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盟 发表于 2014/12/19 14:03:23

我在评说经典,并不是否定它不是经典,而是不去迷信经典。就象你心目中的恋人,你说她身上没有缺点,那是因为你爱她,因为她对你有一种“神秘感”,为什么时间一久你又不爱她了?那是因为你太了解她了,因为了解,先前的那种“神秘感”自然就消失了。多数人爱《伤寒论》,在吹捧《伤寒论》,那是因为《伤寒论》的那种“神秘感”依然存在,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她。不了解的东西人们往往会把她视为“神”,因为只有神才是完美并且毫无缺点的。

张盟 发表于 2014/12/28 18:11:19

《伤寒论》的另一大误区:“解表”及“半表半里”之说
    《伤寒论》里,仲景对于外感(伤寒)有个病位说,那就是“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而在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即使是遭受外感(伤寒),那也是全身性的遭受侵袭,而不仅仅在于体表。因为血液循环已经将全身各处互通有无,病炕无所不在,即便是表现为某一经络,那也是全身性的。所谓的“病位在表”只不过是我们看到的一种“表像”,就像历史上“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一说法一样的不科学。至于“半表半里”之说更是站不住脚。因为对于“小柴胡汤”的实际应用,已经远远超出“半表半里”的范围。
    对于外感(伤寒),在治疗上中医需要采用的方法是“调动全身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打的是一场全面的“全民战争”。而西医采用的方法是“重用抗生素”,发动的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患者再遇到同样的外感还会复发,而且会“变本加厉”。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外感的治疗都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体表”上。所以,这个“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在实践当中就站不住脚。
    正因为有了《伤寒论》的“表里说”,所以后人就把古人留下来的一些方剂刬分为“解表剂”和“温里剂”; 把中药也相应地分类为“解表药”和“温里药”。试问:像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药”就只能在遇到外感需要“解表”的时候使用吗?显然不是。而有的中医或者说是多数中医却把麻黄视为“虎狼之药”,归根结底还是受《伤寒论》误导所致。

张盟 发表于 2014/12/28 18:12:20

谈“理法”和“方论”
    在我看来,“理法”是医生对一个人患病的成因的分析并对此做出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这个人的病是怎样形成的?该如何进行治疗?“方论”是对你所开之方的立方思想、用药思想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见,理法比方论更重要,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理法,再好的“方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
    举个例子:土枪老师有两则医案,一个是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泻泄,一个是用真武汤加味治疗泻泄的。为什么这两个方都能治疗泻泄?让我分析那就是这两个案例所述的泻泄,都属于“功能性泻泄”,所谓“功能性泻泄”就是指“非细菌、病毒引发的泻泄”,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肠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肠胃“罢工”而停止工作了。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每一条经脉就像是一台发动机,负责肠胃功能这台发动机一旦失去“燃料”也就会失去动力而停止运作,这里所说的“燃料”就是胃阴(胃液)。我们常说的“五更泻”可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治疗上一方面要补充胃阴,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温度,用来使已经“熄火”的“发动机”再重新“点火”“燃烧”起来,这就是我们对“功能性泻泄”所采用的“理法”。所以中医土枪老师所采用的用桂枝汤和真武汤治疗泻泄方法就不难理解了。只要“理法”找对了,我们在用药组方上的选择性就很大了,不难想象,我们用四逆汤和四逆散加味是不是也可以治疗?
    《伤寒论》中仲景在治疗外感(伤寒)时,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传变”?那是因为在高热和用药(太过温燥)的双重作用下,体内的“燃料”相继出现短缺,致使负责各种经脉的“发动机”出现“停机”现象。先是第一台发动机出现了“停机”,紧接着是第二台、第三台……最后不得不进行“回阳救逆”(加热升温)。
    《伤寒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只有方论而没有理法”。条文中所列出的“脉和症”并不能代表理法,脉和症只是一种“表象”,用表象去代替理法很难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jsfjh64 发表于 2014/12/28 21:05:07

南方的红太阳 发表于 2014/12/16 19:52
就凭儿等鼠辈,木光不出三尺之外,胆敢再此发如此谬论,仲景仙师之才华,岂是你等鼠辈,所能窥伺的,笔者 ...

支持,读不懂伤寒不要在这里狂言

qq920227821 发表于 2014/12/29 13:07:53

你能写出一本超越《伤寒论》的书,你就有资格评论!


阳光好 发表于 2014/12/29 13:41:47

这篇帖子让我收获最大的是麻黄也有药渣滓卖,回贴备忘,感谢泽灵老师!

潺潺溪流入大海 发表于 2017/9/4 18:01:26

在益阴的基础上,使用汗剂,即能够发汗充实汗源,又能够使发汗不伤心阳,不伤阴津,可有效防止出现变证。《医海存真》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成也《伤寒论》,败也《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