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中医才是中医的生存方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与股票 于 2014/9/14 14:22 编辑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它以医疗活动的方式进行生存。这一点它和西医一样。
上古时期大家都学中医,人人都是养生家。人们用中医知识自我救治,或相互救治。没有以中医为职业的人——职业中医生,只有“兼职”中医生。
到了奴隶社会的扁鹊时期,有了职业中医生。自此之后,医疗活动由“兼职”中医生和职业中医生共同承担。
汉朝是中医发展的鼎盛时期,《黄帝内经》、《伤寒论》就是这个时期成书的,但同时也是中医开始衰退的时期。由于官学的兴起,知识分子发现读书除了做学问(包括研究中医)外,还有更好的出路。这就是做官。
做官对知识分子的诱惑力是很大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只有做官才有,做学问(包括研究中医)是不会有的。于是知识分子再也无心做学问(包括研究中医)了,而是立志读书做官。虽然有些做不了官的知识分子改学中医,但他们的心还是在官场,行医实在是无奈之举。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只是他们谋生的“广告词”罢了。
由于知识分子人数的增多,职业中医生的人数也在增加。但中医的质量下降了,职业中医生的素质降低了。庸医多起来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从大的方面分,有四个行业,即士农工商。中医属于“工”这个行业。工,即工匠,所以中医生又称医工。中医的医疗活动不是商业活动,而是自然经济活动。
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开始发展。
西医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西医的医疗活动一开始就是商业活动。西医在清朝末年进入中国后,由于当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发展不快。
改革开放后,中国搞市场经济,西医如鱼得水,发展迅速。西医院、西医门诊部遍地开花,西医从业人员快速增加。而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中医,日渐萎缩,职业中医生人数不断减少。尽管国家采取保护措施,以免中医被“申遗”,但终究力不从心,无法挽回中医日渐衰落的颓势。
可喜的是近几年“兼职”中医生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自我救治,相互救治,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使中医的理论得到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兼职”中医生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和旺盛,大有挑战西医、和西医一比高低的架势。而拿着事业单位工资的职业中医生在西医面前是那样的软弱可欺和不堪一击,就像当年的国民党军队遇到日本人一样。
从中医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我们知道:“兼职”中医生的人数经历了“多——少——再多”的过程,职业中医生的人数经历了“少——多——再少”的过程。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要经过“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即事物的发展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医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也无法摆脱这个规律。
科研活动是不能商品化的,否则就会出问题。比方说我是核物理专家,你给我一亿元经费,我给你研制原子弹。到时原子弹没有研制出来,但钱已经被我花掉了。你也许会说,那我们签好合同,如果原子弹没有研制成功,钱还给你。这样不可以的,我不和你签的。其他的科学家也不会和你签的。结果是无法交易。
中医的医疗活动也是科研活动。它是中医生对病人进行研究,进行医疗试验。也许高明的中医生会“一锤定音”,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医生是有风险的。所以,中医的医疗活动是不可以商品化的。否则“神医”也会变成“庸医”。这就是自古以来没有今天这么多的“庸医”的原因。
由于官学的兴起,知识分子发现读书除了做学问(包括研究中医)外,还有更好的出路。这就是做官。
做官对知识分子的诱惑力是很大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只有做官才有,做学问(包括研究中医)是不会有的。于是知识分子再也无心做学问(包括研究中医)了,而是立志读书做官。虽然有些做不了官的知识分子改学中医,但他们的心还是在官场,行医实在是无奈之举。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只是他们谋生的“广告词”罢了。
。。。。。。。。。。
这一段说得太好了。
读书做官,是知识 “分子” 的幸,不是知识的幸。 说的好,击中要害,完全赞同。 严重同意楼主的说法。 赞一个 我理解的中医之道
要知道中医之道是什么?,我认为得从三个字讲起,这三个字是:道,中,医。
“道”是什么?首先我们看道字的写法,“首”字上面的两个点“··”,古人用来表示阴,两点“··”下面的“一”表示阳,阴在上阳在下表示阴阳交泰之意(反之则阴阳分离,否之意),因为只有阴阳相交之后才能生万物,读过易经的人应该明白;“一”下面的“自”表示自然之意;“首”字下面的走之底“之”表示运行之意。合在一起的整个意思就是阴与阳自发地不断地有规律地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阴与阳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的,这个过程就称之为道,道离不开阴和阳,也就是说没有阴与阳的相互作用,道就不存在。古语“道可道,非常道”、“一阴一阳胃之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可见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事实存在的规律,这种规律一直受着一种神奇而万能的自然力支配着,控制着,简单说就是阴与阳异性相吸的一种本能。
“中”是什么?还得看它的写法,“O”表示宇宙空间最初始的混沌状态,即阴阳未交、万物未生之前,古人称太极;中间的“I”表示道,由于道的存在,使原来处于混沌状态中的阴与阳出于本能的需要相互吸引,然后相交,这种相吸与相交的运动轨迹是圆的,整个运动过程就是前面讲道的那个过程,由于这个运动是不间断的,所以最初始的混沌状态“O”由于有“I”的参与后(即阴阳的圆运动),“中”字图中间的“I”就变成了无数个“S”,从而自然而然的就变成了这个太极图:
,图中两个小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整个图型表示阴阳一直保持着种种相对平衡的运动状态(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可以这么理解;“O”表示地球,中间的“I”表示天地相交之气,因为只有有了天地相交,地球上才有各种生命存在;以此类推,把“O”表示人体、动物、一草一木,“I”表示呼吸天地之气,没这口气,生命便无从谈起。在人体来里,这口气的作用就是调节体内阴阳,是阴阳一直保存着相对平衡的运动状态,一旦这相对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人就有疾病了,人有了病,“医”也就出现了。
“医”是什么?不言而喻,就是治病。人有了病如不及时医治,则人体“中”的状态(即原来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就逐渐被打破,直至完全失衡(即阴阳绝离,分“道”扬镳,进行重新选择各自的道),生命也就随之结束。怎么治呢?还得从“道”入手,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辨别和分析是阴病还是阳病?或是阴阳皆病?什么原因造成?然后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的原理,采取“各种手段”去调节已失衡之阴阳,损有余而不不足,从而令其恢复“中”的状态(即原来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个“各种手段”就是“医”。
可见,中医是一门多么奥妙的学问!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总之,“道”是原理,“医”是手段,“中”是目的。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医之道。
我也是兼职中医,或者称作业余中医,我当然希望有高明的老师来教,但可不是只能在课堂上讲理论,而不能治病、私下里都不相信中医能治病的的老师。
qq-gao 发表于 2014/9/14 21:22
由于官学的兴起,知识分子发现读书除了做学问(包括研究中医)外,还有更好的出路。这就是做官。
做 ...
虽然有些做不了官的知识分子改学中医,但他们的心还是在官场,行医实在是无奈之举。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只是他们谋生的“广告词”罢了。
static/image/hrline/4.gif
你的理解有偏差,只要心在官场,不能潜心做学问,是做不成事的。张长沙、张景岳、周岩你去读一下他们的传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