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花 发表于 2014/3/22 20:08:50

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国文科是如何变成菜户营的?

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国文科是如何变成菜户营的?

亲戚家的几个孩子今年都要高考了,过年碰到,我问他们考什么专业,想建议他们考文科,他们都说是理科,一来孩子喜欢,二来理科找工作容易,文科”没用”.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在读文科,问他们为什么,家长说就是混个文凭,不然没法找工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钱先生的观察完全正确,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我们喊了很多年的”精神家园”,在物质大潮中转瞬消失了呢?

前两天,看到这么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大家了解,我们做人文学术研究的人,无论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常常有一种无力感——这些学问有用吗?人文学术有什么用呢?我们常常感到人文学术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内心常常充满了无奈。但念了陈寅恪先生的书之后,对他的学问有一定了解之后,我觉得,史学、诗学等人文学术是有力量的。”

说实话,对陈寅恪先生我没有学习研究过,不便多说.对这篇文章,我能看懂的主要就是这一句话:无用。这个观点其实很有代表性,也很真实.

试想,如果我们的文科专家教授,都觉得很无奈,很无用,那么如何要求别人来学呢?家长学生自然会用脚投票.现在,那些考上人文学科的学生,都是伴着电视,网络长大的,对人生社会也很了解,虽然他们不清楚人文学科的作用,但生活告诉他们这些东西无用,虽然人家的专业知识不丰富,但人家娃娃并不傻,考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文凭,好找工作吗?不利己那不成傻瓜了?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下面本文将从读书的目的内容和制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不论古今中外,读书不外这几个目的:追求真理,学习技能,应付考试,休闲娱乐等.外国人如此,中国人同样如此,人心是相同的.

读书志在圣贤

古人读书,有两句非常明确的话,叫”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家国”,前一句讲的是追求真理,那么什么叫圣贤,就需要从文化本质来谈.也就是说,现要弄清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本身概念很大,包括诸子百家,本文所讲,主要指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传统儒道为主.如果具体到书上,就是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这几本书的内容及其传承.

弄清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那么圣贤就清楚了,具体讲是”圣贤君子”,即圣人,贤人,君子,是指修行修养的三种层次,类似于佛家小乘讲的四种果位,或者大乘所讲的十地.是一种修行分类方法,和普通理解的所谓好人不完全一样,”君子'这个概念是基础,可以视为一般所说的好人概念.中国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志在圣贤”,就是求”道”.本质上,和现代人追求真理,进行基因分析,进行航天飞行的动机是一样的.不过古人是基于人生的历练,修证,而今人是基于唯物科学的实验罢了.

孔子的探索之路

<论语>有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中国人,只要有些文化,基本都知道这几句话,但真正理解这几句话的恐怕不多。

孔子描述了他的人生修学简历后,总结了这么几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学说里“仁”的修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关于这一段话的意思,请参阅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我就不拷贝了(下同)。这里要强调的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修行过程:你做克己的功夫,一旦达到礼的程度,则天下都归到仁的境界里。这个“克己”的功夫,绝非一两日可以完成,可能需要数年乃至终生的修证,这才是关键。

前两天,看网友转贴一篇署名吴启基的文章:《古书今读》,搜了一下,说是《联合早报》于2014年3月7日发表的。这里只能根据网文分析一下。该文中有这么一段:
[
周氏兄弟的“读古”经历,也值得一提。据研究,鲁迅曾说:“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似乎和我很不相干”。(《坟•写在〈坟〉后面》)。周作人13岁时就读完《论语》《孟子》《诗经》《易经》《书经》的部分文章,结果是:“我总不会写,也看不懂书,至于礼教的精义尤其茫然。”(《谈虎集•我学国文的经验》)。80多年前的1922年,还有南开学生在《岂只复古的南开学校》文章中振臂高呼,表达他对课堂读经的愤怒呐喊。
]
通过前面《论语》一段,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开始做学问,是15岁,一直到50岁才知天命。这里,周先生们说“无关”,说他“13岁就读完了”,其实读完并不一定就代表能理解,孔子的学问,很多是需要人生去体验的,不是眼睛一过就能懂的,你不克己,确实和你无关。另外,无论是东方的儒道佛书,还是西方的数理化书,都不是人人能读懂的。你读不懂,不代表别人读不懂;你读不懂的书,不代表就是错的或者是没有用的。“愤怒呐喊”个什么呢?

庄子的修证之路

关于道的论述,先秦诸子中有很多,特别是孔孟老庄中,不胜枚举.

庄子论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最早知道这一段话,是几十年前学气功的时候,当时还没有国学,儒道佛都还是被称为封建迷信的阶段,气功流行,有一本书叫<气功精选>,里面有陈撄宁先生讲的"静功,庄子听息法".看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每天睡觉前,都要盘坐在那里,装模作样的听一会,也没听出个啥名堂.道家讲的什么先天后天,真人假人的,看的人直晕.看完之后,还是要准备高考背政治,论述:”我们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就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等.把人都要累虚脱了.

庄子论坐忘

庄子在大宗师里写道: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中学时,听说老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后,买了不少书,但基本看不懂,除了古文外,发现都是注解,张三引李四的,清朝引明朝的,就是不说自己的看法,越看越晕,就扔在一边.
手上有一本<庄子>的注解版,国内某c教授写的,搜了一下,还算是国家级大腕,82年中华书局出的,515页,1.85元,天价吧.网上搜了一下,这位大教授,2000年又出了个修订本,下面我就把这两个版本关于坐忘的解释讨论一下,这是一件脏活,但总得有人做呀.

2000版解释:
说明修道要抛弃仁义礼乐,并进一步进入坐忘的境界.坐忘是气功中的境界.但<庄子>书中类似气功的一类描写,如<齐物论>篇的”丧其耦”,<人间世>篇的”心斋”,<刻意>篇的”养神之道”,本篇的”息之以踵”,”坐忘"等等,已不仅仅属于养生方法的范畴,而成为书中理想人物的处世为人的基本态度.借以引导人们进入道德虚寂的精神世界.在<庄子>书中,气功是修养入道的缩影,修养入道是气功的扩大,延伸.在虚无的观点指导下易于入静,入静之后通过自身的气功运动又反过来体会到虚静无为的哲理.性命双修,是庄子气功理论的最大特点.

82版:
(同上,至) 而成为书中理想人物的出世为人的基本态度.借以宣传消极的人生观,引导人们进入一种静寂颓丧的精神境界,企图排除世事的"骚扰",强作清淡无为,神乎其神的姿态,籍以慰己,籍以骗人,其实一部<庄子>,不知多少悲哀,多少牢骚,多少仇恨,有哪能忘,又哪能斋!

现在很多文章,你读半天,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你可能觉得你读懂了,实际是糊涂虫看糊涂虫罢了.

下面,先按2000年的,点评一下:
1.        说明修道要抛弃仁义礼乐,并进一步进入坐忘的境界.

庄子内篇,主要是讲道的.包括道的描述,修法,过程境界等.前面心斋讲的,相当于方法,这里是颜回报告修炼成果的时候.对于细节,如什么是”忘仁义",什么是"忘礼乐",不真正做功夫,恐怕很难弄懂,可以先不考虑,整段大意不能弄错了.颜回强调的是一个”忘”字,也就是说他在那里做心斋功夫时,突然到了一个境界叫”忘仁义”,”忘礼乐”,”坐忘"也一样,属于被动形式.而这位c教授,直接引入了” 抛弃仁义礼乐”,抛弃是一个主动行为,完全没有理解,或者说是在玩思想,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胡琢磨.
或许有人问,凭什么你说的对?关于功夫,佛经道藏里大把,大家去看就知道了.这里我们看看今人的描述,严新老师在论四禅八定中讲到十功德时,说:
①        空 如果接着滑触继续练功,就会出现空。突然全身空了,“心身虚空”。这和前面欲界定的最后一步,即“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同的。“未到地定”讲的是“虚”,现在是“空”。全身经过滑的过程,滑、滑、滑,一下子全身都空了,好像自己内脏都抛开了一样。这种感觉,常常是突然出现的,不要害怕.

另外,南怀瑾先生也说:到了一定阶段,是功练你,不是你练功.

好好的东西,就给讲成这样.

2.        坐忘是气功中的境界.但<庄子>书中类似气功的一类描写,如<齐物论>篇的”丧其耦”,<人间世>篇的”心斋”,<刻意>篇的”养神之道”,本篇的”息之以踵”,”坐忘"等等,已不仅仅属于养生方法的范畴,而成为书中理想人物的处世为人的基本态度.借以引导人们进入道德虚寂的精神世界.

气功,是近代兴起的一个概念,简单说,可以理解为一种健身方法.跟传统的修道没有什么关系.笔者当年学气功,就是想怎样把气脉,特别是任督二脉打通,身体健康,最好还有个神通啥的,就是这个概念.按传统修道讨论,可能是有误解的.这里就不展开了.

庄子里面并没有提到"气功",这里只能将气功等同于心斋.坐忘这段,讲的是功夫境界,和什么”理想人物的处世为人的基本态度”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论语>里有一段: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才是颜回处世为人态度吧.

至于, “借以引导人们进入道德虚寂的精神世界”这句,牵扯的问题更大.传统讲,就是两个字"入道"或"证道",基本没有问题.这里道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或者是其他的,是一个大问题,也是根本问题,作者在这里,直接就把道等同于"精神世界"而且下了个定语叫"道德虚寂",还是在想当然.

庄子的师传,大概这样,老子传关尹子,关尹子传壶丘子,壶丘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大家传承的是一个东东,写了<老子><列子><庄子>三部书,只是文字描述的方法有别而已.关于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里描述如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囱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段话,详细意思可能不太容易弄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道这个宝贝东东他不是空的,不仅不空,好像还啥都有阿?”道德虚寂”从何说起那?当然了,这个有,不是普通概念的有,套用道德经一句话"有非有,非常有".老祖宗留下的都是真正的宝贝,不像马大胡子,竟给你下药.

3.        在<庄子>书中,气功是修养入道的缩影,修养入道是气功的扩大,延伸.

前面说过,气功可等同于心斋,属于方法.入道是目的.所以是方法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而不是什么"缩影""扩大,延伸”.这里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教授的马列辩证法的底子.

4.        在虚无的观点指导下易于入静,入静之后通过自身的气功运动又反过来体会到虚静无为的哲理.

将人家庄子的"忘"解释为"静",气功等,再套上哲理这个大概念,瞒天过海.你那里看到气功运动了?

5.        性命双修,是庄子气功理论的最大特点.

性命双修,大约是唐宋以后的丹道家提出的概念,老庄这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是性,什么是命?c教授恐怕也是茫茫然,拉些流行概念来唬人而已.

下面再整体对比c教授82版和2000版的解释,可以看出,82版恐怕才是教授的真实思想,这是那个年代人的标准思想,以马列为中心标杆,视儒道佛为封建迷信,80年代以后,随着气功的兴起和国学的复兴,新版才又悄然出笼.没有实际的修证功夫,有没有博学多闻,慎思明辨的精神,最后,就只能用气功概念来阿谀潮流,曲解文意.将本来清清楚楚的东西,讲的不知道是什么了.

隔岸观花 发表于 2014/3/22 20:10:11

汉唐至满清

关于宋明理学,南先生讲了很多,我就不拷贝了.理学虽然有些问题,有些偏,且由于科举的关系,牢笼天下一千多年,但理学家们还是有真实修证的,过去的读书人基本都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不用纪检也克己极严的.

宋朝的朱熹晚年有首诗讲悟道境界很好: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彩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禅宗来看,理学家朱熹是破了初关,有没有破重关是另一问题。他的另一首诗: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也是悟道境界,你们打坐不是念头去不了就是昏沉,向来枉费推移力,像一艘巨舰搁在浅滩,推也推不动。一下悟道,不用你去推了,轻如毫毛,就是此日中流自在行。 (南怀瑾 :《维摩诘经》讲记)

这种打坐做功夫的儒家传统,一直传到清朝.
清朝中兴名将胡林翼,虽是儒家,也一样静坐,只是没有盘腿罢了。中国的儒家也一样讲求静定的功夫。有一次夜里扎营,大家都休息了,他在营里静坐。到了半夜,突然下令部队紧急集合,有敌人偷袭,部队马上开往西北方十里外沟渠。到了目的地,果然发现一批敌人,结果打了胜仗。全军官兵欢欣鼓舞,不在话下。当然,有将领就问胡林翼:“大帅!你怎么知道有敌人来偷袭?”他说:“我夜里静坐,静到了极点,方圆十里外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敌人经过水沟,惊动了芦苇下的野鸭与雁子,这些声音我都听到了。”在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佛菩萨的境界当然更大,不只声音听得见,心念只要一动就知道了。

五四运动以后的百年

1917年,胡适背着一挎包小人书,从国外回来,带着个纸糊的博士帽,到处兜售国外的一些小儿科概念:什么自由啊,民主呀什么的.老实讲,介绍一下外国的风光,看看人家是咋整的,完全有必要.”他山之石,可攻为玉".佛教本来就是外来的,中国文化并不保守.但是,一个只懂简单政治概念的主,非要"整理国故",这问题就多了.因为中国文化讲的是做人,求真,求道,属于文化教育层.而自由民主,属于政治制度层面,撇开政治概念的正确与否,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完全搞错了.难道民主了,自由了,你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讲礼貌,不用工作,天天拿着刀子上街抢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多少怀疑胡适被陈独秀给耍了.

五四运动的这些人,无论是胡适,陈独秀,还是后来的周作人,周树人,可以说都有些问题.撇开个人不谈,如果国家能够正常发展,即便产生争论,对儒家学说展开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也会逐渐清晰,陈独秀晚年对自己的思想反思忏悔就是一例.毕竟那时候大量的举人秀才还在,懂得人还多.但是,日本人侵略来了.打了十几年,数十万知识青年从军,保家卫国.然后是国共三年内战.二十多年下来,一代人过去了,文化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49以后,不用谈了.大家都是读什么书长大的,地球人都知道.

国学概念的不同理解

笔者在网上发帖看贴,很多人认为南怀瑾先生不算国学,下面从文史哲的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传统文化,分义理,考据,辞章,义理归于哲学,辞章归于文学,而考据归入历史.

先说文学,广义讲,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都是国学,这要看”国学”这两个字如何定义了.当代,国内学界吃红学,鲁学,国外吃胡适.胡适就不说了,海峡两边都批了.关于鲁迅,从小到大,没少读他的课文,每学期都有.说实话,现在,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些欢乐气氛,还有那个教书先生坐在椅子上"向后面坳过去,坳过去"有点印象外,剩下的记忆已经不多了.什么”社戏”,”闰土"全忘了.记得大学毕业时,学校号召献血,辅导员来讲,说这是为了中央领导的健康,是政治任务.当时笔者是团支书,也献了血,献血前不让吃饭,喝水,八点赶到医院,愣是扛到十点多,才献完.献了血的人,半只鸡,吃三天的特供灶完事.所以我这里想问问鲁迅先生:你见过多大的人血馒头?
不要笑哥傻,那时候就是这样,20多年前,那次广场集会,学生为了民主,是跪在大礼堂前的.

对于鲁迅,我认为苏雪林评价的最为中肯”诚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鲁迅的思想是有毒的,这样的人被称为"民族魂",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如果不同意,看看和鲁迅辩论的梁实秋的文章,就知道什么是温柔敦厚了.很多人现在捧鲁迅,因为他们只读过鲁迅.其他的已经很难接受了.

红楼梦就是部小说,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发展成一门"学问",感觉很奇怪.中国四大名著里,真正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际是"西游记",但是真正要看懂,没有十年以上的儒道佛基础,恐怕都难.一般都当神话故事看了.

再说考据

关于考据,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个是庄子,说外篇是伪作,内篇也有怀疑.近代,对佛经的正确性提出考据问题的,是梁启超,认为<大乘起信论>是伪经等.其实这里有一个立场问题.真正修证的人(修证界),基本是只看内容的,那么某本书究竟是一个人写的,还是几个人合写乃至托名的,都无所谓.只看内容对不对.而所谓的学术界,本质是历史,多半对内容不敢碰,只能从考据上臆想推断,或许可以写很多论文,说的津津有味,对写历史文献或许有些影响,但对修证界没有影响.

正如南先生在<楞严大义今释>中所说:
[
而且就治学方法来说,疑古自必须考据,但是偏重或迷信于考据,则有时会发生很大的错误和过失,考据是一种死的方法,它依赖于或然性的陈年往迹,而又根据变动无常的人心思想推断。人们自己日常的言行和亲历的事物,因时间空间世事的变迁,还会随时随地走了样,何况要远追昔人的陈迹,以现代观念去判断环境不同的古人呢?人们可以从考据方法中求得某一种智识,但是智慧并不必从考据中得来,它是要靠理论和实验去证得的。如果拼命去钻考据的牛角尖,很可能流于矫枉过正之弊.
]
无论是儒道佛,谈的都是"那个"境界,描述的也是那个境界,如果证到了,哪怕是一部份,经典自然看懂了.打个比方,你给盲人讲日月光明,累死了他也难懂,想办法撬开他一只眼,所有的解说就都成废话了.虽然智慧不是普通的逻辑思辨或理性,但并不排除逻辑思考,思辨,甚至要天天用这个工具.真正修证的人,玩逻辑可能比你普通人玩得还高明,比如庄子和惠子辩论,就是这样.

看到一群太监在讨论性爱问题,你会感觉很茫然?这事和你们有关系吗?这事真是能讨论清楚吗?

最后谈谈"义理",也就是哲学
文学反映的是历史,历史本质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活动说到底是哲学思想的反映.比如这两天西安爆出某幼儿园为了出勤率,定期给娃娃们吃一种药,搞得小男孩尿尿困难,有前列腺的症状,小女娃下身分泌液增多,不正常等.三鹿奶粉出来时候,外国人打破头也想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会给娃娃们投毒,这说到底是哲学思想改变了,从过去的儒道佛思想,变为了一切向钱看的唯物主义思想.

我有个老叔,今年80多了,老作家,老右派,下过五七干校,蹲过牛棚,受过批判.算年龄,应该是1930年左右的人.前几年我告诉他南怀瑾,表示很感兴趣,他非常关心的说:这个四书五经,就不要弄了,国家有几个老学究搞就行了.

曾经每个读书人必读必背的书,指导实际人生的书,变成学院高墙里几个老学究研究写文章的东西了.这就是现状,提起四书五经,几乎所有人,脑子里都是一片空白.网上搜了一下,北大中文系有各古典文献专业,估计是要学这个的,注意这个名称"文献",参考着玩的.所以说提起文化,"国学",大家都认为是文学,史学,也就很正常了.

南怀生讲,这一棒子下去,历史上很多人就下去了.客观的说,这应该是指读过四书五经的人而言的,49乃至54后,没读过四书五经的人,脑子里基本是一片空白,恐怕连吃棒的份都没有.

什么是”智慧”?
上面谈到智慧,很多人可能轻松看过,以为这就是普通的聪明,例如,台湾学者傅培荣在谈到南先生时说:
说我是台湾的南怀瑾,我是真正上过南怀瑾先生一年的课。大学的时候,他在学校有一门课,叫“中国哲学史”。他上课非常潇洒,从来没有什么讲义,也没有教科书,想到什么说什么。他也说,书本上的知识没什么用的,我教你们一些比较实用的。他还教我们怎么打坐。所以,听他的课,在专业知识上不会有什么大的收获,但是在做人处世的态度上会有一些启发。南先生做学问,不是走学院派那套。他没有什么严格的方法的训练。他人非常聪明,很多经典他不用研究,一看就懂。所以他国学基础很深,这可是老一辈的学者哦。(傅佩荣谈南怀瑾先生)

注意,这里的傅先生还是用了聪明,实际不是,正确的说法是"智慧",指佛家所讲的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世智聪辨”,历史上的六祖惠能,不认识字,别人不懂的,给他读一遍,他就能给你讲.南师得到的可能是根本智,所以才能对经典一望便知.

为官心存家国—论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朝的时候,四书被全部用来试士,明朝科举达到鼎盛时期,朱熹的版本被定为标准答案,从而大行天下.

科举制,为国家选才之制度,站在读书人的立场,多了一条非常现实的出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成为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书读懂了,通过科举,出来为国家为民族做事情.也顺道解决了就业问题.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贡院.
1905年,科举制停办.读书人的现实出路没了.

过去能中进士,其中好的,可以入翰林,入阁, 出将入相,安邦定国,最不济的,也可能放个九品县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今天北大毕业的博士生,抛开水平不讲,学历类似于过去的进士,毕业之后还要四处求职,曾经知书达理,备受尊敬的秀才举人们,曾经的进士翰林们,在百年来的西化大潮中,居然变成丐帮了.
还有一些人,跟着胡适这样的骗子喊自由,民主,民主好坏暂且不说,就算实现了,你沿街去拜票:"大叔呀,大婶呀,行行好,投我一票吧,我给你们家厕所装个灯?"
这不还是丐帮吗?

隔岸观花 发表于 2014/3/22 20:10:33

山东大学生成掏粪工:当代教育制度的反思

十几年前,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陆步轩以”眼镜肉店”名扬天下.现在开来,当肉店老板已经已经算是天上人间了.为什么?因为昨天看了一篇报道.叫”山东大学生成掏粪工”,现全文拷贝如下
[
近20天来,“山东”、“大学生”、“副局长”和“掏粪工”几个看似没有联系的字眼,经过不同的组合之后,成为全国公众关注的热词:在孔圣人故乡的泰山脚下,6名从大学毕业两三年的“80后”被提拔为副局长、副院长,官方回应公众疑问的解释是“为了留住人才”。而在150公里之外的省城济南,5名大学毕业生从391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挖茅坑的掏粪工   

掏大粪的女大学生   

3月4日早6时30分,天刚亮,身材娇小的张婷就担着粪桶来到了甸柳庄。如果不是肩上挑的扁担、晃荡在前后的粪桶、手里的粪勺和手上宽大的帆布手套,身着便装的张婷几乎和身旁匆匆而过的女子没有什么区别。   


甸柳庄是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东二环的一个城中村,庄里小楼林立。庄里有多少个院子,就有多少个化粪池。   318号是小巷深处的一幢四层小楼,张婷揭开狭小过道边的盖子,露出的就是这户人家的化粪池。张婷似乎已经是轻车熟路,双手将长长粪勺提出的时候,她努力地不用眼睛看,也能准确倒进旁边的桶里。   


慢慢地两只桶都盛了大半桶,她就用扁担担起,两手小心翼翼地扶着扁担,慢慢走到街口外大路上的运输车前,左手下压的同时右手上提,右边的粪桶就齐胸高出了汽车后轮,站在车上的师傅卢爱章单手熟练接过,回身倒进粪罐,接着,张婷微一转身一使劲,左边的粪桶就又上了粪车。   

看到张婷晃晃悠悠担着粪桶再次走进小巷,卢爱章有点心疼这刚刚收下的女徒弟。“我们这行干久了,大多都是阴阳膀子”。卢是清运班的班长,师徒二人每天早上6时就开始工作,为的是趁居民没外出前入户清理。他所在的清运四队共四部运粪车,28个人分四个班,每天要清运大约20吨的粪便。“20年前5口之家的小平房,现在变成了50口甚至上百口的小楼房,平时租客很多,春节很多人都回家过年,所以现在粪池里粪便还不算多。”卢爱章毕竟有经验也有体力,只是将桶放进化粪池,使劲用长勺一摁,然后满桶的粪水就拎了上来,两只桶往肩上一挑,一手扶着扁担,一手甩开了就迈起大步。   

念不好书,掏大粪也没资格   3月3日,济南5名大学生掏粪工正式签约拜师,分别来自济南大学、沈阳建筑科技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政法大学的3男2女,四人本科、一人大专学历,其中两名还是党员,5人是从391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的。   3月2日,毕业于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会计、工商管理和法学专业的莘莘学子们,高调与济南市城管局城肥二处签订聘用协议。按照协议规定,他们至少要在粪便清除工岗位上干三年。   


23岁的张婷是5名大学生掏粪工里唯一的大专生,但却以笔试成绩第七、面试成绩第一,而名列综合总成绩第一。记者在济南市环卫局(招聘时城肥二处的主管上级是环卫局,之后城肥二处划归到了城管局)了解到,在去年的招考中,第六名赵学超以落后第五名邢鸿雁0.85分而与“掏粪”无缘。除了两名自动弃权者外,其余384名报考者均在“掏粪工”招考中落榜。   

收了大学生徒弟,让卢爱章感觉不一样。他有时教训儿子说,以前别人指着我们的背影讲,念不好书将来就去掏大粪;以后念不到前5名,连掏大粪也没有资格。   

记者了解到,济南“掏粪工”的招考始于2009年6月初,当时隶属于济南市环卫局的城肥清运管理二处对外招聘5名粪便清除工,也就是俗称的“掏粪工”。到报名截止,最终有391人报名,其中包括1名研究生,而笔试中拔得头筹的,是山东师范大学前学生会主席、担任过奥运会火炬护跑手的优秀大学生黄建勋,只是后来他放弃接下来的面试机会,选择了读研。   

谢华是城肥二处负责人事工作的政务科科长,他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儿子因为从体育学院毕业,笔试成绩没有进入前15名,根本就没能有机会进入面试。   

公众对大学生为何争当掏粪工百思不得其解时,济南当地一位官员给出了一个疑似标准答案:掏粪虽然很臭,但事业编制却很香,至于“大学生争当掏粪工是打破了传统的就业观念”的说法最好姑妄听之。   

谢华坦承,城肥二处此次所招考的5名大学生掏粪工均系事业编制工人,每月的工资在2300元左右。“环卫和城建系统很多孩子都盯着这个岗位,根本就不愁招不到掏粪工”。   为什么想当掏粪工?   

的确,此次被录取的王延峰、邢鸿雁就出自“掏粪世家”:王延峰的姥爷是著名的全国劳模掏粪工人时传祥,爷爷曾是肥料厂工人,父亲是城肥二处的掏粪工,而邢鸿雁的父亲也是掏粪工。  

 一连三天,不断有媒体提出采访要求,于是城肥二处不得不专门安排5名大学生掏粪工接待记者。能感觉到,城肥二处对于记者的采访已早有准备,同时对记者的提问也持审慎态度,大学生给予记者的回答也多有雷同。  

 邢鸿雁谈到自己的选择时,很直接地回答:“我父亲做了30年掏粪工,我从小吃的穿的上学用的都是父亲掏出来的。”而王延峰的解释是自己一家三代都是掏粪工,他对这个工作有感情。   

宿昊面对记者的提问,起先的回答甚是从容:“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师,他就告诉我,如果连这份工作你都能干好,那么就没有你干不成的事情。我想,我是在靠一双手吃饭,这不丢人。”但稍过片刻,宿昊也沮丧地告诉记者,他所学的法学专业位居十大失业专业的榜首,当律师、法官等需通过全国司法考试,而该考试的通过率只有5%。   

25岁的王延峰,毕业于沈阳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曾被聘在济南钢铁集团下属公司工作。在进一步的交谈中,他说他在济钢的身份就是一个临时工,工种需要三班倒,而且危险性也比较高,辛苦一个月下来,工资加奖金也不过1300多元;而掏粪基本工资就是这个数,加上其他补贴可以拿到2300元。   

王延峰坦言,肯定不会干一辈子掏粪工,“任何‘80后’都不会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那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王延峰大学时对将来的设想是:独立完成一座大楼的设计与施工。可毕业后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有多少大学毕业生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培养的是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有很好的心态”。   
张婷虽然年纪最小,但她的回答更直面现实:先生存,后发展。先找一个能养活自己的饭碗,大学毕业了还当啃老族更丢人。   无论几位大学生掏粪工如何回答,掏粪工的事业编制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东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杜言敏认为,大学生争当掏粪工,“事业编制”应该才是他们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据谢华介绍,济南市城肥二处总共有308名职工,从事一线工作的有200多人,掏粪工有100余人,全部都是事业编制。以前处里几乎都没有什么学历,直到1996年才来了一个正规的大学毕业生,还被留在机关工作。  

 “挑的是大粪,还是大学?”   当5名大学生担着粪挑子的照片和视频传向各地之后,大多数人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巨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全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已从2004年的280万涨至2009年的610万人,海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使这一群体逐渐走下“圣殿”,转身成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   



在对这几名大学生掏粪工认同的同时,难免再生疑惑:不是说知识改变命运吗?读了16年书的莘莘学子们,最终还要为一个担粪的挑子接受“百里挑一”的选择;在知书达理的孔圣人的故乡,大学毕业生和掏粪工间画上了等号。昨天还在象牙塔斯文读书,今天已默默挑起了粪桶。这对普通民众的思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冲击。一时间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这些学生有了毛病?还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是过剩还是不足?如果说过剩,那么为什么很多地区还有很多人连义务教育都完成不了?  

 于是,有人用网络常有的语调调侃道:孩子,你挑的不是大粪,你挑的是大学!这个粪桶子不偏不倚地扣到中国当代教育体制、人事制度的头上,扣到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头上——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高等学府里终于能培养出合格率为1.3%的掏粪工了!   但与大多数仍徘徊在求职路上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显然还是幸运的,就像王延峰所说:“毕竟在近400人里只选5个人,我能考上真的很幸运,剩下那300多个落选者不比我差,但毕竟我就业了。”
]

读书无用,从科举废除便以开始,但过去人少,加上后来战争的影响,所以问题没有暴露出来.49后,开始大学一直是包分配,所以也没影响.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后,特别是伴随着”教育市场化”后,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结论

人生在世,基本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存问题,工作,饮食男女等,一个是求取真理,探索人生的问题.在中国古代,这两条路都是打开的,对全民打开的.由于科举制的引入,两条路甚至合成了一条路.读圣贤书,读成后,出来为国家,为民族做事情.

而近两百多年,由于西学特别是唯物科学的兴起,探索真理的问题,交给了科学,传统读书人探索真理的路变得逐渐模糊,乃至消失了;而由于科举的废除,读书人的现实出路也没有了,所谓文科读书逐渐变的无用起来.曾经可以”资治通鉴”的史学,变的”无力了”.什么”理想大学”,什么"有力量",等等,都是意淫.出发点不能说是不好,但现实问题不解决,牙咬碎了都没用.

北京的西南三环一带,有个地方叫菜户营.过去太监有了钱有了地位,羡慕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也成家娶妻.其妻就叫”菜户”.这样的家庭叫”对食”,没办法,瞧着吃.

如果给咱一块地方,本斋主要在那里建一个“菜户营大学”,教授万国敦伦技巧,包括”太监推车九十九式”,”菜户高潮六十六招”。另外还要建一个“东方国际抱团取暖学术交流文化研究中心”,除了常规学位外,颁发比博士更高级的学位,分别为:烈士、勇士、圣斗士。中心的门口,挂一幅对联:

上联是:论文成捆来来去去打妄想
下联是:著述等身字字句句容商量
横批是:学位批零

南先生讲:”别人前面可以吹啊,你到我前面大学学士硕士博士算个老几啊?才不理你,在我那里随便角落里一扫就扫出一堆博士来,一点点知识就傲慢起来,要基本来修”.(<南禅七日>)

“文化,你们懂什么是文化,认识几个字罢了。”

(全文完)

2014于闲闲斋

参考文献
南怀瑾全集
1.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刘梦溪《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3月05日   10 版)
2.孔子的真实境界,神圣的中华文明
3. 五四拍案惊奇:胡博士巧设连环计,唐教授过海捧文宗
4. 还魂解毒丹剩余价值这味药是如何下到你碗里的
5. 基督教的阴谋: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
6. 山东大学生成掏粪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国文科是如何变成菜户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