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病,老中医临证经验不可不学!
导读:脾主中州,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本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众多脾胃病应运而。现如今,脾胃病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从古至今,也累积了不少,今天,就介绍一位“医林怪杰”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一、脾脏病证脾主中州,与胃相表里,主运化水谷,营养周身,主肌肉,统血液。脾以升为和,喜燥恶湿。脾脏有病,则运化失职,湿气停聚,血不归经。
脾脏病证与胃、肾、肝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若因肾阳之虚导致脾阳不振的,即为脾肾阳虚。脾病由肝旺所导致的,称为“肝乘脾”。或因脾气亏虚,而肝木乘之,称为“脾虚肝侮”。二者统称肝脾不和。
二、胃腑病证
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或冷热不当,都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脾为燥土,而胃本性喜润恶燥,故一般口渴、便秘等燥热证,均属于胃。又胃主受纳,以降为顺,故临床上常以呕吐为胃病的主要见症。
胃腑病证常与脾脏、大肠有关。比如胃虚不能化谷,则常见脘腹作胀,大便不实等症。反之,若脾脏有病,亦影响及胃,如脾虚不能健运,则见胃纳减少,食后作胀等症。至于胃实而见大便不通,则更与大肠有着密切关系。
三、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应方剂颇多,效果比较理想。下面介绍张老最常用且有心得的几张方剂。
1.开胃进食汤(《医宗金鉴·内科心法要诀》)
方剂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藿香、丁香、砂仁、厚朴、麦芽、神曲。
主治:脾胃虚弱诸般病证。
脾胃虚弱,或因劳倦过度,或因久病脾胃受损,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饮食不馨,腹胀便溏,嗳气呕吐,或大便不实,或浮肿,或便血,或崩漏,舌质淡苔薄滑,脉虚缓。
本方由多方合成,内含四君子汤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内含五味异功散健脾益气;内含六君子汤理脾和胃;内含香砂六君子汤理脾醒胃;内含二陈汤和胃化痰,另有厚朴降肺胃之气,与甘温补气之品为伍,有升有降,亦利亦通;有藿香芳香化浊;有丁香暖胃止呕;有麦芽、神曲开胃消导。由此不难看出,本方实为治疗脾胃虚弱的良方。
主治病:胃溃疡辨证属于脾胃虚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纳呆、呕吐、腹泻者,尤其适用于久病之后,脾胃气虚、饮食不馨和小儿消瘦体弱,西医检查各种功能正常,只因纳呆影响体格发育,用此方20余剂,饮食增加,随之身长提高、体重增加,一两年后即可与同龄人媲美。
2.参芪建中汤(自拟方)
方剂组成:黄芪、党参、桂枝、芍药、甘草。
主治:脾胃虚寒,临床表现为脘腹疼痛,痛势绵绵,四肢清冷,喜温喜按,或泛吐痰涎,或泄泻清冷,或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薄滑,脉沉迟。
本方由黄芪建中汤变化而成,虽曰建中不以饴糖为君,而以黄芪为君,并且重用30~60g,重在温阳祛寒,益气补虚,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加减:脘腹痛重而腹胀不显者,重用炙甘草30g,另加金樱子、醋延胡索各10g;呕吐明显者,加姜半夏15~20g;腹泻甚者,加炒白术30~60g;四肢厥逆,加熟附片10~20g;消瘦明显者,加黄精30g;有溃疡者,加乳香、没药各10g。
主治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炎、久病脾胃气虚者。以上辨证属脾胃虚寒者。
3.爽胃饮(宋向元经验方)
方剂组成:瓜蒌皮、玫瑰花、川楝子、佛手、半夏、茯苓、当归。
主治:胁脘胀痛,有痰,证属肝脾不和者。
本方选药新颖,配伍精当,治肝脾不和兼有痰或痰多者,颇有疗效。
张老临证许多病人,在使用诸多疏肝健脾之方无效者,用此方每每取得满意效果。
有痰者,正治,无痰者亦效,可谓妙不可言。
4.济生橘皮竹茹汤
方剂组成:橘皮、竹茹、人参、麦冬、半夏、炙枇杷叶、甘草、大枣、生姜。
主治:阴虚胃热多渴,呕秽不食。
济生橘皮竹茹汤是橘皮竹茹汤的复方,也是橘皮竹茹汤与麦门冬汤的合方。
治脾胃病多用补中益气,温中祛寒,缓急止痛的方剂。治脾胃阴虚病证的方剂,可谓寥寥无几,临床常用者只有益胃汤和麦门冬汤。医者遇脾胃阴虚病证时,有恨病无方之感。济生橘皮竹茹汤,为橘皮竹茹汤复方,罕为人重视。本方内含麦门冬汤,重用麦冬生津润燥,人参、甘草、大枣补养脾胃,使中气充盛,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肺得其养,得以肃降;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与诸药合用,非不嫌其燥,且可相互成功。橘皮理气和胃,竹茹清热和胃,枇杷叶降逆化痰,共奏生津益胃,降逆下气,实为脾胃阴液不足、呃逆所设。本方补虚理气,清而不寒,气顺热清,阴充火降,胃得和而呃逆可止。
张老用此方诊疗脾胃阴伤,气火上炎,咳吐涎沫,口燥而渴,尤其对阴虚呕恶者颇有良效。临床运用请见相关章节。
5.健脾四神丸(自拟方)
方剂组成:党参、白术、补骨脂、吴茱萸、肉桂、五味子。
主治:泄泻日久,肾阳虚弱,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腹泻,又称为五更泄,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中以补骨脂温补命门之火;黄芪补气健脾升阳;白术健脾利湿止泻;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行气消食,暖胃涩肠;五味子敛阴益气,固肠止泻;生姜暖胃;大枣补土,合用共奏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之功。治疗五更泄效果甚佳。
临床反复观察,五更泄单用四神丸效果不甚理想,于是精研五更泄的病因病机和四神丸组方配伍,觉得四神丸补命门相火,温中祛寒有余,而健脾止泻之功不足。而五更泄的致病机理是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必然导致脾胃虚寒,所以必须加入重量黄芪、白术温暖脾阳,方能达到止泻效果。本方可谓源果兼治。临床反复验证,效果倍增。
6.金铃子散加味治疗胃痛
方剂组成:金铃子(川楝子)、延胡索。
主治:肝气郁滞,或肝郁化火所致的胸腹胁肋疼痛,或疝气痛,妇人痛经,时发时止,食热物则痛增,舌红苔黄,脉洪而数。
本方所治诸痛,以肝郁气滞偏于热者尤宜。肝主疏泄,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气机壅塞,血行不畅,则造成胸脘胁肋疼痛,肝郁化火,故见舌红苔黄,脉数。得热而痛益增。治以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方中金铃子苦寒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通以止痛;延胡索辛平,行血分之滞而止痛,二药相须为用,气分、血分兼入,通则不痛,故本方为气滞血郁诸痛的常用方、最佳方。
金铃子散中用金铃子理气清热,利湿止痛,延胡索理气活血,二药合用,理气活血,清热利湿。因此,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方治疗疼痛,就脏腑而言,肝、胆、脾、胃、大小肠,各脏腑之疼痛,就人体部位而言,胸、胁肋、胃脘、上腹、脐腹、少腹、小腹及睾丸之疼痛。因为本方利气活血,清热止痛,上述诸般疼痛,最终均可致气滞血瘀,就气血而言,气滞会引起血瘀,血瘀也能导致气滞。川楝子疏肝理气,而肝主一身之疏泄,所以每个脏腑疏泄不利,可与其有一定关系。睾丸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夹少腹,布两胁。即便是寒证,在大队温热药中加入川楝子10g,亦不过杯水车薪,无碍大局,且用川楝子之苦寒,以杜寒邪化热。
下面介绍张老用金铃子散加味治疗胃痛的经验:
1.热性者,重用川楝子20~30g,另加黄芩、白芍。
2.寒性者,合黄芪建中汤。
3.气虚者,合六君子汤。
4.气滞者,合保和丸。
5.湿胀者,合平胃散。
6.实满者,合小承气汤。
7.呕吐者,合左金丸。
8.呃逆者,加丁香、柿蒂,或合旋覆花、代赭石。
9.吞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牡蛎。
10.气郁者,加玳玳花、玫瑰花。
11.嗳气者,加豆蔻仁、佛手。
12.胸闷者,加瓜蒌、薤白。
13.剧痛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14.出血者,加仙鹤草、侧柏叶。
【本文选自《医林怪杰张炳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炳厚主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