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30:02

雪山来客伤寒自学系列之八《临床常见的三种伤寒证:1、单纯而典型的类型》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5/5/8 17:32 编辑

1、单纯而典型的类型

所谓“单纯而典型的类型”,“单纯”,是指这类伤寒证是单一的“证”,例如单一的“桂枝汤证”,或者是单一的“麻黄汤证”等等,而不是两个或几个伤寒证合病的情况。同时对于单一的伤寒证,其症状又表现得比较典型的那类伤寒证。
属于这类的总共有四个方子: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
我们把这四个方子再次进行分类,前面的两个,桂枝汤、麻黄汤分为一组,一起介绍。然后是小柴胡汤,最后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扎实地掌握单纯而典型的类型的伤寒证,熟悉这类伤寒证的症状,和准确地断证本领,是进一步掌握复杂类型伤寒证的基础。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33:31

①【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表证—足太阳膀胱经证之虚证——调和营卫】 【桂枝汤证辨证要点】

以头痛、汗出、恶风为主证。对应的特征体温为38.5℃。(腋下测试,下同。)
【桂枝汤现代用法】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掰开)水煎服。
【养护要法】
服药后喝热粥1-2大碗,以补津液助药力。之后盖被子保温静卧两小时左右,遍身微微似有汗者佳,就是觉得全身上下,包括手脚全部微微温热,皮肤微微有点潮湿,然又不见明显的汗珠,不可使大汗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
【雪山注:《伤寒论》号称“397法,113方”,“方”与“法”是对应的,服用一定的方子,必须对应一定“法”。这个“盖被子保温静卧两小时左右”与“微似有汗”的发汗解表原则性法门,与服用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个方子是相对应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法门!一般服用西药退烧药APC、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西药,都会造成大汗淋漓,伤了元气,所以感冒就难以好!】
(《伤寒论》关于桂枝汤证条文,后文均取自“宋·林亿本《伤寒论》”):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35:20

②【麻黄汤证—太阳中寒表证—足太阳膀胱经证之实证——解表法】 【麻黄汤证辨证要点】



头痛,无汗而喘。特征体温39.5℃上下。此处的头痛,是太阳证所特有的“头项强痛”,除了头痛之外,往往还会有后颈部的不适。

(宋·林亿本《伤寒论》):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又称之为“麻黄八症”,共计8个症状。)
【麻黄汤现代服法】:麻黄6桂枝4炙甘草3杏仁9(去皮打碎)。水煎服。
【对麻黄汤证证状的讨论】



因为麻黄证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证之实证,没出汗(雪山注:出汗,正气随汗而泄,是为虚证,如桂枝汤证。此处麻黄汤证没出汗,正气未泄,邪气亦盛,故称其为“实证”),风寒侵袭了太阳经之后,太阳主表,风寒邪气袭表,正气与邪气的搏斗很剧烈,所以自觉症状特别强烈特别难受。因为太阳经循行部位从头到足,因而就出现全身性的症状。除了太阳证特征性的头疼(头项强痛)之外,还有腰腿酸痛,骨节痛。这儿的“恶风”是统指的,实际上也包括了“恶寒”。
要注意的是,在麻黄证刚刚开始发病时,反而会觉得异常地怕冷,盖几条被子还是觉得非常冷,虽然患者主观上并未感觉到发热,然而此时测量体温实际上往往已经超过39℃了!“无汗而喘”,是麻黄证区别于桂枝证的两个关键性症状。(《伤寒论》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37:08

【桂枝汤与麻黄汤辩证须记忆要点】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主要证状、辨证要点,和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必须记忆的。把这些证状记忆于心,在临床问诊中对着患者的叙述反复体会,自然就能熟能生巧。这样就能把《伤寒论》上面的死的条文转化为活在自己心中的活生生条文了。同时,这也是学习后面的复杂性伤寒证的基础!
【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之异同】



○相同点:
①两者都属于太阳经证,循行头部,所以都有头痛的症状,头痛是太阳证的共同点。反之也成立,就是说如果感冒了没有头痛,那就意味着外邪已经离开了太阳经,就肯定不是太阳证,也就不适合桂枝汤或者是麻黄汤了!
②太阳主表,风寒在皮肤腠理之间,风寒在表,故可以用发汗解表,汗而散之。属于“表法”,又称“解表”。“解表”属于中医的一个独特而且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一般民间没文化的老人也都知道,感冒头痛了,马上服用生姜红枣红糖汤,卧床发汗解表,睡一个晚上第二天感冒也就好了。
○不同点:出汗而不气喘,用桂枝汤。气喘而不出汗用麻黄汤。“气喘”在小儿表现为呼吸急促。另外,体温可作为一个特征性鉴别方法。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38:40

【桂枝汤—营卫不和—刘渡舟案】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盖被子)取微汗而病愈。
刘渡舟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39:51

【麻黄汤—伤寒表实—刘渡舟案】
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周身汗出而解。
   刘渡舟按语: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寒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已,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41:52

【麻黄汤—伤寒表实证—雪山案】

单曲活佛,40余岁,因肝区痛疼多年,2005年赴深圳、广州、天津、北京等地求医问药。后经弟子介绍,于杭州某老中医处就诊,持续服药两个月,共50余剂全然无效。无奈于2006年春节后经康定返藏地,于康定骤然受寒(春节后内地春暖花开,而康定还处于高寒时节)。待返回甘孜时,适逢连降大雪数日约50多公分,没过膝盖,天气异常寒冷。且因受肝疾影响全无胃口,饮食难进,里寒外寒交加,无法在高原支撑,遂向阿秋法王仁波切告假,欲到汉地治疗并疗养,未允。后经其弟子邀笔者前往看病供养。

观其体型素壮,阴虚阳亢体质,虽久病而元气未大伤。脉沉细紧,无汗而喘,为伤寒表实证麻黄证。急则先治标,当先驱表寒,当即供养麻黄汤平剂一副煎服。服后五分钟药力发动而汗出,问曰:“额头可见汗了?”答:“如是如是,正如所说,额头刚开始微微出汗。”曰:“正好正好,以微微得汗最佳。若大汗淋漓,则必不愈。”

乘其气一动,复见其下丹田深部有寒,遂问:“幼年时可经常受寒?”答曰:“经常经常。小时候七岁出家,在门色尔仁波切处学文字兼学佛法,青海玉树地区高寒(最冷时节经常零下40℃)。因帐篷内无照明灯烛,遂趋月光下看书识字,亦无坐垫,故从小进寒。”次日,再次供养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麻黄汤平剂一副,驱里寒兼解表。此为太阳、少阴两经合病(太少合病),伤寒以两经三经并病为难诊难治。外感里寒平复,次日遂转入肝疾对治,缓图其本。此乃后话,按下不表。
又其侍者为一汉僧,30余岁,安徽芜湖市人,跟随活佛一同从汉地返回高原,途经康定也受寒感冒,顺便给予麻黄汤一剂,汗出告愈。
次年,该僧不慎再次受寒感冒,极度不适中,活佛让其去甘孜县城求医治疗。从寺院到甘孜县城单程120公里,且山势险峻,路途颠簸,求医之路颇为艰辛。一周后返回,感冒如故。再次于我处求诊,观其头痛畏寒身痛等等症状为麻黄证,但没有发烧。遂与麻黄汤平剂一副。次日回访,他说服药后约一小时左右就出现了明显的效果了,全身就像是松绑似的松了下来了,头痛畏寒身痛等等诸证皆消,伤寒已不复存在矣!该僧求医往返花费少说300元以上,而且区区一个小小的伤寒未能治愈,但是给他用了麻黄汤一副,不超过2元钱!
佛说《梵网经》曰:八福田中,看病第一。因病人陷大苦楚中而解救之。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43:54

【附:桂枝汤麻黄汤古方原文】

【《伤寒论》桂枝汤原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蚥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雪山注:就是缩短服药间隔),半日许,令三取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雪山注:必须注意饮食禁忌!)
【《伤寒论》麻黄汤原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即:服药后盖被静卧保温2小时左右,觉得全身上下,包括手脚全部微微温热,皮肤微微有点潮湿,然而不见明显的汗珠为度。不需要喝粥。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46:35

【麻黄汤、桂枝汤详解】

【麻黄汤】
【组成】古方原文: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枝 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 一两,炙(味甘平),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古方服用方法】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按:麻黄法与桂枝法的不同,仅在于麻黄法不须吃粥,其余过程都一样。桂枝法将在下文详作介绍。)
【现代用法】麻黄6g,桂枝4g,炙甘草3g,杏仁9g(去皮打碎)。水煎服。
水煎服,每剂煎两次,日两服,微微见汗而止。服后卧床盖被促汗出,应避风寒。若出门在外,没有条件煎服,用开水泡服亦可。不需啜(吃)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下文介绍)。汗出证解则停后服。
【功效】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适应证】
适用于风寒侵袭足太阳膀胱经引发的表实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甚者会有腰痛骨痛。(称为“麻黄八症。) 为准确掌握临床辨证,应应将典型症状铭记于心,面对患者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问诊,久而久之自然能熟而生巧,运用自如。
【证状解释】
①所谓“太阳表实证”,亦称为“麻黄证”,就是指外感风寒之后的无汗之证。与汗已出的“虚证”(桂枝证)相对应。此时风寒在腠理毛窍之间,故患者的主观感受刚开始时主要是明显地畏寒,畏寒之后才出现发热。卫气被风寒所束,故脉象反映出“紧”,足太阳经主表,故脉象又反映“浮”,就是“浮紧”之脉。
②足太阳经循行头部,故“头痛”。风寒袭表引起营卫二气不相协同,故“身痛”。甚者还可表现为“腰痛骨痛”。
③肺主皮毛,肺卫相通,卫气被抑,肺气随之失宣,故“气喘”。而这种“气喘”却往往表现得微乎其微,难以觉察。有时笔者自己感受风寒,觉得应当是“麻黄证”,再反观自己的呼吸,果然是微微地有一点点喘,若不加注意,往往容易被忽略,故应细心体察。面对患者也应当仔细全面地问诊,患者也能体会出“气喘”。但个别患者也可能会表现出严重地气喘。
④卫气行脉外主散发属阳,而营气行脉内主收敛属阴。在正常情况时,营卫二气协同运行,散发与收敛阴阳两种功能处于均衡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身体各方面功能表现为正常的健康态。而当风寒骤然袭表,作为人体的一个正常机制,腠理毛孔为抵御外邪而同步紧闭,与此同时却也将寒气封闭在腠理之间,体内热量无法通过毛孔正常地向外界散发而内郁,故表现为“恶寒发热”这一对完全相反的症状,而且往往开始感到畏寒得越厉害,此后跟随的发热也就越是厉害。
⑤本方着眼点在于开腠理毛窍,发散风寒而发汗,汗出阴阳营卫得到调和而诸证俱解。故凡感到微似有汗则毛孔已开,即应停用,若大汗淋漓即伤正气而不愈,这一点非常重要! ⑥对于众多不具备诊脉能力的患者,抓住“发热头痛,无汗而喘”主要证状进行辩证,完全能准确运用此方!(故也有“伤寒重证不重脉,金匮重脉不重证”之说。)
【制方原理】针对本证风寒束表,营卫郁滞,足太阳膀胱经经气被束,肺失宣降之病机,治宜发散风寒、通畅营卫、宣肺平喘,以使表邪散,腠理开,营卫畅,肺气宣,故诸证得解。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为肺经、膀胱经专药,善开腠理而发越太阳经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为君药。
营涩卫郁者,仅以麻黄解卫郁,则营涩难畅,故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为臣,与麻黄相须为用,一发卫分之邪,一透营分之邪,既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又兼温通经脉以除头身疼痛。
肺主肃降,恐方中麻、桂上行宣散太过,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宣降相宜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
炙甘草味甘甜,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同时还兼有补中气扶正气,使本方具有攻补兼施之妙用。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君臣佐使四药相合,针对无汗而喘的太阳表实证,形成一个完美组合,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温经止痛之功。是伤寒表实证的首选方。
中医对伤寒表实证,在正确辩证的基础上采用麻黄汤治疗,攻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解表而又开合适度,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绝不会导致大汗淋漓的局面,故往往服用一剂,最多连服两剂霍然而愈,一身轻松,绝不会导致极为麻烦的后遗症。
【注意事项与禁忌】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凡体虚外感、表虚自汗(伤寒表虚证)、新产妇人、失血患者等均不宜使用。
②风热所致的表证,或表寒失治,邪郁化热入里,而见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者,均非本方所宜。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15/5/8 16:53:58

【桂枝汤】


【组成】古方原文: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 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 二两,炙(味甘平),生姜 三两,切(味辛温),大枣 十二枚,掰(味甘温)。
按现代剂量服法:桂枝9,白芍9,炙甘草6,生姜9(切片),大枣四枚(掰)。水煎服。
【《伤寒论》服法原文】

右五味,□(口旁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zhi),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按:原本“役”为单人旁)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臭恶等物。
【服法原文解释】
【按】本来原文叙述已很明白,但现在很多人古文基础差,考虑上文中麻黄汤服法要点及禁忌几乎与此同,故有详加解释的必要。
【解释】
右五味,□(口旁父)咀(按:咀嚼,即用牙咬碎,古时没有已经加工的饮片,故整根药材只能用牙齿咬碎),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按:注意用微火将七升煮到三升,一定要煮很长很长时间,而现在的医生往往会嘱咐煮二十分钟等等,以量为准与以时间为准,两者的效果恐怕不太一样吧),去滓,适寒温(即将药液放置降温,到能进口即可),服一升(即服用总量的三分之一)。
服已须臾(服完稍候片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借谷气助药力,吃一升粥与喝一升白开水,效果肯定不一样。繁体字“气”作“氣”,说明古人很明白“氣”是由谷物气化而来。草率地将“氣”字简化成“气”,也就阉割了炎黄文化的精华所在),
温覆令一时许(吃完粥,等身体温暖后盖上被子将息。古时一时辰,即今之两小时),
遍身絷絷(zhi),微似有汗者益佳(“微似有汗”四个字是最为要紧之处,需反复推敲捉摸,笔者的体会是全身热透,皮肤微微发热发潮,即将出汗而又不见汗珠的状态,若按这个尺度把握,定能速愈),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用西药阿司匹林等药退烧,必定汗出淋漓,衣衫俱湿,后患无穷。医圣早有预言于此告诫后人)。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按:这几句的意思是,若服用一次后,也就是服用了一剂的三分之一后,似有微汗出而病愈,则不必服用其余的三分之二);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结合上文“温覆令一时许”,也就是说卧床盖被约两小时,若还不见汗,就继续按前面方法仔细操作服用);
又不汗,后服小促役(按:原本“役”为单人旁,有的版本没有这个字)期间。
(按:考成无己注本《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期间,可半日中尽三服。”当知“促”为短促之意,即缩短两服之间的时间间隔。)
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重者,夜以继日地服用,旁边服侍者每过一个时辰就要进行观察)。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忌】禁生冷(包括一切瓜果生冷蔬菜饮料可乐等等)、粘滑(粘滑易生痰)、肉面(肉类和面食)、五辛(指葱、蒜、韭、茴、椒,包括辣椒胡椒花椒等)、臭恶等物(浙江宁波一带喜欢食用各种恶臭腥腐食物,如臭豆腐臭咸菜臭鱼虾等,易生痰湿与风寒缠裹,难治难愈)。(按:此条专指饮食禁忌。)
【男女禁忌】以笔者的观察,伤寒之后,须禁忌房事。伤寒愈后,至少戒房事一周。盖房事有损肾气,元气以肾气为根。大损元气,疾病难愈,愈后亦易复发。又五辛,生食生嗔,熟食生淫。乱气脉,甚者导致漏精。漏精危害,与房事同。

【注意点】《伤寒论》号称“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法与方配合使用,构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而对治太阳表证的“桂枝法”,是《伤寒论》中介绍最为详尽的代表性“方”、“法”,仲景翁于此用心最为细密。仅有药方,服药不照章行事,再好的药方也难以奏效。吾等后学当细细体会医圣的良苦用心。
所谓“法”,包括了原药材的预加工与破碎,水煮的用水量,水煮的时间长短,最后获取药液的量,药材水煮的次数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按《伤寒论》古法煮药,药材仅煎熬一次,而不像现代一般熬中药熬取两次! 【方解】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炙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
【桂枝法精义——仲景群方之冠】
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絷絷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荣卫之第一方也。
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
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已用麻黄发汗,汗解后频烦,脉浮数者,经中仍用此以解外。诚以此时表虽未解,腠理已虚,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易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谓专走肌肉,不治他病。
不知此方,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加新汤,用以治荣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
盖取汗,在不急不缓,不多不少,适度方妙。缓则邪必留连,急则邪反不除。汗多则亡其阳,汗少则病必不除。
而桂枝法有别于麻黄法,仅在于啜粥与不啜粥。盖因桂枝证荣弱卫强,啜粥以助胃气行于营分,以填补营血之不足也。“营”、“荣”二字相通。
若按当今世道,人多以西医快而中医慢,病家感冒发烧之后,多趋西医处就诊服药,西药发汗无度,每致大汗淋漓后却仍发烧,此时亦可用桂枝法挽治。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雪山来客伤寒自学系列之八《临床常见的三种伤寒证:1、单纯而典型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