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un
发表于 2013/6/3 09:37:16
还有,我对本例"燥",也不甚明白。"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也",此句精义,该如何作解?而水师在本例解答中说"阿胶泽泻味咸入心补虚",难道是心虚生"燥"?
具体到本例肾结石,结石到底是什么的病理产物?是由于"肾实"和"心虚"造成了"燥",进而燥结成石?可上面有网友说结石是湿热产生的,这与"燥"不矛盾吗?
再有,"肾德在坚...以甘泻之,以苦补之",此句精义,也实难明了。此例方中味甘的猪苓茯苓滑石以泻"肾实",想问水师和大家的是"肾实"是什么一种病理状态?看有些用"体用"来解说"补泻"的文章越看越糊涂。
水中火
发表于 2013/6/3 14:21:07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3/6/3 14:28 编辑
回复 osun 的帖子
因为五脏的功能既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如果某脏腑气血偏旺,必然同时会有脏腑气血虚弱,猪苓汤的五行属性是水克火。气有余则制其所胜。旺水克火。泻水之有余,而补火之不足。泻水用甘味。补火用咸味
另外:体用不是古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它的发明除了把中医基础理论复杂化了之外,无任何作用。
真传的东西大道至简。是不会像你曾经看的那些杂书这样复杂的。
xihuangzhongyi
发表于 2013/6/3 23:06:43
回复 水中火 的帖子
水师您好,向您请教,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如果我不用经方而自己组方配药但又不懂得归经,且辛酸甘的药中种类又那么多我该怎样选呢,比如说辛味中的桂枝和附子,酸味中的芍药和五味子,甘味中的甘草和大枣和他们的用量,先谢谢水师了。
1313408054
发表于 2013/6/4 02:28:24
【再有,"肾德在坚...】我感觉德在坚这个患者就是肾实,所以要泄肾,,此肾不是汇源肾宝指的那个肾,,肾不仅仅要补,有时还真要泄,,不知肾没泄法和肝无补法是从什么时候说起的,到底这个肝肾和普行决的肝肾是不是同一个系统,,如果不是,何也?
水中火
发表于 2013/6/4 11:53:45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3/6/4 12:07 编辑
回复 1313408054 的帖子
你们受后世的种种蛇足之谈毒害太深了。中医理论自金元四大家后已经混乱不堪,各执一词,纷争四起。怪不得,陈修园当初愤愤而谈,想学好中医,后世的医书都不能看。只能从经典学起。中医在汉代以前远远没有这么多理论拦路虎。
肾有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泻肾的代表用药就是茯苓和猪苓。
水中火
发表于 2013/6/4 11:55:22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3/6/4 11:57 编辑
回复 xihuangzhongyi 的帖子
用量的问题,这个应该是上古的先哲通过实践的反复摸索得出。你要重复这个探索过程,实乃不易。
pandaii
发表于 2013/6/26 22:29:14
咸辛除滞(例: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哪味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