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崇汉和黄元御对舌苔的解释,大家看看
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
郁于土,则苔黄,
郁于金,则苔白,
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
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
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
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
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
水者,火之敌,
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
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
凡光精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
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卢崇汉是这样讲的:
舌有齿痕,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的指征;
白滑苔,是阳虚失于温化的一个表现;
白腻苔,是阳虚寒湿阻滞于下焦的一个表现;
苔底为白苔,上面罩着一层黄胎,是阳郁日久化热。虽然是化热,但是本质仍是阳虚。
这是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抄的:
舌色絳紅,中有黃胎者,是胃間兼有熱滯。
[ Last edited by hillman on 2006/12/16 at 11:20 ] 本人比較疏惰,
以 hillman兄為楷模可以鞭策自己,改壞習慣。 一笑.........:)
先把原文錄出,再作思考:
《四聖心源‧卷八》之 舌病
舌病
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藏之也。胃逆而肺金失敛,则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疼痛热肿,于是作焉。
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凡光精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醫醫金針前輩說:「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理解黃師的《舌病》篇,愚見有二個要點:
一是以五色辨寒熱虛實,
﹝如:白表肺、表虛、表寒;黃表脾、表實、表濕等等﹞
二是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倍克為乘,如火乘金,或金虛火乘 ;反克為侮,如木侮金,或木亢侮金﹞ 乾隆对黄元御的评价是妙悟歧黄.黄元御是大儒,亦是大医,对伤寒论的阐释很少有如此精微,可以说达到作学问的最高境界 首先感谢楼主贴出原文
“ 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查《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季绍良,成肇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02年版)第47页,对黄滑苔的解释是:“黄滑苔,苔淡黄而滑润多津,舌质淡白、胖嫩,多为阳虚,寒湿,痰饮停滞。”与黄师的解释是一致的,只是多了一个对舌质的描述。
“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该书同页的解释:“黄燥(糙)苔,主热邪伤津;黄瓣苔,苔黄而干,中有裂纹形如花瓣,多见于燥热内结胃肠等实热证……”与黄师的解释也是一致的。(如果我没理解错,“黄涩”应是“黄燥”吧)
在下有一疑问:楼主所贴原文未谈到黄腻苔,黄腻苔一般认为属湿热,如上书同页云:“黄腻苔,主湿热内蕴、痰饮化热或食积化热,外感暑湿、湿温或腑气不畅时,亦可见黄腻苔……”,想请教一下,按照黄元御的理论,黄腻苔怎么解释 这里的滑,涩,是什么意思?? Originally posted by 清静心 at 2006/10/19 16:35:
这里的滑,涩,是什么意思??
滑指飲停濕滯,
澀指傷津血躁。
海韻學習中 ... ... 卢崇汉是这样讲的:
舌有齿痕,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的指征;
白滑苔,是阳虚失于温化的一个表现;
白腻苔,是阳虚寒湿阻滞于下焦的一个表现;
苔底为白苔,上面罩着一层黄胎,是阳郁日久化热。虽然是化热,但是本质仍是阳虚。
[ Last edited by hillman on 2006/11/26 at 09:11 ] 淡白舌的臨床意義:
主虛證、寒證、氣血兩虧證。
虛證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黃苔 ─ 熱邪,白苔 ─ 寒邪,
苔,除了五色之分,尚有厚、薄、乾、濕之分
上述都是中醫臨床診斷中、具普遍意義的概念。
盧崇漢說的只是中醫診斷中、某些病症特別的徵象。
他說的沒錯,但未包括所有中醫診斷。 舌有齿痕,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的指征;
白腻苔,是阳虚寒湿阻滞于下焦的一个表现;
我这两个情况都有,且有至少一年了阿!
怎么办啊??
阳虚是肯定了,还有水湿壅滞?
我感觉我的病情很复杂,滑精总是治不好。。。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