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670|回复: 9

[转贴]我所知道的一些道家医学用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7 15: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所知道的一些道家医学用药


谢怀召   

    我这里所说的道家跟别人有所不同,与其说是道家,不如说是丹道家更来得贴切。写此文时,笔者心中不免惴惴不安,因为我并非一个这方面的专家医生,甚至连一个初学也算不上,现在只能老实的转述平日听闻师长辈之所说!

    在丹道家而言,自古就有医道不分家的说法,而且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医生,实际上都是懂丹的道家人物,或者以丹道的理论来指导其诊病与用药原则,或者以道家人物自居。如汉之张仲景、华陀,晋之陶宏景,唐朝孙思藐等等,明清时期则有龚廷贤、郑钦安、方内散人等。以致很多药方的名称都带有很明显的道家特征:如大小青龙汤、白虎汤、封髓丹等等。对于各种经方之命名,每味药的用量配比,实际上古人都是经过慎重考虑,都有其特定含意与原则的,这须要专业人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就我所知丹道家用药特点,与时医不同者,大致上有六点。第一:治病时,偏重于偏性很重(而且大多具有毒性)的药物,所以对毒药的运用有独道的研究。第二:巧妙的转制方法。第三:类同者相从的特点。第四:补药偏重于补阳。第五:将药物分为体、气、神三种途径的运用。第六:药方的命名以及每一味药的用量都遵循特定的原则。现略举方例说于下:

    第一:治病时,偏重于偏性很重(而且大多具有毒性)的药物,所以对毒药的运用有独道的研究。如附子、天雄、砒霜、硫黄、马钱子、大黄、巴豆等时医畏忌之物。这些道家人物并不论其药物有毒与否,只是论其病人的病情该用与否,而且确实有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神效,如:为中医界所熟知的玄门四大丹。我现在在这里所谈论的就是对毒药的独特运用的方法,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感兴趣而又不可解却急需想知道的方面。

    其实对毒药的巧妙转制方面,除开为当今中医所熟知的一些方法外,还有二种主要的转制方法,是丹道家所常用的,那就是“动物服食转制法”与“阴阳平衡制约缓解其性法”。

    “动物服食转制法”:是指将药物给家禽服食,然后我们再服食其家禽或其所生之物,关于这一点,孙思邈的也说到了,可惜无人做更深入的研究。我愿意在这里说一种方法,供大家使用研究。其法:子母鸡(未孵卵之小雌鸡),腹中入小龟,置瓦器中,放有水之锅中,外罩以甑,甑上以有水之钵坐于上,再安锅盖蒸之,使汽水由上而反于下,俟熟取食,二次可当鹿茸,但稍有外感,服之杀人。上法皆此中真师口口相传,勿轻视之,使用得当,确有神效。

    “阴阳平衡制约缓解其性法”:这种方法就是在使用某种药物时,通过与其有相反属性的药物来转制,使其性来得没有原来那么猛烈与短暂,变成缓缓而持久。现说一方,大黄转制法:阴大黄六两,食用酒精若干,密封锅内煮,俟大黄软融,然后捣烂如泥,成小蚕豆大小之丸,另以滑石粉三两,粉甘草一两,共为细末穿衣。若健康之人,每早晚各服三、五丸,有缓泻清血排毒之作用,使全身污浊尽从大、小二便而出,且并无腹泄等其它一切不良之反应。

    第三:类同者相从的特点,丹道家将自然万物看作由金、木、水、火五种最基本的气所构成,我们人是如此,外界所用药物也如此,我们人所以生病,就是我身内五行之气相互间失去了平衡,其实非常简单,所以用同气相求的原则,以外界的药物之气来调节身内五行之气的偏胜通塞!所以能辩明身内阴阳五行气机之消息与偏胜,及五行之气的生克,治病开方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黄帝内经、素问》前十章往往为丹道家所特别重视,而当作内丹必读著作!另外,人身虽是阴阳合一,但此阴阳,俱是互为其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世间一切药物,或补阴,或补阳,皆是偏性,不能两全,唯有我们人类自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五行具足,故于人体为最适,所以丹家多用我们人类自身身上的东西来作为药物。所以道家有梅子金丹、首经红铅、紫河车等等巧妙运用法门,其功用往往能起死回生救急于顷刻之间。现说一方参考:紫河车一具(男用女,女用男)晒干成粉,将其放于陶瓷杯中,仍后放在太阳下连杯晒热,新鲜人乳二三两,趁热连同首经红铅一二厘放于杯中,食之,即有熏熏似醉之感,速寤,可睡十二个小时以上,力能大补元阳,纵将死之人,服之,亦可接命一、两天(按:丹家讲百二十岁,纵一口气在,亦可还丹,即是以此类之药救命于前,仍后进气补气于后)然其效猛烈,故一次不可多服。当然最上者,莫过于以“人”为药,直接转移我人之真气了,不但能治病,且更能救补衰残,返老还童,这属于人元金丹的范畴,请参拙文“金丹概说之一”。

    而由人身生长发育的规律看,中年以前,阳气效旺,中年以后,阳气日衰,故仙家首重培阳,而命名往往不离阳字,如伯阳、纯阳、紫阳、重阳等,盖阳旺则能使新陈代谢壮盛,生机洋溢,故丹家偏重于自身培补先天之元阳真气,故道家用药特点第四:补药偏重于补阳。如中医界所熟知的苍龙丹等等。大家或许要问,医家云:阳虚易补,阴亏难复,何以道家首重补阳?其实,气血阴阳原是一物,《金丹真传》说:“气与血,原非两物。气周荣卫,融而为血,血行胞络,复蒸而为气。”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医法圆通卷四、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辩解》也说:“今人动云阴虚火旺,阴虚便说是肾水虚(通身血水皆属肾,言肾虚亦可),火旺便说是肾火旺(通身之气皆本肾中一点真火而来,即云肾火旺亦可,但有邪正,不可混淆),统以六味丸治之,其朦蔽有年矣,余特辩而明之。阴者,水也;阳者,火也。水火互为其根,合而为一,不可为二也。”阴阳气血就是同一种物质的两面,所谓阴亏难复,实际上就是阳虚过甚,难以遽补,真正阴虚之人,也当先以补气于先,再补血于后,方不致误事,否则,十病九死。这就是道家偏重补阳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此中道理,现以水蒸气为喻,加以说明,水蒸气之为物,说是气也可,说是水也可,我人身之气血即与此类同,据师授所说:我人两点真血藏于两肾之门,而真气(即元阳暖气)藏于两肾之中,如水瓶中之水,当外界有温度时(即有元阳暖气),自可使其如水蒸气一般(化生成气、血),流转全身百脉而无碍,当暖气微弱,运化亦差,如水瓶中之水,随时有结冰之危险,此时不但全身阳气亏一分,血亦随之而亏,血亏一分,气也随之亏损。故补亏当以补气为先。试想一个阳虚至极,运化无力,真血欲结之人,即使血亏至极,若遽下补阴之品,岂非顷刻成冰,而成一派死相,故无论阴虚阳虚,当此之时,先培养元阳暖力,待有些些运化生机,再缓下补阴之品。故《金丹真传》说:“必气以其虚者,补之于先,使吾气既足,然后可以补血之实,使血有所归。气不补,未有能补血者也;气血不补,未有能完基者也。”

    第五:将药物分为体、气、神三种途径的运用。一般医家用药,多是用药物之体,不用药物之体而用气者效少,至于用其神,则更是闻所未闻了。何谓用体?即一般的汤、丸、散、膏,皆是用各种药材的实质形体。用气,则是用特殊的方法,将甲药的气转移到乙物上,然后扔掉甲药,这样,仅取甲药之气而用之,实际上灸法也是用气的一种法门。至于用神,则比用气要严格得多,必须要完全在药物新鲜未采摘的情况下才能用之。用气、用神,对于治疗的作用,往往比用药物之体要快的多,且多在药物新鲜的情况下,才能取其气、神而用之。取气之法,有“蒸溜法”,“酒精法”等,如:巴豆这味药,若用其气,可用蒸溜法,使巴豆之气,通于滑石中,仍后去巴豆而不用,此时滑石尽夺巴豆之气,则巴豆之性能遍行脏腑,能去五脏六腑中一切陈年积寒污滞,有空谷传声之奇效。

    至于灸法,现介绍方内散人所传“彭祖小接命蒸脐秘方”,其方云:治男子下元亏损,遗精、白浊、阳事不举,妇人月信不调、赤白带下,并皆熏之。乳香、没药、雄鼠粪(两头尖者是)、青盐、乌头尖、川续断各3克,麝香0.6克,共为细末。如熏蒸之时,令人饱食,舒身仰卧,用乔麦面、水,和捏一圈,径过寸余,如脐大者两三寸,内入药末,用新槐树皮一块,去粗皮止用半分厚,银针刺孔二十,覆圈药之上,如豆大艾壮灸之(艾用笔管先筑紧),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冷汗如雨,久之觉饥,再食再灸,不可令痛,痛则反泻真气,灸至行年岁数为止(按:即灸一艾丸为一岁,三十岁者,则灸三十艾丸),无病者连日灸之,有病者三日一次,灸至腹内作声作响,大便有涎沫等物出为止。只服米汤,兼食白肉黄酒,以助药力,槐皮如觉焦,则易新者,凡灸后,容颜不同,效应无比,中秋日熏蒸一次,可以却病延年。此方有本省(湖南省)邵阳一位年逾七旬之周姓老人,于去年亲自试验,确有不可思议之效,其来信说,在未用药前每夜小便六次,仅用此方蒸脐一此,次日起,即每夜小便为两次,且精神饱满,亲朋也能看到他的气色比往日要明显好得多,自云来年中秋当再用一次。

    用药物神气之法,大概与用气类同,凡草木类等药物,如:麻黄、柴胡、巴豆、大黄等药,无非用“酒精法”以夺其神而去其体后用之。或问,何以专用酒精?答:酒精属水,水可盗气,此其一;另外,酒精极具挥发之性,弥散各处,无处不透,故可夺药物神气于前,复助药物之性于后,此其二。现举例说之:新鲜侧柏叶,摘下者无效,泡于酒精中,待尽夺其神气,善通全身经络,再配其它推陈旧新之药,服之令人口中所出尽为芳香之气,而污浊则从大、小二便而出。    凡金石类药,则用植物夺其神气而用之,现举例说之:长大之萝卜(须选大者),上侧开孔,入红砒末于其中,仍原封之,任其生长,至收种时取之,则为壮阳内服灵药。

    第六:药方的命名以及其间每一味药的用量都遵循特定的原则。我们的身体就好比城池,用药就好比打仗攻城,要想将一座城池攻下,既要消灭赶走敌人,又必须尽量减少对城池的破坏与损害。打仗少不了将军、谋士、先锋、兵卒、探子,这就是君、臣、佐、使之由来,而敌人自然也有元帅、将军、谋士、先锋、兵卒之区别,各种病情表证,也许只是敌人的谋士、先锋、兵卒而已,不管病情多么严重,敌人的主脑永远只有一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要认清了敌人的主脑,就不难认清敌人的谋士、先锋、兵卒了,如是按五行生克之理,自然不难选则与其相克的将军、谋士、先锋、兵卒战而胜之。凡战争,君、臣、佐、使,必有尊卑高下之别,才能军令通达,团结一致,上下一心,用药同此,故其用量,药物份量所用最重者为君,其次臣、其次佐使。且其用量又必尊循天干地支之数,因人亦秉此数而来,如大热火性之药,多尊七、九之数;木数尊三、八;土尊五、十等等。

    我很惭愧,古来丹家,本有药物筑基的巧妙法门,那必须建立在对药物深刻研究的基础上,而我素不知医,同时知道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全未留意,所知有限!将来还待有关的专家去挖掘研究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2/7 15: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2、关于道教医学 是否存在着一种独立的道教医学?这是一个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问题。首先,显然不能将具有道士身份之人使用的医疗方法、及其医学言论与著作,或在其属领之地进行的医疗活动,视为“道教医学”。那么是否应该像研究佛教医学者所定义的那样:是产生于特定宗教思想的医学 [⑩] 。然而这时我们又会发现,与道教有关的一切生命之学和实践,诸如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药饵饮食与房中术等等,都可以追溯到道教产生之前。即便是最具道教色彩的金丹大药,也不过就是要将金石不朽之性转移到人体——建立在交感巫术思维方式上的一种具体实践而已。可以说,道教求仙与养生方面的实践,是各种神仙方术与医学知识的集合;道教的宗教哲学与思想体系,是在将作为一种政治论的道家思想解释成求仙与养生之道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可以说,道教从一开始就缺乏睿智哲人式的奠基人,所以只能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庄》为经典。然而从另一方面讲,道教又是一个巨大的载体——被改造成养生之道的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已然远远超过了作为一种政治论的道家思想;相对儒家正统礼教而言,更具哲学味道的“玄学”,与道教思想彼此呼应;各种法术借助这个载体获得充分的发展,复又滋养与融入这个载体本身;自然的名山与人文的寺观相得益彰,助长着自身的神秘性与民众的崇信度。考虑到道教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皆为世人所广泛了解,因而从理论上讲,诸如《古脉法》这种虽然带有一定的道教色彩,但从总体上讲仍然是以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医学知识,也完全有可能产生于道教以外的环境中。然而按照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说:未发生之事是没有原因可言的(无果即无因),而对于发生了的事情就应该努力去探寻其原因(有果必有因)。所以在审视与思考“道教医学”的问题时,与其刻意于那些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一部分的理论,毋宁将注意力集中在道教人士特定的生活环境、知识结构、修炼方式与传承制度上。换言之,就道教而言,或更加局限到诸如《古脉法》这样一个十分具体的个案而言,尽管宗教仪轨与医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无直接联系,但这些或许才是使得此种有悖官学正统、独具一格的知识能够形成于斯,并在师徒间代代口耳相传的必要土壤。从这一立场出发,可以说确实存在着值得注意与研究的“道教医学”。但这种关注与研究的重点,既不是炼丹、房中等等虽可谓之“生命之学”,但与治病疗疾并无直接关系的神仙方术;也不是“道藏医籍”那种仅仅是在形式上与道教和医学似乎均有关系,实则与一般医学无异的表面现象。而是诸如《古脉法》中的医学理论与道教“生命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古脉法》中多次言及道教太清派的著作《黄庭经》 [11] ,欧阳修《删正黄庭经序》谓此书系“魏晋间道士养生之术也”;当代学者亦认为此书是“早期古典气功学专著” [12] 。该书以人体脏腑等处皆有主神之说为本,《古脉法》中将与心、肾、脾、胆相关的脉分别称之为“守灵脉”、“育婴脉”、“常在脉”、“龙曜脉”,正是源于《黄庭经》中“心神丹元字守灵”、“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的说法。然而这还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更为重要的是《黄庭经》中谈到“内视”——“内视肠胃,得见五脏”;“自见五脏肠胃”等。《分经候脉法》中以此作为丹道家脉学建立的基础——丹道家根据“内视”的方法,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 不管“内视”之说是否真实,《古脉法》与所谓的“气功”之学间的联系却是显而易见的。在许多脉的诊候中,均可见到“候脉”与“候气”之法并存,甚至是只候气不候脉。这种潜藏寺观之中,既难为世人所知、亦不欲为世人所知的学问,非如周氏有“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的求学经历,是不可能获得的。

摘自廖育群先生《<古脉法>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6/2/7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管中窥豹,但丹医之妙,令人不可思议,叹为观止,非世医所能比拟,可惜,作者自述” 古来丹家,本有药物筑基的巧妙法门,那必须建立在对药物深刻研究的基础上,而我素不知医,同时知道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全未留意,所知有限!将来还待有关的专家去挖掘研究了。“终不免望之兴叹!
发表于 2006/2/7 16: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源于道!!
药物筑基的巧妙法门!!
我也有这个想法,并且在实践,即用中药的方法达到练功的功效!!
发表于 2006/2/8 18: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要当心,此为外道。
发表于 2006/2/9 1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的好东西也快失传了,中医能胜过日本的汉医就是有道家的秘方传于民间,
发表于 2006/2/10 23: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亦提到有靠研究药物服用成仙的门派。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10: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哎,说什么好呢!

明白的人,你一说他就明白了;不明白的人,你说了半天他也不明白!

想弄明白的人,会努力去想办法搞明白;不想明白的人,你说得再多,他也不会明白!

先有虚,后有实;没有虚,哪来实?

不知道,明白了没有?
发表于 2006/3/1 20: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忘高人多加指点!!!
发表于 2011/7/2 1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忘高人多加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10: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