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lt1 发表于 2014/12/6 11:24:13

哎,中医怎么办?就是很多西医研究者都佩服经方组方的严谨。离开了经典,中医怎么办

hyt1992214 发表于 2014/12/8 10:08:56

楼主对<伤寒论>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或者说仅知其一半个方,就发表如此谬论,实属无知!!!

zhzish 发表于 2014/12/8 10:48:27

楼主胆量确实不小。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腧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张盟 发表于 2014/12/15 10:51:01

zhzish 发表于 2014/12/8 10:48
楼主胆量确实不小。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 ...

其实我也是《伤寒论》最大的受益者,包括我现在临床上所有的药大都是《伤寒论》里仲景所有的那些药,组方虽然大都是自拟,但在很多时候还是要借鉴仲景的基本方;这里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我认识到我们缺乏的并不是方和药,而是没有从“凭经验治病”的困境中走出来。发这篇文章会遭来围攻是意料之中的事,否则现在的中医就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了。

南方的红太阳 发表于 2014/12/16 19:52:39


就凭儿等鼠辈,木光不出三尺之外,胆敢再此发如此谬论,仲景仙师之才华,岂是你等鼠辈,所能窥伺的,笔者经常用麻黄汤,治疗感冒,麻黄桂枝证,常是一剂效二剂愈,快者上午服药下午愈,
十枣汤
大戟芫花甘遂平 妙将十枣煮汤行
中风表证全除尽 里气未和此法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看吧,就联西医 说的肝脾肿大,肝癌,10枣证,仲景仙师都在强调正气啊?自己,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13]?卒然遭邪风之气,婴[14]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慄,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15]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16]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张盟 发表于 2014/12/17 10:33:36

《伤寒论》的另一大误区:“解表”及“半表半里”之说
    《伤寒论》里,仲景对于外感(伤寒)有个病位说,那就是“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而在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即使是遭受外感(伤寒),那也是全身性的遭受侵袭,而不仅仅在于体表。因为血液循环已经将全身各处互通有无,病炕无所不在,即便是表现为某一经络,那也是全身性的。所谓的“病位在表”只不过是我们看到的一种“表像”,就像历史上“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一说法一样的不科学。至于“半表半里”之说更是站不住脚。因为对于“小柴胡汤”的实际应用,已经远远超出“半表半里”的范围。
    对于外感(伤寒),在治疗上中医需要采用的方法是“调动全身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打的是一场全面的“全民战争”。而西医采用的方法是“重用抗生素”,发动的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患者再遇到同样的外感还会复发,而且会“变本加厉”。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外感的治疗都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体表”上。所以,这个“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在实践当中就站不住脚。
    正因为有了《伤寒论》的“表里说”,所以后人就把古人留下来的一些方剂刬分为“解表剂”和“温里剂”; 把中药也相应地分类为“解表药”和“温里药”。试问:像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药”就只能在遇到外感需要“解表”的时候使用吗?显然不是。而有的中医或者说是多数中医却把麻黄视为“虎狼之药”,归根结底还是受《伤寒论》误导所致。

gamber2010 发表于 2014/12/17 12:42:15

各位网友这种帖子不要再跟下去丁,纯屬语不驚人死不休的炒作言论,没知识没常识没智慧,还自我感觉良好

张盟 发表于 2014/12/19 10:03:04

跟贴不眼贴真的无所谓,因为我写此贴的目的并不相信会让大多数人认同。在一个论坛能有极少数有思想的人因此而得到反思,能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诊病及用药理法,能起到一个“抛砖”的作用就可以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的人们已经习惯于用感情而不是用思想去应对事物,因为对《伤寒论》和张仲景的感情太深,再不允许有与此相勃的言论,这是长期被奴化教育的结果。

临清缘晓 发表于 2014/12/19 10:46:49

只能说楼主连伤寒门都没找到。。。

张盟 发表于 2014/12/19 12:25:54

谈“理法”和“方论”
    在我看来,“理法”是医生对一个人患病的成因的分析并对此做出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这个人的病是怎样形成的?该如何进行治疗?“方论”是对你所开之方的立方思想、用药思想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见,理法比方论更重要,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理法,再好的“方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
    举个例子:土枪老师有两则医案,一个是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泻泄,一个是用真武汤加味治疗泻泄的。为什么这两个方都能治疗泻泄?让我分析那就是这两个案例所述的泻泄,都属于“功能性泻泄”,所谓“功能性泻泄”就是指“非细菌、病毒引发的泻泄”,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肠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肠胃“罢工”而停止工作了。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每一条经脉就像是一台发动机,负责肠胃功能这台发动机一旦失去“燃料”也就会失去动力而停止运作,这里所说的“燃料”就是胃阴(胃液)。我们常说的“五更泻”可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治疗上一方面要补充胃阴,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温度,用来使已经“熄火”的“发动机”再重新“点火”“燃烧”起来,这就是我们对“功能性泻泄”所采用的“理法”。所以中医土枪老师所采用的用桂枝汤和真武汤治疗泻泄方法就不难理解了。只要“理法”找对了,我们在用药组方上的选择性就很大了,不难想象,我们用四逆汤和四逆散加味是不是也可以治疗?
《伤寒论》中仲景在治疗外感(伤寒)时,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传变”?那是因为在高热和用药(太过温燥)的双重作用下,体内的“燃料”相继出现短缺,致使负责各种经脉的“发动机”出现“停机”现象。先是第一台发动机出现了“停机”,紧接着是第二台、第三台……最后不得不进行“回阳救逆”(加热升温)。
《伤寒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只有方论而没有理法”。条文中所列出的“脉和症”并不能代表理法,脉和症只是一种“表象”,用表象去代替理法很难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成也《伤寒论》,败也《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