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3 23:06:42

以道论医的奥秘

以道论医的奥秘(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顺道而行与背道而驰,在本篇是划分圣人与愚者的标志。《内经》言医为何先论道,即为何以道论医?要探索这一奥秘,需要回顾早期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一种创造出文明、创造出众多经典的思维方式。
阅读《周易》可以知道,作八卦的中华先贤以天地论万物、论男女。天地是万物与男女的造物主,道是天地的造物主。中华先贤认识了道,如同希伯来人认识了上帝,如同印度人认识了大梵。找到了造物主,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行为方式-以道论之。请看以下之例证:
⑴老子的以道论之:阅读《道德经》可以知道,老子论天地万物起源,论德、论政,是以道为基础的。⑵孔子的以道论之:阅读《礼记》《论语》可以知道,孔子论礼,论公天下,论人生,是以道为基础的。⑶孙子的以道论之:阅读《孙子兵法》可以知道,孙子论兵法,论胜败,论战略战术,是以道为基础的。⑷《周髀算经》的以道论之:阅读《周髀算经》可以知道,这里论方圆规矩,论勾股弦,论二十四节气,论大年小年,论大月小月,均是以道为基础的。⑸《易传》的以道论之:阅读《周易·系辞传》可以知道,发明创造器具,是以道为基础的。⑹庄子的以道论之:阅读《庄子》可以知道,庄子论逍遥,论物以不齐而齐之的齐物论,论混沌式的悲剧、整齐划一的悲剧,均是以道为基础的。阅读《庄子》还可以知道,庖丁以道论技-解牛之技。
以道论之,论出了一部部中华元典,论出了一件件器具,论出了一项项技术。以道论之,论出了儒、道、兵、阴阳诸子的一部部典籍。以道论之,论出了奇偶之数。仍然是以道论之,论出了《内经》《周髀算经》这样光照千秋的经典。知道了这一点,再看《内经》本篇的以道论医,还会难以理解吗?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提出一个论证问题的方式-像上帝那样去看。为何要“像上帝那样去看”?因为人看问题会受信仰的局限,会受传统的局限,会受经验的局限,会受权威的局限,种种局限造成了种种偏见。上帝没有局限,没有偏见,没有个人成分,所以应该“像上帝那样去看”。罗素的这一观点,相似于早起中华大地上的以道论之。运用道理解释一切即以道论之,是中华先贤、中华元文化的基本立场。立言、立德、立事、立功的基础在何处?答:在道。知道了这一点,就知道了为什么道家以道论德,儒家为何以道论礼,兵家为何以道论兵,《内经》为何以道论医的奥秘。道为造物主,道之处会演化出有形之万物,也会演化出无形之哲理。
《庄子·天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一者,道也。通于道,可以达于万事。这是庄子的结论,同样也是《周髀算经》中的结论。以道论之,在今天还有意义吗?如果后世子孙继续以道论之,能否像祖先那样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辉煌呢?
中医,从根本上说是文化,是哲学,是以道为根演化出的医术。中医理论与中华文化在本源处是一致的,首先讲究的是道,由道论医术。道,既是万物之本源,也是中医之本源。
众所周知,在西方,科学与文化是两分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医学”的界定是:“研究如何维持健康及预防、减轻、治疗疾病的科学,也常指为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现代西方医学始终讲究的是科学与技术。众所周知,在西方,现代科学与上帝之间是两分的关系。由道而医理、由道而医术,与有术而无道,这是古老的中医与西方现代医学在基础上的差异。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3 23:07:5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06:17:43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06:19: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06:17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 ...

[是谓得道]胡天雄《素问补识》:“道,指四时阴阳规律,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道,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叫做得道。”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06:24:02

【原创】“道”之小识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道之篇》说:“‘道’于国人,自古至今都是个热门话题,坐而论‘道’,也似乎从来都是一件非常有境界的事,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感叹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论‘道’虽雅,感觉上却是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妙东西。想想连老子这样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不知是故意深藏不露,还是真的言难及而‘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说了上面那句话,言说尚且这样难,可想而知要对‘道’的心悟落到医学实处,就更非易事了。”
1、典籍记载:
⑴《列子·天瑞》:“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音裂 lie,界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合精,万物化生。”
⑵《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纬·乾凿度》:“易者天地之道也“、“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朱熹《周易本义·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偶;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
⑷《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2、小识
按:道是什么?由上典籍记载可知,道家及《易》家(阴阳家)论道认为,道是“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乃“太易”者也。“道生一”之“一”乃太极混沦(沌)状态之“有”。道是自然规律,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是世界万有的根源,是天下万物的母亲。道产生了太极(混沌状态),太极分裂为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的交合产生新的第三者,新的第三者又会变化,于是就有了天下的万物。
即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而医家论道,具体到中医经典《内经》而言,道亦即天地四时阴阳五行术数的变化规律,即寒暑之更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木温,夏火热,长夏土湿,秋金凉,冬水寒;春木少阳,夏火太阳,长夏土至阴,秋金少阴,冬水太阴;春木生,夏火长,长夏土化,秋金收,冬水藏等。人当应之。
术数者何谓?乃《易》之阴阳五行之道。《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八·术数类》:“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其要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附)以杂说耳。”
《老子》“道生一”是论道的,《易》“有太极”是论道的,《黄帝内经》亦是论道的。三者之心是相通的,三者交相辉映、与道同德共鸣,三者之道是相承的,三者乃新三坟典籍,即《黄帝内经》与《老子》、《周易》论述的都是大道。大道就是自然之道与生命科学之道。
先贤立“道”的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而《黄帝内经》所涉,正是典型的天道与人事,作为宇宙本原、万物法则的“道”,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时,自然就成为所效的规律与准则。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 道之篇》认为,此“道恰恰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的灵魂。”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中医是人类文明的大精髓。中医是人与自然、社会大一统思想的展现,中医是描述自然和生命过程合一的大道。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3、道与理的区别
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道之篇·第二节-中医是否讲道理》说:
“道与理的第一层区别:道是宇宙本原,是世界万物之‘所以然’的内在总规律,理则是道在万物的具体体现”、“道与理的另一层区别是道简而理详”。
“简而言之,条分缕析是理,贯通妙悟为道,道可统理,理从属于道、是道的具体化。道与理,反映的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不相分离的辩证关系。因此,两者常常合称为‘道理’。”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06:28:56

⑴老子的以道论之:阅读《道德经》可以知道,老子论天地万物起源,论德、论政,是以道为基础的。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06:34:54

⑵孔子的以道论之:阅读《礼记》《论语》可以知道,孔子论礼,论公天下,论人生,是以道为基础的。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06:37:06

⑶孙子的以道论之:阅读《孙子兵法》可以知道,孙子论兵法,论胜败,论战略战术,是以道为基础的。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06:39:19

⑷《周髀算经》的以道论之:阅读《周髀算经》可以知道,这里论方圆规矩,论勾股弦,论二十四节气,论大年小年,论大月小月,均是以道为基础的。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14 06:43:14

⑸《易传》的以道论之:阅读《周易·系辞传》可以知道,发明创造器具,是以道为基础的。

金栋按:《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由六十四卦卦符、卦名、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六条爻辞组成。
《易传》为解经之作,传文有十翼,即《彖传》上下二篇、《象传》上下二篇、《系辞传》上下二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一篇。若将《彖》、《象》、《系辞》合二为一,则为七翼。(又,东汉经师又将《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坤灵图》)三篇补入《易传》遂合七翼为十翼)
《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因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
有《经》就有《传》,《传》是解释经文的著作。春秋末期,由孔子及其门人为《易经》作《传》,即《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为闪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国文化的瑰宝。《传》对《经》的注释大大超过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以道论医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