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澄 发表于 2006/9/22 19:13:57

辟谬斧正风热感冒

风热之说纯属无稽之谈。风性开泄必当出汗,出汗之后热随汗去,热若不去,必定伤寒,咽喉红肿,声音嘶哑,我在临床中屡见不鲜,全国各地的电话求诊者用仲景先生葛根汤专治此病,而实际上这就是温病,无不应手取效 。现今温病学说肆虐中华大地,害人不浅,教科书用银翘散治风热感冒,也有效,专清其内热,而外寒不解,内热必定卷土重来,久而久之必成慢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是失治误治而成,不用怀疑,我行医二十几年,熟读《易经》、《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已经将古人智慧融会贯通,辟谬斧正义不容辞。
      此附自拟葛根汤诗一首:
汗出伤寒太阳病,毛窍闭塞气不升,热气循经上攻咽,咽喉红肿沙哑痛 ,或者大便稀溏情,桂枝汤加麻葛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愿天下人不被邪说遗害终生。

张学萍 发表于 2006/9/23 08:34:26

朋友

伤寒与风热是一对姐姝.南北两极.与赤道产生相互对抗.又相互依存.使而产生灾害.又使风调雨顺.不要以为受风必当出汗.风夹寒.夹湿.有你看这么容易.谁都可当专家了.银翘散是用于风轻热重.而且还停留于肺经之中.如风重热轻.就银翘散是解决不了的.一定要用桑菊饮.这都不知道.可见你不会把脉.而你风热.温热都分不清.更不能说熟读什么书.而且已将古人知慧融会贯通.过了点吧.我看你对伤寒都有欠缺.你自己是不知.伤寒与风热是一对夫妻.缺一不可.而且桂枝汤加麻葛定.也不绝对.一定要把脉.在不同坏境.不同地域.出现的病证都不同.古人写出温热论是有一定道理的.更不能说是邪说了.本来不想说.就因这句话.

zhangfor 发表于 2006/9/23 09:37:16

Originally posted by 张学萍 at 2006/9/23 08:34:
伤寒与风热是一对姐姝.南北两极.与赤道产生相互对抗.又相互依存.使而产生灾害.又使风调雨顺.不要以为受风必当出汗.风夹寒.夹湿.有你看这么容易.谁都可当专家了.银翘散是用于风轻热重.而且还停留于肺经之中.如风重 ...
读过《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么?

zhangfor 发表于 2006/9/23 09:40:44

恳请刘先生对此处葛根汤用意给予详解。

缘医求道 发表于 2006/10/20 20:07:25

关键词:二十几、熟读、融会贯通、义不容辞。

shitianzhu 发表于 2006/10/24 19:55:30

"......伤寒与风热是一对夫妻.缺一不可.而且桂枝汤加麻葛定.也不绝对.一定要把脉......"
张老师是特别看重把脉的,好像看病非把脉不可。但是,可知《内经》中把把脉看病能治病之医划归巧医,即最低级的医生?医学大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就仔细分析了风热感冒问题,并明确而肯定的把其归入阳明病里。视风热温病为独立于《伤寒论》者,实际上,只是持流传已久陈词滥调--即认为《伤寒论》只论伤寒不论温病--而已。

海韻 发表于 2006/10/26 07:07:39

Originally posted by shitianzhu at 2006/10/24 19:55:
"......伤寒与风热是一对夫妻.缺一不可.而且桂枝汤加麻葛定.也不绝对.一定要把脉......"
张老师是特别看重把脉的,好像看病非把脉不可。但是,可知《内经》中把把脉看病能治病之医划归巧医,即最低级的医生?医学大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就仔细分析了风热感冒问题,并明确而肯定的把其归入阳明病里。视风热温病为独立于《伤寒论》者,实际上,只是持流传已久陈词滥调--即认为《伤寒论》只论伤寒不论温病--而已。

正本清源,好貼!

qqpp26 发表于 2006/10/27 09:12:28

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禅家要不立 文字了。越说的多越错,还是以心传最好,免得玷污圣典。谁知道是真的正本清源的话还是扰乱视听的词呢~~~~

LanJH 发表于 2006/10/27 19:22:10

我在离赤道只有100多公里的地方呆了4年,这里只有夏天,没有其它季节,
我所见到的本地人多数都是脸黑、环口一圈紫,包括20岁左右得年轻人,也有一大批这样的。稍微上了点年纪的,脸紫黑,唇整个紫黑的人一大把。偶尔见两个白点的人,脸色也多是发青。 难道这就是赤道附近的风热引起的?

紫枫林 发表于 2006/11/17 08:58:45

读了越多,越来越觉得悟的重要性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辟谬斧正风热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