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道小虫 发表于 2005/9/13 10:53:56

学习针灸一[转贴]

前言
   昔日孔圣人周游列国,遇二孩童争辨日之远近,童甲说:人所视物者近者大远者小,早晚日大,日中日小,故早晚之时日离人近。童乙说:人之受热,近者热而远者凉,因是早晚凉日中热,故日中之时离人近。孔圣人听后不能复答。
   这是二千多年前的故事,尽管我们现在的人能够正确回答童子的问题,但这问题在当时却无法回答,这是由于人们不清楚日大日小的产生机制,故有此惑。
今日的经络争辨,与二千多年前的童子辨日何其相象,说句毫不客气的大话,现在对经络叽叽喳喳的人都象二童一样,既有知又无知。
   自即日起,本人将陆续将经穴的深层意义向各位展示,相信诸君读完人体361个经穴的全部解析之后,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各位自有自己的结论。
诸位在阅读本经穴解析时,如有不明之处敬请详读本人在本栏目早些时所发的中医原理之一、之二贴子。

一、手太阴肺经 少气多血 
手太阴肺经少气多血,经脉气血以气向液转化为主。

1 中府  手足太阴之会,肺募。
[别名] 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注:本书中的所有穴名,包括别名皆直接引自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发行的
《腧穴临证指要》一书。)
[穴义] 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
1)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
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
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经
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这是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穴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穴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
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中府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穴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肺与脾二脏的气血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
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 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 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
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 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2 云门
  [穴义] 肺经气血由此传输四极。
[名解] 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以云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将穴内的微观物质放大到宏观状态
并以类象的方式来形容本穴气血的特征。门,出入的门户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经脉与外部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门户。云门名意指肺经气血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传输经穴之外。本穴物质为中府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因其从体内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云门穴上行。行至云门穴后,此水湿气态物缩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且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经穴外传输,故名云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云状气态物,比中府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位置为
肺经气血中的最高点,热能的吸收和扩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运行规律] 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肺经以外的皮部
传播,一部分以冷缩后的雨状云系循肺经路线传向天府穴。
[功能作用] 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
说明如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
内部的气血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不及,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偏多。反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高、湿度偏小时(此即气实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偏多,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不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3 天府
  [穴义] 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名解] 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本
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穴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穴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天府。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
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 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
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 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治法] 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 侠白
[穴义] 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 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
所表现出的特征。侠白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雨状云系散热缩合后以雨降的形式归降地部并循肺经流行。
[功能作用] 清降肺浊,润脾除燥。
[治法] 寒则先点刺出血后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 人体肺经中的气血物运行是从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东运动的冷湿
气流,冷湿气流的水湿浓度超过了它的临界饱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转换。侠白穴即是人体内的降雨点,正常情况下,肺经天部的冷湿云气由侠白穴从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证肺气的清和脾部的润,体现肺气的宣降特征。但是,侠白穴之雨气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侠白穴处的温度场、压力场高低,局部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偏高可使气化成为穴位的主导运动而雨气不降,二是天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本身水湿浓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后未达到雨降的云气水湿浓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5 尺泽   肺经合穴,属水。
  [别名] 鬼受,鬼堂。
[穴义] 肺经浊降的阴液在此汇聚而成小泽。
  [名解]
1)尺泽。尺,小也。泽,池也。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2)鬼受、鬼堂。鬼者,与神相对,神为天,鬼为地,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是肌肉层所主的地部经水。受,为收受、接受,指本穴为气血物质的收受之所。堂,为厅堂,指本穴为气血物质的聚散之处。鬼堂、鬼受之名皆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经水。
3)肺经合穴。指肺经流行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侠白穴雨降后的地部经水,侠白穴所居为高位,尺泽穴所处为低位、为肉之陷处,上部下流的经水皆在此穴处汇合,故本穴为肺经合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其意有二,一是本穴的气血物质本身就是地部的经水,二是指本穴气血为肺经经水之源,起着对整个肺经经脉的润下作用,故本穴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少,性温热(即是血液)。
[运行规律] 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汇合本穴的经水循肺经下行孔最穴,二是穴
内的经水不断气化并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肺经阴液并循肺经的地部渠道运行。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补之(灸胜补),热则凉药水针或泻针出气。
  [藏象] 尺泽穴气血所处的位置为肌肉层的地部,所接受的气血物质为侠白穴雨降后流
行于地部的经水,其对应的四时为秋季,而秋季的特征为燥,其所降之雨水与春季相比亦少,所以侠白穴所降之雨汇聚于尺泽穴只能形成小泽。尺泽穴处小泽之水对于秋季的脾土和肺气的燥与寒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雨降太过脾土受之,脾土受水之累致使脾寒;泥沙随水而下则造成人之绞肠沙痛,泥沙冲于江河渠道则肾水不清肾水为脾土所害以致人腰腹痛;雨降不足则累及脾阴不足,脾土的阳气气化主事,脾之燥又转变成肺之燥,故而脉浮细数、发热怕冷、大便干小便少等。
  6 孔最   郄穴。
  [穴义] 肺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渗入脾土。
[名解]
1)孔最。孔,孔隙也。最,多也。本穴为肺经之穴,肺之时序应秋,其性燥,肺经所过之处其土(肌肉)亦燥(肺经之地为西方之地),尺泽穴流来的地部经水大部分渗透漏入脾土之中,脾土在承运地部的经水时如过筛一般,故名孔最。
2)肺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而承运本穴经水的地部脾土性干燥,经水流经本穴时大部分漏失脾土之中,脾土如有众多空隙一般,故为肺经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运行规律] 经水一部分循肺经向列缺穴流行的同时又不断地渗入脾土之中,另一部分则在
吸收脾土之热后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治法] 寒则灸之或深刺补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7 列缺   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童玄,腕劳。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
1)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2)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血。
3)腕劳。腕,手腕也。劳,劳作也。腕劳名意指本穴分配血液给手,手受血而能握也,而能劳也,故名腕劳。
4)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由于其溃缺破散向外分流,向外侧流向了阳明经,向内(里)流向了任脉,向下流向了本经,故其为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5)肺经络穴。本穴的地部经水由于其溃缺破散并向手阳明、任脉分流,它有联络其它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其为肺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 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
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 将肺经经水分流于任脉、大肠经。
  [治法] 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藏象] 列缺穴有如人体上源的水利枢纽,左右肺经、大肠经、任脉则如肺经经水输供
的不同对象,经水分配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各经所管辖区域的阴阳虚实,从而导致不同部位的各种病变。
  [注] 四总穴歌曰“头项寻列缺”,其意二。一是头病多因风,取列缺穴可通肺气,金
可制木。二是列缺穴经水为上源之水,水善调寒热,而头为人之上部,泻皮层之液则头部阳气生,故列缺穴列为四总穴中调治头项的要穴。
8 经渠   经穴,属金。
  [穴义] 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
[名解]
1)经渠。经,经过、路径也。渠,水流之道路也。穴名之意指本穴为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
本穴位置因处列缺穴之下部,列缺穴溢流溃缺之水在此处又回流肺经,故名经渠。
2)肺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因肺经的经水由本穴经过,动而不居,故为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列缺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
血、性温热,在本穴流行时的变化是蒸发散热,为生气之穴,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地部经水性温热,天部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 本穴的地部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太渊穴,一方面又不断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以气化水湿的形式将肺经气血的热能传输天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 太渊   俞穴,原穴,属土,脉会。
  [别名] 太泉,鬼心。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名解]
1)太渊。太,大也,极也。渊,深涧也,言穴之形态也。太渊之名乃从类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因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经水从山之顶部流入渊之底部,故名太渊。
2)太泉。太,大也。泉,水流、源泉也。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
部流向地之地部,且如瀑布飞落而下,为山上落下之大泉,故名太泉。
3)鬼心。鬼,与神相对,神处为天,鬼处为地,鬼在此代表地部。心,内部也,中心也。鬼心之名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流向地之地部。
4)肺经俞穴。俞,输也。指本穴为肺经经脉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穴位。本穴的气血为地部的经水,流行方式是从高位流向低位,如瀑布飞落而下,经水落下之时向空中散发大量凉性水湿之气,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之处,故为俞穴。
5) 肺经原穴。原,6) 源也。本穴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输送之源,7) 故为肺经原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土者,生金之物,因本穴为肺经天部之气的主要输供之处,表现出土的生金之性,故其属土。
7)本穴为脉会。脉,脉搏也,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本穴形如深渊,上接天部,下通地部,天、人、地三部之气皆会于此,故为脉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
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治法] 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藏象] 太渊穴之形态有如山涧深渊,太渊穴之气血则有如山涧流趟的溪水,溪水的寒
热温凉及流至的溪水多少,其变化导致了穴位局部环境场的改变,这种改变它是通过深渊中散发的水气而实现的。局部环境场的改变进一步又影响到更大的环境场,此即是太渊穴的内在作用机制。
  10 鱼际   荥穴,属火。
  [穴义] 肺经经水吸热气化上达于天。
  [名解]
1)鱼际。鱼,水中之物也,阴中之阳也。际,际会、会聚也。鱼际者,水中之阳聚集也。本穴气血为太渊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肺经经水经过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失散,因此传至本穴的地部经水已较稀少。而本穴所处为西方之地,地性干燥,故其经水吸收脾土之热后大量蒸发上达于天。鱼际之名即是意指穴内气血由阴向阳的这种主要变化,故名鱼际。
2)肺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指本穴的经水经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散失后流经本穴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也。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因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量极少,受脾土之热而较多蒸发上达于天,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少量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本穴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少商穴,一方面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气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留之,热则泻气摇孔出针,或凉药水针。
  [藏象] 鱼际穴内的物质运行有如不太多的寒冷水流流至热燥的地面,因热燥的地面作
用于寒冷的水液而使水液快速的气化,气化后的热燥水气则上炎于天并作用于天部,从而导致天部环境的改变。此亦即是鱼际穴作为荧穴有主治疾病显见于面的特异性原因。
  11 少商   井穴,属木。
  [别名] 鬼信。
  [穴义] 肺经体表经脉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经内部通道回归肺脏。
[名解]
1)少商。少,与大相对,小也,阴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虚少且属阴。商,古指漏刻,计时之器,滴水漏下之计时漏刻也。少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流注方式为漏滴而下。本穴物质为鱼际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经过上部诸穴的分流散失,因而在少商穴的经水更为稀少,流注方式就如漏刻滴下。少商穴在拇指之端,其滴下的位置是从地之上部漏落到地之下部,即由体表经脉流向体内经脉。
2)鬼信。鬼,与神相对,指地部或阴类之物。信,信用。鬼信名意指本穴流注的地部经水遵守其规律而运行。因本穴为地之天部与地之地部的连通之所,肺经体表经水的运行为漏滴般滴向肺经体内经脉,有如计时之器的漏刻般遵守其运行规律,故名鬼信。
3)肺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流注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并从孔穴通道而流,故为肺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物质的流注方式是经水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而温热水湿之气则从地之地部向天部蒸发,此向外蒸发的温热水湿之气因其水湿含量较大只能上行于天之下部,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并不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经水量极少,经气量较多。
[运行规律] 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则由地之地部外出天部。
[功能作用] 将肺经体表经水导入体内,排泄体内肺经之气。
[刺灸] 点刺出血。
[藏象] 由膜质包裹密闭的肺脏有如一个锅炉,心室提供的热源则如炉堂内的火,肺脏内的
阴液则如锅炉内的水,肺脏内的气则如锅炉内的高温气体,中府穴则如锅炉的放气阀,肺经体表经脉亦如与放气阀相通的输气管道,而少商穴及其与肺脏相通的内部经脉则如锅炉下部的回水管口,同时,少商穴还是输气管道和放水管道的交会点。经过上述比喻,我们就不难理解了肺经的内外经脉、气血物质、少商穴和其它穴位了。少商穴作为井穴,它能够主治心下满,它的作用机理有如锅炉的放水塞放水一般,是通过肺经的体内经脉的泄水而实现的。
[注] 井穴皆可治“心下满”,心下满所描述的对象是心,而少商穴能调节心的状态是通过
肺之母脏来实现的。“心下满”是指心的状态为满实之状。实又有阴之实与阳之实之分,阴为液、阳为气,气为无形之物,无满之状,即使是在密闭的容器内也只有鼓胀和凹陷之别,心的满是阴液的满。心与肺相连,仅以膜质相隔,心与肺都可看作是在胸腔限制空间内的软质皮囊,心内的阴液不可能被肺内的气体压缩成满实之状,只有肺内的阴液才能使心内的阴液挤压成满实之状。而少商穴通过井穴与肺经相通的体内经脉放泄了肺内的阴性水液,减少了肺内水液与心内水液的空间争夺,心的膜质皮囊得以舒张,心内阴液的水位得以下降,心之皮囊内的满状即得以消除。
(转贴-若重复勿怪)

[ Last edited by 灸道小虫 on 2005/9/13 at 11:15 ]

灸道小虫 发表于 2005/9/13 10:54:34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气血的变化为高温之气向低温之液的转化。
 
1 商阳  井穴,属金。
  [别名] 绝阳,而明。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名解]
1)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商阳
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
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
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
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
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绝,断绝也。阳,阳气也。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如商阳之解,
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
,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3)而明。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明,与暗相对,指可见。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
可见之物。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
为无形之气。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内的气态物质处于
特殊的可见状态的描述。由于本穴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气化并喷射而出,成为了可见
之状,因而明白可见,故名而明。
4)大肠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内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
,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疑,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点]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运行规律] 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功能作用] 气化大肠经体内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热则摇孔出气,无见其血。
[藏象] 本穴的微观形态有如高温锅炉的放气阀,气血物质则如放气阀外喷的高温水蒸气,
内部经脉中的经水则如锅炉管道中的高温之液。
  2 二间  荥穴,属水。
[别名] 间谷,闻谷,周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名解]
1)二间。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
二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
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
二间。
2)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
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
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
,如处于狭小的区域,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
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
,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
皆温热。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 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3 三间  俞穴,属木。
  [别名] 少谷,小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名解]
1)三间。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间,间隔、间隙。三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
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穴后所处
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三间。
2)少谷、小谷。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少谷、小
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
3)大肠经俞穴。俞,输也。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
质的升降变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升降变
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况下,穴内的气血物质只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合谷穴横
向移传,表现出风木的横向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穴内物质以横行的风气形式循大肠经传向合谷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合谷  原穴。
  [别名]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
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
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
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
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
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
,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
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
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
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
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
部层次扩散。
[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治法] 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5 阳溪   经穴,属火。
  [别名] 中魁。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此吸热蒸升上行天部。
  [名解]
1)阳溪。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阳溪名意指大肠经
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
天部,故名阳溪。
2)中魁。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运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
,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
气。
3)大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
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穴内经气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收天部之热并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而后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6 偏历  络穴。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别走肺经。
[名解]
1)偏历。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
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
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2)大肠经络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气偏走肺经,有联络大肠经与肺经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
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阳热之气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偏走肺经,二是循大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 向肺经输送大肠经的阳热之气,改善肺气之虚。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 温溜    郄穴。
  [别名] 逆注,蛇头,池头,地头,通注。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名解]
1)温溜。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温溜名意指偏历
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
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
留原来的余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2)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上行。注是对有形之物的形
容,其运动方向向下。逆注即是与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气态物的运行方向正
是如此,故名逆注。
3)蛇头、池头、地头。蛇,头小身大之动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头,首也。蛇头
、池头、地头皆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总量与输出量的比喻,意指输出量小也。蛇头与其身相比为
小、池之头与其池相比为小、地之头与其地相比为小,故名。
4)通注。通,通过、通行也。注,灌注也。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
失的变化,气态物同时也不断地散热缩合如细雨之降归走本经,故名通注。
5)大肠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之气,其变化为不断地散失,微观下的穴位四
周如有众多细小的空隙一般,故为大肠经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较干燥。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以缓慢的蒸散之状循大肠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 散发大肠经气血之热,向大肠经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8 下廉
  [别名] 手下廉。
  [穴义] 大肠经经气位处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气血廉洁清静。
[名解] 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
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溜穴传来的水湿
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
,故名下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向下行手五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
[治法] 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藏象] 下廉穴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
运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向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
部分它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它会在飘
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系。
9 上廉
  [别名] 手上廉。
  [穴义] 大肠经经气中浊重部分在此归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洁清静。
[名解] 上廉、手上廉。上,与下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
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肠经气血物质所处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虚少,洁静清明。
本穴物质为下廉穴传来的水湿云系,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气血物质
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上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继续散热吸湿并横向下行传向手三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天部的水湿浊物向下沉降。
[治法] 实热则泻之,虚寒则先泻后补,寒则灸之。
10 手三里
  [别名] 三里,鬼邪,上三里。
  [穴义] 大肠经浊气在此降地并覆盖较大的范围。
  [名解]
1)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三里名意指
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盖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
,在手三里穴处覆盖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手三里。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手三里同。
2)鬼邪。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
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
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
曲池穴。
[功能作用] 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治法] 寒盛则补之或点刺出血,湿盛则泻之,热盛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1 曲池   合穴,属土。
  [别名] 鬼臣,洪池,阳泽。
  [穴义]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名解]
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
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
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
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
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
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
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
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
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 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2 肘髎
  [别名] 肘尖。
  [穴义] 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名解]
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肘髎名意指
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
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治法] 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注] 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
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13 手五里
  [别名] 五里,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大禁,手之五里。
  [穴义] 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名解]
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
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
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
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余名五里、手之五
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
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
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
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 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治法] 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14 臂臑   手阳明络之会。
  [别名] 头冲,颈冲。
  [穴义] 手阳明经之阳气交会于此。
[名解]
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
阳气。臂臑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
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臂臑。
2)头冲、颈冲。头、颈,指穴内物质运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运行状态。头冲
、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
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运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
3)手阳明络之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为手阳明络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阳气以冲行之状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大肠经的阳热之气上传头颈天部。
[治法] 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15 肩髃   手阳明跷脉之会。
  [别名] 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穴义] 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名解]
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肩髃名意
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
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
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肩髃。髃骨、扁骨、扁髃之
名与肩髃穴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
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
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
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
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
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
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
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
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
,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 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 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6 巨骨
  [穴义] 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名解] 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
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
于本穴,故名巨骨。(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
,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
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穴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 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内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内注地之
地部(骨部)。
[功能作用] 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内注骨部。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7 天鼎
  [别名] 天顶,天项,天盖。
  [穴义] 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上行于天。
[名解]
1)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
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
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
穴气血运行之解。)
2)天顶、天盖。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外盖也。天顶
、天盖名意皆指穴内物质为气化之气,对天起支撑或护盖作用。本穴物质为气化后上行于天的
阳热之气,阳气的存在,既是对皮部的支撑也是对皮下之物的护盖,故名。
3)天项。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项,指穴所处的部位。天项名意指本穴
的阳热之气从项部上行天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气化为气并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 向头面天部传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
[治法] 寒则补之并久留针,热则泻之。
  18 扶突
  [别名] 水穴,水泉。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扶突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
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
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扶突。
2)水穴、水泉。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运行规律] 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 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
[治法] 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19 口禾髎
  [别名] 禾髎,长频,长髎,长颊。
  [穴义] 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 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
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
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口禾髎。禾
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
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功能作用] 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 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穴

20 迎香 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 冲阳。
[穴义] 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
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穴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
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
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
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穴、冲阳穴之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 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灸道小虫 发表于 2005/9/13 10:55:29

三、足阳明胃经 多气多血
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向气态再向液态的不断反复变化,且为散
热冷降的过程。
1 承泣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 鼷穴,面髎,溪穴。
[穴义] 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名解]
1)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
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
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
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
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
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
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
通。
3)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
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
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
气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 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2 四白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名解] 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
也。四白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
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
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雾状之气,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运行规律] 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3 巨髎 跷脉足阳明之会。
[穴义] 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名解]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巨髎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
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
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
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巨髎。
2)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
,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降地之水。
[运行规律] 雨状云系由天之下部归降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胃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地仓   跷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 会维,胃维。
[穴义] 胃经地部经水在此聚散。
[名解]
1)地仓。地,脾胃之土也。仓,五谷存储聚散之所也。地仓名意指胃经地部的经水在此聚散
。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诸穴的地部经水汇聚而成,经水汇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输配,有仓储
的聚散作用,故名地仓。(地仓穴之所以在头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仓穴为一
身之粮仓,国家之粮库,为君皇所管辖,头乃皇室之位,故穴在头而不在腹。)
2)会维、胃维。会,相会也。胃,胃经气血也。维,维持、维系也。会维、胃维名意指穴内
的气血物质对人体的正常运行有维系的作用。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人的头部及身体中下部的气
血要靠本穴输配,本穴气血的输配正常与否直接维系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
为会维、胃维。
3)跷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
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经水气化后交于阳
跷脉。
[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热则泻之。
5 大迎
[别名] 髓孔。
[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
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
大迎穴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
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
2)髓孔。髓,脑为髓海,髓即头之脑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质上输脑部。
本穴为胃经气血上输头脑的重要通道,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清浊混杂,而脑部只能藏精微而
不能受浊气,故要对胃经上输的气血物质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对胃经上输气血的限制,孔
隙通道即是其关卡。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 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功能作用] 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6 颊车
[别名] 曲牙,机关,鬼床,牙车。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
1)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
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
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2)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
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
故名曲牙。
3)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
穴因位处上部,大迎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
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4)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
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
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
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
[运行规律] 水湿气态物由本穴循胃经上行下关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7 下关
[穴义] 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 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下关名意指本穴
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
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
作用,故名下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阳气循经上传头维穴。
[功能作用] 胃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8 头维   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
[别名] 颡大。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由本穴分送头之各部。
[名解]
1)头维。头,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内物质所调节的人体部位为头。维,维持、维系之意。
头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维持头部正常秩序的作用。头部为诸阳之会,它要靠各条经脉不
断地输送阳气及营养物质才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行。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在输送头部的阳气当
中占有一定比例,对头部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而胃经气血传之于头又是靠本穴
传输,故本穴名为头维。
2)颡大。颡,额头。大,多也,指穴内的气血盛大之意。胃经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与其
它经脉相比,胃经输送头部的气血物质要多,而本穴又为胃经气血上供头部的出口,其转运的
气血物质也多,故名为颡大。
3)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本穴为胃经向头部输送气血之处,因其输送气血的量大且强,运行
为风行之状,性同胆经气血,故为足少阳阳明之会。又因本穴输送头部的为纯阳之气,性同阳
维脉气血,故为足阳明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阳气以风行之状由本穴分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向头之各部输送胃经的阳气及精微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9 人迎
[别名] 天五会,五会。
[穴义] 胃经气血由此输供头以下的身体各部。
[名解]
1)人迎。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
体部位传输。本穴物质为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与
大迎穴传送上头的气血相比,头部为君,其所受气血为大、为遵,胸腹手足部则为民,气血物
质的配送方式不同,故本穴名为人迎。
2)天五会、五会。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会,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胃所受的五谷杂粮
精微物质所化,穴内气血包含人体五脏六腑等各个部位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运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地部下行水突穴。
[功能作用] 接收胃经气血并分流胸腹。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0 水突
[别名] 水门,水天,天门。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上行天部。
[名解]
1)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水突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
炎之热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
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水突。
2)水门。水,指穴内物质为水。门,出入之处,开阖的机关也。水门名意指本穴为经水出入
的门户。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颈部,是心火上炎于头面的路径之处
,而本穴循经传输的地部经水多少则与上炎的心火有关,火强则水弱,火弱则水强,本穴成了
胃经经水出与不出的门户,故名水门。
3)水天。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天,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经气。水天名意指本穴物质既
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部分气
化上行于天,故名水天。
4)天门。名意与水门近同,水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下传输的地部经水,天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上
传输的天部经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舍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 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1 气舍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并充补胃经。
[名解] 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
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
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2 缺盆
[别名] 天盖,尺盖。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溃缺流散并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
1)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缺盆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体各
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水满溢外散
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状,故名缺盆。
2)天盖、尺盖。天,指穴内物质为气。尺,小也。盖,封盖、护盖也。天盖、尺盖名意旨在
强调本穴的天部层次存在气态物,对本穴的地部经水起着护盖作用,不使地部经水气化散失。
尺,在此意为穴内的天部之气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穴的天部范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
[功能作用] 向胸部提供胃经的水湿精微。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经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此即指缺盆穴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穴肿胀满
痛,胃经气血不能经此穴顺利传输,则承泣穴外输的经脉气血就会因本穴的闭塞而上积于头颈
部使人致死,但缺盆穴外溃后则不会造成经脉气血阻塞于头,故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

13 气户
[穴义] 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
[名解] 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伸为出入的通道。气
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
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的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
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故名气户。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少量的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大量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在本穴大部分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一方面充补胃经,一方面传
向胃经以外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燥化胃经水湿,向天部输送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4 库房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在此屯库。
[名解] 库房,储物之仓也,地面建筑之物也。库房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五谷精微物质在此
屯库。本穴物质为气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胃经经水有缺盆穴的溃散、气户穴的水液气化,
流至本穴的地部经水较为干枯,经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则因无水的承载运化而沉积于胃经所过
之处,如在库房存积一般,故名库房。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微粒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脾土物质堆积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散于胃经之外。
[功能作用] 存储脾土微粒,燥化脾土水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5 屋翳
[穴义] 胃经经气在此形成天部的气体摒障。
[名解] 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华盖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卫外之气
。屋翳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摒障。本穴物质为库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
乃库房穴地部脾土外渗之液,在本穴处受心室外传之热而气化为气,性湿浊,所处为天之下部
,如胸部的卫外摒障,故名屋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湿浊。
[运行规律] 由本穴输向胸膺各部。
[功能作用] 散化胸部之热,为胸部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6 膺窗
[别名] 膺中。
[穴义] 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
[名解] 膺,胸也。窗,空孔也。膺窗名意指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本穴位处乳
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与胸腔内部相通,如胸腔与体表间气血物质交流的一个窗口,
故名膺窗。膺中名意与膺窗义同,中与外相对,指胸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温气态物。
[运行规律] 气态物由胸腔内部外出体表胃经。
[功能作用] 减卸胸腔内部高压,释放胸腔内部能量。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 乳中
[别名] 乳首,当乳。
[穴义] 五谷生化的乳汁精微输出之所。
[名解] 乳,乳房也。中,正也。首,头也。当,正对也。乳中、乳首、当乳名意皆指
本穴为乳头标志,无它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气态物。
[运行规律] 气态物质由天之下部上升至天之上部后液化冷降。
[功能作用] 男子为定位标志,女子为喂乳之用。
[治法] 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无针。
[注] 乳中为乳汁外出之处,乳汁为液态物,而乳头在人体坐标系中位处高位,何以人体的
液态物能从高位而出?这是因为人之乳汁为精血所化,精血性热,在体内的运动变化是气化过
程,气化之气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气上升天部后又冷却液化,液化之乳则在人体系统的内部高
压作用下外出乳头(乳孔在张开的情况下致使内外存在压差),此即是乳汁能从属气的层次外
出体表的原因。
18 乳根
[别名] 薛息。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
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乳根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本穴物质
为胃经上部经脉气血下行而来,由于气血物质中的经水部分不断气化,加之膺窗穴外传体表的
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气血物质实际上已无地部经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
微粒干硬结实,对乳上部的肌肉物质(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乳根

2)薛息。薛息,歇息之假用也,亦为停驻之意。薛息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
停驻,故名。理同乳根之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内外,气化之气循胃经疏散。
[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注] 库房与乳根为调节乳肌的二个重要穴道,若单纯为胃气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细小
或乳房下坠,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疗有奇效。
19 不容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此通过。
[名解] 不容,胃经的气血物质本穴不为容纳也。本穴位处乳之下部,所受气血乃胃经上部
区域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无外界之热使其气化转变,其运行只是单纯的循经下传,
故名不容。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承满穴。
[功能作用] 承传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 承满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满溢。
[名解] 承,受也。满,满盛也。承满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满溢而行。本穴物质为不
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屯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
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承满。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梁门穴。
[功能作用] 存储胃经腹部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梁门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被约束。
[名解] 梁,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梁门名意指胃经的气血物质被本穴约束。
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向下流
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梁而过,故名梁门。(承满穴的经水是从上流下,何
以梁门穴的堆积脾土能阻其下行?提问是站在地球重力场的角度看,若站在人体重力场的角度
看则梁门穴的隆起部位为高地势,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关门穴。
[功能作用] 约束胃经的地部经水并使其维持一定的数量。
[治法] 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注] 承满与梁门为一组对穴,它是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
22 关门
[别名] 关明。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
1)关门。关,关卡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关门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本穴物
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水为满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随水而
下。经水传至本穴后,由于受腹内部的外散之热及胃经区域自身之热,经水气化为枯竭之状,
脾土物质随之屯驻,如被关卡一般,故名关门。
2)关明。关,关卡也。明,明白可见也。关明名意指胃经中运化的脾土微粒明白可见。本穴
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腹部外传之热后而不断气化,水液气化干涸后随经水冲行的
脾土微粒变得清楚可见,故名关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内外,经水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固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23 太乙
[别名] 太一。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
[名解]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太乙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
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
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
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
[运行规律] 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 除湿散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滑肉门
[别名] 滑肉,滑幽门。
[穴义] 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 滑肉门。滑,滑行也。肉,脾之属也,土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滑肉门名意指胃
经中的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太乙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而本穴所
处的位置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热,在风气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运行如
滑行之状,故名滑肉门。滑肉、滑幽门名意与滑肉门同,幽为隐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运化不
易被觉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随风气输散胸腹各部。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5 天枢   大肠经募穴。
[别名] 长溪,谷门,长谷,循际,谷明,补元,循元。
[穴义] 募集气血上输大肠经。
[名解]
1)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
四天权星。天枢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运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
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滑肉门二穴传来的风
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
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
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天枢。
2)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
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
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3)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
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运行的固有道路运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
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
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
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
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
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
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
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
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6 外陵
[穴义] 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名解] 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外陵名意指胃经的
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滑肉门、天枢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等穴传
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
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
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7 大巨
[别名] 腋门,液门。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形成宽大的水道。
[名解]
1)大巨。二词合解,指穴内气血物质所占据的区域为大为巨。本穴物质为外陵穴传来的地部
水液,其下传之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来源及流经区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
2)腋门、液门。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腋门、液门名意皆指本穴
为胃经经水出入的门户。理同大巨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水道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水液。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8 水道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名解]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
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9 归来
[别名] 溪穴,豁谷,溪谷。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名解]
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
,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
部的经水细小。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
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
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
阔之处,故名豁谷。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0 气冲   冲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 气街,羊屎。
[穴义] 体内冲脉气血外出交于胃经。
[名解]
1)气冲。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冲,突也。气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气,其运行
状况是冲突而行。本穴物质来源有二,一为归来穴下行的细小经水,二为体内冲脉外传体表之
气。由于冲脉外传体表之气强劲有力,运行如冲突之状,故名气冲。
2)气街。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气街名意指冲脉外传之气循胃经
传递长远距离。本穴物质有体内冲脉外传之气,因其气强劲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如长
街一般,故名气街。
3)羊屎。羊屎,细小的颗粒,质坚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传之气坚实饱满。理同气冲名解。
4)冲脉足阳明之会。本穴有地部通道与体内冲脉相通,冲脉气血循本穴外出交于胃经,故为
冲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归来穴传来后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大部分循胃经上行,小部
分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将冲脉之气渗灌胃经。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
1)本穴经书不载其为冲脉足阴明之会,但实为冲脉所出也。《素问痿论篇》曰:“冲脉者,
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此段文字即说明冲脉为诸经脉之源,且会于足阳明气街穴,足阳明受其气血而为之长。气
街穴即气冲穴。从气冲穴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分析,不难得出,冲脉气血的特征是体内的高温
高压之气作用变化而成。因此,冲脉气血从体内外出体表经脉则化为强劲的热性水湿之气,可
渗灌于诸经脉之中。
2)《甲乙》言气冲穴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亦因冲脉气血为体内高温高压的水液气化而成
,其正常的运行即是由内向外传输,渗灌诸经。气冲穴为冲脉气血的一个出口,冲脉气血能出
于此是在温差压差条件下实现的,灸则使穴处的温压升高,冲脉内部气血不得出,故热胀于内
,使人不得息。
3)人体腹股沟处何以会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状,而气冲穴的穴周肌肉又是较为丰满,此原因即
是气冲穴外冲的风气作用之故。一方面,气冲穴强盛的外冲之气将体内的五谷精微物质输向了
体表,另一方面,气冲穴外冲的风气又将穴内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湿
后又回降于气冲穴穴周地部,故而气冲穴位处凹陷之处而穴周部分则肌肉丰满。
31 髀关
[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名解] 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关,关卡也。髀关名意指胃经气血中
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传来的强劲水湿之气,谜语即风气,至本穴后气
势减弱,随风气冲刮扬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穴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髀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和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及地部脾土的外渗水液。
[运行规律] 天部的强劲风气在此势减散化,风气中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内外,地部的外
渗水液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2 伏兔
[别名] 外勾,外丘。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名解]
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伏兔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
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
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伏兔。
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
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
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 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3 阴市
[别名] 阴鼎。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名解]
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阴市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
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阴
市。
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本穴物
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
故名阴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 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寒凉,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
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
,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养胃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
书对阴市穴作出禁灸的规定。
34 梁丘 足阳明郄穴。
[别名] 鹤顶,跨骨。
[穴义] 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名解]
1)梁丘。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
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
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
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
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犊鼻穴。
[功能作用] 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 梁丘穴如同位于胃经经脉中部的一个拦河水坝,针刺时它通过开放或升高拦河水坝
来调节胃经上、下二部经脉中的经水量,以此达到改变胃经不同部位的气血比例从而实现调治
疾病的。
[注] 梁门穴与梁丘穴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穴所处为肉
之小会,为溪,而梁丘穴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穴所约束的阴市穴内经水较梁门穴所约
束的承满穴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穴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病。
35 犊鼻
  [别名] 外膝眼。
[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经过并带走脾土微粒。
[名解]
1)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犊鼻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
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从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
,经水的运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
犊鼻。
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它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流足三里穴。
[功能作用] 清刷膝关节中的脾土微粒,保证膝关节的伸缩自如。
[治法] 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36 足三里 合穴,属土。
[别名] 三里,下陵,胃管,鬼邪,下三里。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场。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
也。足三里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场。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
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
方圆之地,故名足三里。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足三里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
里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
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
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
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
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穴。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
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
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 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7 上巨虚   大肠合穴。
[别名] 巨虚上廉,上廉,巨虚,足上廉。
[穴义] 胃经气血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
[名解]
1)上巨虚。上,上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也。上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
较低的天部层次,较高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足三里穴传来的气化之气,因其
气水湿较多而滞重,至本穴后所处为较低的天部层次,天之上部的气血相对处于空虚之状,故
名上巨虚。巨虚上廉等其余穴名之名意与上巨虚同,上廉,指上部气血物质虚少、廉洁之意。
2)大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大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大
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后的湿热浊气。
[运行规律] 散热缩合后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汇聚天部浊气冷降下行。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8 条口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 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条口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
式而运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
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运行,故名条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快速传输胃经的冷降水湿浊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39 下巨虚   小肠合穴。
[别名] 下廉,巨虚下廉。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名解]
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下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
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
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
少,故名下巨虚。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
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
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 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0 丰隆  足阳明络穴。
[穴义] 胃经浊气在此沉降。
[名解]
1)丰隆。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
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隆。
2)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
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
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1 解溪  经穴,属火。
[别名] 草鞋带穴,鞋带。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
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
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
散经外,故名解溪。
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
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
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
故而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经水。
[治法] 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42 冲阳    胃经原穴。
[别名] 会原,跗阳,会屈,会涌,会骨。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
[名解]
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冲阳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
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
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
2)会原。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
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湿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
会原。
3)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
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
为强,故名跗阳。
4)会屈。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
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会屈。会涌名意
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之气涌出穴外。
5)会骨。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名意指解溪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穴。
6)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
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燥化胃经水湿,生发阳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3 陷谷  俞穴,属木。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
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
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
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输送胃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44 内庭   荥穴,属水。
[穴义] 胃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
1)内庭。内,里面也。庭,庭院也。内庭名意指胃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既
有陷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又有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经水由本穴顺流至厉兑穴,天部的
水湿之气则急速散热而冷降于地,降地之水局限在本穴之内,气血生于胃经亦回于胃经,如在
庭院之内运动,故名内庭。
2)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回归之处,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胃经
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主要为天部之
气,由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在本穴处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本穴
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之气及地部的细小经水。
[运行规律] 大部分天部之气冷降归地,小部分天部之气上炎天之天部,经水则循胃经下行
厉兑穴。
[功能作用] 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5 厉兑   井穴,属金。
[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回归胃经的体内经脉。
[名解]
1)厉兑。厉,危岸也。兑,口也,八卦之中以兑为口。厉兑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回
流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内庭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
体内经脉相通,因此体表经水从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体内,经水的运行如从高处落入危险的深
井一般,故名厉兑。
2)胃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故为胃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其
运行是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热作用,流入的经水快速气化而成为气
态物并由本穴上行天部,气化之气有肺金的秋凉之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极小的地部经水及大量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经水由体表流入体内,湿热水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功能作用] 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交换气血物质。
[治法] 点刺出血。
[注] 承泣、厉兑二穴皆为胃经连通体内体外经脉气血的出入口,与中脘穴募集的气血
物质有较大的关系,中脘穴所募气血中阳气上走承泣穴,阴液下传厉兑穴。

灸道小虫 发表于 2005/9/13 10:56:14

四、足太阴脾经 少气多血
足太阴脾经少气多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再向气态的不断反复变化,且为
吸热蒸升的过程。
1 隐白 井穴,属木。
[别名] 鬼垒,鬼眼,阴白。
[穴义] 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名解]
1)隐白。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隐白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
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
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隐白。
2)鬼垒、鬼眼。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垒,堡垒也,土堆也。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阴,地部也。白,气也。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理
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
经井穴。
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
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 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2 大都 荥穴,属火。
  [别名] 太都。
  [穴义] 脾经的生发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大都名意指脾经的
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
聚散也,故名大都。太都名意与大都同,太,通大。
2)脾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
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
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聚集本穴后以横行的风气传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3 太白   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 大白。
  [穴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名解]
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
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
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太白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
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
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
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
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4 公孙 足太阴络穴,冲脉足太阴之会。
  [穴义] 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名解]
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
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公孙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
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
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
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公孙。(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
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
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穴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
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穴后会急速气化。)
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
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
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穴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
[运行规律] 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
[功能作用] 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5 商丘  经穴,属金。
  [穴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
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商丘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
过。本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本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
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运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
土如废墟一般,故名商丘。
2)脾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故为脾经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公孙穴内气血的出
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是湿热状态,出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
特征,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6 三阴交 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
  [别名] 承命,太阴,下三里。
  [穴义] 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名解]
1)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
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
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
2)承命。承,承担。命,性命。承命名意是从本穴的功能而言的,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
化与人之性命相关。本穴物质为足之三阴经交会而成,它既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交会之所,
亦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重新分配之所。三阴经提供本穴的物质有脾经的湿热之气、肝经的水
湿风气、肾经的寒湿之气,三气相合后气血物质中的轻扬部分上走脾经,飘行物质横走肝经,
滞重部分则下走肾经,气血物质在本穴的这种重新分配对维持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故本穴又名为承命。
3)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
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
4)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
,有如三里之广,故名。
5)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
6)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
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运行规律] 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
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 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7 漏谷 足太阴络。
  [别名] 太阴络。
  [穴义] 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名解]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漏谷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
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
,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漏谷。
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
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
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 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脾经阴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8 地机 足太阴郄穴。
  [别名] 脾舍,地箕。
  [穴义] 脾土物质在此随经水运化人体各部。
[名解]
1)地机。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地机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
体各部,运化过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
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运行十分巧妙,故名地机。
2)脾舍。脾,土也。舍,来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为提供脾土物质的来源之处。本穴物质为
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质随雨水的流行而输送人体各部,为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原
之处,故名脾舍。
3)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质通过本穴而运化。理同地机名
解。
4)足太阴郄穴。郄,孔隙也。本穴为脾土物质的主要运化之处,脾土物质的运化是通过地部
水液而运行的,脾土物质的运行量不大,如从细小的孔隙中通过一般,故为足太阴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经水循脾经流向阴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于穴周。
[功能作用] 渗散脾土水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9 阴陵泉 合穴,属水。
  [别名] 阴陵。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会合。
[名解]
1)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也。阴陵泉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
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
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阴
陵名意同阴陵泉。
2)脾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
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
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
[功能作用] 排渗脾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0 血海
 [别名] 百虫窝,血郄。
 [穴义] 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名解]
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血海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
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
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血海。
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
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
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运行出入为细小之状
。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
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
[运行规律] 循脾经上行箕门穴。
[功能作用] 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1 箕门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 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箕门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
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
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箕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 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2 冲门
  [别名] 慈宫,上慈宫,冲脉,前章门。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
 [名解]
1)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冲门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
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
名冲门。
2)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
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慈宫。
3)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
4)前章门。前,与肝经的章门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
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 府舍  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
  [穴义] 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经。
[名解]
1)府舍。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府舍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
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
故名府舍。
2)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
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难经二十
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根据经文所言在此作
进一步的分析。阴维阳维之脉有对人体全身气血的维络作用,其特点是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
。溢是满溢的溢,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是满溢外流的气血。蓄是储蓄的蓄,即阴维阳维脉的气
血物质为储蓄之状。环流,指物质循人体的各个不同层次循环流动。灌溉,指物质对它部输送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及其特性作如下的归纳:阴维脉阳维脉的
气血物质为人体各经满溢外流的气血,阴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水液,阳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气
体,水液和气体在阴阳维脉中是存储之状。而在三焦内部,各个脏器外溢的水液它会因三焦包
膜的约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内,这样,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三焦内的水液会聚集在腹之下部
,水液达到了腹部内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则循腹部的内外通孔溢向体表,而本穴正是三焦与
体表相通的通孔,故体内三焦中的水液会流向本穴的体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阴与阴维交
会之处。)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水液由腹内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 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4 腹结
 [别名] 腹屈,肠结,肠窟,临窟。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集结。
 [名解]
1)腹结。腹,腹部也,脾也。结,集结也。腹结名意指脾经的气血在此集结。本穴物质为府
舍穴传来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腹结

2)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亏也。腹屈名意指脾经气血在此亏缺。本穴为脾经的地部
泥水混合物集结沉降之处,脾之气不足,如亏缺之状,故名腹屈。肠结、肠窟名意与腹屈同,
肠指大肠金性之气,窟,空窍也,皆指本穴的气亏之意。
3)临窟。临,至也、到也。窟,空窍也。临窟名意指本穴所处为气血物质空虚之处。理同腹
结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和经水混合物以及气化的天部之气,气化之气量少。
[运行规律] 脾土沉降于穴周,经水溢流穴外,气化之气则循脾地上行大横穴。
[功能作用] 去湿健脾。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5 大横  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 肾气,人横。
 [穴义] 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
1)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
。大横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
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大横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
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
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
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
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 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能作用] 转运脾经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 腹哀  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 肠哀,肠屈。
 [穴义] 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腹哀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
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
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腹哀。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
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
,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 冷降脾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7 食窦
 [别名] 命关,食关。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
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食窦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
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
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食窦。
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
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
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
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
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与经水的混合物。
[运行规律] 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
[功能作用] 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8 天溪
 [穴义] 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天,天部。溪,路径也。天溪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
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
名天溪。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循脾经上行胸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9 胸乡
 [穴义] 脾经之气在此流散胸部。
 [名解] 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
穴物质为天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
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胸乡。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由本穴输散于脾经之外的胸部。
[功能作用] 外传脾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0 周荣
[别名] 周营,周管。
 [穴义] 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
 [名解] 周荣。周,遍布、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的茂盛状态。周荣名意指
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
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区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
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
之性,故名周荣。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区域,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
遍及穴周的整个区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1 大包 脾之大络。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
1)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区域流
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
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
2)脾之大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
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
为脾之大络。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经水和混合物。
[运行规律] 由体表回流脾脏。
[功能作用] 汇聚体表阴浊回归脾脏。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灸道小虫 发表于 2005/9/13 10:57:02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手少阴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血化气。
 
1 极泉
  [穴义] 心经经水由本穴始传。
[名解] 极,顶也,房屋中的梁或最高位置。泉,水液也。极泉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开始向
心经传运。本穴物质为巨阙穴募集的心经气血,循皮部上行至此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
所处为心经的最高部位,经水循心经下行时如从顶部落下,故名极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亦即为血。
[运行规律] 循心经下行青灵穴并不断气化。
[功能作用] 为心经传输血液。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 青灵
  [别名] 青灵泉。
  [穴义] 心经之血的气化之气在此以水湿云气的形式运行。
[名解] 青灵。青,肝之色也,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的横行。灵,灵巧也。青灵名意指本
穴的气血运行为风木的横向运行方式。本穴物质为极泉穴下传血液的气化之气,在本穴的运行
过程中,它因散热而缩合为水湿云气并以云气的方式向下传输,表现出风木的灵巧特征,故名
青灵。青灵泉名意与青灵名同,泉指天部运行的云气中富含水湿。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云气。
[运行规律] 循心经下行少海穴。
[功能作用] 运化心血。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3 少海 合穴,属水。
  [别名] 曲节。
  [穴义] 心经经水在此汇合。
[名解]
1)少海。少,阴也,水也。海,大也,百川所归之处也。少海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汇合于
本穴。本穴物质为青灵穴水湿云气的冷降之雨和极泉穴的下行之血汇合而成,汇合的地部水液
宽深如海,故名少海。
2)曲节。曲,稳秘也。节,树之分叉处也。曲节名意指汇合于本穴的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本
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合而成,经水在本穴汇合为本穴气血的主要运动变化。但因本穴的经水温
度较高,水液亦同时进行气化,经血的气化如树枝分化但又不易察觉,故名曲节。
3)心经合穴。本穴物质中,它不光有地部汇合的经水,它还有自少冲穴等穴上行汇合于此的
水湿云气,为心经水、气二物的共同汇合之处,故为心经合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与天部的云
气汇合之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缩合冷降,穴内气血总体特性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之血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之血循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心经上行。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 灵道  经穴,属金。
  [穴义] 心经经水由此通过并气化。
 [名解]
1)灵道。灵,与鬼怪相对,神灵也,指穴内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道,道路。灵道名意指心
经经水在此气化。本穴物质为少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处为气化散热,气化之气循心经
气血通道而上行,故名灵道。
2)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心经地部经水运行的通道,经水在地部无散失,故为心经
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
本穴的变化是蒸发化气,所化之气与心经气血相比,性凉,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血)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循心经下行,气化之气循心经上行。
[功能作用] 生发心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 通里 络穴。
  [穴义] 心经经水由此交于少阴肾经。
[名解]
1)通里。通,通道也。里,内部也。通里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通道从地之天
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灵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通于地之地部,经水
即从本穴的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通里。
2)心经络穴。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心经的体内经脉,有
联络心经内外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心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经血)。
[运行规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即由心经交于肾经)。
[功能作用] 沟通心肾。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 人体的同名经,它们的气血特性相近,所处的层次亦相近,且它们之间有气血交流的
路径。心经与肾经同名,心经气血交于肾经即是通过本穴而实现的。因此,对于少阴病所出现
的上寒下热或心寒肾热之症,其实质机理即是心阴太过而心气不足,在本穴针而通之则能很好
地将心经之液导入肾经,心经之寒则得以除,肾经之热则得以解。 
 6 阴郄 郄穴。
  [别名] 手少阴郄,石宫,少阴郄。
  [穴义] 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体内经脉。
  [名解]
1)阴郄。阴,水也。郄,空隙也。阴郄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
质为通里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经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
隙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阴郄。
2)手少阴郄、少阴郄。手,手部。少阴,心经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经水循地部
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阴郄名解。郄穴之意与本名解同。
3)石宫。石,肾之所主也,水也。宫,宫殿也,出入的门户小而内部宽大也。石宫名意指本
穴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深部的巨大场所。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是从地之天部流入肾骨所处的
地之地部,孔隙中流下的细小水流汇入了肾水的大海之中,故名石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沟通心肾。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藏象] 人体的体内经脉和体外经脉就象是同一区域向同一方向流趟的地下与地面河道。地
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河水来自同一发源地,这就如人体的内外两部经脉气血是来自同一脏腑。
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交汇处则如人体末端的井穴,因此地表的经水是向内注,地表下部的气
态物是向上升。以通里、阴郄二穴论,它则如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沟通孔隙,它位于地下河
道与地面河道的中部区域,因此,地面河道的河水在河道的中部即会循孔隙注入地下河道之中
,此即如心经体表经水的运行。
7 神门   俞穴,属土。
 [别名] 兑冲,中都,锐中,兑骨。
 [穴义] 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名解]
1)神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神门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
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
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神门。
2)兑冲。兑,八卦中的口也。冲,突也。兑冲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的地部孔隙
向体表冲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心经体内经脉的强热水湿之气由本穴向
外冲出,故名兑冲。兑骨名意与兑冲同,骨为水,喻意外出的强热之气中富含水湿。
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
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
,故名中都。
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
是冲射之状。
5)心经俞穴。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
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
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由穴内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 补益心气。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 少府  荥穴,属火
  [别名] 兑骨。
  [穴义] 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名解]
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少府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
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少府。
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
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
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
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
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
为细小,为心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
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
[功能作用] 发散心火。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9 少冲   井穴,属木。
  [别名] 经始。
  [穴义] 心经内部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向外冲出。
 [名解]
1)少冲。少,阴也。冲,突也。少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
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名少冲。
2)经始。经始,即言本穴为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无它意。
3)心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是由
地部井孔而出,故为心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
外出的高温水湿之气,其运行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湿含量大,虽为上行但上行不高
,只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由心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
[功能作用] 生发心气。
[治法] 点刺出血。

灸道小虫 发表于 2005/9/13 10:57:36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多血少气
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的散热冷缩变化。

1 少泽   井穴,属金。
  [别名] 小吉,少吉。
  [穴义] 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少泽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
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
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少泽。
2)小吉、少吉。小、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
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
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
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
经井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
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生发金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2 前谷   荥穴,属水
  [穴义] 小肠经气血物质在此冷降。
[名解]
1)前谷。前,与后相对,指本穴气血作用于人体的前面也。谷,两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
意指小肠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少泽穴传来的天部湿热水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散热
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
2)小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气血物质的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散热冷降归于地
部,冷降之雨如极细小的水流,故为小肠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
为水湿之气从天部冷降地部,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热则泻之。
3 后溪  督脉手太阳之会,俞穴,属木。
 [穴义] 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
[名解]
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
道路。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
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后溪。
2)督脉手太阳之会。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
3)小肠经俞穴。俞,输也。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缩合
,热散后的部分清阳之气上走督脉,缩合后的水湿之气则循经上行腕骨穴,本穴无气血物质的
收藏转变,单纯为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故为小肠经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物质除别走督
脉的气血为上行外,循小肠经传输的气血则为横向下行腕骨穴,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本
穴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和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纯阳之气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脉,水湿风气横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 强化督脉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4 腕骨   手太阳经原穴。
  [穴义] 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
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为地部
水液。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阳经原穴。因本穴位处南方炎热之地,小肠经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传之热复又气
化,气化之气性湿热,同合于小肠经气血特性,为小肠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本穴为小肠经原
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内注地之地部,湿热水气则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 生发小肠经气。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 阳谷   经穴,属火。
  [穴义] 小肠经经气在此吸热胀散上炎天部。
[名解]
1)阳谷。阳,阳气也。谷,两山所夹空虚之处也。阳谷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
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水气进一步吸热气化上行更高的
天部层次,本穴如同阳气的生发之谷,故名阳谷。
2)小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是吸热胀散循经传输,为动而不居
,故本穴为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
湿热水气,至本穴后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6 养老   手太阳郄穴。
  [穴义] 小肠经经气在此化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养老。养,生养、养护也。老,与少、小相对,为长为尊也。养老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
为同合于头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阳谷穴传来的炎热之气,出本穴后胀散并化为水湿
成份更少的纯阳之气,与天部头之阳气性同,故名养老。
2)手太阳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气血运行通道狭窄,如孔隙一般,故为手太阳经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 由本穴循皮部上行头颈的天部。
[功能作用] 充养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7 支正  手太阳络穴。
 [穴义] 小肠经气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运行。
[名解]
1)支正。支,树之分枝也。正,气血运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大部分循小肠
经本经流行。本穴物质本由养老穴提供,但因养老穴的阳气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肠经本穴处的
气血物质处于空虚之状,因此经穴外部的气血汇入本穴并循小肠经而行,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小
肠正经,故名支正。
2)手太阳络穴。络,联络也。因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与小肠经相表里的心经之气随之汇入
本穴,本穴有联络小肠经与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手太阳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由小肠经外部汇入本穴(以心经提供的气血为多)。
[功能作用] 沟通心经与小肠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8 小海  合穴,属土。
  [穴义] 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
[名解]
1)小海。小,与大相对,为小、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小海穴名
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
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
名为小海。
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
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缓慢地蒸散并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 生发小肠之气。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9 肩贞
  [穴义] 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贞,古指贞卜问卦之意。肩贞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
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气,上行到本穴后此气冷缩而量少
势弱,气血物质的火热之性对天部层次气血的影响作用不确定,如需问卜一般,故名肩贞。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 分散于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 散化小肠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0 臑俞  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穴义] 天部中的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臑俞。臑,动物的前肢。俞,输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
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2)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又有阳维脉、
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为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并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 冷降小肠经天部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1 天宗
  [穴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名解]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肠
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
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天宗。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由本穴循天部层次上行头颈。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2 秉风   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
  [穴义] 小肠经经气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
1)秉风。秉,执掌之意。风,穴内气血物质为运动着的风气。秉风名意指小肠经的气化之气
在此形成风气。本穴物质为天宗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上行至此后,因吸热胀散而化为风气,风
气循小肠经而运行,如被执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风。
2)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为受热胀散的水湿之气,因其气血强盛,且在同一个天
部层次传行,同合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湿热之性及表现出足少阳胆经的风木之性,故为手阳明
太阳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 散热下行于曲垣穴。
[功能作用] 吸附水湿,冷降小肠经阴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3 曲垣
  [穴义] 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
[名解] 曲,隐秘也。坦,矮墙也。曲垣名意指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本穴物
质为秉风穴传来的风气,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湿下行,至本穴后天部气态物中的脾
土尘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质堆积如丘,如矮墙之状,故名曲坦。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富含水湿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由天部归降地部并堆积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 沉降小肠经之浊。
[治法] 寒则灸之补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4 肩外俞
  [穴义] 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输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内部的
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胛上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
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外俞。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 卸减胸腔温压。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5 肩中俞
  [穴义] 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输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内部的
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
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中俞。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 卸减胸腔温压。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6 天窗
  [别名] 窗笼,窗聋,窗簧,天笼。
  [穴义] 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
[名解]
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风透气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
。本穴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热气由本穴上行头面天部,二是循颈项上行的
炎热之气由里部外传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强调由里部外传本穴表部的这部分气血,本穴
的散热作用如同打开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笼、窗簧、天笼名意与天窗同,笼、簧为开阖
的机关,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开闭的特征。
2)窗聋。窗,窗户,开阖的机关也。聋,耳之闭塞不通也。窗聋名意指本穴无地部孔隙与内
部相通。本穴为颈项内热的外散之处,之所以颈项的内热会由本穴外散,它非为有地部孔隙与
内部相通,而是本穴位处颈项局部重力场的高地势,与内部的高温气血位置最为接近,因此颈
项内部的高温热气会由本穴外渗而出,故名窗聋。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循小肠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疏散内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 天容
  [穴义] 小肠经气血在此云集汇合。
[名解] 天,天部也。容,容纳、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本穴云集汇合。本穴物
质为天窗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湿热之气散热冷却化为天部的云状气态物并聚集
于穴内,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循小肠经散热冷降交于颧髎穴。
[功能作用] 传递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8 颧髎  手少阳太阳之会。
[别名] 兑骨,兑端,椎髎,权髎。
[穴义] 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
[名解]
1)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颧髎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
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
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颧髎。
2)兑骨、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
气。理同颧髎名解。
3)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端,终点也。兑端名意指本穴气血性凉,运行到了小肠经的最
高点。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且位处小肠经气血
上行的最高点,故名兑端。
4)椎髎、权髎。椎,捶击之器。权,秤锤也。髎,孔隙也。椎、权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云气化
雨归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锤一般,故名椎髎、权髎。
5)手少阳太阳之会。本穴的水湿云气,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则进一步吸湿并以云
的形式横向下行听宫穴,外输水湿云气的横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阳经气血特性,故为手少阳太阳
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性凉。
[运行规律] 横向下行听宫穴。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浊气。
[治法] 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9 听宫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别名] 多所闻,多闻。
[穴义] 小肠经气血由此回归小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
1)听宫。听,闻声也。宫,宫殿也。听宫名意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
。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地,雨降强度比颧髎大
,如可闻声,而注入地之地部经水又如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宫殿,故名听宫。
2)多所闻、多闻。多,大也。所,修饰词。闻,闻声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气血所流入的地之
地部为空洞之处,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理同听宫名解。
3)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本穴中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经耳门穴地部流来的经水又有足少阳
经瞳子髎穴流来的地部经水,故本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xiedAN 发表于 2007/9/3 23:59:39

这个很好,阐述得很清楚,很明细,谢谢楼主.

eexee 发表于 2008/2/27 12:16:26

很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针灸一[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