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神秘的中医
导语:提到中医,在普通人的心里,肯定会想到两个字:神秘。中医说医易同源,说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气血精神……说的都不是一般人能听懂的话。中医三指摸脉,更神秘。一根血管上能摸出生与死。其实,我越来越觉得,中医特别朴实,特别接近我们的思维,接近我们的生活,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那么神秘。老百姓不能理解中医的原因何在?甚至于学习五年的部分中医本科生都不知道中医是什么,原因何在?
也许原因很多,但我想到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好多的中国人没能好好理解、接纳中国人很容易理解和接纳的中医。
我们每个人都会随季节、气候来增减我们身上的衣服,我们的心情也会随季节、气候的改变而变化。这就是天人合一。有哪个人能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吗?
我们口语中说阴气沉沉、阳光灿烂,物理学中有阴极、阳极。中医中的阴、阳二字与这里的阴、阳二字完全同义。阴、阳与古老、神秘、迷信有关吗?
我们口语中常说的气色不错、血气方刚、精神十足、神采奕奕,中医学中的气、血、精、神四字与这里的气、血、精、神四字完全同义。是中医不容易理解呢?还是我们理解不了汉字?
天气忽然变冷,受凉了,全身不舒服,打喷嚏。生姜熬汤,趁热喝下去,感冒好了。
天气燥热,喝水太少,咳嗽,嗓子干。鸭梨熬汤,搁点冰糖,温凉喝下去,咳嗽好了。
女孩子食冷受凉,小肚子常觉冰凉,结婚后不能怀孕。用小茴香研成面,每次服半勺,一段时间后,小肚子暖了,怀上孩子了。
天热上火,牙痛口疮。拿黄连泡水喝,火下去了,牙也不疼了。
中医治病就是这样朴实,有神秘吗?很好理解,很好接受。
古人在医案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说患者患“臂痛”,用多种办法治疗都不好。后试用一法,“将痛臂夜令室人以热体偎之,数日而愈”。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治法精神。如您有“臂痛”,或者“腹痛”“腰痛”等小疾,不妨一试,必效。
http://mmsns.qpic.cn/mmsns/wyice8kFQhf5geQK3gu2FUugjB8iaSGpjOiaELyUkOxkYcTC6WqiaValAg/0中医摸脉象,西医数脉搏。前者注重“象”,后者注重“数”。
脉以候阴阳。脉象中摸到的是病人体内的阴阳变化,而摸不到头痛、腹胀,也摸不到高血压病、糖尿病。猜到的和摸到的毕竟有别。当然,二者混淆的直接好处是使医者“神奇”起来。
凭脉下药总不如四诊合参下药稳妥。望、闻、问、切四诊,各有功用,也并非切(脉)诊最为重要。三指一按,闭口不问者,无非自抬身价而已,甚或是“懒”。当然,即使不问,也非单靠脉诊,尚有目望、耳闻。
无脉下药更是不可。处方凭证,而证的确立,必须脉象支持或不反对。
常见西医方已开出却“忘”了摸脉。如遇未摸脉而开出之方,断不应服。
http://mmsns.qpic.cn/mmsns/wyice8kFQhf5geQK3gu2FUugjB8iaSGpjOiaELyUkOxkYcTC6WqiaValAg/0说到中医的神秘之处,应当首推脉诊。老百姓叫“号脉”。
中国老百姓坚信,中医的至高境界在于“号脉”。
学医之初,我也是这样认识的。乡亲们说,你要学会了号脉就了不起了。父亲说,老中医号脉能定生死,你一定要学好号脉。我在这样的鼓励和期许下,也坚信自己一定能学会、学好号脉。但生性愚钝,脉诀是决计背不住的。抱着一本《濒湖脉学》狠劲琢磨,似有收获。但三指一搭病人的脉搏,又傻眼了。没有明白指下是什么脉,倒是明白了什么叫“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赵绍琴教授家传的四步取脉法很有新义,说理又明,似可师之法。于是抱着一本《文魁脉学》狠劲地读了起来。书旁很正规地摆着笔记本和钢笔,边读边思边记。可洋洋洒洒,读完一浮脉就觉得头昏乏力,兴味全无,只好作罢。至今都没有读完《文魁脉学》。
跟师学习,眼瞅着老师三指一搭,一言不发,稍候片刻,提笔处方,那潇洒劲儿在我看来,绝不亚于武侠小说中的剑客出剑。或一手夹烟,一手搭脉,随意说上两句,都是患者的病苦所在,围聚的患者家属及弟子们啧啧称奇,赞叹不已。但,绝没有老师愿意在弟子面前道破号脉的秘诀。
曾有一段时间也试着三指一搭,力求号出患者的病痛,但经常是有中有不中。此后,在读书时也非常留意对脉诊的记载和论述。但临证多年,至今对脉诊没有做到“学好”,单凭脉诊省去问诊,仍然开不出处方。也许是不求上进的天性使然。
不但省去问诊开不出处方,即使在病历本上记录脉象,心中也常有模棱两可的感觉。自己心里明白,自己记录下来的同一脉象,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也许号脉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有一本书叫《医经秘旨》,很薄。作者是明代医家盛寅,丹溪学派传人,作过御医。书中写有这么一句话:“问病然后察脉,以病合脉,其脉得,其病亦得”。
“以病合脉”,得脉也得病。仔细品味这句话,脉的号出需要与病合参。倒过来的意思就是不合参是号不出脉的。这,难道是号脉的“秘旨”?这句话难道真的道破了号脉的天机?!
http://mmsns.qpic.cn/mmsns/wyice8kFQhf5geQK3gu2FUugjB8iaSGpjOiaELyUkOxkYcTC6WqiaValAg/0视、触、叩、听,有听无问;望、闻、问、切,有听(闻)有问。中医似乎比西医更重视问。
西医也重视问,从主诉到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婚育史等,问得相当详细。
中医对于问,也重视现病史、既往史等,但更具特色的是对个别症状的“死缠烂打”,让病人感觉“问得好烦呀!”比如,口干不干?想不想喝水?想喝凉还是想喝热?想多喝还是少喝?中医较西医更注重病人的主观感受(中医把病人当活人看待)。
还有,中医不单问局部症状,全身症状都有可能会问。病人经常奇怪,“我治嗓子疼,你问我月经干吗?这属于我的隐私呀!”这是中医辨证的必需。中医是在对整体阴阳状态的把握下进行治病的,这是中医的长处。
【本文选自《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高建忠著)】
科学解释不了就是神秘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