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的啞謎 謹以此文表達本人對中醫的態度——樂之(完整版之前不全)
從醫學史講起學中醫的人都了解中國醫學史,從發現最早的一本古醫書開始,一直春秋戰國,先秦兩漢,兩晉隋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國共和國,隨便哪個朝代隨口就能來幾位醫家幾本醫書:華佗,扁鵲,張仲景,孫思邈,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千金方……比比皆是,有人就說了,這有什麽好講的,確實,抖家底太沒意思。別的不提,在這整段的醫學史中,有一個很明顯的分水嶺,那就是金元時期的四大家,從這開始醫學開始分為各種各樣的門派,傷寒派,寒涼派,滋陰派,補土派,攻邪派,以及明朝的溫補派,清初的溫病派,以及最近幾年很火的火神派……派系林立。同一派系之間又有不同的門系,所以導致一家有一家說法,一人有一人的說法,彼此之間又互相攻詰,所以導致各種醫書汗牛充棟,一個字,亂。初學者都像是丈二的和尚,以前在看了解京劇和太極拳時,曾記得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說當一個事物發展成很多家系林立百家爭鳴的時候,說明這個事物發展到了繁榮階段,說的好像挺對,但仔細想想,似乎又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這繁榮的背後,是事物本質的喪失。或者說是他衰退的過程,即佛家說的成住壞空,道家說的,生壯老已。中醫也就是這樣有人說,你說事物本質喪失,但是宋元之後中醫的臨床效果一直都在發展,這挺矛盾啊醫道與醫術沒錯,幾千年來,中醫的臨床效果一直是被人稱奇的,也是我們所自豪的。但是這屬於中醫範疇中的醫術,而我們真正式微的是中醫的醫道。醫道和醫術,就像是大樹的根和莖葉,我們都知道樹是先有根,再有葉,而當長成參天大樹之後,我們很容易只看到樹的枝幹,忽略了地底下的根本。所以你會發現在中醫的書籍中,寫醫術的比比皆是,真正寫醫道的卻寥寥無幾,就好像金庸小說裡的只記錄學習武功招式,沒有內功心法。而真正完全寫醫道的書你會猜到,錯!不是傷寒雜病論,而是黃帝內經。然而問題又來了,學過沒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黃帝內經。在中醫這裡更是必讀書。作為一個學生,深深體會,剛接觸到中醫,同學,老師,朋友都會告訴你黃帝內經好,好好學,好好背,背過,中醫就學好了。所以萬千熱心學子抱著這個信仰,手裡拿著,心裡想著,口裡誦著——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好不容易背到一半,突然發現前面的全忘了,沒事從頭再來,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同學敗下陣來,比如說我。只有少數一兩個同學能堅持到最後,等全背下來,哭了,騙子,全是騙子,說好的背過就能學好了的,於是,不管半路上倒下的,還是堅持到最後的,都回到同一個點,就像掰棒子的狗熊,兩手空空。為什麼,因為我們都不知道黃帝有什麼用。言歸正傳,說這些到底有什麼用。剛才說了金元之後醫術盛行,而真正的醫道根源卻在黃帝內經裡面。聰明的人就想到了傷寒雜病論,沒錯,傷寒雜病論就是鏈接醫道和醫術的鏈條,換句話說,傷寒雜病論就是把黃帝內經轉化成臨床的工具。再換句話說,傷寒雜病論是解開黃帝內經的鑰匙。這就是為什麼傷寒論能被列入中醫的經典中,成為幾千年來的教科書。為什麼張仲景成了千百年來的醫聖,名頭煊赫千古。那問題又來了,關鍵是鑰匙是鎖在金櫃裡的,還需要鑰匙。打開傷寒雜病論的鑰匙是什麼陰陽五行以及其他現在人解傷寒論,開始是一條一條的背,等全背完了,比著歷代註家一條一條的翻譯,這段他翻譯的真對,聽他的,那段又是他翻譯的好,再聽他的,看看這個方子,哎,他那麼用,哎,那位怎麼又那麼用,學到最後,到底聽誰的?到最後一跺腳,老子不幹了。最後鬧了個擀麵杖吹火。扯回來,我們都說,傷寒論是六經辯證系統,金貴要略是臟腑辯證系統,用一個比較文明的詞來評價,純粹是扯犢子。人家明明是一個爹媽生的,你非說人家是同父異母。有人就說了,一個是五臟,一個是六經怎麼一樣?咱們先看看五和六怎麼來的,易家有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乾坤成大業。道家里有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五在哪,六在哪?且聽我慢慢道來。咱們倒著往回推,我們知道五行系統的特性,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製化勝負,環環相扣。很完美的系統啊,確實,五行是套很完美的系統。但是總感覺他什麼都告訴了,又好像什麼都沒告訴(忽悠的最高境界)。比如說吧,有一個人因為生氣,從而影響到了他的食慾,臟腑辯證會告訴你木克土,木有氣了,朝土撒氣呢,你一聽,哇,好厲害。又一個人,消化不好,肚子脹,吃不下,消化不好,久而久之,全身沒勁,走路無力,手腳沒勁,全身懶洋洋的,哦,土壅木滯。病人一廳,明白了。仔細想想,你好像什麼都沒有解釋。木強了克土,土強了乘木。說好的環環相扣,怎麼說變就變了。事情都發生了你再我換個名再告訴我一遍,沒發生之前怎麼不說。就好比說,我問你今天怎麼下雨了,你回答說今天有雲應該下雨,明天為啥又晴了?因為明天沒有雲。請注意,這裡論述的是五行系統,並不否定五臟六腑奇恆之府的存在。難道說五行這套系統沒用了嗎,非也,是五行系統這種形式不適合中醫,不是五行本身的問題。因為五行其實是四行。河圖講,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如果按照河圖這種土樞四象的模型來說就比較合理了,東西南北春夏秋冬。所以這樣在往回倒,兩儀,太極。好,歸於一。六經呢,怎麼往回倒。六讓你想到什麼?六十四卦!對。六爻卦,我們又知道六爻卦,是三爻卦兩兩重疊而來,三生於二,二生於一,一生於道,好,歸於一。最後都歸於一上。那位就說了,你瞎忙活那麼一陣,幹啥?其實就是為了說明五和六是同一本源,換句話說,他們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現在來解釋一下他們代表什麼。用一個比喻來解釋一下他們的關係,都學過空間幾何,一個平面可以把空間分為兩部分,這一個平面就好比道家里說的道生一,兩部分就是兩儀,垂直的兩個平面可以把空間分為四部分,兩個平面是一生二,四部分為四象。兩兩垂直的三個平面可以把空間分為八部分,這三個平面就是二生三,八部分就是八卦。其實道生一一生二生三生萬物與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卦,說的是一回事。那有人就問了,為什麼生到三就生萬物了,不繼續生生不息呢,很明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三維的世界裡,而太陽,少陰,厥陰,少陽,太陰,陽明就是三維坐標系由中心散射出的六條射線,臟象系統就是那些空間。正因為如此,差異就顯現出來了,臟象系統,因為有切切實實空間的存在,所以,他更能關注事物顯現的屬性,因此就根據他們屬性的不同,給他們取了木火金水的名字。所以在臟象辯證體系中,如果生發不足了,就辯證為肝木不升,以此類推,金不收斂,水不封藏……而三陰三陽系統,因為他這三條線或者三個平面沒有具體的空間佔有,所以他不可能表現出屬性來,因此,他會更註重彼此之間的變化,彼此之間的關係,所以用這套系統辯證出來只能說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而他這一個太陽病,裡邊包含了太多的變化,可能是某一個空間(臟腑)異常,也有可能是幾個異常,也可能是某一部位異常。然後,有的人就開始迷糊了。不急,上面說了很多,總結一下這兩套辯證係統,打個比方,就好比三刀把一個西瓜切成了八半,臟象系統關注的是那八塊西瓜,三陰三陽系統關注的是那三刀。切來切去,還是那個西瓜有人就問了,為啥不多切幾刀,多分幾塊,這樣不是更多的人能吃到西瓜了嗎?為什麼只切三刀?言歸正傳為什麼是三,不是一,二,五,六,七。這個問題好?難道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裡面嗎,似乎也不盡然。這與道家思想有關,我們知道中醫來源於道家,所以思想上與道家一脈相承,道家處處都在追求三,老子一氣化三清,三才……舉個例子來說,三角形結構最穩定,假設給你個一條腿的板凳(有這樣的板凳嗎)你能坐住嗎,兩條腿呢!但是三條腿可以。可見事物的成立最少需要三個方面,所以道家生到三就能生萬物了,那六經是什麼?傷寒六經就是三對陰陽的系統,太陽少陰,太陰陽明,厥陰少陽,每套系統中升降浮沉,氣血津精運化其中,陽表陰裡,陰升陽降,陰收陽散,陰陽協調配屬,如同夫妻。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國家的存在,有三個方面是必須的,重中之重。政治,經濟,軍事。當然其他也重要,但是這三方面是基礎。先說個最好理解的,太陰陽明係統,他主導的是經濟系統,所謂的,經濟,在人體上無非就是氣血。這套系統的的存在,無非就是一個目的,讓幹活的細胞有飯吃有水喝,當然他們不用擔心房價問題。太陽少陰系統,就是人體的軍事系統,調配人體的軍隊,他的表現就是陰陽。他的存在無非也只有一個目的,驅外邪,殺內鬼。厥陰少陽系統,它是人體的政治系統,他的存在就是維持秩序,協調關係,運行氣血。讓一切按照法律有條不紊的進行。當然這三套系統並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他們之間相互協調合作,好隊友,共同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中國奮鬥。所以老祖宗說治病如治國,沒騙你。有人說了,這三套係統在人體里太抽象了,太藝術了,我們不玩藝術,那就看點實質點的土樞四象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BDE9.tmp.png我們現在從氣機上來理解,既然上面說了,四象系統就是三陰三陽系統,那就說說土樞四象系統。依据《四聖心源·天人解·陰陽變化》篇,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模型,就是河圖模型為——土居中央,左木右金,上火下水。土居中央,分為戊土與己土,一升一降,土循環,這是太陰陽明係統。左木右金,金木循環,龍虎回還,此為厥陰少陽系統。火上水下,水火既濟,此為太陽少陰係統。三個循環,升降出入運行其間。太陽少陰為水火之氣。厥陰少陽為木火之氣,太陰陽明為金土之氣,因此太陽少陰表現出水火循環。而厥陰少陽系統與太陰陽明系統共同表現出木金循環,升中予降,降中寄升,所謂陰升陽降。故此,少陽為相火表現暑氣,是體為火而用在降。太陰為濕土表現濕氣,是體為陰土而用在升。實際上這兩套系統的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如《四聖心源·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木火之能生長者,太陰己土之陽升也,金水之能收者,陽明戊土之陰降也。又如足太陰與足厥陰在內踝上八吋交換位置。無論是土樞四象也好,三陰三陽也好,都說的是氣機升降出入的變化。所以這樣看來,還是像之前比喻的,四象關注的屬性,是那幾塊西瓜,三陰三陽關注的是變化,是那三刀(更多氣機觀念請參閱《四聖心源》)肯定還會有人說,還是太抽象不易理解,能不能再實際點經絡臟腑有人說中醫沒有解剖,而沒有醫學的解剖是空中樓閣。那我想問的是一個虛幻的東西,為什麼能經受歷史千年的考驗而不被淘汰呢?這不科學。一個原因,是中醫都太會迷惑人了,讓人們好幾千年沒有發現,但這個理由似乎很扯淡,病人別的判斷標準沒有,難道最起碼的自己病好沒好不會判斷嗎?再會迷惑,病沒治好,也是站不住腳。顯然這條理由不成立。那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中醫是有解剖基礎的。有人就疑問了,有解剖,在哪裡?可以說中醫的解剖基礎比高級,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現代醫學所基礎的形而下的臟器實體,只不過沒有現代醫學的那麼精細。一部分就是中醫裡形而上的經絡。而這一切都在複雜的經絡系統中,我們根據《靈樞·經脈》篇,試圖建立起中醫的解剖學思想。脾足太陰……其支者,復從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肾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肝足厥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肝别貫膈,上注肺。肺手太陰之脈,…上膈属肺…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8464.tmp.png又大腸手陽明之脈,……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安頁)中……同樣,小腸手太陽與膀胱足太陽亦是如此,三焦手少陽與膽足少陽亦是如此。又肺手太陰起於中焦…還循胃口,上膈,属肺…脾足太陰…属脾,絡胃,上膈,挾咽…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腎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肝足厥陰之脈…挟胃,属肝絡膽,上貫膈,布胁肋…其支者復從肝别贯膈,上属肺。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上膈,屬肺……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同樣的脾足太陰與胃足陽明亦是如此,心與小腸,腎與膀胱……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經絡系統並不是線行運行的,而是大循環裡有小循環,小循環裡有小小循環,而與經絡絡屬的臟腑以及經絡所過部位的器官,就成為這套系統的員工,而經絡本身,就是這套系統的生產線,然後,虛無縹緲的三陰三陽系統有了實質的依靠,營衛氣血運行其間,就像給員工發的工資,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知道他們是怎麼幹活的正常工作前面,我們已經比喻了,這三套系統,相當於國家的經濟,軍事以及政治系統。太陰陽明主管經濟生產,所以內經裡說的,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靈蘭秘典論)。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脏别論)。脾者,營之居也(六節臟象論)。臟主管氣血的生成储藏,腑主管生產廢棄物的排洩。所以內經說的,臟者藏精氣而不洩,腑者,傳化物而不藏。太陰升清,陽明降濁。再看太陽少陰系統,這是軍事系統,少陰居最深層次,太陽居最表層,就相當於軍事權由君主直接掌控。打仗或者除姦最需要的是兵,所以軍事係統的任務就是練兵強兵。兵,在人體是什麼,就是人體的正氣,或者說陽氣,內經生氣通天論说,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無形的陽氣需要有形的承載,那就是津液。內經靈兰秘典論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心和腎,把精氣藏好,小腸和膀胱要做的就是把兵練好。最後看厥陰與少陽,這是政治系統,也就是執法部門,他的好壞影響到的是整個人體機制的運行,所以這套係統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公平。國家分部不均衡,容易出現內亂,人體分佈不均,也會出現內亂,表現就是虛實,內經講,三焦者,元氣之別使。而心胞,管的是血液的運行,氣血協調運行,便為脈。陰血升,陽氣佈,陽氣斂,陰血藏。總結一下,太陰陽明系統主管生產氣血,生成的氣血在脈道中,經過厥陰少陽係統疏佈運行全身。最後人體器官在接受這些氣血之後,在太陽少陰系統作用下轉化成無形的能量,供應人體的生命活動。在這套系統裡,一級管一級,有員工,就有主管,主管就是奇經八脈。這一切運行背後的大老闆就是心神,所以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更多臟腑氣化請參閱《素問》《靈樞》《黃庭經》)如果一切正常運行下去,國家不會出亂,人體不會得病,不過,總會有人不聽話的消極怠工有句話叫做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以說一切事物都有因果。那我們就來看看生病的原因是什麼,根据《傷寒雜病論·雜病例》《三因方·卷二·三因論》。我們來分析一下所說的病因,除掉意外傷害如刀瘡之類的以外,可以歸結為外感六淫,內傷飲食,七情所傷,還有一種,也可以算作一類,就是虛損。先看內傷飲食,飲食失常,損傷的是經濟係統。舉例來說,現代人胡吃海喝,所以導致脾胃受損,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接踵而來,所以靈樞經脈篇說的,大腸者,是主津所生病者,胃者,是主血所生病者,這裡說的津血都指的是他們的生成。外感邪氣,損傷的是軍事系統,同樣的因為不知道寒暑適宜,什麼關節炎脊椎病空調病不找你找誰。過勞虛弱,損傷的是軍事係統中的陰,比方說,那就是軍糧,軍糧不足,戰鬥力肯定減弱。所以靈樞經脈篇說的,小腸者,是主液所生病者,膀胱者,是主筋所生病者,這裡說的液指的就是精,筋所生病就是陰損不能化生陽氣,因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七情六欲損傷政治系統,憂愁憤怒,壓力山大,導致抑鬱病,尤其是很多婦科病。所以經脈篇說的,三焦是主氣所生病者,這裡指的就是氣血的運行。總結出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就一個詞——作死。這些病因作用到人體上,導致了人體正氣虧損,久而久之,疾病就找上門來了。當然了,人體也會有自己的思考,出現了異常,我應該怎麼辦。於是每套系統建立起自己審判體系,定時清楚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廢物,以保證黨員的純潔性。先看軍事系統,他們就是人體的排洩途徑,出汗,小便,大便,嘔吐,呼吸,以及女子的月經。當然近水樓台,太陰陽明系統多藉助大便與嘔吐,太陽少陰係統多藉助汗與小便,而厥陰少陽系統多藉助月經。有人就問了,那男子沒有月經,難道就不排邪了?請注意這裡說的是多藉助,不是只藉助,實際上,他們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男子的厥陰少陽係統排洩途徑,主要借助於大便。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養生大法總結就一句話:法於陰陽,和於數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刚柔,如是則邪僻不生,長生久視。(更多養生保命請參閱《壽世青編》)現在,我們對三陰三陽系統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體悟越深,應用越妙。《醫道還元》說,不求妙用,垂老亦覺無成,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張仲景是怎麼妙用的寒溫之爭在看仲景妙用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傷寒和溫病到底是怎麼回事。自明清溫病派出現以來,寒溫之爭就一直不絕於耳,溫病派說傷寒家泥古不化,傷寒經方派說溫病學傢數典忘祖,互相攻詰,搞得所有人不知如何是好。人身一小天地,別有洞天。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就好像一個正常運轉的國家,我們還是用戰爭的觀念來看待他們之間的差異。當一個國家受到外敵入侵時,會有兩種選擇,戰或降。而作為人體來說,抗戰機制是自動防禦機制,可以說,百分之百的人體會選擇抗戰。既然戰爭發生了,也必然會有兩種情況發生,勝或敗。如果國家軍力不足,被敵人一步步逼近。防禦機制一步步被攻破,這在人體上來說就是傷寒。更形象來說,本國有一萬精兵,敵國有十萬精兵,戰爭情形多是節節敗退,這就是傷寒。這時你肯定會想,那溫病肯定就是打勝了,沒錯,溫病確實是打勝了,那問題是既然勝了,又為何會發生溫病。所以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所謂孤掌難鳴,外寇所以不興,是因為內賊不作。凡是打仗期間必不可少的一個職業就是奸細。外邪在人體裡也安插了奸細。外邪為無形之邪,無形之邪無法在人體站住腳跟,必得有形之物作為載體,這些載體便成為內鬼,人體的內鬼即疏步不正常的津血或者人體產生的廢物,如痰濕,淤血,腸中糟粕,小便等有形之物,他們狼狽為奸,做患於人體。那剛才的問題就來了,既然剛才說了,溫病就是戰爭打勝了,那怎麼還會發生溫病?答案你已猜到,因為他是內鬼作亂,不是外邪為患。那好了,讓我們看看溫病裡內鬼是怎麼作亂的。同樣的比喻,本國受到外敵入侵,本國軍隊十萬,敵國一萬,這場仗是不怎麼讓這個國家擔心的。所以你看,傷寒初起有發熱惡寒的拉鋸狀態,溫病初起卻沒有。如果說在外敵入侵過程中,人體自身的叛亂趁機為患,這時外敵反而不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便是清理內部,當然,這種情況發生的前提便是,人體的軍事系統足夠強大。小量外敵入侵,引發了本身過於強大的防禦反應,這就是溫病。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傷寒像抗日戰爭,溫病像文革。戰爭形態不會固定不變,一定會在發展中變化,會如何變化?衛氣營血——戰場的轉移我們都知道,葉天士衛氣營血的辯證體係開創了一個新局面。這衛氣營血,就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戰場的轉移。何者為衛氣營血,總結起來不外乎兩個字——陰陽。內經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陰陽分別說的是一種功能,陰者,維持內部秩序,陽者,整體防守外部。這裡說的就是無形之用,有無形之用必有有形之體作為基礎。那他們的體分別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感冒剛開始要調動陽氣御邪,而這時最常見的現象是什麼,出汗。內經說,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我們可以看出來衛之體便是津。而營者,營養也,依靠營養來維持內部的消耗,而這營養,我們中國人最好理解,營養的體就是有形的精血。所以我們換一個名詞來理解衛氣營血,防禦陽氣,津液,營養功能,精血。而所謂的體,津也好,精血也好,只是在不同部位的不同表現。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所說的:天寒衣薄則為溺為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并氣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又如夏宗禹所謂:此物原來無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在體感熱則為汗。在鼻感風則為涕。在腎感合則為精,在眼感悲則為淚。而其根源在於“水谷入口,輸於腸胃”。這樣我們再來理解溫病的發展過程和方子,溫病初起在衛分疏散如桑菊飲,小柴胡湯。在津分清瀉如白虎湯,黃芩湯。在營分清營,如清營湯。在精血分補水,如復脈湯,定風珠。而這所有的一切理不越陰陽,法不離仲景。那現在,讓我們看看仲景是如何妙用的吧平脈辯脈許多人認為摸脈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三指一搭,片刻之間便能了解到人身體的情況。所以不管病人還是醫生本人都特別看重把脈,有的病人甚至認為你不會把脈就不是中醫。事實上我們要客觀的看待這件事。對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首先我們要先理解什麼是脈。内經裡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這可以說對脈最好的總結。這樣有人就把脈比作水渠,約束水液流淌。當然這個比喻也不是很恰當,因為上面說了,中醫的解剖包括經絡和實體解剖,從經絡的角度來看就不合理了,因為經脈是無形的,所以,可以把脈比作飛機的航線,他對飛機是一種無形的約束,這樣也許更恰當。然後我們再來說說摸脈的部位,現在我們常用的就是獨取寸口,而更早的以前是要三部九侯的上到頭頂,下到腳底,很全面,當然也很繁瑣。後來就乾脆獨取寸口,為什麼單純只取寸口就可以了呢,這就牽扯到下一個問題就是,摸脈到底摸的是什麼,《黃帝內經》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寸口是手太陰肺經所過,所以確切的說我們摸的是太陰脈,上面已經說了,太陰陽明是人體的經濟系統,掌管人體氣血的化生,所以由此系統的氣血可以知道全身氣血的情況,就好像兩湖地區糧食產量大,於是便有了兩湖熟,的天下足的諺語。所以我們知道寸口脈是太陰陽明系統氣血的體現,而太陰陽明係統是全身氣血的體現,順理成章的,寸口脈成為脈診的第一部位。剛才說了,寸口脈是全身氣血的體現,那麼,我們摸脈實際上感受到是氣血。正如《傷寒雜病論·平脈法第一》1.1說的:脈乃气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也不是擺在桌子上的物件,是你能看到的,那麼,氣血又是如何體現的?之前在衛氣營血那段中說過,無形的衛氣需要有形的津液承載,營氣需要有形精血承載。當然上面說了,脈中主要是壅遏營氣,令無所避。因此我們知道脈氣實際上是津液與精血在運行過程中的體現。當然這裡有一個體用的關係,津液精血為體,為陰。脈氣為用,為陽。所以說脈是一陰一陽而已。以前已經了解了氣血的生成。那麼我們就要明白津液與精血是如何運行的,內經裡說:食气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气入胃,濁气歸心,淫精於脈。脈气流經,經气歸於肺。肺潮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气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气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气口成寸,以決生死。飲食入胃,遊溢精气(气火),上輸於脾。脾气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爲常也。有這段我們可以看出,血液的運行與心肺關係密切,而津液的運行與脾肺關係密切,有形的血液生成之後,靠心胞的熱能疏佈全身,為人體提供能量。而心臟和肺臟的關係,就好像汽車引擎與水箱關係一樣,肺中來自脾氣散精的津液帶走心臟的熱量,使引擎不至於過熱而燒壞。問題就來了,由於心臟熱到四肢冷,由心臟到四肢是順勢而為,那由四肢到心臟又是如何運行的呢?這就像我們把水由下面抽到上面來一樣,這裡需要一個水泵,那人體這個水泵在哪裡呢?丹田,或者叫腎陽,又或者叫小腸火。至此我們來總結一下脈,脈中有形血液的生成,靠的是太陰陽明係統,脈的運行,靠的是厥陰少陽系統,而最後脈的根源又在太陽少陰係統。顯然,脈中的氣血不是一成不變的,即前面說的,和於四時五臟陰陽,它會隨著不同的因素變化,從而就會表現出不同的脈象。總結起來不外乎三個因素——時間,空間以及心神。時間,即年月日時,一年四季氣血會有勝衰的變化,所以會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如內經說的:春脈迢迢,端直而長故曰弦。同樣的,一月之中,也會出現類似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女子的月經。同理,一日之中十二個時辰也會如此變化,因此仲景會有因日中夜半身體變化來斷人生死的論述。空間因素,實際上是人體因上中下三焦位置不同,浮中沉深淺不一,而表現的氣血情況不一樣的情況。內經說:尺內兩傍,則季脇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以候肺,內以候胷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胷候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就如同生活在新疆的人與生活在海南的人生活方式不一樣,生活在高原上與生活在盆地里不一樣,道理是相同的。內經說的:上焦如霧,中焦如慪,下焦如瀆。心神因素,因性格想法不同而導致脈象差異,內經說的,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恐則氣下……這時,人的脈象肯定是不一樣的。關於神明,《黃庭經》有詳細論述,感興趣的可以去閱讀,在這裡需要知道的是,氣血是神的基礎,氣血充足然後神才能光明。就好像冬天有柴燒,屋子才會暖和,屋子暖和,人才會待在裡面。所以神智的異常多以氣血的異常為基礎。調氣血,神智自然回復,當然,神直接受擾的除外,那种情況就得藉助祝由了。總上之後,我們再來讀《傷寒雜病論·平脈法》,一切都如流水無阻滯。萬萬千千總結一句話,脈者,一陰一陽而已天地之氣内經曰:人禀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因此,天地變化對人體產生無盡的影響,人要順應這種變化來攝生保命生產生活。因此這種變化形成了一種生命規律。普遍認為中國文化的根源便是河圖與洛書,而河圖與洛書正是這種規律的總结。由這兩個系統衍生出的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而他們各自代表了一個時空體系。由河圖衍生出先天八卦,而先天八卦存在的依據,就是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或者說是月地運動系統。由洛書系統衍生出的後天八卦,是以一年節氣的變化為依據,或者說是地日運動係統。正是運動產生了時間,時間讓空間的存在變得有意義。因此這種生命規律不過包含了兩個因素——時間與空間。道家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對順應這种生命規律的最好體現,人生活在地球上,受到周圍環境的約束。根据後天八卦所给我們呈現的方位差異,正北為坎,其氣為寒。正南為離,其氣為熱。正東為震,其氣為雷為動。正西為兑,其氣為燥。東北為艮,其氣為山為靜。東南為巽,其氣為風。西南為坤,其氣為地為濕。西北為乾,其氣為天為燥。人們生產生活受此影响,所以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素問·異法方宜論》:夫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可愈也。其南北風土之異,乾濕飲食之不同也。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會產生這種地域的差異?暫且不提。除了地域上的差異之外。我們創立了精細的曆法,以保證人能順應這種生命規律。年,月以及更大的時間單位紀,比紀更大的時間單位章,會,元。比月還小的時間單位節氣,旬,侯,日,時。如此我們不再把時間看做直線,還原了時間螺旋前進的特點,凸顯出了這種規律。古代物候學上講: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歲。從時間上來說,隨著節氣變化,氣候會呈現出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交替變化。一月之中會出現風雨晦明的變化,一日之中會出現旦暮午夜的變化,更大的會出現五運六氣的甲子週期變化。因此,我們會疑問,為什麼會有季節時刻上的差異?仔細想想,其實時間上的規律也好,空間上的規律也好,其實是同一種生命規律。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沿著赤道往兩極走,會逐漸由熱轉溫轉涼轉寒。在物候上也會逐漸出現夏天的景象春天景象秋天景象冬天景象。或者我們從一座高山腳下往山頂爬,也會出現上述情形。這與時間上的交替變化是一樣的。物理學上都學過,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星體分別是太陽,地球和月球。單看地日系統,地球圍繞太陽運行,會有一個黃道軌跡,而地球自轉會產生一個赤道軌跡,這兩個平面的夾腳即黃赤交角,造成了這種現象。由於地球在運行過程中,太陽直射最遠到達南北回歸線,因此南北各部分接受到太陽熱量不同,造成了地球上寒溫熱帶的差異,也同樣的,由於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造成了一年中季節寒暑交替。而當來自太陽的熱量到達地球以後,會在地球大氣層作用下,吸收一部分熱量,進去地球內部被地球消化成為地溫,就如同坎卦中的陽爻,地溫會蒸騰地球水分進入大氣,就如同離卦中陰爻。地溫會隨著太陽運動夏出冬藏。同樣大氣中的水分也會呈現熱升涼降,以此形成良性循環,即為水火既濟。所謂的節氣即是這種溫度與濕度循環過程中的變化。陽升則驚蟄,出則為大小暑,降則為霜降,入則為大小寒。而由天氣轉換為地氣過程需要時間,所以五日為一候,說的就是天氣變化,因天運當以五行。三候為一氣,指的就是天氣轉化為地氣的過程。六氣為一時,說的是地氣變化,因地運以六氣。舉個例子來說,這就像我們物理上學過的速度與加速度的關係。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三之氣少陽相火,四之氣太陰濕土,五之氣陽明燥金,六之氣太陽寒水。就是這種溫度與濕度升降變化造成的結果。溫度為陽,濕度為陰。陽動為風。陽出為火,陽陰俱出為暑。陽入陰出為濕。陽陰俱入為燥。陽陰俱藏為寒。陽主陰從,所以一年六氣變化都是陽熱為先,水濕在後……不管是六氣也好,二十四節氣也好不同的劃分。本質上是天地變化中的溫度與濕度交替變化的結果。(更多天地變化請參閱《鐘呂傳道集》)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C01.tmp.png至此,在閱讀傷寒雜病論治療法門之前,所有的書內以及書外的思想均已介紹完,現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打開傷寒雜病論,自己去體悟書經裡的奧妙三陰三陽我們首先要明白的一條思想就是,在外感階段,無論是病情從太陰傳往三陰發展成傷寒,還是由陽明發展成溫病,在外感初起階段都是人體正氣抗邪,打個比方說,外敵攻打來無論是什麼樣的敵人,都是國家的軍隊在抗擊。因此,就不能存在麻黃抗寒邪,桂枝驅風邪,雙花連翹抗溫邪這樣的觀念,中藥作用的對象是人體的正氣,不是那種邪氣,無論進來的是哪種病毒,哪种細菌,驅趕它的都是人體的正氣,所以說調藥如調兵,不是調邪氣。第二,所謂的傳經,這裡說傳也可以,說不傳也可以,只不過是人體質不同,因此,在第一層防線潰敗以後,有的人體質太陰不足,傳向太陰,有的人傳向少陰,有的人產生溫病,並非逐步傳向陽明,傳向少陽,傳向太陰……先來看太陽篇與少陰篇,前文說了,這是人體軍事系統,太陽居於人體最表層,少陰居於人體最深部,就好像邊防部隊受中央直接控制。因此外感首犯太陽少陰,外邪入侵首先便是要把外邪清除出人體,如果不能清楚出去,那再考慮內部消化,這是抗擊的一般規律,因此外邪初感在太陽,用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桂各半湯,桂二麻一湯,越婢湯以及他們的變方,外邪初感在少陰,用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目的只有一個驅邪外出,只不過每個方子之間有細小區別,就好像有的是調邊防軍,有的調地方軍,有的直接調中央軍。當然,做了這麼多努力,會出現兩種結果,成功或者失敗。成功,那麼病就好了,如果第一層防禦失敗,外邪進入,那麼就要考慮第二防禦系統,內部消化。第二階段,五苓散,苓桂朮甘湯,茯苓四逆,茯苓甘草,真武湯,附子湯,就是內部消化。當然,他們之間的區別就是部位和程度的不同。細心的人一定會發現,第一階段用的發汗法,第二階段用的利小便法,這就是開鬼門,潔淨府。正符合了上文說的,太陽少陰係統的排洩途徑正是汗與小便。外邪入侵,一定會傷到人體正氣,第三階段就是扶正兼抗邪,就好像在抗戰期間不忘建國,所以後期用小建中湯,黃連阿膠湯,甘草乾薑,禹餘糧丸,人參地黃龍骨牡蠣茯苓湯等等。當然,太陽少陰兩者相輔相成,內實而外安,外靜內不擾。由此可見,素體虛弱正氣不足的人容易外感傳少陰。另外這兩篇一些散在內容,或者是影響到其他方面,或者是本係統經絡運行所過部位疾病,或者單獨變化成雜病,暫且不提。再看太陰陽明係統。無形邪氣進入人體如果沒有內邪呼應,邪氣很難駐腳。因此,在外邪侵入人體之後,清理黨內部便成為重中之重。黃帝內經講: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那如果脾氣不能散精上歸於肺呢,脾虛生濕故濕性趨下。因此太陰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用藥多為黃芪,桂枝,白朮,茯苓,人參,乾薑,甘草。區別在於是否有津液的不疏佈,單純的氣虛用參芪桂枝甘草,兼有濕則用白朮茯苓乾薑。若久而久之,太陰不升,那麼就會發生傷寒。如果肺不能通調水道呢?生痰,生火。或者說太陰不升,濕生於下,陽明不降,痰火生於上。故陽明病多用梔子,石膏,黃芩,黃連,大黃,半夏,厚樸,枳實,芒硝。區別在於陽氣與津液。單純陽氣不降生火,用石膏梔子知母,若有津液不降用半夏厚樸枳實,氣與津均不降生痰火用芹連大黃。若與有形糟粕結聚則用承氣之類,因此說太陰陽明的排洩途徑主要是吐與下。若陽明病繼續發展則為溫病。當然,太陰與陽明是互相協調工作,不是割裂開的。因此,許多方子都是兩者兼顧。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等。所以,平素飲食肥甘厚味容易太陰陽明係統故障。最後是厥陰少陽系統,這是人體的調控系統,無形邪氣與人體代謝產物結聚以後,必然會影響到人體氣血的運行,從而產生瘀滯,陰升陽降,若少陽不降,則生少陽病,故少陽篇多用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於降中疏通人體陽氣。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如果瘀滯的厲害,人體的陽氣不能與有形的津血協調工作,陰不升,因此便產生了四逆,故用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烏梅丸等,生發人體陽氣,打個比方說,地震期間,因為道路堵塞,物資運不到災區,有兩種解決方法,一種是修路,修完路之後再運物資。一種是用飛機空運物資。四逆湯之類的就是後者,但是他只能解決燃眉之急,長遠來說就不可以了。所以這類藥只能在救急時用,不是長久之計。在厥陰少陽系統中,如果經絡或者臟腑局部出現氣血障礙,則會出現嘔吐,下利,疝氣,消渴等疾病,這些疾病治療方法就是上面說的第一種修路解決的辦法。這其實就是總體和局部的關係。之前前文說過,七情六欲容易影響厥陰少陽系統,故平素情志不遂者易患厥陰少陽系統疾患,而所謂的外感,只是誘發因素而已,人體內奸趁火打劫。至此,傷寒三陰三陽係體系的應用原則已完全介紹完畢。而總結起來不過一句話,升降出入,浮沉聚散。內傷雜病《傷寒雜病論·卷三·雜病例第五》3.87說過:人體陽病十八,陰病十八,臟病三十六,腑病三十六,合一百八病,合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其實人身雜病,何止萬千。其實無論什麼病,萬變不離其蹤,他們的診療法則都在三陰三陽系統之中。我們先來看看傷寒雜病論裡的雜病法。臟結者,五臟各異,寒熱攸分,宜求血分,雖有气结,皆血為之。肝臟结,求之厥陰虚實也。心臟结,求之少陰气血也。肺臟结,陽明津液求之。脾臟结,太陰津血求之。腎臟结,少陰陰陽求之。结胸,表邪下陷,陽明失常,熱痰互结痞者,太陰陽明气機升降異常。下利,太陰厥陰陽氣不升。嘔者,陽明少陽不降霍亂,寒熱混亂於中,邪重正輕,責之太陰陽明血痹虚勞,精損氣不運,責之少陰太陽,治在中咳嗽,陽明津氣结聚,陽氣不佈痰飲,太陰不升。溢饮,風水,皮水,太陽不宣佈。支飲,陽明不肃不利。婦人多在厥陰少陽…………內經曰: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言外之意——仲景的崇陽思想眾所周知傷寒雜病論是崇陽思想的最好體現,當然這與此書的主旨是密切相關的,因為是傷寒嘛,所以有些人就以此為題,批評傷寒雜病論。所謂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陰陽必須是相輔相成。仲景作為醫聖,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問題就來了,既然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還會崇陽呢?應該是陰陽和諧啊。首先,我們要先弄明白什麼是陽,什麼是陰。現在,我們就單純的從狹義的角度上來理解陰陽。普遍上認為滋陰就是補有形的東西,就好像往油燈里添油,即陰為體。溫陽,就是把有形之物轉化成無形能量,就好像把油燈的火調大調旺,即陽為用。所謂的體陰而用陽,便是有形化無形,無形反益有形的良性循環。仲景的崇陽思想,更多的是一種恆動觀。近年來,天文學界把冥王星降級,不再劃到行星範圍裡面。為什麼呢?我們小時候都玩過一個游戲,用一根绳,一頭栓住一块石塊,另一頭用手握住使勁甩,石塊會從地面上飛起來,圍繞手轉圈。如果手使勁大,石塊會越轉越快,直至脱離绳的束縛。如果手使勁小,石塊會越轉越慢越低,最後會停下來,落到地上。冥王星和太陽就如同石塊和手,靠一根無形的繩牽引著旋轉,當速度逐漸變慢時,維持他們之間聯繫的力量會慢慢變弱,直至冥王星不再受太陽影響。地球作為太陽的行星之一,也是處於這種運動中,而除了這種運動,地球還要維繫自身的存在,因此地球也是日夜不休的自轉,以維持自身不至解體。我們都說人身小天地,我們身體裡也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這種運動。生物上學過,細胞是維持生命的最小單位,細胞乃至分子原子,甚至更小,結構都是類似。以細胞來說,中間有細胞核,外周有細胞質,細胞質裡包含各種細胞器,細胞核是固定不動的,而細胞質帶著細胞器無時無刻不是在圍繞細胞核做圓周運動,就好像原子中電子圍繞質子運動一樣,細胞,組織,器官,人體,無一不是靠著這種運動維持自己的功能。因此生命的意義在於永不休止的運動,而這種運動就是道家裡講的——道。人體作為一個整體,受到地球的這種運動規律影響,人身體的細胞也是如此,就如剛才比喻的那樣,如果維持兩者之間的那股力量弱了,或者說,人受天地之氣的影響小了,人體的自轉與公轉慢了,人就會生病,直至死亡(自轉不足,不能維持自身存在)。所以道家裡講的所謂的修內丹,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目的也不過是為了加強人身的自轉,以及與太陽月亮地球的公轉,以強固自身的存在變化。因此仲景的崇陽思想可以看做是道家思想的一種演變。總而言之,大到月亮地球太陽以至宇宙,小到人體,細胞分子原子,無一不是處於自轉以及與上一級或者下一級的公轉中,以維持自身的存在及變化。而這種運動作用在人體或者天地間的表現,中醫學或者中醫哲學将之稱為氣機,內經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非升降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出入無以生長化收藏。因此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的特征顯現出來——恆動觀。這種恆動觀念稱為崇陽思想的根基。正所謂——鐵牛耕地種金錢。然而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沒有油,無法生火,沒有火,油的存在沒有意義。而且崇陽亦不是唯陽獨尊,是通過陽動來建立或者加強體與用的良性循環。還是這句話說的好——陽主陰從其實,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給我們出的個謎面,謎語的謎底就是兩個字——陰陽。後記:看完本文之後,或褒或貶,其實無所謂好壞,正如紅樓夢裡說的: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一切由君,好自為之注:1本文引用大多來自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後世很少涉及,這主要想表達的就是中醫不是一個逐步推理論述的過程,而是一個體悟的過程2本文很少錄用臨床案例,一者,本文主要側重點在醫道,而不在醫術,二者,作者臨床經驗有限,而他人醫案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證,故不錄用3本文互相之間都有聯繫,不要割裂開來看,因為作者是從不同角度論述的一個整體4本文每一段論述都試圖理出一條基本思想,讀者以這條思想為基礎自己閱讀傷寒雜病論,才會有心得,故文中不涉及一些細節分析,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去授人以漁。然也5如覺有錯誤或者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qq1162974429警告:本文純屬忽悠,如有雷同,純屬抄襲,如果你沒被忽悠,不要灰心,堅持多看幾次,總會被忽悠的,如果你被忽悠了,那麼你就去忽悠更多的人吧,只有忽悠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南甦嶺散人農曆乙未年驚蟄後於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三自習室內讲的很到位,值得学习,感谢 谢谢分享,学习学习! 本帖最后由 muyu303 于 2015/3/24 16:15 编辑
繁体子看的很累 没中医基础的估计就过滤了 还是我转换下吧
现在人解伤寒论,开始是一条一条的背,等全背完了,比著历代注家一条一条的翻译,这段他翻译的真对,听他的,那段又是他翻译的好,再听他的,看看这个方子,哎,他那麽用,哎,那位怎麽又那麽用,学到最后,到底听谁的?到最后一跺脚,老子不干了。最后闹了个擀麵杖吹火。扯回来,我们都说,伤寒论是六经辩证系统,金贵要略是脏腑辩证系统,用一个比较文明的词来评价,纯粹是扯犊子。人家明明是一个爹妈生的,你非说人家是同父异母。有人就说了,一个是五脏,一个是六经怎麽一样?咱们先看看五和六怎麽来的,易家有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乾坤成大业。道家里有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五在哪,六在哪?且听我慢慢道来。咱们倒著往回推,我们知道五行系统的特性,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製化胜负,环环相扣。很完美的系统啊,确实,五行是套很完美的系统。但是总感觉他什麽都告诉了,又好像什麽都没告诉(忽悠的最高境界)。比如说吧,有一个人因为生气,从而影响到了他的食欲,脏腑辩证会告诉你木克土,木有气了,朝土撒气呢,你一听,哇,好厉害。又一个人,消化不好,肚子胀,吃不下,消化不好,久而久之,全身没劲,走路无力,手脚没劲,全身懒洋洋的,哦,土壅木滞。病人一厅,明白了。仔细想想,你好像什麽都没有解释。木强了克土,土强了乘木。说好的环环相扣,怎麽说变就变了。事情都发生了你再我换个名再告诉我一遍,没发生之前怎麽不说。就好比说,我问你今天怎麽下雨了,你回答说今天有云应该下雨,明天为啥又晴了?因为明天没有云。请注意,这裡论述的是五行系统,并不否定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存在。难道说五行这套系统没用了吗,非也,是五行系统这种形式不适合中医,不是五行本身的问题。因为五行其实是四行。河图讲,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如果按照河图这种土枢四象的模型来说就比较合理了,东西南北春夏秋冬。所以这样在往回倒,两仪,太极。好,归于一。六经呢,怎麽往回倒。六让你想到什麽?六十四卦!对。六爻卦,我们又知道六爻卦,是三爻卦两两重叠而来,三生于二,二生于一,一生于道,好,归于一。最后都归于一上。那位就说了,你瞎忙活那麽一阵,干啥?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五和六是同一本源,换句话说,他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现在来解释一下他们代表什麽。用一个比喻来解释一下他们的关系,都学过空间几何,一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为两部分,这一个平面就好比道家里说的道生一,两部分就是两仪,垂直的两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为四部分,两个平面是一生二,四部分为四象。两两垂直的三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为八部分,这三个平面就是二生三,八部分就是八卦。其实道生一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与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说的是一回事。那有人就问了,为什麽生到三就生万物了,不继续生生不息呢,很明显,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裡,而太阳,少阴,厥阴,少阳,太阴,阳明就是三维坐标系由中心散射出的六条射线,脏象系统就是那些空间。正因为如此,差异就显现出来了,脏象系统,因为有切切实实空间的存在,所以,他更能关注事物显现的属性,因此就根据他们属性的不同,给他们取了木火金水的名字。所以在脏象辩证体系中,如果生发不足了,就辩证为肝木不升,以此类推,金不收敛,水不封藏……而三阴三阳系统,因为他这三条线或者三个平面没有具体的空间佔有,所以他不可能表现出属性来,因此,他会更注重彼此之间的变化,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用这套系统辩证出来只能说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而他这一个太阳病,裡边包含了太多的变化,可能是某一个空间(脏腑)异常,也有可能是几个异常,也可能是某一部位异常。然后,有的人就开始迷糊了。不急,上面说了很多,总结一下这两套辩证系统,打个比方,就好比三刀把一个西瓜切成了八半,脏象系统关注的是那八块西瓜,三阴三阳系统关注的是那三刀。切来切去,还是那个西瓜
有人就问了,为啥不多切几刀,多分几块,这样不是更多的人能吃到西瓜了吗?为什麽只切三刀?
言归正传
为什麽是三,不是一,二,五,六,七。这个问题好?难道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裡面吗,似乎也不尽然。这与道家思想有关,我们知道中医来源于道家,所以思想上与道家一脉相承,道家处处都在追求三,老子一气化三清,三才……举个例子来说,三角形结构最稳定,假设给你个一条腿的板凳(有这样的板凳吗)你能坐住吗,两条腿呢!但是三条腿可以。可见事物的成立最少需要三个方面,所以道家生到三就能生万物了,那六经是什麽?伤寒六经就是三对阴阳的系统,太阳少阴,太阴阳明,厥阴少阳,每套系统中升降浮沉,气血津精运化其中,阳表阴裡,阴升阳降,阴收阳散,阴阳协调配属,如同夫妻。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国家的存在,有三个方面是必须的,重中之重。政治,经济,军事。当然其他也重要,但是这三方面是基础。先说个最好理解的,太阴阳明系统,他主导的是经济系统,所谓的,经济,在人体上无非就是气血。这套系统的的存在,无非就是一个目的,让干活的细胞有饭吃有水喝,当然他们不用担心房价问题。太阳少阴系统,就是人体的军事系统,调配人体的军队,他的表现就是阴阳。他的存在无非也只有一个目的,驱外邪,杀内鬼。厥阴少阳系统,它是人体的政治系统,他的存在就是维持秩序,协调关系,运行气血。让一切按照法律有条不紊的进行。当然这三套系统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他们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好队友,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奋斗。所以老祖宗说治病如治国,没骗你。
有人说了,这三套系统在人体里太抽象了,太艺术了,我们不玩艺术,那就看点实质点的
土枢四象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BDE9.tmp.png
我们现在从气机上来理解,既然上面说了,四象系统就是三阴三阳系统,那就说说土枢四象系统。依据《四圣心源·天人解·阴阳变化》篇,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型,就是河图模型为——土居中央,左木右金,上火下水。土居中央,分为戊土与己土,一升一降,土循环,这是太阴阳明系统。左木右金,金木循环,龙虎回还,此为厥阴少阳系统。火上水下,水火既济,此为太阳少阴系统。三个循环,升降出入运行其间。太阳少阴为水火之气。厥阴少阳为木火之气,太阴阳明为金土之气,因此太阳少阴表现出水火循环。而厥阴少阳系统与太阴阳明系统共同表现出木金循环,升中予降,降中寄升,所谓阴升阳降。故此,少阳为相火表现暑气,是体为火而用在降。太阴为湿土表现湿气,是体为阴土而用在升。实际上这两套系统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如《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又如足太阴与足厥阴在内踝上八吋交换位置。无论是土枢四象也好,三阴三阳也好,都说的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变化。所以这样看来,还是像之前比喻的,四象关注的属性,是那几块西瓜,三阴三阳关注的是变化,是那三刀(更多气机观念请参阅《四圣心源》)
肯定还会有人说,还是太抽象不易理解,能不能再实际点
经络脏腑
有人说中医没有解剖,而没有医学的解剖是空中楼阁。那我想问的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为什麽能经受历史千年的考验而不被淘汰呢?这不科学。一个原因,是中医都太会迷惑人了,让人们好几千年没有发现,但这个理由似乎很扯淡,病人别的判断标准没有,难道最起码的自己病好没好不会判断吗?再会迷惑,病没治好,也是站不住脚。显然这条理由不成立。那原因是什麽呢?是因为中医是有解剖基础的。有人就疑问了,有解剖,在哪裡?可以说中医的解剖基础比高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现代医学所基础的形而下的脏器实体,只不过没有现代医学的那麽精细。一部分就是中医裡形而上的经络。而这一切都在複杂的经络系统中,我们根据《灵枢·经脉》篇,试图建立起中医的解剖学思想。
脾足太阴……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肺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8464.tmp.png又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同样,小肠手太阳与膀胱足太阳亦是如此,三焦手少阳与胆足少阳亦是如此。
又肺手太阴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脾足太阴…属脾,络胃,上膈,挟咽…其支者,複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属肺。
又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同样的脾足太阴与胃足阳明亦是如此,心与小肠,肾与膀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络系统并不是线行运行的,而是大循环裡有小循环,小循环裡有小小循环,而与经络络属的脏腑以及经络所过部位的器官,就成为这套系统的员工,而经络本身,就是这套系统的生产线,然后,虚无缥缈的三阴三阳系统有了实质的依靠,营卫气血运行其间,就像给员工发的工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知道他们是怎麽干活的
正常工作
前面,我们已经比喻了,这三套系统,相当于国家的经济,军事以及政治系统。太阴阳明主管经济生产,所以内经裡说的,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灵兰秘典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脏别论)。脾者,营之居也(六节脏象论)。脏主管气血的生成储藏,腑主管生产废弃物的排洩。所以内经说的,脏者藏精气而不洩,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太阴升清,阳明降浊。再看太阳少阴系统,这是军事系统,少阴居最深层次,太阳居最表层,就相当于军事权由君主直接掌控。打仗或者除姦最需要的是兵,所以军事系统的任务就是练兵强兵。兵,在人体是什麽,就是人体的正气,或者说阳气,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无形的阳气需要有形的承载,那就是津液。内经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心和肾,把精气藏好,小肠和膀胱要做的就是把兵练好。最后看厥阴与少阳,这是政治系统,也就是执法部门,他的好坏影响到的是整个人体机制的运行,所以这套系统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公平。国家分部不均衡,容易出现内乱,人体分佈不均,也会出现内乱,表现就是虚实,内经讲,三焦者,元气之别使。而心胞,管的是血液的运行,气血协调运行,便为脉。阴血升,阳气佈,阳气敛,阴血藏。总结一下,太阴阳明系统主管生产气血,生成的气血在脉道中,经过厥阴少阳系统疏佈运行全身。最后人体器官在接受这些气血之后,在太阳少阴系统作用下转化成无形的能量,供应人体的生命活动。在这套系统裡,一级管一级,有员工,就有主管,主管就是奇经八脉。这一切运行背后的大老板就是心神,所以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更多脏腑气化请参阅《素问》《灵枢》《黄庭经》)
如果一切正常运行下去,国家不会出乱,人体不会得病,不过,总会有人不听话的
消极怠工
有句话叫做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说一切事物都有因果。那我们就来看看生病的原因是什麽,根据《伤寒杂病论·杂病例》《三因方·卷二·三因论》。我们来分析一下所说的病因,除掉意外伤害如刀疮之类的以外,可以归结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七情所伤,还有一种,也可以算作一类,就是虚损。先看内伤饮食,饮食失常,损伤的是经济系统。举例来说,现代人胡吃海喝,所以导致脾胃受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接踵而来,所以灵枢经脉篇说的,大肠者,是主津所生病者,胃者,是主血所生病者,这裡说的津血都指的是他们的生成。外感邪气,损伤的是军事系统,同样的因为不知道寒暑适宜,什麽关节炎脊椎病空调病不找你找谁。过劳虚弱,损伤的是军事系统中的阴,比方说,那就是军粮,军粮不足,战斗力肯定减弱。所以灵枢经脉篇说的,小肠者,是主液所生病者,膀胱者,是主筋所生病者,这裡说的液指的就是精,筋所生病就是阴损不能化生阳气,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七情六欲损伤政治系统,忧愁愤怒,压力山大,导致抑鬱病,尤其是很多妇科病。所以经脉篇说的,三焦是主气所生病者,这裡指的就是气血的运行。总结出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一个词——作死。这些病因作用到人体上,导致了人体正气亏损,久而久之,疾病就找上门来了。当然了,人体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出现了异常,我应该怎麽办。于是每套系统建立起自己审判体系,定时清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废物,以保证党员的纯洁性。先看军事系统,他们就是人体的排洩途径,出汗,小便,大便,呕吐,呼吸,以及女子的月经。当然近水楼台,太阴阳明系统多藉助大便与呕吐,太阳少阴系统多藉助汗与小便,而厥阴少阳系统多藉助月经。有人就问了,那男子没有月经,难道就不排邪了?请注意这裡说的是多藉助,不是只藉助,实际上,他们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男子的厥阴少阳系统排洩途径,主要借助于大便。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养生大法总结就一句话: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更多养生保命请参阅《寿世青编》)
现在,我们对三阴三阳系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体悟越深,应用越妙。《医道还元》说,不求妙用,垂老亦觉无成,那麽,让我们来看看张仲景是怎麽妙用的
寒温之争
在看仲景妙用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伤寒和温病到底是怎麽回事。自明清温病派出现以来,寒温之争就一直不绝于耳,温病派说伤寒家泥古不化,伤寒经方派说温病学家数典忘祖,互相攻诘,搞得所有人不知如何是好。人身一小天地,别有洞天。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就好像一个正常运转的国家,我们还是用战争的观念来看待他们之间的差异。当一个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会有两种选择,战或降。而作为人体来说,抗战机制是自动防御机制,可以说,百分之百的人体会选择抗战。既然战争发生了,也必然会有两种情况发生,胜或败。如果国家军力不足,被敌人一步步逼近。防御机制一步步被攻破,这在人体上来说就是伤寒。更形象来说,本国有一万精兵,敌国有十万精兵,战争情形多是节节败退,这就是伤寒。这时你肯定会想,那温病肯定就是打胜了,没错,温病确实是打胜了,那问题是既然胜了,又为何会发生温病。所以事情远没有那麽简单。所谓孤掌难鸣,外寇所以不兴,是因为内贼不作。凡是打仗期间必不可少的一个职业就是奸细。外邪在人体裡也安插了奸细。外邪为无形之邪,无形之邪无法在人体站住脚跟,必得有形之物作为载体,这些载体便成为内鬼,人体的内鬼即疏步不正常的津血或者人体产生的废物,如痰湿,淤血,肠中糟粕,小便等有形之物,他们狼狈为奸,做患于人体。那刚才的问题就来了,既然刚才说了,温病就是战争打胜了,那怎麽还会发生温病?答案你已猜到,因为他是内鬼作乱,不是外邪为患。那好了,让我们看看温病裡内鬼是怎麽作乱的。同样的比喻,本国受到外敌入侵,本国军队十万,敌国一万,这场仗是不怎麽让这个国家担心的。所以你看,伤寒初起有发热恶寒的拉锯状态,温病初起却没有。如果说在外敌入侵过程中,人体自身的叛乱趁机为患,这时外敌反而不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便是清理内部,当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便是,人体的军事系统足够强大。小量外敌入侵,引发了本身过于强大的防御反应,这就是温病。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伤寒像抗日战争,温病像文革。
战争形态不会固定不变,一定会在发展中变化,会如何变化?
卫气营血——战场的转移
我们都知道,叶天士卫气营血的辩证体系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这卫气营血,就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战场的转移。何者为卫气营血,总结起来不外乎两个字——阴阳。内经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阴阳分别说的是一种功能,阴者,维持内部秩序,阳者,整体防守外部。这裡说的就是无形之用,有无形之用必有有形之体作为基础。那他们的体分别是什麽?我们都知道感冒刚开始要调动阳气御邪,而这时最常见的现象是什麽,出汗。内经说,腠理发洩,汗出溱溱是谓津。我们可以看出来卫之体便是津。而营者,营养也,依靠营养来维持内部的消耗,而这营养,我们中国人最好理解,营养的体就是有形的精血。所以我们换一个名词来理解卫气营血,防御阳气,津液,营养功能,精血。而所谓的体,津也好,精血也好,只是在不同部位的不同表现。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的:天寒衣薄则为溺为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并气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又如夏宗禹所谓:此物原来无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则为汗。在鼻感风则为涕。在肾感合则为精,在眼感悲则为泪。而其根源在于“水谷入口,输于肠胃”。这样我们再来理解温病的发展过程和方子,温病初起在卫分疏散如桑菊饮,小柴胡汤。在津分清泻如白虎汤,黄芩汤。在营分清营,如清营汤。在精血分补水,如复脉汤,定风珠。而这所有的一切理不越阴阳,法不离仲景。
那现在,让我们看看仲景是如何妙用的吧
平脉辩脉
许多人认为摸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三指一搭,片刻之间便能了解到人身体的情况。所以不管病人还是医生本人都特别看重把脉,有的病人甚至认为你不会把脉就不是中医。事实上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这件事。对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先理解什麽是脉。内经裡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这可以说对脉最好的总结。这样有人就把脉比作水渠,约束水液流淌。当然这个比喻也不是很恰当,因为上面说了,中医的解剖包括经络和实体解剖,从经络的角度来看就不合理了,因为经脉是无形的,所以,可以把脉比作飞机的航线,他对飞机是一种无形的约束,这样也许更恰当。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摸脉的部位,现在我们常用的就是独取寸口,而更早的以前是要三部九侯的上到头顶,下到脚底,很全面,当然也很繁琐。后来就乾脆独取寸口,为什麽单纯只取寸口就可以了呢,这就牵扯到下一个问题就是,摸脉到底摸的是什麽,《黄帝内经》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寸口是手太阴肺经所过,所以确切的说我们摸的是太阴脉,上面已经说了,太阴阳明是人体的经济系统,掌管人体气血的化生,所以由此系统的气血可以知道全身气血的情况,就好像两湖地区粮食产量大,于是便有了两湖熟,的天下足的谚语。所以我们知道寸口脉是太阴阳明系统气血的体现,而太阴阳明系统是全身气血的体现,顺理成章的,寸口脉成为脉诊的第一部位。刚才说了,寸口脉是全身气血的体现,那麽,我们摸脉实际上感受到是气血。正如《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1.1说的: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也不是摆在桌子上的物件,是你能看到的,那麽,气血又是如何体现的?之前在卫气营血那段中说过,无形的卫气需要有形的津液承载,营气需要有形精血承载。当然上面说了,脉中主要是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因此我们知道脉气实际上是津液与精血在运行过程中的体现。当然这裡有一个体用的关系,津液精血为体,为阴。脉气为用,为阳。所以说脉是一阴一阳而已。以前已经了解了气血的生成。那麽我们就要明白津液与精血是如何运行的,内经裡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潮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饮食入胃,游溢精气(气火),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佈,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爲常也。有这段我们可以看出,血液的运行与心肺关系密切,而津液的运行与脾肺关系密切,有形的血液生成之后,靠心胞的热能疏佈全身,为人体提供能量。而心脏和肺脏的关系,就好像汽车引擎与水箱关系一样,肺中来自脾气散精的津液带走心脏的热量,使引擎不至于过热而烧坏。问题就来了,由于心脏热到四肢冷,由心脏到四肢是顺势而为,那由四肢到心脏又是如何运行的呢?这就像我们把水由下面抽到上面来一样,这裡需要一个水泵,那人体这个水泵在哪裡呢?丹田,或者叫肾阳,又或者叫小肠火。至此我们来总结一下脉,脉中有形血液的生成,靠的是太阴阳明系统,脉的运行,靠的是厥阴少阳系统,而最后脉的根源又在太阳少阴系统。显然,脉中的气血不是一成不变的,即前面说的,和于四时五脏阴阳,它会随著不同的因素变化,从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脉象。总结起来不外乎三个因素——时间,空间以及心神。时间,即年月日时,一年四季气血会有胜衰的变化,所以会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如内经说的:春脉迢迢,端直而长故曰弦。同样的,一月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女子的月经。同理,一日之中十二个时辰也会如此变化,因此仲景会有因日中夜半身体变化来断人生死的论述。空间因素,实际上是人体因上中下三焦位置不同,浮中沉深浅不一,而表现的气血情况不一样的情况。内经说:尺内两傍,则季脇也。尺外以候肾,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以候肺,内以候胷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胷候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就如同生活在新疆的人与生活在海南的人生活方式不一样,生活在高原上与生活在盆地里不一样,道理是相同的。内经说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怄,下焦如渎。心神因素,因性格想法不同而导致脉象差异,内经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这时,人的脉象肯定是不一样的。关于神明,《黄庭经》有详细论述,感兴趣的可以去阅读,在这裡需要知道的是,气血是神的基础,气血充足然后神才能光明。就好像冬天有柴烧,屋子才会暖和,屋子暖和,人才会待在裡面。所以神智的异常多以气血的异常为基础。调气血,神智自然回复,当然,神直接受扰的除外,那种情况就得藉助祝由了。总上之后,我们再来读《伤寒杂病论·平脉法》,一切都如流水无阻滞。万万千千总结一句话,脉者,一阴一阳而已
天地之气
内经曰: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因此,天地变化对人体产生无尽的影响,人要顺应这种变化来摄生保命生产生活。因此这种变化形成了一种生命规律。普遍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源便是河图与洛书,而河图与洛书正是这种规律的总结。由这两个系统衍生出的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而他们各自代表了一个时空体系。由河图衍生出先天八卦,而先天八卦存在的依据,就是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或者说是月地运动系统。由洛书系统衍生出的后天八卦,是以一年节气的变化为依据,或者说是地日运动系统。正是运动产生了时间,时间让空间的存在变得有意义。因此这种生命规律不过包含了两个因素——时间与空间。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对顺应这种生命规律的最好体现,人生活在地球上,受到周围环境的约束。根据后天八卦所给我们呈现的方位差异,正北为坎,其气为寒。正南为离,其气为热。正东为震,其气为雷为动。正西为兑,其气为燥。东北为根,其气为山为静。东南为巽,其气为风。西南为坤,其气为地为湿。西北为乾,其气为天为燥。人们生产生活受此影响,所以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素问·异法方宜论》:夫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可愈也。其南北风土之异,乾湿饮食之不同也。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地域的差异?暂且不提。除了地域上的差异之外。我们创立了精细的曆法,以保证人能顺应这种生命规律。年,月以及更大的时间单位纪,比纪更大的时间单位章,会,元。比月还小的时间单位节气,旬,侯,日,时。如此我们不再把时间看做直线,还原了时间螺旋前进的特点,凸显出了这种规律。古代物候学上讲: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从时间上来说,随著节气变化,气候会呈现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交替变化。一月之中会出现风雨晦明的变化,一日之中会出现旦暮午夜的变化,更大的会出现五运六气的甲子週期变化。因此,我们会疑问,为什麽会有季节时刻上的差异?仔细想想,其实时间上的规律也好,空间上的规律也好,其实是同一种生命规律。为什麽会这麽说呢?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沿著赤道往两极走,会逐渐由热转温转凉转寒。在物候上也会逐渐出现夏天的景象春天景象秋天景象冬天景象。或者我们从一座高山脚下往山顶爬,也会出现上述情形。这与时间上的交替变化是一样的。物理学上都学过,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星体分别是太阳,地球和月球。单看地日系统,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会有一个黄道轨迹,而地球自转会产生一个赤道轨迹,这两个平面的夹脚即黄赤交角,造成了这种现象。由于地球在运行过程中,太阳直射最远到达南北回归线,因此南北各部分接受到太阳热量不同,造成了地球上寒温热带的差异,也同样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了一年中季节寒暑交替。而当来自太阳的热量到达地球以后,会在地球大气层作用下,吸收一部分热量,进去地球内部被地球消化成为地温,就如同坎卦中的阳爻,地温会蒸腾地球水分进入大气,就如同离卦中阴爻。地温会随著太阳运动夏出冬藏。同样大气中的水分也会呈现热升凉降,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即为水火既济。所谓的节气即是这种温度与湿度循环过程中的变化。阳升则惊蛰,出则为大小暑,降则为霜降,入则为大小寒。而由天气转换为地气过程需要时间,所以五日为一候,说的就是天气变化,因天运当以五行。三候为一气,指的就是天气转化为地气的过程。六气为一时,说的是地气变化,因地运以六气。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像我们物理上学过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就是这种温度与湿度升降变化造成的结果。温度为阳,湿度为阴。阳动为风。阳出为火,阳阴俱出为暑。阳入阴出为湿。阳阴俱入为燥。阳阴俱藏为寒。阳主阴从,所以一年六气变化都是阳热为先,水湿在后……不管是六气也好,二十四节气也好不同的划分。本质上是天地变化中的温度与湿度交替变化的结果。(更多天地变化请参阅《钟吕传道集》)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C01.tmp.png
至此,在阅读伤寒杂病论治疗法门之前,所有的书内以及书外的思想均已介绍完,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打开伤寒杂病论,自己去体悟书经裡的奥妙
三阴三阳
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条思想就是,在外感阶段,无论是病情从太阴传往三阴发展成伤寒,还是由阳明发展成温病,在外感初起阶段都是人体正气抗邪,打个比方说,外敌攻打来无论是什麽样的敌人,都是国家的军队在抗击。因此,就不能存在麻黄抗寒邪,桂枝驱风邪,双花连翘抗温邪这样的观念,中药作用的对象是人体的正气,不是那种邪气,无论进来的是哪种病毒,哪种细菌,驱赶它的都是人体的正气,所以说调药如调兵,不是调邪气。第二,所谓的传经,这裡说传也可以,说不传也可以,只不过是人体质不同,因此,在第一层防线溃败以后,有的人体质太阴不足,传向太阴,有的人传向少阴,有的人产生温病,并非逐步传向阳明,传向少阳,传向太阴……先来看太阳篇与少阴篇,前文说了,这是人体军事系统,太阳居于人体最表层,少阴居于人体最深部,就好像边防部队受中央直接控制。因此外感首犯太阳少阴,外邪入侵首先便是要把外邪清除出人体,如果不能清楚出去,那再考虑内部消化,这是抗击的一般规律,因此外邪初感在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越婢汤以及他们的变方,外邪初感在少阴,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目的只有一个驱邪外出,只不过每个方子之间有细小区别,就好像有的是调边防军,有的调地方军,有的直接调中央军。当然,做了这麽多努力,会出现两种结果,成功或者失败。成功,那麽病就好了,如果第一层防御失败,外邪进入,那麽就要考虑第二防御系统,内部消化。第二阶段,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伏苓四逆,伏苓甘草,真武汤,附子汤,就是内部消化。当然,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部位和程度的不同。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第一阶段用的发汗法,第二阶段用的利小便法,这就是开鬼门,洁淨府。正符合了上文说的,太阳少阴系统的排洩途径正是汗与小便。外邪入侵,一定会伤到人体正气,第三阶段就是扶正兼抗邪,就好像在抗战期间不忘建国,所以后期用小建中汤,黄连阿胶汤,甘草乾薑,禹馀粮丸,人参地黄龙骨牡蛎伏苓汤等等。当然,太阳少阴两者相辅相成,内实而外安,外静内不扰。由此可见,素体虚弱正气不足的人容易外感传少阴。另外这两篇一些散在内容,或者是影响到其他方面,或者是本系统经络运行所过部位疾病,或者单独变化成杂病,暂且不提。再看太阴阳明系统。无形邪气进入人体如果没有内邪呼应,邪气很难驻脚。因此,在外邪侵入人体之后,清理党内部便成为重中之重。黄帝内经讲: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那如果脾气不能散精上归于肺呢,脾虚生湿故湿性趋下。因此太阴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用药多为黄芪,桂枝,白术,伏苓,人参,乾薑,甘草。区别在于是否有津液的不疏佈,单纯的气虚用参芪桂枝甘草,兼有湿则用白术伏苓乾薑。若久而久之,太阴不升,那麽就会发生伤寒。如果肺不能通调水道呢?生痰,生火。或者说太阴不升,湿生于下,阳明不降,痰火生于上。故阳明病多用栀子,石膏,黄芩,黄连,大黄,半夏,厚朴,织实,芒硝。区别在于阳气与津液。单纯阳气不降生火,用石膏栀子知母,若有津液不降用半夏厚朴织实,气与津均不降生痰火用芹连大黄。若与有形糟粕结聚则用承气之类,因此说太阴阳明的排洩途径主要是吐与下。若阳明病继续发展则为温病。当然,太阴与阳明是互相协调工作,不是割裂开的。因此,许多方子都是两者兼顾。如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所以,平素饮食肥甘厚味容易太阴阳明系统故障。最后是厥阴少阳系统,这是人体的调控系统,无形邪气与人体代谢产物结聚以后,必然会影响到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产生瘀滞,阴升阳降,若少阳不降,则生少阳病,故少阳篇多用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织实芍药甘草汤,于降中疏通人体阳气。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如果瘀滞的厉害,人体的阳气不能与有形的津血协调工作,阴不升,因此便产生了四逆,故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生发人体阳气,打个比方说,地震期间,因为道路堵塞,物资运不到灾区,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修路,修完路之后再运物资。一种是用飞机空运物资。四逆汤之类的就是后者,但是他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长远来说就不可以了。所以这类药只能在救急时用,不是长久之计。在厥阴少阳系统中,如果经络或者脏腑局部出现气血障碍,则会出现呕吐,下利,疝气,消渴等疾病,这些疾病治疗方法就是上面说的第一种修路解决的办法。这其实就是总体和局部的关系。之前前文说过,七情六欲容易影响厥阴少阳系统,故平素情志不遂者易患厥阴少阳系统疾患,而所谓的外感,只是诱发因素而已,人体内奸趁火打劫。至此,伤寒三阴三阳系体系的应用原则已完全介绍完毕。而总结起来不过一句话,升降出入,浮沉聚散。
内伤杂病
《伤寒杂病论·卷三·杂病例第五》3.87说过:人体阳病十八,阴病十八,脏病三十六,腑病三十六,合一百八病,合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其实人身杂病,何止万千。其实无论什麽病,万变不离其踪,他们的诊疗法则都在三阴三阳系统之中。我们先来看看伤寒杂病论裡的杂病法。
脏结者,五脏各异,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肝脏结,求之厥阴虚实也。心脏结,求之少阴气血也。肺脏结,阳明津液求之。脾脏结,太阴津血求之。肾脏结,少阴阴阳求之。
结胸,表邪下陷,阳明失常,热痰互结
痞者,太阴阳明气机升降异常。
下利,太阴厥阴阳气不升。呕者,阳明少阳不降
霍乱,寒热混乱于中,邪重正轻,责之太阴阳明
血痹虚劳,精损气不运,责之少阴太阳,治在中
咳嗽,阳明津气结聚,阳气不佈
痰饮,太阴不升。溢饮,风水,皮水,太阳不宣佈。支饮,阳明不肃不利。
妇人多在厥阴少阳……
……
内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
言外之意——仲景的崇阳思想
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是崇阳思想的最好体现,当然这与此书的主旨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是伤寒嘛,所以有些人就以此为题,批评伤寒杂病论。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必须是相辅相成。仲景作为医圣,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什麽还会崇阳呢?应该是阴阳和谐啊。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什麽是阳,什麽是阴。现在,我们就单纯的从狭义的角度上来理解阴阳。普遍上认为滋阴就是补有形的东西,就好像往油灯里添油,即阴为体。温阳,就是把有形之物转化成无形能量,就好像把油灯的火调大调旺,即阳为用。所谓的体阴而用阳,便是有形化无形,无形反益有形的良性循环。仲景的崇阳思想,更多的是一种恒动观。近年来,天文学界把冥王星降级,不再划到行星范围裡面。为什麽呢?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一个游戏,用一根绳,一头栓住一块石块,另一头用手握住使劲甩,石块会从地面上飞起来,围绕手转圈。如果手使劲大,石块会越转越快,直至脱离绳的束缚。如果手使劲小,石块会越转越慢越低,最后会停下来,落到地上。冥王星和太阳就如同石块和手,靠一根无形的绳牵引著旋转,当速度逐渐变慢时,维持他们之间联繫的力量会慢慢变弱,直至冥王星不再受太阳影响。地球作为太阳的行星之一,也是处于这种运动中,而除了这种运动,地球还要维繫自身的存在,因此地球也是日夜不休的自转,以维持自身不至解体。我们都说人身小天地,我们身体裡也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著这种运动。生物上学过,细胞是维持生命的最小单位,细胞乃至分子原子,甚至更小,结构都是类似。以细胞来说,中间有细胞核,外周有细胞质,细胞质裡包含各种细胞器,细胞核是固定不动的,而细胞质带著细胞器无时无刻不是在围绕细胞核做圆周运动,就好像原子中电子围绕质子运动一样,细胞,组织,器官,人体,无一不是靠著这种运动维持自己的功能。因此生命的意义在于永不休止的运动,而这种运动就是道家裡讲的——道。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受到地球的这种运动规律影响,人身体的细胞也是如此,就如刚才比喻的那样,如果维持两者之间的那股力量弱了,或者说,人受天地之气的影响小了,人体的自转与公转慢了,人就会生病,直至死亡(自转不足,不能维持自身存在)。所以道家裡讲的所谓的修内丹,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加强人身的自转,以及与太阳月亮地球的公转,以强固自身的存在变化。因此仲景的崇阳思想可以看做是道家思想的一种演变。总而言之,大到月亮地球太阳以至宇宙,小到人体,细胞分子原子,无一不是处于自转以及与上一级或者下一级的公转中,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及变化。而这种运动作用在人体或者天地间的表现,中医学或者中医哲学将之称为气机,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因此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显现出来——恒动观。这种恒动观念称为崇阳思想的根基。正所谓——铁牛耕地种金钱。然而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没有油,无法生火,没有火,油的存在没有意义。而且崇阳亦不是唯阳独尊,是通过阳动来建立或者加强体与用的良性循环。还是这句话说的好——阳主阴从
其实,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给我们出的个谜面,谜语的谜底就是两个字——阴阳。
后记:看完本文之后,或褒或贬,其实无所谓好坏,正如红楼梦裡说的: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切由君,好自为之
注:1本文引用大多来自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后世很少涉及,这主要想表达的就是中医不是一个逐步推理论述的过程,而是一个体悟的过程
2本文很少录用临床案例,一者,本文主要侧重点在医道,而不在医术,二者,作者临床经验有限,而他人医案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故不录用
3本文互相之间都有联繫,不要割裂开来看,因为作者是从不同角度论述的一个整体
4本文每一段论述都试图理出一条基本思想,读者以这条思想为基础自己阅读伤寒杂病论,才会有心得,故文中不涉及一些细节分析,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去授人以渔。然也
5如觉有错误或者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qq1162974429
警告:本文纯属忽悠,如有雷同,纯属抄袭,如果你没被忽悠,不要灰心,坚持多看几次,总会被忽悠的,如果你被忽悠了,那麽你就去忽悠更多的人吧,只有忽悠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南甦岭散人农曆乙未年惊蛰后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三自习室内
llao_j 发表于 2015/3/24 11:25
谢谢分享,学习学习!
請多指點
天佑岐黄 发表于 2015/3/23 23:47
讲的很到位,值得学习,感谢
請多指點
muyu303 发表于 2015/3/24 16:13
繁体子看的很累 没中医基础的估计就过滤了 还是我转换下吧
請多指點
好像写的很好啊!可是楼主能不能排一下版,大段大段的都挤成一团,看晕了真的。一下子就会不知道跳到哪一行去了。建议分一下段。 康瑶 发表于 2015/3/26 11:39
好像写的很好啊!可是楼主能不能排一下版,大段大段的都挤成一团,看晕了真的。一下子就会不知道跳到哪一行 ...
好的,等有機會我分一下
繁体字没几个,就要这样子。学习中医,必须过文字关,这只是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