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6510 发表于 2014/10/14 17:26:55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14)

《图解中医原本》第七章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医案十四、泄泻    (一)医案原文摘录    刘某某,女,26岁,北京某机关干部。【病史】从幼儿起,常年腹泻,已迁延二十余载,北京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肠炎”。经中西医长期治疗未愈。1978年8月初来诊,按太阴虚寒证泄泻论治。【诊治】1978年8月1日。腹时痛,喜温喜按。下利稀薄,口不渴,不思饮食。体弱神疲,面色苍黄无泽。舌质淡,苔白厚腻。触诊肢冷甚。证属太阴虚寒证泄泻,法宜驱寒除湿,实脾固肾。先以四逆汤,继以理中汤加味主之。处方:制附子60克(久煎),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五剂。处方:制附子60克(久煎),干姜18克,炙甘草30克,炒白术24克,茯苓15克,上肉桂6克,红枣30克。五剂。效不改方,又服一段时间,痊愈。1979年4月20日追访,患者说,自去年8月服药后再未腹泻。(二)中医原本辨解本例辨证施治,范老先生依据《伤寒》之条文与王和安之论说,这是中医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离经验医学日近,离医理日远。此问题不解决,中医只能走下坡路。1、病证机因辨解如图7-28所示,本例病证指示病机在少阳風木,病因为寒邪。

本例腹泻,而且下利稀薄,显然是脾木郁陷,疏利失政,导致水液不能别出三焦膀胱水道,而是邪走胃肠谷道,发为泄泻。那么,是何病因导致脾木郁陷呢?本例自幼腹泻,常年腹泻,说明不是外感引起,而是内因所致。根据中医原本的生理和病理,病因必是寒邪。寒淫必然水郁,水郁则不能滋木,即肾机不能启动脾胃生机,此所谓命门不开,脾木自然郁陷。寒邪日久,侵入胃肠,引动風淫。風邪泄水于胃肠而出,便是泄泻。如此泄泻,必然下利稀薄。脾木郁陷,难免筋挛拘急,因此,腹时痛。时痛者,往往发于下利之时,下利之后,腹痛自止。脾胃虚寒,生化之机衰弱,自然不思饮食。由此,必致脉血无源。久寒必然伤肺,导致脉气虚弱,血虚不能温养四肢头面,所以,体弱,四肢甚冷,面色苍黄无泽。血虚则神无所依,故神疲。本例内寒尚未伤及三焦,三焦气化未乱,故无口渴。寒邪日久,入侵肺藏。寒气入脉,色现于心窍,故苔白,久之则厚腻。综上所述,本例病机在少阳風木脾胃,病因为寒邪。肺虽受寒,但未致发病。2、治方辨解如图7-29所示,本例处方气味与病证机因对治,故能痊愈。
方中制附片,咸辛气温,治在北方太阴寒水与东方少阳風木。制附子之咸,味薄而入膀胱之腑,气温则化久寒,肾水复温而能滋木升脾。制附子之辛,味厚而入脾藏,气温则升木,因此,脾机病证可解。白术,味苦气温,治在南方太阳热火。炒制白术,气味均厚。苦味之厚则入肺藏,气温之厚则驱久寒。因此,肺机复正,脉气复常。干姜、肉桂,味辛气温,治在东方少阳風木。其中,干姜,味厚入藏,温补脾木;肉桂,味薄入腑,温胃散寒,寒散胃温则風和而不为邪。木疏風和,则少阳病机复归为生机,因此,腹泻、腹痛、不思饮食、神疲等病证自然消失,体弱亦将改善。炙甘草、茯苓、红枣,味甘,治在中央太极湿土。炙甘草,厚甘入心,补土藏神;气平稍温,升提心力,健运枢机。茯苓,甘淡而入脉,气平而中和气血;红枣厚甘入心,补土藏神,气平而中和气血。上述处方,使病机归正,五机顺行,由此,精水化气,阳气变血,炼血生髓,左升右降,一脉周流的生命系统复常。
交友学中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