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治疗随记
梁贻俊教授从医50余载,曾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大内科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血证专家委员会委员。1990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享有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现仍从事临床工作,并继续承担临床教学任务。我最近看到报导山西运城等地发生乙型脑炎60多例多系成年人,病情严重,死亡不少。使我忆起1956年北京地区乙脑流行,北京市中医院请蒲辅周老大夫会诊的情景。当时主治的医师采用了蒲老会诊的意见,使北京地区治疗乙脑疗效迅速提高。我参加这次会诊学习,深感受益匪浅。我20世纪60年代末期(1968~1969年)在东北多次参加乙型脑炎抢救工作,体会到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温热病,发病急,传变迅速。紧急情况医者应舍个人安危抢救病人,争取时间挽救危亡。诊后将所治的病例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写出诊疗随记,以求对本病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将其不同阶段选方用药、针灸等法记入,留作以后参考。后将其收入《梁贻俊临床经验辑要》,今将其摘录于下。因系是临床实践总结,尚可供同道参考应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一种嗜神经病毒所致,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起病急,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病人往往留下后遗症。本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4种。西医以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为主。
中医在临床上运用温病的辨证施治原则治疗本病已取得很好疗效。我有机会多次参加本病的抢救工作,治疗60多例乙脑患者,运用治疗温病法则对本病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对脑疝、呼吸衰竭的患者中西医共同抢救,死亡率降低,除1例来院时病情危重,不足24小时即死亡外,均获痊愈出院,有的患者昏迷长达42天,经过积极治疗,并未留下后遗症,现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是受暑热之气而发的温病,暑热与湿邪易于熏灼为患,因此本病的流行季节常见于雨水较多的夏秋季节七、八、九3个月。其潜伏期可长可短,感受暑湿即刻发病为新感温病,又称暑温;若长夏受暑,暑被湿遏,过夏而发,属伏气为病,又称伏暑。乙脑之发病及转变过程,符合温病规律,一般由表入里,由卫气至营血,有时邪可逆传心包,也有直陷营血者,因而卫气营血的转变界限很难分辨,故临床上常见卫气同病、气营两燔和热陷营血的证候。热盛伤阴而动血,邪传心包则神志昏迷,热盛化火,火盛熬液成痰,风火痰热互相影响,雍塞经络,蒙扰清窍,因而出现高热、昏迷、惊厥等危重证候,风火痰热均属实邪,故早期临床表现多属实证、闭证。邪气盛则精气夺,暑湿病邪最易伤阴耗气,故邪盛正衰,构成内闭外脱的危重证候,若因病邪久留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则可留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
二、辨证论治
乙脑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温病中暑温、湿温、暑痉、暑厥范畴,辨证依据患者体质的强弱,邪正的盛衰,气候的影响,根据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可分为如下几型。
1.卫气型(相当于轻中型)
【主症】发热、无汗、头痛、嗜睡、或见恶寒、微汗、口渴、惊厥、抽搐等,舌苔薄白或白腻,亦可见黄腻苔,舌质大多正常,脉浮数或滑数、濡数不等。
【治法】解热透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30g,连翘15g,荆芥15g,牛蒡子15g,薄荷10g(后下),芦根50g,大青叶50g,板蓝根50g。每日1~2剂,分2~4次服。方中重用大青叶、板蓝根增强清热解毒作用,结合辨病重用大青叶、板蓝根以抑制病毒。加减:湿重者身重胸闷、舌苔厚腻,加佩兰15g,藿香15g,白蔻10g;热重者高热、口渴、喜冷饮,加生石膏50g,知母15g;便结者腹满、便秘,加川军10g(后下),芒硝10g(后下);抽搐者加钩藤20g,僵蚕15g,全虫5~10g;神蒙者加牛黄清心1丸,每日2次,每次一丸。
2.气营型(相当于重型)
【主症】高热不恶寒、头痛项强、口渴、神志昏蒙、时清时昧、时有阵发性抽搐或惊厥,大便秘,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正常或红绛,脉弦数或细数。气分热重则见高热、头痛、面红目赤、口渴引饮、烦躁等症。如再见神志昏迷则为热入营血。
【治法】气营两清。
【方药】生石膏50g(先下),大青叶50g,板蓝根50g,知母20g,玄参20g,丹皮15g,生地20g,水牛角15g,连翘15g,竹叶25g,甘草5g。每日1~2剂。湿重者加藿香、苍术、厚朴花;便秘苔黄燥者加川军;高热昏迷者加郁金、鲜石菖蒲或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若苔白浊腻加苏合香丸。抽搐者加天麻、钩藤、全虫、僵蚕、羚羊角。
3.营血型(相当于极重型)
【主症】高热、抽搐、昏迷、惊厥往往同时存在,严重者可见全身强直、角弓反张,喉中痰声漉漉,甚则喘促气绝或汗出如油,肢厥脉伏。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50g,生地50g,大青叶50g,板蓝根50g,水牛角30g,知母15g,黄芩15g,丹皮15g,黄连10g,金银花50g,连翘20g。每日2剂,分4次服,每6小时1次。
本型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一般需同时服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助清热解毒镇惊开窍。若呼吸喘促、痰声漉漉者可加竹沥水50ml冲服,若毒热内闭,伤及阴血,阳气衰微欲绝,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沉伏无力,应急用生脉饮加附子、生地回阳救阴留人以治病。
三、极期治疗应把住四关
1.控制高热,首先辨发热原因
发热无汗 邪在气分,应让其出汗,使邪从外达,热势得散,用解表透热药外敷,最好用温水擦浴,得汗而解。不宜用冰袋,因其太凉,易使其毛孔收缩,腠理闭塞则汗不出,热难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这个道理。还可针刺大椎、大枢、曲池以退热。
高热 面红口渴,舌苔黄,热在气分可重用石膏、知母、大青叶等清气分热。加针刺大椎、耳尖轮、十宣放血,亦可用凉袋放在头部、腋下降温。
热在营血 舌质红绛重用生地、丹皮、大青叶、水牛角,并根据病情选用紫雪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针刺十宣放血,大椎、委中放血,酒精擦浴。
2.控制惊厥,应辨虚实
惊厥一症儿童较成人多,其出现日期一般在发病3~5天时,暴发型发热当日或翌日即可出现。乙脑的惊厥分为实风、虚风,并常以以下3种类型出现。
强直性惊厥 多有2种情况,一为脑水肿,一为脑实质损伤,因邪客肝经所致。
①脑水肿惊厥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呈强直性抽搐,抽后仍强直,肌紧张,不抽时触之可引起抽搐。一般发病在5天之内,镇静药不易控制,中医治疗以熄风化痰的止痉散,配合每6小时服3g苏合香丸,成人可每日服2~4丸,以芳香开窍醒脑,消散其脑水肿。
②脑实质损伤引起的惊厥 多在发病第五天以后出现,若5天后仍抽搐不止,应考虑为脑实质病变。四肢呈扭转性痉挛,强直性,有的病人两侧不对称,一侧抽搐而另一侧不抽,抽止一侧强直,另侧弛缓,伴有严重昏迷,脉弦数,此属风邪内窜,留阻经络。治以清热搜风通络。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在极期重型方中加羚羊角、全虫、僵蚕、玳瑁、蜈蚣、丝瓜络、钩藤、丹参等。
阵发性惊厥 多发生在高热嗜睡期,四肢痉挛,两目上吊,唇舌颤动,发作1~3分钟渐渐停止,肢体恢复正常,这类患者愈后较好。抽时配合针灸,服用重型方即可控制症状。降温处理抽搐亦可缓解。
颤搐性惊厥 成人多见,在高热昏迷谵语期,时时出现眼球、口唇颤动,痰多,手足徐徐蠕动,间或出现痉挛抽动,抽止则呈深昏迷,易引起死亡。脉多沉数细,舌绛无苔或褐腻苔。发生在高热极期,多为素体阴虚,热伤阴血,虚风内扰。治以滋阴清热熄风固脱,三甲复脉汤加减:牡蛎50g,鳖甲25g,龟板40g,生地40g,白芍25g,阿胶20g,麦冬15g,天竺黄15g,菖蒲30g,郁金15g,胆星10g,贝母15g,玳瑁15g。高热加局方至宝丹2~4丸,若舌苔褐色质绛可用极期方斟酌加入育阴之品如白芍、龟板、生地等。
3.防止呼吸衰竭
此证属肺肾气竭,呼纳无力。呼衰是乙脑病人死亡的主要危险,临床表现为呼吸表浅、弱慢、不规则,有间歇暂停,双吸气,抽泣样呼吸。
①在严重昏迷或抽搐时,出现呼吸减弱、不规则,缓慢地停止呼吸,多为脑性呼吸衰竭。此时患者脉象沉细无力,急给以独参汤或人参注射液。急针内关、人中持续刺激,能使症状减轻。
②病情突变,由躁动很快转入昏迷,面色苍白,血压偏高,瞳孔不等大,脉由疾数迅速转成微弱,呼吸由不规则减慢发展到停止,为脑疝压迫脑干呼吸中枢引起,是温热湿浊伤及心包,扰及神明,痰阻清明之府之危候。即刻吸氧,予重剂独参汤(人参25g)回补欲脱之宗气。配合局方至宝丹清温化痰开窍。此适应配合西药脱水治疗。
③呼吸深长或出现叹息样呼吸,急查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纠正酸中毒,中医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此时呼吸深长快是肝肾毒热欲从肺外排之候。治以宣畅肺气,解毒清热。可选用浮萍、芦根、桔梗、羚羊角粉、丹皮、板蓝根、紫草、赤芍、连翘。此外,呼衰缺氧时要持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未完待续)
应很好
辛凉透表,清热滋阴,确是治病常用之法.[ Last edited by 胡萝卜 on 2006/9/7 at 14:50 ]
乙型脑炎治疗随记(下)
4.防止内闭外脱 当极期循环衰竭时,高热壮热伤津耗气太过,或失治延误,常可造成邪热内闭,元气外脱之候,即呼吸循环衰竭。内闭外脱分阴虚及阳虚两型。阴虚型 神昏不语,呼吸短促,手足厥逆,头面大汗,身热而无汗,烦躁不安,舌绛少津,脉细。治以:生脉散加龙牡、菖蒲、郁金送局方至宝丹。
阳虚型 神昏不语,呼吸短促,喉间痰鸣,身体冰冷(手足厥逆)身大汗出,脉微,舌质淡或红绛。急以回阳救厥固脱,生脉饮加减:人参25~50g,麦冬10~20g,五味子10~20g,附子6~15g,龙牡各50g。
四、恢复期
乙脑恢复期宜清余热、通络邪,常用方剂为清络饮:西瓜翠衣、荷叶、丝瓜皮、双花、扁豆花、玄参、生地、石斛。但因在极期高热、神昏、抽搐时间长短不一,体质强弱不同,故恢复期治疗应从以下三方面处理。
1.低热不退
若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用养阴清热之法,选用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加减:青蒿、鳖甲、生地、丹皮、西瓜翠衣、丝瓜皮、荷叶、金银花。若脉濡数,舌苔厚腻,胸闷食少,用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蔻仁、厚朴、半夏、竹叶、滑石、通草,如高热神昏抽搐,气阴两伤。在养阴同时应加补气药:黄芪、党参、山药。
2.抽搐不止
虚风内动 热退以后仍手足蠕动或契纵,神清,舌绛无苔,脉虚乃热伤阴液所致。治以滋养肝肾,育阴潜阳。方用:生地25g,麦冬20g,阿胶15g,生牡蛎25g(先煎),鳖甲40g(先煎),白芍25g,天麻6~10g。
精血不足,气血两亏 手足蠕动,抽搐无力,形瘦肉脱,皮肤干涩,身热起伏,呼吸浅表,面色苍白,肢冷自汗,舌质淡红,脉弱。可选用可保立苏汤加减:黄芪15~30g,党参10~20g,炙甘草3~6g,白术10~15g,当归6~15g,白芍10~20g,山萸肉15~25g,枸杞子10~20g,阿胶6~10g,鹿胶3~6g,核桃2个(连皮打)。
3.痴呆瘫痪
强直抽搐或瘫痪,手足震颤或肢体痉挛,精神失常或失语,耳聋痴呆,较大儿童嚎叫哭笑不定,脉弦细。此为正虚邪恋,邪热伤津,经络失养,余邪留于经络以致闭阻经脉,若使用一般熄风药不能达病所,须以搜风养血通络法,用全虫、蜈蚣、僵蚕、地龙、乌蛇等搜风;用当归、白芍、红花、桑枝、丝瓜络养血活血通络;用党参、枸杞子、首乌、麦冬、沙参扶正;精神失常用菖蒲、郁金、胆星。此时主方既要扶正,又当祛邪养阴血,搜风定志醒神,临床当详辨而定方。
配合针灸:吞咽困难:承浆、足三里、中脘、气海、扶突。流涎:承浆、合谷(左)、内庭(右)、金津玉液。烦躁不安:风池、大椎、阳陵泉、行间(右)、百会、内关、神门(右)。牙关紧闭:风池、大椎、下关、合谷、颊车、地仓。痉挛性瘫痪:针痉挛肌肉上端的穴位或延经络走向取穴配合健侧穴位。抽搐:上肢取肩俞、曲池;下肢取环跳、阳陵泉、配合百会、督脉。
案一:贾某,女,14岁,初诊日期:1968年8月28日。患儿发热已6天,头痛剧烈,思睡呕吐,自昨日昏迷不醒,神识不清,今早吐蛔一条,已4日未大便,小便今日未排。诊查:体温39℃,末梢血象WBC17.6×109/L,中性90%,淋巴10%。昏迷,有时躁动,尿潴留,颈项强直,心肺未闻异常,克匿氏征右(+)左(-),腹壁反射消失,脉数,舌质绛苔黄褐无津。西医论断:乙型脑炎(重型)。中医诊断:暑温热入营血,邪闭心包,阳明腑实。治法:清营血,开心窍,通腑。方药:玄参40g,广犀角(另煎对,现禁用,多以水牛角代之)15g,麦冬25g,竹叶20g,金银花40g,丹参15g,黄连10g,大黄10g,芒硝(后下)10g,甘草10g,生石膏(先煎)15g。安宫牛黄丸早晚各1丸,因无药改为牛黄清心丸每6小时1丸。
翌日热势渐退,偶喊头痛,眼球斜视,烦躁,神识浅昏迷,已排大便。舌苔黄褐质稍绛。上方继服。当晚热势上升至41℃,抽搐45分钟,又进入昏迷,舌脉同前。改以清热、熄风、开窍。方药菖蒲20g,郁金20g,钩藤40g,天麻15g,羚羊角(另煎)2.5g,生石膏(先煎)40g,知母10g。每6小时1次,每日2剂。安宫牛黄丸2丸,局方至宝丹1丸,早晚各1次,药后神志渐清,经调理而愈。
此患者为乙型脑炎,属于中医学暑温病已入营血、热势弥漫、阳明腑热未清。故用清营汤加清气通腑之药,因当日未购到安宫牛黄丸改用大量牛黄清心丸,腑气得通,一度热势减轻,神识呈浅昏迷,偶喊头痛。但终因病重药轻,营血热势仍重,热势一度上升至41℃,抽搐,复以大量清热熄风开窍药,药量加大,同时购到安宫牛黄丸,药力直达病所,邪热得清,热退神安。
案二:常某,男,14岁,初诊日期:1969年8月27日。主诉:发热2天,昏迷1天,伴抽搐2小时。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头痛,发热,继则嗜睡,翌日下午不识人,小便失禁。自服止痛药片8片,注射安痛定2支,病情不见好转,于当天上午因抽搐、口角左偏急诊并收入院。住院后经抢救治疗病情无变化,下午请中医会诊。症见:昏迷不语,右上肢抽动,口角向右歪,小便失禁,大便3日未解。诊查:面垢不红,舌苔白,舌质稍红,脉数。颈项强直,体温40℃,克氏征(+),巴氏征(+),皮疹(-)。辨证:暑温邪闭心包,阳明腑气不通。治法:清营开窍通腑。方药:清营汤加钩藤40g,全虫10g,芒硝10g,大黄10g,两剂。同煎分4次服,鼻饲每8小时1次,另局方至宝丹早晚各一丸。
8月28日,患儿仍昏迷,高热,阵发抽搐,抽止触之又作,二便失禁,鼻饲喉中痰鸣,项强口紧,时而呼吸急促,脉数,舌绛苔黄褐。辨证:温热入营,邪闭心包,肝风内动,痰阻气机。治法:清营开窍,清肝熄风化痰。方药:金银花50g,连翘25g,玄参25g,麦冬20g,丹参15g,黄连7.5g,郁金15g,天麻15g,钩藤30g,全虫10g,羚羊角(另煎)2.5g,荷叶15g,菖蒲15g。两剂药同煎,分4次,每6小时1次,送安宫牛黄丸,早晚各1丸。竹沥水50ml,日2次。
9月1日,上方服至今日,上午神志转清,抽搐得止,但语言不清,右侧肢体瘫痪,咳嗽有痰吐不出,体温及脉数已减,苔黄褐渐退。上方减羚羊角、全虫、安宫牛黄丸,加桑枝10g,丝瓜络6g,大青叶50g。每日服1剂半,8小时1次,另大活络丹2丸,早晚各服1丸。配合针灸:左上肢肩俞、曲池、手三里;左下肢环跳、风市、足三里、昆仑。日1次,强刺激,不留针。
9月10日,上方稍加减服至今日,精神日渐恢复,左腿能抬起伸直,身有微汗,体温37℃~38.5℃,舌不红,薄白苔,脉数细。治以养阴通络清余邪。方药:金银花40g,连翘25g,玄参25g,生地20g,钩藤25g,荷叶15g,大青叶40g,丝瓜络15g,薏苡仁25g,青蒿15g,地骨皮25g。大活络丹1丸,日3次,并继续针灸。9月17日药后左手抬举稍有增强,左下肢能自行屈伸但费力,着地仍呈拖拉状,身软无力,低热已退,脉沉细数无力,舌苔薄白。此时病已进入恢复期,温热之邪伤阴耗气,故治以益气阴养血通络,方药: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龟板15g,当归10g,白芍15g,钩藤20g,荷叶15g,鸡血藤15g,丝瓜络15g,薏苡仁15g,桑枝15g。每日1剂分3次服。大活络丹1丸,日3次,继续针灸。
9月24日服上方7剂,患者经人搀扶可以行走2~3米,左腿尚不能久行,左手功能恢复。饮食增加,体力较前好。1例极重型危候乙脑,经中西医抢救治疗而获痊愈出院,且未留后遗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