。
处方:
取穴、手法均向前。
十诊:1978年9月28日。本月经来少腹胀痛减轻,精神较前振奋,惟右肩背酸痛依然,舌脉同上。
处方:
取穴、手法同前。
此患者针刺10次后停止治疗,随访获悉于9月28日针刺后,未
作任何治疗,12月停经,赴妇幼保健院检查:尿妊娠试验JjE}性,超声波为‘‘子宫体增大,出现妊娠波型”。=侧附件已均无触痛。
按:不孕是-种症状,在妇科门诊中约占已婚夫妇的百分之+。不孕的原因很多,其中输卵管阻塞或炎症为其中之-。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第-例患者,结婚+年,有正常性生活,配偶身体健康,精子活力正常,长期同居未孕。第二例结婚七年,第-年内自然流产二次,后五年余未孕,故前者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为。继发性不孕症”。
祖国医学认为受孕的机理,须赖肾气旺盛,精血充沛,任脉通而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则两精相抟,才能受孕。《女科切要》云:“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综合前人对女子不孕的认识,大致可分为肾虚、血虚.痰湿、肝郁……等因素,而导致冲任脉失调而不能摄精受孕。
以上病者均有经行量少,色紫,两乳作胀,乳头触痛,少腹胀痛,胃纳不振,两腿酸软,腰楚等症。盖乳房属胃,乳头属肝,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胃失和,气血无以生,冲任无以养,则不孕也。朱师根据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脉隶于阳明”、。八脉皆属于肾”的祖国医学理论,取任脉关元、气海以调补冲任,益气培元I手足厥阴经同治,太冲配内关以疏肝解郁理气’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交会穴,以补益肝脾肾三脏,妊养冲任;足阳明经三里、外陵、大巨、归来、水道以理气和胃,调理入脉;更配足太阴脾经公孙穴,与冲脉相通,增其通调血海之功。
第-例在针治二次后,出现右肩关节沉重酸痛,第二例针治四次后,出现右肩背部酸痛现象(以往都无肩痛病史),与患者作“双侧输卵管通气术”时出现的肩酸感觉相仿,朱师认为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出现此症状是输卵管疏通之征兆。
三、伤科病急性腰扭伤(1例)
陆××男62岁
栅诊:1981年5月2日。腰问疼痛,不能行动已3天。3天前因持重扭伤腰部,即疼痛不能转侧,不能俯仰和步履,精神萎顿,胃纳不佳,曾作推拿治疗,疼痛未减。病者素有腰痛史,75年春发作时,摄片示:“腰椎肥大”,80年4月又发病-次,经用针灸、中药治疗1月余好转。检查:腰3~5椎体旁有明显压痛,拒按,双侧骶棘肌紧张,左右转侧及前后俯仰均不能。舌苔薄白,脉弦滑。此扭挫伤气,经血阻滞之故,治以通经活血。
处方:
(1)取穴:大椎腰腿点双阳谷双’(2)手法:平针法,捻转得气为度,留针15~20分钟,10分钟捻转1次。
先针大椎穴,次针其他穴,留针15分钟后,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转侧自如后起针,症状基本消失,惟感颈部活动尚牵掣。
二诊:5月5日。病者步行来门诊,称上次针后症状明显好转,行动自如,但颈部俯首时尚感牵掣,腰部久坐后重滞,再守上方投治。取穴:手法同前。三诊:5月7日。腰部疼痛已完全痊愈。颈部牵掣亦消失,再巩固治疗1次,停止针灸。
处方。
·29R·
(1)取穴。大杼双肾俞双气海俞双 ,
(2)手法:平针法,留针10分钟。
按:扭挫损伤,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气血瘀滞于经络,周流不畅所致,其疼痛则因经血阻滞,不通而痛。针灸治疗有良好效果,施治原则一般按扭伤局部的经络所属,分经论治,可以邻近取穴与远道取穴结合配用。手法可视病情缓急,在平针法的基础上用持续捻转或留针期间间歇捻转针法,也可用龙虎交战法。朱师治疗本例病者,即体现了这-原则。腰脊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之分野,故朱师取大椎为邻近取穴,配手太阳阳谷,系手足太阳同气相求理论之运用,腰痛点为近人经验奇穴,对腰痛有特效,治之中的,故能-诊面痛减,二诊而病愈。落 枕(1例)
刘××男29岁炼钢工人
初诊。1977年7月4日。右项部疼痛,不能转侧,已20多天。6月11日晨突然右项疼痛,不能左右回顾,不能俯首,咳嗽吐痰则疼痛难忍。在医务室用针刺。推拿治疗数次,疼痛未减。1星期后,痛势更剧,放射至后背前胸,右项背肌肉板硬掣痛,胸闷不舒,精神萎顿。又服中药及推拿10多次,并用万花油外擦,疼痛较减轻,但颈部牵板,不能回旋、俯首,迄今20多天未愈,转来我院针灸。病者无外伤史,无颈胸椎病变史。
察其疼痛部位属太阳经脉。脉弦紧,舌苔薄自。此风寒袭络,太阳脉道失宣,拟疏邪宣络为治。
处方:
1.针灸:
(1)取穴;落枕穴双后溪双昆仑双
(2)手法;平针法,得气后捻转2分钟,留针30分钟,隔lO分钟
捻转1次。
2.中药i羌活9克防风,克葛根12克桂枝6克白芍9克当归境伸筋草12克白茅藤30克丝瓜络s克3剂
药渣煎浓,热毛巾敷患处。
三诊:7月6日。经针药并用后,项部疼痛明显减轻,能左右回顾,但俯首时右项背尚感牵掣,胸膺痞闷已舒,脉小弦,舌苔薄白。守上方加减,单用针刺。
处方;
(1)取穴:落枕穴双后溪双昆仑天柱双大杼右
(2)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
四诊:7月8日。右项背部又疼痛牵掣难忍,不能回旋前俯。患者感觉于局部针治后,顿时疼痛不舒,仍以循经远道取穴治之。
处方。
(1)取穴。落枕穴双后溪双昆仑双
(2)手法s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lO分钟运针1次。
十诊:7月27日。右项背疼痛完全消,夫,能后顾前俯,无不适之感,再拟和营通络为治。
处方:‘(1)取穴。太冲双合谷双后溪双昆仑双
(2)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起针后,项背舒服,俯仰回顾自如,嘱其停止治疗。
按;由于睡眠时体位不适或风寒外袭以致营卫不和,经气阻滞而致本病。治以疏邪宣络为主。朱师临床常用手太阳后溪,足太阳昆仑、经外穴落枕,疗效甚为显著。本例患眷三诊时局部取天柱、大杼后疼痛又作,症情转甚。四诊仍治以循经远道取穴,疼痛终于消失。朱师认为临床上以疼痛为主症的疾患,往往局部取穴疗效不显,而循经远道取穴常能获显著疗效。但是尚须根据具体病况,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病者反应。
肩臂痛(2例)[例-]韩××女66岁退休工人初诊:1975年12月20日。颈臂疼痛4天。自72年6月第1次发作肩臂痛后,74年5月、74年8月都曾复发,均经针刺、服药后好转。此次在半月前因受寒、劳累,右肩臂痛再次发作,疼痛剧烈,自颈部沿右肩、臂、肘部放射,如撕如裂,不能举臂,服中药lO多帖痛势未减,前来针灸。诊得精神萎顿,胃纳不馨,脉滑苔腻。此寒邪入络,阻遏经气,血脉凝涩.不通而痛,治拟通经活血,和营止痛。
经络压诊。自颈背部沿小肠经至肩胛下,臂肘外后侧有压痛。
处方。
(1)取穴。先针金门右昆仑右跗阻右,后刺右夹脊颈5-胸2
(2)手法l平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
二诊:12月22日。针治后,右上肢疼痛逐步减轻,至昨天(21日)下午8时许又现疼痛,胃纳不馨,再从上方,针药并用。
处方。
1.针灸。
(1)取穴t先针金门右昆仑右跗阳右,后刺右夹脊颈扣胸2
(2)手法:同前。
2.中药:川桂枝6克红花:克当归q克炒苍术9克延胡索9克寻骨风12克鬼箭羽,克地龙12克陈皮6克乳香没药各2克焦谷麦芽各腕 5剂
三诊:12月24日。右肩臂疼痛明显轻减,已能抬举,但颈背部尚感筋脉牵掣,再守上治。
处方:
(1)取穴:先针金门右昆仑右跗阳右后刺右夹脊颈扣胸2
(2)手法。同前。
h诊:12月30日、右肩臂疼痛基本消失,抬举灵活,颈背部仍感牵掣,胃纳尚可,脉滑尺弱,苔薄白,再守上方出入。处方:1.针灸:(1)取穴:夹脊右颈5~胸2天柱双大杼双(2)手法:同上。2.中药:川桂枝)克杭白芍,克延胡索9克左秦艽9克威灵仙ls克鸡血藤30E全当归)克葛根9克党参9克焦麦芽9克7剂
六诊:76年1月3日。右肩臂疼痛牵掣均已消失,胃纳较馨。今感腰膝及背部酸痛,旧疾复发,前方增损,巩固疗效。
处方。
(1)取穴;夹脊右颈s~胸z大杼双肾俞双大肠俞双内外膝眼双
(2)手法:同前。
后又继续治疗4次,右肩臂疼痛及腰部酸痛完全消失,停止治疗。
按:本例祖国医学概称“痹证”,患者受寒为因,症状以疼痛为主,故为“痛痹”。朱师根据“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法则,以痛在:手太阳小肠经,故取同侧足太阳经之金门、昆仑,跗阳等穴,经4次针治,疼痛基本消失,抬举已经灵活,说明手足同名经不仅在病理传变上有相互联系,而且在治疗作用上也是互相关联的,《内经》日:“针刺之理”要“左右支络,尽知其会。”同名经交会与棚接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上常须运用,是属远道取穴的-种方法..朱师习用此法,本例即其效验者之-。[例二]茅××女56岁工人初诊:1975年12月4日。左肩臂、背部疼痛已4秀。1阱F午左肩臂被铁杆撞伤,当时局部压痛,左手拇、食、中三指发麻,伴有头
晕,泛恶,四肢乏力,夜不能寐。2日去伤科诊疗,外用大伤膏,内服化瘀片及中药,到晚上12时左右,疼痛加剧,来本院急诊,用颅痛定60毫克肌注。3日疼痛剧烈,经伤科复查后,转来针灸门诊。当夜疼痛转剧,再来急诊,仍用颅痛定,但疼痛未减。询得患者在4月前,就有左肩臂酸痛史,此次因撞伤而转剧。脉浮紧而滑,舌苔自而厚腻,此寒湿外邪,久留经络,脉道受阻,复被外物撞击,瘀血凝阻,不通则痛。治拟疏邪通络,和营定痛,针药兼施。
检查:1.颈s~胸:左侧有明显压痛,左肩臂沿手太阳、少阳有压痛,左侧足太阳经自昆仑至跗阻有感应性压痛。左肩不能抬举、后伸,头部不能向左旋转。
2.化验:抗“o”1250单位,血沉8毫米/小时
3.摄片:颈椎正、侧、斜位片示;“颈s-6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突,颈s棘突偏向左侧。诊断:颈椎综合征。处方:(1)取穴s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膝阳关左.(2)手法:自远端向近端循经导刺,提插结合捻转。紧提慢按,留针半小时,隔10分钟运针1次,起针后,疼痛较减。
二诊;12月5日。针后局部阵发性疼痛较减,发作问隔时间延长,拇、食、中三指麻木,左肩仍不能提举,守上方加减。
处方:
(1)取穴: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膝阳关左后溪左合谷左二间左
(2)手法:同前。留针半小时,隔lO分钟运针1次。
三诊:12月8日。针后疼痛未减,痛不可忍。昨天、前天都曾急诊,用杜冷丁、耳针疗法处理后,痛势稍减。今晨疼痛又剧。脉弦滑舌苔厚腻,守上方针药兼施。
处方。
·303’
1.针灸:
(1)取穴。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膝阳关左后溪左二间左外关左
(2)手法:同前。留针半小时,10分钟运针1次。
2.中药:川桂枝9克炒茅术9克制半夏9克炒枳壳6克红花6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当归9克鸡血藤30克秦艽9克威灵仙1s克3齐0
四诊:12月11日。前天左颈、肩胛、臂肘疼痛仍剧,伤科门诊用HCA O.5毫升加l%普鲁卡因3毫升注入左肱桡关节前关节囊压痛点,当天疼痛轻减,至翌日(12月10日)下午4时,疼痛又发,阵痛如割,再拟针刺。
处方;
1.针灸:
(1)取穴。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后溪左手三里左二间左合谷左
(2)手法:同1孰留针半小时,10分钟运针1次。
2.中药;上方加乳香、没药各1.s克川芎9克3剂
五诊:12月12日。昨天针、药后,疼痛较减,背部牵掣亦好转,到下午4时许阵痛又作,但疼痛程度较轻,夜9时后入睡至今晨5时,疼痛未作,左手拇,食指仍感发麻,中指已好转,脉滑苔白腻,守上方。
处方l
(1)取穴: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足阳关左
(2)手法:同前。
六诊。12月13日。昨天针后,疼痛未发,今晨4时臂部:更感胀痛,但能忍耐,阵痛已减少。
取穴、手法均同前。
七诊:12月14日。症情逐步减轻,痛势已好转,酸胀牵掣仍
·304·
剧,脉滑,苔薄腻,守上方加减。
处方;
1.针灸
(1)取穴:夹脊左颈4~胸2后溪左手三里左二间左
(2)手法:同前。 。
2.中药:川桂枝,克炒苍术9克制半夏9克枳壳6克延胡索9克当归9克虎杖30克秦艽9克葛根1s克鸡血藤30克5剂
+-诊。12月22日。针刺、中药治疗昏,左肩臂、背胛各部疼痛逐渐好转。牵掣亦已减轻,胃纳转馨,脉濡细,苔白腻,续守上方出入,
处方:
1.针灸:
(1)取穴:夹背左颈4-胸4后溪左手三里左二间左
(2)手法:同前。
2.中药:原方7剂
+四诊:12月29丹。症情稳定,左臂略有酸胀,食指仍感麻木。近见咳嗽,痰粘色白,夜寐久宁,胃纳已增,脉濡细,苔薄白,守上方加宣肺化痰为治。
处方
1.针灸:
(1)取穴:上穴加大椎风门肺俞双
(2)手法:同前。
2.中药:制半夏9克川桂枝9克陈皮6克枳壳6克杏仁9克当归J克红花1.s克威灵仙12克秦艽9克延胡索J克鸡血藤30Jz 7剂
+六诊:1976年1月2日。症情稳定,昨天休息时左手用力动作后,又感臂部酸胀。咳嗽已减,粘痰已少,稃守上方投治。
二+三诊:1976年1月】9日。近几次针刺以来,颈部回顾已自
如,左肩臂酸胀已基本消失,举动灵活,食指麻木亦减,守原方巩固疗效。
按:本例祖国医学仍属“痹证”。《素问·痹论》对此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分型、治法及预后等早已有全面的论述。本患者外伤、两感相并,故症状比一般痹证患者严重。有肩臂痛史,此次痛如刀割,彻夜不寐,且反复发作。朱师治疗亦几费周折,针药兼用,历二+三诊丽愈。本侧病者,在七诊以前虽也用同名经“上病下取”法,但效果不若前-例显著,后改用远近穴并取,针药兼用,才逐渐转机,足证孙真人斜‘灸、中药并重的告诫,为医者之铭言。习针灸者,岂可不知用药乎。陈 伤(1例)
陆××男26岁部队龙华门诊卡82185
初诊:1963年10月16日。右足踝在2年前运动时不慎扭伤,经治之后,症状逐渐减轻,唯行履无力,活动不利,时而酸痛怕冷。病系伤筋之后,瘀血挟湿稽留不化,迁延日久,营卫不和,治拟和营化瘀,舒筋理湿。
处方:
(1)取穴;丘墟-,右昆仑-,右解溪-,右商丘-,右
(2)手法:捻转补泻加用温针。
二诊:1963年10月18日。治疗后足踝仍然酸痛,行履不利,瘀湿互阻,病存少阳经筋,病久络虚,治疗难诉速效,姑拟宗前。
处方:
1.针灸:
(】)取穴。丘墟-昆仑-解溪-商丘-
(2)手法;捻转补泻加用温针
2.中药;生川乌境生草鸟琉川椒境红花9克木防己·306·
i2克乳香6克炙穿甲9克水酒各半煎洗,1日2次(1剂可洗3天)。
按:陈伤之病,为外伤未完全治愈,经气不和,复为外邪所中而致,即所谓“因伤成痹者”。症状多与痹证类似,治疗亦与痹病类同,郧“以痛为腧”为取穴原则,运『fj疏调营卫之针刺手法,亦可加用温针,以温行壅滞之经气。本例病者,右踝陈伤,延已二年,酸痛相兼,更有怕冷,类似着痹,以病在右踝关节,故取穴也以踝部穴为主。二诊加用燕洗方,也是祛风活血、燥湿通经之品。以湿邪重着难治,故陆师判为“难诉速效”,但医乃仁术,病虽固着,也不能即此而罢,仍需加强措施,战针药并用而获后效。
四、皮肤、外科病带状疤疹(2例)
[例-]瞿××女80岁
初诊:1980年12月9口。左下肢内侧自膝弯以上至腹股沟。卜发疱疹已l周。患者-。周前自外地返上海,乘船夜间受凉,回家后吃鲜蟹及海鲜等食物,随即发热至38.3~C,左下肢大腿内侧瘙痒刺痛,胸脘痞闷,冷恶呕吐,纳呆便秘。次日左大腿内侧出现成群水泡,如绿豆大小,泡周皮肤红色,搔破后流黄水,泡群成条状上伸,约有-尺许。局部疼痛发热微肿,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服西药后热退而病势未减,来院针灸治疗。
诊得脉象细而弦数,舌苔薄白根腻,此系肝火内郁,寒湿之邪化热,蕴蒸皮肤所致。拟化湿清热,宣络止痛为治。
处方:
1.针灸
(1)耿穴:①尺泽左孔最左下廉左偏历左②手三里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合谷双
(2)手法;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2.中药:竹沥半夏95陈皮6克淡哭萸3兜焚芩6克企铋花9克蒲公英30克丹参1s克赤芩9克牛膝12尤泽泻9竞生草3克5剂
二诊:12月】5}】。经针刺暇药后,胸闷泛恶、呕lI【:已止,左下肢沲疹疼痛减轻,疹周红势渐退。再拟上方出入。
处方:
1.针灸:
(1)取穴:①手三里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合谷双②尺泽左孔最左下廉左偏历左曲泉左
(2)手法:同前。
2.中药:炒苍术9克焦米仁9克当归9A紫丹参1s克淮牛膝12克杭白芍9克赤白苓各9克制半夏9克姜枳壳6克郁金9A防已9克春砂仁(打后入)2.4克丝瓜络4.5A
三诊:12月19日。左腿内侧疤疹已平,肤色正常,症已痊愈,停止治疗。
[例二]黄××女54岁
初诊:1980年4月8日。右背胸疼痛,已2周余。右背自6~8肋间至右乳发疱疹已2周,黄水流溢,皮肤红肿,疼痛剧烈。曾经外科治疗,外敷雄黄膏及服中药+多帖,疼痛仍剧,转来针灸科治疗。当时病者低热37.60c,脉细弦带数,舌苔薄腻带黄。此系湿浊内蕴,肝胆火旺,郁蒸肌腠,发为斯疾,治拟调气通络,和营止痛,针刺为主。
处方。
取穴:①胸夹脊右7。9胆俞双胃俞双提插泻法,留纠‘15~20分钟。
②支沟双阳陵泉双同上,不留针。
二~五诊:4月lOH至17日。带状疱疹皮肤疼痛已明显减轻。皮肤红肿亦减退,疱疹处已结痂。
处方:
(1)取穴:同上方加合谷双太冲双
(2)手法:同上。
七诊。4月22日。疱疹结痂已脱,完全痊愈,再调治之。
处方:
(1)取穴:合谷双太冲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
(2)手法:捻转留针lO~15分钟。
按;“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丹”、“火丹”,好发于春秋季节,现代医学认为是病毒感染性疾病,而祖国医学认为是肝胆火旺,湿热蕴蒸所致。发作时疼痛剧烈,发病部位多自督脉向左右侧散布至前胸部,但也可见散发于四肢者,针刺对本病有良好疗效,能止痛,并加快自愈。若并发消化道其他症状时,也可辅以中药。荨麻疹(3例)
[例-]刘××女24岁工人
初诊:1966年3月14日。全身风疹发痒3天。3天前淋雨、吹风受冷,回家后即感全身瘙痒,四肢尤甚。痒处皮肤红点密布,微现肤肿,夜间更剧。此次发作已是第4次,每次均因受凉吹风而起。发作时精神烦躁不宁,有低热,脉浮微数,舌苔薄白,尖红。证系外邪与肌热相搏,治拟凉血祛风,宣络止痒。嘱其每天针治1次。
处方。
(1)取穴:合谷双手三里双曲池双大杼双血海双足三里双阳_陵双阳交双
(2)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以重提为主,反复数次,留针30分钟,15分钟提运1次。‘二诊:3月15日。针治后,瘙痒明显减轻,肌热亦退,守上方巩固之。取穴、手法同前。共针3次而愈。[例二]郁××男46岁农民初诊:1968年3月4日。全身瘙痒,散发红块2天。病者经常火便秘结,这次又3天不通,2天前食海鲜鱼虾,稍饮酒类,晚上即全身瘙痒,红块遍布,有豆瓣大者,有碗口大者,有长圆形,扁圆形不等。
癌瘴难耐,脘腹闷胀,精神烦躁,口干,小便灼热,脉沉滑,舌苔黄腻尖红。原无发作史,此系胃肠结热,湿热蕴蒸营分,拟通腑化浊,泳血疏风。
处方:
(1)取穴:合谷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血海双阴陵泉双阳陵泉双照海双支沟双大横双
(2)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以重提为主,反复数次,留针30分钟,15分钟提运1次。
二诊:3月5日。昨天针后,全身瘙痒已轻减,晚上大便通畅,疹块隐匿,脘腹闷胀好转,守上方加减,希巩固疗效。
处方。 ‘
(1)取穴:合谷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血海双阴陵泉双阳陵泉双照海双支沟双
(2)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以重提为主,反复数次,留针30分钟,15分钟提运1次。凡二诊而愈。[例三]钟××女67岁退休干部初诊:1962年9月25日。‘皮肤瘙痒已3年。全身瘙痒,以头面四肢为甚,日发数次,发时瘙痒处现红点成簇,皮肤隐隐出血,结痂,曾服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药,服药后好转数天,但过后复发如前,延缠3年。患者有胃脘痛史。平时郁郁寡欢,性情急躁,发疹以来,胃脘不舒,纳谷较差,大便秘结,小溲频数灼热,脉细弦,舌苔光质红。病系高年体弱,营阴不足,肝肾俱亏,胃失和畅,血虚生热,热则生风,风行肌腠,则痒症作矣。治拟育阴清热,潜阳疏风。
处方:
1.针灸
(】)取穴:血海双三阴交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复消双
太冲双合谷双大陵双。关元双膈俞双脾俞双
(2)手法s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
2.中药:当归9克赤芍9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地肤子9克连翘9克银花9克生首乌9克白蒺藜9克生甘草6克石决明(先/k)30~5剂
五诊:1962年lO月7日。针刺、中药连治四次,皮肤瘴痒已减,胃纳较馨,大便通畅,仍守上方。
处方:
1.针灸
(1)取穴。合谷双太冲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m海双太溪双三阴交双内羌双
(2)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lO分钟运针1次。
2.中药l当归9克赤芍9克生地12克丹参12克墨早莲1。克地肤子9克连翘Q克银花9克生首乌9克白蒺藜9克生甘草6克石决明(先入)30克5剂
十诊:1962年10月19日。连续九诊以来,皮肤红点已退,结痂全脱,瘙痒已平,胃脘部亦较舒服,纳谷转馨,小便灼热感亦除,脉细弦,苔薄,守上方针治之。’处方。
(1)取穴:合谷双太冲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血海双太溪双三阴交双内关双
(2)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
上症又隔日调治3次,共十诊而痊愈。随访未再发。
按: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古称“瘾疹”。现代医学认为是属于过敏反应所致的-种皮肤病。祖国医学则认为多由风、湿、热侵袭肌肤,或肠胃结热,复感风邪,郁于皮毛腠理而成,也有暇食鱼虾腥昧而诱发者。归纳起来可分两类,-类是阳实证,为外感风邪、肌肤湿热者,症见全身布发风疹,瘙痒,皮色鲜红微肿,以凉血祛风为
·812·
治;亦有阳明实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者,症见风块成片,奇痒灼热,大便秘结,以通腑清热,宣络和营为治。-类是阴虚证,有营阴不足或气血两亏,血虚内热,热郁生风,布发血络皮毛之中者,以老年为多,治宜以养血和营,清热宣络,效果一般较为缓慢。
朱师在临床上对阳实证患者多数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血海、阴陵泉以清血分之热;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阻交、太冲以清胃肠肝胆之火;大杼、合谷、曲池疏散风邪;大便秘结加照海、支沟、大横等穴;对血虚生风患者,加膈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以养血和营。有时并取关元以补益元气,多用在老年患者,以元气为生命之根本,补气以促进生血之意。并适当用中药辅治,疗效都较满意。疝 气(1侧)
陈×× 男 68岁
初诊:1948年lO月。病疝气已久,阴囊胀大,偏右坠,时发时愈,稍-操作,即觉气往下坠,胀痛难忍,脉来弦细。
处方。
(1)取穴;冲门+,右府舍+,右气穴+.右大赫+.右关元+中极+阴廉-,右孟里-.右
(2)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七诊而痊。
按:先贤沈金鳌云s“七疝,任脉病也”,“七疝者,狐、冲、癫、厥、瘕、癀、癃是也。”(亦有称寒、水、气、血、筋、狐、癫为七疮者)“凡内外邪所感,皆能使阴阳不和,阴偏胜则寒气冲击,阳偏胜则热气内壅,皆致任脉为疝,而肝则佐任脉以生化者,故疝病原于任脉,必及于肝。“盖疝病在中极之中,少腹之间,总诸阴阳之会,而上于关元,无不出任脉为之,以任总诸阴之所聚也。乃其症或出于热,或由
·313·
于寒,或由于劳,或由于虚,而犯阴伤筋则同,故其病皆在阴,其伤皆在筋。”据此则悟《素问·骨空论》所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灵枢·经脉》篇称“足厥阴之脉,所生病者,狐疮”、《灵枢·经筋》篇称“足阳明之筋,其病癀疝”、“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等,其理即在于此。陆师深究古籍,妙会其理,故本例病者,取冲门、府舍,均为足太阴、厥阴之会;补关元、中极,乃足三阴,任脉之会,是任总诸阴之会,脉气大聚之处l佐以气穴、大赫,均为足少阴、冲泳之会,冲脉与任脉皆起于胞中,补此亦有调补任脉之意}取阴廉、五里亦皆足厥阴之穴,泻之以疏导厥阴经气,故七诊而病告痊。胆结石(1例)
刘××女64岁
初诊:1989年3月24日半夜。近2年来上腹部曾4次发生剧痛,均用西药杜冷丁、氯霉素等治疗好转。今次发作,服西药后痛势未减,即来针灸治疗。患者呻吟、呼号,辗转反侧,神态烦躁,病情危急,按脉沉数带弦,舌苔白腻。此胆气阻滞,不通而痛,治拟利胆解郁,宽胸利膈为法。
处方:
1.针灸:
(1)取穴:胆囊穴双足三里双公孙双内关双
(2)手法:进针后持续捻针,待痛势缓解后留针30分钟。
2.中药:利胆排石片。
当针胆囊穴,足三里时痛势减轻,继针公孙、内关后疼痛消失。返家后至次日晨,均未再痛,晨间便下稀薄2次。
二诊:3月25日。晨又稀便2次,胆区尚感胀而微痛,胃部亦有疼痛。处方。
·314’
1。针灸:
(1)取穴:上方加肝俞双.-胆俞双,-胃俞双.-
(2)手法:留针30分钟加拔罐。
2.中药:同前。
三诊:3月26日。胆区疼痛已明显减轻,嘱做超声波检查。治法同前。
四诊:3月28日。超声波示:“胆囊结石2块,沉积砂泥细粒很多。”续守上治。
五诊~十二诊:3月29日~4月12日。连续治疗后,经超声波复查示:“胆区砂、石未见。”疼痛消失,胃纳如常。-后续治5次,巩固疗效,而停止治疗。
按:祖国医学认为‘‘胆为中清之腑”,“内贮清汁”。胆汁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肝胆均属木行,木日曲直,性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寒温不适,均能导致胆汁疏泄不畅,若再加上湿热郁阻,虫积瘀滞,就会形成胆石。石块阻滞,胆气不通,疼痛由此而作。朱师取胆囊穴以利胆;用足三里以和胃,加公孙、内关乃八脉八穴之父母配偶,主胃心胸膈之病,故针后疼痛即时消失。次日复诊,原方加肝俞、胆俞、胃俞,施泻法以加强疏肝利胆、和胃的作用,治疗合拍,故胆石得以排除而收痊治之功。乳腺癌(1例)朱x×女54岁工人初诊。1981年3月21日。右腋下硬块已半年,按之不痛,推之能动,局部不肿,按之不热,硬块直径5厘米左右,外院诊断为“乳腺癌”。至肿瘤医院会诊,右腋下肿块穿刺切片检查示:“小量纤维脂肪组织,内部见散在分化差的腺癌细胞巢(可能来自乳腺)”,意见:“右乳腺恶性病变可能大”。诊断为“低分化乳腺癌”,嘱患者手术
治疗,但患者不愿手术而到本院针灸治疗。
诊得患者体质肥胖,近数月来因丈夫有病,情绪不快,每多忧虑,脉细滑,苔薄腻尖红,症系肝郁气滞,痰浊瘀阻而成,试拟疏肝理气,化浊宣络之法,针药并施。
处方:
1.针灸:
(1)针刺;太冲双三阴交双阳陵泉双支沟双合谷双气冲双。平针法,留针lO分钟
(2)银温针;肿块局部扬刺5针,艾绒黄豆大烧3壮。
2.中药:
(1)柴胡10克当归10克香附s克赤白芍各10克桔叶10克郁金lo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土茯苓10克蜂房10克夏枯草10克玄参10克八月札10克7荆
(2)小金片4瓶,1日3次,每次4片。消郁丸250克,1日3次,每次3克。
以上方法连续治疗12次,右腋下坚块缩小,质渐软,休息l周后,继续治疗12次,肿块逐步消退,按之如白果肉大小。再休息1周,继续治疗12次,并停服中药及四肢部针刺穴位,仅用局部银温针齐刺。第3疗程结束时,肿块已全部消失。
按;乳癌-证,祖国医学名为“乳岩”,南宋陈自明在《妇人良方》中说:“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蛲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日乳岩。”《疮疡全书》则认为:“乃阴极阳衰,血无阳而不散所致。”明代医家陈实功更详尽地指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惫,聚结成核。”具体说明了乳癌的病因病机,盖郁怒伤肝,则气滞不行;思虑伤脾,则痰湿内生,积想在心,则血脉不通;痰浊瘀血,凝聚于乳,经络阻滞,瘢结仍成。朱师取太冲、三阴交疏调肝
·31 6·
脾,以治其本,取阳陵泉、支沟、合谷,气冲,乃手足少阱、手足阳明同用,“同气相求”以起疏导二经之气,盖病者乳癌所在部位介于少阻、阳明之分也。银质针具有传热快之特点,朱师在肿块局部用银针燃艾加温,意在温行气j0L,消积散瘀。治之合拍,乃使沉痼之疾得能获愈,诚妙手者也乎。流 火(1例)洪××男54岁教师初诊:1967年8月12日。左小腿红肿疼痛2天。2天前因淋雨涉水回家,当夜先感寒冷,继则身热38.7。C,全身酸痛无力,左下肢灼热、肘,胀、疼痛,出现大小不同红斑。左腹股沟淋巴结肿雌。IH:窒=鬯生王丝塑:;每清静舒三麓壑鑫丝垫。圭途吐:坠£症处:
1。针灸l
(1)取穴:委中左承山左飞扬左阴阳陵左丰隆左三阴交左绝骨左
(2)手法:进针得气后,重提轻插,行泻法,留针10分钟,起针不扪穴。
2.中药:大青叶1s克生地15克银花9克连翘9克炒苍术9克赤芍9克丹皮lj克赤苓12克牛膝l?克3剂
三诊:8月17日。左下肢肿胀疼痛均好转,红色全部退尽。小溲无热感,脉滑苔薄,再从上方治之。嘱再针治l~2次后停治。
处方。
(1)取穴;委中左承山左飞扬左阴阳陵左丰隆左三阴交左绝骨左
(2)手法。同前。
按:“流火”是‘‘丹毒”的-种。现代医学认为丹毒是皮肤或粘膜的-种急性接触传染性感染,主要是丹毒链球菌侵犯皮肤或粘膜的网状淋巴管所致。祖国医学总称为“丹毒”,好发于下肢、颜面及头部,因其发病的部位不同,又有各种异名,生于腿足部的即uq“流火”;发于头面部的称“抱头火丹”;游行全身的叫“赤游丹”等。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火邪热毒郁于皮肤,经络阻滞,气血壅遏而致;发于下肢者,多为积湿蕴热下流足胫而成,针灸对后者有较好疗效。如毒邪内陷则病势较为严重,而反复发作(有二至三个月发作-次,有半年或-年发作-次),下肢会逐渐增粗,最后成为“橡皮腿”,俗称“大脚风”.
朱师认为本病必须针刺、中药同用,才能较快消肿退热,如单用内服药物或消炎针剂,往往见效缓慢。如本例病者,朱师治以清利湿热,刺络化瘀之法,取阴阳陵、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以清利湿热;委中、承山、飞扬以疏络散瘀。起针后不扪穴,随其出气及三棱针散刺出血,其意都在消散血中瘀热,促使红肿消退。并用中药辅
治,加强其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之功。故能三诊而好转,五诊而痊愈。
五、其他-氧化碳中毒(1例)黄×女48岁工人初诊:1975年6月12口。今晨8点45分存车间工作时,突因煤气中毒而陷入昏迷,送车问卫生室,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精80毫升加维生素C10毫歹=}后,未见好转,9点30分昏迷加深,抬至厂医务室抢救。上午9点45分请针灸科会诊。
病者呼吸困难,瞳孔对光反射迟钝,两颧微红,四肢抽搐,脉搏微弱。症情危急,先予针刺治疗,拟清心醒脑,宦络通窍以急救之。
处方:
(1)取穴:人中内关双合谷双太冲双尺泽双承山双
(2)手法。以捻转为主,中等强度,留针20分钟。
进针后,四肢抽搐立即停止,留针2分钟后,呼吸渐见平稳,双目上睑稍动。人中穴留针5分钟后起针,神志渐见苏醒,脉转弦细。此时配合上氧,其余穴位留针20分钟起针,10点30分患者已完全清醒,但四肢无力呈瘫痪状。中午进米汤半碗,送回家中休息。
:二诊(6月15日),请症均见好转,唯四肢酸软无力,胸闷、咳嗽,再拟活血通络治之。
处方;
(1)取穴:曲池双内关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阳陵泉双大椎肺俞双
(2)手法: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20分钟。
·320·
后又续针3次而痊愈。 。按:患者-氧化碳中毒已呈昏迷,呼吸困难,瞳孑L对光反射迟饨,四肢抽搐,脉搏微弱。此种危症,朱师认为必须用清心醒脑法急救之,督脉入络于脑,取人中穴以醒脑;取心包经之内关穴以清心开窍;加合谷,太冲调和气血;尺泽,承山以通经宣络。血气冲和,五脏安定,故针后四肢抽搐立即停止,呼吸渐见好转,神志逐渐清醒,说明针刺埘急救有效。车祸后遗症(1例)
吴××女48岁柯达总公司彩色胶卷化验师
1983年秋,被汽车撞伤,当时失去意识,经抢救后清醒,但周身疼痛,大、小便出血,X线摄片示:“椎体、头颅均受伤。”住院治疗1年多,上述症状好转,继而出现躯体、四肢不自主转动,两下肢膝踝关节疼痛,足跟不能着地,喉间不停发出“咯”、“略”的怪声,在纽约各大医院诊治1年余,未效。求诊于针灸治疗。
诊得陈伤未愈,舌淡苔腻,脉濡细。此气滞不运,血瘀络道,故见肢节疼痛,足跟不能着地,痰气交阻鼓动喉嗌,致怪声频发,久病正气必亏,脾虚不能营运四末,肝虚而风生于内,则见躯体四肢不自主转动。治拟引导阴阳,活血化瘀,和营宣络,标本兼顾,针灸并施,以调治之。
处方;
取穴。
(1)灸穴:先自上而下灸督脉和膀胱经穴。大椎身柱至阳命门阳关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脾俞双三焦俞双肾向双。后自上而下灸任脉和有关受伤内脏募穴:璇玑紫宫膻巾上脘中脘水分气海关元中府双京门双期门双退三里双
以上穴位依次轮流灸治,每穴每次隔饼灸5~7壮
(2)针穴;公孙双照海双申脉双大钟双三阴交双l大j关双列缺双后溪双天突刺不留针提插结合捻转,以得气为度。 ,
每周治疗4次,1个月后病者诸症渐见减轻,能参加半天工作。继续治疗3个月,病情明显好转,全天上班。
按:祖国医学认为跌仆闪挫,卒然受之,气必为之震激,震激则气乱,乱则或壅或滞,不得循其常道而行矣。兼之重者,必损伤筋骨,内及脏腑,以致神明昏昧,险症丛集。本例病者车祸之后气滞血瘀,五脏亏损,阴阳之气不和,故朱师重tFfj督脉、任脉及五脏俞募穴,施用灸法,按先阳后阴之顺序,依次而灸,用以疏调营卫,引导阴阳,此朱师对经络理论之妙悟巧用。经治4月痼疾得愈,效同神授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