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宗阳明而治
少阳本态病,处于寒、热双重态:开-闭态。因寒故有闭,因热故有开。开、闭交作,随寒热交作也。什么是态?《说文》:“态,意态也。”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不同的态,对应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态,就是一个东西,处于一定的发展形势及状态中。因为它“必见于外”,故可产生中医“藏者,象也”的信息,让人们认识。伤寒六经病,实为六态之为病。态的意义,显然远远大于经络或脏腑,是“一身之气”织成的六大进行时也。常态潜于“一气”而固守,异态演生出“三阴、三阳”六态之为病。小柴胡汤,就是典型的少阳病宗方,但却宗阳明而为,治不离阳明。1.少阳本态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2.少阳本态病解释
(1)病机:少阳态,故一定寒热交作,寒热往来。这种状态的产生,多由太阳之病转归而来,或因其他原因造成了少阳之为病的“开-闭”态。寒者,阴邪进,寒性收引,故有“闭态”或“敛态”。热者,阳邪进,阳热外释,故有“开态”或“热态”。寒者,似太阳之为病有“闭”态之貌;热者,似阳明之为病有“开”态之容。所以,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焦点症状。在这一态下,少阳枢机不利,引动胆火上乘,灼阴伤津,故有“口苦,咽干,目眩”。脾胃也受影响,故可见“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胸胁为肝胆所辖,故少阳之热可致阳气运动不畅而“胸胁苦满”。有热可“心烦”。所以,少阳,可认为处于太阳、阳明两态之间的一个过渡态品种。因有寒,所以能将少阳态滞定于太阳之为病的闭态;因有热,所以又能将少阳定格于阳明之为病的开态。寒热交作,因气虚无力祛邪所为。而不是阳虚或阴虚。
(2)治法:清热解阳明开态之热,补气聚能祛太阳闭态之寒。
(3)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水煎服。
(4)方解:柴胡、黄芩,苦寒,气质轻清,以清阳郁之热为最佳,治阳明开态热胜恰如其分。又“寒性收引”,顺阳明内趋主阖、主敛势。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中,大补阳明“土”位之气,使“阳明”有足够的能量“阳明主阖”。所“阖”能量,以气的固摄与防预作用,祛除寒邪,消太阳之为病的寒性“闭”态,恢复生理上的“太阳主开”。寒、热消除,阳明、太阳各回到生理意义上的态势。
中焦“土”位,在脏为胰(传统认为脾)、肝,在腑为肠胃。腑主消化、吸收,主纳、主入;脏主传输、上达,主升、主开。阳明主阖,就是消化吸收;太阴主开,就是升清上达。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顺应腑气以降为和,又顺应阳明内敛之德。
全方合,内聚阳明之“气”能,以祛太阳之为病的“寒”;又苦寒之药,清解阳明之为病的“开”态余热。所以,本方主治,实只从阳明入手,这才是张仲景大师小柴胡汤的千年之妙。阳明之生理在于“阖”,故可补不可泻,参、芪类故也;阳明之为病在于因热有“开”。故可泻不可补,柴、芩可为。
3.小柴汤宗阳明而治
由于拘于传统六经的“经络说”,所以少阳病提纲误认为“口苦、咽干,目眩也”。笔者认为提纲应该是“少阳之为病,寒热往来也”。它是阳明与太阳互有胜负打持久战。阳明故有热,太阳故有寒。寒、热,最能反映机体性质的两大类病性因子。所以,以“寒热往来”命定少阳提纲,更具有临床意义。《伤寒论》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处的证,实际对应着一个特殊病机:开-闭态。其实质就是抓住与证高度相恰的“病机”。而在众多与此证对应的“症”中,只有“寒热往来”,最具有代表性。小柴胡汤,以补阳明之“土”位固其本。《灵枢·五音五味篇》:“阳明常多血多气”,阳明主阖,是人体一切能量的蓄集塔。所以,大补气为首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柴汤宗阳明而治,清阳之为病的“热”,补阳明生理主阖的“气”,实为千古之秘。
再,寒热是《伤寒论》定性的要点:太阳寒热,同时出现;少阳寒热,交互而为;疟疾寒热,发有定时;而阴虚之热,朝热盗汗。所以,采“寒热往来”定性少阳提纲,最为精确。它是与少阳证“寒-闭”态下,众多症中最准确的一个。
伤寒三阳病,本质均为热病。所以刘完素依据《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指出伤寒发而为热病,其机理主要是“阳郁化热”。如他在《宣明论方·热论》中说:“寒藏于肌肤,阳气不行散而内为怫结,故伤寒者反为病热。”此处的“怫结”,即“阳郁”后而化热。阳者,阳气也,阳郁而盛而化热。热胜则成火。任何病理因子,如果瘀而成患,都可造成阳郁,阳郁则化火,故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伤寒三阳态病的热,各有所因,均由阳化。太阳之为病,因寒成闭态,因闭而阳郁而化热。阳明之为病,内阖之气聚集,遇热化热。阳明病热,或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如气分热),或因太阳闭态阳郁化热成阳明(太阳它态证),均可引动阳明主“阖”主“敛”的能量而化热。此能量,附于内阖之“气”而存在,气化阴气、阳气。阳热之邪,恰好引动的是阳气。两阳叠加,必生大热。故阳明态病,以发热为主。
极热,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清阳明热用石膏;次热,如“心烦懊憹不眠”,可用栀子豉汤,清阳明热用栀子;太阳、阳明合病的“利遂不止”,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清阳明热用黄芩、黄连;而小柴胡汤,寒热往来,寒时是太阳,热时是阳明,用柴、芩清阳明之热。可见,随阳化热的“阳明之为病”产生的热量多少,所用清阳明之药,随证而变。不拘泥于白虎汤也。
小柴胡汤,只是众多清阳明热方剂的一个,却演生出中医最重要的“半表半里”的小阳理论。此处半表半里,只是一种思维模型,实为一个过度态品种:开闭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