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
发表于 2019/8/9 12:51:18
耳病根原
[原文]耳病者,浊阴之上填也。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乃虚,虚则清彻而灵通,以其冲而不盈也。目者,木火之终气,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发,金水内虚,故气空而善内。凡大块之噫气,生物之息吹,有窍则声入,声入则籁发,非关声音之巨细也。
窾窍空洞,翕聚而鼓荡之,故声入而响达,譬之空谷传声,万壑皆振。声不传于崇山,而独振于空谷者,以其虚也。声之入也以其虚,而响之闻也以其灵,声入于听宫,而响达于灵府,是以无微而不闻也。
浊气一升,孔窍堵塞,则声入而不通矣。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重听不闻。阴日长而阳日消,窍日闭而聪日损,气化自然之数也。然窍闭于天而灵开于人,达者于是,有却年还聪之术也。
【翻译】耳病,浊阴的上填。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于是虚了,虚则清彻而灵通,因为冲而不盈满。眼睛,木火的终气,耳朵,金水的始基,木火外明,所以神清而善于生发,金水内虚,所以气空而善内。凡大块的反食气,又名嗳气,生物的呼吸,有窍则有声入,声入则箫发声,与声音的大小无关。
诀窍空洞,会聚并且鼓动激荡,所以声音进入而响声大,比如空谷传声,万壑都振鸣。声音不能传在大山,而只是振鸣在空谷,因为空谷的虚。声音的进入也因为虚,而响亮听到也因为灵活,声音进入听觉器宫,而声响到达心,所以没有一处细微不能听到。
浊气一旦上升,孔窍堵塞,那么声音进入但不通了。人到了衰老的,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耳聋听不到了。阴气日益增长而阳气日益消失,窍日益闭塞而聪日益损消,气化自然的规律。然而窍闭塞在于天而灵开在于人,某方面有专长的人在这儿,有避免衰老恢复听觉灵敏的方法。
疼 痛
[原文]耳病疼痛,悉由浊气壅塞。耳以冲虚之官,空灵洞彻,万籁毕收,有浊则降,微阴不存。若使浊气升填,结滞壅肿,则生疼痛。久而坚实牢硬,气阻而为热,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溃,则成痈脓。
浊气之上逆,缘于辛金之失敛,甲木之不降。甲木上冲,听宫胀塞,相火郁遏,经气壅迫,是以疼痛而热肿。凡头耳之肿痛,皆甲木之邪也。
手足少阳之脉,俱络于耳,而少阳一病,则三焦之气善陷,胆经之气善逆,耳病之痈肿,尽甲木之为害,与三焦无关也。甲木逆升,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重听。仲景《伤寒》: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太阳伤寒,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耳聋者,手少阳之阳虚,而足少阳之阳败;耳痈者,手少阳之火焰,而足少阳之火逆也。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气不运,不能使浊降而清升也。
【翻译】耳病疼痛,全由浊气堵塞。耳朵因为是恬淡虚静的器官,空灵洞彻,万籁全收,有浊则降,一点阴气不存下。如果浊气升填,结滞壅肿,则产生疼痛。时间久了就坚实牢硬,气阻而为热,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溃,则成痈脓。
浊气的上逆,缘于辛金的失去收敛、甲木的不降。甲木上冲,耳朵胀塞,相火郁遏,经气壅迫,所以疼痛而热肿。凡是头耳的肿痛,都是甲木的邪气。
手足少阳的脉,都络在耳,而少阳一旦发病,则是三焦的气容易下陷,胆经的气容易上逆,耳病的痈肿,都是甲木的为害,与三焦无关。甲木逆升,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耳聋。仲景《伤寒》说:少阳经中风,两耳听不到。太阳经伤寒,病人两手交叉覆按心胸。因汗出过多,损伤胸中阳气所致,教他咳嗽,而不咳的,这一定是两耳听不到。因为发汗很重,气虚所以如此。
耳聋的,手少阳经的阳虚,而足少阳经的阳败;耳痈的,手少阳经的火上焰,而足少阳经的火下逆。想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气不运,不能使浊降而清升。
[原文]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 柴胡7克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内热肿疼痛者。
热甚,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流黄水者。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橘皮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耳渐重听者。
【翻译】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11克 柴胡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甘草7克 桔梗11克
煎半杯,热服。
治耳内热肿疼痛的病。
热的很厉害的,加黄芩;化脓的,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半夏11克 杏仁11克 柴胡11克 芍药11克
煎半杯,热服。
治耳流黄水的病。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甘草7克 人参11克 橘皮11克 五味4克 芍药11克
煎半杯,温服。
治疗耳渐渐的耳聋的。
想一想
发表于 2019/8/9 12:52:50
鼻口根原
[原文]鼻口者,手足太阴之窍也。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浊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权实由于心。以心窍于舌,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阳,胆木降则为浊阴,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臭味不知矣。
而清气之升,由鼻而上达,浊气之降,由口而下行。盖鼻窍于喉,口通于咽,鼻者,清气之所终,口者,浊气之所始也。喉通于脏,咽通于腑,喉者地气之既升,咽者天气之初降也。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故鼻病者,升其清而并降其浊,口病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
升清之权,在于太阴,太阴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之机,在于阳明,阳明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得升降之宜,则口鼻之窍和畅而清通矣。
【翻译】鼻口,手足太阴经的窍。脾开窍于口而掌管五味,肺开窍于鼻掌管五嗅。人身的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的,清气升而浊气降,浊降而清升,所以口知五味而鼻知五嗅。
而口鼻的职能是嗅味,不但是脾肺的功能,其枢纽实际由于心。因为心开窍于舌,心主嗅而口主味。鼻子闻五味,因为心;口的闻五味,因为舌。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阳,胆木降则为浊阴,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嗅味不知了。
而清气的上升,通过鼻子而上达,浊气的下降,由口而下行。因为鼻子开窍在喉,口通于咽,鼻,清气的终点,口,浊气的开始。喉通于脏,咽通于腑,喉是地气的既升,咽是天气的初降。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所以鼻病的,升其清而同时降其浊,口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
升清的关键,在于太阴经,太阴经下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的关键,在于阳明经,阳明经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升降适宜,则口鼻的窍和畅而清通了。
鼻病根原
[原文]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者也。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气之熏蒸也。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毛。外感风寒而皮毛闭秘,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莫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行之不及,故冲激而为嚏喷。肺气熏腾,淫蒸鼻窍,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气初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黏,迟而浊郁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素问》语。肺气之郁,总由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故也。
【翻译】鼻子病的,手太阴经的不清。肺开窍于鼻,掌管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的根本,贯通心肺而进行呼吸,出入鼻窍。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堵塞而鼻塞。鼻涕,肺气的熏蒸。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入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的发作,都是由于辛金的不降。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毛。外感风寒而皮毛闭固,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不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通行的来不及,所以冲激而为喷嚏。肺气熏腾,淫蒸鼻窍,所以清涕流溢,细水缓流而下。
肺气刚开始上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堵塞,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粘,迟而浊郁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污浊,久而不愈,色味如脓,叫做鼻痈,都是肺气逆行所致。病人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使不感风寒,而浊涕经常流下,叫做鼻渊,鼻渊,浊涕下不止。《素问》说。肺气的郁积,总是由于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的缘故。
[原文]桔梗元参汤
桔梗三钱 元参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汤
五味一钱 石膏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元参三钱 茯苓三钱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肺热鼻塞,浊涕黏黄者。
胃寒,加干姜。
黄芩贝母汤
黄芩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三钱,去心
煎半杯,热服。
治鼻孔发热生疮者。
苓泽姜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生姜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橘皮三钱 紫苏叶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
【翻译】桔梗元参汤
桔梗11克 元参11克 杏仁11克 橘皮11克 半夏11克 茯苓11克 甘草7克 生姜11克
煎半杯,热服。
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汤
五味4克 石膏11克 杏仁11克 半夏11克 元参11克 茯苓11克 桔梗11克 生姜11克
煎半杯,热服。
治肺热鼻塞,浊涕黏黄者。
胃寒,加干姜。
黄芩贝母汤
黄芩11克 柴胡11克 芍药11克 元参11克 桔梗11克 杏仁11克 五味一钱 贝母(去心)11克
煎半杯,热服。
治鼻孔发热生疮者。
苓泽姜苏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生姜11克 杏仁11克 甘草7克 橘皮11克 紫苏叶11克
煎半杯,热服。
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
想一想
发表于 2019/8/9 12:53:49
口病根原
[原文]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窍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问》语。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病,病者,太阴己土之陷而阳明戊土之逆也。阳明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诸病生焉。
脾胃不病,则口中清和而无味,木郁则酸,火郁则苦,金郁则辛,水郁则咸,自郁则甘。口生五味者,五脏之郁,而不得土气,则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肾为腐,心为火而肾为水,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
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从燥金化气,脾病则陷,胃病则逆。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责在阳明,不在太阴。然阳明上逆,而生燥热,半因太阴下陷,而病湿寒,清润上焦之燥热,而不助下焦之湿寒,则得之矣。
【翻译】口病的,足阳明经的不降。脾主肌肉而开窍于口,口唇,肌肉的根本。《素问》语。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发病,发病的,太阴己土的下陷而阳明戊土的上逆。阳明经上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各种病生了。
脾胃不发病,则口中清和而无味,木郁则酸,火郁则苦,金郁则辛,水郁则咸,土郁则甘。口产生五味的,五脏的郁积,而不得土气,则味不自生,因为五味掌管于脾土。心主五嗅,入肾为腐,心为火而肾为水,土是水火的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
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随从燥金化气,脾病则下陷,胃病则上逆。口唇的病,燥热的多,湿寒少,责在阳明经,不在太阴经。然阳明经上逆,而生燥热,一半因太阴的下陷,而发病湿寒,清润上焦的燥热,而不助下焦的湿寒,则得到治疗方法了。
芩连芍药汤
黄芩三钱 黄连一钱 甘草二钱 贝母二钱,去心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舌疮疼痛热肿。
桂枝地黄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风舌强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翻译】芩连芍药汤
黄芩11克 黄连4克 甘草7克 贝母(去心)7克 丹皮11克 芍药11克
煎半杯,热服。
治舌疮疼痛热肿。
桂枝地黄汤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生地11克 阿胶11克 当归11克 甘草7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风舌硬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舌 病
[原文]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藏之也。胃逆而肺金失敛,则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疼痛热肿,于是作焉。
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凡光滑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心主言,而言语之机关,则在于舌,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脉之柔和也。筋司于肝,肝气郁则筋脉短缩,而舌卷不能言。《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唇舌,脉不荣则舌萎人中满。《素问?热论》: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足三阴之脉皆络于舌,若其滑涩燥湿,挛缩驰长诸变,当于各经求之也。
【翻译】心开窍于舌,舌,心之官。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的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藏。胃逆而肺金失敛,则火发挥其炎上的特性,而病表现在舌,疼痛热肿,于是发作了。
火的特性,降则通畅,升则郁结,郁结则苔生,舌苔,心液的瘀结。郁在土,则苔黄,郁在金,则苔白。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五行的道理,旺则欺负其所不胜,衰则表现为侮于所胜。水,火的敌人,水胜而火败,则苔黑而滑,水败而火胜,则苔黑而涩。凡光滑滋润的,都是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的,都是火盛而燥结。
心主言,而言语的机关,则在于舌,舌的屈伸上下,筋脉的柔和。筋掌管于肝,肝气郁积则筋脉短缩,而舌卷不能说话。《灵枢?经脉》说:足厥阴经气绝则筋绝。筋,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脉不荣则转筋,转筋则引舌到卵蛋,所以唇青舌卷卵缩。足太阴经气绝则脉不荣其唇舌,脉不荣则舌萎人中满。《素问?热论》说:少阴脉贯肾,络于肺,连接到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足三阴经的脉都络于舌,如果其滑涩燥湿,痉挛驰长各种变化,应当到各经中寻求。
[原文]芩连芍药汤
黄芩三钱 黄连一钱 甘草二钱 贝母二钱,去心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舌疮疼痛热肿。
桂枝地黄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风舌强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翻译】芩连芍药汤
黄芩11克 黄连4克 甘草7克 贝母(去心)7克 丹皮11克 芍药11克
煎半杯,热服。
治舌疮疼痛热肿。
桂枝地黄汤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生地11克 阿胶11克 当归11克 甘草7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风舌硬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牙 痛
[原文]牙痛者,足阳明之病也。手阳明之经,起于手之次指,上颈贯颊而入下齿,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之交頞,下循鼻外而入上齿。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浊则下降,清则上升,手阳明升,足阳明降,浊气不至上壅,是以不痛。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戊土之降,以其燥也,太阴盛而阳明虚,则戊土化湿,逆而不降,并阻少阳甲木之经,不得下行。牙床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浊气壅迫,甲木逆冲,攻突牙床,是以肿痛。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失根,逆行而上炎,是以热生。[牙虫]者,木郁而为蠹也。甲木郁于湿土之中,腐败蠹朽,故虫生而齿坏。
牙齿为骨之余气,足少阴肾水之所生也。水盛于下而根于上,牙者,水之方芽于火位而未盛者也。五行之理,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水火一病,则水胜而火负,事之常也。而牙齿之位,以癸水之始基,微阴初凝,根荄未壮,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挟焦石流金之力而胜杯水,势自易易。以少水而烁于壮火,未可以胜负寻常之理相提而并论也。
【翻译】牙痛,足阳明经的病。手阳明的经,起于手之次指,上颈贯颊而入下齿,足阳明的经,起于鼻子的鼻梁,下沿着鼻外而入上齿。手的三阳经,是清阳的;足的三阳经,是浊阳的。浊则下降,清则上升,手阳明经升,足阳明经降,浊气不至向上堵塞,所以不痛。
手阳明经以燥金主令,足阳明经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戊土的下降,因为其燥,太阴经盛而阳明经虚,则戊土化湿,逆而不降,并阻少阳甲木的经,不得下行。牙床,胃土所掌管,胃土不降,浊气堵塞压迫,甲木逆冲,攻突牙床,所以肿痛。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失根,逆行而上炎,所以热生。[牙虫],木郁而为蛀蚀。甲木郁于湿土之中,腐败蚀朽,所以虫生而齿坏。
牙齿为骨的余气,足少阴经肾水所生的。水盛于下而根源在上,牙,水刚刚发芽于火位而未盛的。五行的道理,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水火一病,则水胜而火败,事物的常态。而牙齿的位置,因为是癸水的始基,微阴初凝,根基未壮,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挟焦石流金的力量而胜杯水,势自易易。因为少水而消耗于壮火,不可以胜负寻常的道理相提并论。
[原文]黄芩石膏汤
黄芩三钱 石膏三钱 甘草二钱,生 半夏三钱 升麻二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牙疼龈肿。
柴胡桃仁汤
柴胡三钱 桃仁三钱 石膏三钱 骨碎补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虫牙。
【翻译】黄芩石膏汤
黄芩11克 石膏11克 甘草(生)7克 半夏11克 升麻7克 芍药11克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牙疼龈肿。
柴胡桃仁汤
柴胡11克 桃仁11克 石膏11克 骨碎补11克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虫牙。
想一想
发表于 2019/8/9 12:55:17
咽 喉
[原文]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而入缺盆。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而连舌本。心手少阴之脉,挟咽而系目系。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而下胸膈。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而挟舌本。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而入颃颡。五脏六腑之经,不尽循于咽喉,而咽为六腑之通衢,喉为五脏之总门,脉有歧出,而呼吸升降之气,则别无他经也。
六腑阳也,而阳中有阴则气降,故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脏阴也,而阴中有阳则气升,故清阳自喉而上腾。盖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不藏则下行,是天气之降也;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不泄则上行,地气之升也。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者,气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气梗者,是脏完而腑伤之也,先气梗而后食阻者,是腑完而脏伤之也。
而总之,咽通六腑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脏而肺为之宗。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堙郁,则病痹塞,相火升炎,则病肿痛。下窍为阴,上窍为阳,阴之气浊,阳之气清,清气凉而浊气热,故清气下陷,则凉泄于魄门,浊气上逆,则热结于喉咙也。
【翻译】咽喉,阴阳升降的路。《灵枢?经脉》说:胃足阳明的脉,沿着喉咙而入锁骨上窝。脾足太阴的脉,挟咽而连舌根。心手少阴的脉,挟咽而连接到眼睛。小肠手太阳的脉,沿着咽而下胸膈。肾足少阴的脉,沿着喉咙而挟舌根。肝足厥阴的脉,沿着喉咙而入鼻咽部。五脏六腑的经,不全沿着咽喉,但咽为六腑的通衢,喉为五脏的总门,脉有岔道出,但呼吸升降的气,则别无他路。
六腑阳性,而阳中有阴则气降,所以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脏阴性,而阴中有阳则气升,所以清阳自喉而上腾。六腑,传导转化的物质但不藏,不藏则下行,是天气的下降;五脏,藏精气但不泄,不泄则上行,地气的上升。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气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气梗的,是脏完好而腑伤他,先气梗而后食阻的,是腑完好而脏伤他。
总之,咽通六腑而胃为主管,喉通五脏而肺为主管。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郁结,则发病痹塞,相火升炎,则发病肿痛。下窍为阴,上窍为阳,阴的气浊,阳的气清,清气凉而浊气热,所以清气下陷,则凉泄于魄门,浊气上逆,则热结于喉咙。
[原文]甘草桔梗射干汤
甘草二钱,生 桔梗三钱 半夏三钱 射干三钱
煎半杯,热漱,徐服。
治咽喉肿痛生疮者。
贝母升麻鳖甲汤
贝母三钱 升麻二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鳖甲三钱
煎半杯,热漱,徐服。
治喉疮脓成者。
【翻译】甘草桔梗射干汤
甘草(生)7克 桔梗11克 半夏11克 射干11克
煎半杯,热漱,徐服。
治咽喉肿痛生疮者。
贝母升麻鳖甲汤
贝母11克 升麻7克 丹皮11克 元参11克 鳖甲11克
煎半杯,热漱,徐服。
治喉疮脓成者。
声 音
[原文]声音者,手太阴之所司也。肺藏气,而气之激宕则为声,故肺病则声为之不调,气病则声为之不畅。而气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湿,手阳明主令于燥金,手太阴化气于湿土,阳明旺则金燥而响振,太阴盛则土湿而声喑,譬之琴瑟箫鼓,遇晴明而清越,值阴晦而沉浊,燥湿之不同也。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旺则气聚而不泄,气通而不塞,聚则响而通则鸣,唇缺齿落而言语不清者,气之泄也,涕流鼻渊而声音不亮者,气之塞也。
然声出于气而气使于神。《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雍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盖门户之开阖,机关之启闭,气为之也,而所以司其迟疾,时其高下,开阖适宜,而启闭中节者,神之所使也,是故久嗽而音哑者,病在声气,中风而不言者,病在神明。声气病则能言而不能响,神明病则能响而不能言。声气出于肺,神明藏于心,四十九难:肺主五声,入心为言,缘声由气动,而言以神发也。
闻之妇人在军,金鼓不振。李少卿军有女子,击鼓吉士而鼓不鸣,然则调声音者,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之理也。
【翻译】声音,手太阴经所掌管。肺藏气,而气之激荡则为声,所以肺病则声音不协调,气病则声为之不通畅。而气之所以发病,由于己土的湿,手阳明经主令于燥金,手太阴经化气于湿土,阳明经旺则金燥而响振,太阴盛则土湿而不能说话,如同琴瑟箫鼓,遇晴明而清越,遇到阴晦天气而沉浊,燥湿的不同。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旺则气聚而不泄,气通而不塞,聚则响而通则鸣,唇缺齿落而言语不清的,气的泄露,涕流鼻渊而声音不亮的,气的堵塞。
然而声出于气而气主使于神。《灵枢?忧恚无言》说:喉咙,气之所以上下的通道。会厌(舌根后方帽舌状的结构),声音的门户。口唇,声音的门扇。舌,声音的枢纽。悬雍,声音的开关。颃颡(鼻咽部),分气的所泄。横骨(舌骨),神气所主使,主发舌的(横骨若弩,舌的发机)。是门户的开关,机关的启闭,气制造的,而所以掌管其快慢,时高时低,开闭适宜,而启闭合乎节奏的,神所主使的,所以久嗽而音哑的,病在声气,中风而不能说话的,病在神明。声气病则能言而不能响亮,神明病则能响而不能言。声气出于肺,神明藏于心,四十九难说:肺主五声,入心为言,缘于声由气动,而言以神发。
听说妇人在军队,金鼓不振。李少卿(李陵)军中有女子,击鼓男子击鼓不鸣,那么调节声音的,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的道理。
[原文]茯苓橘皮杏仁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百合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
百合桔梗鸡子汤
百合三钱 桔梗三钱 五味一钱 鸡子白一枚
煎半杯,去滓,入鸡子清,热服。
治失声瘖哑者。
【翻译】茯苓橘皮杏仁汤
茯苓三钱 半夏11克 杏仁11克 百合11克 橘皮11克 生姜11克
煎半杯,热服。
治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
百合桔梗鸡子汤
百合11克 桔梗11克 五味一钱 鸡子白一枚
煎半杯,去滓,入鸡蛋清,热服。
治失声沙哑声音低沉干涩者。
须 发
[原文]须发者,手足六阳之所荣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手三阳之上者,皆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髭也,少阳之经,皆荣眉也,太阳之经,其荣须也。足三阳之上者,亦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髯也,少阳之经,其荣须也,太阳之经,其荣眉也。凡此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恶而短。
夫须发者,营血之所滋生,而实卫气之所发育也。血根于上而盛于下,气根于下而盛于上。须发上盛而下衰者,手足六阳之经气盛于上故也。《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冬时阳气内潜,而爪发枯脆,夏日阳气外浮,而爪须和泽,缘须发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荄,气以煦之,所以荣其枝叶也。
宦者伤其宗筋,血泄而不滋,则气脱而不荣,是以无须,与妇人正同。
然则须落发焦者,血衰而实气败,当于营卫二者双培,其本枝则得之矣。
【翻译】胡须头发,手足六阳经的所荣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手三阳经到上面,都运行到头部,阳明的经,其荣华胡子,少阳经,都荣华眉毛,太阳经,其荣华胡须。足三阳经到上面,也运行于头,阳明的经,其荣华胡子,少阳的经,其荣华须,太阳的经,其荣华眉毛。凡此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丑陋而短。
须发,营血所滋生的,但实际上是卫气所发育的。血根源在上但旺盛在下,气根源于下而旺盛在上。须发上盛而下衰的,手足六阳经经气旺盛在上的缘故。《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发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如同雾露的灌溉,这叫气。冬时阳气内潜,而爪发枯脆,夏日阳气外浮,而爪须温暖湿润,缘于须发的产生,血来滋润他,所以滋其根基,气来温暖他,所以荣华其枝叶。
太监伤了睾丸,血泄而不滋,则气脱(阳气衰竭称为亡阳,气脱与亡阳只有程度的不同)而不荣,所以没有胡须,与妇人正相同。
既然这样须落发焦的,血衰而实际上是气败,应当对营卫二气双方面培固其本,枝则得之了。
[原文]桂枝柏叶汤
首乌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地三钱 柏叶三钱 生姜三钱 人参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须落发焦,枯燥不荣。
黄涩早白,加桑椹、黑豆。阳衰土湿者,加干姜、茯苓。肺气不充者,重用黄芪,肺主皮毛故也。
【翻译】桂枝柏叶汤
首乌11克 桂枝11克 丹皮11克 生地11克 柏叶11克 生姜11克 人参11克 阿胶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须落发焦,枯燥不荣。
黄涩早白,加桑椹、黑豆。阳衰土湿者,加干姜、茯苓。肺气不充者,重用黄芪,肺主皮毛的原因。
想一想
发表于 2019/8/9 12:57:42
四圣心源 卷九
[原文]疮疡之病,因寒邪伤营,血涩气阻,积郁成热,肉腐为脓。阳盛则红肿而外发,阴盛则黑塌而内陷。其轻则疥癣之疾,其重则腹内之病。
《灵枢》义晰而无方,《金匮》法略而未备,后世外科之家,仰钻莫入,茫若其言,玉版尘封,金匮云埋。知若亚父,遭此难而身倾,贤如伯牛,遘斯疾而命殒,贤智不解其义,而况余子乎。
往年目病,悔为庸妄所误,寒泄脾阳,耳后壅肿,清脓如注,又几误于外科之手。游息浮扬,一缕未断,念之至今病悸,作疮疡解。
【翻译】疮疡的病(各种体表化脓性疾病),起因是寒邪伤营气,血液不流畅营气受到阻碍,积郁成热,皮肉溃烂化为脓。阳气旺盛便红肿并且向外生发,阴气旺盛便黑塌并且向内下陷。病轻的便是疥、癣之类的轻度皮肤病,病重的就是腹内的病了。
《灵枢》道理清晰但没有药方,《金匮》方法简略不完全,后世的外科医家,仰慕钻研前贤的学问没有得到,基本道理模糊不清,珍贵的书籍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金匮要略》被云雾遮护。我们知道亚父名范增,遭遇这个病而身死,圣贤如伯牛(春秋?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后人用“伯牛之疾”,指不治之症。),遇到这样的疾病而殒命,贤德有才智的人不理解其中的道理,何况其余的人呢。
往年眼睛得病,后悔被庸妄所误治,用寒凉之药泄了脾阳,耳后血管堵塞等原因引起肿胀,清脓如注,又多次误治于外科医生的手。游息轻飘,剩下一缕气息没断,想起来至今惊心,作疮疡解。
疮疡解
痈疽(yōng jū)根原
[原文]痈疽者,寒伤营血之病也。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则死矣。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穴腧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形圆。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也。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壅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及其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清散于经络。至于脓血溃泆,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也。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也。若夫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事他方也。
【翻译】痈疽(毒疮),是寒伤营血的病。血的性质,温则运行畅通,寒则因冻结而滞涩,寒伤营血,冻结而滞涩不循序移动,卫气郁阻,蓄积而为热,热盛则皮肉溃烂化为脓。脓凝滞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耗减损,经脉衰败渗漏,刺激五脏,五脏受伤便死了。
痈病疮面浅而疽病疮面深,疮面浅就轻而疮面深就重。痈病,营气卫气堵塞在体外的表现,疽病,气血阻塞在内脏的表现。营卫的堵塞,有的旺盛有的不旺盛,所以肿块有大有小。人体上的穴道开启因而风寒进入,寒郁积为热,随着空窍向外发散,所以是圆形。疽外露的征候,皮肤死去而且坚硬,痈外露的征候,皮薄而且光泽,是阴阳浅深的分别。
《灵枢?痈疽》说:外来的寒邪在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返回,不能循环,所以堵塞发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烂肉,肉腐烂则化为脓。痈形成为热,但根源性在于外寒,所以痈疽刚开始起的时候,应当温经散寒,流通营气并且疏导卫气。等到寒转化为热,肿胀痛苦,到这时候营气卫气堵塞封闭,仍然适宜用清热散寒于经络的方法。到了脓血溃烂破裂,经热外泄,营卫气都衰败,倘若不是依靠补气血,不能康复。如果经络阴气凝结,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就更应当温经散寒并且暖补,不可迟缓。至于疮疖、疥癣之类,受伤本来就浅,只应当发散表邪并且泻卫气,无须其他方法。
[原文]桂枝丹皮紫苏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取微汗。
治痈疽初起。
【翻译】桂枝丹皮紫苏汤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丹皮11克 苏叶11克 生姜11克
加一碗半水 煎到一碗,热服,服药后以汗出通透为原则。
治疗刚刚开始发生的痈疽。
[原文]《金匮》: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伤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故见恶寒。卫郁热发,肉腐脓化,则成痈疽。
初起经络郁遏,必当发表,表解汗出,卫郁透泄,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作脓也。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发之。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卫气太虚,用黄芪益其经气。
【翻译】《金匮》说:各种浮脉数脉,应当发热,而相反寒颤怕冷,如果有痛的地方,应当发散疮痈。痈疽起因于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血受伤因而束缚卫气,卫气郁积阻塞,不能到达外表,所以表现为怕冷。卫气郁积发热,肉腐烂化脓,便成为痈疽。
刚开始得病经络郁积不通,一定应当发散表邪,表邪除去让汗出来,卫气的郁积走漏,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化作脓。若不出汗的,适宜重用浮萍发汗。体表的热太旺盛的,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的郁积。卫气太虚的,用黄芪增加经气。
[原文]丹皮黄芪汤
桂枝三钱 桃仁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元参三钱 黄芪(生)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皮肉壅肿,痈疽已成者。
热盛,重用黄芪、天冬、地黄。
排脓汤
甘草(炙)二钱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成热剧,皮肉松软者。
桂枝人参黄芪汤
人参三钱 黄芪三钱,炙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炙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者。
黄芪人参牡蛎汤
黄芪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五味一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者。洗净败血腐肉,用龙骨、象皮细末少许收之,贴仙灵膏。
仙灵膏
地黄八两 当归二两 甘草二两 黄芪二两 丹皮一两 桂枝一两
麻油一斤、黄丹八两,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一两,罐收。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贴。一日一换,计日平复。
大黄牡丹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冬瓜子二钱 桃仁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疽近肠胃,内热郁蒸者。
参芪苓桂干姜汤
人参三钱 黄芪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丹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阴盛内寒,及脓清热微者。
甚加附子。
仙掌丹
斑蝥八钱,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产者良,余处不可用。 前胡四分,炒 乳香一钱,去油 没药一钱,去油 血竭一钱 元参四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五分
研细,瓶收。
凡阳证痈疽初起,针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之。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重者一日一换,一两日愈,神效!脓成无用,阴证不治。
【翻译】丹皮黄芪汤
桂枝11克 桃仁11克 甘草7克 桔梗11克 丹皮11克 生姜11克 元参11克 黄芪(生)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疗皮肉肿胀,痈疽已形成的。
热太旺盛,重用黄芪、天冬、地黄。
排脓汤
甘草(炙)7克 桔梗11克 生姜11克 大枣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脓已经形成并且发热厉害,皮肉松软的。
桂枝人参黄芪汤
人参11克 黄芪(炙)11克 桂枝11克 甘草(炙)7克 当归11克 芍药11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脓泄热退,营卫双虚的。
黄芪人参牡蛎汤
黄芪11克 人参11克 甘草7克 五味4克 生姜11克 茯苓11克 牡蛎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的病。洗净败血腐肉,用龙骨、象皮细末少许收之,贴仙灵膏。
仙灵膏
地黄295克 当归74克 甘草74克 黄芪74克 丹皮37克 桂枝37克
麻油590克、黄丹295克,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37克,罐收。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贴。一日一换,计日平复。
大黄牡丹汤
大黄11克 芒硝11克 冬瓜子二钱 桃仁11克 丹皮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疗疽近肠胃,内热郁蒸的病。
参芪苓桂干姜汤
人参11克 黄芪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桂枝11克 干姜11克 丹皮7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阴盛内寒,以及脓清热微的病。
严重的加附子。
仙掌丹
斑蝥30克,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产者良,余处不可用。前胡(炒)1.5克 乳香(去油)4克 没药(去油)4克 血竭4克 元参1.5克 冰片2克 麝香2克
研细,瓶收。
凡是阳证痈疽刚发病,针刺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上。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肿,重的一日一换,一两日痊愈,神效!化脓的没有用,阴证不用这个方子治疗。
{解读}痈疽(yōng jū),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这样的毒疮被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想一想
发表于 2019/8/9 13:01:00
瘰疠根原
[原文]瘰疠者,足少阳之病也。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旁,起目之外眦,上循耳后,从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脏,以温癸水。相火降蛰,故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而甲木之降,由于辛金之敛,辛金之敛,缘于戊土之右转也,戊土不降,少阳逆行,经气壅遏,相火上炎,瘀热抟结,则瘰疠生焉。
肝胆主筋,筋脉卷屈而壅肿,故磊落历碌,顽硬而坚实也。《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马刀挟瘿者,足少阳之脉,循缺盆,挟胸膈,而走胁肋,其经弯如马刀,而瘿瘤挟生也。《金匮》: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此以劳伤中气,戊土逆升,少阳经脉降路壅阻,相火郁蒸,故令病此。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坚而不溃,溃而不敛,较之诸疮,最难平复。而相火升炎,上热日增,脾肾阳亏,下寒日剧。久而阳败土崩,遂伤性命。非伤于血肉之溃,乃死于中气之败也。法当培中气以降阳明,肺胃右行,相火下潜,甲木荣畅而归根,则疮自平矣。
【翻译】瘰疠(中医指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发生核块的病,多在颈部。俗称“疬子颈”,有些地区称“老鼠疮”。),足少阳经的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足少阳经自头走到足,运行身体的两旁,起于眼睛的外眦,上循耳后,从颈侧而入锁骨上窝,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脏,以温癸水。相火降蛰,所以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而甲木的下降,由于辛金的收敛,辛金收敛,缘于戊土的右转,戊土不降,少阳逆行,经气堵塞,相火上炎,瘀热集聚凝结,则瘰疠产生了。
肝胆主筋,筋脉卷屈而壅肿(因血管堵塞等原因而引起的肿胀),顽硬而坚实。《灵枢?经脉》说:胆足少阳经,是动则发病口苦,心胁疼痛,缺盆(足阳明胃经穴。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病名。发于颈腋部之淋巴结结核)。马刀挟瘿,足少阳的脉,沿着缺盆,胳膊夹着胸膈,而走胁肋,其经弯如马刀,而瘿瘤(甲状腺肿瘤)挟生。《金匮》说:痹挟背行(指肩、颈、腰、背部氟血痹阻而引起的疼痛),如果有肠鸣,马刀挟瘿的,都是劳损得的病。这是因为劳损伤了中气,戊土逆升,少阳经脉降路堵塞,相火凝聚和蒸腾,所以发病在这儿。
病在筋而不在肉,所以坚硬但不溃烂,溃而不收敛,和各种疮比较,最难治疗和恢复。而相火升炎,上热日增,脾肾阳亏,下寒日益剧烈。时间长久了阳败土崩,于是损伤性命。不是损伤在血肉的溃烂,而是死于中气的衰败。治疗方法应当培养中气以降阳明,肺胃右行,相火下潜,甲木荣畅而归根,则疮自然治好了。
[原文]柴胡芍药半夏汤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丹皮三钱 牡蛎三钱 鳖甲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上热甚者,加黄芩、地黄。血虚木燥,加首乌。肿痛,加贝母。脓成,加桔梗。
【翻译】柴胡芍药半夏汤
柴胡11克 芍药11克 元参11克 甘草7克 半夏11克 丹皮11克 牡蛎11克 鳖甲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上热严重的,加黄芩、地黄。血虚木燥,加首乌。肿痛,加贝母。已经化脓的,加桔梗。
想一想
发表于 2019/8/9 13:01:41
癞风(lài fēnɡ)根原
[原文]癞风者,风伤卫气而营郁未尽泄也。卫性收敛,营性发扬,风伤卫气,开其皮毛,风愈泄而卫愈闭,其性然也。卫闭则营血不得外发,于是郁蒸而生里热。六日经尽,营热郁发,卫不能闭,则肿透皮毛,而见红斑。斑发热除,则病愈矣。若卫闭不开,斑点莫出,营热内遏,藏腑蒸焚,则成死证。
风以木气而善疏泄,其卫气之闭者,风泄之也,其卫气之闭而终开者,亦风泄之也。初时感冒,经热未盛,则气闭而不能泄,经尽之后,营热蒸发,则风泄而气不能闭,是以疹见。风有强弱之不同,气有盛衰之非一,风强而气不能闭,则斑点尽出,气盛而风不能泄,则斑点全无。
若风气相抟,势力均平,风强而外泄,气盛而内闭。风强则内气不能尽闭,气盛(则外风不能尽泄。)肺司卫气而主皮毛,卫气清和,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焉,则皮毛荣华。卫气郁闭,发肤失其熏泽,故肤肿而毛落。肺窍于鼻,宗气之所出入,宗气者,卫气之本,大气之抟而不行,积于胸中,以贯心肺,而行呼吸者也。卫气闭塞,则宗气蒸瘀,失其清肃,故鼻柱坏矣。
大凡温疫中风,发表透彻,红斑散布,毫发无郁,必无此病。
法宜泻卫郁而清营热,决腐败而生新血,经络清畅,痂癞自平矣。
【翻译】癞风(麻风病之一种),风伤卫气而营气郁积没有全部排泄。卫气的性质是收敛,营气的性质是发扬,风伤卫气,打开人体的浅表,风越泄而卫气越封闭,本性是这样的。卫气封闭则营血得不到往外发散,于是郁蒸而产生内脏发热。六日经尽,营热郁发,卫不能闭,则肿透皮毛,而见红斑。斑发出来热消除,病就痊愈了。如果卫闭不开,斑点不能出,营热在内遏止不能出来,藏腑蒸焚,则变成不治之症。
风因为木气而善于疏泄,病人卫气封闭的,风泄的,病人卫气封闭但最后打开的,也是风泄。刚开始感冒时,经热还没有旺盛,气封闭而不能泄出,经尽之后,营热蒸发,则风泄而气不能闭,所以看疹了。风有强弱的不同,气有盛衰差别,风强而气不能闭,则斑点全部出来,气盛而风不能泄,则斑点全无。
如果风气凭借,势力均平,风强从而外泄,气盛从而内闭。风强则内气不能全部封闭,气盛(则外风不能尽泄。)肺主管卫气而主皮毛,卫气清和,熏肤,充身,润泽毛发,如果象雾露那样覆盖,则是皮毛荣华。卫气郁闭,发肤失其熏泽,所以肤肿而毛发脱落。肺开窍在鼻子,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所出入,宗气,卫气的根本,大气聚集而不畅通,积于胸中,以贯心肺,而运行呼吸。卫气闭塞,则宗气蒸瘀,失其清肃,所以鼻柱坏了。
大凡温疫中风的病,发表透彻,红斑散布,毫发没郁积,一定没有这个病。
治疗方法宜用泻卫郁而清营热,排除腐败物而生新血,经络清畅,痂癞自然治好了。
[原文]紫苏丹皮地黄汤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地黄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若不得汗,重用青萍发之,外以青萍热汤熏洗,以开汗孔。汗后用破郁行血之药,通其经络,退热消蒸之剂,清其营卫,腐去新生,自能平愈。
但凉营泻热之品,久服则脾败,当酌加姜桂行经之药,不至内泄脾阳,则善矣。
【翻译】紫苏丹皮地黄汤
苏叶11克 生姜11克 甘草二钱 丹皮11克 芍药11克 地黄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发汗。
如果不出汗,重用青萍发汗,外用青萍热汤熏洗,以打开汗孔。汗后用破郁行血的药物,通其经络,退热消蒸的药物,清其营卫,腐去新生,自能平愈。
但是凉营泻热的药品,久服则脾败,当酌加大姜、桂枝行经的药,不至于内泄脾阳,就好了。
想一想
发表于 2019/8/9 13:03:52
痔漏根原
[原文]痔漏者,手太阳之病也。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手三阳之走头者,清阳之上升也,足三阳之走足者,浊阴之下降也。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
《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必虑瘕,为沉痔。五行之理,升极必降,降极必升,升则阴化为阳,降则阳化为阴。水本润下,足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极则升也,火本炎上,手太阳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极则降也。手太阳病则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是以小肠有热。五脏六腑,病则传其所胜,以丙火而化庚金,是以移热于大肠。魄门处大肠之末,丙火传金,陷于至下之地,是以痔生于肛也。
然病在于二肠,而究其根原,实因于脾。《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以过饱伤脾,脾气困败,不能消磨,水谷莫化,下趋二肠,而为泄利,泄则脾与二肠俱陷,丙火陷于肛门,此痔病所由生也。
气统于肺,而肺气之降者,胃土之右转也,血藏于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凡经络藏腑之气,皆受于肺,凡经络藏腑之血,皆受于肝,戊土一降,而诸气皆降,己土一升,则诸血皆升。脾土湿陷,则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故脱失于大便,凝则为虑瘕,流则为沉痔。沉虑者,皆肝血之下陷,无二理也。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肾脉微涩,为不月,沉痔,血流于后,则为沉痔,血凝于前,则为不月,不月即虑瘕也。《金匮》: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痔与下重便血,皆丙火之下陷。火衰而陷者,则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者,则下重便血而痔生。要之,痔家热在魄门,而脾与小肠,无不寒湿。缘丙火不虚则不陷,陷则下热而中寒。丙火上升而化寒水者,常也,下陷而不化寒水,是以生热。陷而不升,故热在魄门而不在肠胃也。
此病一成,凡遇中气寒郁,则火陷而痔发。无论其平日,即其痔发肛热之时,皆其寒湿内作之会,而医工不知也。
经血陷流,习为熟路,岁久年深,时常滴漏,则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也。
【翻译】痔漏,手太阳经的病。手的三阳经,从手走到头,足的三阳经,从头走到足。手三阳之所以走头,是清阳之气上升,足三阳之所以走足,浊阴之气下降。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
《素问?气厥论》说:小肠的热转移到大肠,必然有很多的血积,为经久不愈的痔疮。五行的道理,升到极限必然下降,降到极限必然上升,升则阴化为阳,降则阳化为阴。水本润下,足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降极则升,火本炎上,手太阳以丙火而化寒水,升极则降。手太阳病则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所以小肠有热。五脏六腑,病则传其所胜,以丙火而化庚金,所以移热到大肠。魄门处在大肠之末,丙火传金,陷于至下之地,所以痔生于肛门。
虽然病在于大肠小肠,但探究根原,实际原因在脾。《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痢疾所致的便血)为痔。因为过饱伤脾,脾气困败,不能消磨,水谷不能消化,下到二肠,变为泄利,泄则脾与二肠俱陷,丙火陷于肛门,这是痔病所产生的原因。
气统于肺,而肺气是下降,胃土是右转,血藏于肝,而肝血是上升,脾土是左旋。凡经络藏腑的气,都来源于肺,凡经络藏腑的血,都来源于肝,戊土一降,而诸气皆降,己土一升,则诸血皆升。脾土湿陷,则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所以脱失于大便,凝则为虑瘕(结块),流则为沉痔。沉虑,都是肝血的下陷,没有别的道理。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说:肾脉微涩,为不月(指经闭,或月经不按月来潮),沉痔,血流于后,则为沉痔,血凝于前,则为不月,不月即虑瘕。《金匮》说:小肠有寒的,其人下重便血,有热的,必然有痔,痔与下重便血,都是丙火的下陷。火衰而陷的,则是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的,则下重便血而痔生。总之,痔病热在魄门,而脾与小肠,没有不寒湿的。缘于丙火不虚则不陷,陷则下热而中寒。丙火上升而化寒水的,正常的现象,下陷而不化寒水,所以生热。陷而不升,所以热在魄门而不在肠胃。
此病一旦形成,凡是遇中气寒郁,则火陷而痔发。无论其平日,即其痔发肛热之时,都是寒湿内部发作的机会,但庸医不知道。
经血陷流,习惯了成为了熟路,岁久年深,时常滴漏,则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
[原文]茯苓石脂汤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四钱 甘草二钱 干姜二钱,炒 赤石脂三钱 升麻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痔漏肿痛下血者。
肛热,加黄连。木燥,加阿胶。
【翻译】茯苓石脂汤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5克 甘草7克 干姜(炒)7克 赤石脂11克 升麻4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痔漏肿痛下血的病。
肛热,加黄连。木燥,加阿胶。
想一想
发表于 2019/8/9 13:04:59
湿疹,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卷九的“痈疽(yōng jū)根原”可否符合?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4)阴伤型: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出: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fatbull
发表于 2019/9/7 10:13:09
很喜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