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怀 发表于 2006/11/28 13:43:16

死亡教育缺失酿恶果

(转载自2003年光明日报)


  最近,有两则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一,据11月7日《潇湘晨报》报道,5日清晨,沅江市11岁的郭玲因为无法缴纳用于购买计算器的5元钱给老师,受强烈的自尊心的影响,喝下一瓶敌敌畏自杀身亡;其二,据11月8日《现代快报》报道,就在全校学生忙于期中考试的时候,江苏宜兴铜峰中学初二一班的15岁女生小丽同学却服毒自杀。据记者调查,小丽的英语老师此前在全班同学面前骂小丽是猪,而且是“猪中极品”。

  仅仅相隔几天,两名花季少女就为自己宝贵的生命划上了句号。这无论如何都是让人深感悲愤和痛苦的。不少人对这两件事的反应是:呼吁对青少年加强挫折教育、生命教育,谴责个别教师沦丧的职业道德。这些都没有错。但笔者同时觉得,仅仅这样做还不足以将死神从青少年身边赶走,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之所以自杀,并不是因为不懂得生命的宝贵、害怕面对挫折,而是不知道也从没想过死对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亲人意味着什么。

  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高贵的苇草,因为人知道自己要死亡。的确,人对死亡是有着明晰的自我意识的,也正由于这种意识,才使人对生命备加珍惜,因而能在积极的生命意识的作用下,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可作为非正常死亡的自杀,却并非肉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局,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断然抉择。话虽这么说,可对青少年而言,长期以来,由于死亡教育的缺失,他们对死意味着什么,缺乏最常识的了解和思考。

  据笔者了解,国外很多学校都开设有死亡教育课程。如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对小学生谈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英国教师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然而,由于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文化传统,使死亡教育很难得到认同。《半岛都市报》曾报道,某学校老师在讲完课文《生命》后,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做一篇悼词:先假设自己死了,然后再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老师的初衷是让学生以此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可此举立即引起家长的强烈反对,认为有违社会风俗。

  但在笔者看来:我国青少年亟待普及死亡教育,其目的让其了解死意味着什么,并体会死给亲人带来的巨大悲痛。开展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青春期萌动前,其内容应包括:介绍死亡知识,让青少年亲自扮演死者、伤者、孤儿等,从情感上体验与死相关的情景,对各种与死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准备;对青少年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性。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健康发展,才能自然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可贵。

云怀 发表于 2006/11/28 13:53:08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的思考

(转载自北京学前教育网)


写在前面的话:

  我选取这个题材的原因源自2004年12月26日这一天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到今天为止已经发现15万人在这次灾难中丧生了,这对于罹难者家属、对于全人类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劫难。就在海啸发生的四天后我们迎来了2005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2005年,让我们从追忆生命,反思责任开始。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成长。

  尊重生命,是我们这个充斥着多元文化的地球在价值观上的趋同。我们在这个时候共同来关注生命,无论是对已经罹难的死者的关注,还是对幸存的生还者的关注,还是对没有经历这场灾难的人的关注。灾难过后我们如何去面对众多生命的消逝,如何重新省视我们的生命呢?

  从而,我有了研究如何面对死亡的想法。出于专业的原因,我特别关注了灾难中的儿童,有无数的儿童死亡,也有无数儿童面对了自己亲人的死亡,在他们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生命变故的时候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所以我最后决定写关于“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的内容。接着我查找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题目所蕴涵的价值,他对于我们的幼儿来说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我也为我所选取的这个题目而自豪。同时,心中的责任感也油然而升,我们的确应该在这方面为我们的幼儿,为我们所珍爱的生命做些什么了……

2005年1月4日

  摘要:国外的死亡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相比之下,我国的死亡教育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还不重视。但是死亡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珍视程度。我们有义务教导幼儿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正视死亡的发生,从而让他们更加的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关键词:幼儿 死亡 死亡教育

  正文:

  1、 什么是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

  学者们对死亡教育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以下提出几个著名学者的定义:

  Bensley(1975)认为死亡教育为探讨生死关系的一个教学历程。一个历程包括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探讨,是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行为中。

  Kurlychek(1977)认为死亡教育为一个促进人们意识到死亡为生命之一部分的历程,死亡教育并提供架构来帮助学生检视这些事实,并将之统合融于自己的生活中。

  Leviton(1977)认为死亡教育是将有关死亡的知识及其应用传递给人们及社会的发展历程。

  Wass et al.(1980)认为死亡教育是以教导死亡这个课题为主的正式教学或团体教学,它包含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除了正式教学之外,死亡教育也可广义的包含非正式的、偶发的、自然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和非直接的与死亡相关的教学。

  Fruehling(1982)认为死亡教育从不同曾面,如:心理学、精神、经济、法律等,增进人们对死亡的意识。同时它也是个预防教学,以减少各式各样因死亡而引起的问题并进一步增进人们对生命欣赏。

  Gibson, et.al.(1982)认为死亡教育是个探讨死亡及濒死的相关课题及其与生活关系之持续不断的过程。

  Glass & Trent(1982)认为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不仅是死亡本身的问题,人们对自己及身处这个世界的感觉与情感。也帮我们思考了我们的价值观、理想、人际关系及人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学者们虽从不同的角度、重点来定义死亡教育,但基本上都认为死亡教育不仅是要借着教学历程来增进学习者对死亡的认知了解,减低对死亡的恐惧,更重要的是要将这写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因死亡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帮助学习者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拥有更有意义的生活、生命。

  2、 死亡教育实施现状

  2、1 国外死亡教育实施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对死亡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国家之一。第一个正式的死亡教育学课程也出现于美国,60年代间死亡教育的内容开始扩充,至70年代流行而普及。到今天,死亡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贯穿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死亡教育兴起于美国并非偶然,此与美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美国人崇尚年轻、成就、健康、个人主义、自我控制等价值,这些观点都无法帮助人们有效地处理死亡问题。尤其当医疗科技在本世纪中叶随着生命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之后而呈风起云涌之势,却仍对许多疾病束手无策,更为一向相信人定胜天的美国人增添不少死亡焦虑,死亡教育遂在此时应运而生。

  1974年,全美大学学院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的已达165所;中学程度以上的有关死亡教育的课程已达1100以上。1975年的一项调查说明,全美至少有41家医学院开设有关死亡教育的正式训练课程。1985年,全美已有60%的大学提供至少一个学时的时间来研讨有关死亡教育的问题。到了1987年,全美共有85%的药学专业和医学专业为学生提供死亡教育。

  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1940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的著作,死亡教育作为幼儿园的一项教育内容正式走进幼儿园课堂。另外社会对幼儿死亡教育广泛的关注。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里有一个死亡教育馆,专门教导孩子死亡的观念。他们借着动、植物活的、成长的及死亡的标本,教育孩子们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亡,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四季有春夏秋冬的更迭,植物有花开花谢的代谢一样。所以孩子自小就有正确的概念,知道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一个可怕的事件。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死亡教育的普及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这是因为有一个长期坚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加之基督教文化传统对死亡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以及现代人所遭遇的种种有关死亡问题的严重性的推动作用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使西方发达国家在死亡教育的制度化程度和普及性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2、2 我国死亡教育实施现状

  中国对死亡问题社会性的普遍关注可能自1986年始,当时陕西省汉中市出现了身患绝症者的亲属要求大夫实施“安乐死”,后被控为谋杀提交法庭。经过6年的漫长审理,汉中地区中级法院驳回“故意杀人罪”,宣告两被告无罪。这之后又发生了多起“安乐死”的事件。由此为契机,大陆的法律界、学术界、医学界、教育界以及普通民众都开始关注“死亡”这个以前既忌讳又遭忽视的问题。进入90年代,大陆中国同样面临着癌症死亡人数上升、自杀问题严重、人口高龄化等等问题,死亡自然逐渐地受到社会的普遍注意,这就必然突显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在死亡教育的推广上的对象主要是医学院的学生以及部分高校学生,在中小学的推广甚少,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更是少有。

  比较而言,中国在死亡教育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各方的努力,近年来有关死亡的教育亦有长足的发展。随着民众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文明的上扬,可以预见在死亡教育方面中国将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3、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

  据报载,8月6日,茂名市某村一名16岁少女因没考上重点中学而饮农药自杀身亡;8月10日,南京一名17岁少女因所穿游泳裤太薄,见水"走光",大庭广众下羞愧难当,回家后便割腕自杀,所幸发现及时捡回一命。从这些孩子自杀的诱因来看,他们所遭遇的大多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却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在他们遭受挫折或打击的时候,由于对生命的价值缺少正确的认识,对死亡的认识不够深刻,便很容易作出类似极端的选择。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已成为我过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而且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严重。这与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不无关系。所以我们的死亡教育必不可少。

  研究发现,对于死亡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乃至一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对此,教育家有过许多论述:“死亡教育不仅在教导死亡和濒死的问题,更重视的是如何为生命的过程添加意义。” “对死亡问题的禁忌与回避只能让我们无法了解生命的真相。” “当我们对死亡愈了解,则对于生命的看法就愈积极,进而能够创造并统整生命的意义。”

  幼儿在3-5岁时便开始对死亡产生好奇,在这一时期一定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幼儿便会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他们所通过的电影、童话、神话等了解到的死亡知识往往都受到了歪曲,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死亡观念,所以,家长和教师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

  我们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给儿童有关死亡与濒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帮助儿童能坦然面对重要他人及自己的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从而更加的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并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作用下,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增进生活的品质,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

  4、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的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一生所要遇到的死亡问题大致有以下五类:(1)死亡价值论的问题;(2)面对人类必死的整体命运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陌生人之死,我们应该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问题;(3)面对亲属之死,人们如何把悲伤情感控制在不伤身害体的范围之内,并尽快地从心灵痛苦中超拔出来,步入人生正常的轨道;(4)每一个人无论生前状态如何,都或迟或早会死去,这是死亡教育过程中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5)有关死刑、堕胎、器官移植、“克隆”、自然灾变、核子战争等等关系到人之生死的一系列问题。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他们有可能面对的死亡问题有面对陌生人之死、面对亲属之死、面对因为自然规律每一个人都必然会死去的问题、面对自然灾变等的死亡。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就要围绕着几个方面展开。尤其是要让幼儿明白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或迟或早都会发生,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另外还要让幼儿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逆转,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生命的规律;简单的葬礼、葬俗;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怎么尽快走出悲伤;如何安慰失去亲人的他人,体会他们的悲痛等内容。

  5、 如何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

  5、1 把握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孩童对死亡的了解可分为三个时期:①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象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②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他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③9岁以上的孩子就已经知道死亡是无法避免的,甚至回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幼儿的心理特征。

  3-6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多多少少对死亡有所理解,我们大可不必对死亡隐晦不言或者过分禁忌。既然死亡是自然发展的结果,那我们就应该在不伤害孩子心理的前提下向孩子讲述死亡的天经地义。有的教育者认为幼儿的内心是美丽的童话世界,在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需利用童话、经典的文学作品,不要打破孩子的童话世界。但我认为编造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并不能让幼儿真正的面对死亡、忘记死亡,只能让他们掉进自己的幻想世界,在将来可能更难面对人生的真实面,这种不直视死亡的方法并非理想之举。

  5、2 自然的、科学的进行死亡教育

  教育家米勒提出:允许孩子们观看一些腐烂的“尸体”,如腐烂的蔬菜或者水果,这是帮助孩子理解生命体死亡的一总好的途径,可以借此消除幼儿对死亡的猜测和由此带来的恐惧。美国幼儿园教师便经常用腐烂的植物放在密封的塑料袋里在教室里摆上几天,并引导孩子们每天观察他的变化并做记录。在讨论中强调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发展过程,这样的自然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在孩子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更应在这个时候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例如班里饲养的小兔生病死掉了,孩子们可能会因此非常伤心,教师在这个时候便可以告诉孩子们小兔因为生病它的心脏停止了工作,就这样,小兔死了,不能再回来了。再和孩子们一起回忆照顾小兔的过程和小兔给大家带来的欢乐,让他们知道过去小兔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让孩子体会那是过去的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发生在同一只小兔身上,并且一起悼念接受小兔死掉的事实,经历这个悲伤的过程后,才能重新适应一个没有小兔的环境。我们还可以给小兔举行一个简单的葬礼,让幼儿了解葬礼的过程,并让幼儿亲自埋葬小兔,让他们真正接受小兔不在了的事实。

  有句话说: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桥梁是爱,这是唯一不朽的,也是唯一的意义。因此,当孩子遇到死亡问题的时候,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鼓励他们勇敢面对,以弥补他们心中所失去的那分爱。在他们真正的理解到生命的规律与意义的时候便会更加的善待和珍爱生命。

   5、3 正确回答幼儿关于死亡的问题

  幼儿常常会提出“死是什么?”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握到这个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最好时机。在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的时候,美国死亡教育的专家郑重提醒,教师要提供给儿童能理解的事实,给孩子一个关于死亡的正确答案,不能回避,不能搪塞,更不能表现出恐惧。为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跟孩子解释时,可以用植物或者动物来做比喻,例如用花来比喻人的生命,我们可以说:花在春天、下天的时候生长茂盛,但到了秋天、冬天却逐渐凋谢,所有的生物都和花一样有生长旺盛的时候,也会有死亡的时候。说明是,要避免恐怖、可怕的描述,用温和、平静的语调,给孩子拥抱或者握着孩子的手,让他们觉得舒适、安慰和安全。

  另外在谈论生命时重点应该放在追求生命美丽的一面上,不要重在对死亡前的病态、忧虑上,尽量让幼儿在温馨、平和、极少恐惧感的情况下了解死亡的意义。

  6、 结语

  死亡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幼儿对死亡的理解可能会影响

  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珍视程度,作为成人,我们有义务对幼儿加以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正视死亡的发生,从而更加的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参考资料:
徐大伟 《死亡教育的认识及其在辅导上的应用》 《辅导季刊》第29卷第4期
郑晓江 《关于死亡教育的思考》 博思人生心理网 www.bsrsxl.com
梁勇《青少年自杀呼唤死亡教育》 正义网 2004年8月13日
刘彤《亲历美国幼儿教育(之三)—幼儿园的死亡教育》《早期教育》2004年11期20页
杨鸿台 《死亡社会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徐大伟 《死亡教育的认识及其在辅导上的应用》 《辅导季刊》第29卷第4期
郑晓江 《关于死亡教育的思考》 博思人生心理网 www.bsrsxl.com
梁勇《青少年自杀呼唤死亡教育》正义网 2004年8月13日
刘彤《亲历美国幼儿教育(之三)—幼儿园的死亡教育》《早期教育》2004年11期20页
郑晓江 《关于死亡教育的思考》 博思人生心理网 www.bsrsxl.com
杨鸿台 《死亡社会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陌上飞尘 发表于 2007/1/3 22:30:10

《再见了,艾玛奶奶》——儿童生命(死亡)教育
-----------非常美!

西楼望月 发表于 2007/8/9 13:04:11

谢谢提供这样的好文章。我们有时也会和孩子很自然地谈起死亡,看了文章,心里更清楚应该怎样做了。

山兰花 发表于 2011/1/16 18:20:41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你怎么面对!俗话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啊!

doclink 发表于 2011/9/30 20:13:37

那只猫好有趣:)文字也很不错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再见了,艾玛奶奶》——儿童生命(死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