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沛经方医案——真武汤治肾衰发热案
祥察病情,决不可为表面现象所左右——真武汤治肾衰发热案
陈某,男,76岁。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控制不佳,10年前发现高血压性肾病,未予重视。2年前曾服药治疗,效果不佳,3个月前病情加重,在我市某三甲医院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血液透析,3次/周。20多天前因“股骨头坏死”住院,期间使用解热镇痛药后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血止。但患者仍觉髋关节疼痛难忍,无法行走。于2009年11月7日至我院住院继续治疗。入院时症见:精神疲倦,面色晦暗,发热,体温最高38.5度,双髋关节疼痛,双下肢轻度浮肿。恶心,纳差,眠一般,小便量少,大便干结。予冰敷头部、腹股沟,柴胡针肌注等退热处理后效果不佳,患者仍反复发热。即查血常规:WBC:7.7*109/L,NE:74.9%,HGB:77g/L,PLT:334*109/L。尿检:红细胞(++),蛋白(++),白细胞(+)。生化:BUN:8.71mmol/L,CRE:793umol/L。2009年11月8日黄师查房,见患者精神疲倦,发热,当时体温38.5度。恶心、纳差。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大便未解。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例病人,年老久病,肾衰多年,面色晦暗,小便量少,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水气内结之象明显。
虽发热,但无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口渴欲冷饮之热象,非实热也。
阳虚水泛,水郁化热,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水郁解则热自退。
黄师曰:此为水阻阳郁之发热。予真武汤,处方:
熟附子15,白芍15,白术15,茯苓20,生姜3片。
水煎内服,4剂。药后第三天患者发热已退,恶心减。再予上方5剂,未再发热,食欲改善,小便量增多,双下肢浮肿消退。
按:《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对82条所言“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注家争论较多,其中主要有两种解释:一为浮阳外越,二为汗不如法,表证仍在。但若阳虚致汗,应急用通脉四逆汤之类回阳救逆,真武汤恐力所难及。若仍因表邪发热,焉有全不顾表而竟用真武汤之理乎?黄师认为,真武汤证之发热既非虚阳外越,亦非表邪未罢,本证之发热是水阻阳郁所致。试用仲景思想解释《伤寒论》,如以第28条为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条“仍”字提示头痛、发热、心下满诸症在汗下之前已有;亦证明汗法与下法均无效,进而证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决非太阳表证,也非阳明里证。通过“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可知,本证为水气为病,水气结于心下。水气内结,里气不调而产生的肤表反应而见发热,真武汤之发热亦类此。
黄师特别指出:临证之时,当祥察病情,决不可为表面现象所左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到发热,即投苦寒或解表之剂。此例个中趣味,不可不思。
读后解析:正如黄师所说,本案属水阻阳郁之发热,其特点是:1、老年久病,患肾衰多年,显是阳气虚衰,水气内停之体;2、精神疲倦,面色晦暗,小便量少,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一派阳虚水停症状;3、发热38.5度,虽发热而无面红、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其脉不浮数洪大而反沉细。据此,黄师断为水阻阳郁之发热。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肾阳振,水湿利,阳郁解而发热自退矣。 学习了!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