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06/11/2 12:26:17

变应性亚败血症两例治验

变应性亚败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变态反应性综合征。多发生于2~10岁的儿童,以间歇性持续高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临床上三大症状。西医多用激素治疗,具有副作用。笔者用中医辨证施治,疗效满意。现将临床治愈二例报告如下:
  例一 高某某,男,3岁,2003年3月4日就诊。
  患儿两年前,全身起米粒状丘疹,一天后高烧伴关节疼痛,不能站立;肝大剑下3公分,血检:WBC24×109/L,N0.85,EOS0.01,ESR45mm/h, L0.14,经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经服用大剂量抗生素、激素、保肝药物治疗两个月,症状基本得到控制。一直服强的松巩固,每停药数日后体温升高。近一个月前突然高热伴抽搐,两目上吊,关节疼痛,行走尤甚。下肢散在丘疹,面色苍白,抽搐后汗出淋漓,午后潮热,纳食减退。
  检查:面如满月,两颊紫红,脉象细数,舌红,左侧有糜烂点,指纹青紫。心率96次/分,腹胀,肝在剑突下5cm,肋下2cm,有压痛,质稍硬。脾未触及。血检:Hb85g/L,WBC4.2×109/L,N0.62,L0.28,M0.1,PLT77×109/L,ESR40mm/h。体温39.5℃。
  辨证施治:午后热重、两颧潮红、脉象细数、舌质红、无苔等均属阴虚阳亢之证,加之长期服用激素,更导致阴虚而阳炽盛,皮疹为热入营血;热极生风则抽搐,关节疼痛者,为筋膜失润、气血不通也。拟治以育阴清热之法。
  处方:生地黄15g,生白芍10g,生鳖甲30g,银柴胡10g,当归 6g,秦艽10g,青蒿10g,知母10g,丹皮6g,黄芩10g,金银花 10g,西大黄10g。水煎服五剂。激素减量,外用冰硼散,撒舌烂处。
  服药后,日下大便3~5次,气味腥臭,发热退,皮疹消失。纳食增加,惟关节仍疼痛。脉象细数,舌质红,指纹仍青紫。照原方去银花、大黄;加桑寄生15g,地骨皮9g,乌梅肉4g。服十剂。精神饮食均佳,但有时腿疼,脉象细数。舌红,苔薄白,满月脸已见消退。照方加松节10g,续服6剂巩固疗效而愈。三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例二:马某某,男,9岁,2004年1月24日就诊。
  间断性发热已三年。初似感冒,周身疼痛,扁桃腺肿大,膝、腕关节处出现红色斑点,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采用强的松、氨苄青霉素、维生素类、转移因子、干扰素等药物治疗,两个月好转。此后反复发作4次,用大量激素能控制病情,但停药即如故。
  检查:满月脸,面色光白,消瘦,身困乏力,腕、膝关节疼痛,脉象洪数,舌淡红。苔白腻。肝剑突下2.5cm,肋下2cm,中等硬度,无压痛,心率120次/分。血检:WBC13.4×109/L,N0.78,L0.21,EOS0.01,Hb78/L,ESR73mm/h。肝功正常。咽痛,心慌,气短,大便完谷溏薄,尿频而清长。
  辨证施治:素体羸弱,饮食不节。脾胃受损,热病三年,中气下陷,元阳不振。气虚发热者,病本在阳,其标在阴。治用补益脾胃,甘温除热,佐以育阴潜阳之法。
  处方:生黄芪15g,生苡仁30g,炒白术6g,桂枝10g,熟附子6g,当归10g,鸡内金10g,熟地15g,秦艽10g,灸鳖甲30g,桑寄生15g,盐土元10g,蜈蚣2条,甘草10g。水煎服三剂。并嘱逐渐减去激素。
  进上方二剂后,身微汗出,发热已退,体温36.8℃,纳食略增,关节疼痛减轻,脉象洪大,舌淡红,苔薄白。
  原方再进五剂。纳食大增,大便已成形,心慌气短咽痛消失,夜尿止,惟手背与腕关节仍肿痛,遇阴雨加重,此阳气虚有湿,上方去鸡内金、桂枝,加松节10g。同时配服金匮肾气丸,每次一丸,日服二次。肌注“夏天无注射液”。服十剂后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能行走玩耍,遇冷后关节不觉疼痛,血象、心肺肝脾检查正常。配丸药回家继服。丸剂方:生黄芪60g,太子参30g,熟地30g,生苡仁60g,当归30g,炒白术15g。生地30g,茯苓15g,生白芍15g,蒸何首乌30g,炙鳖甲60g,生百合30g,石斛15g。共研细粉,装入胶襄内,每次服5粒,日3次,开水送下。一年后随访,患儿未再发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变应性亚败血症两例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