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
发表于 2013/7/31 06:18:04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19 01:14 编辑
第十例:卵巢囊肿
患者,刘某,女,38岁
左下腹疼痛一月
患者一月来左下腹疼痛,在三甲医院行B超检查,结果提示:左侧附件囊肿,大小4.2*3.8CM,医院建议抗生素治疗,病人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就诊时左下腹隐痛,压痛明显,舌质暗淡,左关尺间淤塞如豆。
诊断:积证
治疗: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处方: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合五苓散
方药:柴胡10当归尾15白芍15赤芍30生牡蛎20
桂枝10 茯苓20 猪苓15 泽泻15白术15
桃仁15三棱15文术15粉丹皮18延胡索15
炙甘草10 五剂
疗效:患者服用五剂后,左侧小腹隐痛消失,守方继续服用五剂后患者自行复查B超,囊肿消失。一月后介绍同事(附件囊肿)过来就诊,问及结果如何,告知囊肿已消,感谢云云。。。
moni
发表于 2013/7/31 06:44:59
第十一例:脂溢性脱发
患 者 男 22岁 湖北竹山人
头皮溢脂、脱发6年
患者6年来反复出现头皮溢脂伴脱发,发展到毛发完全脱落。采用中药外洗 、冷冻疗法、章光101生发水外涂等多种治疗方法,均无显效。
2007年6月来我处就诊。所见患者心情抑郁。头皮油腻发亮,角质层增厚,毛发完全脱落。舌质腻,右寸浮缓,右尺沉细,左关浮缓。
诊断:脂溢性脱发(肺失肃降)
治法:敛降肺气、滋肾健脾、舒肝解郁
方药:葶苈子25桑叶25杏仁30生桑白皮15
茯苓25黄芩20芡实25淫羊藿30
制首乌25柴胡12枳实15郁金25
香附子18白芍30炙甘草10
十付 水煎服 日1剂
另荷叶煎水外洗,日1次。忌食辛辣,并忌用刺激性洗发水。
方解:此病病机为肺失肃降。饮食入胃,化为水谷精微,由脾上输于肺,肺具宣发和肃降作用,将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的部分向下肃降滋养脏腑。若肃降不足,宣发太过,则水谷精微中浊的部份向上宣发于头面,故头面出油,油脂阻塞毛囊,毛发失养而脱落。
葶苈子清泄肺气;桑白皮、桑叶、黄芩清泄肺热;杏仁苦降敛肺。从三个不同角度,修复肺的肃降功能。茯苓健脾去湿;芡实收敛下焦;淫羊藿、制首乌补肾阴肾阳;柴胡、 枳实、 郁实、 香附子、 白芍解肝郁。合诸药之力,培下焦,疏中焦,敛上焦,从而达到治愈之功效。
疗效:患者服用十剂后,头皮恢复正常,不再出油。角质层恢复如常,遍生细小毛发。因经济困难,故未能坚持服用汤剂,改为内服养血生发胶囊,坚持荷叶外洗。两月后,诸症消失,恢复如常人。患者及家属喜不自胜,甚为感激。
按:本症治疗重在恢复肺之敛降功能。
moni
发表于 2013/8/10 17:00:12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11 23:46 编辑
第十二例:颈椎病
患者,刘某,男,32岁,会计,湖北十堰人
颈项僵痛一年余,加重1月
患者一年来颈项僵痛,头晕,伏案工作时间稍长即感疼痛加重,每日工作时,得用左手拍打方舒,伴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颈部CT结果,颈椎3-5椎间盘轻度膨出。1月前因感冒后加重,颈部肌肉僵硬,疼痛,贴膏药无效。2008年2月前来就诊,就诊时身体消瘦,精神尚可,面色恍白,自述颈强,疼痛,活动时关节有声,腰膝酸软,双下肢乏力,舌质淡,舌尖见瘀点,苔白滑,左寸细软,左关郁涩,左尺沉细,右寸浮紧,右尺沉细。
诊断:颈强痛(肝肾亏虚,风寒外束)
病机分析 :患者素体亏虚,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虚则筋骨痿软,颈部关节松弛,活动度加大,加之从事会计工作,每日电脑前伏案数小时。内有不足之体,外有伏案之因,故病情有增无减,近一月因受凉感冒,风寒外袭膀胱经,寒性收引,故出现颈项僵痛,气血不能上输于脑,故脑缺血而头晕。
治法:急则治其标(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缓则治其本(培补肝肾、调养气血、强筋健骨)
首先采用姜油刮痧,疏通颈后部及背部膀胱经,10分钟后,皮肤出现大片紫暗瘀点,患者自感周身轻松,可以活动颈部。
处方:葛根30 炙麻黄10 黄芪30 防风20
姜黄15 小伸筋草30 归尾15 丹参15
乳香15 没药15 羌活10 延胡索20
威灵仙20 甘草10 两剂
方解:葛根、威灵仙为解除颈部肌肉之僵硬要药;羌活、伸筋草、麻黄散风寒;黄芪补正气,防外邪去而复返;归尾、 丹参、 乳香、没药为灵效活络丹(张锡纯方);防风、姜黄引药入颈、背。
复诊:颈部活动自余,已不疼痛,但活动时仍有骨摩擦音,腰膝酸软。
处方:菟丝子30 故子20 枸杞子30 北五味子10
黄芪 30 当归15 葛根30 骨碎补30
狗脊15 怀牛膝20 小伸筋草20 炙甘草10
郁金20 制首乌 30黑豆20 五剂
复诊:五剂服完后,腰腿有力,颈部已舒,患者要求继续巩固,原方五剂,加鹿角胶120克,共成细粉,水泛为丸,每次9克每日三次,连续服用2月。
3月后电话随访,已康复,自觉良好。
按:1、颈椎病脉象:左寸细弱伴左尺沉细(准确率90%以上)
2、颈椎病病机:肝肾亏虚导致筋骨痿软,关节松弛,加上劳累外因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嗜食辛辣,化燥烁筋,但只要辨析清楚,中药效果往往不错。
moni
发表于 2013/8/10 17:05:26
第十三例:肩背痛(小肠经经气不畅)
患者,李某,70岁,湖北十堰人
左肩背痛3月,加重1周
患者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背疼痛,呈胀痛性质,为隐痛,不向他处放射,伴胸闷,不伴胸痛,不伴腹胀、腹痛等不适,自服芬必得后症状可稍缓解,但停药后,疼痛如故。1周前吹空调后,上症加重,疼痛性质同前,程度加重,呈持续性。曾至医院就诊,行心电图示正常,肩胛部彩超示血管狭窄,未行诊治。患者既往有慢性肠炎病史,大便日10余次,无心脏病病史。经人介绍至我处就诊。
就诊时左肩背部皮温较低,左上臂外展、上举活动不受限,舌质淡,苔白腻,诊脉得左寸浮细紧,左关尺弦,右关尺间郁缓,右寸细若绝。
分析:患者既往有慢性肠炎病史,双手寸脉均细若绝,脉经云:左手寸脉阳绝者,小肠有癥瘕;右手寸脉阳绝者,大肠有癥瘕。结合患者病史及脉象,考虑患者肠道(大肠及小肠)当有息肉,肠道气机不畅,导致手太阳小肠经气血不足,经气流行缓慢。左肩背部正是小肠经循行所过,故时有隐性胀痛,复受风寒,寒性收引,经脉闭阻,故局部皮肤发凉,疼痛加重。彩超所示血管狭窄,只是血脉受寒收缩所致,并非本病之源。
治法:调理肠道为本,外散风寒为标,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为急。先予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药。
当归15 丹参20乳香15 没药15
防风15 姜黄15 炙马钱子6 大蜈蚣2条
黄芪30 大血藤30 炙甘草15 小伸筋草20 3剂水煎2小时,分3次,口服
复诊:3剂后,疼痛即止,但肩背部仍有隐隐不适,当治其本。
黄芪30 当归15 丹参15 乳香15
没药15 三棱20 莪术20 别甲30
大血藤40 败酱草30 艾叶10 干姜15
苦参20 桂圆肉20 生牡蛎20 三七15
木香15 白芍25 生甘草10 10剂 水煎服
服完后再复诊,肩背痛若失,大便日2次。上方5剂制丸药以图巩固疗效。随访3月,上症未再发。
moni
发表于 2013/8/10 17:08:27
第十四例黄褐斑(气血亏虚)
患者,肖某,女,43岁
两颧皮肤发暗1年,加重1月
患者一年来两颧皮肤发暗,形成斑块,使用多种祛斑产品无效,最近一月,生意操劳,皮肤颜色加重,请来就诊。就诊时面色恍白,两颧暗黄色,嘴唇颜色偏白,月经量少,每次三天。舌质淡,齿痕舌,苔薄白,舌尖有瘀点;脉象:左右寸口细弱,左关郁涩。血压95/60mmhg。
诊断:黄褐斑(气血亏虚)
病机分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足,鼓动无力,血行缓慢,面部皮肤得不到滋养,代谢产物无法清除,自然出现皮肤色素沉着。面部出现斑块,心情受到抑郁,进一步加重病情。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舒肝解郁
处方:人参25 黄芪20 当归15 丹参20
菖蒲15 远志10 桂枝15 柴胡12
白芍30 赤芍30 鸡血藤25 玫瑰花15
香附子15 郁金15 制首乌20 炙甘草15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同时用西洋参50克煎水100ML,每早洗脸后,用手搓面部100下,皮肤发热发烫为度,搓完后,用西洋参水控于皮肤上。
一周后复诊:面色有光泽,斑已变浅,守方十剂,前后大约20天,患者面如桃花。
moni
发表于 2013/8/10 17:10:49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11 23:46 编辑
第十五例黄褐斑(肾斑)
患者李某,男,36岁,湖北十堰人,长途汽车司机
两颧皮肤发暗2年,加重3月
患者两年来两颧皮肤发暗,形成斑块,曾在当地中医院服中药一月,最近三月,熬夜后皮肤颜色加重,请来就诊。就诊时面色灰暗,两颧黄黑色,伴心悸、腰酸,性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舌根苔白厚;脉象:左寸细弱,左右尺部沉细。
诊断:黄褐斑(肾斑)
病机分析:男性长斑少见,此例患者从事长途货运多年,生活长期不规律,有时同完房后连夜开车赶路,肾精亏耗太过;“肾主封藏”,肾亏至极,封藏失司,寒水上泛;若心火亢盛,可以温化寒水,自然无碍;若心火不足,寒水上泛,则易出现心悸,面色反黑,有时一夜之间可又黄转黑。如不及时治疗,可转为虚劳。
治法:补肾填精,温经化斑
处方:附子30 肉桂10 (后) 菟丝子30 大芸20
巴戟天15 人参15 熟地20 枣皮15
淮山药20 枸杞子20 丹参25 桂枝20
石菖蒲15 辽五味10 生牡蛎20 炙甘草10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一周后复诊:面色稍有光泽,斑中有岛状色素脱落,腰已不酸,心悸未再发。上方加减服用一月后面色恢复正常。嘱洁身自好,少开长途夜车。 男性长斑,临床少见,从医这些年,看过两例,均从肾、心着手,效果不错。
moni
发表于 2013/8/10 17:13:03
第十六例:撞伤岔气
患者李某,女,40
2007年10月8日,于工厂搬运重物时右胸部被撞,患者自感疼痛剧烈,深吸气和轻微咳嗽即感疼痛,无咳血、无憋气感,局部皮肤无淤血肿胀,胸部透视结果显示无异常。受伤后服中华跌打丸,喷云南白药喷雾剂,治疗三天无效。舌质偏暗,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经络受损 (外力所致经络损伤,经气外泻,局部经气淤滞不通,故疼痛难忍)
治法:接经顺气,修复经络
处方:川芎20克 元胡25克 通草10克 砂仁5克(打粉后下) 三副
每日两次,黄酒二两为引,水煎服,同时服用接经散5克,每日两次。服药一剂后即感疼痛大为减轻,可以咳嗽。三剂痊愈。
接经散制法:红藤300克 香附子50克 三七粉50克 穿山甲50克 地龙50克
将红藤用水2500克,煎2小时,取1800ML,小火浓缩成浸膏,另将香附子、三七粉、 穿山甲、 地龙共研成粉,与浸膏合匀,用手揉成面团,摊成1CM厚饼,切成条,放烤箱中烘半干,趁热用刀切成1CM*1CM大小药块(便于烘透),继续烘干(用手掰开干脆为度),放凉后用粉碎机粉成细分,玻璃瓶装后密封保存(也可以灌成胶囊,密封保存)。
接经散功效:疏通经络,修复经络
接经散适应症:
1、凡经络造成损伤的疾病均可运用。手术后、外伤后服用可以加快伤口修复,减少后遗症。
2、凡经络杜塞的疾病。肩周炎、寒痹、部分癌痛。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3、太多了,自己慢慢用吧,反正疼痛基本都有效....
moni
发表于 2013/8/10 17:15:51
第十七例:肩周炎
此类病例临床治疗多例,现选一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52岁,湖北十堰四四厂家属
右肩疼痛,活动受限4月
患者4月前右肩夜卧受凉后出现疼痛,持续性隐痛、胀痛,外展、抬举、背伸均受限。得病1月后采用针灸治疗1周,病情稍好转,2天后又加重;贴麝香追风膏、万通筋骨贴无效,自行采用老尘土用醋炒后外敷亦无效;每晚吃止痛药后方可入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而弦。
诊断:肩凝症(风寒闭阻,经络不同)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1、采用姜油刮痧法,每日1此,疏通肩背部经络。连续五天。同时加强肩关节活动。
2、自制肩凝散内服
山甲5 延胡索5 丹参5 当归5 乳香5 没药5 川芎5
羌活5 细辛5 生麻黄5 威灵仙5 制马钱子3 桑枝3 桂枝3
按上述比例,将药材共为细粉,黄酒冲服,每次5克,每日3次。十天一疗程。
疗效:患者服用1疗程后,疼痛消失,活动轻度受限,特定角度仍有疼痛,后继续1疗程而痊愈。
附姜油制法:麻油半斤,生姜2斤
将麻油放入锅中烧开,后将生姜切成片,分次放入油中炸,炸枯后将枯姜片捞起,放入新的姜片,直到所有姜片全部炸枯。油冷后加冰片细分1克,装瓶备用。
姜油功效:温经散寒通络主要用于受寒引起疼痛,刮痧时使用。
moni
发表于 2013/8/10 17:18:18
第十八例:口腔溃疡十年
患者,郑某,男,52岁,医学院职工
口腔内膜破溃、疼痛十余年
患者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当时面积3*3MM左右,单发,未引起重视。采用口腔溃疡贴外用,病情好转后,未继续治疗;再次加重后,口服华素片、西瓜霜、北豆根片等未能解决问题,后发展到10*11MM大小,担心癌变,在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接受系统治疗1月,溃疡面积稍小,未能彻底治愈。就诊时溃疡面积10*12MM,单发,疼痛难忍时用凉水漱口,感觉稍舒,伴口臭,大便干结,牙龈红肿,舌尖红,舌根白腻,齿痕舌,脉象左右寸口浮弦,右尺沉紧。
诊断:口疮(虚火上炎)
治法:滋肾潜阳,养阴清热
方药:黄柏20 砂仁15 炙甘草30 龟板20 附子20
麦冬30 天冬20 地骨皮25 苦杏仁25 肉桂10(后)
锁阳30 玄参30 生地20 浮萍15
生甘草15 五付
另:蒲公英30、忍冬藤30、野菊花30、黄柏20 加水煎成300ML,每天含漱十余次。
二诊:服药五天后,疼痛明显缓解,大便从第三天开始每日一次,溃疡面积有缩小之势。效不更方,守方七剂。漱口药继续使用。
三诊:溃疡愈合,未诉不适,内服药再进三剂,每剂服两天,巩固疗效。嘱忌食辛、辣、咸食物。
半年后,带女儿(患唇茧)前来就诊,问及溃疡病情,称未再复发。
moni
发表于 2013/8/10 17:21:59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11 23:48 编辑
第十九例:阴疽治疗
患者,刘某,男,43岁
小腹出现皮下包块15天
患者15天前小腹出现一小红点,稍痒,患者用手捞后,第二天出现小红疙瘩,未予理睬,三天后长成20*30MM大小包块,包块色白,质硬,伴胀痛,到药房购买独角膏外用两天。包块没有变小,反而增大,长至35*40MM左右,遂到人民医院就诊,收入院治疗,采用点滴抗生素、灯烤外贴医院自制膏药,治疗四天,包块有继续增加趋势,无奈中四处托人寻求良方。
发病第十五天,经人介绍请来就诊。就诊时小腹包块如手掌大,蔓肿无头,位于肚脐下四寸,周边略红,质硬,压痛,中间皮色略暗,中央有米粒大小溃破。
诊断:阴疽(阴寒阻滞、气血瘀滞)
治法:温经散寒,拔毒消痈
用药:阴阳拔毒膏外贴,每日一贴。连用三天。
疗效:患者贴一贴后,第二天上午揭开时,肿块已缩小1公分左右,自中央溃破处流出黄色毒液,第二贴用后,包块缩小一半,继续流出黄色毒水,第三贴用后,中央溃破处开始流白色脓性分泌物,用拔罐器,拔出浓根如丁,消毒后,上SMZ粉,三天后换药,包块消失,溃破点愈合。
自制阴阳拔毒膏制法:
配方:
红藤400克 三七100克 川芎100 花椒100 穿山甲粉50 生草乌100 生川乌100
生马钱子100 辽细辛60 雄黄30 乳香60 没药60 天丁50 冰片20 蜈蚣30条
藤黄50克 广丹粉500克 麻油1000ML
制法:
第一步:三七、川芎、花椒、生草乌、生川乌、辽细辛、 乳香、没药、天丁、蜈蚣一起打成粗粉同生马钱子放在一起备用。
第二步:冰片、雄黄、藤黄共研成极细分备用。
第三步:将红藤加水1500ML煎两次,合并煎液后,小火浓缩成大约80ML左右,加入麻油,小火加热,直至不再冒气泡,开始冒白烟后加入第一步准备的粗药粉,改为小火炸,炸至药材焦枯为度。然后用钢丝筛网过滤,观察所得药油的量,按照500ML油配200克 广丹粉的比例,加入广丹粉,边加热,边用木棍搅拌(要用大一点的锅),待药油与丹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剧烈浓烟,药汁转变得黑色粘稠时,及时离火,边搅拌,边冷却,待反应结束后加入第二步准备的药粉,不断搅拌至均匀,冷却成膏。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得用冷水泡一周,每天换水一次。一周后,阴阳拔毒膏就成了。用时根据包块大小,用刀切取一小块,放在牛皮纸上用打火机烤化后摊开,贴在患处。
功效:阴疮三贴转阳,阳疮一贴出浓。出浓后再贴一贴,不可多用。
百试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