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发散方面经方和时方的区别
一直想请教一个问题,关于感冒外寒内热的治法,就是时方里的辛凉发散能不能用麻杏石甘汤来取代,症轻的就用药量少一点来控制【病例二】幼,五岁。感冒一星期,一起即有低热,用青霉素及银翘解毒片,热势不退。反见上升(摄氏三十九度)。我往诊时,肤燥无汗,面部潮红,鼻塞(鼻塞的塞读作色),咳嗽有痰,精神较疲。脉象浮数,舌苔薄黄。审属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有郁而化热之势,即拟辛凉解表为主。用荆芥、防风各钱半,焦山栀钱半,桑叶钱半,菊花钱半,辛夷八分,牛蒡二钱,前胡二钱,光杏仁三钱,象贝母三钱。药后得微汗,身热即低(摄氏三十七度六)。颈部本有湿疮,浸淫搔痒不宁。前方去荆防、山栀,加蝉衣、赤芍、连翘,取其兼能清化湿热。
比如上边的这个小孩的病希望有实战经验的高手能解答一下
基本上我是從所學的脈法來區分究竟何時用麻杏石甘湯? 何時用溫病方
因為它們二者是不同的入侵路徑,一為太陽病的路徑,一為口鼻路徑
若為麻杏甘石湯則兩寸脈浮數且右大於左(且關乎氣分,故按之微有脈撐寬之感)
而此例樓主同用荊芥,防風,又用桑葉,菊花我不懂究竟是要處理風寒還是要處理風熱
荊防敗毒散當中也有荊芥,防風二藥,脈象是寸浮緩(口鼻路徑,不同於桂枝湯太陽路徑的浮緩),可見此二藥處理的是風邪為重的外感
而桑菊飲為辛涼輕劑,脈為右寸浮數至於辛涼重劑的銀翹散則為兩寸獨大
上述的脈象皆出自溫病條辨一書及它書,非我胡謅,所以如何區分風寒或風熱,如何加減用藥,我個人是從脈做一基本判斷,個人也還在學習 回复 gin19762002 的帖子
谢谢回答,只是自己对脉根本不通,也不是医生,没那么多脉可摸,天天摸自己的也找不到感觉,呵呵,还是希望能通过症状来区别。 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请同仁借鉴一下,或许对患者有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