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奉亲
发表于 2013/8/27 16:02:00
本帖最后由 只为奉亲 于 2013/8/27 16:02 编辑
多谢先生指教!看来关键还要随机应变,临床处处是学问!:D
我自己吃药体会,1克红参相当于5克党参。甚至有些党参像是被提取过的。:Q
xihuangzhongyi
发表于 2013/8/30 18:14:19
回复 osun 的帖子
个人理解,不知对不对,互相探讨。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图上标明辛酸化甘。
味辛皆属木,味酸皆属金,味甘皆属土。
木克土,金克木,土又生金。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图上标明甘辛化苦。
味甘皆属土,
味辛皆属木,味苦皆属水。
土克水,木克土,水又生木。
所以我理解这里所说的化是五行生克制化的化而不是辛甘化阳的的化。不知你是怎样理解的?
osun
发表于 2013/8/31 11:08:18
回复 xihuangzhongyi 的帖子
先生,你好!"辛甘化阳"和"辛甘化苦"我依然不甚明了。水师说两者并不矛盾,角度不同,一个从药味一个从药性,可见药的性味并不是同一的。而"味辛皆属木,味甘皆属土",这又说明,性味是同一的。这又是一个令人迷惑的地方。
而"化"字,我觉得两者意思是相一致的,都是"变化、生成"的意思,先生认为两个化字意义不同吗?
水中火
发表于 2013/9/1 11:52:14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3/9/1 11:59 编辑
回复 osun 的帖子
味辛皆属木,没错。但是辛味不是单独存在的,五行生克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事物不会单独存在,总会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所以,辛还能泻脾,辛还能散肺。桂枝的辛热入肝散风寒。薄荷,鱼腥草辛凉,则主入肺散风热。但是有个规律就是,辛味的药偏热的多。苦味的药偏寒的多,白术味苦,性温,则是苦温的代表。
只不过是一个层层进行分类,然后再讨论。分类讨论。
dengtao610
发表于 2013/9/1 12:47:40
回复 水中火 的帖子
老师,我在看泻心汤的时候发现辅行决里大黄是味咸的,而本草上是苦的,实际使用中没实际尝过到底是什么味的,不知道怎么理解对?
水中火
发表于 2013/9/2 09:24:41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3/9/2 09:31 编辑
回复 dengtao610 的帖子
中国幅员辽阔。能产大黄的地方很多。不同的土质气候环境产出的大黄肯定味有不同,当然治疗效果也有差异。其中治疗效果最好的才称之为地道药材,大黄的地道药材味咸。经方医家讲究的是药物的五味合化,肯定对药物的性味认识高于其他派别的医家,伤寒论的本草性味依据的是《桐君采药录》(原书已遗失)
尚古山民
发表于 2013/9/24 14:53:22
水先生,患者的两脚发热症没有消除,是何原因?
水中火
发表于 2013/9/26 11:17:03
回复 尚古山民 的帖子
可以考虑用小建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